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七卷) 2008/2/14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我們在文有十同,第七段「所事佛同」,讀了前面東南西北四尊佛,殊特月佛,第二尊佛的德號無盡月佛,不動月佛,清涼大師在《疏》裡面提出「發十大心,不可窮盡」,所以我們將《華嚴》十發心,也是十淨願,提出來我們共同來學習。十發心前面的六條,這兩天所學習的是發度眾生的心,跟四弘誓願義趣相同,「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心度生。要度眾生必須得先度自己,所以後面許多開示都是教我們度自己。第二尊佛無盡月佛教我們「發心行善」,這是度自己。行善的結果,「具行眾善,淨諸世界」,跟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相同。你看中國千萬年來老祖宗的教誨,教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都是行善。所以行善,一定要記住行善的根在哪裡,根在格物,物是物欲,就是欲望,要把這個東西格除。對世俗名利的欲望,世間所說的五欲七情的欲望、佛法裡面所講的貪瞋痴慢的欲望,這個東西得先放下。放下,智慧慢慢就透出來,叫致知。智慧是自己本性裡本來有的,就是這個物欲障礙住了。這是佛法裡面的斷煩惱。斷煩惱之後,智慧開了,才能學法門,學法門不難,一接觸就通達明瞭,沒有障礙。所以煩惱斷了,放下煩惱,這是德行;智慧透出來,這是學問。這還不夠,還要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最高的果位佛陀,「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能淨諸世界,普度眾生。十願裡面不說普度,說成熟眾生,這兩個字好,成熟是什麼?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度是幫助他提升,未必到成佛的這個階段,所以成熟是幫助眾生成佛。
首先自己要成佛,自己是具行眾善,在佛法裡面具體而言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重要!十善業道的圓滿就是佛法的圓滿,這要知道。我在早年跟章嘉大師,我求他老人家賜給我一張墨寶,他老人家寫了三個字給我,「唵阿吽」,用藏文寫的,我非常的珍惜。他給我的時候講解給我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唵是身業,身業清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阿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吽是意業,不貪、不瞋、不痴。以後我看到佛像,畫的佛像,佛的頭部一個圓光,圓光頂上寫的三個字我就認識了,這三個字原來就是「唵阿吽」。代表什麼?代表這三個字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具行眾善就是修十善業,修十善業可以淨諸世界。這句說得好,諸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極樂世界、都是淨土,只要這個世界的居民人人都修十善。現在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了。
真的要想修善,我們一般人講要想學好,學好就不能沒有好老師,所以第三句跟我們講「為度一切眾生故,發心事佛」,這個事佛就是奉事師長,佛是師長。怎樣才叫奉事?能信、能解、能行、能證,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我對佛能信,對佛的教誨能解,解了之後我真能做到,做到之後真能夠證實,證的是什麼?就是解信、解行融合成一體,那叫證。信是信我所解的、信我所行的,行是行我所信的、行我所解的,這證明了,這叫證,你就回歸自性,這個重要。唯有回歸自性才真正得大自在,如果沒有回歸到自性,我們可以說六道眾生都是生活在惶恐、恐怖、不安的環境當中,這也是佛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惶恐、不安,也就是六道裡頭沒有安全感。唯有覺悟了,六道裡面,即使是地獄道,他也是有安全感。那你想想這是為什麼?不安全是從哪裡來的?是從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的,對於宇宙人生懷疑、憂慮,沒有安全感是這麼發生的。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了,懷疑沒有了、憂慮沒有了,就心安了。
知道六道性相,現相有,沒有自性,所以一切萬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了,你在一切萬法裡面就像佛菩薩一樣無取無捨,為什麼沒有取捨?因為現相是幻相,不可得的,包括自己身體。沒有取捨,人心才恢復到真誠、才恢復到清淨平等,有取捨就有得失,患得患失,他怎麼會平安?中國人這個術語「平安」是從佛法裡頭來的,心平就安,心不平永遠就不得安。這就好像水一樣,水起波浪就不安,它照外面東西就支離破碎,照不清楚。水平了,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用心要像水一樣。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一杯水,道理在此地。供一杯水是希望我們的心像水一樣的乾淨、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沒有染污,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覺在其中,覺是智慧開了,不再迷惑了。
所以我們要奉事師長,諸位要記住,我們的師長是佛,真正教誨我們的人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根本的老師。老師不在了,有學生代代相傳,我們稱為祖師,代代相傳。今天教導我的老師是前面一位祖師的學生,前面這位祖師又是更前面一位祖師的學生,推到最後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對本師相信,不懷疑,對我們眼前的老師,眼前的老師沒證果,古時候這些祖師真的證果。果位有淺深不一樣,有證到佛果,佛果就是初住以上是佛果;有證到菩薩果位,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菩薩果位;有證聲聞、緣覺,都不錯了,可以說都是正知正見。沒有證到這個果位的不少,可以說太多了,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初學,說老實話,他還學過幾天,沒證得,學過幾天,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跟他學。跟他學,學錯了怎麼辦?世尊有四依法教導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老師講的,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沒聽說過這個說法,可以向老師質疑,請老師指教。斷疑才能生信,老師要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中國古人講老師是幫我們解惑的,解除迷惑的,傳道的。法是經典,經典我們要會辨別。
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經典有偽造的、有假的,那你不就上當了嗎?如何鑑別這個經典是真的?老師教我們一個原則,《大藏經》,收入《大藏經》的應當都是可靠的。在從前收入《大藏經》,不是哪個人看到東西好就可以收到《大藏經》,不可以。收入《大藏經》的經典、祖師大德的著作,都要通過當時當代的這些高僧大德他們開會審閱贊同,要經過這一道手續,都是當代高僧大德贊同的,然後呈奏給皇上,皇上批准,帝王批准才能入藏,不是帝王批准不可以入藏,所以最後這一關是帝王。這必須要曉得,不是隨隨便便的。現在入了民國,沒有皇帝了,國家也不管了,所以有些印《大藏經》的人,就把自己敬佩的這些人,甚至於自己的著作,也都入了藏,標準沒有了。所以李老師教給我要看古人的。現代民國出版的《大藏經》,雖然是不錯,也有些高僧大德在審閱,但是沒有過去那麼嚴格,對初學來講,真正可靠的還是古時候的本子。古時候距離我們最近的是《龍藏》,這是乾隆時候編的。給我們這麼一個標準。
註解一定要看古人的註解,為什麼?古人真的有修有證。清涼大師是證果的人,李長者也是證果的人,這不是普通人。編《華嚴經纂要》的道霈禪師,也是乾隆時候的人,鼓山湧泉寺的方丈,宗教都通,通宗通教,把這個經論會集起來,編成這麼一部書,便利於初學。我們今天採取這個本子做學習的底本,同時參考《疏鈔》的原文跟《合論》的全文,用它的綱領,這是老師指導我們的一個原則。現代人如果不依古人所講的,很容易把經義講錯,曲解了經義。這點我們要嚴格遵守,這是持戒,自己沒有真正開悟之前,一定要依靠古人。古人是棵大樹,我們是個小藤子,要依靠這大樹,不會出毛病。如果不依靠大樹,這個藤子可能就枯死,它就活不了。這個概念一定要有。
那我們要問,怎樣學習才能開悟?沒有別的,我常常告訴大家,這個並不是開悟,這是走向開悟正確的方向,這我們很清楚,那就是絕對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貪瞋痴慢。我講的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只要有一個,我們就進不了佛門,這十六個字統統放下了、統統沒有了,你才入佛門,佛家的學校你跨進了大門,你不在門外,你在大門之內。可是大門之內到講堂、到教室還有距離,你總算入門了,往後的修學進度會很快。凡事起頭難,這十六個字是無始劫來薰習養成的煩惱習氣,人人都有,你要沒有這十六個字你不在六道,因為你有這十六個字,所以你在六道幹輪迴,這十六個字沒有了,佛菩薩會幫助你出離六道。
往生西方淨土,給諸位說非常容易,只要這十六個字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就去了。所以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彌陀示現的。永明延壽大師也是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淨宗這個法門念佛求生淨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善導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為什麼今天念佛的人這麼多,往生的很少?早年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老師常常感嘆的說,今天台中蓮友,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二、三個往生的,萬分之二三。什麼原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他就去不了。這二、三個人還真放下了,放下就去了,就這麼個道理。那麼你想想,你是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還是想繼續再搞六道?繼續搞六道你一定要想到,有很多人糊塗了,想不到了,把它忘掉了,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如果你能想到這樁事情,你才曉得六道可怕,生生世世。譬如在這一世當中,有些人對我很好,報恩的,過去我對他有恩,有些人對我不好,報怨的,過去我對他不好。然後再細心想想,我這一生用什麼樣心態對人,人家將來就會用這個對我。我善心善意對人,如果方法、態度上不對,還出問題。譬如言語,古人說得很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把你的話聽錯。所以言語自古以來在教學上就非常重視,你看夫子教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是言語,你說言語多重要。
中國古諺語裡面有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會說話。所以說話是大學問,不會說話常常善意人家聽了變成惡意,你說這個冤不冤枉!跟人結了冤仇,自己還不知道什麼原因結的,什麼時候結的,自己不知道,這種情形太多了。所以古人教人,民間都不例外,這在中國是世代相傳,教人一個大原則,「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無說」,這個正確。我們看到許多有成就的這些人,跟大眾接觸觀察人的時候,他對於言語多的人他會很小心謹慎,言語少的人他很尊重。這個人話不多,話不多就很容易體會到他心清淨,他定,話多了浮躁,心浮氣躁,他心不定。在事業上做大官的人,現在企業做董事長、總經理的人,他用人從這些地方觀察,言語少的人,言語簡單的人,所說出來沒有一句廢話的人,他會重用他,這個人有定、有慧。心浮氣躁的,只能叫他跑跑腿,不能擔當重任,你要叫他擔當重任,一定會把事情辦壞,縱有才華都不行,都不可以重用。為什麼?心浮氣躁容易得罪人,容易跟人結怨。你公司要跟人結怨,人家目標對著你,想盡方法破壞你、整你,這個麻煩大了!所以戒定慧三學從佛教傳到中國來,在沒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已經注重戒定慧了,沒有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所以佛法來之後,這是一拍即合。
你看儒家講的有沒有戒定慧?格物、致知是戒,誠意、正心是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慧。《大學》裡有一句是「知止而後有定」,你看看定從哪來的?是知止,用個最簡單的話來說,叫知足,不知足心怎麼能定下來?知足就定了,你才能過到真正的人生,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的人生決定不是做大官、發大財,不是的。做大官、發大財一輩子苦死了,我們見得很多,不快樂,貴而不樂,富而不樂,一天到晚是提心吊膽,那個生活很苦。所以知足,我一天三餐飯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住得很快樂,行了,可以遮蔽風雨。身心都沒有事是最幸福的人,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雜念,身也沒有事,這是大福報,世間第一等福報的。這種人多半去修道,多半是做學問,他把世緣都排除了,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學道很容易成就。事情煩雜在世間來講那是苦命人。我們冷靜來觀察,這世間有幾個是真正有福的人?其實個個人都有福,只是他不知道,他不肯放下,哪一個明白,放下了,這個人福報現前了。
釋迦牟尼佛覺悟了,真的年輕,十九歲就覺悟了,徹底放下。我們在史傳上面看到,安世高覺悟了。安世高還做了半年的皇帝,覺悟之後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了,成為一代高僧。緣在中國,漢朝時候到中國來弘法利生。所以早期譯經安世高翻得最好,《八大人覺經》就是他翻的。他圓寂在中國。所以只有真正看破,真正覺悟的,他才肯放下。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一點覺悟,你就看他放下多少,肯不肯放下,真肯徹底放下,那是大徹大悟;放下之後,確實定慧現前。孔子在世有人讚歎他,這個人了不起,有聖人之德行,有大智慧,他什麼都知道。這個話傳到孔子耳邊,孔子笑一笑,告訴大家,我無智無能,我什麼都不會,你要來問我,我肚子裡空空如也,我只不過是信而好古,沒有長處,你要真問長處,很可能就是我好學,大概這就是我的長處,別人沒有像我這麼好學的。孔子說真話,一點都不假。他知道很多,有人問他好像都能回答,沒有他答不出的問題。夫子也告訴人,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他來問我怎麼知道?他講那個題目我才曉得,我才知道的。我怎麼給他擺平?夫子說我只有一以貫之。這就有一點禪機的味道了,我怎麼能幫他解決問題,我什麼都不知道,他來問我才曉得,我能幫他解決我是一以貫之。那個一是什麼?真誠心,在佛法裡面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能解決一切法。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才明白,才不懷疑,才承認了,這是真的,為什麼?智慧解決問題,不是知識,學得很多是知識很豐富,真正解決問題是靠智慧,智慧是靠清淨心、靠定功。
最具足代表的就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你看二十四歲開悟,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就跟孔子所講的,我什麼都不知道,他來問我,一問我知道了。法達禪師見他面,跟他頂禮頭不著地,三拜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到曹溪來參拜,我看到你頭沒有著地,一定是你有什麼特殊的能力值得驕傲。頭不著地是傲慢。法達也很老實就說了,他誦《法華經》三千部。這也不是別人能做得到的,《法華經》很長,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都很長。一般念《法華經》的,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是念十年。十年實在講受持一部《法華經》心是定的。六祖就問《法華經》的大意,他說不出來,你念了十年三千部,《法華》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來問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也沒有聽人念《法華經》給我聽,他說這樣好了,你念給我聽,念了十年都會背了。《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第二品還沒念完,六祖就告訴他,行了,不要念了,我都明白了。六祖《法華經》從哪裡來的?是法達念《法華經》給他聽,他就明白了。然後講解給他聽,他開悟了;開悟再頂禮,頭著地了。這就是什麼?我看到了就明白,聽到了就明白,沒有接觸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孔夫子為人家解決問題就跟惠能大師一樣。所以我們懂得惠能大師這些狀況,就了解夫子所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以貫之。這個一,用《彌陀經》上的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能貫穿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心裡頭定慧等持。
我們修淨土每天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會得不到一心不亂?妄想太多、執著太多、分別太多,放不下。一心不亂是你的真心,每個人都有,哪有二心?沒有二心,二心是假的,一心是真心。真心本來不亂,你看能大師見性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個本無動搖就是不亂。本自清淨就是一心,頭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一心不亂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真心。很不幸的,這個真心迷了,就變成妄心,怎麼迷了?起了念頭。「迷唯一念,悟止一心」,這句話要記住,怎麼迷的?起個念頭就迷了,怎麼樣覺悟的?一心就覺悟了,你要知道,二心就迷了。所以大乘教裡面常常講,十法界眾生用的是什麼心?三心二意。十法界眾生,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用的這個妄心他用得正,為什麼用得正?發心事佛,承事如來,所以他發心正,聽佛的話,雖是妄心,跟真心很接近,所以他住淨土,四聖法界是淨土。六道凡夫就不行了,為什麼?他不肯承事如來,他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自以為聰明,他的是非邪正標準是自己定的,那就難了。聲聞、緣覺以上他們是非善惡標準是依佛定的,所以他接近性德;凡夫是自己定的標準,遠離性德。「性相近,習相遠」,四聖法界是性相近,六道凡夫是習相遠,就這麼回事情,這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學習,我們對於本師不能有絲毫懷疑,有一絲毫懷疑你就會蒙重大的損失。佛說的經論很多,我們很多地方不懂,不懂沒有關係,尊重它、信仰它,我們就得福。尊重、信仰、不懷疑、不厭棄,天天去讀,讀久了會有一天豁然大悟,為什麼?諺語所謂「誠則靈矣」,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傳的,你誠心誠意,誠到極處就通了。誠到極處人心是定的,定生慧,就這麼個道理,他就通了。所以最大的敵人,讓我們在搞生死輪迴最大的敵人就是什麼?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從哪裡來?就是疑慮,有很多顧慮、有很多疑惑,從這裡來的。這又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一切法是夢幻泡影,不知道是這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忘記掉了,總以為一切法是真的,不能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叫遊戲神通。什麼叫遊戲神通?沒有一樣他當真,就是遊戲神通。我們在六道裡頭樣樣當真,確實把真的看作是假的,把假的看作是真的,這顛倒,佛經上講的顛倒錯亂就是說這樁事情,所以學佛不容易。
求老師,我們也具體介紹了,現在眼前找不到好老師,有修有證的老師找不到,找古人,學孟子、學蕅益大師。蕅益大師當年在世學佛,他非常佩服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就讀蓮池大師的書,學蓮池大師,他真學成功了,學得很像。所以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則是第九代的祖師。學得真像,以古人為老師。我們學《華嚴》我們以誰為老師?我們以清涼為老師、以李長者為老師,我們這兩位老師。以道霈禪師做學長,這是好學長,他來當助教。清涼跟李長者是教授,道霈禪師擔任助教來協助我們,我們怎麼會不成就?契入境界之後,因為這是學《華嚴》,學《華嚴》你一定會走善財童子的路,走善財童子的路就是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是我的老師,他成佛了,不要等來生,一生成就了。《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是我的老師,是如來示現的;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諸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這是善財學佛的心、善財學佛的態度。這個世界上凡夫只有我一個,學生就是我一個,所以善財沒有同學,他的禮敬、讚歎、供養才達到究竟圓滿,為什麼?個個都是我的老師,花草樹木都是我的老師,都在那裡示現,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展現出來給我看,從這個地方悟入的。
接著跟我們講「發心護法、發心入土」,土是國土,這個入土就是要走進社會,要跟社會一切眾生接觸。你不接觸你學不到東西,你不接觸你不能幫助他們。接觸社會各行各業的大眾是個什麼心態去接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在社會大眾要做出最好的榜樣。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對社會大眾有沒有好處?他們可不可以學我?他們要是不能學我、沒有好處,這個念頭不能起,這個話不能說,這個事不能做;對社會大眾有好處、有利益,這個心可以起,這個念頭可以動,這個事可以幹。所以修行覺悟從哪裡開始?從起心動念開始,念念都能夠捨己為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弟子規》講「怡吾色,柔吾聲」,這兩句話孔子都常常講,很不容易做到,對誰?對父母,父母是長時期的跟自己在一起相處,一起生活,你每天都能對父母和顏悅色嗎?能夠低聲下氣嗎?這是孝子,孝順。所以夫子常講「色難」,色難就是講這樁事情,色是我們的表情,真正不容易做到和顏悅色。這是孝子,真正孝子才能做到,無論有什麼痛苦,不表現在外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歡喜。能孝順父母,才能孝順一切眾生。所以佛菩薩沒有別的,佛菩薩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用真誠心、孝順心來對待,眾生才能感動,眾生才能夠覺悟,才能夠信順,才能回頭,決定不逃避。但這是個相當功夫,不是初學,初學一入眾的時候煩惱習氣都起現行,他受不了,這是菩薩;菩薩在這裡面成就忍辱波羅蜜、成就精進波羅蜜,六度齊修。頭一個修布施,這個布施是用內財布施,不是外財。和顏悅色就是布施,低聲下氣就是布施,做出樣子給人看。在這裡面慢慢去學習,學習提升,提升到更高一個層次,明白了一切眾生跟我同體,同一個法性,老子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在佛法裡面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才能入境界。
下面第七條,「為知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了法,謂入如來門,了一切法」。這就是要真的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那你必須要了解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喜歡什麼,一切眾生討厭什麼,煩惱就是厭煩,心樂就是歡喜、愛好。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他薰成什麼些習氣,這要知道。那怎麼辦?發心了法,了是明瞭,發心求法。佛菩薩在教學當中,對這方面就講得很多,我們聽明白之後,細心去觀察六道眾生、四聖法界,細心去觀察,是我們在課堂所聽到的在方方面面真的看到了,你明瞭了。明瞭之後頭一樁事情,善法我有沒有做到?不善法我有沒有遠離?自己就得利益,這叫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具足圓滿的善法,十善圓滿了。諸大菩薩雖然修十善、行十善,還沒有到究竟圓滿,為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沒放下,這是最難的事情。我們總算是這一生很有幸,非常難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我們已經在解悟。下一步的工作是我們怎樣從解到行,我要做到,要真幹,我才能入門,要不然你永遠入不了門,所以從解悟,到行悟,到證悟。
我們今天學《華嚴》,《華嚴》內容太豐富了,真的叫包羅萬象,一法都不漏。我們學了之後怎樣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要不是這樣真幹,《華嚴經》白學了,這一生當中要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麻煩就大!為什麼?繼續搞六道輪迴。就像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給他的學生所講的,他的一些學生看到我,把話傳給我,說老師在他們面前說:「淨空法師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就太大!」那人天福報。我們想到這句話,這話不是好話,福報大很容易造大罪業,沒有福報的人造罪業造不大。譬如你殺一個人,還要償命,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殺幾萬人不要償命,那叫大福報。現在不要償命,將來生生世世要償命,現在你福報大,他不敢問你要命,你死了之後福報沒有了,到來生來世,一個個向你討命。這我們清楚,因果通三世,你幾世所修的福報一生可以享完,所以這很可怕。
古時候這些做帝王將相,沒有十世以上的修行得不到這個果報,這命裡注定的,爭不來的,爭來了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因果的道理總是要透徹的了解,為什麼?我們心是定的,知道這個福報不好享。所以我們在前面讀到,就是再前面一品,在「賢首品」裡面讀到的,佛教我們,也教弟子們,頭一個是不求王位、大名稱;大名稱就是做大官。學佛千萬不能動這個念頭去做國王、做大臣,那你就錯了。是很容易得到,修這麼大的福,但是你要知道輪迴的恐怖你就不敢往這上想,要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那就對了,不但超越六道了,超越十法界,這叫一了百了,這才是個真正聰明人。但是你要真正能做到,你要徹底放下,你才能做到。非常難得,佛菩薩來給我們做了示現,三年前深圳黃忠昌佛菩薩給我做了試驗。他三十幾歲聽我講經,聽我講到念佛往生大概只要三年。這個事情是過去很多年前,我講經的時候有同學問我,出家的同學聽經的時候問我,他說《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說的那些往生的人,大概聞佛法,聽到淨土法門,真正念佛絕大多數都是三年他就往生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是不是他們壽命都到了?我的答覆,如果說他們統統都是三年壽命到了,這不可能,這講不通。為什麼他三年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上輩的人,功夫成片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上三品的人就可以自在往生,我有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走,真走得了,佛真來接引你,這才講得通。哪有那麼好的,人都是壽命只有三年他遇到了,這講不通的事情,有可能有極少數,一、二個,不可能那麼多。
黃忠昌聽到這麼一段事情,所以他就說他來做試驗,他有壽命也不要了,希望三年佛念的真的能往生。找到向小莉護法,就在向小莉那個地方給他一個房間做關房,飲食起居向小莉照顧,每天給他送三餐飯,照顧他生活,給他洗衣服,讓他什麼心都不操,就是一句佛號、一部《阿彌陀經》。他每天就是《阿彌陀經》不知道念幾遍,我不曉得,大概不多,佛號念得多。念到兩年十個月他就走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火化的時候燒出很好看的舍利。現在他的舍利做了一個塔,在深圳這個小道場裡面。兩年,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事情不難。照《阿彌陀經》裡面講的,最快的時間多少?一天,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念一天佛,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念一天佛就往生。所以說你的功夫成就,沒有別的,你放得下放不下,在這裡,放下是真的,真走了。
所以我一生最感激的是章嘉大師,雖然當時教我,我不能夠完全體會,我體會得很膚淺,可是這麼多年來在佛法學習上鍥而不捨,這種體會一年比一年深。第一次見面,我頭一句話向他老人家請教,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是世間無比殊勝的大法,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心裡著急,想很快就入門。我的問題提出來了,他老人家沒有馬上答覆,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對看,看了半個鐘點。看半個鐘點,真的整個身心統統定下來了,沒有妄念,聚精會神等他講話,他說一個字,有。這一個字說完之後又不講話了。這個字說完我耳朵豎起來了,有,這時候大概等了五分鐘,前面是半個小時,等了五分鐘,他老人家很慢,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講的速度太快,他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我們的修養跟他比是不能相比的,聽了這六個字,好像懂,又好像不懂,「看得破,放得下」。
我接著就提第二個問題,請問老師從哪裡下手?以後我們明白了,提出問題他不會立刻答覆你,他必須要看著你,你整個情緒定下來了,他才跟你講,你情緒不穩定他不跟你講話。所以這個教學方法,我們在別的地方體會不到,就是他堅持他的原則,對方如果心浮氣躁,如果心不能定下來,他不講,說了沒用。他跟你聊天說閒話可以,正式給你答問題絕對不可以,他守他的原則。我跟他老人家三年,都是這樣的嚴肅,真得受用。你看第一天就把佛法的祕訣,凡夫成佛的祕訣告訴你。布施就是放下。學了這麼多年我們才知道、才明白老師這句話裡面的義趣深廣無盡。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我要想脫離六道輪迴,我執著就不要了,真的超越了。放下妄想分別就超越十法界,凡夫就成佛了。所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做給我們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沒有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放下,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中國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成佛了,他在半夜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徹底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了,所以什麼都不要講了。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叫他趕快離開,為什麼?嫉妒、障礙太多,大家不服,所以叫他去避難。他就問五祖:我到哪裡去避難?五祖指示他往南方去。他在獵人隊裡面隱居十五年,沒有人知道。跟一批打獵的獵人,給他們燒飯、洗衣服,做義工,吃肉邊菜。那是佛,那是一尊佛,給這些造業天天殺生的人給他們服務。以後六祖離開他們,現了出家相,我想那些人都得度了,都回頭了,原來我們天天造業,給我們燒飯,侍候我們的是一尊佛、是一個祖師。這都是有緣,那是多大的福報,佛來侍候他們。
這些,世尊跟六祖都給章嘉大師這句話做了證明,看破、放下就是,就入門了,不是入大門、二門,是入到最後的那個門,成佛了。這就是說凡夫成佛不難,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與你有學沒有學也不相干,這都不要緊。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認識字,知識分子,到處去求學,放下就成功;惠能大師示現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放下也成佛,放下之後那個境界完全相同。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你念給惠能大師聽,他能把裡面最深密的道理講出來。由此可知,最嚴重的障礙、最大的障礙是煩惱習氣。但是煩惱習氣不是真的,是假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放下,本來有的自然會恢復。所以你要知道,無量的智慧跟十方諸佛一樣的,沒有絲毫差別,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了。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現在放下,現在成佛,明年放下,明年成佛,全在自己,不在別人,誰都不能障礙你,誰也不能幫助你,必須自己覺悟,自己下個決心。
念佛堂堂主口頭禪常常提醒大家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稱念」,這是真念佛,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彌陀經》要不要念?初學的人要念,為什麼要念幾卷《彌陀經》?攝心,念經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因為你心散亂,妄念很多,經念個三遍、五遍,妄念就沒有了,少了,然後這個佛號才得力,一句相應是一句佛,句句相應句句是佛,這個佛號念的相應、念的得力。如果是散亂心,他不相應、不得力,只能在阿賴耶裡面種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不起作用。所以清淨心念佛起作用,他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就是說我們這裡一聲阿彌陀佛,那個地方阿彌陀佛他就接收到,起這個作用。我們今天講,現在科學裡講心靈的感應,這個訊息跟佛就通了。如果我們有雜念在裡面,這個訊息不通。不通,我們的阿賴耶識受這個感應,外面不行,阿賴耶識裡頭加強念佛的種子,跟阿彌陀佛、跟外界起不了作用。從這個地方,你也能夠了解煩惱習氣這個傷害是多麼嚴重,沒有能夠相比的。外面什麼樣的傷害都很微弱,縱然是毀掉我自己的身體,把自己身體燒成粉,傷害都小,微不足道,唯獨分別執著這個傷害太大,讓你生生世世迷惑,生生世世受苦。所以懂得眾生,回過頭來就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再回過頭來就看到眾生,知道怎樣度自己,怎樣幫助眾生。
底下一條,「為知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生信,謂見者生信,無不獲益」。這就是知道六道輪迴裡的眾生,人道裡面死了,他行善,天道生了,他造惡,地獄道生了。你對於這些現象看得清清楚楚,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你的信心就生起來,發心生信,信什麼?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然後你再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不是佛菩薩定的,也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誰都干涉不了你,你自己造什麼樣的因,你自己受什麼樣的報。別人害你,別人害你是你願意接受,你不能怪別人。因為你可以不接受,你為什麼要相信他?所以你不可以怪別人,怪自己,怪自己糊塗,怪自己不認識人,你怪別人錯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才真的回得了頭來。那個惡人在誘惑我,「那個惡人是我自性變現的,是我的惡業在那裡造成的,與他不相干,他根本不存在」,你能這樣想,這是正知正見。你要是把罪惡都推到別人,這是邪知邪見,你不知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人都是善人,自性變現的,自性的善人,惡人是自性變現的惡人,我們自性裡面被染污,染污就有善的習氣、惡的習氣。所以諸佛菩薩是自性變現的,所有一切現象,有情眾生也是自性變現的,無情眾生還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正知正見。千萬不要以為自性之外還有一切萬法,那叫邪知邪見,那就錯了。要記住《壇經》上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裡面包括有情跟無情,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生起信心。為自己、為眾生,或者不為自己,為眾生,在六道裡也要示現一個好樣子,幫助眾生回頭,要讓見者,看見你的人、聽到你的人、接觸你的人都能生信心,都能得利益。
第九段「為知眾生諸根心行故,發心住世,謂神力住世,盡未來劫」。這一條就是大慈悲心,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現在我們發這個心,做不到,雖然做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真有這個心,我能力做不到,為什麼?業障障礙了,業障消除就能做到。永遠不離開苦難眾生,那你就不能怕苦,你不能怕難,你在苦難當中要做出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給眾生看,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發心住世。世間有災難,沒錯,眾生受災難你不受災難。就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釋迦牟尼佛所居住的這個地方沒有成住壞空,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一絲毫沒有損壞。他住的那個實報莊嚴土跟我們這個世界不同空間維次,在不在一塊?在。這個不好懂。我們現在用電視屏幕,我是幾十年沒看過電視,聽說國內現在電視有幾十個頻道。早年我在美國,美國電視有一百多個頻道,一百多個頻道同在一個螢光幕上,你按哪個頻道這個頻道就出現,你就看到了;沒有按到的,它也在這個頻道,你看不見,你不能說它不在這個頻道。你換個頻道,這個頻道不見了,另外一個頻道顯現,佛法講的隱現,有緣,它現前,沒有緣,看不見,它在,不能說它不在。
這個頻道亂了,天下大亂,這個頻道你按上去之後看到裡面都模模糊糊。可是另一個頻道呢?另一個頻道它一點沒有障礙,你看它的音聲、色相清清楚楚。好像這個頻道被電波干擾,畫面、音聲都不清楚,但是另外一個頻道一絲毫干擾沒有,用這個比喻諸位容易懂。這個世界眾生做不善,在這個頻道裡面是世界毀滅,而釋迦牟尼佛住的那個頻道,那是一點不生干擾,跟這個道理相同。如果我們,不要說別的,你只要能做到執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個地球上整個產生變化的時候,你不受這個影響,你的境界提升了,欲界天都受到干擾,你不會受到干擾。因為放下執著是阿羅漢,他超越六道了,六道裡面這些頻道統統都亂了,全都受干擾、受破壞了,可是六道之外,四聖法界一絲毫沒受干擾,何況如來果地上的實報莊嚴土,它怎麼會受到干擾?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整個佛法在修學上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就這兩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放下多少,你提升了多少;你看破多少,你明白了多少。
末後一條說「為知眾生三世智故,發心具行」,具什麼行?「謂具普賢行,淨治一切」。這個不念行(音「形」),行是名詞,念去聲,念行(音「恨」),行是動詞,就是真的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綱領就是《華嚴經》上的十條,我們一般稱為普賢十願,十大願王,這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要是展開?這十大願展開就是全部《華嚴經》,全部《華嚴》歸納為十條綱領就是普賢十願,真的依照這個行。第一個恭敬,「禮敬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蟑螂老鼠也是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佛。然後再展開,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全是佛,為什麼?《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禮敬就是一切恭敬,沒有一法不是恭恭敬敬的對待。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淨土宗呢?淨土宗全是修的普賢行。你看夏老的會集本《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品還是序品,還不是正宗分,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十方去往生的,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全是修普賢行,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極樂世界圓圓滿滿的落實。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列入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有道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印光大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列入四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淨土經就圓滿了,以後沒有法子再增加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修淨土的人決定不能疏忽普賢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3:3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