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六四卷) 2007/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6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大喻我們學習到第十八是「眾聲悅意喻」,比喻菩薩「四辯悅機」。昨天我們將四無礙辯才給大家做了個簡單的介紹。早年我們學教的時候,老師常常提示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一定要能懂得所謂弦外之音,你才真正能夠解如來真實義,那就是真的會聽了。所以佛經裡面有「四意趣」的說法,經文也是如此,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經文字字句句有無量義,當然佛菩薩的言說音聲裡面一定也包含無量義,他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謂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哪是眾生?菩薩以下全是眾生。菩薩聽懂得的意思最多,其次是緣覺、阿羅漢,六道凡夫能體會的當然有,總是少數不是多數。
如何能體會佛的意思?今天趁這個機會也把四意趣,我們一起來學學。這有四種,「佛的說法,有四意四祕」。實在講四意就是四種祕密,四種祕密就是四意趣,名相上有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可以「解決一切之所說,說別有言外之意趣」。我們常常講,這話裡頭有話你要懂得,你要不懂的話,你只懂得表面的意思,真正的意思你不懂,這就是弦外之音。弦外是像彈琴,琴你要真正聽懂他彈的意思在哪裡,這就很不容易,那就真的會聽了,那真的是遇到了知音;可見得粗心大意是沒有辦法能夠體會得到。依四意趣可以理解,「可決一切之佛意」。
玄奘大師翻譯的《攝論》,這個「五」是第五卷,這裡頭也講了有「四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我們能不能夠到這個境界、能不能夠體會到,那是另外一樁事情。總之我們要曉得,實在說佛的言語、佛經的文字,確實是給你說無量義。什麼時候才能看出來?還是一句老話,你的心清淨就看出來,心不清淨看不出來。清淨的程度不一樣,你體會的深度、廣度不相同。這就是我們在《華嚴》裡面常常學習到的,你得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了,佛圓滿的意思,你在一剎那當中就圓滿了。你們能相信嗎?一剎那當中你體會到無量義。這個無量是究竟圓滿的,那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哪有不圓滿的道理!見不了性,你能體會的是局部,不是完整的。見性必須放下執著、放下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行。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的困難,佛教我們從執著開始,放下從哪裡開始?從執著開始。執著也要漸漸放下,根性利的那不一樣,他很快就能放下;中下根性一定得慢慢來,養成這種習慣,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清淨心就現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了。有實相般若,經論裡面這些密意你就能體會到。
這四種意趣,第一個是「平等意趣」。這第一個重要,真的是平等。六祖大師他老人家開悟時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說這一切法平不平等?平等。給諸位說,地獄跟天堂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這平等。平等是真的叫一真,二就不平等。所以這淨土宗很了不起,淨土宗念佛的目的求什麼?求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平等,二心就不平等;二心是妄心,就變成阿賴耶,一心是自性、是真如、是真心。一切眾生哪個沒有!各個都有,有是真有,並沒有丟掉,但是不能現前。
心像水一樣,佛法用水來比喻心,水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沒有動搖。所以我們供佛、供菩薩,在供養具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其他的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供水。什麼都不供,供一杯水就可以,水代表自性。供一杯水不是尊重佛菩薩,不是給佛菩薩吃的,不是的,它是表法的,給自己看的,給大家看的。看到這杯水想到我們的心原本跟水一樣,那麼乾淨沒有污染,那樣的平靜,一點都沒有波動,是取這個意思。那就叫一心不亂,那杯水是一心不亂。我們現在的心妄念太多,妄念是什麼?妄念就是染污,心不清淨,妄念是波動,這水起了波浪。所以看到這杯供水,就想到我們的心如何能恢復到平等、恢復到清淨。《無量壽經》經題上,修行最重要的指導原則,「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現前,覺在最後。先要修清淨,第二就是平等,有清淨平等,智慧就開了。《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覺,你就曉得那杯水的意思是多深多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道理在此地。
通常同學們在佛像面前會燒一炷香,都是表法的,香代表是什麼?香代表信,這信香。我相信佛,我相信菩薩,用一支香表達我們的信心。真正相信就得依教奉行,佛菩薩教誨我們沒有去做到,那是不信。信很不容易,這一支香裡面更深的意思,表面的意思是信,實質的意思是戒定真香,這支香代表戒定慧。戒定慧點燃了,點燃是什麼意思?它起作用!是要把戒定慧從自己身上,我自己的身就是這炷香,戒在我身上表現出來,定在我身上表現出來,慧在我身上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幹什麼?表現出來是影響別人,這演!前面跟諸位講「為人演說」,我們要做到,把戒定慧統統做到,給眾生做個好榜樣。戒定慧的反面是什麼?貪瞋痴。戒的反面是貪,定的反面是瞋,慧的反面是愚痴。世間人起心動念是貪瞋痴,佛弟子起心動念是戒定慧,把戒定慧表演出來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回歸到自性。自性表現出來的就是戒定慧,迷了自性表現出來就是貪瞋痴。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戒定慧叫菩提,貪瞋痴叫煩惱,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覺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變成煩惱。所以煩惱可不可以斷?不能斷,煩惱斷了菩提就沒有了。所以轉變,轉煩惱為菩提。眾生很不幸,這一念不覺迷了本性,把本性的菩提轉變成煩惱,是這麼樁事情。我們要自度,先從把貪瞋痴轉變為戒定慧,自度而後能度他。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表演出來的都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所有一切佛法的總綱領叫三學。佛的經典叫三藏,三藏就是戒定慧,戒學就是律藏,定學就是經藏,慧學就是論藏。這三個字是代表完全的佛法,也就是圓滿的自性。我們今天這三樣東西沒有了,自性迷失;你本來有,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你就知道這支香的意思多深,深廣沒有邊際。所以香不必燒多,一支就可以了,它是表法的。在小乘修學當中它代表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前面是戒定慧,後面有解脫、解脫知見,再加上這兩個,這五分法身,這是對修行人講的;一般解釋,代表圓滿的性德。由此可知,清淨平等覺的重要。清淨平等覺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也是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經藏,覺是論藏。隨拈一法,無不圓滿。
我們看玄奘法師所翻譯《攝論》,裡面講的四種意趣,第一種是平等,「如說我昔」,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說我曾經在「彼時名毘婆尸佛,非昔時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這段文能不能體會到?確實不好懂。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我在(昔是過去)過去,曾經在那個時候,他的名號不是叫釋迦牟尼,叫毘婆尸佛。非昔時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那要曉得不是那個時候毘婆尸佛就是今天的釋迦牟尼佛。這話不好懂,要很細心去體會。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叫毘婆尸佛,我們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可是佛在此地說不能這樣說法。為什麼?這樣說法你是沒有覺悟,為什麼?你有先後。用現在的話說,你生活在多維空間裡面,你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你的時間、空間沒打破。真正見性之後,空間、時間沒有了,這個話你就聽懂。時間沒有了,就是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那你就不能講昔時、今時,昔跟今不二,是一不是二。
底下這句說得好,但諸佛所證法平等。真的是不好懂,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講的古佛跟今佛是一個佛,是平等的。你可不能分別有過去、有現在,有過去、有現在你就落在第二意。這個密意,四意趣也是四密,四種深密。佛家沒有祕密,就是這個理太深,所以深密不是祕密。佛法裡頭絕對沒有祕密的,祕密總是不可以告人的,佛法是大公無私,沒有祕密,但是它太深。你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真的,佛現佛相也不是真的,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相。一真法界有沒有相?一真法界沒有相,有相就有差別,無相就沒有差別。可是還有個其他的現象,有相也沒有差別,為什麼?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幻相妨不妨礙真性?不妨礙。佛在經上舉了很多比喻,《楞嚴經》上有舉害眼病的,有人害過眼病的,給你講你就很懂得,眼睛害了病,你會看到空中出現很多東西,空中有沒有?沒有。好眼睛的人看沒有,眼睛生病的人看了有,空中妨礙不妨礙你看這些幻相?不妨礙。在各個害眼病的人看的空中這些現象,彼此也不妨礙。
佛用虛空比喻自性,用這些幻相比喻萬法,所以六祖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所生的萬法是虛幻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這個深密的意趣你就體會不到。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病態裡頭產生的。什麼叫病態?起心動念是病態。起心動念叫無明,所謂迷唯一念,什麼時候迷的?你起這個念頭就迷了,所以叫無始無明。為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也沒有終了,無始無終。無始不是說很久很久,不是,無始無終告訴你根本就沒有。我們明明看到現象在眼前,你怎麼說它沒有?它真的是沒有,完全是我們看錯了,就像眼睛生病一樣。這個東西是現在講的科學,高等的科學,這講現在科學家找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這現象怎麼來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現相從哪來的?到現在都沒結論。有,都是猜測,科學家想應該怎樣怎樣,用自己的邏輯去推想。而事實上所有邏輯方法論統統用不上,這是高等的科學,所有科學方法全用不上。
自性法爾如是,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它現相的時間太短,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才生就沒有了。《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講物質現象,絕對不是講現在科學發現的物質無中生有,佛法講的整個森羅萬象,這個科學沒講到。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最基本的,所謂基本粒子是無中生有,這是基本的物質。而佛法是講整個宇宙,就跟基本粒子是同樣個道理,它現相的出現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用萬花筒做比喻大家更好懂,因為我們小時候都玩過萬花筒,用這個比喻比較容易懂。萬花筒裡轉來轉去,裡面現的相千變萬化,你永遠找不到兩個是一樣的,千變萬化。無論變多少,沒有出這個筒。那個筒就代表自性,裡面那些顏色的紙片就代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性德,就是六祖大師給我們說明自性的狀況,第三句所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科學都沒講到。所以非常可惜科學家沒有學佛,他要學佛會給他很多的啟示,會有更多的發現。但是不管怎麼發現,他發現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斷,那就相似。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才是真實的,你才看到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世尊講諸法實相,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高深、最究竟、最圓滿的科學,不僅是有最圓滿的哲學,最圓滿的科學。那在十法界眾生,特別是六道迷得很深,幫助六道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佛用什麼方法?很淺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倫理、道德、因果。這三樣東西你要相信,信受奉行,你一生可以得到幸福美滿,來生還可以得到。因為你沒覺悟,沒有覺悟能夠遵守,遵循著這個法則,倫理的法則、道德的法則、因果的法則,你不墮三惡道,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報。如果能夠再深入一層佛經裡面的哲學與科學,那就超越世間、超出輪迴、超出十法界,你才證到法性平等。法性所生的萬法,法法平等;這個意思,通一切法,通一切經。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諸佛所說的全是平等法,哪有不平等?你要曉得這一切現象,宇宙的現象它發生的就是剎那生滅,我們今天所看的是相續相。所以我常常講相似相續,為什麼?相續相它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決定找不到,永遠找不到。現在科學家講機率,幾萬分之一的機會,幾百萬分之一、幾千萬分之一、幾億萬分之一,絕對不會有兩個相同。我們用萬花筒的比喻,萬花筒比喻真的那是找不到相同。
自性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解釋也是有很多,真正的意思你不能用思想。思想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都屬於思想,不能用這個;不能用言說,你體會到你也說不出來。所以經論上常有這麼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不親自到這個境界,說不出來。你到這個境界,彼此大家就意思都會了,不一定言語,言語也行,動作也行,這講心靈的感應就會通,統統明瞭了,不用說一句話。另外一個很膚淺的意思,這個太深了,沒辦法想,也無法可說,這是很淺的解釋。很深的意思就是你只不要用思想,不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不用言語,你就會體會到。明心見性,見到性是法性平等,法性、性德平等,法性所變現的萬物平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一樣不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而且是什麼?而且是自分、是自己,可不是別人。像我們真正覺悟,整個身體是自己,身體上每個細胞都是自己,每個器官、每個細胞,就好像宇宙的現象、萬事萬物,所以整個宇宙是自己,不是別人。我的身體是這個細胞,你那個身體是那裡的細胞,他的身體又是這邊的細胞,沒有離開身體,是一不是二;迷了才分,悟了才曉得是一個。我們稱法身菩薩,諸佛如來的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們證得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每個細胞都要關懷它,每個細胞都要養它,每個細胞都要照顧它。無論在哪個地方,身上的也好,手上的也好,腳上的也好,你都會照顧它,我們飲食營養都要供給它,不能說那個不供給,統統要供給。那你要問:成佛了,成佛為什麼要度眾生?道理在此地,它是一不是二。看到六道眾生,看到十法界眾生,那是什麼?身上那些病態的細胞。這些病態細胞要幫助它恢復正常,就這個道理幫助它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的時候,他就都知道了,是一體,再也不會有衝突,再不會有對立。
所以一切的衝突、對立、矛盾,全是從迷惑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一切衝突沒有,一切矛盾沒有,一切對立沒有,那你就真的回歸自性。你才真正曉得,我即彼,彼即我,這才叫諸法實相。佛法的修持,最後究竟圓滿的境界如是!這個時候,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空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也是一剎那,這一迷立刻就有了。雖然有先後,但它速度太快,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它有先後,好像是同時的,其實是有先後。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因為起來就滅了,為什麼我們會看得到?它第二個相又起來了,前一念頭滅第二個立刻就起來,念念不覺,這六道裡頭眾生你所看的現相是念念不覺。什麼時候你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覺悟。覺悟了,現相障不障礙?不障礙,沒事,為什麼?你真的不著相,就像《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再提升「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見什麼?念頭都沒有了。相存不存在?存在,不相干,有無統統不相干。到這個時候你的大慈悲心,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流露出來。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什麼?那你迷了,那是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是佛,佛跟菩薩差別在此地。眾生有感立刻就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能現一切身;沒有一定的法,能說一切法。現一切身,身相不可得;說一切法,法相不可得,才叫真平等。如果有痕跡,怎麼平等法?痕跡都沒有,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密意。
我聽說有同學給我們找來八厘米的放映機,好像帶子也找來,來的時候我們做一次實驗,讓大家對這個現相有更清楚的認識。認識整個宇宙,像《金剛經》四句偈裡面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你就漸漸入境界了;否則的話,會念,入不了境界,邊都沾不上。入這個境界對自己有無窮的利益,為什麼?引導你慢慢入門。你將來必定是步步高升,你的境界會一直向上提升,這種印象要很深刻,意識到什麼?意識到所有一切現象不是真的。平常我們說一句話,這個話不究竟,但是對六道眾生說,他很喜歡聽,所以這是隨順眾生說,這是有階段性的。這話是什麼?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夠執著。這個話好聽,佛法好。如果跟你說真的,你這個享受念頭都不能有。他就覺得佛法沒有意思,這佛學了有什麼用處?學到最後等於零,算了,不學了,他就永遠在迷。所以這是什麼?隨眾生的愛好,你提醒他:你可以在裡面享受,不可以去執著;已經提升一層,沒有達到最高峰,他是升級,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大乘佛法的教學。
再看第二個,「別時意趣。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前面那個意思你要懂,一平等一切平等,然後你看看這就教你,你喜歡多寶如來,佛就教你念多寶如來,將來你一定成佛。等正覺就是成佛,不是現在,將來一定成佛。你喜歡阿彌陀佛,你天天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你一定可以成佛,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是什麼?勸懈意者。懈意是什麼?上中下根,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他立刻就成就,他不需要到極樂世界,也不需要到多寶佛的國土,他立刻就成就。那像什麼人?像六祖惠能那樣的。那是什麼?什麼經都不要講,什麼經都不要去念。雖不用講,雖不念,沒有一樣他不通,所有一切經都自性裡流露的,他已經見了性。他所見的性跟一切諸佛所證的性,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兩樣的,一個自性!一性無二性。
這個東西要不要學?這我也講了很多,可以學,可以不學,學與不學並不重要,放下重要!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樣子,學,學了十二年,學到最後怎麼樣?放下。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沒學。這就是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轉凡成聖,轉迷成悟,與學不學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現在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懈意者。由此可知,千經萬論對誰講的?都是對這些人講。那我們要學,要非常認真的學,為什麼?從廣學多聞你才真正建立信心,信心從這裡生的。像惠能那種的信心,一般人做不到,他聽人家念一、二句經文,他就能契入境界。正如同過去我三個老師都警告我,方東美先生說不能學惠能,章嘉大師也告訴我不能學,李炳南老居士也告訴我不能學,那是決定學不到的。不但不能學,甚至於告訴我不要去看《壇經》,學不到。那是什麼?他是圓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圓頓根性。真的,惠能大師之前,沒有見到一個;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見到一個。
方老師的比喻更好,他說惠能那種人叫一步登天,他真登上去,他有這個本事。我們這些人沒這個本事,也學他一步登天,登到半空中掉下來,粉身碎骨,摔死了。那怎麼辦?我們這種人怎麼辦?爬樓梯,一層一層往上爬,這對了。所以方老師介紹我法相唯識,他介紹我這個東西,法相唯識就是爬樓梯,一層一層往上爬。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以多寶如來代表;八萬四千法門之外,有個特別法門,阿彌陀佛代表,這兩個就是全部。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法,這兩個就都代表了。對象上中下三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密意。他說的是不是真的?真的,一點不假。給諸位說,方向目標是一個,但是方法手段不相同。
上一次解答問題,有個人提問,問我禪宗跟淨土有什麼不同?我跟他解說時,禪跟淨土是一不是二,只是修行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全相同。不但禪跟淨土,只要是諸佛菩薩所說的,沒有一個是例外。所謂是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學法?一個法門通了,全都通。這個法門到什麼時候通?見性就通,沒有見性沒通。像惠能法師那樣的人,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不像我們這樣細說,人家講的是大意,我們估計也不過一、二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這個悟是什麼?所有一切諸佛的經教全通了。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諸佛所說他全通,為什麼全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放下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的。為什麼?不離自性。
任何一個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不是明心見性,就不叫大乘。小乘沒有到明心見性,小乘只到阿羅漢,小乘的目標是脫離六道輪迴,大乘是決定要超越十法界,不一樣在此地。所以大乘決定是明心見性。我們修淨土到極樂世界,此地明不了心,也見不了性,怎麼辦?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去明心見性。為什麼?那個地方學習沒障礙,不像這個地方學習障礙太多,你的心不能專一,叫你換個環境。叫你修其他法門意思也是這樣,叫你念多寶如來也是一樣,這都是屬於一般的法門,幫助你逐漸提升,叫漸悟、漸修、漸證。
佛的方法很巧妙、很多,譬如講成佛,成佛教下就講四種成佛,《華嚴經》講信、解、行、證。信滿成佛,這信滿成佛我們有一部分人是能得到,那是什麼?決定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信我自己本來是佛,沒有一點懷疑。就像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對這五句話一點懷疑都沒有,完全肯定相信,你就叫信滿成佛。不要說對這個堅信,一絲毫懷疑沒有,一點疑慮都沒有,不要看輕這個,這很重要。這是什麼?這是你阿賴耶識裡頭金剛種子,希有難逢。哪個人能相信?哪個人聽到不懷疑?你聽到不懷疑,完全能相信,希有!這信滿成佛是最低級的,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二種解滿,你能夠理解,這是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雖然你還沒做到,也叫解滿成佛。但是信滿成佛、解滿成佛沒離開六道輪迴,我們可以保證絕不墮三途,為什麼?他心地善良,心地清淨。三途的因,阿賴耶識的因肯定有,緣斷掉了,為什麼?沒有貪瞋痴慢疑了。所以他往來就是人天,在人天裡面享福,在人天裡面修行,根很利,這是叫解滿成佛、信滿成佛。如果是行滿成佛,那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證滿成佛,那是一真法界。這樣講法,大家就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實在講如果能夠說信滿,信滿同時也能夠搞到行滿跟證滿,有沒有可能?有可能。用什麼方法?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你往生的品位比人家高,高太多了。為什麼?你裡頭有解有行。解是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解是什麼?佛知佛見。你有這種知解,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能夠常常懂得消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非常可能你這一生生實報莊嚴土。生到實報莊嚴土就等於說證滿成佛了。像這些經教,這同參道友在一起要常常聽,要天天聽,為什麼?聽一次、二次,出了門都忘掉了,都不起作用。天天聽聽熟了,熟了就管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無論在什麼場合管用,漸漸入境界,所以這叫別時,不是同時;像惠能那是同時,那是一時,釋迦牟尼佛示現是一時;這叫別時。我們不是圓頓根性的人,就有修因證果,因果不是同時的,現前我們修因,將來一定證果。「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不是說這一生當中直捷就得到,這一生當中你能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了。
下面有個比喻,「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譬如你有一個錢,這個錢是本錢,你去經營慢慢你就會賺到一百錢,這一百錢不是今天賺到的。這意思大家好懂,這就是有時間性、有階段性,跟前面平等意趣不一樣;平等那是圓頓根性,上上根人,那是諸法實相,這是諸法實相裡面的差別相。但是這種諸法實相裡面的差別相,眾生不知道,法身菩薩知道。法身菩薩永遠沒有差別相,差別跟平等不二,法身才行,我們現在沒有辦法講這個。
第三個叫「別義意趣」,前面說別時,這是義。「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恆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這就是言跟義不一樣,言語上給你說,你親近多少諸佛菩薩,這數目可多了,你親近奉事多少恆河沙數之佛,你才了解大乘法。你要不親近這麼多諸佛如來,你怎麼能夠透徹的了解大乘?這對一般人來說也是鼓勵他。連中國禪宗都不例外,禪宗到處去參學、去參訪,有名的佳話,「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講從前參究的辛苦,八十歲了沒有開悟,沒有開悟還是要到處去請教,向那些開悟的人請教。在從前什麼樣的人是開悟?開悟的人他不會跟你講我開悟了,不會,都很謙虛。但是開悟的人,如果沒有法緣,他就閉關,他就禁足。禁足就是住山,宣布住山不下山,不跟外面接觸,那是什麼人?開悟的。如果沒有開悟,你要到處去請教,你去學。開悟之後如果法緣成熟,他一定是弘法利生;沒有法緣,真正開悟沒有人請他,他就閉關住山。你要去請教,你有疑問請教到哪裡去?叩關,去敲他的關門。你有疑問向他求教,他跟你解答;那他要是解答不出來,你就可以把他那個關門打開,拉他一起出來,一起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所以閉關跟住山是有條件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的。
我們那時候剛剛出家受了戒,在台北有些信徒施主們,他們在山上有別墅。那時候別墅是怎麼建的?在戰爭的時候,都在山上建別墅,山上有防空洞避難的。現在沒有戰爭了,山上的房子沒人住了,建得都很好,所以看到我們出家,想找個清淨地方去進修:那裡好。我們也去看,看了很滿意,回到台中向老師報告,老師把我罵一頓,你有什麼資格去住山?清淨進修你還做不到,你還沒開悟,你修什麼?我們才了解住茅蓬閉關是有一定條件的。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你開悟了,沒有人請你弘法,可以。第二個條件,你的名氣太大,聲望太高,每天來看你的人太多,你沒有辦法修行,可以閉關,閉關是把那外緣斷絕。這兩個條件,你有哪個條件?一個都沒有,一個都沒有好好學,這不許可。所以有很多不懂這個,不曉得,一出家、一受戒就去閉關去了,這是沒有人指點。我們這是真的三個老師護航了不少年,沒有走錯路,雖然到處講經教學、去參學,老師都在旁邊關照著,沒走錯路。這講參學。
底下一句話說,「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需遭恆沙之佛」。大乘義理你要真正通達了解,不是難事,用不著去參訪恆沙諸佛。這個說話跟意思確實是不一樣。了解大乘,不需要參訪很多很多的這些善知識;可是一定要有真正善知識,長時間的親近,這是真的。所以我們看看古人的修學,確實有不少人一生當中只親近一個善知識,解了大乘義理之後,他也不離開。很難得,不離開還追隨在老師的身旁做影響眾,同時他也是老師的助教。當然很多來參學的人,有些老和尚給他講解,他一時不能領悟,這些常隨的弟子就常常跟他們研究討論,幫助他了解,當助教,為了報老師的恩,不離開老師,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得很多。
當然也有些到處參學的,在這裡開悟之後,也到其他的高僧大德那個地方去請教、去親近,都可以。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開悟之後,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出去參訪。五十三參,五十三不是個數目字,是代表圓滿,也代表無量。這五十三位你們仔細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的只有六個;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身分只有六個,其餘四十七個在家的。他參學學什麼?清涼大師把他的參學,總的一句話給我們啟示「歷事鍊心」,他在文殊菩薩會上所學的東西,一定要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去求證、證明,證明是什麼?證明是平等法。「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意思多深!可是他給我們示現的一個,那是更巧妙,我們很感謝他,「念佛法門」;為什麼?對我們世界眾生來講,最容易成就,念佛法門簡單、容易、快速、有效,成就又高,希有難逢。
他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修行方法是一期九十天,真的是修苦行,九十天不能睡覺,九十天不能坐下來,不可以躺著,他只有站,只有走動。你繞佛可以,站在那裡可以,你不能睡覺,九十天很辛苦,這是一期。得真幹,希望念到什麼?希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念不到,功夫成片非常有可能,肯定會得到,這是精進,真正是真精進。幹這些事情,給諸位說,都是年輕人幹的。年歲大的人不要學這個法門,還是實在講,諦閑法師教給我們方法最適合於現代人。我過去在美國、加拿大,到處勸大家都用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就是你一心專念,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就睡覺去,醒過來之後接著就念,這一點壓力都沒有,沒有時間限制的。就是說除了休息就是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去念。你看看他念了三年,念成功了,站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非常好的例子。
我們很相信極樂寺的修無法師,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的往生,肯定也是這個方法。但是修無法師他在寺廟裡面做工,他有執事,都是粗活,別人不願意做的,他做。我們相信他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他也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就是一句佛號。他走的時候預知時至,走得多瀟灑,這都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這些人距離我們很近,這民國年間的事情。我們對這事情能夠認知,完全是倓虛老和尚告訴我們,倓老晚年住在香港,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往生。他是東北人,東北的佛教幾乎全是他建立的,極樂寺是他創建的。他自己說一生看到參禪的,學禪宗的,他說得禪定有見過、有聽說過,開悟沒有。禪不開悟出不了六道,他得定生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修淨土真正念佛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好多。親眼看的二、三十個人,聽說的那就不計其數,給我們帶來了堅定的信心。
學佛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不要好高騖遠,老實跟著阿彌陀佛。古人有句話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作佛,我們見阿彌陀佛開悟就很快。這個法門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教我們,我們可以從《無量壽經》上發現,發現什麼?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釋迦牟尼佛講經一生沒有重複的,只講這一部,不會再講這個題目。唯獨《無量壽經》不是講一次,現在有證據顯示至少是三次,為什麼?傳到中國來梵文的原本在中國翻譯,翻譯居然裡面有不一樣的情況發生。其他經都是說一次,傳到中國來雖然很多人翻譯,但是大同小異。《金剛經》佛只說一次,沒說第二次,在中國翻譯六種譯本,《大藏經》上,大同小異。《無量壽經》最大的差別願文,這個願決定不能錯,居然五種譯本裡頭出現三個不同的。四十八願,有兩個本子四十八願,三十六願有一個本子,二十四願又有兩個本子。出現這些事情,就知道世尊不是一次說的,至少是三次。
但是要知道中國《無量壽經》的翻譯,一共十二種,十二個譯本,七個失傳,可能還有不同。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這個法門是多次的介紹。這就很重要,要不然為什麼多次講!所以這很多人研究,這個經就不是個普通的經,普通都講一遍,這個講很多遍。十二種譯本,現在只傳下來五種,另外七種失傳了,《大藏經》上有目錄,但經文沒有了,所以至少是三次以上,多次宣講。這我們要非常感謝本師釋迦牟尼佛,唯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末法(末法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眾生一生成就。你搞其他的法門只有種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就是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成不了阿羅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自己要很冷靜去想一想,這一生當中能證個須陀洹果嗎?證須陀洹果的條件,是要把見思煩惱的見煩惱斷掉。見煩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在講解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我們有辦法能把它斷掉嗎?頭一個身見就斷不了。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你要是不能全部放下,須陀洹就沒分,你還是凡夫。《華嚴經》上講到初信位的菩薩,也必須要把這個斷掉,學大乘這是初信位。初信位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完全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樣,畢竟《華嚴》是大乘,他受過大乘佛法的薰習,智慧比小乘高,斷煩惱平等。所以解了大乘法的義理都在緣,原非難事。我們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說,諸位就很容易理解了。善導大師說「總在遇緣不同」,你要是遇到真正善知識,長時親近,對大乘義理了解不是難事。特別是《華嚴經》,大乘究竟圓滿的義理都在《華嚴》上,實在是不容易遇到,這不是假的。
我們看現在全世界的佛法,幾乎講經教學的道場沒有了,在台灣寺廟裡面一年偶爾講個一、二次。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有幾位講經的大德,他們講經的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個月。一個寺廟一年講兩次經,講兩個月,短的三天、五天、一個星期這個比較常有。但是一個寺廟裡頭,二、三個月或者舉行一次短期的,不是天天講。由此可知,學佛的人聽經,真的古人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縱使很幸運,遇到一個長期的一個月,一個月聽完之後,至少十個月聽不到。常常間斷,間斷的時間太長了,他不能夠連續,對佛法的義理,不要講大乘,怎麼會了解?往後愈來愈難,沒人講了。
所以佛法正法能不能傳下去,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真正需要發菩提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發這樣的大願要勇猛精進,你不能把名聞利養放下,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不能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放下,不能把貪瞋痴慢放下,那就不行。發心這都是障礙,你這些障礙不能破除,那發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我常常講講了很多年了,十六個字一定要放下,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決定不可以有名聞利養,不可以貪圖享受,不可以有貪瞋痴慢,你才能夠入門。現在我們曉得,光放下這個還不行,基本的德行要具足,那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你有這個德行你才能成就。沒有這個德行,你那十六個字放下了,你學的是小乘,大小乘差別在此地。
底下又說「惟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你看看這裡講是證得,前面是解了,這就是解悟不難,證悟難。《華嚴經》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沒學完,大概學了十分之一多一點,我們已經將近四千小時,一直在一起學習的,我想解悟都有一點,可是證不容易。為什麼?證要放下。像我們現在都了解了,大乘真的不難,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為什麼放不下?證難!放下分別執著是菩薩,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我們就是第一個階段阿羅漢都不能成就,放不下。如果說再把標準往下降,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你就是須陀洹,《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我們懂,我們很清楚,可是這五樁就放不下,這五種執著。所以這個非容易事,地上菩薩才能做到。地上菩薩怎麼樣?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見到自性了。
下面說「今言事恆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這叫做「別義意趣」。這就是說解裡面的深意是叫你要去做到,你要去證得。就跟我們在這個經上常常在一起討論,不斷重複在說明,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叫你證得。解,真的不難,所以需不需要去奉事恆河沙數諸佛?有人說需要,有人說不需要。換句話說,我們學習佛法需不需要到處去參訪善知識,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還是像惠能那樣的不需要,鍋漏匠不需要。
鍋漏匠一生就是一個諦閑法師,就一個人,而且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說。就教他六個字,告訴他你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他也不問好處,他也不想好處,反正你叫我念,我天天照念就是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照念。人家念了三年真成功。諦老給他辦後事,讚歎他,諦老講他的成就,弘宗研教的大法師比不上,包括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弘宗研教的;寺院道場這些叢林方丈住持比不上。諦老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問題在哪裡?我們常講佛學、學佛,差別就在此地。學佛是真幹;搞佛學,我只要懂道理,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樁事情,那是搞佛學。搞佛學沒有受用,學佛有受用。鍋漏匠是真學佛。那我們要問,鍋漏匠在預知時至往生,他對大乘教通不通?他也沒說,那在我們體會當中,他應該通了。通了為什麼要走?沒有緣,因為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沒有這個法緣。沒有法緣到極樂世界去修去,法緣什麼時候成熟了再回來,乘願再來。
說跟義是兩回事情,別義意趣這一定要懂,佛所有一切教導,別義都是要我們去求證的。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證明真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到時候真的來接你,一點都不假,你把它證明。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這段後面還有一條,明天我們繼續再學習。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7: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