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2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二0卷)  2008/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我們看第七個小段,所事佛同:

  我們學到第八尊佛「星宿月佛」。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為我們提示的,「三業無失,如星明淨,隨意受生燦然滿空,神足自在若依空運轉」。文字不多,很值得我們學習。三業就是身口意業,無失,失就是過失,身語意都沒有過失,這是法身菩薩,也就是成佛了。沒有成佛,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都難免有過失。這段經文前面學過,我每次讀到都有很深的感慨。自古以來許多聖哲都告訴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幾句話是聖賢之道。十法界,到佛、到菩薩還難免有過失,更何況在下位的我們,怎麼能夠說自己沒有過失?過而能改就能夠成聖成賢,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這樁事情真有,而且太多人有了,哪些人?凡是不能在這一生成聖成賢的都有。要用《華嚴經》這個地方的境界來說,不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都有。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這個業因那就要認真的反省,認真的改過,過而能改,這就能夠把自己提升到聖賢,怕的是不知道過。

  如何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事情難,看別人的過失容易,看自己的過失難!真的有人一生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可是很容易批評別人的過失。這在大乘法裡面不叫做修行,叫造業,為什麼?批評別人就是造業,身語意三業都不善,都有過失,身表現的是傲慢,言詞是惡口,意裡面是痴慢疑,肯定有,三業都有過失。會修行的人,看到別人的過失不放在心裡,放在心裡心就不善了,意業就有過失了,不放在心上。心上沒有,口上當然也沒有,也不會批評人,也不會有傲慢的態度,你看看這個關鍵就在此地,這是善。如果能夠把別人的不善自己認真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大善。在我面前表現不善心行的人,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他?他是菩薩,他這種示現是來教我的。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沒有別的本事,就是這一招,善人是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惡人也是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所以善財具足恭敬心,禮敬諸佛。諸佛是誰?除自己之外統統是諸佛,他成佛了。如果還有一個跟自己平等的,你就成不了佛,為什麼?你對他那個恭敬就不具足,就得打折扣。所以善財童子心目當中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統統在示現給我看,一切時、一切處讓我真正做到三業無失,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佛菩薩度我這個眾生。我們細細想想善財童子這種心態是不是變態?好像跟一般人不一樣,不正常。一般人不是變態,善財童子也不是變態,一般人是迷惑,善財童子是覺悟了,覺悟的人他的心態就是這樣的,這不可以不知道,覺跟迷一看就清楚了。但是你得要回頭看自己,我是在覺還是在迷?如果我在迷,我什麼時候覺悟?如果我在覺,你就要提高警覺不要墮在迷裡頭。釋迦牟尼佛慈悲,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斷的提醒我們,連過年跟大家在一起聚會都提出這個問題,我三業有沒有過失?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過失?佛的反省就是這兩點,一個處事待人接物,一個自己三業有沒有過失。這兩樁事情把所有的修學全部都包括了,你看一個對自己、一個對別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這個地方講的是十住菩薩,十住菩薩已經破無明、證法身了,用禪宗的話,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大師所說的「分證即佛」,他不是究竟圓滿,為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三業有沒有過失?除了無明習氣沒斷之外,他三業沒有過失,所以他的自性示現出來的這尊佛叫星宿月佛。這些佛都是自性所現的,佛土皆是唯心所現的,這個道理深,這個道理太重要了。你要是明白一切諸佛菩薩是唯心所現,那我們要問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還是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唯心淨土,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唯心穢土。心沒有淨穢,迷了以後才有染淨,染的裡面才有善惡。穢土是惡業所現,淨土是淨業所現,樂土是善業所現,所以佛在經上才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佛法就圓滿了,再沒法好說了。我們離開所有的不善,不但三惡道沒有了,修羅、羅剎也沒有了。我們修種種善,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斷惡修善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諸佛淨土就現前了,諸佛如來就現前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見佛,心不動。像我們現在的凡夫要是見到佛,那個激動還得了。所以他為什麼見不到佛?他情緒激動,佛就不見了,清淨心佛就現前,有一點點激動佛就沒有了。同學當中有見佛的,想想看見佛那時候決定是自己心很清淨,沒有一個雜念,佛現前了,這一現前,「佛在面前了」,佛就沒有了,為什麼?你心動了。心像水一樣,水動,水動起波浪了,這影像就不見了,不起波浪的時候,這個水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這叫事實真相。什麼樣的心現什麼境界,什麼樣的心現什麼樣的眾生,眾生不是外頭來的,是心現識變的。確實,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是諸佛如來,沒有人能講得清楚,沒有人能講得明白。我們這一生確實沒有白來,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佛法,遇到正法。我們讀到《華嚴》,聽到這些事實真相,真正聽懂、聽明白了就曉得成佛不難!為什麼不難?本來是佛,現在想作佛還有什麼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就是本來佛。

  十住才回頭,剛剛回頭,「如星明淨」,這句話是形容詞,像天上的星星光明清淨。但是這句話在香港看不到,如果諸位有機會到澳洲、到紐西蘭去度假,夜晚你能夠看到如星明淨,你能看到,你能夠感受到心要像這樣的明亮、像這樣的清淨。下面講「隨意受生」,不是隨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沒有意思,自己有意就染污了,這個重要,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個意思是什麼?眾生的意思,六道眾生。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隨意就是隨眾生的心,受生是「應所知量」,眾生希望見什麼佛,這就現什麼佛,眾生希望見什麼樣的菩薩,他就現什麼樣的菩薩,所以這句是隨心應量,《楞嚴經》上的經文。「燦然滿空」,這是講法身菩薩,分證即佛,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活動空間的大小。我們今天,不管你怎麼樣活動,你的活動空間,六道是一個範圍,你出不了六道,這個範圍不大。而且在六道裡面出不了欲界,你有欲,你沒有把七情五欲捨掉,所以你的生活空間就出不了欲界。行種種善,最高頂點了,也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層天,最高了,再上不去了。欲能放得下,色沒有捨掉,你能出欲界,出不了色界,色界四禪十八層天。色也捨掉了,色捨了這是空界。空捨不掉,你還執著有個空,那好,你的範圍在四空天,出不了四空天。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空也要空掉,空也不是真的,也是你自性裡面變出來的幻相,我們今天講空間、時間。空間、時間,老同學學過《百法明門》你們都知道,時間、空間在《百法明門》裡面是二法。百法一共講一百法,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時間是一法,空間也是一法。這一法排列在哪裡?排列在不相應裡頭。百法一共分五大類,第一個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法,第三個是色法,第四個是不相應行法,第五個是無為法,分五大類。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說,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佛法裡頭一排列,你就看到它對待時空是怎麼看法,不是真的,假的。心、心所、色法都是依他起性,不相應行法是種抽象的概念,完全沒有事實,因執著有,你要是離開執著,它就沒有了,它就不存在了。這個我們相信,為什麼?阿羅漢不執著,他突破時空了,他可以回到過去,他也可以進入未來,時間突破了;空間突破了,他沒有距離,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現。不過阿羅漢的範圍還是有限制,限制在六道,在六道裡面他可以隨意受生,眾生有感他就能示現。初住菩薩因為妄想分別也斷了,也放下了,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燦然滿空,神足自在。

  講到神足,神足是神通變化,也就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完全是隨眾生的心,這要知道。因為法身菩薩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分別是從動念生的,動念之後就有分別,分別之後就有執著,它是次第生的,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分別執著,而是眾生有念。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這個情形一樣,水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有妄想,我說「我喜歡你」,它就現相,那叫神足自在;「我討厭你」,它現的相就很難看。所以它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自己,自然的,這是神足自在。底下一句是比喻,「若依空運轉」。他沒有依據任何一樁事,理事都沒有,所以用空來做比喻。這個空是什麼?空是性,性空。性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麼說它空?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也聞不到,你也想不到,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都達不到,但是它有,它能現相,它能變成物質,它能變成識。

  所以世尊問彌勒菩薩問得好,因為彌勒菩薩是學唯識的,唯識專家,《瑜伽師地論》是他造的。世尊問的實在講是替我們問,讓彌勒菩薩來解答。「心有所念」,這是講起念頭,心有所念,有幾個念頭?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問得好!這個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說你有幾個念頭。念頭會生現相,現相就是物質。為什麼把識放到最後?這都是隨順世間說的,世間人總以為有個肉體你才會有意識,如果肉體沒有了,你哪來的意識。所以我們一看就曉得,這個話是佛隨順俗諦說的。彌勒菩薩答得好,他說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個單位是百千。我們知道十個千是一萬,一百個千是十萬,十萬是它的單位數。多少個十萬?三十二億個十萬,三十二億還要乘十萬,一個三十二億、二個三十二億,十萬個三十二億,這一彈指有這麼多念。念沒有現相,要用現在科學的話講,大概就是科學講的能量,能量聚集的時候就變成物質。「念念成形」,念念成形就是念念都有現相,就有物質現象。「形形皆有識」,這個識是什麼?見聞覺知。相呢?色聲香味。念念成形,這個物質,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那個不是念,念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能生,變成物質,變成物質的時間非常短暫。科學家能見得到這個事實真相嗎?一彈指的三十二億百千分之一,這個恐怕儀器測不出來,物質存在的時間就這麼長。雖然變成物質,那個物質裡面就有色聲香味、就有意識存在裡頭,受想行識,太微細了。彌勒菩薩特別告訴我們說,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怎麼?把那個形相認為是自己的身,把見聞覺知認為是自己的心,這個麻煩大了,這就搞輪迴了。這是《華嚴經》裡面講的科學、講的哲學。

  第九尊佛是「清淨月佛」,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善知煩惱現起習氣,故得清淨」,這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善。煩惱現起習氣,我們知不知道?知道,天天受它困擾,不得清淨。菩薩善知,這個善是什麼意思?煩惱、習氣都不是真的,從哪裡生起來?從分別執著裡頭生起來的。如果沒有分別執著,那就叫善知煩惱現起習氣,那叫善知。我們在前面能體會到,學到了,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了,一念不覺,從這裡來的,這個時間太短暫了。所以《仁王經》上講的,那是世尊隨順世間人所說的一個比喻,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彈指彈得快,我們彈指彈得快大概一秒鐘能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這一秒鐘。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也就是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這是佛的方便說。彌勒菩薩說的是真實的話,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有念,這個念就是妄想,妄想立刻就起分別,分別立刻就起執著,現象就產生了。在唯識裡面講是阿賴耶識,轉識,就是第七識,末那、意識現前了。它講的三細相,阿賴耶是業相,就是念頭,叫業相,業相是動的,業相就變成轉相,它轉變,轉相馬上就生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轉相是精神,境界相是物質,就生起來了。它生的速度之快我們沒法子想像,念念成形,形形有識。這是說宇宙的興起,跟今天科學講的不一樣。

  怎麼樣把它證實?禪定,大乘教裡面講八地菩薩就見到了,七地還不行,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七地還動,非常微弱,八地不動,極其微細的動相他見到了。所以科學講證據,佛法是要證的,信解行證。行,行講的是什麼?現在我們也懂了,行是講修行,修什麼行?放下,行是放下。放下之後你就親眼看到,跟佛一樣,五眼圓明。用什麼眼看到的?佛眼,佛眼看到了,法眼還不行,佛眼才看到,看到事實真相。然後知道煩惱從哪裡來的,煩惱原來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一動,把智慧變成煩惱了。我們現在煩惱非常嚴重,我們動得太厲害,我們的心簡直是波濤洶湧,預言裡面所講的幾十尺的海嘯,我看到預言裡面講的有一百五十公尺的海嘯,大概我們現在心裡面那個動就像那麼大的大浪,你怎麼能看到真相?所以真的被煩惱害了。要知道你的心本來不動的,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真心,真心不動。我們現在看到外面境界,一看心馬上就動,合自己的意思,貪戀就動了,不合自己的意思,瞋恚就動了,動得很快。真正得道的人怎麼樣?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不動心,佛來了不動,魔鬼、畜生來了也不動。他為什麼會不動?他知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什麼好動的?知道真相。這就更深一層了,知道煩惱是智慧的扭曲、變形,心不動的時候,煩惱全變成智慧,都恢復了,動的時候,智慧全變成煩惱。不動心的時候,惡業就是自己的性德,動的時候,自己的性德就變成惡作;不動的時候,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變成淨土,法性土,動的時候,法性土就變成六道裡面的業報土,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善知,他能在這個境界裡得清淨,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曉得事實真相。我們現在的麻煩就是對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

  所以佛法裡典型的修行人是宗門,天天在那裡盤腿面壁靜坐,那個形相是什麼?形相是不動,裡外都不動,做出樣子給人看。第二個典型也是了不起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身動,心不動,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阿彌陀佛,把你的七情五欲,這一句阿彌陀佛全代替了。這就是外面你看到有動,有經行、有拜佛、有止靜,裡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這兩種叫大修行人,所以得清淨。清淨得到了,一個法得到了,一切法都得到了,清淨是性德。我們現在所講的真誠就得到了,平等得到了,正覺得到了,慈悲得到了,下面我們再講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統統得到了,一個得到全得到。這叫真修、會修。

  末後一尊佛「明了月佛」,「觀察無數眾生根欲智慧心境,餘不能知,唯自明了」。這十尊佛就配十住,我們就曉得,明了月佛就是第十住的法身菩薩,這是十住到頂了。觀察無數眾生,這個無數是遍法界虛空界,只要見性,性遍法界,見了性之後,你的生活空間、活動的範圍就是法界虛空界。虛空是形容,法界是真實說,因為在凡夫觀察當中,虛空最大了,再找不到一樣東西比虛空更大,所以用虛空來形容。其實法界才是真大,虛空界不大。俗諦裡頭虛空最大,真諦裡面法界最大。遍法界虛空界,那個世界沒法子計算,無量無邊的世界,那眾生更是無數了。確實佛經上形容,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眾生的根,根性,欲就是愛好,他喜歡的是什麼,什麼樣的根性、他喜歡什麼、他的智慧、他的心境,菩薩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他知道?因為那些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他怎麼會不知道?正因為他知道,所以他的感應不可思議。

  那我們要問,菩薩真的沒有起心動念、真的沒有分別、真的沒有執著,他怎麼會知道?餘不能知,餘是什麼?我們從這句就體會到,根、欲、智慧、心境是能感,菩薩他就能應。從凡夫來說,凡夫的心能感,菩薩所應,就是菩薩的法性,法性自然就有應,眾生沒有感,沒有感他就不應,就沒有應。這六個字是能感,代表的能感,所以自性變幻無窮。你求佛,佛應了,你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應了,你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應了,中峰禪師告訴我們的話跟佛講的完全相應。這些佛菩薩應了,你求他,他都來了,你一定要知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叫真信。你可不能想我的心性之外真有這些佛菩薩,那你叫迷信。有沒有感?也有,不能說沒有,這是妙極了。你拜妖魔鬼怪,妖魔鬼怪都現形,還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心不清淨。但是什麼?他有根、他有欲,根是講緣分,他有這個緣。與佛有緣,與菩薩有緣,與羅漢有緣,與天神有緣,與羅剎、修羅有緣,造貪瞋痴的人是與三惡道有緣,他喜歡,這裡面因果的現象就出來了,所以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幾時有的?我們一念不覺那時候因果在其中,就有了,一念不覺是因。為什麼一念不覺?這個沒有原因,可是一念不覺是因。下面把自性變成阿賴耶識是果,阿賴耶識裡頭的業相是因,轉相是果,轉相是因,境界相是果,這個因果總是循環的,很複雜。你把這個根找到就好解決,根是一念,一念斷掉了全都沒有了,所以修要從根本修。於一切法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會修的,在那裡,不礙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我什麼都接觸,接觸就學什麼?先學不執著,從不執著開始,按著佛教給我們的順序容易,我首先學不執著。真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跟人斤斤計較,什麼都好,善也好、惡也好,佛也好、魔也好,為什麼?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點你要知道,你的心就平等了,平等就清淨。這個是佛,我要拜他,要恭敬他,那個是魔,我要遠離他。錯了,佛跟魔是一不是二。我們的心不清淨就變成魔,心清淨就變成佛,佛跟魔統統都沒有。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有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壇經》裡面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不可得,萬法哪裡會真有?所以佛都不能執著,執著佛,佛就變成魔了。佛要不要敬?敬,不執著。見到佛像就要想到明心見性,這就對了,就要想到回歸自性,這才唯自明了,所以佛號叫明了月佛。

  月的意思前面說過,代表三德,智德、斷德、恩德,都是自性裡有的。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斷德是什麼?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斷掉。恩是什麼?恩是處處現身說法普度眾生,這大恩大德。為什麼會這麼做?智在那裡推動,這個智知道什麼?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切眾生是一體。不但有情眾生跟我是一體,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虛空法界跟我是一體,所以自然起這個作用。我沒有成就,一切眾生度我,我成就了,我度一切眾生,這是恩德。我成就之後也跟諸佛一樣自然現形,報眾生恩,我的成就是從眾生那裡得到的啟發,知道回頭。凡夫的毛病是不肯回頭,不知道回頭,殊不知回頭就是。時間哪有長短,回不了頭來才告訴你無量劫,修行要生生世世無量劫,你回不了頭,如果你回頭,念劫圓融,無量劫都可以變成一念,覺了,覺就一念,迷了的時候,這一念就變成無量劫,這告訴你時間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說話,佛經典這些文字難,難在哪裡?難在意在言外,你要是執著這些文字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讀經聽教的方法,那個重要,他講的三個原則,離言說相,你聽講經不要執著言語,你執著言語你錯了,你要聽它的意思。所以言外之音奇特,那你就真會聽。不要執著名字相,什麼佛、菩薩、羅漢,這都是名相,你不要執著這些,這都是假的,假名。老子都說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離心緣相,心緣相是想它的意思,一想就錯了,不能想,懂多少就多少,不懂沒有關係,明天會懂,明年會懂,你不要著急,你心愈清淨你懂得就愈多,你懂得就愈廣,為什麼?是你自性裡面的東西,沒有一樣是自性之外的。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求學,全是心外求法,我們都不能說。心外求法的都不是正法,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都不是諸法實相,而是諸法的幻相,幻相裡頭哪有不生煩惱的?哪有不造業的?哪有不遭苦難的?肯定的。如果了解諸法實相,佛經上講得真的簡單扼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百卷《般若》我們讀了之後,實在講《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的總綱領,《心經》?《心經》又是《金剛經》的提要,《金剛經》就是《般若心經》的註解,六百卷《大般若》就是《金剛經》的詳細說明。我們更簡單用一句話把它做個總結,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般若》講些什麼?無非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實在就是彌勒菩薩答覆釋迦牟尼佛這個問題,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彈指之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每一個念都成形,都有現相,每一個現相都有識。那個成形是什麼?是色,色聲香味,這是形。形形有識,識是什麼?識是見聞覺知。方老師講這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今天體會到了,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是科學的最高峰,那倫理、道德、因果更不必說,真講到究竟圓滿。世間有這麼好的東西,透徹了解了,你遇到真是人生的大幸!彭際清居士講得很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你遇到了大乘。比武則天說得還好,開經偈是武則天作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能說出這個話都是了不起的人,不是一般人能講得出來的。

  下面總結的來說,「以此十因,成茲十佛。上且隨要相屬以為此釋,委明其相如十住文」。詳細說明在底下「十住品」裡面會講到,這個地方僅僅是說,像我們講用提要的方式來知道它的關係,因果關係。這十種因,感這十種佛。由此可知,第十住的菩薩,無論他見哪一尊佛,對他來說都是明了月佛,佛沒有名號,菩薩也沒有名號。第九住菩薩,九住是法師住,這是教化眾生的,他所見的一切佛都稱之為清淨月佛。清淨是因,明瞭是因,你看看,因跟果相應。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所見的佛是阿彌陀佛,現前了,因果相應。學天台的法師,他們每天念的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世俗之間,還有許多善男信女念觀世音菩薩,他見到的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相貌也非常之多,也是隨眾生的根、欲、智慧、心境現相,不一樣。我們看到觀音菩薩變相圖有五百張,畫冊兩冊。有現佛身的,有現聲聞身的、緣覺身的,還有現童男童女身的,三十二應,五百多張。實際上五萬、五十萬、五億都不止。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明白了,都懂得了,疑惑都沒有了。唯有斷疑才能有清淨信心,只有清淨信心他才生智慧,才真正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真的像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上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下面跟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不能不知道。

  這十尊佛介紹了。下面我們看第八段,所事佛同是第七段,第八段: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這段經文只有這一句。『是諸菩薩』,就是十方來的菩薩。十方佛也來了,菩薩見到佛,『頂禮佛足』,這是「禮敬同」,這是十種同裡面的禮敬同。禮敬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為什麼?它是性德,禮敬是自性良德良能的自然流露。什麼人能做到?初信以上的就做到了。舉佛,你知道禮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要不要禮敬?我們拜佛通常都拜,拜佛的人開始第一拜是一心頂禮十方三世常住佛,第二拜是一心頂禮十方三世常住法,第三拜是十方三世常住僧,先拜三寶,然後再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簡單的稱南無十方三世佛、南無十方三世法、南無十方三世僧。這裡頭的三世有未來世。過去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了一些,過去佛無量無邊。在《三世三千佛名經》裡面世尊為我們介紹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這是舉例介紹了一千尊,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未來佛是誰?未來佛是現在一切眾生。如果我們對一切眾生不敬,就是對未來佛不敬;對未來佛不敬,你就成不了佛。所以大乘教裡頭,我們常常看到有這麼一句經文,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普賢行是什麼?普賢行第一個就是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要心目當中人人都是佛,真的是經上講的,它不是形容詞,說的是實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修行人為什麼做得到?因為他不看相,他看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對有情眾生要尊重、要禮敬,對無情眾生還是要禮敬。把禮敬做出來,把禮敬培養出來,我們的性德就開始向外流露了。現在全迷了,流露出來的是什麼?流露出來的是煩惱、造業、愚痴。愚痴是我們自性般若變現出來的,迷了之後扭曲了;造業,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是德行裡面扭曲了,我們的萬德萬能變成這個東西出來了。相好,這是講果報,我們現在把它變成六道輪迴,扭曲了。

  現在沒有別的方法,走回頭路,回頭就是。人就是不肯回頭,所以佛法叫回頭是岸。不但是佛法,世法也是這樣說,世間大聖大賢,你看到大富大貴的時候,這是世間人所希求的,你得到了,這時候怎麼樣?古人常常放一把如意,或者是擺在自己桌上,或者是拿在手上。如意是什麼意思?如意那個頭是扭轉過來的,回頭就如意了,不回頭你就不如意,所以它是表法的,回首如意,世出世法都講求,佛菩薩手上拿如意,提醒自己,禮敬是什麼?從傲慢回頭,你才能做到禮敬。這個事情,世間人很難。謙卑是德,你看孔子、孟子,你看他們謙不謙卑?你看釋迦如來,乃至於看看其他宗教那些創始人,你看穆罕默德,你看耶穌、看摩西,你看他謙不謙卑?真謙卑,真正知道尊重別人,不敢輕慢別人。要學聖學賢從這裡學起,所以普賢十願它擺在第一。

  有禮敬當然就有稱讚,但是禮敬是從佛性上說的,所以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讚歎是從性德上講,也就是說你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這要讚歎,與性德不相應,不讚歎。這是對世俗人講的,世俗人如果人做壞事的時候你也讚歎,那他善惡不分,他會迷得更深。禮敬,善人要禮敬,壞人也要禮敬,凡是人都要禮敬。讚歎有差別,他心行不善不讚歎,但是怎麼樣?不批評,不批評、不讚歎,這個重要。這顯示出包容,有容乃大,能感化別人,讓別人回頭,時間久了,讓作惡的人自己生慚愧心。所以聖人教人完全用感化,深度的感化。深度的感化需要智慧、需要耐心、需要時間,不是求很快叫人回頭,不可能,他業障重。所以一定要曉得恆順眾生,隨喜裡面以善巧方便幫助他,那叫功德。他當時不知道,當時甚至於責怪你,但是等到他哪一天覺悟他就感恩了,這要很長的時間。所以讚歎不容易,要有智慧、要有善巧。

  供養是平等的,廣修供養,善人、惡人都要供養。善人可以多供養一些,為什麼?幫助他做好事;惡人少供養一點,只要他能吃飽穿暖就夠了,你供養太多了他做壞事。這些都要有智慧,不是有差等,是平等,但是防非止過要懂得,不能幫助他做壞事,這都是處事待人接物。你看這三樣東西學好了,你法緣殊勝,能夠走遍天下,不但走遍天下,能夠走遍六道輪迴,統統歡迎你,沒有不歡迎你的。可是自己怎麼樣?自己要天天修懺悔,懺除業障。沒有見性決定有業障,這個自己要承認,功夫不能進展是不知道懺悔。所以小有成就的時候,是個很可怕的一個階段,為什麼?很多人讚歎你、恭維你,自己也以為真的不錯了,得意忘形,傲慢心生起來,馬上就退轉了。從前可以接受人勸告,到後來別人勸告的時候你不會接受了,這個就很可怕。所以人毀掉,不是別人毀你,自己毀滅自己,不可以怪別人。你的成就那是很多人幫助你成就,連那些天天毀謗你的、找麻煩的,那都是幫助你、成就你,成就你忍辱波羅蜜。毀滅決定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這些道理都要懂,而且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用不上不行,要用上。所以佛經上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這是我學佛的心得,「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細心去省察、去觀察,你就明白了,想不通,你就常常想想善財怎麼成就的,就明白了。

  夫子當年對顏回的讚歎,顏回也是示現,他死得早,他留給我們的是品德、德行,夫子讚歎他有四樁事很難得。第一個,他能夠堅守原則,父母、老師所教的,他在任何環境都不會違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能把持得住。這個不容易。我們想想看,我們自己能不能堅持原則,儒釋道這三個根是原則,我們是不是真正認真來學習?過去沒有學的,沒關係,那是過去的事情,現在明白了,現在懂得了,我現在補習來得及,不是來不及,一念回頭就成佛道了,哪有來不及的事情!在大乘教裡面,轉凡成聖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儒釋道這三個根就成就了,再往上提升,轉凡成聖。顏回第二個好處,喜歡聽別人勸告,也就是說喜歡聽別人對他的批評,他感激,不管你批評的是對還是不對,他都歡喜接受。這教給我們,不對的不要辯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就好了。批評我的,「我沒有這個過失,他冤枉我了」,你這種態度誰還敢再批評你?所以夫子讚歎顏回這點長處(一般同學沒有),容易接受別人勸告。現在人有過失你勸他,他還要辯別,總認為是冤枉,結果怎麼樣?他真的是冤枉,冤枉別人好心勸導他,不是別人冤枉他,他冤枉別人,還自以為是。我們就曉得,這種人縱然很能幹,能人、強人,他不是善人,他不是君子,他不是賢人。賢人、君子不是這樣的,歡喜接受,對人感恩。在佛法裡面講,成就自己忍辱波羅蜜。第三個,夫子讚歎顏回,顏回不敢做官。這是什麼好處?這裡頭給別人做個好榜樣,你看一般人爭著去做官。顏回知道做官要負責任的,做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你就有過失,不是好幹的事情,這個道理他懂。為大眾做事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你才對得起人,你沒有盡到的時候,讓老百姓還在受苦受難,你怎麼能忍心?所以不好幹,這不能不知道。夫子讚歎他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遇到這些決定不爭。有這個機緣,一定要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德行,有沒有智慧、善巧方便把事情做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4:0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13: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84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