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0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0五卷)  2008/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看起,「無上慧菩薩」,偈頌從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這首偈二十個字,它的內容深廣無盡,也把宇宙萬有的真相說出來了。大乘教裡面最簡單的一句,許多同學都能夠道得,就是「萬法皆空」,這四句就是解釋萬法皆空;《心經》裡面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是講到真正究竟處,為什麼無智、無得,這四句講得很清楚。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八首偈裡面,前面六首是講「內證」。這是內證的第一首,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說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不同宗派所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但是內容都是一樁事情,這個我們總得要明白。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正明證入」,正是正式的,明是明瞭、明明白白,他證入了。證入什麼?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在這首偈,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兩個小時,『諸佛所得處』,成佛,成佛是得道,我們世俗人講得道了,成就佛道了。他所得的是什麼?「處」就是菩提涅槃。菩提是什麼?涅槃是什麼?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的那時候,他明心見性了,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話就是菩提,第二句話就是涅槃。他第一句怎麼說?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清淨就覺,染污就不覺,他說出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有沒有染污?沒有,從來也沒有染污過,過去沒有染污,現在也不會染污,未來還是沒有染污。清淨心生智慧,這叫菩提。沒有染污,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末後兩句說到粗細,粗是什麼?六粗,細是三細,三細六粗沒有,哪來的染污!可是我們現在的麻煩,麻煩在我們三細六粗統統有。

  三細六粗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前面一堂課,我們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三細相是妄想,是起心動念;六粗就是分別執著,六粗前面四條是分別,後面兩條起業相、業繫苦相是執著,所以從三細六粗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沒有!沒有,我們以為是有,不但以為是有,我們還執著它是真有,這個麻煩大了,就是錯在這個地方。但是不管你怎麼以為、怎麼執著,它都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幾時要是明白了,三細相是什麼?三細相是自性裡面的幻相,不去理它,沒事。所以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佛祖說,講我們這些眾生,「真如不守自性」。這就是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為什麼會有無明?是真如不守自性。這句話是雙關語,兩重意思,第一個是講到根本,三細是非常微細的波動,昨天我們說得很清楚。

  我們看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世尊問彌勒菩薩,我們凡夫常講一念,起個念頭,這念頭很粗,世尊問彌勒菩薩,這一念裡頭有幾個念?那就是細念,我們這個念是粗念,這一念是粗念,一個粗念裡頭有幾個細念?有幾個形?有幾個識?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彌勒菩薩的答覆是「一彈指」,一彈指是一個粗念,一彈指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你看我們的一個粗念、一個念頭分析出來,這裡頭分成細念,就是阿賴耶講的細念,三細相的細念,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我們通常彈指,試試看一秒鐘,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再乘四,現在都用一秒鐘做單位,一秒鐘有多少個細念?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細念。彌勒菩薩說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成形,這個形就是阿賴耶三細相最後一個叫境界相,境界相是什麼?物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念頭一動,宇宙就出現了,所以說宇宙從哪裡來的。宇宙出現了,依報出來了,形皆有識,識是什麼?正報出來了,識不是別人,識是我,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都是自性裡頭的幻相,不理它,沒事。不理它,這種現象是什麼?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淨土宗常講的,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有三細相,沒有六粗。六粗在哪裡?六粗在十法界、在六道,這是把宇宙根源說出來了。

  我從哪裡來的?禪宗有參話頭,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最初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清淨心,那就是本來面目。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是什麼?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說一句,惠能大師說了五句。給諸位說,五句跟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自性,六祖說自性;自性清淨,你看清淨有了;圓是圓滿,不生不滅是圓滿,本自具足是圓滿,本無動搖是圓滿,能生萬法也是圓滿。它還有個明,明是什麼?明是自性覺,就是清淨起作用,那是明,那就是菩提。所以六祖講五句,《還源觀》上講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發生現前這個幻相,《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從一體起二用,起了兩種作用,怎麼起的?就是真如不守自性,這是真如不守自性的第一個意思。起了一點非常微細的波動,這個非常微細你要知道,它的時間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在那個短短的時間。

  這個短短的時間,清涼這裡說得好,「不可以識識」,你沒有辦法,這個識是什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分別,你沒有辦法用分別去認識它;「不可以智知」,智是什麼?智是智相,六粗裡的頭一個,智相,我們今天講的知識,這不是智慧,是知識,知識達不到,你沒有辦法用知識去了解它,所以說不可思議。最後的結論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講到大乘教裡面所謂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是個假名,你不要以為真有菩提,是真有菩提,但是它名字並不叫菩提;真有涅槃,它也不叫涅槃,這是個假名。譬如我們人都有個名字,名字是假名,名是我嗎?名不是我,我可以把名字改掉,換個名字。你們看近代弘一大師,這也是個書法家,他常常寫字送給人,寫完之後他題個名字,大家拿到都不一樣,湊起來之後,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隨心所欲,沒有一個名字。這就是什麼?名是假名,老子說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貴在什麼?貴在你體會它的意思,所謂是言外之音,你要是執著在名相裡就全錯了。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跟我們說,他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全否定了,他說我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什麼人要說我說法,這個人叫謗佛。這話什麼意思?這個話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相是假的,你要從假相裡面去悟入真實。真實在不在假名?不在假名裡頭,執著假名你就不能夠悟入真實,你必須不執著假名。假名不礙事,它是假的,它是虛妄的,所以從虛妄裡引導你入真實,那就對了。像我們現在走路,你們在高速公路上走,每一段有個岔路它就有個指牌,那個指牌是指示你道路的,它寫著南京,那是向南京方向走。你要是不懂得,「南京到了,這就是南京了」,就完全錯了。佛講一切經就是這個意思,到處插指路牌,絕對不是那個地方,你循著這個路走,你就對了,你看到之後,你把它丟掉,你往前面走。所以決定不可以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也不可以。佛法難也就難在這個地方,如果你真懂了,真懂它不難,它的確也很容易,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放下,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就證得。

  在哪裡?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所以悟了的人,你問他:性在哪裡?他跟你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在當下、沒有一法不是。古大德用比喻告訴我們,他用黃金比喻自性,以金器比喻萬法,器器皆金,哪一法不是自性!我們今天講法,有色法、有心法,歸為這兩大類,色法是物質,心法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分不開的,精神裡面有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所有物質裡頭有精神現象,就是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這個現象是最近這十年,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實驗證明出來了,水是礦物,它真的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它不是死的,現在所謂是有機體,它是活的。佛告訴我們,不但是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任何物質,物質講到最小,現在講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我們肉眼都看不見,在顯微鏡之下才看到的,它是物質,物質就有見聞覺知、就有受想行識,無論什麼物質都沒有例外的。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現象,就是講的見聞覺知、受想行識,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只要六粗裡頭都有。

  三細相裡面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智相,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智相是分別,他沒有分別就沒有受想行識,有分別就有受想行識。所以在十法界裡面,高級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菩薩、佛在十法界裡面是高級的,他有沒有受想行識?還是有,為什麼?他分別的習氣沒斷。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分別斷了,分別習氣沒斷;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習氣斷了,他妄想沒斷,他還會起心動念,所以他還有智相,很微弱的智相。智相一斷,十法界就沒有了,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也沒了。這是什麼境界現前?實報莊嚴土現前,實報莊嚴土是三細相,極其微細。所以「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這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放下就證得了。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沒有想到佛在《華嚴》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知道之後,我們於一切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我相信分別也放下了,放下起心動念不容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能夠把執著放下,這就證果,不是究竟果,但是真的證果了。果是什麼?佛經裡面有句話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果。這是梵語的音譯,可以翻,不是不能翻,翻經的這些法師他用原文音譯,他不翻,是為了什麼?尊重不翻。我們學佛想得什麼?就得這個,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頭有三樁事情: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三樁事。放下執著,你就證得正覺,正覺的名字有個假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正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證得正覺的人,六道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只要有執著就有六道。換句話說,六道是自己造的,是自己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我有執著,我有六道;你有執著,你也有六道;他有執著,他也有六道。你我他,我們坐在一起,我們所看到六道的境界叫同分見妄,因為我們都有這個煩惱習氣,所以我們看到是一樣的,其實各人看到的是各人的境界,並不是真的一樣。好比我們這個攝影棚裡面,你看有十幾盞燈光,現在都開了,光光交流,實際上我們每盞燈的光各各不相同。你要不相信的話,你關掉這一盞,這盞燈它就沒有了。他不執著了,這個人證阿羅漢走了,其他的人有,他還在。你再關掉一盞,它的光沒有了,各人是各人的。六道,各人是各人的六道,彼此有沒有交涉?不能說沒有交涉,也不能說有交涉,這很微妙!所以佛講這個法叫妙法,為什麼?基本的原理你要記住,一體二用,二用裡頭有三遍,這就是有基本的道理在裡頭,這是基本的原理。

  三遍就是物質現象也好,是精神現象也好,它都有三個特性,第一個特性就是周遍法界,好像我這盞燈照著,周遍這個房間,他的燈也周遍這個房間,每盞燈都是周遍房間。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有沒有妨害?沒有妨害。為什麼沒有衝突、沒有妨害?因為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第一個特性,周遍法界。第二個特性,出生無盡,那就變化太多了,為什麼會有變化?隨著你的分別執著它起變化,也就是隨著你的六粗起變化,起變化是十法界,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個緣故。你的分別執著很淡薄,這個境界就很清淨,就是淨土,分別執著很濃就染污了。一般講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心清淨,可以說是淨土;六凡六道裡面是染污,是穢土,是染污。

  染污裡面就又出現善惡,諸位要曉得,淨土裡頭沒有善惡,聲聞、緣覺、菩薩、佛裡頭沒有善惡,只有染淨,一層比一層清淨。阿羅漢是剛剛得清淨心,辟支佛的清淨心比他深,菩薩的清淨心又比辟支佛高一等,最清淨的是佛,沒見性。這個清淨就是講智相很淡薄,阿羅漢的智相很濃,但是阿羅漢不造業了,業繫苦相、起業相他沒有了,所以他沒有六道。在六道裡面,這就是染了,染污,心地染污不清淨,這裡面有善惡,所以善則感三善道,惡他就感得三惡道。三善道裡面,最上面的叫上品十善,第二等的是中品十善,第三等的是我們人間,下品十善。也有人說下品十善是阿修羅、羅剎,人是中品十善,諸天是上品十善,行,也能講得通。惡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最惡的,上品惡是地獄,中品惡是餓鬼,下品惡是畜生。千變萬化,出生無盡。

  這個道理我們也很難想得通,所以我們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我講萬花筒,有很多人送了好多萬花筒給我。我們把萬花筒比作自性,你看裡面,你只要動,這個動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動,你在裡面看它,裡面變化無量無邊。你把它不停的轉一年,你看,不會有一個相同的,出生無盡,怎麼變都沒有超越你的分別執著,出生無盡。第三個很重要,含容空有。物質跟精神都有這三個特性。第二個特性就是惠能大師末後那一句話說,「能生萬法」,我們把萬花筒比喻作自性,一轉,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無論是精神、是物質都是含容空有。很微細的一念,一念裡面成形,變成物質現象;變成精神現象,形皆有識,也是周遍法界的。

  含容空有,我們佛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這個意思。心包太虛是含空,虛空,要知道虛空是自性變的,不離自性,離了自性沒有虛空;容是包容,包容有,有就是量周沙界。你看看,本來的心量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心量為什麼變成那麼小?變成這麼小,還不就是分別執著!愈執著,心愈小,愈小你就愈苦。苦從哪裡來的?是你自作自受,你忘失了你的自心,忘失了你的本性,你的本性是包虛空法界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對了。我們要問,諸佛菩薩他是怎麼看這個世界、怎麼看這個宇宙、怎麼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金剛經》的四句偈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對於宇宙萬象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那就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就入如來境界,這就是成正覺,這就是得菩提涅槃了。所以小乘人放下了執著,得少分,菩提涅槃的少分;菩薩能夠把分別放下,不分別了,他就得多分;到佛,佛是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了,他得的是圓滿。菩薩得的是正等正覺,佛所得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首偈裡頭特別要給你說的,粗的沒有,粗的沒有就是十法界沒有;細的沒有,細的沒有就是一真法界跟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也許初學的同學說,什麼都沒有了,那怎麼辦?什麼都沒有了,自性現前了。自性是什麼?常寂光。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也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這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什麼時候能證得?起心動念放下就證得了。所以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怎麼明心的?就是他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根利的人,我們講上上根人,這種人很厲害,他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那從凡夫立刻就成佛,菩薩五十二個階級他都不必經歷,他一下就到頂頭上去了。我們現在天天慢慢放、慢慢放是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去登。

  那個很厲害,有兩個代表的人物,其實人物很多。兩個最出名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給我們表演一下放下,頓悟、頓超、頓證無上菩提。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其實禪宗裡面,代代祖師哪個不是這樣的!惠能特別是因為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一天經都沒聽過,所以我們用他來做代表。他聽到別人念《金剛經》,是偶然的一個時候,經典上記載,他原來是個樵夫,賣柴火的。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抗戰時期還有,我們小時候住在城市裡面還買柴燒灶,那時候沒有這些電,也沒有瓦斯,連煤氣都沒有,所以煮飯的時候是燒柴火。柴火專門有這些苦力的工人,他們上山砍柴,挑到城裡面來賣;還有賣水的,沒有自來水,有專門挑水賣水的,這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他一天賣的錢不多,都很少,買一點米、買一點菜過一天日子,所以很辛苦的生活。他柴賣掉,拿到錢離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念經,他就在窗外面站了一會兒,愈聽愈有意思,他就推開門到裡面找這個念經的人,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念得很好,很好聽。這個念經的人也感覺得很驚訝,這個賣柴的人不認識字,他怎麼能聽得懂《金剛經》?這一聽,他就叫聽的人把他聽的意思講出來,這個念經的人感覺到非常驚訝,很了不起,那時候惠能二十四歲。

  諸位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想想,所以能大師說,轉凡成聖與學不學沒關係。他悟了之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他講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跟五祖不少年,五祖教學,神秀擔任助教,你看看,衣缽沒有傳給神秀,傳給惠能,這個不認識字的。為什麼?他真放下了,神秀沒放下。祖師傳衣缽,讓大家自己把這麼多年學習的心得寫首偈子來看看,這是考試,這也很公平。神秀的一首偈,他寫的也就是他的心得報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現在想想,妄想分別執著他有沒有放下?你看這四句,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在。惠能大師聽到這首偈子也非常讚歎,讚歎完之後,他說我也有一首,他又不會寫字,請別人幫他寫,他怎麼的一首?他把神秀大師的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改掉了,他著相,這個沒有了。由此可知,這與學、無學真的不相干,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原來就是。在哪裡?就在當下。

  所以無明怎麼起來的?這個要知道,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給我們講無始無明,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有開始、有終結,那不就是真的!所以無明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它是有生有滅,它時間太短,短到你找不到它的生滅。你去想想看,一秒鐘它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這生滅你能找得出來嗎?它太快了,可以說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沒有生滅。什麼原因起的?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候;什麼處所起的?沒有處所,你都找不到,全是虛妄,這個要了解。

  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本覺自然」,所以它不是造作的,起心動念就是造作,本覺自然的。你起心動念,本覺就不覺,就變成不覺了。「悟亦冥符」,冥符就是暗合道妙,悟了,你就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你就完全搞清楚了。所以「智無分別」,智本來就是分別,六粗裡頭第一個是智相,它就有分別,這告訴你沒有分別。到無分別的時候,三細相就沒有了,三細相沒有了就是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六粗亦然」,六粗是十法界,三細相沒有了,十法界哪裡會存在!剩下來的是什麼?剩下來的就是常寂光,這是永恆不變的,只有這是真的。這裡面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一片光明,這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我們都是這一個圓明體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幻相,這要知道,不是真相。只要我們不起心動念,就又回歸到清淨圓明體,回歸清淨圓明體就成佛了,這叫究竟圓滿佛,這總得搞清楚。所以清涼這兩句話講得很好,「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這兩句話講得非常之好,也就是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夠分別,分別尚且不能,當然就沒有執著,這個話的真正意思在此地。

  下面解釋粗細,什麼叫細,什麼叫粗?「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有能證、有所證,這個相就粗了。能證、所證在哪裡?四聖法界。阿羅漢,他把執著放下,證阿羅漢果,他有能證,他有所證;辟支佛也有能證、也有所證;四聖裡面的菩薩、佛都有能證、都有所證,這粗。「無能所證,目之為細」,無能所證是什麼?這是我們常講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他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那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到向上一著,「皆言語道,故並無之」,言語也沒有了。「菩提涅槃,絕心行故」,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試問還有沒有什麼菩提涅槃!說到了極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這首偈,你要是把它的大意明瞭,時時用這個來觀照,也就是我們煩惱習氣現行的時候,你就把這四句偈念一念,你的心就平了,「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你的心就恢復到平靜。三細六粗就變宇宙,就變十法界,三細相就是宇宙現象出現了,我出現了,依正莊嚴出現了,六粗就是十法界出現了,這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下面我們看第三首: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

  佛法確實有真有假。這是第三首。講後五首,就是三、四、五、六、七這五首偈,講什麼?「照境顯理」。我們現在看照境顯理的第一首,「後五中,初偈」,就是第三,我們剛剛念的此是佛真法,「正明照境,境即俗境」,境是什麼?境就是六道,照就是觀照,這個字用得好。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想想,你哪一天沒有照?你早晨起來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照鏡子,照!這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心如鏡就對了。你看鏡子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但是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用心都是照,不像我們,我們用心是什麼?照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這就錯了。他們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知法,六根對六塵起作用都用一個照字,用這個字代表,就是六根對六塵的境界。《心經》上舉這個例子,用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果我們要會照,就照見萬法皆空,眼見的是色空,耳聽的是聲空,鼻嗅的是香空,舌嘗的是味空,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得清淨心。我們現在因為有分別、有執著,照見的時候起副作用,副作用是什麼?貪瞋痴慢。諸位要知道,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不但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自性裡頭,前面一首偈我們念過,三細六粗都沒有,哪來的是非人我!哪裡來的四相四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這講得很粗,粗中之粗,凡是有生滅的法就叫有為法。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你看有出生、有死亡,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所以叫無常。這一切無常的都叫做生滅法,就是有為法。什麼東西無為?大概我們看看除了虛空之外,好像統統都是有為的。而實際上給你講,虛空也是有為法,不過它變化很小,我們發現不了它的變化,不像其他物質跟精神現象變化差別很大,我們容易覺察到。其實虛空也不是真的,你看看天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他把時間跟空間排列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百法分為五大類,分為心法(精神)、色法(物質),心法裡面還有心所法,心所法也是屬於精神,心所是心理作用,所以心法、心所法是精神,色法是物質。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這個法有,它不屬於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抽象的概念。它與心、心所、色法有關係,但是它又不是屬於心法、心所法、色法,一共有二十四類,二十四類裡面就有時間跟空間。

  時間、空間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人要到放下分別執著,時空就沒有了。時間沒有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也可以走進未來;空間沒有了,遠近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此地。很難懂!其實我們現在要利用這些科學技術來比喻,就不難懂了。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個宇宙裡面確實有許多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現在所住的空間是三維空間,四維、五維、六維、七維,在理論上講是沒有數量的,無量無邊的維次。維次不相同,你就見不到,你只能見到同維次,或者是在這維次以下的,二維空間我們能見到,一維空間是零。那我們用比喻,譬如我們現在用電視,電視屏幕,我們知道這個電視屏幕可以能夠收到全世界總有幾千、幾萬個電視台,這些畫面統統可以能收到,這就好比是無數的不同空間維次。我們按鈕按到哪個頻道,它這個頻道就出現,沒有按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按的時候它出現了,你也不能說它真有。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講一尊佛的剎土,我們知道這個宇宙之間,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個諸佛剎土裡面多數都有十法界。我們在「世界成就品」裡面讀到過,「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前面我們念過,宇宙之間諸佛剎土無量無邊。有的諸佛剎土它只有實報莊嚴土,它沒有十法界,那真的是淨土。為什麼是這樣的?可能,我們在理論上能想得通,那個世界裡面的居民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沒有十法界。如果這個世界上居民,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那就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所以你們如果要問,有沒有世界上沒有三途的?肯定有,那個世界的居民雖然有六道,但是它沒有六道,它只有三道。甚至於只有兩道,人天兩道,為什麼?他不作惡,他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慢都沒有,那就是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就沒有了,這可能,不是不可能。我們這個世界的居民,貪瞋痴慢疑統統具足,那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統統具足。所以你要問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雖然有,是虛妄,實際上講,了不可得!為什麼?你想一念的時間那麼短,它所現出來的境界,所以念念不可得,是個幻境。你不要執著它,不要去想它,你一放下,你就作佛菩薩了;你要是天天想它,那就是智相、相續相、計名字相,就統統出來了,那就愈搞愈錯了。我們現在看,走這個錯誤路子的人真多。前天有個同修送本書給我看,這書講什麼?講世界末日,從哪裡講起?從宇宙大爆炸講起,但是它的結論我很贊成,書很厚,我是大略的看了一下。它的結論說,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世界走向毀滅。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他提出拯救世界要怎麼?要限制科學的發展。這個話不是他所說出來的,我在過去看湯恩比先生的一些著作,他在七0年代就講得很多。他就提出科技的發展是必須要有限度,凡是對人類衣食住行有幫助的可以發展;與衣食住行不相干的,最好不要搞這東西。所以這個總結是正確的。

  佛教給我們,我們就要認識萬法,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所生,或者是所現,或者說所變都行。《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是識,實際上三細相都是識,三細相是阿賴耶極其微細的分別,現的相是實報莊嚴土。這裡面如果起智,這個智不是智慧,是知識,為什麼?它從識裡面生的,不是自性,自性本有的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讀書上求來的,讀什麼樣的書你都開不了智慧,讀佛經也開不了智慧。佛經讀得滾瓜爛熟,講得天花亂墜,那是什麼?那是智,六粗相裡面的智相,我們講知識,不是智慧,這要知道。不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只要不用它,智慧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六祖惠能的是智慧,那是自性清淨心裡頭本有的智慧,所以他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對於整個宇宙森羅萬象,他都能夠通達明瞭,為什麼?因為它是自性所變現的,見了性哪有不明瞭的道理!

  我們看這首偈子,這是叫我們照境,境就是俗境,這是十法界裡面的。「有能所故」,有能照、有所照。能與所,如果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就錯了。有能照、有所照,要有這種分別,這是四聖法界下面,聲聞、緣覺。如果沒有這個分別,那是「即俗而真」,就是真跟俗是一不是二。能所是分別,把分別放下,分別沒有了,當然執著也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個人是十法界的菩薩。如果對能所,念頭都不生了,那是法身菩薩,是佛的境界,這個地方我們要學。「心同無為,故云遠離」,這是『正覺遠離數』。正覺,我們有分別,這個正覺是誰?阿羅漢;如果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正覺是法身菩薩。《華嚴》是圓教、是一乘,這個正覺決定不是阿羅漢,至少也是初住以上的菩薩,為什麼?「遠離數」。遠離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叫真的遠離,這時候一切法是真的佛法,不是假的。

  是真的,那這一法永恆存在?不是,不是這個意思,「真法」是你真的懂得這一切法的真相,是這個意思。你真的曉得這一切法是幻有,它的體是真空,真空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你不可以在這個地方起心動念,你才恍然大悟,徹底明瞭,你真的認識了。所以佛真法,佛是大覺,你徹底覺悟了,這就叫做你真正見到、你真正明白諸法實相。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應該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你就過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災難?對你來講沒有了,你入到這個境界,這世間沒有災難,對迷的人講,迷的人有,覺悟的人沒有。像《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所說的,「度一切苦厄」,為什麼?你照見五蘊皆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哪來的災難!所以一切苦厄沒有了。然後你才真正曉得,只有佛法,只有大乘能解決問題,它是真的解決,它不是假的。你回歸到自性,你的生活空間是無限大的,而且你住在任何時空裡面,你都是與自性相應的,世界什麼樣的災難與你已經毫不相關,得大自在,你才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他們為什麼這樣?迷而不覺,起心動念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是佛真法」,這一句「雙結能所」,這首偈做總結,能所是一不是二。確實有能現、有所現,但是能所是一,為什麼?都不離自性,不離三細相。我們再看底下一首偈: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四遣相顯理」,就是這首偈往後,就是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這四首偈,說什麼?遣相顯理。理在哪裡?理在事相裡面,你著了相,你就見不到理;如果你不著相,理就現前,這個理就是自性。所以什麼時候你見性?只要你不著相,那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什麼不是自性!虛空也是自性,萬法都是自性變的。所以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隨拈一法都是金,哪一樣不是金!你就曉得,一切法的本體就是自性,本體不是物質、不是精神,它能變現成物質、變現成精神,它自己不是,它能變;所變現的這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是自性。你執著分別,你永遠見不到;你只要離開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見到的不圓滿,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你就完全見到了。

  那時候你所見到的跟惠能大師肯定完全相同,那就是你見到任何一法,你見到什麼?你見到它本自清淨,你見到它本不生滅,你見到它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也就是說,我們在《還源觀》裡面,你見到了一體,你見到了二用,你見到了三遍,極小的微塵裡面,你都見到這現象,這叫見性。我們今天見不到是什麼?迷了。迷的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見不到?佛經上的比喻好,它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水必須在很清淨、不混濁,就是乾淨,平,沒有波浪,這個水像一面鏡子,照見外面境界。我們起心動念了,微波,起了波浪,起了波浪還能照,不是很清楚,起心動念是微波;有分別,分別是大浪,那就很難見得清楚;執著是波濤,完全不見了。所以阿羅漢他能夠把執著放下,讓波濤變成大浪,那就是能見少分了。像我們現在在九龍看香港,你看維多利亞港,浪不小,但是香港的倒影還能看得到,你在這邊看那邊的倒影。如果是湖面,水平如鏡,倒影就像鏡子一樣,就看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看的時候,它都還在動。所以這個比喻比得很好,我們必須要把心定下來,心靜下來,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分別執著。貪瞋痴慢是染污,執著是造業,那是波濤。所以我們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見到了,見到事實真相。所以後面是遣相顯理,你不要著相,遣是把它遣除,遣除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要著相,性就見到了,就見性了。

  它的方法?都是「躡跡遣滯」,用這個方法。「初偈」,就是我們剛才念的第四首,「雙非顯中」,這裡面講『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這是雙顯。顯什麼?「照理滅障,菩提涅槃,離有無故」。菩提涅槃,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你說有,你分別執著了;你說無,你也分別執著了,就這個道理。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有無都不存在,你真的照見了。這個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很重要,無論什麼事情現在自己面前,六根所接觸的都要曉得。這個「光」是什麼?光就是智覺,『如來光普照』,你看它不用佛,它用「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佛,從相上講,有釋迦牟尼佛、有藥師佛、有毘盧遮那佛,它有分別;從性上講,性上講是一個。我們的自性就是如來,自性的光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我們眼看東西,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是不是看得很清楚?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我們第一念就是「如來光普照」,第一念。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跟著起來,這就壞了,就迷了。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這個人就成佛了。為什麼不能保持,還會變?這就是所謂「真如不守自性」,你沒有辦法把它保持住。你落到分別就落一級,再落到執著就落兩級,往後怎麼樣?愈陷愈深,把你的妄想煩惱習氣統統勾出來,那你就苦了。苦從哪裡來的?苦沒有來處,是你妄念裡頭生的,告訴你,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那個苦是冤枉受的。所以佛說這些眾生叫可憐憫者,為什麼?真有苦,你要說他可憐憫者,那你不是就挖苦別人?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法!根本就沒有,他以為有在受苦,這才真可憐,可憐可憫,那不是真有,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我們要學,《楞嚴經》上佛講得非常好,教我們捨識用根,就這個意思。經上這個意思,古大德很少發現,明朝時候有個交光法師,被他發現了。他很感慨的說,古大德對於《楞嚴經》的註解,都沒有真正懂得佛的真實義。他發現《楞嚴經》上所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跟天台大師所講的意思不同。天台也有奢摩他、三摩、禪那,所謂三止三觀。《楞嚴》從傳到中國來,一般研究《楞嚴》的都是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這三個意思。交光大師說不是的,它跟天台不一樣,天台三止三觀沒有離開心意識,也就是說沒有離開妄想分別。但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就是識,捨識用根。不用心意識用什麼?不用心意識就是用如來智慧光來普照,它是這個意思。交光大師好像壽命也不是很長,他得了病,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就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很久了,註解不是如來真實義,我想重作一本註解來解釋《楞嚴經》,向阿彌陀佛告假,我現在要註經,等我經註完之後,我再請佛來接引我往生。阿彌陀佛點頭答應,走了,他的病好了,所以可以請假的,來註經。這段故事是在他序文裡面寫出來的,我們相信交光法師不會打妄語,肯定是真有其事,所以向阿彌陀佛告假來註經。這就是《楞嚴經》的新疏,就是從這裡分開新舊兩派的講法,舊派是以長水大師為首,依天台大師,就是依《法華經》的止觀來講;交光完全是相反,從心性上來說,說得好。

  捨識用根就跟禪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禪家的參究怎麼參法?離心意識參。所以佛家叫參究,不叫研究,我們世間研究是什麼?研究他用心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就是說,他用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他還用這個東西。用這個東西不能見性,這個東西是什麼?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所以禪宗決定不用這個東西,是離心意識,也就是說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這很難。這三個東西離開,你就曉得他心多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如來光普照。所以你只要有分別執著,就不是如來光普照,是六粗裡面智相光普照,就不能『滅除眾暗冥』,那做不到。「眾暗冥」是什麼?暗是黑暗,冥是不明,眾暗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這些東西。離心意識,這個才能滅除。

  下面這兩句很重要,「是光」就是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光,你不能夠起心動念,「我自性清淨心裡面般若智慧現前了」,你只要有這一念就完了,完全又墮落在六粗裡面的智相去了,智相接著相續相可麻煩了。不能有,不能有這個念頭,也不能說「亦復非無照」,這不是自性,都不可以有。無論你說是有,或者是沒有,都在分別執著裡頭,那你就全都錯了。要曉得自性裡頭,我們常講的,它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我們凡夫生活在什麼世界?科學家提出相對論,相對論就是對立的,你看,有長就有短,有大就有小,它都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所以宇宙是一體。你知道一體,你就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了。不對立,你就回歸到自性,這個太重要了。多少人修行不能回歸到自性,什麼原因?對立不肯放下。這就是不知道自性清淨圓明體,包括所有的萬法,都在這個體裡頭,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離開它!它這個東西就像大海一樣,所謂性海,大乘教裡面把法性比作海,森羅萬象就像海裡面的泡沫一樣,海裡面的水泡沫很多,浪花很多,沒有離開大海,它是一體的。

  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夠回歸到一體,就好辦了,於一切法不再有分別、不再有執著,那變成什麼?四德現前。你看三遍後面講四德,頭一個是隨緣妙用,你就能夠隨一切眾生的緣。妙是什麼?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我們今天隨緣,隨緣隨著變,為什麼?隨緣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凡夫,這不是妙用,這是造業。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就是說,他永遠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擺在第一條,有這一條才會有第二條。第二條是什麼?第二條就是今天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才真正做出最好的榜樣給眾生看。最好的榜樣是什麼?你隨順性德,你不違背性德,所以說威儀有則,就隨順性德,不違背性德,你說這多有意思。所以說「離有無」,菩提涅槃離有無,有無就是對立,就是相對的,他永遠不對立,你要記住這個,所有一切法裡頭都沒有對立的。這是性德,它是一體,一體怎麼對立!兩個體就對立,一體。知道我們每個人就像大海的一個小水泡,我們都同一個大海,水泡起來的時候,好像這個水泡不是那個水泡,水泡破裂的時候都一樣的。沒有破裂的時候也知道是一樣的,這叫覺悟,這叫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47:28)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47: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0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