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1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一四卷)  2008/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下方無上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九首看起:

  【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

  經文說到這個地方,確實是無上智慧,事實跟菩薩的名號完全相應。從這些地方讓我們深深體會到,解決宇宙之間所有一切問題決定要有無上慧。誰有無上慧?九住菩薩無上慧、諸佛如來無上慧。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統統具足無上慧;我們許許多多的同修,當然也包括我,沒有一個是例外。無上慧就是圓滿的智慧。實在講,圓滿智慧現前,宇宙之間沒有問題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片祥和。我們中國古代老祖宗不簡單,他能說得出「和為貴」,這句話說到諸佛如來心坎裡去了。中國古代帝王統治天下,用什麼方法?用的是《易經》裡面的一句話,「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是跟宇宙的和諧、跟大自然的和諧,中和是跟一切人事的和諧,最後保和,如何保持這種和諧不變,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這就是無上的智慧,完全隨順性德。性德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宇宙的真相,佛法的名詞叫「諸法實相」,諸法是萬法,實相是真相,通達明瞭。現在社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難題?就是宇宙實相不明瞭。每個人所看到的,哲學家、科學家,甚至於所說的思想家、宗教家,不能說他沒智慧,他們盡一生的精力、時間去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也各個有他的總結。這些總結實在講就像蓮池大師的比喻,「瞎子摸象」,這個比喻是來自大乘經的。他是不是找到了?找到了,找到是局部的,不是整體的。因此,他能解決局部問題,他不能解決整體的問題。整體問題要什麼人才能解決?在大乘佛法裡面說,得明心見性,無上慧就現前,才能解決問題。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文就是無上慧。

  『非身而說身』,這句話我們可以引用《老子》的一句話來說,身是個名相,「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名,名是人把它起的,所以名是假名,它的性質我們要認清楚,假名。再跟諸位說相,相也是假相,為什麼?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心理現象,佛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說明相是幻相,叫夢幻泡影。它有沒有妨礙?給諸位說,實實在在沒有妨礙。性跟相當中沒有妨礙,性不礙相,相不礙性;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再跟諸位說到究竟處,事事無礙,事跟事也沒有妨礙,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怎麼會有妨礙!這些妨礙從哪裡來的?妨礙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四無礙的法界就現前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一點都不錯,你在宇宙之間找不到衝突。

  障礙是什麼?障礙的起因就是對立。沒有對立,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不是說一家,比一家的關係還要親密,是一體。宇宙是一體,哪來的妨礙?像我們身體,這是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從外面看有五官,眼耳鼻舌身,從裡面看有五臟六腑,各個不相同。這就好比宇宙之間一切萬物品類不一樣,但是它是和諧的,它沒有衝突。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各有各的功能,但是它們互助合作,從來不發生衝突。眼能見第一,耳能聽第一,鼻能嗅第一,個個都第一,這身體健康。如果說只有我眼是第一,其他都是第二、第三,這個人就生病了。我們這個國家,我們國家第一,那個國家第二,那個國家第三,這個地球有病了,這個社會就會動亂。個個第一,就平等了,問題才解決。族群也是一樣,文化也是一樣,在佛法裡面找不到第二。《楞嚴經》裡面,佛問他的大弟子,你們是怎麼證得無上菩提的?是怎麼修成明心見性的?二十五個人所修行的方法統統不一樣。這二十五個方法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個法門都可以明心見性,每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現前了,智慧、德相都現前了。

  過去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現代哲學上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科學上也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大乘佛法裡頭都有解決的理論和方法。那我們要問,何以這些哲學家、科學家乃至於宗教家都不能解決,大乘佛法能解決,道理在哪裡?他們所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世間這些學者專家他們用的方法是研究,用什麼研究?用大腦思考,這個大腦思考裡面有分別、有執著。大乘教的方法是不用大腦、不用思考,它用什麼?用清淨心。佛把這個心說得好,他用一個比喻說這個心像水一樣,叫心水,大海的水。我們六道凡夫的性海(就是心水)是什麼樣子?是染污的、是不平的,就是有波浪的;凡夫心水是不平、染污,所以它照外面的境界就照不準確。不是不能照,照得是支離破碎。大乘教首先教你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不但心水不動了,染污也沉澱下去,水變成清了。清水不動,它像一面鏡子一樣,對於整個宇宙他照見。這是用的方法不一樣。科學家他心動不動?他心清淨不清淨?當然比我們一般凡夫,他的心比我們清淨,因為他研究東西研究一門,一門深入,他的妄想比我們少,就是染污比我們少,心比我們清淨,所以他比我們聰明。他發現了宇宙很多的奧祕,給我們說出來,但是不徹底、不究竟,那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沒有斷盡,只是比我們少一點而已。

  佛對於弟子的要求是要把染污離開、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讓自性性海自然現前。自性的性海是清淨平等的。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他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第一個就告訴我們清淨、沒有染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起波浪,它是平等、是清淨的。《無量壽經》上教我們修行的綱領,三樁事,修什麼?清淨、平等、覺。其實覺不要修,只要清淨平等,覺就現前,為什麼?本覺!《起信論》裡面,天親菩薩依照大乘教裡面擷取精華,為我們介紹,「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性,自性,清淨平等。那個覺在什麼地方?覺他說了兩個,一個是「本自具足」,一個是「能生萬法」,本覺本有!不覺就是迷失了自性,迷了,這樁事情自性裡頭沒有,不覺本無。不覺,迷惑、不覺從哪裡來的?我們可以講它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分別執著連妄想,自性裡頭都沒有,這叫妄心。妄心雖然依自性起的,但是自性不是妄心。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也並不是難懂。很深的理,只要你靜下來,你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你聽佛說,你就能聽懂,你就能聽明白;懂了、明白了,就叫開悟。

  佛在楞嚴會上說明諸法實相,阿難尊者聽懂了,說偈讚佛,富樓那沒聽懂。我們要知道,阿難只證初果須陀洹,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初果聽懂了,四果羅漢迷惑了,聽不懂,向世尊請教,迷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迷的?現在我們修行,破迷開悟,這開悟之後,幾時會再迷?你看看,富樓那問得好不好?我們聽了很中意,為什麼?全是我們的意思,全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沒有問出來,富樓那尊者代替我們問出來了,這個東西難答。釋迦牟尼佛舉一個例子,「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舉這個例子讓大家去體會。我們把這個例子說得再淺顯一點,讓諸位同學更容易明瞭。幾時迷的?什麼時候迷的?為什麼迷的?我們小時候念書是在抗戰期間,非常時期,抵抗日本人的侵略,所以小學五、六年級就有軍訓,一年級到四年級有童子軍,五、六年級就有軍訓。這個軍訓早晨起來升旗,老師訓練學生,接受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每天都會舉行緊急集合,不定什麼時間,一敲鐘、一吹哨子,學生服裝整齊馬上到操場去把隊伍排齊,速度很快,決定不超過五分鐘,從每個教室裡都出來了,整整齊齊的。總會遇到這種事情,絕不止一次,一個同學慌慌張張問同學,「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慌慌張張,「我帽子找不到了」,問大家。同學指著他的頭,帽子不是戴在你頭上嗎?他一摸,真的在頭上。這個故事跟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是一樁事、一個現象,他帽子戴在頭上,他忘記了,幾時迷的?什麼原因迷的?你問的不就問這些問題嗎?已經戴在頭上,到處去找,找不到,急得一身大汗,沒事。

  佛說六道凡夫就像這樣的情形。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告訴你「無始無明」,沒有原因。就是這一念迷,這一念迷與自性不相干,是從自性起的,自性沒有迷。我們細細去觀察,還不是自己分別執著嗎?出了這個差錯。一覺,迷就沒有了,不要再追究我這個帽子戴在頭上,什麼原因我迷了?幾時迷的?你還去找這個,那不叫迷上加迷嗎?這有答案嗎?沒有答案。所以佛告訴我們,放下就是!你別去想了,你的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你愈想,距離清淨平等覺就愈來愈遠。我們凡夫總是想找到原因、找到開頭,找不到。佛菩薩告訴我們,沒有開始、沒有原因,為什麼?假的!以後我們再看佛學講的這些名詞術語,才真正佩服佛菩薩高明,我們自己太笨了。你看,他說想,上面加個妄想,這就講清楚了,想是妄想,你何必再去追究它什麼原因、追究什麼時候起的,錯了,那叫妄中再加妄。妄不能夠斷妄,只有一切放下,妄就沒有了。這個道理明白之後,你就曉得科學家、哲學家為什麼有許多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就是妄中再求妄,永遠沒有答案。幾時他把它放下了,豁然大悟,他就明白了。

  其實釋迦牟尼佛慈悲,當年在世就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你看他十九歲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印度宗教學派裡面的高人他統統拜訪過,統統跟他們學過,四禪八定他也修到家了,依然有一些問題不能解答。他做樣子給我們看,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印度人稱為畢缽羅樹,在下面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個示現很重要,放下之後,豁然大悟。如果十二年所學的不肯放下,你就決定開不了悟,障礙你開悟,這叫什麼?叫做所知障。障礙,佛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煩惱障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礙你明心見性,為什麼?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你的心就染污,你的心就不平,我們講的心浮氣躁,這就不能見性,要心平氣和才能見性。有所知障,同樣的道理,你有很多的知識,你分別它、你執著它,你的心也造成一種不平的現象、染污的現象,都起不了照見的作用。統統放下,心清淨了,心平等了,諸法實相自然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

  雖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科學家是佛,哲學家也是佛,思想家也是佛。我們現在這個「家」太多,有政治家、有軍事家、有企業家,家太多了,沒有一個不是佛。佛都是明心見性的,他現在是心也不明,性也不見,我們說他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什麼時候他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立地成佛,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一清二白,他都清楚了,就這麼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放下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真的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才能說這麼幾句話,「非身而說身」。身是個幻相,名是假名,對於幻相、對於假名,只要不去執著它,不去分別它,它妙用無窮,它有它的作用,要妙用。起作用加上分別執著就不是妙用,那就是六道凡夫的起作用。

  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是佛菩薩的起用,那個用妙,為什麼妙?他不生煩惱、不起波浪,你的心水裡頭沒有波浪,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是清淨的,沒有波浪是平等的,就是你的心是清淨平等心;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大風大浪,我們今天講心浮氣躁的妄念。妄跟真是一不是二,妄念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念,它是一不是二。雖然是一不是二,作用不同,果報不一樣,心浮氣躁所生的現象是六道輪迴,清淨平等所生的現象是極樂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世界成就」,原理在此地。凡夫妄心是動的,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看起來跟凡夫沒兩樣,他也是動的,不一樣在哪裡?動中有不動,他能守住不動,不動能控制動的局面。凡夫動中也有不動,但是他把那個不動忘掉了,於是動亂的局面他沒有辦法控制,只能隨波逐流,佛經上講「隨業流轉」。

  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到,教育多麼重要!教育什麼重要?什麼教育?聖賢的教育。最殊勝、最圓滿,佛陀的教育。大家聽到佛陀,你們馬上就分別執著認為它是迷信,它是宗教,錯了!佛陀是誰?佛陀是自己,自性。佛陀這個名詞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慧、是覺悟,它不迷,迷了不叫佛陀,佛陀教育的宗旨是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成聖就是成佛。所以學佛的人雖然多,佛是什麼他不知道。明白了,佛是誰?佛是我自己,佛也是你,佛也是他,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說是迷信,我也贊成,為什麼?你自己就迷!你不承認你是佛。宗教裡面許多信了佛、皈依、受了戒,什麼是佛不知道;說到佛一定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他們是佛。《華嚴經》上說,淨土經上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淨則佛土淨」。淨土從哪裡來?清淨心現的。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自性覺現的。外頭沒有,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我們感激老師,不是老師的教誨,不是老師把這樁事情給我們說清楚,我們怎麼會知道世間有這麼好的學問?因為社會大多數人都說它是迷信,我們從小也就相信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於是就沒有心去接觸它,不想接觸它。到老師給我們介紹,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重新再認識佛教,認真學習佛教。學習一定要靠經典,這才了解佛家的術語說佛法無邊,佛是覺悟、是智慧,智慧、覺悟,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通達明瞭真的是沒有邊際。所以我們永遠感謝老師的大恩大德,在這一生當中指出一條光明的大道,讓我們這一生生活在幸福圓滿的境界當中,這是真的。世間人哪個不生煩惱?哪個人沒有憂慮?只有深入經藏的人,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沒有任何壓力,天天是法喜充滿,像彌勒菩薩一樣,這都是從大乘經教裡面得來的。大乘經教裡頭所說的全是自己的自性、性體、性德,自性的起用,說這個東西,全是說的自己,沒有一句話是與自己不相干的。

  第一句教我們不要執著身,幫助我們破身見,身是假相,這個字是假名。第二句講『非起而現起』,這是現象。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顯一體,起二用」,這個「起」就是起二用。二用是講兩大類,第一類是宇宙的現象,宇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宇宙?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現象,我從哪裡來的?你看這個關係多密切!我們不說生命的起源,我的起源,我從哪來的?佛法裡面講依報、正報,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不是別人,我從哪來的。依報是什麼?我生活的環境,我生活環境裡頭有人事環境,那個人事環境不是我的正報,是我的依報。所以依報裡頭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正報,正報就是自己身體,我們或者講生命,再講得深刻一點,我的靈性。靈性不生不滅,它為什麼會現這個身?這些理跟事,《華嚴經》上都說得很透徹,通達明白就不執著了;還執著、還分別,說明這樁事情的理論與事實現象你沒有通達明瞭。為什麼?通達明瞭決定不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真正通達明瞭。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叫一竅不通。一竅不通沒關係,慢慢學,就怕是自以為通了,那個麻煩大了。為什麼?自以為通了,他不學了。不學,迷惑,那就認命了,佛教的術語叫隨業流轉,我們一般世間人講認命了,你就受命運的支配,這是很苦惱的一樁事情。命運從哪裡來的?自己造成的,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的。善業有善果,人天福報;惡業有惡報,餓鬼地獄,它現這種相。

  「非起而現起」,你看看,非身而說身是講正報,非起而現起是講依報,這兩句合起來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的起二用。真相了解,你不執著了,『無身亦無見』。這個「無」不是說現象沒有,無是什麼意思?心裡面無執著、無分別、無妄想,這就是佛的『無上身』,這身是什麼?法身, 清淨平等法身佛。是誰?是自己。怎麼說是自己?大乘教裡面,我相信每個同學你都念過很多遍,「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諸位有沒有念過?念過之後,這句話怎麼講法?十方是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這個時空之內,所有一切佛是同一個法身。這個法身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然後你才見到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是一體,回歸到一體,這個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叫清淨圓滿的法身佛。你說那個關係多密切!在這一體裡頭還有什麼問題?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知道,一切問題都是從分別執著生。我們不說妄想,妄想那是根源,太微細了,很難發覺,給你講分別執著,你的感觸很明顯,統統是分別執著裡頭生的,離開分別執著,天下太平。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種種社會問題。從哪來的?是因為你有了,你有一物,麻煩就來了。你要曉得本來無一物,你的心回歸到清淨平等覺,再看這個世間,問題沒有了;人家有疑難雜症來問你,你一點,他就醒了,他就明白了;一明白了,問題解決了,真的是沒有問題。

  所以這首偈說明,可以說雖然只有八句,也可以說把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自行化他的宗旨說明白了,說得好!簡單的幾句話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不多,意思很清楚,我們把它念一遍,「後偈」,就是這首偈,第九首,「後偈釋成身即非身」,釋是解釋,成是成就,就是解釋成就我們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知道身即非身。身是色相,非身是空,空寂,就是自性,《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身即非身,色即是空,意思完全相同。「故無可悟」,你說我悟到了,我開悟了,你有沒有真的悟到?沒有。為什麼?你分別開悟,你執著開悟,你還是墮落在執著這一邊。真正悟到怎麼?悟到沒話好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但是他又非常清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見萬法皆空,這真的悟了。

  為什麼說無可悟?下面解釋,「悟身見起」。你要自己以為是悟了,你看,又起了一個見,起了一個見解,起了什麼?起了分別執著。「此見如身」,這種分別執著就跟執著這個假相是一樣的,你又起了執著。必須是什麼樣?「身見兩亡,真法身也」。對於這個身相不要執著,對於名詞術語不要執著。所以《起信論》裡頭馬鳴菩薩告訴我們,這是什麼?你聽教、誦經,誦經、聽教,你要守住一個原則,你才能夠契入佛境界,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教?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悟入。言說相,講經說法,你不要執著他的言語,看經不要執著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語不能執著,文字不能執著,不要執著它的名詞術語。這個地方講個身、講個佛都是術語,這些術語就叫名字相,它是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的術語,幫助你理解,你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不可以有心緣相,心緣相,你想這幾句話什麼意思?你動了這個念頭,你想,你在那裡聽講、在讀誦,你想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一面聽經,一面打妄想,讀經也在打妄想,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說得好,真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那你真正的利益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必須一心專注去讀誦、聽聞,決定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叫真聽,你就真得受用了。一面聽,一面自己還起心動念,所以不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也常常聽到「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讀誦、聽聞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有緣人,那個人可厲害了,他一聽就懂。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跟諸位講,我們住在香港這個地區,跟廣東是一家的。唐朝時候,這個地區出了一個六祖惠能大師,那個人是佛,真佛不是假佛。你看他在《壇經》上說他的緣起,他是個樵夫,賣柴的,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了,你看不到賣柴的,也看不到挑水的。從前沒有自來水,家裡用的水是挑水的來賣的,一擔一擔的來算的,他在河邊挑水,挑到城市裡面來賣。惠能大師是砍柴的,樵夫。偶爾柴賣掉了,這應該是小客棧買他的柴,給他錢了,他準備離開的時候,聽到房子裡有人念經,念《金剛經》,他聽了一會兒,愈聽愈有味道,他真聽懂了。念經的人不懂,念經的人天天念,不開悟,他偶爾從窗口那個地方去聽個一、二句,他就悟了、就明白了,太好了!他就走進去問那個人,你念的什麼東西?他說我念的是《金剛經》。說實在話,什麼是《金剛經》惠能也不知道。就問他,你的經從哪裡來的?五祖忍和尚那個地方結緣來的。愈談就愈投緣。念的人不懂,他把他聽懂的那個意思講解給他聽,這個人聽了之後非常驚訝,不認識字,這麼高的悟性,於是就極力推崇、給他介紹,「你到黃梅去參學,你一定會有成就」。他是個樵夫,家裡還有老母親,天天砍柴,柴賣掉的時候這個錢拿去買一點米、買一點糧食回家養媽媽,他不能離開。這個客人很好,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你家老母親我們來幫助你照顧,你好好的到黃梅去參學,你一定會有成就」。

  這樁事情說什麼?讀的人不懂,聽的人明白了。同樣一個道理,上台講經的法師沒有開悟,下面聽經的人會聽的話,聽經的人開悟了。你相信嗎?可以相信!為什麼?有道理。講經的這個人,雖然他依靠古大德的這些註解,蒐集資料再整理他的講稿,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聽經的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一聽就開悟了,契入華嚴境界,講經的人還差得遠之遠矣。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修行證果靠誰?靠自己,不是靠別人。你仔細看看《高僧傳》,看看過去這些古大德他們自行化他的行誼,你就都明白了。所以宗門大德測驗學生,常常問這麼一句「會麼?」這兩個字意味很深,你會嗎?什麼叫會?放下就會了。你不放下,不但是沒開悟的人在這裡講,你不會開悟,諸佛如來到這個地方給你講,你也是不開悟。會的人,是用清淨平等覺心來聽聞。由此可知,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悟入,全在自己,不在別人,這都是真話,不是假話。

  所以我很感謝章嘉大師,這個祕密,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就毫無保留告訴我。祕密是什麼?看破、放下。這兩句都不容易。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不例外。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捨就是什麼?對於佛法你都不可以分別執著,何況世間法!為什麼佛法不能分別執著?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你要懂,所以不能執著。真正的法說不出來的,「無身亦無見」,你怎麼說?所以佛能夠說得出來的,能夠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都叫做方便法,叫善巧方便,你不要把它當真。真的是什麼?真的佛講得很多,叫萬法皆空,那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一切相是虛妄的,諸佛如來的相也是虛妄的,他沒有說諸佛菩薩例外,沒有這麼講法;華藏、極樂世界除外,也沒有這個說法,華藏、極樂也是虛妄。

  真相,現在我們有一些概念了,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那就是自性的本體。雖然它沒有相,它是個空寂的,你不能說無,為什麼?它能生萬法,能生我這個靈性。靈性迷了就叫靈魂,這個諸位要知道,靈魂跟靈性有差別的。靈魂是迷的,迷的靈性,它這一迷怎麼樣?迷了就有六道,它就出不了六道。它要是覺悟了,醒過來不迷了,就超越六道,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靈性跟靈魂實在是一,就是一個是覺悟的狀態,一個是迷惑的狀態,這個不同的稱呼,它不生不滅,它是真正的自己。六道裡面投胎就到六道裡頭找一個實體,它依附它。我們現在常常講附身,我們找那麼個身體就附在它身上,起作用。靈魂附體,哪個人不是靈魂附體?靈魂不附體就死人了,就死屍,那就不叫活人,統統是附體,不過這個身體是我自己的靈魂附這個身體,不是別人的靈魂附在我這個身體。別人的靈魂可不可以附我這個身體?也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國內、國外看到很多附體的,還有不止一個靈附體。

  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修,是個女孩子,一百多個靈附體,那苦不堪言!所以她頭腦是一片混亂,因為每個靈都干涉她的腦波,所以那是非常非常不穩定。這些現象了解,你就知道是什麼回事情。她來找我,我就勸告附體的那些靈,請他們離開,為什麼?彼此都痛苦,靈附在人身上,他也痛苦。勸他離開,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的往生天道。但是他說「我進入她身體之後,她很緊張,我離不開」。這信息我們就明白了,她在緊張的時候、痛苦的時候,靈離不開。要怎麼樣?要放鬆。放鬆的時候,附體的靈才能離開。所以就勸她念佛、念菩薩名號,把身體放鬆一點,就離開了。一百多個,大多數都離開了,最後好像有六個不肯離開,什麼原因?跟她有深仇大恨,過去生中結的冤仇,他要討命,當然很痛苦。我們再給他談條件,給他做佛事,給他超度,談了很多條件,搞了好幾天,他也同意了,同意就離開了,她就恢復正常了。這些事情外國也有,沒有兩樣。總而言之,你不要有分別執著,外面什麼樣恩愛也好、怨恨也好,那些靈他就附不了你的身,他沒有機會。為什麼會有附身?因為你的妄念太多,他很容易進來。你沒有妄念只有正念,他進不來,想進去都進不來。所以怕妄想多、雜念多,這就是給這些冤親債主給他有機會。

  所以要「身見兩亡」,亡就是放下,對於有形色的不要去分別執著,對於這些名詞術語更不要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才有這個機緣證得法身。證得法身還要加功夫,加到什麼?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證得真法身。末後有三句話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故就佛結」。所以最後一句「是佛無上身」,結歸到佛。這個佛是誰?佛是你自己,你自己成佛了。佛的無上身、圓滿身就是法身。大乘教裡面常常念的「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三身是一體,一體三身。法身是理體,報身是自受用,化身是他受用,幫助別人的。我們再看這一大段最後的一首偈:

  【如是實慧說。諸佛妙法性。若聞此法者。當得清淨眼。】

  『如是』,這兩個字是講上面所說的。菩薩講的偈頌雖然只有十首,可是這裡頭意思深廣沒有邊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學佛的謙虛,為什麼?三重障裡面第一個傲慢,破傲慢。你看無上慧菩薩說了這麼多,他把他這個功德推給別人,推給誰?『如是實慧說』,實慧是他前面,他是第九位,第九住的菩薩,無上慧,前面第八,第八住的菩薩叫真實慧。他說這個不是我說的,真實慧他說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毛病,什麼都說是我發明的,我悟出來的。你看看別人,別人說得再多、說得再好,他說的,不是我說的。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只一句話,「推功可知」,他把這個說法的功德推給別人,絕不自居。那我們現在社會,有一點好事都是我的,怎麼肯給別人?他推給八住菩薩,八住菩薩推給七住菩薩,七住菩薩推給六住菩薩,都是推給別人,哪有自己!事情做成功了,功德是大家的。

  我們這幾年在安徽廬江湯池小鎮做了個試驗,中國傳統這種文化的教學,《弟子規》在現在社會上還管不管用?這個試驗成功了,成功之後我們交給政府。功德是誰?我們要學菩薩,這個試驗成功,功德是地方的領導、是中心的老師,還有湯池小鎮所有的居民,大家肯受教,才有這樣輝煌的效果。我哪有什麼功德?人家常來問我,法師,你的理念。我說千萬不要這麼說,我沒有理念。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辦法,這是真的。《弟子規》不是我編寫的,《弟子規》是我們中國五千年家教的集大成。我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相信,我們明瞭,古聖先賢是真實慧。為什麼?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

  五千年前那個時候,這個地球上人少,人與人之間沒有相爭的。那個時候伏羲氏,也就說明那個時代人的生活靠什麼?靠打獵,游牧民族,人跟野獸去鬥,野獸也吃人,人也吃野獸。到社會進步,神農發明農耕,農耕,我們以農作物做主食,而不是以肉食做主食,進入到農耕時代。農耕就定居,就不是游牧,定居了,這個社會慢慢這樣進化。定居,子孫多了,都住在一起,這就形成個家,中國「家」是這麼形成的。那個家族的人口愈來愈多,你看我們中國講的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七代同堂,真有!七代同堂可了不起,最高的大概都會超過一百多歲。這個家族至少也有五、六百人,所以家就是個社會,那要著重教育。家裡頭每個成員起心動念都是為整個家族著想,不能為自己,為自己這個家就家破人亡,那家就不像家,所以它有規矩。《弟子規》是所有當時大家庭每個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矩,這是家規。有這個大家,它就有家道,家道是什麼?是倫理,是講究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屬於倫理,所以倫理的範圍很大。關係要清楚,關係要處好,關係講求什麼?和睦,和為貴。人跟人要和,家裡首先是家裡人要和,不是一家人,外面人也要和;跟樹木花草要和,因為到農耕時代了;跟山河大地要和,跟大自然要和。這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的承傳,所以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業是事業),世世代代承傳。所以一個姓就是一個家族,從五千年傳到我們現在。

  在過去,每個家都有祠堂,祠堂就是你這個姓這個系,承傳年代太久,幾千年,你的人口也多了,你這個家族繁衍到現在至少有幾百萬人。我們一般家庭沒有統計,現在記載得最清楚的是孔夫子這一家,世世代代他們記載很詳細。孔子傳到現在,據他們家譜裡記載,現在差不多將近二百萬人。你看這麼大的家族。孔家如此,我相信哪一家都是這樣的,只是你們疏忽了,世世代代沒有把它記下來。所以現在中國有十億人口,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所以這家規有規矩,家和萬事興,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你要知道歷史的淵源。國家的治亂,實在講不在形式、不在制度,制度再好人不好,還是亂世不是治世。如果人人都受教育,你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齊家,格致為本」,格是格物,致是致知,格物致知是根本。建立一個政權,統治這個國家,教學為先。你看這幾句話多重要!「修身齊家,格致為本」,這八句要是做到,無論什麼制度,天下大治,國泰民安,真是風調雨順,和諧世界。人人都懂得倫理(就是關係),懂得關係,關係處好那就是道德。所以,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重要!無論什麼制度它都好。現在講民主、講民權,民權一直到今天,沒有看到好的成績出來,還是一片混亂。

  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現在這個民主社會的制度跟我們中國人常常嚮往的堯舜禹湯,那距離太遠了。堯舜禹湯那個時候是封建社會,他們這些人起心動念為人民著想,為天下眾生著想,他沒有私心。也就是我們常常學佛同修們互相勉勵的,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名聞利養,他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沒有貪瞋痴慢,什麼制度他來執行都是好的,都是究竟圓滿的。如果是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什麼制度他去掌握都有毛病。所以我們老祖宗才提出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現在講的素質教育,人品的教育,要擺在第一。教育怎麼教法?後面兩句,「修身齊家,格致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才能達到一個大同世界,不從教育決定做不到。今天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大同世界,可是所做的完全跟大同的原理原則相違背,所以這個天下是愈搞愈亂,到最後不可收拾,外國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你說多麼可怕。

  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看,所有的這些佛菩薩都給我們做最好的典範,有功勞是別人的,有過失自己承當。自己接受過失,功勞推給別人,這是中國人、是老祖宗的教誨。前面講的,講的是什麼?『諸佛妙法性』,你看一句話,前面十首偈在這裡總結這一句,諸佛的妙法性。這一句話展開來就是大乘的全部,也是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經真的妙,經裡面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有圓滿的信息在裡面,確確實實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句展開就是全經,全經展開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妙法,總歸納就這一句。

  『若聞此法者,當得清淨眼』。那我們要問,這一章經,或者是這一品經,我們學得不少了,學到現在有沒有得清淨眼?得清淨眼是開了法眼。《金剛經》上說如來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清淨眼是什麼?清淨眼是後面的三種,前面肉眼不清淨,天眼也不清淨,慧眼以上,慧眼是阿羅漢,法眼是菩薩,再上去佛眼,五眼圓明。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清淨眼?我們不肯把染污丟掉,染污是什麼?執著,執著是染污;我們不肯把波浪息掉,波浪是什麼?波浪是分別。有分別,心就不平,有執著,心就不乾淨,所以我們的清淨眼沒得到。最低限度是真覺悟了,在一切法裡頭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清淨心現前。雖然清淨眼沒得,清淨眼是證果,阿羅漢以上,慧眼、法眼、佛眼都是清淨眼,但是我們已經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精進,這好事情。

  真學佛,我們現在也明白了,什麼叫真學佛?放下才是真學佛。不肯放下,我們天天在這裡學習,學的是佛教,不是學佛,我們是在搞佛學。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也就是佛學裡面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我們天天在這裡學經,天天在研究經典,在學習古大德的註疏,我們的分別執著沒有離開,這叫佛學。佛學幫助我們得到一些知識,起的作用不大,能夠幫助我們在世間做一個好人,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證果,再說得低一點,不能開悟,所學的是記問之學。我讀得多、聽得多,我記得多,我能講,我能寫,在這個世間可以做為一個學者、專家、教授,自己不得受用。從前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也就是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輪迴裡面業力做主宰,你自己做不了主。善業感善報,人天果報,惡業感三途苦報,沒有你自己選擇的。

  如果我們在學習之中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恭喜你,你「當得清淨眼」。為什麼?你會開悟,你會證果,你會超越六道,你會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佛,大乘教裡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誰見性?《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見性了。現在我們這裡講到無上慧是第九住菩薩,實實在在,我們還沒有講到他們的修行證果、他們的成就,現在是他們在這裡稱讚,「偈讚品」,他們在法會當中來讚歎。下面講到十住,「十住品」裡那就講他們自己修行證果所依據的理論跟方法,那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地方,還得從頭來起,從法慧菩薩來起,一步一步的往上升。現在這是好像課前的一個預備,聚會在一起互相讚歎。

  所以這兩句話是很值得我們勉勵的。我們聞法要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依教修行,認真放下。你放得愈多,你的心就愈清淨,所以古人有兩句話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我們看看現在的人,跟古人比,古人的心比我們清淨,少煩少惱,所以他有智慧。愈往上古去心愈清淨,為什麼?人事少,人也少,事也少。現在麻煩多,你每天在電視上、新聞上,你天天都看,天天都接觸,那你的煩惱就多了;交際應酬多,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麼能夠靜得下來?我們要不是天天在跟經典接觸,天天在學習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跟這世間人有什麼兩樣?你能不生煩惱嗎?你能避免是非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現前這個社會,真正要想成就自己,還是住山閉關,還是得學習古人,十年不下山,二十年不下山,一生不下山,準有成就。這個也要有福報,想住山沒福報不行,有那麼大的福報才能住山,才能在這一生得到真實成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今天是外國基督教、天主教,還有西方的宗教,聖誕節,我們祝福同修們聖誕快樂。謝謝大家。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48:4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48: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0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