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0六卷) 2007/8/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從第二十九「色清淨光」看起。這有一首偈:
【又放光名色清淨。令見難思諸佛色。以眾妙色莊嚴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從這個以下有六光,一直到第四十四,有六光,是說六塵。清涼大師的科題,「外清六境」,這是境界,前面一段講「內淨六根」。根所對的是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這個六種境界,在凡夫稱為六塵,為什麼稱六塵?塵是染污的意思。如果你覺悟了,就像此地講的諸佛色,根境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都是講的自性,也就是講的真心。心很不好懂,也很不好講,心到底是什麼?心在哪裡?禪宗的祖師說得好,他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假如一個人認識心了,大地無寸土是什麼意思?就是「萬法皆空」。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我們能夠回憶到惠能大師開悟他講的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真心。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自性所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是心現的。
心現的這些相,相是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識,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千變萬化,所以外面境界也就變成千變萬化,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外面境界就沒有變化。像佛跟我們說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這裡頭沒有變化,好像都是永恆的,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凡所變化的這些都不是真的,這個一定要了解。古大德跟我們講,「一心」最靈、最妙,它是萬物的主宰。所以在宗教裡面講天主,學佛的人聽到這個名號,解釋跟人家不一樣。主是什麼?主是主宰,就是能現、能變;天是什麼?天然的、自然的,這裡面沒有一絲毫勉強,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是這樣的解釋。這樣的解釋跟宗教裡面講的天主有沒有矛盾?你要往深一層去體會,沒有矛盾,是一個意思。所以,一心是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
它在哪裡?「豎窮三際」,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這兩句話就是中國人講的宇宙,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時間跟空間。實在說,時間跟空間也是心現識變,這個心量之大,沒有東西能夠比喻。《楞嚴經》上佛說了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佛把一心比作虛空,虛空大,把虛空比作一片雲彩,虛空在真心裡面就像一片雲彩在虛空,從這個比喻去體會。那麼你就知道,真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有情稱為佛性,有情,我們還是用唯識來說,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這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稱之為法性。真心就稱為法性,一心都是一個意思,一心就叫法性,在有情,我們講動物,有情,稱為佛性。實在說,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這一定要知道,兩個名詞,是一樁事情。
自心雖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麼知道它是心?佛在經上說,說心是從體上講,說知是從用上講,它有知,它有作用,作用是什麼?見聞覺知。它能現,現的是什麼?色聲香味。這個決定不是因緣生,不是自然生,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很不容易體會到的。非常難得,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我們知道水是礦物,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但是它有見聞覺知,這就是把佛經上講的這句話證明出來。它有性,性本來就具足見聞覺知。你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緣生,因緣生法,有因有緣,可是自性裡面的心起作用的知,它沒有因緣,它不需要因緣,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從這個實驗上發現,礦物有見聞覺知,礦物有色聲香味,這把佛經上這句話證明出來,相當不容易。
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如果我們從法相唯識上來說會更清楚一點,更明白一點。佛說阿賴耶的四分,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就是一心,阿賴耶就是自性,不過這個一心跟自性迷了,就是說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稱為阿賴耶。它要是不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就稱它做法性,像我們通常講的,有情眾生稱佛性,無情眾生稱法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念不覺,無明就現起來,就迷了,這一迷,迷是妄想,從妄想就起分別,從分別就起執著,幾乎是同時起來的。實際上是有先後次第,速度太快了,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它還有次第。這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說明速度太快。
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就有四分,這四分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有見分、有相分。阿賴耶一變變成八識,八識每一個識,阿賴耶是體,它起用就變成第七末那,再變成第六意識,變成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八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這稱為八個心,叫八心王,八心王起作用就叫它做心所。心所複雜,實在講太多了,天親菩薩把它歸納,歸納為五十一類。每一個識相應的心所不相等,第六意識相應的最多,五十一個統統具足,阿賴耶只有五個心所,第六意識有五十一個心所。每一個心所法也具足四分,這個現象妙極了,靈妙至極。這些現象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可惜的是科學家沒有學佛,不能跟佛法相應起來,這就是我們曾經看到有這種全息的照片。這是科學家發現的,他是用兩個激光照相機照出來的照片。
這個照片照出來拿給我們一般人看,只看到線條,看不到影像,必須在激光照注之下這個照片就顯出來,譬如照一張人像,這個人像就顯出來。但是奇妙的是你把這個相片撕成兩半,每一半裡頭都有一個完整的人像;再把它撕成一半,就是撕成四半,每一半裡頭還是一個完整的形像;把它撕成很碎很碎的碎片,每一片裡頭還是個完整的形像,所以稱這個相片叫全息的照片。這是近代科學發現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所以佛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並沒有縮小,微塵也沒有放大,就好像全息的照片一樣。再大的一張照片,是一張,把它切成小的碎片,它還是一張,裡面看到都一樣的。
所以佛經在三千年前所說的,都是講科學,被現代科學家發現,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說是心、性、識,分得再細它還是四分,四分的現象永遠存在,這個四分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自證分是本體,就是一心,就是自性。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實在講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因緣生的,所以不生不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自證分是體,我們講性,另外三分是它起用,我們講知,證自證分就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它能證、能知,要不然誰知道有個自證分?它能知。見分是什麼?見分是德;相分就是相,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物質,變成物質。見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凡夫講心,心理,實在講是見分,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它是依真心變現起來的,還是真妄不二。你要把這些關係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在大乘經上又告訴我們,法性是自證分,佛性是證自證分。《華嚴經》上說「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這是如來境界,明心見性的人就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一切眾生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後面一句話說「三世悉在無有餘」,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在,十方三世都在一念之中。可是末後一句他說,「亦無形相而可得」,自性、法性沒有形相,所現所變也沒有形相。我們聽了覺得很難懂,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山河大地、我們自己的身體、萬事萬法是不是形相?是的。為什麼說沒有形相?這是幻相,不可得,就跟《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個意思。這你才能看到真相,事實真相。你要想證得,證得才得受用,不能證得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它也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不覺起的作用,覺悟起的作用是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報土,覺悟起的作用。迷,有十法界;覺,沒有。所以佛說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我們要懂,「亦無形相而可得」,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不可得」。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才真正肯像佛菩薩一樣真放下。放下了,諸法實相就現前,你就完全明瞭;你不放下,它就不現前,你就不明瞭,放下就明瞭。這經上跟我們說的太多了,我們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六種神通就現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都現前。你看關鍵,知,就是章嘉大師跟我講的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肯放下;不肯放下你永遠看不破,就是說永遠沒有辦法見到事實真相,這諸法實相,我們一般講證得,永遠不能證得,放下就證得。
但是阿羅漢並不究竟,在佛法修學裡頭是剛剛證得,一點點,少分,所以叫小果,證果了,小果,佛法講小乘。再往上提升,不斷的向上提升,轉小向大,大是菩薩。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證得阿羅漢是十信位裡面第七個階級,七信位的菩薩。向上我們就知道,七信,十法界,下面是六道,到第七就超越六道,聲聞法界;再上去第八,緣覺法界;再上去,菩薩法界;再上去,佛法界,十法界;再突破,超越了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那是真的證果,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確實證得清淨平等覺,他都得到了。《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雖然證得清淨平等覺,無明習氣沒斷。
對於法身菩薩來說,無明習氣的障礙不大,不像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障礙太大,無明習氣障礙不大。決定不妨礙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妨礙,眾生有感,他就能現身,他能現無量無邊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是無量無邊身歸納為三十二類,每一類都無量無邊,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跟究竟佛果差不了多少。所以他們怎麼修行?就是在應化,應化在他們來講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解釋得很好,叫「歷事鍊心」,事是什麼?十法界,他在十法界裡面現身,用應身、用化身。應身是跟十法界眾生現同類身,譬如到人間,他也來投胎,像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出胎,慢慢的長大,也經歷生老病死,他是示現,示現跟人一樣,人才能夠接受他。他在畜生道示現,跟畜生道完全相同,畜生道可以接受他;在餓鬼道示現,就跟餓鬼道完全相同,餓鬼道能接受他,他才能教化眾生。這叫應身,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另外一種是特別的緣分,化身,化身是變化的,那時間不長,事情辦完相就沒有了,你再也找不到。法身菩薩應身、化身在這個世間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面是微妙到極處,我們實在是無法想像。他的應身、他的化身,『色清淨』,這個經上講的『諸佛色』。「諸佛色」不是專指一真法界裡的依正莊嚴,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心現的境界。這裡面必定包含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三途的應身跟化身,這個不可思議。凡夫看起來跟凡夫一樣,其實不一樣。你要問不一樣到底在哪裡?道理很簡單,為什麼?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他示現跟凡夫一樣,他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色叫妙色,那個色叫佛色。
這還不妙,靈妙到極處看到什麼?看到迷惑顛倒的凡夫現前所現的一切色法,六種色法,跟諸佛如來果地上所現的也是不二,這就難懂。可是跟你說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是真的?如來果地、法身菩薩所見的色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凡夫現前所現的色相是不是也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是!那怎麼不一樣?這才叫『難思』。真的,不一樣在哪裡?佛菩薩知道真相,所以一切相裡面,他不生妄想,不起分別,沒有執著;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真有,在色相裡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不同的地方在此地,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不同。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不可以不懂。為什麼佛菩薩能放下,我們放不下?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天天念,念的時候好像有一點明白,不念?不念又糊塗了,在這一切現相又起了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習氣,變成習慣,分別執著成了習慣,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他就起分別執著,這叫習氣。修行修什麼?我們這就明白了,修行不是別的,就是要覺悟這個習氣,然後慢慢把這個習氣淘汰掉。淘汰的方法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果然得不分別、不執著,你一切法全通了。
大經上又說,講國土,就是講物質,土沒有淨穢,佛常講,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染污。給你說真的,土沒有淨染,沒有,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土沒有染淨,染淨在心,你心清淨土就清淨,心染污國土就染污,土是物質。這個道理很深,實在講並不難體會。所以佛在經上說,「故知若證此心」,就是一心,「則解一切法門」。我們讀《壇經》,看到惠能大師,為什麼人家聽這一句經文他就什麼都懂了?他從這一句經文上證得一心,一心自然就能解一切法門,就什麼都通了。為什麼?一心能現,能生萬法,他哪樣不通?他當然通達,通達之後,一心就做了主宰。無量無邊的這些色法,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他心清淨,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是什麼?十法界是淨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土在哪裡?三時繫念,中峰禪師說「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們聽了不懂,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懂了。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心不清淨,極樂世界變成穢土,淨土、穢土不在外面,在心。
你明白這個道理,夏威夷島上的土著心靈的療法你就完全明白了。他的原理,講的第一條原理,說得好!第一條原理翻成中文說,「全面而完整的責任,世界上任何人的言語、行為、思想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責任」,換句話說,全世界是你創造的。你看這跟《華嚴》意思是不是一樣,這個土著不是佛教徒。身是自己創造的,所以用心靈能改變一切。我們身體不好,有了些病毒的細胞,你用心靈,這個心靈是什麼?真心,真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這個心一發出來,那個病毒的細胞立刻恢復正常,你所有環境真的就是淨土。坐在我旁邊的人,他心不清淨,他住穢土,我住淨土。所以我們凡夫跟佛在一起,佛住淨土,凡夫住穢土,土都是一樣的,他心不一樣,他現的境界不相同。
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有人向世尊請教,世尊,你能不能把你的淨土給我們看一看?世尊也示現神通,好,我給你們看看。佛通常是盤腿坐下來,他把一個腿放下來,一隻腳尖踏在地上,大家一看,整個世界變成七寶的世界,琉璃世界。這是叫你看一下,佛的神力讓你看一下,佛的腿盤上來,境界就沒有了。佛的境界永遠在,凡夫看不到,凡夫又恢復看到他凡夫的境界。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學佛信心最重要,信誰?信自己。我們現在最大的麻煩,自己沒有信心,這佛幫不上忙;自己有信心,佛就幫上忙。是相對的,自己有一分信心,佛幫一分忙,自己有十分信心,佛幫十分忙。實際上,幫忙是我們凡夫的想法,實際上是自自然然的,與法性相應。所以佛法裡面講信,不是信外面的人,不是叫我們信釋迦牟尼,不是叫我們信阿彌陀佛,你千萬不要搞錯了。你要相信什麼?釋迦牟尼佛是我自性變現的,自性釋迦;阿彌陀佛,自性彌陀;淨土,唯心淨土。這是真的,這跟你講真話,這個信是真信,你真明白了,真通了,你才真正得佛法受用。
住世長短在緣分,緣分是什麼?這個地區的眾生跟你有緣,聽你的教誨,能生歡喜心,你教他,他能夠接受、能夠成就,這必須要幫忙,不能不幫忙。根熟的,幫助他成就,就是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淨土,這根熟;根不成熟的,有善根的,幫助他提升,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世間人有壽命,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壽命,他們住世長短只是法緣不相同,不是壽命,他自在。凡夫有壽量,覺悟的人沒有,就是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有壽量,那是什麼?業報。我們學佛,真實受用就是把業報轉變成願力。怎麼轉法?先開頭,初步,轉惡為善,然後再提升,轉迷為悟,只要能轉迷為悟,自然就轉凡成聖。
對於世間要放得乾乾淨淨,沒有絲毫留戀,要看得淡。為什麼?你要明瞭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總的來說,就是《般若經》為我們顯示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經上常講,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事相,佛經上稱作妙有,你不可以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事相有,理體上沒有。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現相是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可得。真妄是一不是二,你才真的覺悟,如果還有執著有個真、有個妄,你的分別執著沒有破,依舊還在。這是非常難的一樁事情,難的原因我們現在明瞭,你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才這麼困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不難,自然放下,自然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那好,你要知道,有分別、有執著是凡夫,真的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你差不多進入聖人境界了,你真的在轉,法相唯識家所謂的轉識成智。不分別就是妙觀察智,不執著就是平等性智,果然能夠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圓鏡智現前,那就是法身菩薩。
學佛,佛告訴我們,一切佛種就是大菩提。大菩提心,我們平常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告訴我們,菩提心從哪裡生?從慈悲生起。這就教給我們,我們迷失了自性,大菩提心是真心,就是一心,我們迷失得太久,現在這個心全是煩惱習氣,在比喻上講,嚴重的染污。如何能把這些煩惱習氣、這些骯髒東西把它清除,恢復到真心?佛教給我們方法,先從慈悲開始,換句話說,先學著愛一切眾生。《弟子規》裡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你要知道,這個愛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愛心到了一定的程度,真誠、清淨、平等、覺統統會現前,有道理,是個好方法。障礙我們修行的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什麼?就是沒有愛心,見到那個人不喜歡,討厭他、嫌棄他,這就是煩惱習氣,永遠障礙著你,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不容易,我們能把這個事情的根源看到了。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錯誤的行為就是對某些人、某些物嫌棄。如何再不討厭,先不能用愛心、歡喜心對他,首先我們學著,過去討厭他,現在不討厭,這就進步了,從不討厭再能夠尊重他,從尊重他再能夠關懷他,一步一步的提升。這是把自性、真心恢復過來,一恢復過來就成就了。到那時候你聽教、你看經不一樣了,為什麼?會看出經文裡面的門道出來,要不然看不出來。像經上講的,「令見難思諸佛色」,你才把諸佛色看出來,佛色太妙了。真正看出來,你才有能力『以眾妙色莊嚴塔』,塔代表道場,這個意思你就很容易懂。道場裡面一切人事物,我們沒有嫌棄的心,一味清淨、平等、愛心來看待,這個道場是什麼?這道場是諸佛道場,境隨心轉。我們用嫌棄、厭惡的心來看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魔的道場、是羅剎道場,不是佛道場。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覺,魔道場就變成佛道場,一念迷,佛道場就變成魔道場,實際上無佛亦無魔,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也就知道了,經不能不讀,教不能不學,你不學永遠不知道事實真相。
如果有幾個真正同參道友,都想在這一生有一點成就的,自然他會在一起互相勉勵,切磋琢磨,他會認為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喜事,他什麼都能放下,什麼都能捨棄,這個緣要掌握到。我過去常講覺明妙行菩薩,有人告訴我說錯了。實在講,我念《西方確指》是初學佛的時候,大概五十年前。我常講,記得好像是十二個人,他們查書告訴我,八個人。當然書上記載是正確的,我記錯了。他們這個小團體八個人,那福報很大,我們今天找八個人可能找不到,但是四、五個人是很可能。四、五個人不少,釋迦牟尼佛起家就是五比丘,連佛自己一個才六個人。鹿野苑轉四諦法輪,六個人,從六個人開始。所以不要以為人少,人少真有成就。
由此可知,修學能不能成就不在於人,與別人都不相干,關鍵在自己。自己真有這個認知,無論是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不會障礙;如果自己沒有正知正見,善緣、惡緣、逆境、順境,統統都會產生障礙。由此可知,緣不在外面,還是在自己。只要心正,無論什麼緣都是善緣,心不正,一切緣都是惡緣。所以佛法向上一著,跟你講什麼?就是講一心,這是真的。完全給你講能現能變,所現所變不重要,所現所變對沒有契入境界的重要。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建立道場,主要是幫助那些沒有契入境界的,這個要靠外緣,能幫得上忙,已經契入境界的不需要了。
學佛,尤其是真正發心學經教、學講經,自古以來,發心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過去還真有成就的人,雖然不多,還真有幾個,在這個時代難了。這個時代外緣都是障緣,沒有助緣,都在這個地方誘惑你,誘惑你起分別、執著,把你阿賴耶裡面那些煩惱習氣誘導它起現行,不是幫你在轉變,這個你不能不知道。不知道的人真的是很多,知道的不多。你不知道就會受影響,就會走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內裡面起貪瞋痴慢,這在佛法修學裡面講墮落了。這樣的人,真正是發善心的人,確實就需要環境來幫助你,所謂依眾靠眾。依眾靠眾裡面,成敗關鍵在自己的方向、目標永恆不變。真正能夠持戒,能夠吃苦,能夠做到不佔人絲毫便宜,守住自己的本分。
學經教貴在隨文入觀,不是隨文解義,隨文解義那是搞佛學,隨文入觀才是學佛。觀是什麼?契入境界。佛所說的是佛自己親證的境界,我們讀他的經,隨著他的言語,隨著文字就入了佛的境界,這個得受用,這叫真正學佛。從淺的來說,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們從今而後對一切眾生消除殺害的念頭,你才能入境界;佛教我們不偷盜,從今以後對一切眾生不起佔絲毫便宜的念頭。真這樣做到,這叫學佛。能把這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境界現前。還有害別人的念頭,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那就不行,那是搞佛學,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要曉得起心動念是造業。《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閻浮提是指我們地球,地球上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所以我們真的要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學佛還是假的學佛,這個沒有關係,自古以來,大概學佛都是先搞假的,以後假的就變成真的,有幾個人能夠一入佛門他就入境界?我們真的,就像從前我的三位老師告訴我,一接觸就入境界的,只有惠能大師一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見過,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聽說,總是很長時間薰習,慢慢契入。能大師會下大徹大悟的四十三個人,也不是像他那樣的,一聽就悟入,不是,也是聽了、學了很久才悟入。這都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我們自己肯定我們不是上上根,我們是什麼根?上中下這三根,這三種根的人都必須要長時薰修。上根人要長時薰修,中根人長時薰修要比上根人要增加多少倍,下根就不必說了。上中下三根講悟性。
除這個之外,還有上中下三根,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有上中下,福德也有上中下。善根是下等,福德是上等,也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善根是什麼?明瞭、智慧。福德是什麼?福德是信心、毅力。雖然不明瞭,經教、境界都不明瞭,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極樂世界有信心,決定不懷疑,你問他他不知道,他講不出來,他不懷疑,他就是相信,一句佛號念到底,人家真的往生,福德。所以要知道,一心專念這是大福德,不能小看他。他善根不足之處,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他就補起來,就提升了。有善根的人一定有福德,有福德的人未必有很深的善根,這些我們都不能夠不知道。
通達明瞭之後,求生淨土不難。像經教裡面講的,確實有很高深的部分,不容易體會,很難懂,但是我們相信句句真實,佛沒有妄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如語者」,我們要相信。堅定的信心,時間久了他得三昧,有人從三昧開悟,這在過去史書上都有記載,那不是假的。我們從理論上來說可以相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就是到一心,所以《彌陀經》上講得好,一心不亂。我們是一無所知,沒有念過書,沒有學過經教,像許多阿公、阿婆,他們一生專念阿彌陀佛,你問他教義,他一竅不通,到最後他能夠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瑞相希有,還有些臨走居然說偈勸人,為什麼?智慧開了。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能夠明瞭。
所以慈悲心很重要,慈悲心就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心,有條件的愛心不叫慈悲心。慈悲心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大悲,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是相同的,附帶條件就不相同了,沒有條件。我們走這個路子是正確的,這個心就是具足一切菩薩無量功德,這個話是佛說的,能成就三世無上正覺。我們接受了,我們不懷疑,自行化他,我們從這裡下手。勸化別人也從這裡下手,為什麼?現在的世界動亂,災難很多,這是眾生不善的共業所感。怎樣自救?怎樣幫助別人?就是一個無條件的愛心。我們自己能這樣做,度自己,我們勸別人這樣做法,也度他。這個話好懂,怎麼愛法?要像愛自己一樣的愛法就行了,從這裡開始。當然距離佛菩薩還很遙遠,這是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就能通無上菩提。
佛常常教導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我們許多同學真的是放不下,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原因要找到,找到原因,從因上把它消除,我們也能做到。因是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都把事實真相當真,錯就錯在這裡,不知道事實真相是妙有。佛在經上講,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兩句話把事實真相說盡了。擺在眼前,現在電視很普遍,你每天看電視你就想到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為什麼?電視的畫面就是如此。你能看到相有體無,染淨不二也能看到,你看到電視螢光幕上現的色相,這被染污了,而實際上螢光幕上有沒有沾上一點點跡象?沒有,你把電路按鈕一關,色相就沒有了,螢光幕本來面目就現前,並沒有染污。所以打開頻道,那就是什麼?相似相續的染污,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能看到色相,能聽到音聲,色相、音聲都不可得,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會看電視的人,看電視開悟了,看電視入佛境界。不會看的,隨著電視裡面畫面隨著它轉,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這就錯了,你被境界轉了;你要是如如不動在這裡,那你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學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學這個功夫。
電視可以說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擺在我們面前,你細心去體會你就明白。我們眼前所有色相跟電視一樣,知道這是虛妄,相似相續相,確實不可得。相從哪裡來的?自心變現的。既然是自心變現的,自心永恆不變,現相是幻化,不是真實。所以現相不必在意,你用清淨心對它,所有一切幻相沒有一個不清淨。再說,你用歡喜心對它,你看看所有一切現相都給你呈現的歡喜相,這不就是說明相隨心轉嗎?我們用不善的心去對待,沒有一個相是善良的。所以,相隨心轉是事實真相,千萬不要再被現相轉。如果我們的心被相轉了,這是凡夫,這在迷,迷而不覺;覺而不迷的是轉現相,自己能做得了主,那就成就無量功德。
跟你講原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第八識心「無住無本」,本就是根源。所以佛在經上說,「依無住無本建立一切萬法」,無住無本建立一切萬法,那一切萬法還有住還有本嗎?這是原理。所以,一切萬法也是無住無本,無住就是無常,無本是無因。佛跟我們講四緣生法,這不是矛盾了嗎?這個問題不是現在問,古大德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提出來。佛就告訴大家,這種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佛說法依二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依二諦,二諦,一個是真諦,一個俗諦。俗諦是什麼?完全依眾生的知見,也就是說隨順眾生的常識給你講,你聽了很歡喜,好像也覺悟了,悟得不透徹。但是有好處,慢慢引誘你入真實,所以是方便法,方便是引導你入真實,就是善巧方便。到你根性成熟的時候,佛就講真實法,依真諦,真諦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給你說這個,一般人聽不懂。
你說:佛跟我們講的,《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諦,這不是俗諦,這是佛與法身菩薩親證的境界,這些話可不可以對初學的人講?看什麼場合、看什麼樣的根性,根性利的可以講,迷得淺的可以講;如果迷得很深,他的世法成見很深,你說了他要跟你辯論,那就少添麻煩,不說。所以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一看就曉得,哪些佛是隨順世間所說的,大家看了,很淺顯,一看就懂,很歡喜;有些看的很深,不懂,那是隨順真諦。講到究竟的時候,給你說真俗不二,那才叫真的見性。還有真諦、俗諦,那就像《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我們套他的話來講,真諦、俗諦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究竟說,這是對上上根人說。幫助他什麼?幫助他言下就悟入,悟入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到一心,幫助他回歸到一心。因為他有二,他還是二心,他不是一心,一心是真心。
我們念佛,念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念佛的目標在哪裡?一心不亂,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成佛了。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最淺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叫執持名號。他很執著,但是他就執著這個名號,其他東西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帶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都沒有斷,帶這個去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聽阿彌陀佛說法,聽阿彌陀佛教誨,再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法門殊勝,無比的殊勝,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斷煩惱、證菩提,沒有帶業的。這個法門方便,所以在末法時期只有這個法門能成就。
功夫成片,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樣都沒有,這叫成片。這就是事一心裡頭最淺的,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從這個基礎上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什麼?提升到執著慢慢的放下,執著放下叫事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再向上提升,把妄想、分別也放下,那是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是這麼來的,看你放下多少;完全沒有放下也行,也能往生,可是這裡頭一定要注意到,慈悲心很重要。為什麼?沒有慈悲心,怕的是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你就不能往生,為什麼?還有這個不高興,還有那個埋怨,這就不能往生。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有放不下的,這都不能往生。所以平常要養成慈悲心,這個東西有很大的好處。人到真正慈悲的時候,臨命終時冤親債主不障礙你,慈悲能化解怨毒。我想這個道理也不很深,我們應當可以理解。
今天我們學習的,從凡夫來講六塵,知道六塵是心現識變,離心無法,離法無心,心法不二。法,六塵就是心,心變現為六塵,如同古大德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不但六根是心,六塵也是心,這才真正體會到不二法門,心境一如,心境不二。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一身,我們自己的身,以法界為量。現在我們讀的是「毛光照益」,好像我們這個身不大,但是我們身所放的光,我們肉眼看不見,肯定有。前面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光,我們現在人講磁場,外面六塵也有磁場。佛告訴我們,我們身多大?就是磁場多大?遍法界虛空界,真的。佛的身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身的身光也是遍法界虛空界,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現在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佛不起作用,佛起作用,我們不起作用。我們這個不起作用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華嚴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要想證得,你就曉得妄想是很難斷的,你就先從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淡一分就有一分的感應,斷兩分就有兩分的感應,你在這裡下功夫。真正下功夫,認真努力去學習,根利的人,三年、五年就有效果,根鈍的人,十年、二十年會有效果,就不一樣。到那時候非常明顯的,煩惱輕、智慧長,你會得法喜充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0: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