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五八卷) 2008/5/1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5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勝慧菩薩,偈頌第六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我們先看這一首。這個偈頌末後這兩句是很有名的兩句話,『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個慧是世間智慧,也就是說六道眾生,包括二十八天的天人,雖有智慧也沒有辦法能夠了解佛法。這是什麼原因?其實凡夫跟佛沒有差別,要說差別,只有迷悟不同,佛覺悟了,凡夫在迷,所以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絲毫差別。為什麼會迷?他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迷了;為什麼會覺悟?只要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悟了。佛變成凡夫,這話不能這樣說法,我們可以說佛性、法性,佛性就是佛,可是意思還是有差別。佛性迷了就叫凡夫,凡夫覺悟了就叫做佛,佛性沒有迷悟,如果佛性有迷悟,那就不能叫性。所以這是個基本上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個清楚的概念,實在說這是很難講的。
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生的?你看現在科學、哲學都研究這個問題,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在哲學裡面講就是本體,佛法不用本體,佛法用「性」,所以性就是本體。性有兩個說法,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前面跟諸位做了報告,智覺之本體就叫佛性,也就是我們講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之體是什麼?是性,我們稱佛性,因為佛的意思是智跟覺的意思,智覺所依的就叫做佛性。不是智覺,我們一般講沒有智覺,像植物、礦物、山河大地、自然現象,這些東西沒有智、沒有覺,我們就稱為法性。法是萬法,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的「能」我們就稱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一個性是兩種講法,就是我們現在講,在動物上稱佛性,在植物跟礦物講就稱為法性,是這麼個意思。實在說,什麼動物、植物、礦物很難分的,粗分可以,細分就分不出來。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實驗,水是礦物,水是法性,他在這個法性裡面去測驗,它有佛性,什麼佛性?它有見聞覺知。這個在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有,「一性無二性」,我們就佛法大乘教裡面一般對於佛性跟法性的說明,我們總得要知道。
我們先說佛性,什麼叫佛性?「謂真性平等,猶如虛空,於諸凡聖無所限礙,故名佛性」,這是對佛性簡單的解釋,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性就是體,體性;性就是理,道理,所以它是真如之理,真性平等。菩提心裡面講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就是一個智慧覺悟的心,是一切眾生的真心,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中國老祖宗講,在五千年前老祖宗就說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善是什麼?真誠是善,清淨是善,平等是善,正覺是善,慈悲是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哪一個的真性不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具足!這叫本性本善,它是真平等。平等,它沒有分別就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所以它本來是平等的,本來是清淨的。對於凡夫,對於聖人,沒有限量、沒有障礙,或者說沒有限制、沒有障礙,凡聖是一樣的,迷了叫凡,覺悟了叫聖,不迷就是聖。聖是什麼?聖是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的菩薩,法身大士。
《華嚴經》上佛說過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四聖法界是佛,六凡法界也是佛,天人是佛,我們人,人人都是佛,畜生是佛,餓鬼、地獄也是佛,妖魔鬼怪還是佛,他有佛性。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多這種形形色色的不一樣?迷的淺深不相同,迷的理事不一樣,所以才有這些現象發生。這些現象雖然發生,統統是幻相,《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在大乘教裡講得很多,並不只是《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以夢幻泡影來做比喻的說得最多。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但是迷了的時候它會起這個現象,這現象如果你不覺悟,你不知道它是個幻化的相的話,你在這裡面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你有這個痛苦。真正覺悟了之後,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它是幻妄的,不是真的,它怎麼會起障礙?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為我們說出來,理事沒有障礙,事事沒有障礙,這才叫真的解脫,叫得大自在。
所有一切障礙全是從分別執著裡頭分的,我們只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就沒事了,雖然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可以說你已經得自在,六道裡頭不自在。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會有六道?因為有執著,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偏偏要執著,那就是偏偏捨不得離開六道輪迴,不就這麼回事情嗎?頭一個放下的,佛教導我們的,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身。這一關很難,這一關是凡聖的分水嶺,凡夫執著身是我,迷惑,聖人知道身不是我。什麼是我?佛性是我,性是一切萬物的本體,萬法的本體,永恆不變,所以它是真的,叫真性。真是永恆不變,《中觀論》上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性,性遍法界虛空界,虛空,空間、時間都是從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時間、空間不是真的,因為它是所變。能變是真的,能變不生不滅;所變有生有滅,所變的有來有去、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所變的。能變的沒有,能變你找這些現象統統找不到,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一異,所以它是真的,那個才是自己。所以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說的佛性,靈魂不是。有很多外道,心外求法的,他知道身不是自己,他不執著身是自己,他執著靈魂是自己,比我們高明。雖高明,出不了六道,他最高可以生到無色界天,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執著靈魂是自己。確實,靈魂是精神,肉體是物質,我們這個身體是肉體跟精神集合在一起的,這個要知道。物質離不開精神,精神離不開物質,在佛法講,色法跟心法是一不是二,決定分不開。佛法說得微細,整個身體,靈魂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色身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它兩個分不開。彌勒菩薩講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是見分,形是相分,念念成形,形形有識。那個念是什麼?念是迷,迷的人才有念,悟的人沒有念,這個要知道。沒有念,真的覺悟了,至少是《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菩薩,他脫離十法界。你就曉得四聖法界雖然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有念,有念,執著沒有了,執著習氣也沒有了,分別沒有,分別習氣有。
這些事情我們要長時間來薰修,要密集的來薰修,為什麼?否則的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是妄想執著煩惱習氣當家做主,那就錯了,那就是每天從早到晚依然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善因得善果,三善道受報,惡因,三惡道受報。要知道,這樁事情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幹,養成習慣了,現在雖然在佛法當中聽到事實真相,由於這個習慣太深,力量太強,我們回不了頭來。回不了頭來,你要受它影響,對於如來的正教不能完全相信,我們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這是事實真相,自己一定要接受,要肯定我真的是半信半疑;如果真信,真信你馬上就回頭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真信,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真信。所以凡夫成佛就是一念,真信。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師妄想分別執著一下就放下。這一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了,《華嚴經》上講圓教初住以上,就脫離十法界,真的超越了。要知道,世尊能超越,六祖能超越,我們每個人都能超越,問題就是在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不能像佛祖那樣頓悟、頓超,一下放下,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昨天我跟諸位說過,我們像一根柴火,像一根木頭泡在水裡面,泡了幾十年,泡了幾百年,溼透了。把它撈起來,水擦擦乾淨,真的沒有水了,擦擦乾淨,我們拿一支火柴點它,能不能把它點燃?不能,再用一支,一盒火柴統統都燒完了,這個木頭一絲毫都沒有影響。我們是這種木頭,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可是要知道,火一定能點得燃的,只要你繼續不斷,一包火柴不行,兩包、十包、一百包、一千包、一萬包,肯定點燃,得有耐心,慢慢來。釋迦、六祖他這個木頭是個乾燥的,沒有沾過水,真的一支火柴就把它點燃了。從這個比喻裡說明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人聽經三年五載開悟的,有人聽經學教十年、二十年開悟的,有人三十年、四十年開悟的。只要你有信心,知道開悟的祕訣就是放下,我們不能一下放下,慢慢來。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先從哪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放下。身外之物什麼東西最優先?你最喜歡的東西最優先放下。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生活非常艱苦,老師問我,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我最喜歡的是書,從小喜歡讀書。你就從這放下。真的,我對書很愛惜,一生都這個樣子,對書籍保存得非常完好,不會損壞它,也不會染污它。我們講經這個書本現在是個普通的本子,裡面可以寫字。如果是線裝的本子,就不能寫字,另外用紙張做筆記,不可以把這個經本損壞,我們再寫了字,就沒有辦法留給後人,留給後人要留得完整。現在印刷術發達,印刷來的東西是複印本,我們在這上寫字沒有關係。字還是要寫得工工整整、規規矩矩,不可以太潦草,畫一根線一定要畫得很直,這是什麼?這是恭敬,這是愛惜。所以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東西別人可以用,我的書不可以借給人看。他不知道愛惜,他拿到我的書他在裡面就亂畫,看到哪個地方把這個書疊一頁過去,這書會損壞,他都不能用個書籤夾在當中,這些都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我的書不願意借給人看。老師教我放下,就從這開始。從此以後,人家想看我的書我可以借他。一、兩年之後有了進步,我買的新書,我還沒有看,別人看到之後想看也行,我也能借給他。所以說從你最喜歡的放下,你最珍惜的放下。這種教學法很有道理,先放下身外之物,容易,然後再放下身體,叫內財,那就很大的進步了。內財怎麼放下?內財,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時間、用我的勞力為眾生服務,現在講的做義工,做義工是內財布施。慢慢練習,先練習肯放下,願意放下,然後再進一步,這個放下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就又進一步了,能夠做到捨己為人。到最後才叫你放下執著,慢慢的往前進。我們的執著太多了,先從容易放下的先放下,不容易放下的慢慢再說。最後到佛的門口了,這才告訴你身見要放下,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時候對佛法了解了,佛性是我,靈性是我,靈魂不是我。這個放下之後就入了佛門,證須陀洹果。
放下有好處,這一放下,本能透出來,起作用,本能最先透出來的是天眼、天耳。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六根的能力是圓滿的,遍法界虛空界。我們的眼能見,能見法界虛空界沒有障礙,能見到微塵裡面的世界,這《華嚴經》前面我們都讀過,這是我們的本能。但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執著才放下少分,還有很多沒有放下,所以須陀洹的天眼能量就不大。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一個小千世界,也很了不起。你看看黃念祖告訴我們,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說明阿羅漢的天眼,一千個銀河系他看得很清楚,佛在經上比喻說「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這本能恢復了一些。菩薩至少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一個小千世界。佛眼那就不必說了,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障礙。諸位要曉得,圓教初住以上就沒障礙,法界虛空界你統統見到了,可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帶著習氣,那就是雖然看得見,有的看得清楚,有的看得比較模糊。《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愈是位子在下面的看得模糊,愈往上面去愈清楚。大概到等覺、妙覺的時候,那是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本能恢復。耳聽音聲亦如是,鼻嗅香、舌嘗味、身的接觸,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這是什麼?這叫佛性,沒有障礙。佛沒有障礙,明顯,凡夫說沒有障礙,不明顯,那是什麼原因?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出現品」講得很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說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我們自性裡面無量智慧德能障礙住,不能現前。所以,佛法修學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學的是知識,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本有的,要用戒定慧的方法才能恢復,才能證得。知識那是可以向外求,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真妄在佛法裡面,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由戒定慧得來的是真的,非戒定慧得來的不是真的。這是簡單區別世出世間法。
佛性也有三個說法,「自性住佛性」,這是第一個,「謂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即是一切眾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這個體,現相、作用就不能發生,所有一切現相、作用都是依自性而住的,所以稱之為自性住佛性。相有變化,作用有變化,但是自性沒有變化,所以才稱之為性。不但沒有變化,還沒有來去,《中觀》裡面的八不是講的自性,佛性。佛在經上常常把它比作虛空,那是比喻,因為在所有現相裡面,我們確實只看到虛空沒有變化,空性。眾生雖有佛性,你怎麼知道你有佛性,所以必須有「引出佛性」。這是說「一切眾生,佛性雖具」,雖然具足,你有佛性,你有體,但是現在這個色身這是相,有相當然它一定起作用,「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之後,迷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叫迷失,現在要怎樣把它引出來,引導出來。
這引導,佛法,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很謙虛,告訴我們大家,他老人家所說的經典、所修行的方法是古佛所傳的,他沒有在古佛經上多加一個字。這個話的用意太深了。所以諸佛菩薩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沒有新奇的東西給人。在中國,孔孟亦復如是,夫子說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一生沒有發明,沒有著作,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釋迦佛所傳的全是古佛所傳的東西,佛佛道同,沒有新奇,新奇的東西一定是違反自性;隨順自性,哪有新奇的?這個很重要。我們要想回歸自性,先要有這樣心態,就是隨順自性、隨順性德你才能回歸自性。如果你要標新立異,不走古人的道路,我另外開闢一條道路,那問題就來了。今天的社會整個世界動亂不安,大家想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過去幾千年雖然有動亂,是局部性的,規模很小,影響不大,大致上來講還是長治久安,特別是在中國。什麼原因?就是遵守著夫子這個學習的心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守住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的教訓。那是什麼?性德,那個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本性本善的教育,你怎麼能改?這一改,毛病出來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雖然是朝代不一樣,改朝換代,但是老祖宗的教訓一成不變,每個朝代帝王都遵守,沒例外的。在外國,外國社會能夠安定,靠什麼?靠宗教,大家都信神,神聖的教誨不敢違背,縱然違背,幅度也不大。最近這二、三百年來,科學技術發達,大家相信科學,不再相信宗教,社會問題出來了。
聖賢教育約束了人心,聖賢教育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課題,倫理、道德、因果,不外乎這三樣,這三樣東西能維繫住社會安定、世界和諧。如果把這個否定掉之後,你就找不出另外一個更好的辦法來安定社會,來教化大眾,找不到。從前學孔子的人很多,信而好古,現在沒有了。現在每個人頭腦裡面養著什麼?創新,立異、創新,這是現代社會的風氣。立異創新是不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值得思考。如果說競爭創新立異是引出社會動亂、矛盾、衝突的根源,那再看看中國傳統五千年來,用倫理、用道德,五倫八德,五倫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道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麼幾個字,引導社會的安定和平。在今天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是選擇競爭、創新立異,我們還是選擇倫理道德?清朝時候,周安士居士在他的著作,就是《安士全書》裡面有句話說,他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安士先生強調因果教育的重要。安定和平,人與人之間互相謙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那是天性,是你本性裡有的,所以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能把它引發起來,引出來。我們今天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失掉,取而代之的是競爭、是創新、是立異,這個引起無止境的競爭,社會怎麼會不亂?所以,社會的治與亂關鍵在教育。《三字經》一開頭,古大德就給我們指示出來,「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簡簡單單八句,一句三個字,二十幾個字就把這個大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方向、道路能夠引導安定、和平、繁榮、興旺,這是佛性。
第三說「至得果佛性」,至是到達,你看你前面有修因,這就恢復了,真的回頭。「謂修因滿足」,修因到什麼時候滿足?佛性完全現前就滿足了,「則本有佛性,於證得果位之時,了了顯發,是名至得果佛性」,你就完全見到。見到佛性是什麼樣子?見到性相不二,原來器就是金,譬如以金作器,原來器就是金,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是個比喻。剋實而論,你的智慧圓滿,德行圓滿,果報圓滿,這就是見性,明心見性,這就叫成佛,這個意思不能不懂。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世尊是依這個事實真相說出這個話來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那是自性性德現前。
凡夫在六道裡頭迷久了,總免不了積非成是,這是錯誤觀念。別人欺負我,我們一定要反抗,這是世間人觀念,在佛法不如是,所以佛法不會被世間人諒解。佛法,佛法不抵抗,佛法不爭,佛法永遠是讓。有人說這是佛法錯誤,講得也很有道理,讓人聽了之後也會點頭,這是佛法在這個時代難以讓別人接受、相信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連自己的國家被人家滅掉了,他也不出來抵抗,這是世間人無法理解的。佛做了這麼個示現,這個示現裡頭給我們講因果的事實。為什麼不能抵抗?冤冤相報。琉璃王為什麼滅釋迦族?釋迦族過去滅了他一族,現在他回頭來滅你,這冤冤相報。抵抗怎麼樣?抵抗,來世這個災難還會發生,永遠沒有完了。不抵抗,這個帳到這裡就結掉,來世就沒有了,報掉了。只有真正通達因果的人他才明白。你今天,那個人要殺你,他為什麼不殺別人?我這一世跟他無冤無仇,前世,再前世。連美國的凱西都曉得,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全世界的人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決定沒有一樁是突發的,突然發生的,沒有過去世的因果,那叫突然發生的;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一生當中所遭遇的,都有前因後果。懂得因果,你就一切都能夠順從,隨順是消業障,「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釋迦族被琉璃王消滅,世尊是隨緣消舊業,勸他們的家人逃亡。所以釋迦族逃到西藏,以後就在西藏定居,沒有再回去,在後藏,釋迦族的有不少人逃到後藏。佛給弟子們說出這個因果的原委,大家恍然而悟。當時目犍連以神通救了五百人,放在他的缽裡面,他把缽放在天上,還很得意的回來向世尊報告,他救了五百人。世尊說在哪裡?他說在我的缽裡,現在放在天上。世尊說你去看看。他把缽取回來一看,缽裡面一個人也沒有,缽裡半缽的血水。佛告訴他,定業,能逃得出去的,不在這個定業當中;在這個定業裡逃不出去,這才知道因果可怕。
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敢不敢得罪一個人?這個人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我敢不敢用同樣態度對他?不敢。為什麼?我們心裡會想到,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他為什麼不陷害別人,他來對我?肯定是我過去世曾經用這些手段對他,今天碰到了,他來報復。我現在學佛明白了,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這個帳一筆勾消。來生來世,好朋友了,沒有冤業。這叫什麼?隨緣消舊業,隨逆境、隨惡緣消舊業;隨順境、隨善緣不要造新殃,隨順境、隨善緣你起貪心、起貪念,那你就又造業。
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我們知道輪迴可畏,不能再幹,這一生決定要超出。決定超出,佛法引導我們超越六道輪迴,我們要信,要能解,依教奉行,我們把這個定作是我們一生第一樁大事;其他的,其他的都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本願,我沒有能力,不能度,我到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去斷煩惱、學法門、證佛果,回頭來不遲。現前自度是第一,幫助別人是附帶的。我們接觸到的都算是有緣人,接觸他能信、他能解、能行,我們應當協助他。現在我們有能力幫助這個道場,道場幫助大眾,這都是緣,這不是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成就有緣的同參道友們。真正明白之後,我們來肩負起護法的責任,將來正法久住,要靠世世代代的接班人,有人接班正法就久住,沒人接班佛法就滅絕了。所以,我們有義務照顧世世代代接班的,就是續佛慧命的、弘法利生的,我們要護持,我們要幫助。佛性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再講「法性」,法是「軌則」的意思,軌是軌道,則是原則,原理原則。你看三種智裡面講道種智,道種智就是講法,就是知法別相,宇宙之間森羅萬法,這些萬法種種差別不一樣,但是它有個軌則。性,「性即不改之義」,千變萬化裡有個不變的原則,「謂一切法性無改易,皆可軌則而修,故名法性」。一切法的性決定沒有改變的,一切法的相改變,一切法的性不改變。我們看一切法的性是什麼?什麼性不改變?只要依著不改變的性去修行,你就能見性,你不可以隨它的改變而變,那你就永遠見不到性。要從它不改變的那個性,做為我們修行的原理原則,就能見性。所以法性有兩種,一種叫「實法性」,一種叫「事法性」。實是講理,實法性,「謂一實之理」,實是真實,一就是真實,二就不真實了,一實之理,「離虛妄相,本性平等,無有變易,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覺,是名實法性」。實法性是什麼?佛在經上常講萬法皆空,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是無中生有,那個「無中」跟佛法講的空很接近,能生萬有的是空性。
所以佛真有智慧,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就講究標幟,幟是旗幟,國家有個旗幟,族群也有個旗幟,在從前叫圖騰。佛也有一面旗幟,佛這個旗幟畫什麼?畫一個圓,我們稱它作法輪,實際上就是個圓。圓代表什麼?代表實法性跟事法性,那個圓,圓周是事法性,圓心是實法性。圓心,諸位想想有沒有?有,決定有圓心,沒有圓心圓怎麼會成就?圓心是什麼樣子?圓心在哪裡?找不到。所以在幾何裡面講,圓心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我們不能用東西給它點一點,這是心,點一點,你在顯微鏡裡一放大,它是很大的面積,它不是點。所以佛用這個做圖騰,非常有道理,只有圓才能夠顯示出空有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能從這顯出來。事有理無,事是外面的圓周,理是圓心,圓心找不到;相有,相是圓圈,性沒有,性找不到。你必須依照這個規則,所以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你不依圓心,你圓不能成就,一定要依照這個規則,你才能把圓成就。
然後佛告訴我們,你要不能把我空掉,佛法講人空,把法空掉,什麼空掉?對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對法,對一切萬法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在人,你就見到佛性,在諸法,你就見到法性,你得要依法性的軌則你才能修成。所以我們知道,戒律是什麼?是教我們依事法界而放下分別執著的一個方法,定慧是讓我們依理法界放下妄想,見到理法界,見法性、見佛性。你不依照這個軌則,你決定見不到。科學、哲學跟佛法不相同的,就是科學、哲學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法是完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同在這裡。放不下,你所見到的,我們可以說你接近法性,你見不到法性。真正放下,那是明心見性,才真正曉得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入不二法門。科學、哲學都講二,沒有講到不二法門,因為他沒有入不二法門。佛法,只要你放下就契入,就真正證實了,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理事就是性相,事就是相,理就是性,法法融通,圓融貫通,妙不可言。
第二叫「事法性」,事法性就是能生萬法,森羅萬象,「謂世間種種諸法,皆依於理,施設建立」,所以它有秩序,它一點都不亂。什麼理?「所謂地水火風五陰等法,隨俗所知所見,雖屬於事,實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這裡講森羅萬象,森羅萬象的本體這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的理體。物質現象是怎麼生的?總不外乎地水火風,所有一切物質這四個不變的理,現在科學證實了。科學家們研究微觀世界,講一切物質的結構,他把它分析分成分子,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分成電子、核子、粒子,現在所謂的夸克,統統有這個現象,這四個地水火風的現象。地是什麼?它是物質,你在高倍顯微鏡裡面能看得到;這個極小的物質它帶電,水是陰電,火是陽電,火就是溫度,水是溼度;風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動的。這是物質基本的四個現象,任何物質,小到微塵,大到宇宙,都具有這四個現象。所以這四個現象是物質的軌則,事法界一切事相所依的,在佛法稱為四大,講物質。五陰裡面就包括精神,陰是蓋覆的意思,把自性的性德障礙,顯不出來,這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性德不能現前,變質了,變成受想行識。這個五,前面色陰,色就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是物質;後面四個是精神。受,你有感受,有苦樂憂喜捨的受,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要知道這全是假的,外面的色也是假的,不真實。你看《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那有智慧,他用的是很深的智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用很深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為什麼五蘊皆空?五蘊是依他起性,在三性裡面講是依他起性,是遍計所執性,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你不認識它你吃虧了。你作夢的時候有苦樂憂喜,如果你作夢的時候,夢境,得到一個金山也不歡喜,夢,不是真的;夢到一頭老虎要吃你,不在乎,不是真的,聽說菩薩捨身餵虎,我也可以做到,知道那不是真的。所以事實真相要了解。
雖然事相是假的,它還是從真理裡面產生的。真理裡面為什麼會產生假的?真理上面有障礙,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現的相就現出幻相出來。如果沒有分別執著,那就叫真相,那個境界叫什麼?叫一真法界;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它做十法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十不是數字,十是個圓滿的數字,就是說明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可以細心想想,每個人的法界不一樣,這《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有別業、有共業,別業當中有共業,共業裡有別業,這個要講起來很複雜、很微細。共業,不是說我的業跟你的業完全相同,不是的,是相似。我有這個業,你也有這個業,相似,還是各人感受各人自己的共業,這很微細,彼此有影響,但是感受是各人感受各人的。譬如夜晚賞月,兩個人在一起賞月,看到月光,一個人看到很歡喜,一個人看到很感慨,憂愁。看到月亮不是共業嗎?為什麼感受不一樣?這就顯示出來,共業裡有別業,而且共業裡有不共業,是相似,不完全相同,這個道理很深、很微細。
這是所謂事法界,事法界就是六祖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事法界的體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所以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是不二。這在我們常常講,唯識裡面講的四分,四分把這個相就說出來。四分,我們從粗顯的地方來說,第一個是「相分」,現相,物質的相分,森羅萬象。所有一切現相的體是什麼?體是自性。自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的相叫實相,叫一真;但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之後,這個相是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能體會得到,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但它確實是一真法界。所以它的凡聖同居土非常特殊,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妄想分別它起作用,起障礙;極樂世界雖有妄想執著,它不起作用,它沒有障礙,叫帶業往生。那個只能夠說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無比殊勝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在一般諸佛剎土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造成障礙。
相分,「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是第八識的相分生的。第八識具足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變現這個現相,根身世界。根是指的六根,身就是身相,世界就是宇宙,以及諸法,能生萬法,名義相狀,義是義理,相狀,都是由第八識的相分而生。我們現在講的,根身是自己,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全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能不能緣阿賴耶的相分?不能。我們眼看的不是嗎?眼看的不是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我們沒有看到。明明看到!那是透過眼,眼看到的。眼怎麼看到的?眼照見,像鏡子一樣照見,把阿賴耶的相分照在眼識的,眼識也有四分,照在眼識的相分裡。眼怎麼分別?見分是分別,見分分別眼識的相分,它是這麼樣見到的,實際上外面有沒有東西?沒有。到什麼時候,你才真正能夠阿賴耶的見分緣阿賴耶的相分,見到現場實相了,這是法身菩薩,轉識成智了,圓教初住以上才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見到真相了。不是看到像我們看到是屏幕上的相,我們現在看到的全是屏幕上的相,現場的相沒看到。這個理很深,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也是如此,第七識的相分從哪來的?從第六識那個地方轉播過來的,它接受第六識的轉播,把它變成第七識的相分。第七識的見分是執著,它執著誰?執著第七識的相分。這是事實真相,老實說,對外面境界毫不相關,外面善也好,惡也好,你真的沒見到。你今天所緣的,你起分別執著,統統是你的六根、六識裡面的虛妄的相分跟見分在起作用,與外界不相干,全是你自己自心在變化,隨著你的煩惱習氣在轉。所以佛菩薩,人家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都沒有了,他所看到的境界是清淨的。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這個事實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人心就定下來了,分別執著自然放下。
第二個「見分」,見分,「見即照了之義」,像照相機一樣,照見,了是明瞭、了別,「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這是什麼?這是你照見的時候你能夠了解外面的現象,這是屬於見分。相分是鏡中的現相,但是它的根本依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自己能夠感受到的,是六根也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是根本緣不到的,這個一定要知道。「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自證分是什麼?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自證分能持見分、相分,這就是法性。「證自證分」,那就是佛性,「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這個不好懂,我常常把它解釋為第八識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你才知道有第八識、有見分、有相分,如果沒有智慧你怎麼會知道?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證自證分,德是見分,相就是相分;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從哪裡來的?從自證分來的,自證分能持見分、相分,見、相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跟物質。在佛法裡面講,見分是心法,相分是色法,合起來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境界。五蘊皆空是什麼?五蘊就是佛性,空性就是佛性,空性就是法性。性,什麼都沒有,能生萬法,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的,能大師給我們描繪性的樣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見性,性就是這樣子,每一句所說的無不是遍法界虛空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叫見性成佛。所以,證自證分的作用就大了,沒有它就不能見,它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由此可知,真實智慧不是從外頭求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這個智慧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這個智慧的流露。如果你見性了,這些經要不要學?不需要學,沒有一句沒有一字你不透徹,它是自性。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了,所以他說他一生講的是古人所說的,古人明心見性,他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跟古人無二無別。所以,自己說的就是古人說的,古人說的就是自己說的,不二,這個意思要懂。古人所說的一切經,佛說了,我沒有在它上面加一個字,反過來說,古人所說的一切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古佛也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經上加一個字。你能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就真懂得了,真的入不二法門。
然後你才知道,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今天學教學什麼?學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不知道事實真相。在經教裡略略知道大概的事實真相,才曉得放下重要,才知道應該放下,不放下不行。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給我們所說的法是引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引導我們認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然後,原來就是!我們受這麼多苦難,就是不肯放下。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說完,明天我們繼續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8:5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