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88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0卷)  2007/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大科第三是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說目標,我們修學,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能得什麼樣的果報。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證果。這一會是第三會十住菩薩會,它的宗趣先從「會」講,就是第三會的宗趣,「以十住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這就很清楚,我們特別要注意行德。佛法確實重行,解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經是以華嚴三聖來做代表,毘盧遮那佛代表大方廣佛華嚴,文殊菩薩代表解門,普賢菩薩代表行門。這兩位菩薩在本經的地位,華嚴會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長子,老大,文殊為庶男。你就曉得了,《華嚴》解行都重要,還是偏重在行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是華嚴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會會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這都要知道。十住菩薩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攝位就是入位、攝入,你證得十住菩薩的果位。這裡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這是修學的果報。

  十住裡面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們念的賢首菩薩,賢首菩薩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沒有超過十法界。初住菩薩超越了,什麼原因?初住菩薩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那什麼境界?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又是個什麼樣的境界?他說得很好,你什麼時候明心見性,你會跟他是同樣的境界,真正見到自性,就是見到真心,見到真心就真心用事了。我們現在是妄心不是真心,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心。他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絲毫染污,給諸位說,什麼是染污?起心動念就染污,這是最微細的染污。要知道,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你這一染污就壞了,麻煩就大;所以不起心、不動念,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沒有生滅,生死永遠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你證得大般涅槃。第三個是「本自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第四個「本無動搖」,這是說你的心是定的。不像我們現在念頭很多,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念念不住。所以這個心是什麼心?這心是無常。你看四念處裡面世尊教我們「觀心無常」,那個心是什麼?念頭。念頭起滅,念頭不住,不停住,它在那裡生滅。你見性之後,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了,本無動搖。

  最後一句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不是起心動念?不是。起心動念你出不了十法界,這個能生萬法是說什麼?說你在迷的狀況之下。你迷,性不迷,性是大光明藏,是一片光明;可是一動念的時候,它就生萬法。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這個現相就出來了,宇宙現相為什麼會出來?因為它本自具足,它不是心外的。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大家好懂,自性就像萬花筒,這一動念就像它裡面的變化。你只要動,它不就變了嗎?你不動,它不變。但是我們看到萬花筒不動,它裡頭還是有現相。真正的自性,不動的時候沒有現相,像一片光明,所以很難比喻。一動就像萬花筒,你不斷的動,它不斷的變,千變萬化,找不到同樣的相。我們今天看的相是心動,動了就是迷了,不動就覺。所以為什麼教你修定?修定覺悟,修定才回歸自性,自性本來不動,動是錯誤,這個理很深。所以學佛的人學什麼?我們凡夫迷得深,佛有方便法教我們,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後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放下執著你就是正覺,放下分別你是正等正覺,放下妄想你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回歸你自己的本來,你本來是佛,正等正覺是菩薩,正覺是阿羅漢,這三個人叫覺者,覺悟。六道凡夫都是迷,不覺,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

  色界、無色界雖然苦樂憂喜他斷了,這個斷不是真斷,是他的定功把它伏住,這個斷叫伏斷,石頭壓草沒有除根。所以它在大乘教裡面它不叫禪定,它叫捨受,不叫三昧,叫捨受,真的斷掉就叫三昧。佛法裡面有三昧,世間法裡頭沒有三昧,捨受是相似的三昧,定失掉了,他煩惱又起現行。所以我們要真斷,真斷在哪裡斷?在生活當中斷,在工作當中斷,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斷。學什麼?不再執著,不再分別。當然你一下斷不乾淨,分別執著降溫、減輕,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這是真精進,這是大精進。只要這個東西減輕,智慧就增長,為什麼?它障礙了你的智慧、德能,也就是《壇經》上講的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什麼?《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本自具足。這個東西把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障礙住,不能現前。你放下一分它就透一分,放下兩分它就透兩分,放到一定的程度,《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境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初住菩薩的境界。你不能把無明破掉,你的心不清淨;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清淨。所以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現前了,這不要求,本來有的,果!為什麼要學佛?現在人講的我要求聰明智慧,我要求無量的財富,今天把整個地球財富給你,整個太陽系、整個銀河系的福報都給你,太小了,九牛一毛,不值得一提。你只要一見性,你得到的是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你要問,你學佛為的是什麼?我要得到整個宇宙,給我地球我不要,太小了,這算什麼!你只要一見性,初住菩薩就得到了,能生萬法,那才叫真實的智慧、真實的福報。

  古德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了《華嚴》之後,才曉得佛家富貴,天上人間找不到,不能比!你貪那點小富貴算什麼!愚痴到極處,你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只要不離六道輪迴,你肯定還是要墮地獄、餓鬼、畜生。你用貪心來學佛,沒有關係,你看阿難就是貪心,楞嚴會上不是說得很好嗎?佛問他,你到底為什麼發心跟我學佛?他很坦白說真話,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生起貪心。他說:你這種相好,絕對不是父母生的,是你修成的,我也希望有這種相好,所以我跟你出家學佛。貪心!那我今天告訴你,你要得到整個宇宙,這是大貪,你不學佛得不到;你要是學佛,你得到是整個宇宙。給你做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那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要那幹什麼?我說的話句句都是真話,你只要證得初住你就得無量壽。為什麼?「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是無量壽嗎?第一句說的「本自清淨」,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般若智慧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東西不是向外求,向內求,求明心見性,只要見性什麼都得到,什麼都具足。真能得到嗎?能,為什麼?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外來的。外來的就不容易,本自具足,把障礙去掉,它自然就現前了。

  你才曉得,佛菩薩,包括阿羅漢,絕對不會輕慢一個眾生,絕對不敢對一個眾生無禮,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雖然墮成眾生身,他的性是佛,他的真面目是佛。在六道裡受生,那是他的假面目,不是他的真面目,他真面目是佛,所以他尊敬。凡夫不知道眾生是佛,產生貢高我慢,這錯了;他證到阿羅漢之後,他就會很謙虛、謙卑。謙卑是性德,謙卑才是真正的自尊,自尊必定知道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自尊。傲慢是煩惱起現行,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的,這個東西必須要把它捨棄,要把它放下。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我們用老實念佛。為什麼你不能成就?因為你不老實,雖念佛不老實。怎麼不老實?你有貪瞋痴就不老實,你念佛裡頭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是非人我,夾雜著貪瞋痴慢,所以你不老實。老實念佛,哪個人不成佛!各個都回歸他的佛位,這個要知道。

  也許諸位同學要問,十住行德是什麼?我們要怎樣修十住行?十住菩薩的行德跟初信位菩薩的行德,沒有兩樣,全都是修十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六度,後面再加四個,方便、願、力、智。初發心就學這個,十住還是學這個,後面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統統修的是十波羅蜜。不同的地方呢?初信位的菩薩修這十個法門,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放下,沒放下;初住菩薩修這十條,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不一樣。往上去,當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放下了,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無始無明習氣斷掉的成分不相同。而無始無明這個習氣,是沒有辦法用什麼方法去斷的,沒辦法。怎麼斷?不理它就好,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要去理它,自自然然斷掉,所以這叫無功用道。十信位的菩薩是有方法,那是有方法去修;十住以上沒有方法,他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方法!隨著時間慢慢自然它就沒有了。

  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法界,隨感,隨眾生的感他就應化,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現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他現比丘身,他得大自在,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應,不離本處,能夠遍十方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那裡就有應,有這麼大的能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現身說法,他還會不會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要懂。不懂沒有關係,後面一遍一遍的來說明,你慢慢去體會。不懂不要去想,愈想距離就愈遠,為什麼?想是妄想,放下妄想你真正契入,你就真懂得了,只要有妄想就不行,這是佛法。佛法裡面確實有最高的科學,科學說什麼?拿證據來。拿不出證據就不合科學,科學的精神就是要證據,成佛得拿證據來,證據向誰拿?找成佛的人。譬如你入定,你這個定的功夫能夠到四禪八定,六道裡面的事情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拿證據來,這證據拿不出來。可是我要知道,我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要找誰來作證?找個也有這樣的定功,我就向他請教,跟他講我看到的境界,他跟我講,對,沒錯,我看到跟你一樣。然後再找第三個人,那個人也有這種定功,你去問他,他說我看到的跟你們兩個人一樣,這證據。而且它平等,只要你把執著放下你就見到,它怎麼不是科學!高等科學。科學家要用儀器,佛法不用儀器,儀器永遠找不到真相,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你怎麼能見到真相!所以開悟的人要找祖師大德給他做證明,祖師大德他是開悟的人,你說出你悟入的境界,他知道,你一提他就了解,他給你印證。印證他就是你的老師,你就是在他會下開悟的,他給你做證明。佛成佛了,要找別的佛給他做證明,它是講要證據的,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後頭有個證,沒證不行。我們這裡講宗趣,趣就是證,這就科學精神,你要說佛教是不科學的,那信解行證,證,科學講得通。這是會,第三會。

  「二品」,這品「升須彌山頂品」,這一品它的宗趣是什麼?「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你看它的宗旨是什麼?嚴處是什麼?處是道場、處所,嚴是莊嚴。我們要搞一個很莊嚴的道場,請佛,請佛來為我們講經說法,這是這一品的宗。「根緣契合說法為趣」,你請佛來的目的幹什麼?請佛來目的為我們說法。莊嚴道場是因,佛到我們這裡來說法是果,這是這一品。所以這一品裡面講莊嚴道場,我們要學,學了之後要跟它一樣的莊嚴,我們就能請得很多佛菩薩來教導我們。你看看忉利天宮,須彌山頂就是忉利天宮,忉利天宮是如何莊嚴道場來請佛說法。是不是佛一定要你道場莊嚴,他才來?不是的,莊嚴道場是對佛的恭敬,恭敬他就起感應道交。印祖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莊嚴道場是從外表上、形相上說,最重要是他那個誠敬的心。如果外面做得很莊嚴,再莊嚴,誠敬心沒有,那是假的;如果外面什麼莊嚴都沒有,就是個誠敬心,佛菩薩都來。

  這就是章嘉大師過去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真有誠意,你莊嚴道場,你自然會盡心盡力,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關係,真誠心就感得佛菩薩來臨。道場裡面設的種種莊嚴,它另外有個意思,這個意思是什麼?是教一般人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是影響大眾。因為一般大眾對老師不知道恭敬,我們做出樣子給他看,是這個,用意在這個地方,真正感得佛菩薩來的是自己的誠敬心。所有一切的設施,是教導一些人,他還沒有覺悟、還不懂得,教他對於老師要知道尊重,做給別人看的,所以為人演說。根緣,根是根性,緣就是機緣,根到清淨了,緣成熟了,這是契合,自自然然感得佛菩薩應化。這是這一品的宗趣,宗趣就介紹到此地。

  底下這段《論》,李長者的《合論》,也非常的精彩。前面是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教導,我們再看看李長者,都是入華嚴境界的大德。長者說「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經」,前面清涼大師也是這樣跟我們介紹的,像這樣我們念念就行。第一「升須彌頂品」,第二「頂上偈讚品」,第三「十住品」,這是正說,第四「梵行品」。《華嚴經》上有兩品是菩薩行門,就是戒律,前面我們讀過「淨行品」,淨行品是戒律,十信菩薩修的;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梵行品」,十住菩薩修的,梵是清淨,清淨心。第五「發心功德品」,也叫初發心功德,這是讚歎發心功德不可思議。這個發心是菩提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真誠心。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個心一發出來就是初住菩薩,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無比的殊勝希有。第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這就是第三會,這先把六品經介紹出來。

  下面長者的解釋,「將釋此品,義分為三」,它分為三個段落來介紹。第一個「釋品來意」,第二個「以處表法」,第三「隨文釋義」,我們在這個經本裡面統統都能夠看到。現在先看第一「釋品來意」,這一品怎麼來的?把《疏》跟《論》合起來看,我們對於《華嚴經》的大意就會更清楚、更明瞭,看兩個老師的講法。「明前於普光明殿人間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終」,十信圓滿,終就是圓滿。前面的修行是在普光明殿,普光明殿是在人間、是在地上,我們今天講的在地球上,你在地球上修行已經圓滿,圓滿當然要向上提升,從地面提升到須彌山頂。「此妙峰之頂」,妙峰就是妙高山,「明從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進故,此品須來」,那這品經不能少,給你說明須彌山頂表什麼意思?表你從十信位修圓滿了。第十信的菩薩就是賢首菩薩,放下了起心動念,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華藏世界現前。他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把這個比喻作須彌山頂,不是真的須彌山頂,這意思要懂。所以這品經就有由來,必須要說它才能接得上,這是說明這品為什麼要來、為什麼要說。

  第二講表法,以處表法,處是須彌山,「以處表法者,明此山於七重金輪圍山,七重大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爾,四寶所成」。這前面都說過了,跟清涼大師講的沒有兩樣。不過他這裡說的什麼?說的就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許多宗教裡面講的宇宙,他是不是講錯了?這個話我們不能說。須彌山到底在哪裡?講的七重金輪圍山、七重香水海,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觀。現在一般學者稱什麼?這神話,神話我們該不該相信?神話從哪裡來的?神話從四禪八定裡頭來的。我們沒有得定,我們凡夫看的世界,跟有定功人看的世界不一樣,就像什麼?像現前我們這個世間,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你說這個有沒有?有,他真看到一些東西。我們人看不到,他能看到鬼道,他能看到天道,能力大小不一樣,看到範圍廣狹也不一樣。這些特異功能多半他是報得的,就是與生俱來他就有。會不會失掉?會失掉。我遇到過,很年輕,二十出頭的樣子,一般人稱他的眼睛叫X光眼,佛法裡稱為天眼通。他有能力看你的內臟,你也不必脫衣服,他看到你內臟裡面活動的情形。如果有疾病的話,他會給你指出來,你什麼地方有毛病,他說得真準確。我是過去在洛杉磯講經,遇到了中國有十幾個特異功能,派到美國去參學;美國也有,我在美國也碰到過,美國人。我講經他們也來聽,同修當中有人好奇,就向他們請教,每個人都讓他透視,看看身體狀況。我們有位同修給他看了之後他就指出來,他說妳曾經得過肺結核,肺病,現在鈣化,沒有問題了,但是還有個疤。裡面,不是在外面,指出那個部位,他真的把她嚇到。為什麼?這樁事情是她的祕密,她跟她的先生結婚那麼多年,小孩都很大了,沒有告訴她先生,是在她結婚之前真的得肺病,被他說穿了。所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

  然後我們就問他,你這個能力,他說與生俱來的,會不會失掉?會,年歲大了,接觸外面境界多,妄念多了,能力就失掉;如果保持著清淨心,不受外面干擾,他這時間就能保持長久。所以這種能力是屬於與生俱來,有這種人,少數。另外一種人,修行人,修定的,修定他得到這種能力,定,他能開智慧、能發通。不但佛家有,道家也有,修學其他的法門也有,能力大小不一樣。在這麼多年來我們接觸得很多,這不是假的,所以他們看世界跟我們看世界不一樣。可是我們從科學裡面推理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眼見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們知道我們離開光波就看不到東西了。陽光、月光、燈光這個光波是相同的,我們只能看到這段,比這個光波長的看不見,比這個光波短的也看不見。而實際上比我們能見的光波波長的很多,短波也很多,如果我們真有一天有這麼個能力,所有不同光波你統統都能看見,這個世界馬上就變樣子,就不相同。

  從這個道理上,我們就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古印度這個不是神話、不是傳說,是他們在四禪八定裡面見到的宇宙,這麼說出來。可是佛菩薩見到的宇宙比他這個更大,佛在講經借用他們所講的這叫俗諦,隨順世間人他們的知識來講,好講話,他也很容易懂。如果隨順佛來講,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東西統統不存在,他就不懂了。佛看到更深一層真相,這現象怎麼來的,佛知道,是更深的禪定,觀察到物質的來源。現在科學家用精密的科學儀器,也發現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鍾茂森居士給諸位做過講演,西方最近科學的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實際上是不存在,所以科學家承認宇宙之間只有場存在。場是能量,物質是能量變現的,變現成物質,物質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今天看的物質現象,實際上是一種虛幻、不真實、相續的相續相、相似相續相,念念不住。佛講無常,這話講得太好了,無常就是沒有一個現象是常住的(也就是是存在的),剎那剎那在變化。真的就像我們看電影,看銀幕上的畫面,銀幕上畫面這個我們知道,剎那剎那在變化,它是無常的,看底片是無常的、畫面也是無常的,這是佛經上佛講的諸法實相。可是四禪八定,他認為這現象還是正常的,他認為是真的,他不知道是假的。所以佛經裡面有哲學、有科學,佛隨真諦說的才是真話,才是事實真相,大乘教裡說得很多。我們一看此地,這是世尊的方便說,世尊隨順眾生所知所見而言。

  四寶前面說過,寶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礦物,這裡有金、有銀、有翡翠、有水晶,這是代表,可能是這四樣東西它多,比例佔多,其他還有許多雜寶莊嚴,成分可能少一些。下面講「東面黃金」,須彌山的東面黃金很多,「西白銀,南吠琉璃」,琉璃就是翡翠,綠色的玉,「北瑪瑙」。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提過,這個跟清涼大師講的不一樣,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講,東面是銀,南面是琉璃,西面是水晶,北面是黃金,跟這裡說的不一樣。像這些地方不要去辨別,佛教給我們學佛要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對了。山裡面礦產很多,可能是四面它統統都有,說多少,我們只能夠這樣想,成分比較多一點,東面黃金比較多一點,清涼大師東面白銀比較多一點。從這兩個合起來看,寶山上到處都是希有珍寶的礦藏。

  「上有四埵,埵有八輔天眾,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頂,天帝釋在其上,居寶宮殿,通為帝釋天,三十三天總以帝釋為主」。這段清涼大師省略了,這是把忉利天大致的形狀,長者給我們做了個描繪。須彌山上有四埵,四是四方,須彌山的四方,埵是突出的地方,這個山好像突出一個小的山頂,大山它有小的山頂。這個小山頂,埵有堅固凝聚的意思,就是我們講山頭,這話大家就好懂。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山頭,這四個山頭每個山頭有八個天王住在那裡,四面就是四八三十二,每一方都是這樣。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他在當中,所以合起來稱為三十三天。這個意思就好比是個國家,當中是中央政府,四邊每邊八個天就好像是省分一樣,中國人講省,外國人稱州,它有三十二個省。每一省省長就是天王,統統都是以忉利天王做他們的總領導人,所以總以帝釋為主。這是說明忉利天也叫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是一層。有很多對佛法沒有深入研究的,他就搞錯了,佛家講天有三十三天,那就錯了,三十三天就是第二層忉利天。往上去是夜摩天。所以天有二十八層,不是三十三層。甚至很多學者引用佛的說法,都把意思搞錯,佛家講天有三十三層,錯,三十三天是第二層。

  二十八層天也不是佛教說的,比佛教早五千年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都修四禪八定,他們見到的。六道輪迴是婆羅門教講的,釋迦牟尼佛承不承認?承認,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我在講席裡做過多少報告,曾經都提到這個問題。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婆羅門教沒說到。他們的定只能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再不能向上提升,原因是什麼?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以他最高就到這裡,再不能提升。四聖法界他們沒有看到!他們的神通,我們講天眼、天耳、他心,甚至於到宿命、神足,只限於六道這個範圍,他不能夠超越六道。

  佛在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入定,他給我們做示現,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就是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宇宙之間世出世間法徹底明白,這不要學,徹底明白了,六道怎麼回事情,佛知道,六道之外的統統都知道。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這就示現成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惠能大師開悟的五句話,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惠能大師放下之後,那個境界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他們證入的相同,沒有兩樣。一個是以佛身示現,一個是以比丘身示現,他出家做比丘,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世尊在印度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現佛身,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佛法學跟不學,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學了,這我常說,學了之後要放下,如果不放下都變成外道了。變成什麼?世智辯聰,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就變成所知障,障什麼?障礙你明心見性。什麼東西障礙?分別執著。所以你要把你所學的,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學的就不是障礙,也變成了真實智慧。沒有放下分別執著,全叫所知障,或者稱之為世間的聰明智慧,就是六道裡頭的,出不了六道,這不能不知道。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就在此地,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差別也在此地,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學《華嚴》,我們念佛修淨土,如果沒有放下分別執著,世間佛法,能不能往生?不能。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放下執著就往生;執著放下少分,生凡聖同居土;真的完全放下,生方便有餘土;分別放下,生實報莊嚴土,怎麼會一樣!堅固的執著,對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統統沒有放下,念佛不能往生,那叫世間佛法,你來生可以得人身,來生或者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學佛,心裡面有嚴重的貪瞋痴慢,果報在三途,人身都得不到。好處在什麼地方?阿賴耶識裡面有佛的種子,你到哪一生、哪一劫有機緣又遇到佛法,這個種子會起現行,什麼時候放下執著,什麼時候就往生,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障礙不在外面,外頭沒有障礙,障礙在自己。你要問,我這一生學佛能不能成佛?不要問別人,問自己。你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

  下面長者很慈悲,給我們介紹帝釋有四個名字,「一名天帝釋」,我們中國人常常稱,實在講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就是天帝釋。「二名憍尸迦,三名釋提桓因」,這裡頭應該加個字,因果的因,釋提桓因,「四名因陀羅」。我們在這本子上看到的是省略的,釋提桓,可是你看李長者的《合論》裡面是釋提桓因,它多一個字,應該要用釋提桓因。意思總的說,「大意名能主」,這幾個意思都相同,能主。「為能為諸天作主故」,諸天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二天對釋提桓因都尊敬。像中國古代這些諸侯尊某個國王為天子,很有這個味道,尊重他,有疑難問題一定向他請教,由他做最後的決定。所以他是三十二天的共主,包括他自己稱三十三天。「此妙峰山,四寶合成,諸天寶宮殿,在上莊嚴,故為妙峰山」,這些意思都好懂,跟前面清涼大師的介紹大同小異。

  後面這些是清涼大師沒有說的,長者給我們補出來,這些都是佛學裡面的常識。常識裡面有很多,都是古印度學派和宗教裡面常常說的,這剛才講的他們在定中所見到的境界,我們不可以看它作迷信,不可以看作神話,這樣看法我們就錯了。但是這些與佛法,老實講關係不大,不重要,佛法重要是教我們放下。「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廣量」,山跟海的量都廣大。有「金翅鳥」,這金翅鳥是八部鬼神裡面的一種,這鳥是真大,「兩翼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兩個翅膀張開,張開有多大?三百三十六萬里。你們有沒有看到這麼大的鳥?如果真的這個鳥飛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可能牠的翅膀張開,那邊是在美國,這邊是在中國。我們曉得太平洋現在距離西岸到東岸,我們這邊是西岸,美國那邊東岸,太平洋,現在飛機飛行,常常飛我們知道,差不多就是一萬公里。它這裡說三百三十萬里,這個里到底是什麼里?印度的里,應該是的。印度的里,是不是比現在的公里要小很多?現在公里是一萬里。不過從印度去美國距離比我們遠,我們中國比較近,因為它還有印度洋,它要通過印度洋、太平洋,是比較遠,但是也差很多。

  所以說這個鳥之大,這個鳥肯定不在我們地球上,這是講什麼?講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講銀河系。多少個銀河系?黃念祖老居士講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那金翅鳥就不大了,要是地球來講牠很大,牠兩個翅膀張開會把地球包起來,牠有這麼大。「迅疾能飛」,牠飛得很快,「一鼓翼」,鼓翼是翅膀只是搖一下,「萬萬九千里」,你看牠飛的速度,翅膀搖一下萬萬九千里。要飛多久?要飛「七日七夜」,才飛到頂,才飛到須彌山頂,你就知道須彌山有多高。「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腰鼓是兩頭大當中細,這是腰鼓,它說須彌山的形狀像這個樣子。「崒然高聳,非以手足攀攬之所能登」,這就是說須彌山,決定不是凡夫能夠攀攬登得上去的,不可能。你看金翅鳥要飛七天七夜,牠的翅膀動一動萬萬九千里,你就想須彌山多高,所以這絕對不是在地球上。我們曉得,地球,佛經上講這是四大洲的南贍部洲,它所講的香水海,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太空。你要想真正了解這個狀況,一定要入定,定中突破空間維次,看到這個現象。但是你要記住,佛說的一句話,總的指導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婆羅門教裡沒有的。

  說出這些比況不是重要,重要是下面,這表法的,「為表此十住法門,創生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這話重要,用這個來表示十住法門高!十住法門好像在須彌山頂。你今天證得十住位,你是真正生如來家,真正是佛弟子。我們常講入門、登堂、入室,我們今天有沒有入門?沒有。什麼是入門弟子?入門是入了大門,佛家的大門。這是講從前,不是講現在,從前富貴人家,大門裡面是庭院,不是一入門,你就入它的房間,沒有。它庭院非常大,裡面才是堂屋,堂屋後面是它的住宅,古時候房子是這樣建築的,富貴人家所謂是一進、二進、三進。諸位如果到北京看舊的四合院,我去過幾次宗教局,宗教局現在住的房子是醇親王府。醇親王好像是宣統皇帝的父親,所以它的王府比一般的親王府要大。它有三進,它的銀安殿,銀安殿是堂,有五進,五間房那麼大,通常一般親王府銀安殿是三間,它是五間,後面才是它住宅的地方。你入門,什麼人入門?阿羅漢入門,也就是說你把對世出世間一切執著放下,你入佛門;分別放下這是菩薩,你登堂了,你進到它的銀安殿;起心動念放下去,你才真正入它的臥室,這叫入室,入室弟子,初住菩薩入室了。

  我們從前面來看,真正入門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華嚴經》七信位的菩薩,入門。如果我們要把門檻放低一點,說什麼人入門?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也能講得通。初信位是什麼?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初信。能夠這樣講法,他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八十八品見惑,佛在一般教學上把它歸納五大類,好講,第一個是身見,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不再執著身是我。凡夫都執著身是我,這身見,非常愛惜這個身,這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不能解脫。身不是我是什麼?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樣,我們把人身當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一關很重要。這個破掉之後,你就入《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我相那就無人相了,你看到別人也不執著了。「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你漸漸能突破時空,這入門。登堂,阿羅漢以上就登堂,十信位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所以入門、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真佛子入室。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及多聞心想攀攬所得」。這個境界,如果我們還有生滅心、還有思惟、還有觀察,你得不到,你入不了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生滅心沒有了,我們思惟也沒有了,觀察也沒有了,為什麼?這些東西統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了。下面這句很好,多聞心想,我們現在學經教,天天在搞多聞,心裡在想,想什麼?想斷煩惱,想得禪定,想開智慧,有這個觀念,你統統得不到。要怎樣得到?把這個全放下,全放下自然就得到。因為初住菩薩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決定不是用思惟能夠得到的,你見不到,放下就是!三個都要放下,放下一個兩個還得不到。放下執著,你僅僅是正覺阿羅漢,你得不到;放下分別,你是菩薩,你是正等正覺,還得不到,因為他是無上,必須把起心動念斷掉,起心動念斷掉之後才真正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剛剛證得初住。這個住,我們現在講學位,你真正拿到學位,佛法裡最高的學位你拿到。

  「故以妙峰山,用況表之,令後人倣學」,用須彌山來做比喻,希望後學的人要真正發心學佛,要學作成佛,不要說是證阿羅漢、證到菩薩就滿足,那你就錯了。好像世間人念書一樣,念到小學畢業不想再念,念到中學畢業不想再念,這都錯了,一定要念到大學,一定要拿到博士學位,你這才算圓滿,初住菩薩是拿到博士學位。所以勉勵後學,這是妙峰表的意思,一定要登妙峰,學佛要有這個志向。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為登妙峰。我們在這個世界無論怎麼樣努力,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換一個環境,用現在的話說,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裡,親近他老人家,他會幫助你走向最高峰,這是求生淨土真正的目標。如果說我求生極樂世界,到那裡就好了,什麼都不要想,能不能去?不能去,釋迦牟尼佛不會幫助這種人。釋迦牟尼佛幫助什麼人?幫助發心真正成無上菩提的人,這個人他一定要幫。得少為足,十方諸佛剎土很多,你都可以去,用不著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幫的是幫你成佛,這意思要懂!

  下面再說山,「山者,高勝義故」,所以要懂它的意思,高,殊勝,無比的殊勝。「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用這個來表佛的法身,用這個來表佛的妙慧。「是出世高勝義故」,世就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在大乘教裡面都叫凡夫,六道叫內凡,六道之內的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它是六道之外,十法界之內,沒出十法界。十住超越十法界,他不在十法界裡面,所以這叫出世高勝。「妙峰山者,不動義」,它還有個意思,須彌山「諸天所居,妙樂義,莊嚴義」,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裡,四王天住在當中,住在半山,山頂上是三十三天住的,這有妙樂、有莊嚴,有這個意思。「像此位菩薩」,這就彷彿好像十住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這八個字非常重要。方便三昧是什麼?應化,他的活動空間大了,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跟妙覺果佛沒有兩樣。

  這是我們在講席裡講過很多,初住菩薩的智慧、德能,它的作用跟究竟佛沒有兩樣,這個意思你應該要懂。為什麼?究竟佛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掉,初住菩薩也永遠斷掉,怎麼會不一樣!當然是一樣的。當然一樣,為什麼又有這麼多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為什麼有這些位次?清涼給我們講得好,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無始無明斷掉了,習氣沒斷,從習氣厚薄才分出四十二個位次。但是這四十二個人在應化來講,度眾生、幫助眾生,應化來說,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作用是相同的,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初住菩薩他要是用佛身,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身,是不是他自己有意思現身?沒有,如果有意思的話,他就是六道凡夫,他沒有意思。所以凡夫我們有心,起心動念有感,他是無念而應,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來應,這叫什麼?方便三昧。

  寂然不動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些地方不能不詳細辨別。誰起心動念?阿羅漢起心動念,因為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他起心動念。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跟菩薩,起心動念沒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他還起心動念。像前面講的賢首菩薩,他還起心動念,他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是初住,他就離開十法界。離開十法界,在十方世界六道裡面去應化,寂然不動。我們就曉得,十法界裡面的四聖位,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能不能應化在世間?能。但是他的應化只限於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他不行,他沒有出離十法界。每尊佛的國土都有十法界,他出不了那個範圍,這道理我們懂。初住就不一樣了,初住的活動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才會認真考慮,真要放下!這放下得大自在。放不下那真叫愚痴,這樁事情與別人不相干,自己的,迷是自己迷的,悟還要自己悟,佛菩薩幫不上忙。

  所以《華嚴經》要不要?「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不要?要。要,但是要知道捨,就是你不要執著,對《華嚴》不執著、不分別。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要有這個概念,《華嚴經》我天天讀、天天研究,天天跟大家討論,絕不執著。然後了知,《華嚴經》是什麼?《華嚴經》是我們的生活,《華嚴經》是我們的工作,《華嚴經》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真正是《華嚴經》,我們就得《華嚴經》的大用!如果經是經,我們日常生活還是自己這一套,根本就不相干,那這《華嚴經》白讀了。佛法你沒有學到,你學佛法的形相,佛法的實質你一無所有;換句話說,你還是輪迴心,還是造輪迴業。造《華嚴經》講經說法這個業呢?這個業是善業,果報在哪裡?果報在天上,真的果報在須彌山頂,在忉利天、在四王天,出不了六道輪迴。

  放下就超越,放不下不能超越,念佛求生淨土,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要放不下,你不能帶著這個世界去往生,沒這個道理。然後你才曉得,這放下多重要,學佛的祕訣就是放下。我很難得,頭一天見章嘉大師,第一天見出家人,我向他請教,有什麼方法,讓我們能夠很快的契入佛境界?他就告訴我「看破、放下」。真的沒有保留,頭一天見面就告訴我。我還問他: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教我「布施」,布施就是捨,真的用行動去放下這才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講到「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身合」,我們明天從這個地方學起。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9:0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9:39: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74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