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一二卷) 2008/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偈頌第五首看起:
【於法無所著。無念亦無染。無住無處所。不壞於法性。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二首偈,《疏》裡面講「次二偈釋前雙非,一偈半」,也就是六句,有六句經文解釋「非照義」。「初句是總」,就是我們剛才念的『於法無所著』,這個「著」不是執著,比執著的意思還深。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常講的,於一切法不但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也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此地「無所著」三個字的含義。我們很清楚的理解到,如果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執著,都不執著了,那就恭喜你,你就證得小乘的果位,證得阿羅漢果。如果在《華嚴經》上,那是十信位裡面的七信位菩薩,七信位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相等,就是執著沒有了,還有執著的習氣。到什麼時候執著的習氣沒有?再提升一級,實際上阿羅漢就是要斷習氣,執著沒有了,他有執著的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升級,升等,到八信位。八信位斷證功夫相當於辟支佛,諸位就曉得,阿羅漢執著沒有了,辟支佛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再往上去就斷分別,八信位的菩薩要把分別放下了,不但沒有執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分別,那麼他就升等,升到九信位。九信位在四聖法界裡面來講是菩薩,他沒有分別,但是他還有分別習氣,把分別習氣斷盡,他就到十信。十信在四聖法界裡面是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叫相似即佛,這個意思說他不是真的,很像,很像佛,他不是真佛,為什麼?妄想沒斷。妄想是什麼?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這是非常微細的煩惱。如果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他又升等,十信位菩薩升等就是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諸位要知道《華嚴》是圓教,他就脫離了十法界;換句話說,十法界沒有了。他住在什麼地方?他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成佛了。我們知道他妄想沒有了,他還有妄想習氣,妄想習氣是在實報莊嚴土裡面斷,很不容易斷。《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那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習氣有厚薄不同,把它分成四十一品。在《華嚴經》分配在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這就四十個位次,後面還有一品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無明習氣,要講清楚,是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愈薄,地位就愈高;無明習氣愈濃,他地位在下面。可是諸位要知道,到底有沒有這四十一個位次?我們要多想想,這個人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還有什麼位次嗎?沒有位次。所以這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真有,真的來講它沒有。我們這個世間,地位高下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來的位次!尤其是起心動念都沒有,還有什麼位次?跟你講真的是沒有。但是這種無明習氣厚薄的現象有沒有?真有,不能說沒有;有,佛講四十一個位次沒講錯。這樁事情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
如果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給諸位說,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沒有了。沒有之後,他到哪裡去?他回到常寂光去了,我們淨土宗講四土,最高的是常寂光土。由此可知,四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就明白了,常寂光土就是我們圓滿的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的佛果。自性裡面沒有現相,也就是說它沒有物質現象,它也沒有精神現象。實在講精神跟物質是同時發生的,它永遠離不開的,精神裡面有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實驗給我們證明了,水是物質,我們現在科學把它定的名詞叫礦物,礦物就是它不是生物,純物質,裡面有精神,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有色聲香味。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為我們說出來,現在的實驗還不能把它完全實驗出來,只實驗出來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在色聲香味裡面只看到色法,聲、香、味沒有明顯的實驗出來。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不能不佩服,他怎麼知道的?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就在《華嚴》上,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於是我們就明白,佛為什麼這樣的通達明瞭,就是因為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正所謂放下就是!
這一句五個字是總說,「於法無所著」,這個著字裡面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都放下,這是總說。下面五句是別說,怎麼無所著?『無念亦無染』,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能照無著,故云無念,亦不染此無念」,那叫真的無念。如果我們覺得「我現在能照了無著,我已經到無念」,你們諸位想想,他有沒有念?有,他還有個無念。為什麼有無念?因為你染了。無念亦無,那叫真無念,還有無念不行。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六道,六道,在天道裡面,天也相當複雜,佛把天分為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色界有十八層天。四禪裡面有無想天,無想天人也就是無念,他什麼都不想,修這個法門真正修成功,他就生無想天。無想天裡面,我們要問,他是不是真的無想?他只要有無想,他還是在想,想什麼?想無想,就是說他染著無想,這個錯了。他到無想天就不能再往上升,壽命到了之後,定功失掉,他就往下墜落。修這個定不容易,修到四禪天,壽命很長,佛法裡面叫長壽天,那不是涅槃的境界,壽命到了,也就是定功失掉。往下墜落,落在哪裡?多半落在地獄,為什麼?因為他謗佛。他為什麼會謗佛?他誤會了,以為無想天就是大般涅槃,他自己認為他已經成佛,證得究竟的佛果。到定功失掉的時候,他就懷疑過去這些古佛如來所說的是錯誤的,我已經證得大般涅槃,為什麼我還要墮落?為什麼我還要退轉?起這麼一個妄念,自自然然連帶著就起怨恨,好像被諸佛菩薩騙了,修行證果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這個業因,墮落在阿鼻地獄。是不是跟諸佛菩薩結罪?不是的,諸佛菩薩永遠慈悲,不會責怪你。跟誰結罪?跟那些受你影響而對佛法產生疑惑的人,對佛法喪失信心,他們退轉,這是墮阿鼻地獄真正的業因。我們自己做錯事情無所謂,但是你有影響,你影響別人,你得負這個因果責任。
所以,我們在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在四德第二條,說得好,「威儀有則德」,這一條是性德。性德說的是什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如果我們的樣子不好,別人看到了向我們學習,或者別人看到之後會心裡起個疑惑,學佛不過如此,這個罪就不得了。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有不好的念頭、不好的行為無所謂,對自己無所謂,對佛菩薩無所謂,對佛菩薩真的是無所謂,但是對一切眾生那就有所謂。在佛法裡面講,你破壞佛法的形象,你讓大家對佛法起了懷疑、起了疑慮,不肯認真學習,你要負這個因果責任。這些眾生不一定是人,人是你看得見的,除了人之外,還有九法界眾生,你肉眼看不到,現代科學所說的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我們看不到他,他能看到我們,我們做得不如法,影響他們對佛法的信心,這個因果責任要背,結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罪的。絕對不是說我們違背佛菩薩的教訓,他很生氣,懲罰我們,不是的,那你完全搞錯了。佛菩薩大慈大悲,你做五逆十惡罪,佛菩薩不會怪你。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他退轉了,哪有這個道理!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於法無所著,剛才講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幹什麼樣的壞事,人家如如不動,他不跟你結罪的。所以這個要知道,結罪是我們不善的思想、行為會影響不同維次空間眾生,這個要負因果責任。講因果,你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就講得很清楚,善與惡,大小從哪裡論?論它影響的範圍,論它影響的時間。善事、惡事是一樣的,善影響的範圍大,影響的時間長,大善。像釋迦牟尼、像孔夫子的這種教訓,善,我們現在看到的,影響二千五百多年,影響到全世界,大善!那要作惡也是一樣,你這個惡的影響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你在阿鼻地獄受罪的時間長短是用這個來算的。我們細心想想它挺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所以這些不能不知道。
「無念亦無染」,這就是能照無所著,於一切法像什麼?像鏡子一樣,用心如鏡。我們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早晨起來洗個臉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也得照照鏡子,有沒有一下覺悟?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像鏡子一樣。鏡子怎麼?無念亦無染。它照得清楚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用心如鏡子是誰?《華嚴經》上說的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無明習氣沒有斷盡,《華嚴經》上稱他法身菩薩;無明習氣斷盡,他是究竟佛果。法身菩薩也叫做分證佛果,就是說他不是圓滿的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樣,十法界是相似即佛,他是真佛。無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染,染是習氣,不起心不動念,但是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那叫染,染沒有了,習氣也斷了。從這一句看,這兩句連起來看,這是什麼人?這是究竟佛果,圓滿的佛果。
第三句『無住無處所』,前一句是從能照來說的,這一句是從所照上來講的,有能有所。這句是第三句,「所照無著」,所照是外頭境界,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一切法是所照的。我們把照字換一個字,諸位就更容易明瞭,我們把能照換成能知,大家好懂。我的心能知,所知是外面的環境,我所知的,所照的也無著,也就是你在一切環境上面,也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佛在大乘經裡常講,特別是《般若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我們聽懂了,我們聽明白了,知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都不存在。我們所能夠感觸到的現相全是一種虛幻的相似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在銀幕上看到的現相。這種常識我們大家都懂得,電視、電影,銀幕上的現相怎麼產生的?是一張一張幻燈片的影像。這許多幻燈片沒有一張是相同的,張張是獨立的,前面這一張放出來,你看了一看,立刻就換第二張,第二張看到立刻換第三張。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二十四張,現在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你就感覺到好像是真的一樣。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假如它的速度提高到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張,那是什麼境界?一秒鐘二十四張已經覺得很逼真,如果速度加到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張,那是什麼現象?就是我們現在現實社會環境的現象。我們把電影的銀幕比喻作常寂光土,把銀幕上現出來這些色相、音聲,這裡面就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六道輪迴),現這些現象在裡頭,那個速度都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移動。常寂光土不是精神、不是物質,就像銀幕一樣,它一無所有,它什麼都不是,能現一切境界。常寂光土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常寂光,只是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常寂光裡頭現這些幻相,我們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所以現的相很複雜。佛告訴我們,相隨心轉,你相信嗎?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明白了嗎?真的從心想生,心要不想了就回到常寂光,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
我們現在這三種現象具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具足,而且非常強烈。強烈怎麼樣?強烈的時候我們的日子不好過,心不清淨,煩惱太重。如果稍稍放下,放下你就感到很自在,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唯有上上根人,言下頓悟,言下頓超,在這幾句話當中你一聽,你馬上就覺悟了,你立刻放下,你立刻就超越,超到哪裡?一直超到如來地。為什麼放不下?習氣太重。確實,我們大乘經薰習的時間長了,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就是習氣太重。天天學習,天天懺悔,懺悔不在形式,懺悔就是真放下,放下一品就有一品的功力出現,正所謂放下一品煩惱就透一品智慧。
修行功夫得力在哪裡?在煩惱輕,智慧長。這樁事情開頭難,到功夫用到純熟,就像幾何級數出現,加速度,這時候你就嘗到大乘教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沒有到加速度的時候,法喜出不來。等到有法喜的時候,那就有相當功夫,在一般講,到什麼時候才有?證得阿羅漢果就有,真的那個進步是加速度。如果我們把標準放低,低到不能再低,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證得初信位,法喜也透出來。初信位雖然還沒有離開六道,初信到六信都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到七信位才脫離六道輪迴,雖然沒有脫離六道輪迴,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六道裡面的小菩薩,常常也有退轉,有進進退退,但是不怕,有大菩薩會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小菩薩退轉的時候,大菩薩就來教導他。《金剛經》上所謂「善護念諸菩薩」,這是如來囑咐這些大菩薩要善護念這些小菩薩,小菩薩就是六信位以下的,必須常常照顧他。所以他縱有退,他不會退到三惡道,叫位不退。
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有沒有修到這個境界?肯定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的底限,也就是證得《華嚴》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需要什麼條件,我們知道。我們想想這些條件我們沒有,佛說了五條,我們一條都沒有。第一個是「身見」,我們依然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見沒破,這條沒有,沒做到。初信位的菩薩身見破了,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條他做到了,我們沒做到。第二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我還常常跟一些人對立,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討厭他是對立,喜歡他也是對立。為什麼?你還有人我之分、還有善惡之分、還有真假之分、還有大小之分、還有利害之分,你還有這個念頭,這不行,第二條也沒有。第三條是「見取見」,第四條是「戒取見」,這兩個合起來講叫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我要用我的標準加給別人,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佛菩薩有沒有成見?給諸位說,沒有,小乘須陀洹就沒有成見了。沒有成見,他應化在這個世間他隨緣,什麼都好,你幹善事好,你幹壞事也好,沒有一樣不好。所以他有智慧、有德能,他能觀機,你過去善根深厚,你的緣成熟了,他教你,你能夠理解,你能夠修行,你能夠回頭。如果你沒有善根,他教你,你聽不懂,你不會回頭,他不教你,隨順你,這是佛菩薩。世間,我們儒家講聖賢君子,教人他也是這個原則。我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他老人家辦了一個經學班,就是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這都是他的學生,二十多個同學,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師對待每個同學不一樣,我們心裡有疑惑,初學佛。為什麼老師對這個人很嚴厲,教導他,對那個人很客氣,總是笑咪咪的,很謙虛?我們看了,常常見到,也不敢問,被老師看出來。有一天老師把我叫到房間裡,給我講,你是不是看到我對像林看治這些人很凶,從來沒有好臉面,常常責備,有的時候罵人打人,對某些同學很客氣?我說是。你有疑惑?我說是有疑惑,不敢問。老師說那些是可以教的,可以教要不教他叫失人,你對不起他。另外那些人那不能教的,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用這個教,你跟他結怨,他不服,他的根性沒有成熟,他只能來隨喜、來旁聽,不能認真,跟他結個善緣,等到他善根成熟再教他。我們才恍然大悟,佛菩薩有耐心,老師也很有耐心。
佛家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福德沒有現前、善根沒有成熟的話不行,你不要跟人結怨。結怨怎麼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在六道裡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怨來的;我們真的是做好事,好事多磨,就是從這裡來的。佛菩薩來做事情他沒有折磨,他通達明瞭,無論對於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沒有起心動念過,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也就是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修行從哪裡修?要從根本修,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於法無所著,這一句是根本。
真正於一切法不執著,智慧就現前,你處事待人接物你用智慧,你不是用煩惱。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能從經典裡面,經典裡頭的奧義,華嚴奧旨,我們用凡夫的心、用凡夫這種煩惱習氣去讀經,讀的是沒錯,意思不懂。感謝祖師大德來幫助我們解釋,幫助我們解除迷惑,顯示出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這就是註解。我們今天學《華嚴》,依靠的是三位大德,第一個是清涼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李通玄長者的《合論》,第三個是清朝乾隆年間福州鼓山道霈法師的學習報告,就是《疏論纂要》。我們有這三位善知識在引導,如果沒有這三位善知識,這經我們看不懂。雖然有三位善知識在這裡幫助我們,如果我們自己業障太重,還是不懂,這現象很多。我接受這三位善知識的指導,我能夠理解少分,這什麼原因?我的業障輕了一點,不容易。如果我們十年十年做比較,那就太明顯了,諸位同學你們都親眼看在眼裡。我今年八十二歲了,你們聽聽我七十二歲那時候所講的經,再聽聽我六十二歲所講的經,再聽聽我五十二歲所講的經,境界不一樣,四十二歲所講的經。我都是看這三個人的註解,十年十年,境界愈來愈深。
二十年前我講《華嚴經》決定沒有這麼樣的流利,決定看不出經典裡面有這麼多意思。不是我不講,我講不出來,我能夠看出幾分我全都報告出來,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年年境界不相同,什麼原因?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現在無論受什麼屈辱,委屈侮辱,我的心還是很清淨,不受染污。為什麼?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這個身體都不可得。起心動念,自性現相,這個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包括我們身體,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我應該是在二十年前,讀《大般若經》,我寫了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是什麼?是總結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般若的一個總結。結得沒錯,話說出來,意思透不透?不透。這又過了二十年,這個意思透了,怎麼透的?業障消了。所以,消業障重要。
我們在這裡給諸位講過,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三重障」,三重障要不消除,諸佛如來,別說三個,三十個、三百個、三千個來指導你,你都入不了門。為什麼?你有嚴重的業障。這個重障是什麼?諸位要記住,第一個是傲慢。你可不能不承認,我沒有傲慢,我很謙虛,只要有「我」就有傲慢。謙虛的人什麼?謙虛的人無我。有我,從前李老師講,我就會比人高一等。李老師給我們舉例子說,你看從前街頭上要飯的,現在這個世間要飯的還很多,香港不常見到,印尼就很多,到處都看到。在我們家鄉現在還有,實際禪寺門口有很多要飯的。要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錢,賤是沒有地位,到了極處,你看看他有沒有傲慢?看到有錢人坐著小轎車從他面前走過,他也笑笑:「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還沒看在眼裡。這種傲慢,在佛經裡面講慢有七種慢,這種叫卑慢。所以這頭一個,自以為是。第二個嫉妒、第三個貪欲,三重障。什麼時候我們對別人有了好的事情,一絲毫嫉妒心沒有,希望別人更好;不但沒有嫉妒,而且還全心全力去成全他,沒有力量幫助他,也會用讚歎、讚揚祝福他。欲望,無論是精神跟物質,必須要減少,要減少到無,老子所謂「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容是心量,你能包容。《還源觀》裡面的三遍,最後一條就是講的有容乃大,它怎麼說?「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容是容納,空是什麼?虛空,有是什麼?萬法。佛門當中常說「心包太虛」,那是含空,「量周沙界」,那是容有,這是性德,這是自性本來如是。我們現在的心量變得很小,小到什麼程度?小到自己對自己都不能容納,都不能包容,你說多可憐。什麼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我們對於外面環境森羅萬象要認識清楚,對它要無所著,無論是能、無論是所,都不能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對了。
但是,佛法不是消極的,底下一句說,『不壞於法性』,不著能所,也不壞能所,法性。為什麼不壞?因為它沒有妨礙。法性是能現、能生、能變,空有,森羅萬象是所現、所生、所變,能不礙所,所不礙能。不但彼此沒有障礙,而且它是一體,能所不二,這是佛法的奧義。怎麼個不壞法?我們想想,諸佛如來,包括聲聞、緣覺,示現在十法界,示現在六道,幫助一切還沒覺悟的這些眾生,做種種示現。在四德裡面,尤其是後面三句說得好,「威儀有則」,就是做好樣子給這些眾生看。好樣子是什麼?好樣子就是持戒。我們現在常常勉勵大家一起來學習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那就是標準,威儀有則,我們都做到了,做給社會大眾看的。「柔和質直」,這是講我們現在所謂是用心,我們的態度要柔和,我們的用心要正直,心正直,外面柔和。末後一句「代眾生苦」,那就是你受得了委屈,你能接受侮辱,代眾生苦,沒有自己。
這些大聖大賢,聲聞、緣覺是賢人,《華嚴》講的是法身菩薩是聖人,應化在世間,為什麼?不是為自己,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為眾生。他有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裡頭有善巧方便,這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不造罪業。如果不是,煩惱習氣做主,那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跟佛菩薩不一樣,凡夫,六道眾生起心動念,真的,《地藏經》上所說的。大乘教裡面所說的,阿羅漢以上,他們在這個世間是代眾生苦的,我們的修學要向聖賢看齊,他們是我們的榜樣,這就是「不壞於法性」。所以他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用現在的話說是條件,他對於萬事萬物的愛護是沒有條件的,對於一切苦難眾生的救拔也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確實不能分割。一體就是一體,為什麼?一個性,顯一體,起二用,起心動念,從體起用,二用,一個就是宇宙現前,一個就是我出現,我是生命,同時的,一體的。
底下這兩句就說得好,『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為什麼說「無有二」?因為起二用。跟你說起二用,二就是一,一就是二,從體起用,體在用中,用不離體。這個現象也很難懂,譬如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電視屏幕跟電影的銀幕是一樣的道理。電影它是膠卷的幻燈片,一張一張,我們非常容易體會到。電視的屏幕它是用線條織成網,速度太快,實際上它的電流還是這樣一條一條的,像織布織下來,速度太快,好像你看到一下就是一個畫面。都是,速度快,把我們眼睛搞花了。電視的屏幕就是體,一體,裡面這些畫面就是二用,這畫面上一個人像,這人像就是二用裡面的我出現了,我之外是環境,環境是宇宙,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跟我是同時出現的,並沒有說先出現森羅萬象,然後才有我,不是的,我跟森羅萬象同時出現,二用是同時起來的。
為什麼說「無有二,亦復無有一」?體在用中,一沒有了,用在體中,二沒有了。這個話你有沒有聽懂?二用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我們拿電視畫面來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體是什麼?體就是屏幕,屏幕在畫面裡面,屏幕不見了;畫面在屏幕裡頭,畫面不見了。這兩句話的意思。這個意思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體用都不能執著,不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佛法說這個現象叫無始無明。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看到大乘經裡頭常常有這麼一句話,無始無明,我們怎麼去體會?無始,大概時間太久了,應該是很久很久之前,無有法子想像叫無始。我們常講無明,無明是幾時起來的?找不到開頭,以為是這種體會。這我們錯了,不是這個意思。無始是什麼意思?無始是根本就沒有開始。
到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愈學愈明瞭,知道佛法裡面跟現在科學所講的愈來愈相似。科學家現在告訴我們,時間、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兩句,「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要用時間、空間去看你就懂得。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這是事實真相,這叫做一真法界。時間、空間是抽象概念,根本就不是事實,這是現在哲學上的問題,也是科學上的問題,到現在不能解決,《華嚴經》全解決了。在佛法裡面,時間跟空間的問題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天親菩薩將宇宙的森羅萬象歸納為一百類,稱為百法。這一百類裡面有心法、有心所法、有色法、有不相應行法、有無為法,分為這五大類。時間、空間都排在不相應行法裡頭,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佔的比例很大,這二十四法裡面有方分、時分,方分是講空間,時分是講時間。什麼叫不相應?它與心不相應,它與心所不相應,它與色不相應。但是它又離不開色、心、心所,用現在的話說,它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但抽象怎麼生的?是從心、心所、色法而產生的抽象概念,不是真的。
所以,無始就是告訴你根本就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就沒有消滅,不生不滅,這個話是真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你說是真的,我聽不懂,我看到的一切法有生有滅,花開花謝,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現象擺在我們面前,你怎麼說不生不滅?如果你要是知道真相,你就不會反對,真相不要別的,你把電影那個道理搞通,你就曉得不生不滅。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音聲、色相,它有沒有生滅?再問你,它有沒有動作?有,有動作。那是你看眼花了。如果單單放一張幻燈片,它有沒有動作?沒有,一秒鐘放一張幻燈片,你就知道它沒有動作。現在一秒鐘放二十四張,你以為有動作,一秒鐘放一張有沒有動作?沒有。再第二秒鐘放第二張,第三秒鐘放第三張,你就知道沒有生滅,連續起來你覺得有生滅。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現象,現在這個現象是一秒鐘放了多少張幻燈片?記住,一千二百八十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感官的世界,它的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在振動。這個振動的現象,現在科學家說,宇宙不是真的,宇宙從哪裡來的?是振動現象現出來的,這個跟佛法講的接近,愈來愈像佛法所說的。這樣微細的振動,數字還說得這麼清楚,誰說的?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怎麼知道?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能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這是屬於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業相。業相就是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這種微動的現象,他看到了。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我問你,你有沒有用過照相機?現在照相機很普遍,到處都是。你拿著一個照相機,去照正在飛行的噴射機,在空中飛行,你對它照一張照片,它動了沒有?你用的快門是五百分之一秒,你看它,它就不動,那飛機上寫的字、標誌你就看得清清楚楚。千分之一秒就更清楚了。如果你那個快門真正達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阿賴耶的三細相就被你照見了,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我們今天照相機這個儀器的快門達不到這個速度,達到這個速度,宇宙的振動現象就見到了。我們從這個道理上,我們就相信,這有理由,有理,從理我們就肯定事實真相,彌勒菩薩說的不是假的。科學是用儀器,佛法不需要用這麻煩東西,這身外之物,佛法用什麼?用清淨心,用定,禪定。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也就是七地以前見不到阿賴耶,只是在經本上聽諸佛如來說這個事實真相。八地他親證,他見到了,證實佛在一切經教裡面所講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佛學名詞稱為諸法實相。
此中無有二,這個二是起二用,《還源觀》裡面起二用;亦復無有一,一是顯一體,因為一體跟二用是一不是二,一而二,二而一。二用是從體現相,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這兩種現象出來了,兩種現象都是依體起用,所以用即是體,體即是用,用外無體,體外無用。它是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這跟哲學所講的不一樣。這兩句我們也可以能夠會到《般若經》上所說的,兩句合起來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也是彌勒菩薩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在這種真叫高速的微動現出這些境界,境界你說怎麼現出來的?這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過,他第三句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它不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無;現相,能生萬法,不能說它有。你如果有個有的念頭,或者是有個無的念頭,那叫起心動念,那叫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這麼回事情,就這麼起來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說這個有、那個無,這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起作用。事實真相是有無都不可得,永遠保持清淨心就對了,常常保持,保持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轉凡成聖了。所以這個道理要明瞭。
我們再看末後這兩句,『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後頭這個「巧安住」是太妙了,安住是什麼意思?我們想到六祖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是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怎麼悟的?他在這一念之下,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徹底放下,他就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自性都是清淨的,我們沒見到,能大師見到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不能說它無。第四句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動搖是什麼?妄念的生滅叫動搖,沒有妄念。末後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是什麼?起了妄念,萬法現前,這起二用。萬法現前不能說它有,不現前不能說它無。所以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淨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像我們現在電視的屏幕,它什麼都沒有,但是能生萬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東西現前?是自性本自具足。現的東西有時現得太離譜,從佛法界現到阿鼻地獄,千變萬化,很難懂。
我們看經看到這個地方,想想這是什麼個道理?我們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這是現在的萬花筒,這個萬花筒比我們小時候玩的做得考究多了,我們小時候玩的沒這麼漂亮,萬花筒。你這裡很清楚的看到,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片放在裡面,你只要轉動它,這樣轉動它,它裡面就現相,你看現的相沒有一個相同,這不就是能生萬法嗎?而且怎麼樣?出生無盡,你去轉,你去看,你看幾萬個畫面,沒有兩個相同的。我們把自性比喻作萬花筒,把宇宙上森羅萬象、能生萬法比喻萬花筒裡頭的變化,我們就明白了。所以佛在經上用了一句話給我們解釋,「法爾如是」,法就是一切萬法,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去研究它,為什麼?你去研究它,你必然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愈研究就愈糊塗,你沒有辦法了解到真相。你只有什麼都不要理會,清淨心現前就一切都明瞭通達了。
這兩句,前面是講的教我們離一切相,這兩句是即一切法。前面講照,否定照見,這個地方講的也不是無照,它真有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從清淨心裡面來說,它是無照,從起作用上來說,它是有照,所以你不能說有照,也不能說無照。為什麼?因為你一說你就著了相,你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起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寂照明明現前,就像《心經》上所說的現相,色不礙空,空就好像我們現在看的屏幕,屏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我們按上頻道,頻道現出的它不妨礙屏幕,空不礙色,彼此互相沒有妨礙。《心經》上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意思你懂嗎?頻道裡面現相就是屏幕,屏幕在哪裡?就在這個現相當中,它已經融合成一體。雖然融合成一體,各不相礙,我們把頻道關掉之後,色相沒有了,屏幕現前,屏幕上什麼都沒有染著。屏幕代表自性,代表體,一體,裡面的頻道顯出的現相,那就是能生萬法。所以頻道色相出現,不能說它有,頻道關掉的時候,只看到一塵不染的屏幕,你不能說它無。
從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天天接觸的,我用這個做比喻大家容易明瞭。真的明白之後,你天天看電視就天天在修行,你不要為假相迷惑了,你在這個地方修,你在這裡看體用不二,非有非無,性在相中,相在性中,性相一如,體用不二,你就悟入大乘。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法門的一種,哪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像禪宗大德常說「你會麼!」會什麼?會看電視,看電視成佛了,會看電影,看電影成佛了,就這個道理。問題是你會不會?門門都通無上道,無上道沒有離開我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如理巧安住。於色空二法,色是現相,空就是我們講的屏幕,只要你能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我們套宗門祖師的一句話說,正在這個時候,你還起心動念嗎?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菩薩。在這個比喻上你要是會了,那你從早到晚你接觸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能像這個樣子,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不就是寂照不二嗎?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他跟我們日常生活沒有兩樣,見人也打招呼,柔和質直,威儀有則。我們跟他有什麼兩樣?他們巧安住,我們沒有善巧。他們安住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安住在這裡頭,我們現在安住在什麼?現在人可憐,現在人安住在錢眼裡頭,你說糟不糟!中國古代用的銅錢,當中有個眼,現在人生活在錢眼裡頭,這就很可憐。安住在名利裡面已經就錯了。古大德就問初學的,在街頭上看到來來往往很多人,老和尚問,這些人來來往往忙的什麼?小和尚也很聰明,總不外名利二字。已經是六道凡夫,如果要是忙到錢眼,只知道錢,其他都不認識,都不知道,這是忙什麼?我們很清楚,這裡頭起了嚴重的貪心,貪欲。這忙的什麼?忙著去做鬼。瞋恚是地獄,貪欲是餓鬼,愚痴是畜生,這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這一生,想想我將來會到哪裡去?你不要問別人,別人騙你,不說真話,問自己。自己如果說貪瞋痴慢嚴重,那就是三惡道。如果能把貪瞋痴慢斷掉,至少看得很輕,佛教給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能照這兩句話去修行,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至少人天福報,這個不能不知道。
真正學佛就要記住這兩句話,「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這是真實智慧才能做得到。安住在哪裡?安住在非有非無,寂照同時,定慧等運。自受用是定、是寂,這自受用;幫助別人是照、是慧,智慧照見幫助別人。自受用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塵不染,這個就是提升自己的靈性,非常重要!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至少超越六道,那你就是如理巧安住。怎麼樣才能夠超越六道?那你要知道六道怎麼來的,六道是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世間法不要執著,它不是真的,佛法也不能執著。佛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為什麼?你要執著佛法是真的,貪戀佛法,出不了六道輪迴,只是什麼?只是在六道裡頭行善法而已。佛法不是惡的,善法,你來生得人天福報,欲要沒有斷,出不了欲界;能夠把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確實沒有貪戀,你才能夠生到色界天。佛給我們講理,理明白了,事你就相信,你也知道應該怎麼做,你會做得很如法。所以,這兩句我們要認真學習,如理巧安住。我們最後的結論,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講就是圓滿的理,圓滿的安住。我們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住在佛號上,千萬不要住在別的地方,住在別的地方就錯了,住在阿彌陀佛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48: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