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六卷) 2008/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二00八年的元旦,我在此地祝福諸位新年快樂。往年,我們遇到這一天,常常想到古大德的教誨,古人說「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個稱讚都是講的果,果必有因,我們想得到這個好的果報,一定要修因,因就是佛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就年年如意。希望我們為佛弟子,無論在現場,或者在網路、在電視,我們大家共同來勉勵,大家新年好。
請繼續看《華嚴經》「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我們還接著看李長者《合論》最後的一段,最後一段上次提過,但是沒有能細講。我們從「善財童子」這個地方念起,「善財童子於妙峰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同此位故」。妙峰山就是須彌山,須彌是印度話,梵文音譯的,意思是妙高,所以妙峰山就是須彌山,中譯,意譯。他在這個地方參訪德雲比丘,《八十華嚴》裡面叫德雲,《四十華嚴》裡面叫吉祥雲,你看同樣一個梵本原文,兩個人翻的,翻的名字就不一樣。名字雖然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一個人翻作德雲,一個翻作吉祥雲。
吉祥雲比丘,這是出家的比丘,他傳授善財童子的法門叫做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我們要特別注意憶念,念佛!諸佛是誰?給諸位說,諸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怎麼知道諸佛就是指阿彌陀佛?諸位去念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你就明白,《阿彌陀經》裡面講的「諸佛」,蕅益大師說,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我們聽了有沒有疑惑?初學的人當然有疑惑。我最初剛學佛的時候,看這個也看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在佛法裡面薰修幾十年了,這豁然大悟,你從阿彌陀佛這個名義上去看,那就是諸佛,那一點不假。
阿是什麼意思?阿是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中國意思是量,你看看這個名詞;佛翻作覺,翻成中國意思是覺,完全照中國話來翻是無量覺。覺是成什麼?覺就成佛,大覺世尊,無量覺那不就是無量諸佛嗎?名號的意思真的是這樣的。由此可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全都念到,你細想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通稱,通名。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一尊佛他就叫阿彌陀佛。你在極樂世界指他一個人可以,你在極樂世界指一切諸佛也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教義,一多不二,妙極了。所以這個憶念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智慧光明門。
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給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就代表一切諸佛在遍法界虛空界裡教化眾生所說的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為二十一類。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裡面表法,二十一是表圓滿。密宗通常用十六、用二十一代表圓滿。大圓滿的智慧光明門。這個意思,在平常遇不到這經文就沒有機會講。所以念佛法門,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佛讚歎,再看看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玄奘法師譯的是直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是意譯,他是以意思,沒有照原文,就是《阿彌陀經》的意思他是用中國的文法說出來,所以中國人念起來像念自己的文章一樣,不會覺得格格不入。玄奘大師的本子我們念起來就感覺得好像從外國人翻出來的,生硬,所以他這個本子流通就不廣。鳩摩羅什的本子流通非常之普遍。玄奘的本子是十方佛,羅什的本子是六方佛,羅什的簡單,簡化。世尊當年在世講《阿彌陀經》是講十方,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讚歎極樂世界。那我們就可以明白,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的極樂世界。這裡頭沒有對立、沒有彼此、沒有矛盾、沒有衝突,一多不二,這才是諸佛智慧光明,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講到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去參訪,我們採取的本子可能採取《四十華嚴》,參訪吉祥雲比丘,會詳細跟諸位介紹。善財證得的位次就是此地講的初發心,初住菩薩的位次,德雲比丘就是初住菩薩。所以表法的意思,他在妙峰山,表法。
「准例可知」,我們就以這個例子做標準,就能夠想像到,「以超情塵之跡,以山表之,非要登山也」。不是叫我們上須彌山,也不是叫善財童子真的上了須彌山,表法的。他確實超越六識、六塵,這個六情就是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都用一個情做代表;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跡是跡象。跡象哪裡有?六道凡夫有,四聖法界沒有了。他這是超越,就達到最高峰,所以用妙峰山來表法。在山頂上,表法,超越了,不是要菩薩去登山。
這一超越就入如來智慧,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在大乘教裡面,說到佛,都是從相上講的,從色相上講的、現相上講的;說如來,就是從性上講的。你看看十大願王,第一個教我們「禮敬諸佛」,第二句教我們「稱讚如來」,這兩個有什麼不同?不一樣,禮敬諸佛是從現相,所有現相決定沒有差別,平等的禮敬;講稱讚如來,這就有差別,他的思想、言行要是不能跟自性相應就不稱讚,如來是自性,跟自性相應就稱讚,你看不一樣!換句話說,說佛,現相。佛在《華嚴經》上,前面我們讀過,世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從形相來看,任何一個人,我們對他的恭敬都要像恭敬釋迦、恭敬彌陀一樣的恭敬,不能有分別心;有分別心,你就不是修普賢行,修普賢行的人決定沒有分別心,這是禮敬諸佛。但是稱讚不一樣,他如果搞貪瞋痴,不稱讚;他如果講孝悌忠信,讚歎。為什麼?孝悌忠信是性德,倫常大道是性德,中國人講的八德是性德,十善是性德,十惡不是性德,違背性德不讚歎。你看讚歎跟恭敬就有差別,稱讚不能像恭敬一樣,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在。
放下,前面舉善財也是如此,初住菩薩也是一樣,初住菩薩他已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已入如來智慧,諸佛如來的智慧他得到了,這是自性本具。你沒放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入進去。如來智慧三道門,這要知道,這三門,三關,你得要破三關,自性智慧才現前。第一關就是執著,執著要放下,你就已入阿羅漢智慧,那不叫如來,阿羅漢智慧,第一關,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而六道在半山,不是山頂,所以它不用須彌山表法,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眾生比不上你,這要知道。再把分別放下,你已入菩薩智慧,那高一級,菩薩正等正覺。最後把妄想再放下,那就已入如來智慧,這就懂了,這很清楚的。所以我們哪個人沒有如來智慧?有,如來是自性,你有自性、你有本性,在大乘教裡面說法性、佛性,你統統都有,你都具足。法性、佛性、本性、自性是一個性,說出四個名詞,一個性。一個得了,四個全得到。沒有別的,佛就是教我們放下,教我們要捨。你明白這個道理,歡歡喜喜放下。
入佛智慧,那就跟惠能大師一樣。我們要問:惠能大師得到的是什麼?他所得到的,我們今天講宇宙的全體,沒有一絲毫欠缺。他跟我們說出的現象,「自性本自清淨」,你得到了;「本不生滅」,得到了,沒有生死。不但六道裡面的生死輪迴沒有,十法界裡面變易生死也沒有,佛家講的兩種生死了不可得。第三個講「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你一樣都不欠缺,你的智慧不欠缺,你的德行不欠缺,你的技能不欠缺,你的相好不欠缺,你的福報不欠缺。不生不滅是真的無量壽。後頭接著又說「自性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不是整個宇宙你得到了嗎?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你就會認真的把自性找回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把自性找回來。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選一種,不能選多,路只可以走一條,不能同時走兩條,佛法不例外。
我們今天用持名念佛,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也就是放下。執著的念頭才生起來,阿彌陀佛;分別的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妄想起來,阿彌陀佛,用一句話統統把它掃過去。當然現在我們煩惱習氣很深,念這個佛號除不掉,念的時候沒有,佛號沒有了,它又起來,我們現在就是這種情形。這是什麼?煩惱習氣它深,它有力量,我們的佛號很淺薄,剛剛學來的,敵不過它。那怎麼辦?天天念,認真努力去念,念個三年、五年,妄想就少了;念個十年、八年,功夫得力了。得力是什麼現象?不受外面境界干擾。也就是說,順境遇到了你不會起貪心,若無其事,一笑了之;逆境現前不生瞋恚,也一笑了之。尤其常常受大乘經教的薰陶,你對於諸法實相逐漸肯定、承認,諸法實相是什麼?萬法皆空,真的是了不可得。所以順境沒有什麼好喜歡的,逆境也不必悲傷。雖然如此,可是我們現在跟六道眾生和光同塵,所以我們也隨順他,凡夫看到順境歡喜,我們也表示歡喜的樣子;逆境他表示憂愁,我們也憂愁的樣子。為什麼?你沒有這個表示,這個人是石頭人,鐵石心腸、麻木不仁。所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們是真的動感情,你是在戲台上表演。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入如來智慧了。
下面,「於眾中堪為主導故」。這句話要緊,你現在智慧開了,見性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怎麼樣?你在大眾當中,這個大眾是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堪是有能力,你有能力主導,帶領十法界的眾生回歸自性。他們迷了自性,你現在要為他做主,你現在要為他們做導師。這說明你應該以佛菩薩的身分教化眾生,明心見性之後就幹這個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見性,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起座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教到圓寂,教了四十九年,這就是於眾中堪為主導故,這我們要學習。世間,我們也可以說十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政治組織沒有了,六凡有,天上有天王;四聖法界裡頭沒有聽說什麼王的,沒有,那是平等法界,不需要有人來管理、來統治的,沒有。那裡面,四聖法界以上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也沒有王。極樂世界沒有聽說哪個做國王,那裡頭只有老師,只有學生;老師是佛,學生是菩薩,程度低一點的是阿羅漢。華藏世界如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是老師、導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導師,這要懂!六道裡頭有。但是六道裡面無色界天沒有王,無色界天身體都沒有,它哪來什麼統治?沒有。所以無色界是靈界,我們講靈魂的世界,沒有物質。色界有王,色界四禪天的天頂摩醯首羅天王,這是色界以下最高的統治者,大梵天王是初禪天的王,所以他們都還有統治者。六道裡面,可以說無色界以上就沒有統治者。
「非要為帝釋也」。不是叫你到忉利天去做王去,不是的,是要你在裡面做老師,於眾中堪為主導,這個重要,這是老師。你要去教化眾生,不是叫你去做統治者;你要去做統治者,你迷了。釋迦牟尼佛不迷,捨棄王位,不去做統治者,做老師。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到什麼地方教化眾生?這個地方眾生能懂得孝順父母,他一定懂得尊師重道,這就是可教,孺子可教。這個地方如果是不知道孝順父母,他肯定不知道尊師重道,你想教他,他不會接受,這叫無緣之人。在這個世界上,在古代,確實中國人最重視孝養父母,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有這麼好的基礎,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中國佛教的成就遠遠超過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超過太多了。這什麼原因?這個地方的風水好,風水好就是這個地方從小就教,教人孝順父母,孝親尊師是中國五千年傳統基本的教育,道理在這個地方。
經題的部分到這個地方就講圓滿,下面第三大段「釋文」,我們來解釋經文。解釋經文,這「三釋文」是李長者,李長者的這個三段。這上面「四釋文」,這個「四」是清涼大師的,清涼大師分四段,第四段釋文。這第三段釋文是李長者的,我們在這邊看到「三釋文」,又看到「四釋文」,這清楚了。講到釋文,道霈大師,因為《纂要》是道霈法師作的,他就用清涼的,解釋經文就不用長者的,就用清涼的。
我們看清涼大師《疏鈔》,「此會六品」,這一會是第三會,我們要清楚,第三會有六品經,「分為二分」,六品經可以分為兩大類。「初二品」,這是第一類,就是「升須彌山頂品」,這是第一品,第二「須彌頂上偈讚品」,這二品是一個單元,後面四品是第二個單元。這就是分為二分。這二品他用了一個標題,說明這二品的經文大意,「方便發起」,是第三會的方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這是說六品經。下面給我們說明,「前中初之一品」,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升須彌山頂品,這一品,「唯是由致」,這品經內容是什麼,就是發起的因緣,這一品給你說明什麼原因發起這一會。
「偈讚一品」,這是第二品,「義有兩兼」,這一品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方便,「一是方便,謂前品化主赴機」,這個前品就是第一品升須彌山頂品,化主是佛,佛是教主,他到達。這個機就是我們今天講學生,主是老師,老師我們講或者是到達學校,學校是教化學生的場所,化主到達教化眾生的場所,所以這是方便。「後品助化讚佛」,那是須彌頂上偈讚品,第二品。第二品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十大菩薩,這個十大菩薩就是十住菩薩,從初住到十住,這一會。這十大菩薩讚佛,以偈頌讚佛,助佛教學。所以老師在教學一定會選,我們過去在學校念書,現在我們不知道,從前在念小學,同班同學成績特別好的,老師總是找二、三個等於說當助教,老師講完,有什麼不懂、不清楚的就問他,他聽懂了,他知道,問他;他講錯了,老師糾正,幫助老師教學。在大學裡面設的有助教,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老師把優秀的學生挑出來當助教。另外一種就是護持。所以這個後品裡面,由助裡面,一個是助教學,一個是護持,弘護一體。這裡面講「主伴圓備」,主是教學的人,伴裡面有學生,還有一些職員。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有很多的工作職員,也有很多的義工。職員、義工統統都要包括,都要圓滿具備,這個教學才能辦得好。如果只有學生,沒有照顧的人,很困難,老師沒有法子教。只有這些服務的、照顧的人,沒有老師,也沒人上課,也不行。所以一定要主伴圓滿具備。「方演法故」,這才能表演正法,這個意思很深。我們想一想,佛菩薩的教室在哪裡?佛菩薩教室就是社會,我們今天講社會,沒有一定的教室,特別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人在哪裡,教室就在哪裡。在曠野,教室就在曠野;在山林,教室就在山林;在河邊,教室就在河邊;在皇宮,教室就在皇宮,國王請他到宮廷裡面去教學;在居士長者的精舍,那他教學就在精舍,沒有定處!所以《華嚴經》七處九會,李長者的《合論》說十處十會,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我們前面讀過,第一會是在菩提場,菩提樹下,第二會在普光明殿,第三會是這一會,在忉利天宮,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但是你要曉得,它表法,不是叫你真的就升到須彌山,這個意思前面說過。這是一個意思,是方便的意思。
第二是「所依」,這個依,我們講依靠、依據。「謂三天說法,各有偈讚,欲顯三賢」。這個三天,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忉利天;再下面第四會,夜摩天;再下去第五會,兜率天,這三天。佛在這三天說法,都有偈讚,菩薩天人都有偈讚。「欲顯三賢,皆依佛智」,這把所依說出來,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依佛智。你看這個地方沒有講如來智慧,實際上還是如來智慧。為什麼要說佛智?教化眾生,為眾生做榜樣。學生確實開悟,像惠能大師他真開悟,他真成佛,他如果要是依自己所悟的境界來說法、來教人,別人不服,因為別人不知道他開悟。所以他還是要用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依照這個經教教,講得很透徹,別人聽了真佩服,他要依佛智,就這個意思。
老師培訓學生,為什麼對學生限制那麼嚴?學生智慧開了,確實他有很好的意思能說出來,阻止他,不准講,要依老師的。這為什麼?你初出山門,初學,雖有好的,大眾不服。而且又怕什麼?怕初學的人養成傲慢,這一有傲慢那就完了,就大幅度的退轉,不是退轉就變邪了,就偏差了,偏差就走到旁門左道,很容易。所以要依佛智。慢慢到你講的時間久了,像我依李老師十年,十年守住他的教誨,人相信!走到哪個地方去,淨空法師,你跟誰學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大家一聽李老師,都很尊重、很敬佩,那他也就佩服你,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說我沒有,我無師自通。別人說你狂妄,誰聽你的?這個道理,這是人情世故,養自己是韜光養晦,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
老師當年教我們,在家裡教我,講經在家裡,不能出去。什麼時候才可以出去?他給我限定是四十歲,我跟李老師是三十一歲,四十歲才可以出門。為什麼?孔子說「四十而不惑」,怕你定力不夠,你會被外面花花世界迷惑。如果還講得不錯,人家這一讚歎、一奉承,就把你毀掉。名聞利養一現前,你就擋不住,你會起心動念。四十以後你成熟,你才可以離開老師到外面去講。這個我都遵守老師,我確實四十歲才離開他到外面講。現在這個世界誘惑的力量太大,四十、五十都靠不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前舊社會那個誘惑少,誘惑的力量不強;現在誘惑的力量比從前,不要說多,我們學佛的時候,五十年前,半個世紀,超出一百倍都不止。所以今天人的成就,那種定力、耐心要超過我們當年一百倍,你才能成就,否則的話,必然會被淘汰。所以今天學的時候淘汰,一點都不希奇,法弱魔強,你哪有這個能力!那在這個時候怎麼辦?這時候我們自己一生不離開經教,天天讀經,親近佛菩薩,佛經時時刻刻在提醒;天天講經,講經是勸別人,更重要的是勸自己,勸別人是其次,勸自己是第一。如果講給別人聽,自己做不到,生不生慚愧心?要不生慚愧心,那就麻木不仁,那已經走上魔道,那就不是佛弟子。我們在此地看,三賢菩薩皆依佛智,你看看,到什麼時候才是自立?登地,這就說明三賢都不能離開佛。「有差別故」。
後面說「離如來智無自體故,獨為方便,甚抑讚詞」。我們依佛智,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你常常讀誦大乘,把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引發出來,這就是一般人講的開悟。這種開悟的方法叫聲聞,聽佛講經,讀誦佛的經典,從這個地方。確實對於中下根性的人這個方法妙極了,特別是娑婆世界眾生,所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地方的人眼根、耳根很利,他會看、他會聽,看了、聽了他會覺悟。這是方便,方便就是講依佛智。
再看底下,「行向二會,同此科判」,行是十行,向是十迴向,這兩會段落跟這個相彷彿。這是把這一會六品經的大意介紹下來,下面就正式介紹這一品。「今初一品」,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一品,升須彌山頂品,就是這一品。「長分十段」,這裡面的經文分為十大段。這十段這裡列出來,第一段「本會齊現」,第二段「不離齊升」,第三段「各見佛來」,第四段「各嚴殿座」,第五段「皆來請佛」,著重那個皆;第六段「俱時入殿」,這個殿就是講堂,同時都入講堂;第七是「樂音並止」,講堂裡面有音樂,老師進來,這個音樂停止,老師開始講經教學;第八段「各念昔因」,念過去世的因緣;第九段「同讚如來」,第十段「殿皆廣博嚴淨也」,這是講堂廣大、廣博、莊嚴清淨。「今初」,下面的經文這是第一段,十段裡面的第一段。清涼《鈔》裡面告訴我們,「十段科中,皆有皆俱齊等言者」。像我們剛才看到,皆來請佛、俱時入殿、各念昔因,皆廣、同讚,同、皆,它有這些字等。這裡頭含的意思,「周法界故」,他們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因為他起心動念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就遍法界!起心動念就不能遍,就無法普遍。不起心、不動念,你這個心是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心遍,智就遍、德就遍、能就遍,真的是周遍法界。
我們今天想想,我們很可憐,這個可憐不是別人給我們,是我們自作自受,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讓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侷限在一點點,小範圍,不能夠廣博嚴淨,做不到。所以佛教給我們千經萬論,苦口婆心叮嚀,沒有別的,放下,給你講真話。你不知道放下那個殊勝,我們講個現實的,這是人最愛聽的,你要得財富,放下財;放下財,你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的財富。從哪裡得來?你自性本有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自性本來是這樣。你能放下,你得無量智慧;你能放下相好,你得無量相好。我們現在得到這一點點,狠狠的執著,就是不肯放,那你得到就這一點,這一點還很容易失掉,患得患失。為什麼會失掉?因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不知道。真的有沒有?有,自性是真的,永遠不會失掉的。
現在我們看第一段經文,第一段是本會齊現: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這段經文,我們在這經文裡面要特別注意的『爾時』,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有說明,「即前二會時,主伴齊遍,演前二會之法也」。清涼大師把全部《華嚴經》分為四個大單元,這四個大單元我們為了好記起見,用四個簡單的字叫「信、解、行、證」。你能認識這四個字,你就曉得這部《華嚴經》講的是什麼,《華嚴經》對我們的重要性就明白了。這四大段,第一段「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一大段裡面,初會,只有一會,九會裡頭它只有一會。這一會是什麼?這一會是講果報,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換句話說,就是說明修行成佛的果報,讓你看到之後你才會羨慕。古大德常講的「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所以舉果報勸你,樂是好樂,你喜歡,從這個地方生信。這是初會在菩提場,也有六品經,這我們都學過,「世主妙嚴品」、「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都講果報,講宇宙怎麼來的。華藏世界無比殊勝的莊嚴,全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華藏世界是你能生萬法。第二會是在普光明殿,「能信成德分」。二會是「修因契果生解分」,這是二會到七會,這一分的經很長,從第二會到七會。第二會是普光明殿,能信成德,文殊菩薩是會主。我們現在到第三會,第三會是忉利天宮,「初賢十住分」,法慧菩薩為會主。我們現在是第二分裡面,第三會。前二會你就懂得,前二會主伴齊遍,主是佛,伴是菩薩,齊是一個都不漏,齊遍,這個字是普遍的遍,主伴齊遍,普遍的遍,遍法界虛空界,對,這個遍就對了。演前二會,這是十信,演十信,前面二會之法。
我們看這邊的,現在看經文裡頭,略略的解釋一下。「爾時」就是這個時候,『如來威神力故』,這個如來是毘盧遮那如來,華嚴三聖當中毘盧遮那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這個經在我們人間講的,所以特別把地點指出來。十方世界,就是遍法界虛空界裡所有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一四天下閻浮提中」,閻浮提,這個提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地球,在佛法裡面叫洲,他把宇宙空間比作大海,大海裡面好像有個小洲,小島一樣,是這個意思,閻浮是樹名,這一洲這個樹很多,閻浮樹很多,所以就用它做代表。這個閻浮提洲,一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世界。這一四天下,照黃念祖老居士講,就是一個銀河系。在這個銀河系的南面,南面的星球就很多,特別指閻浮提洲,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在這裡面的眾生。實在說,他是講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這很不好懂,很不好講。都見到『如來坐於樹下』,這個樹下就是我們常講的菩提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我們曉得,菩薩很多,聽眾很多,就像一個大學一樣。一個菩薩就是一位教授,帶著許多學生,開無量的法門,想學哪個法門,你就進哪個人的講堂,你就去跟哪個教授。
這些菩薩,這裡重要的是「承佛神力」,這句話重要。這個承是師承,換句話說,都把佛說的來演繹。菩薩說經,經是佛說的,解釋是菩薩說的。像我們現在看的《華嚴經疏鈔》,經是佛說的,《疏鈔》,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也就是疏是經的註解,鈔是註解的註解。怕你聽不清楚,註解還聽不清楚,註解再詳細講解,就變成註解的註解,這叫鈔。鈔還需要講解,就變成演義。所以《華嚴經》確實有《疏鈔》、有《演義》。我們過去講過《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疏》跟《鈔》都是蓮池大師作的,解釋《彌陀經》;《演義》是他學生作的,學生聽老師講《疏鈔》,把那個講義編出來,叫做《演義》,所以合起來,《彌陀經疏鈔演義》。
這些我們過去就是依《疏鈔》講義,把《彌陀經》講了一遍,講了多少時間?我記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次。一次是九十分鐘,一個半小時,那時候還沒有錄相的設備,錄音帶三百三十多個,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用了三百三十多次。我第一次到美國去弘法,就把《彌陀經》這一套錄音帶,那時候我們已經從大圓盤的錄音帶轉變成卡式,那時候卡式帶子剛剛興起,就一盤一盤小帶子擺在講台上,一個帶子九十分鐘。為什麼把這個擺在這裡?美國人瞧不起淨土,他們學禪。所以我初到美國的時候講《六祖壇經》大意、講《永嘉禪宗集》大意,都講禪,表示什麼?我對禪也不外行,也能講,你們來聽聽,到最後禪歸淨土。你看看這一本《彌陀經》,大家看了很薄,我講了一年,一天一個半鐘點,我講了一年,他就呆了,所以不敢輕視淨土。所以沒有這部經,到美國講淨土,太難太難。在美國禪很風行,還有密,密主要是藏密跟日本的東密,在美國很興盛。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沒有別的法子。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頭第二段,《疏》,「何須舉此。欲明前會不散成後會故,後必帶前,合成法界無礙會故,一一諸會無休息故,後後諸會皆同時故,若散前會即無後故」。這個意思深。這好比我們教學,你招來初學的這些學生,這是一年級,你帶他。到明年升到二年級,進到二年級還是這些學生,初會帶上來的,還是這些學生。不是到第二會,第一會沒有了,第二會新招來的,不是的。這不就變成現在所謂一條龍的學校嗎?從初會、二會,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一步一步帶,一直帶到你到研究生,佛是這麼教法的。新招生的,另外那一班才新招生的,這一個老師就永遠帶這一批學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看常隨眾,阿含時候是他們,方等也是他們,般若也是他們,到法華、涅槃還是他們,就是這個意思。前會不散才成後會,所以後會一定跟前會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帶前,合成法界無礙會故,這句話就非常不好懂。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先大家有個概念,然後我們再來細談。
「若散前會即無後故。所以唯約覺樹會者」,覺樹就是菩提場這一會,「此為本故,得佛處故」,佛在這裡開悟的。「理實第二」,這個第二是第二會,第二會是跟初會靠得最近,「亦同此遍」。下面說,「若同時遍,何有九會前後。若有前後,何名同時」,這是我們一定要問的。下面清涼大師說出來,「應云」,應該說,「即用之體,同時頓遍,即體之用,不壞前後,猶如印文」。這個印中國人很清楚,中國人的文件上都要用印,印上有很多字,你看一蓋上,同時顯現,它沒有前後,寫字是有前後,那個印上去沒有前後。像我們這個經本印刷品,印出來的沒有先後,就像印文一樣。佛的法會亦復如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很深!
非常難得,現代的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有個同學送了幾份資料給我看,我是在這些資料裡頭節選幾個小段跟大家來分享,可以理解經疏的意思,這義趣可以能夠理解。第一篇,我這裡頁數是第三頁,「客觀現實是否存在?宇宙是一個幻象」,這科學家證實的,跟《華嚴》裡面講的有異曲同工的味道。他說一九八二年,距離我們現在不算遠,巴黎大學物理學家所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這個實驗報告很詳細,我們的時間有限,把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再提出來。「在特定的情況之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做到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這麼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界線」。
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相信,這個物理學家名叫大衛,他相信阿斯派克特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這句話非常的重要,「儘管宇宙看起來好像是很具體、很堅實的,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他用這個來做比喻。實在講,我們現在用萬花筒,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千變萬化,它沒有時間,它沒有空間。宇宙真的,佛法講諸法實相。他舉這個叫全像攝影相片,大概我們很多人都沒見過,什麼是全像攝影相片?全像攝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一種三度空間立體攝影的相片。要製作一張全像攝影的相片,物體首先要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後第二道雷射光束與第一道光束的反射產生繞射的圖案,就是兩道光束交集的地區被記錄在底片上。「全像相片的每個小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全像相片「整體包含於部分中」,這句話非常重要,「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來了解組織與秩序」。玻姆建立另一種用來了解科學家阿斯派克特發現的解釋,他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彼此保持聯繫,不管它們之間距離多遠」,實在講,這就是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沒有距離;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象。在現實的某種較深的層次當中,粒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相同來源的實際延伸」。這是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給我們講的「諸法實相」,確實科學家這些訊息,讓我們對《華嚴經》裡面許多很難體會的,變成比較容易理解,這是科學發現。
科學家發現的,他能不能契入境界?不能,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他僅僅靠科學儀器觀察,有這麼奇奇怪怪的現象出來,他也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的,這他不知道。佛法說明宇宙真相,跟科學是同一個目標,但是不同方法。科學是靠精密儀器觀察,高深的數學來推算;佛法則是用禪定,是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執著,在《楞嚴經》上講,是第九個層次的禪定,叫九次第定。你要是有這種定功,你對於六道輪迴裡面的現象,真的如觀掌中菴摩羅果,你完全了解了。這是個小範圍,突破這個範圍那是十法界。十法界必須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放下,分別真的放下,妄想還沒有放下,你能突破十法界的空間維次,這範圍就大;如果再把妄想真的放下,就是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你所看到的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邊際的。這是什麼?是法性,法性裡面所有的現相,那就是能生萬法。這些萬法不是真的,就跟這些科學家所講的一樣。一切法裡面找不到大小,所以大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小的是一微塵,一微塵裡頭居然有遍法界虛空界,這不就跟此地全息照片一樣的道理嗎?他說他這個照片,就是三度空間的這種照片,用激光照成的照片,一張大照片。譬如一個人像,你把這個相片撕成兩半,你去看還是一個人像,完整的。你把它剪成一百份,一百分之一看還是一個人像,還是完整的,這很奇妙,分得再小去看還是完整。
佛法講的,一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以前我們在一般經上聽的「芥子納須彌」,芥菜子裡面有須彌山,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居然芥菜子裡面有須彌山,完整的,不就跟這個道理一樣嗎?為什麼?因為所有現相都是虛幻,它不是真的。這個跟《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切法就是我們現前你六根所接觸到的,你能見、能聞、能知、能覺,不是真的,你所聞、所覺、所知也不是真的,告訴你都不可得。不可得,你在這裡打妄想要得到,你不是自找苦吃嗎?
所以你要是起妄想分別執著,起妄想一念,動個一念,幻相現前。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迷唯一念」,迷就現相。講得詳細的,是佛經裡面的法相,法相六經十一論,《華嚴》是法相的六經之一。一動念,遍法界虛空界的相就現前,有念就有;沒有念,沒有念是常寂光淨土,佛法裡名相名詞叫「大光明藏」,什麼也沒有,一片光明,那是無念的時候,那是自性在沒有起心動念那個狀態。一起心動念變成什麼?實報莊嚴土。我們現在這些道理懂得了,本來是常寂光土,變成實報莊嚴土,就起那麼一念;如果再有分別?再有分別就變成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再有執著,執著就變成六道輪迴,凡聖同居土,很妙!
不管能變、所變,你要曉得不要當真,全是假的。所以真正通達明瞭,要不要放下?要,放下好,應該放下,不應該執著。所以放下,你回歸自性。你看佛說得多好,放下執著,你證阿羅漢果,你得正覺;放下分別,你得正等正覺,你成菩薩;放下妄想,妄想是不起心、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那現前是什麼境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在哪裡?在現前,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就是,六道也在現前。天台大師講得好,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傳記裡面有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佛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他說六即佛,他說四土就在一起,他講百界千如。佛講十法界,他講每個法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那就變成一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一百界就是千如,講百界千如。我們現在在人間,人間有沒有地獄?有,人間有地獄,人間有餓鬼,人間有畜生,人間有欲界天,人間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人間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統統有。釋迦佛當年出世的時候,人間佛;弟子當中諸大菩薩,人間菩薩、人間羅漢;上品十善的,人間天人;中品十善,人道,人中之人;下品十善,人間的修羅,羅剎;貪心非常重的,貪心、吝嗇,人間餓鬼;瞋恨非常重的、嫉妒非常重的,那是人間地獄;愚痴,是非善惡都搞不清楚,那是人間畜生。你只要放下一切執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執著,我們現前十法界你就看得很清楚,你就曉得天台大師講的一點都不錯。
全息的理論,這也是一篇報告,我們摘要摘一點點。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就是阿斯派克特,實驗首次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的定律被打破了。因為愛因斯坦說光速是永恆不變,沒有能再超過它的。結果阿斯派克特他做的實驗證實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所以超光速是存在的。所以科學家的發現,往往底下一個科學家就把他推翻。現在科學家發現的,他不敢說它是永恆,後來會有人把他推翻。物理學家大衛,是現代全息理論之父。「全息,比如一張照片,裡面有個人像,如果把這張照片切成兩半,從任何一半中我們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這樣的照片就叫做全息照片。」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繫的整體,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這跟佛法說的完全一樣。佛告訴我們宇宙是一體,你要是成佛,你就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十法界依正莊嚴還是自己。一切諸佛如來是自己的性德,這早年講經我們都常說,一切菩薩、聲聞是我們的修德,性修不二。我們今天迷了,就好像人是個整體,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我們每個細胞,這是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細胞有痛癢,全身都知道,它裡頭含著整個全體的訊息,不能分割。迷了的時候不承認,不承認其他的細胞是自己,就對立了,這違背了自性;你承認、肯定,確實是一體,這是隨順自性。隨順自性,身心和諧,你跟一切人和諧,跟天地萬物和諧,跟整個宇宙和諧。
所以我們常常講,我們看地獄眾生,他在那裡受苦,他跟我們是一體,他為什麼要受苦?業報,他自己做錯了,他必須要去那個地方把他的罪業報掉。所以地獄是不是好事?好,自己變現的,自己變自己受,自己洗,洗乾淨就沒了。天堂是善的果報,你做的些功德,那你應該去享受。沒有人主宰,沒有人在支配,沒有人在強制,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受苦受難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懂得這個道理,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你的心都是清淨,都是一塵不染,你的意都是真誠,這叫真樂,這叫極樂。
全息裡面,底下還有一段,我們節取了一段,「隱秩序」,秩序是自性的德行,是性德,「必須被擴展到一個高維現實,這個高維原則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科學家他說的,其包含整個具有全部場和粒子的整體宇宙。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存在,他說只有場,場是什麼?場是能量。粒子,粒子已經是物質,場變成物質,所以叫基本粒子,整體的宇宙。於是我們必須說,「全運動在高維空間中卷入與展出,其維數實際上是無限的」。這是科學家說的,空間維次是無限量。「宇宙真空的高維隱秩序被激發而展開和投影為三維物質世界的顯秩序」,我們能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叫隱秩序,這是性德,在佛經佛常常講法爾如是。「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的卷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這是佛經上講的隱顯不二,被他們發現出來,這不容易,真的是隱顯不二。
在什麼時候完全隱,變成隱,沒有顯?我們曉得,常寂光淨土,完全隱。只要一念不覺,現相就出來,顯秩序就出來。隱顯是一不是二,所以自性雖然隱,它裡面具足萬法,本自具足,一絲毫不欠缺。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個諸位要想想能懂,譬如一個人來投胎,我們曉得父精母血,精子游入跟卵子結合,十個月之後變成一個人。變成人的時候,你看到有眼耳鼻舌,那就顯了。那個時候你能看到有眼耳鼻舌嗎?看不到,沒有!有沒有?它真有;它沒有,它怎麼會變成人?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奇妙的一個身體?那個結構像個機器一樣,它一絲毫沒有欠缺。在精子、卵子那就隱,它統統具足,一點都不缺,它遇到緣的時候它顯現出來,你才看到顯秩序。我們人這些器官、細胞,你看它的運作正常,它有秩序,它不亂。人是小宇宙,外面這個境界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同,是一不是二。這在五十年前我講經就說過。外面境界是我們小宇宙的擴大,人身是大宇宙的縮小,是相等的,不增不減。他現在說得更微細,他講到粒子,講到場跟粒子,場跟粒子就跟胚胎一樣,這裡面有萬法,能生萬法。惠能大師這二十個字講得清楚。隱秩序在哪裡?就第四句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隱秩序。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顯秩序。這些科學家沒有讀過《華嚴經》,很可惜,無緣;他要讀《華嚴經》之後,他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底下說,「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如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這不是十面,八角亭八面都放一個鏡子,一個人站在當中,那你就看到無數的人像。一個動,一起動,所以彼此動作都是假相,其實只有一個人。這就告訴你整個宇宙是一體,十法界莊嚴就是全息的相片。我們今天一個萬花筒,不管怎麼動,就是那幾個碎片千變萬化。這很有意思,讓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經跟疏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這個意思還沒有說清楚,沒有說明白,下一堂課我們繼續再研究。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9:3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