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九五卷) 2007/7/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9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請看第二十四最勝光:
【又放光明名最勝。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於佛所普聽聞。戒定智慧增上法。常樂稱揚一切佛。勝戒勝定殊勝慧。如是為求無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一光兩首八句頌,清涼在註解裡面說的不多,說得很好。「第七」,第七個小段;「一光,總彰萬行,三學攝盡,故曰普聞」。註解只有十二個字,註得非常好,戒定慧三學,將佛法裡面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包含盡了,所以戒定慧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是無量法門的總持。我們看經文,第一句把這個光的名字說出來,「最勝光」,最殊勝。『此光開悟一切眾』,跟前面大喜大捨一樣,攝化眾生沒有侷限,世出世法都包括其中。『令於佛所普聽聞』,清涼特別提示「普聞」,就是此地講的普聽聞。實在說,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
底下接著說,『戒定智慧增上法』。四弘誓願所說的,我們學佛千萬不能夠誤會,你看學法門是在哪個層次、哪個階段,這要搞清楚。佛教導我們,首先是教我們發願,古人教人首先是立志。志要不立,你做學問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好比行船在大海裡面,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你這個船永遠靠不了岸,不知道往哪裡走,所以人不能不立志。人要立志,有堅定的毅力,永不退轉,沒有一個不成功。為什麼?他一生當中,他有方向,他有目標。在世間法,無論哪個行業,你下定決心,一生從事這個行業,可能你在這個行業上就有殊勝的成就,甚至連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為什麼?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哪有走不通的道理!人沒有志,很麻煩,為什麼?他覺得哪一樣都好,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到老死,一事無成,我們看到太多了。
我在這一生當中,我父親在晚年,他走得很早,四十五歲就走,也就是在這個之前告訴我,一生當中走一條路,他就是自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所以到四十多歲還是一事無成。看看朋友,年齡都差不多的,都有成就。無論是從政、是從軍,或者是經商,都有成就。我父親怎麼沒有成就?常常換工作,常常換行業,這就糟了。他教導我的就是這麼一句話,是他一生失敗的經驗告訴我,走一條路,一個目標。所以我也想起《三字經》上的一句話,「教之道,貴以專」,教、學是一樁事情,我們學之道也是貴以專。你踏進社會,你從事哪個行業,也是貴以專。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這個道理。
以後學了佛,佛法在中國十個宗派,《大藏經》的分量超過儒家太多太多,儒家只有十三經,十三個宗派,不能統統學。即使是一個宗派,淨土這個宗派是經典最少的,只有五經一論,六門功課。怎麼學法?還是貴以專。今天我們提到《彌陀經》,同學立刻就想到《疏鈔》、《要解》,為什麼?古代的祖師專攻,他才有這樣的成就。《無量壽經》在以前沒有夏蓮居的會集本,大家都採取《無量壽經義疏》,隋朝慧遠大師註解的,跟我們東晉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不同時代,隋朝時候人,所以在佛門就稱他作小慧遠。《無量壽經》註解很多,他這個註得好。都是要一門深入。
深入到什麼程度也有標準,這個標準是大開圓解,也就是智慧現前。一門深入是戒、是定。一門,或者是你自己選定的,或者是老師幫你選定的,你依教奉行,這是戒。定,不再涉獵其他的典籍,甚至我只守一個老師的註解,跟一個人學,給諸位說,這叫師承。現在找不到老師,找古人,這好方法!學《彌陀經》,我們找哪個?找蓮池大師的《疏鈔》,或者找蕅益大師的《要解》。在學的時候,還是要學一個,不能學兩個。為什麼?一個,你才能得定,兩個,定就沒有了。得定,定是三昧,這都叫念佛三昧,淨宗的都是念佛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慧沒有開,不能學。有定沒有慧,不可以學,為什麼不可以學?你一學,定也沒有了,不但沒有慧,定也沒有,戒也沒有,這個道理要懂。初學,在佛法無論是哪個宗派,古來的祖師大德限定是五年,也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長時是五年。五年如果慧不開,那還是要一門深入,就不能改變。如果智慧開了,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妄,有這個能力,可以涉獵;沒有這個能力,還是守著一門,盡量減少攀緣,盡量減少妄念,你專攻。
李老師教導我,也是教我依照他教誨的去學習,時間也是五年。但是這個五年當中,我跟他學的是基礎,第一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這個經的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五戒十善,裡面講「孝親尊師」,學習基礎的概念,必須要遵守的。第二部我跟他學的就是《阿彌陀經》。那個時候他跟大眾宣講,每個星期一次,我們在講堂裡面聽經,聽他的經,看他的註解,這一門深入。我第三部學的是《普賢行願品》,參考的註解是諦閑法師的,諦閑老法師。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老師是依江味農居士《講義》講的,我們也就是要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以後我看《講義》分量太多,我把它做了一個節錄,印成一個節本。前些年在新加坡講過一遍,我就是用我的節本來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好像四個月講圓滿。最後一部是《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主要參考資料是圓瑛法師的《講義》。這些經跟註都是老師指定的。
老師很開明,並不是叫我們專聽他的,我們遵守他的方法,你看看他還是以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學習,沒有叫我們學他,學祖師大德。到第五年,他老人家告訴我,介紹我一個人,我們要向他學習,這人是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已經往生,《文鈔》在!所以李老師送我四本書,《印光法師文鈔》,正篇兩冊,續篇兩冊。告訴我,學佛一定要有一個形象,有一個樣子,才能有成就。告訴我,印光大師在近代出家人當中,非常難得的一個好法師。你看看這些法師,社會上有讚歎的,有批評的,唯獨印光法師只有讚歎沒有批評的,這是德行。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印光法師一生教人教什麼?我們讀《文鈔》之後曉得,他老人家一生的方向目標,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前面兩句是世出世間法的基礎,後面兩句是明確的方向目標,要真信、要發願,要持名念佛。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三個條件,稱為三資糧,「信願行」,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前面那個基礎很重要,沒有前面那兩句,這個信願持名你做不到,你做到也沒有根。什麼叫敦倫?什麼叫盡分?倫就是人跟人的關係,人跟人的關係很複雜、很多,但是總不外乎五大類,叫五倫。你跟父母有關係,父慈子孝,一家和睦,敦就是和睦,家和萬事興,家和;君臣有義,領導跟被領導和;夫婦和睦,兄弟和睦,朋友和睦,這是什麼?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跟人不和就不善。所以他老人家提出第一句話,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是敦倫。盡分是什麼?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慈悲喜捨。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懂得做人基本的道理,叫本分。本分,你看看諸佛菩薩、聖賢人,頭一個是謙虛,謙虛是本分。本分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你看看《易經》六十四卦,最吉祥的一卦就是謙,謙虛。謙卦是「六爻皆吉」,沒有凶相。六十四卦,其他的六十三卦有吉有凶,唯獨謙卦有吉沒有凶,就是這一卦,再沒有第二卦。所以《書經》裡面講:「滿招損,謙受益」,不是沒有道理,一定要學謙虛。聖人,聖人不是謙虛,謙卑,別人做不到。自己常常在下面,把別人捧起來,這是德行的根本,基礎的基礎,頭一個就是要謙卑。我們看看孔子處事接物,再看看釋迦牟尼佛對待一切大眾,你看他的謙卑;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天主教《玫瑰經》頭一段,聖母瑪利亞的謙卑,耶穌的母親,對待任何人都謙卑,這值得我們學習。自卑,這就是自己謙卑,你才能尊重別人;沒有謙卑的心,你尊重別人,那是虛情假意。人家一看就看穿了,沒有誠意,你是做做外表的。內裡面謙虛,你對別人尊重,一看,你出自於誠意,就感動人,這真正是大學問。
能尊重人,我們現在修學的這個目標,學著關懷別人,學照顧別人,學幫助別人,你只要把這五句,謙卑、尊重、關懷、照顧、幫助,把這十個字學好,你在這個世出世間法通行沒有障礙,你走到哪裡都得到人歡迎,走到什麼地方別人都愛戴你。為什麼?你付出,你從內心付出的,沒有人不會感動的。現在這個時候缺什麼?這五個都缺,只要頭一個沒有,後頭全沒有,頭一個是謙卑。沒有謙卑是不知道尊重別人,口頭說尊重,假的不是真的,時時刻刻自己意識裡面還是獨大,哪個也不如我,現在所謂說是自我本位主義,學的這些謙卑全是表面的,沒有實際的內容。所以後面關懷、照顧、幫助,那完全出於利害,跟我有利的,我可以做,沒有利的,置之不理,機緣在面前,不認識!所以修福還是要有福的人,沒有福的人,修福的機會在你面前,你不知道。
這些年來,我們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教學,常常勸勉人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是綱,怎樣具體落實?具體落實是目,這是綱領,怎麼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落實,你有這三樣東西,你這十個字才能做得好,你才是名符其實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些統統屬於戒。有這個基礎之後,然後怎麼辦?然後再定,定在一門。現在我們講多元文化,沒有一樣不好,儒釋道三家統統可以學,佛法十個宗派也都可以學,但是只能學一個,你要好好認真去選擇。一門選定就不要改,五年不夠要十年,加一倍。中國自古以來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選擇一門,好好的學十年,聖賢佛菩薩就是這樣學成的。有緣,大家在一起學,那個緣太殊勝,不是一般人能遇得到的。我這輩子求這個緣求不到,不要講多,三、五個同參道友在一起修學,都做不到!甚至是兩個人都沒有。
早年在台灣的時候,兩個人,哪兩個人?老師跟我,你就曉得多困難。我離開台中到台北講經,李老師有一次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你在台北很孤單!別人沒有跟我談過這個問題,他懂得。我跟李老師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談到佛法深入的地方。我離開台中,他也找不到對象談,我也沒有對象談,你就知道這個多難。所以我常常講理想當中十個人,這十個人不容易找,到哪裡去找?這十個菩薩,這十個聖人。如果我們一生都找不到,能不能成就?能,能不能成就不在這些,在個人。我的幸運,也就是早年遇到三位好老師,把方向目標確定,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走得很苦很苦,非常辛苦!你能不能忍受,你能不能貫徹?愈挫愈奮,勇猛精進,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決定不放棄,這才能有成就。
學,就要派上用場,用在哪裡?用在生活,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如果所學非所用,那就錯了!那你怎麼能應付得了環境?逆境、順境你要都能應付,這就是你所學的派上用場。學會布施,學會持戒,學會忍辱,學會精進,學會禪定、般若。布施是放下,放下是消業障,放下是除障礙。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痴。財施,法施,無畏施,貪瞋痴放不下的人他做不到,縱然做也很有限。所以你要冷靜仔細觀察,福報不現前,這不現前也布施,布施不如法;當然是有點小福報現前,大福報不會現前,不如法!如果如理如法的布施,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你對佛法要明瞭、要通達,這個東西是生活,非常管用,它不是玄學,不是談玄說妙的,它是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你學一分真的就得一分利益,學二分就得二分利益,學十分就得十分利益。
古人講了一句話,這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我聽了是說得太有道理,「世間好語佛說盡」。好的言語,好的教學,好的方法,佛經裡頭講盡了。所以修學必定要從戒入門,戒又必須跟性德相應,你就要曉得聖賢人所說的,不是聖賢人所講的,靠不住;聖賢人講的,這才真正靠得住。有什麼證明?有歷史作證明。孔子所說的,有二千五百年歷史作證明,你能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照中國歷史書上的記載,三千年,釋迦牟尼佛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圓寂的時候是周穆王五十三年,這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比孔子早。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這是史學。如果不是真實的道理,肯定在歷史長河裡早就被淘汰掉,誰傳他的?只有這東西太好,代代有人學,代代有人承傳。這種承傳不是他自己家的兒孫,不是跟他家裡有密切關係的,不是!哪些人承傳?志同道合。這個道理絕對不是他自己的創造發明,自己創造發明傳不了這麼久,必然是性德相應。唯有自性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才真正禁得起歷史考驗。
孔子東西不是他發明的,這他自己說得很明白,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所學的、所修的、所作的、所傳授的全是古人的。夫子常講「古聖先王」,古聖先王是哪些代表?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他老人家常講的。這些人都是聖人,他們所傳下來的五倫八德,真做到了,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教化眾生,人民服,這才能傳得下來。孔子是繼承先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繼承這個道統,所以夫子是集大成,後人稱他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成,所以儒就代表中國古聖先王的傳統。古聖先王也不是他自己創造發明的,都是前人所說,後人來學習。在中國歷史上所說最早的,講到伏羲氏,伏羲大概在黃帝至少是五百年前,可能還不止,伏羲還要早;神農,神農距離黃帝五百年,伏羲氏還早。那時候沒有文字,沒有記載,到黃帝才有文字,一直到現在代代都有記載。印度人不重視歷史,他們重視修定,重視開智慧,一般對戒定慧三學很重視,對歷史不重視。所以確切的年分就很難考查。
這是說明我們要想學,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先學規矩。所謂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在佛就是戒律,在儒就是禮,禮節;沒有禮,儒就沒有了,儒就變成儒學,學儒就沒有了。告訴諸位,《弟子規》是最淺顯的禮節,統統要從這裡下手,這是個基礎。現在學禮很難,只有找古禮,禮是什麼?禮是社會大眾生活的規範。所以禮的條文是隨著時代而修訂的,它要適合這個時代。譬如人跟人相見面,行最敬禮,在古禮最敬禮,這明清時候,三跪九叩首,這是最敬禮,最恭敬的禮節;現在最恭敬的禮節是三鞠躬,不一樣了。中國跟外國的禮又不一樣。所以禮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習慣,它是過一段時期就要修訂一次。中國過去改朝換代,一個舊的朝代結束,新朝代起來,帝王都要重新制禮作樂來教化人民,人民才知道守規矩,確實社會就安定。如果沒有禮,社會不會安定,為什麼?沒有規矩,不知道怎樣做是對,怎樣做是不對。
古禮,每個朝代,日常生活的禮節,祭祀祖先的禮節,賓主相見的禮節,婚喪喜慶的禮節,統統都訂得很清楚,一定要照著做才叫不失禮,你不照這個做就不懂禮。現在,滿清亡國之後,一直到現在,將近一百年沒有禮樂。國民黨的時代沒有,現在新中國也沒有,沒有就亂了。你說父母過去了,喪禮怎麼辦?披麻帶孝,那是滿清的禮,對不對?有很多人問我,我說也對,沒有禮了,怎麼做都對。蔣總統過世,他的兒子蔣經國沒有披麻帶孝,穿的是黑色的中山裝,也有人問我,他說:這是什麼?這是西洋的,西洋的禮,黑色的。國家沒有制禮作樂,就亂了。亂了,什麼都對,什麼都可以,沒有禮。這在將來史學家裡面,這個朝代叫亂世,他沒有規矩。從前朝代雖然不長的,歷史上有他的史,那什麼原因?他制禮作樂,就是說他上軌道了,他的政治上軌道。沒有禮樂,就是始終還沒有上軌道,還在摸索。所以下一代的人來寫歷史的時候,這是亂世。中國這一次這個亂,在歷史上來講時間是最長的。古時候動亂,一般頂多是五年。五年,國家一定就公布禮樂,全國必須要推行。所以你看社會安定,人民的生活,沒有一樣不是建立在禮教的基礎上。
佛法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這怎麼能疏忽?所以戒律要知道,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佛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太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最淺顯的,你求學有目標、有方向。現在學術為什麼亂?根沒有了,他怎麼會不亂?古時候學術有根,根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這三個是根。現在根沒有了,根沒有了,人心是浮動的,他怎麼會定下來?有根,他有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那是道義。連當強盜、做土匪,你看俗語也說「盜亦有道」,他也不隨便亂殺人,也不隨便搶人。他找哪些人做對象?為富不仁,這些是他搶劫的對象。這個人富有是很仁慈的人,肯幫助社會苦難的人,這個盜匪、盜賊決不會傷害他。你有錢,自私自利,別人有苦難的時候,一毛不拔,他對象對你。所以盜也有道,也就是哪些人可以搶他,哪些人不可以;小偷也是,哪些人可以偷他,哪些不能偷。他有道!現在誰懂?
如果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他今天在大學裡面,科系很多,他會認真選擇一個科系,跟他性情、愛好有關係。他選擇只要自己歡喜愛好學習,他有興趣,他會有成就。學成之後,從事這個行業,決定是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那就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他懂得謙卑,他懂得尊重別人,懂得敬愛別人,懂得關懷別人,懂得幫助別人。所以他把道義看得重,利害看得很輕,社會是安定的。現在顛倒了,現在道義沒有了,現在人把利害看得很重,人人都爭利,孟子所說的,天下沒有太平的日子,「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今天全世界,全球交征利,世界危矣。這二千五百年前孟子所說的,看看現在是不是危機重重?這個世界上許多志士仁人都想拯救世界,想不出方法,束手無策。聯合國天天開會討論,搞了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一點成效都沒有。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你說多可惜。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就出在孟子所說的,「上下交征利」,從上到下都把利益擺在第一,這就是今天整個世界出了問題的根本原因。
我們要救自己,還想幫助別人,從哪裡救起?把利益放下,把仁義找回來,自己有救了,你也真正能幫助別人。仁義是什麼?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意思?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符合道理就叫義;不符合道理,這義就沒有了。那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就是仁,愛人!愛人就不能害人,害人就沒有道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這個教學的根就是「父子有親」,我們講得很多,就是親愛,親愛發揚光大。《弟子規》裡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信仰,真誠平等的愛心,這是仁。有仁就有義,仁沒有了,義當然沒有。怎麼樣能把仁義找回來?仁義是我們一生做人堅守的大原則,大前提。所以他學佛,佛家講的十善很容易做到,一點都不困難。為什麼?本來就是這樣的!
佛教到中國來,跟你講《十善業道》,立刻就接受,一聽,大家都點頭,很有道理。仁義是個總綱領,這十善十條就是它的細目;仁義一落實,就是十善業道。講到最微細的,《儀禮》,十三經裡面的《儀禮》。《儀禮》,古人說是周公作的,一般人相信周公也是集大成,也是集上古堯舜禹湯,古聖先王的教誨,教我們應該怎麼過日子?怎樣跟家人相處?怎樣跟鄰里相處?怎樣跟鄉黨相處(鄉黨就是我們今天講社區)?怎樣跟社會大眾相處?講那種關係。這些全都屬於戒律。佛法更有增上的戒律,那個戒律就是超越世間的,幫助你靈性向上提升。中國儒家所講的是一世,一世的教育;而佛法傳過來是三世的教育,佛法講過去生、講現在、講來世,所以它的範圍、空間更大!
佛法講定,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所謂四禪八定,這個說法高級的,不是普通的,儒沒有講到。儒家所講的,他們也講靜、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他講這些,這些好像佛法講的未到定,是哪些?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們都修定,不到位,不是沒有定,有一點定功。如果真的這個定修成了,佛法裡面的定修成;佛法講世間,是能夠把分別執著真的伏住,這叫修成,並沒斷掉,能夠控制住,佛經上講降伏其心,你沒有斷,能降伏住,你就能生到欲界上面的四層天。真正伏住,分別執著雖然沒斷,它不起作用,到色界天去,那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色界去,那高!所以我們看儒家的都在欲界。那真正修道,道家的,中國道教、道家的,這神仙,也是這麼個道理。如果妄想執著沒有伏住,道家的仙人也在天道,也在四王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兜率,大概總是在這幾個層次。所以實在講是比不上古印度。古印度他們能夠到色界、到無色界,這是很了不起的。統統都是伏煩惱,沒有斷。斷煩惱可真不容易,佛法教人要斷,修的方法呢?先伏後斷。不斷,是世間禪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一定要斷。斷要靠什麼?要靠智慧。定能伏煩惱,不能斷。
從禪定開智慧,那就好了。慧一開,叫轉煩惱為菩提,煩惱就沒有了,煩惱變成什麼?煩惱變成智慧,還原了。諸位要曉得,我們迷了,把智慧變成煩惱。真有很深的定功,又把煩惱轉變成智慧,還原了。所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迷悟!真正覺悟了。所以要在這個地方做個大轉變,轉變法是真幹,他不真幹不行。怎麼真幹?菩薩六個階段就是叫你幹的,頭一個教你什麼?布施,你真肯捨,這是第一關;第二個守法,守規矩,持戒;第三個是忍辱,有忍辱才能精進,有精進才能得定,有定才能開慧。你看看到開慧,轉了,轉煩惱成菩提,有次第,有方法。頭一個你不肯捨,戒就不能持。六波羅蜜好像六層樓,後後深於前前,因為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你有布施不見得你有持戒,有持戒決定有布施;有持戒不一定你有忍辱,有忍辱一定有布施、有持戒,後面包括前面。所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前面五個決定有。他有層次教你怎麼做法。最難的一關就是捨,大喜大捨,最難一關就是捨,捨太不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你看他捨得乾乾淨淨,為什麼要做這個示現?我們才能體會到他無盡的慈悲,教導我們。他教菩薩學這六樁事情,六門功課,他自己全做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全做到了,他才教你。他告訴你,怎麼成就的?我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你也用這個方法,你也能成就,就這麼回事情。
後面這首偈子,『常樂稱揚一切佛』,樂是愛好,歡喜;常是經常不斷,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稱讚宣揚一切佛。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就是現在講的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弘護正法。弘護正法把它當作我這一生唯一的目標,唯一的一個方向,這是什麼人?這是佛,這是菩薩,這是阿羅漢,別人做不到。這個目標真的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人能比的。所以佛經當年翻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保存它的音譯,什麼意思?尊重不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這個意思,是可以翻出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一點都不錯。正覺,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此地這個「一切佛」,你就懂得。一切佛裡頭,究竟圓滿佛是佛陀,分證佛是菩薩,相似佛是阿羅漢。阿羅漢是十法界裡面四聖這個位次,四聖是相似佛,雖沒有真正成佛,很像佛!他非常認真在學習,就是無明沒有斷,《華嚴經》上講的妄想,這個東西沒有斷。執著斷了,分別也認真努力的在斷,如果再把這個妄想斷掉,他就變成正等正覺;妄想習氣斷掉了,那他就是究竟圓滿的,叫無上正等正覺。經常常稱讚,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教學全包括。
所以底下講,『勝戒勝定殊勝慧』。說得好,前面講戒定慧,這個地方講個「勝」,無比殊勝,超越六道。前面講戒定慧,沒超過六道,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是什麼位?天台大師講觀行位,也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功夫得力,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我們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要曉得勝戒勝定殊勝慧,我們這一生是決定做不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能做到前面講的戒定慧就行了,所以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決定靠得住的。這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還是要什麼?你要真捨。
這個六度,這是世間人,就是觀行位的六度,不是相似的,觀行的,我們講六道裡面的,出不了六道的。我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能放下,真能夠捨棄,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觀行位裡面的布施,也就是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真有把握,沒有障礙。持戒,只要把我們常講的,現在所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三皈五戒做好,決定往生。定,定是專一,我只念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我統統放下了,這就是定。定於一尊,定在一個方向,定在一個目標。慧,慧是你的選擇,我選擇這個法門,我選擇這部經典,這是智慧。選擇之後,我一生不改變,無論是在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絕無動搖,這一生成就。這是最起碼的戒定慧。
這一生當中要知道,這都是智慧,幫別人是真幫自己,幫自己決定是害了自己,這是智慧。捨己為人,決定是正確的,是智慧;損人利己,決定是錯誤的,不能往生。所以決定要懂得我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最殊勝的是什麼?那就是這上面的一句話,「常樂稱揚一切佛」。這句話,我的解釋,諸位你聽清楚,弘護正法,弘揚正法,護持正法,無量無邊的功德。弘護正法從哪裡開始?從自己做起,這個重要。我自己能夠依教修行,就是弘護正法;我自己不能修行,勸別人修行,別人修成功了,他成佛了,我還是當凡夫。雖然我對他有恩,他會來幫助我,到什麼時候來幫助?我的業障消了,他才會來;我業障很重,他一看,現在不行,現在沒有用處。現在要是幫助我,我造的罪業更重,為什麼?我不相信,我不接受,我還要謗佛,還要毀謗,那造業更重。佛菩薩度化眾生,他觀機,他在那裡看,看你根熟了,你善根成熟。所謂善根成熟是什麼?你真的能信,真的能解,真的能行,他就來了。我們現在不能說沒有善根,善根沒有熟,為什麼?不相信。怎麼說不相信?三個根沒有紮穩,這就是不相信。念這句佛號就夾雜,嚴重的夾雜,嚴重的中斷,這不信、不解。所以信解沒有,佛菩薩怎麼能來?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
真正弘護正法,這才是勝戒勝定殊勝慧。這是講戒定慧跟自性相應就殊勝。自性裡面本來有戒定慧,不是外頭來的,稱性的。戒定慧一展開,前面說,清涼大師講的,「總彰萬行,三學攝盡」,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世出世間一切法,戒定慧三個字統統包括了,沒有一法漏掉的,稱性!所以勝戒勝定殊勝慧。在大乘菩薩性修不二,自然相應。這是什麼?轉貪瞋痴為戒定慧,貪瞋痴沒有了。所以最低的層次是阿羅漢。三果阿那含還沒到這個層次,一定是四果阿羅漢以上,才能稱勝戒勝定殊勝慧。天台大師他老人家眼裡面,那還不是真的,相似的,很像佛,很像,不是真佛。真佛怎麼樣?還要向上提升,要把妄想斷掉,那才是真佛。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的勝戒勝定殊勝慧。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天台大師說這是真佛,這不是假的,統統具足,具足無量法門,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尚且沒有,哪來的執著?這是什麼人?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化在世間,那就不是凡人。
我們常常講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樣子,他來示現的,惠能大師是來示現的。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許多祖師大德,佛菩薩再來的。近代,淨宗同學很多人都知道,這諸位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最近一個身分被暴露的。蕅益大師作《彌陀經要解》,作得好!印光大師對這本書的讚歎: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身分沒有暴露。印光法師這個話,我們聽了之後,很自然就想到,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要不然不可能。不是學淨土宗的法師們對印光法師的話有懷疑。早年演培法師就這個問題問過我,他說:印光法師對蕅益大師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我給他老人家說:一點都不過分,印祖對於蕅益大師的讚歎恰到好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眾生有苦難,佛菩薩在世間,要沒有佛菩薩在世間,這世間不得了,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些人在世間,他不暴露身分,一般人看到也不知道尊重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那是假的,靠不住,那不是真的。真的,決定不動聲色,默默在做,幫助這個世間化解劫難。
所以弘護正法,大乘教裡面常講,世出世間第一功德,沒有比這更殊勝。弘是弘揚,弘、護都要自己做到,戒定慧都要做到;弘如法,護如法,做不到就不如法。不如法,他護持的,他得的是世間有漏福報,多半是生天;如法的時候,決定生淨土,生淨土就成佛。生天是享福,福享盡了,還是被業力牽引。所以這些理事,我們清楚,我們明白。那我們有智慧來選擇,決定不會選六道裡面的福報,不幹這個事情。真的智慧現前,決定選擇淨土。真選擇淨土,決定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講的時候他決定放下,不要勸的,為什麼?他智慧開了,他識貨了。智慧沒有開的時候,他不認識,眼前名聞利養看得很重,往生極樂世界,他還打問號,到底有沒有?說來生,來生太遙遠了,要眼前的利益。這就是沒有智慧,依舊在迷位,沒有覺悟。
弘護,你看看我們講的這樁事情,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多少人在做?蓋這些莊嚴的寺院道場。最近也有人看到我們這個道場太小,也想送個大的道場給我們。我想了一想,最後我還是拒絕了,不要,為什麼?道場大了,不容易修行。想來想去,我想了很多,道場很大很莊嚴,人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他心就變了,想怎麼樣來控制,想怎麼樣來佔有,在這裡頭搞名聞利養,那豈不是害了人?所以想到世尊一生不要道場,愈想是愈有道理,愈想這裡面意思愈深,他為什麼這麼做法?他自己要蓋個寺院很容易,父親是國王,國家來支持他,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蓋個皇宮都可以,不要。居士長者供養的別墅花園也不要,頂多借你這個地方講一部經,講完就走路。最後圓寂在野外,不是在房子裡。那些是什麼?那是做給我們看的。所以我覺得修行人最好還是住茅蓬,最正確,真有道心。茅蓬很簡陋,沒有人瞧得起,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這就好。你心是定的,定生慧。道場要是華麗,心就動了。特別是現代人,你能禁得起這個誘惑?你能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動心?所以想到這個地方,就不能做了。
真正修行人,愈窮愈好,愈苦愈好。所以佛教給我們,「以戒為師」,後頭補充一句,「以苦為師」,吃不了苦,不能幹這個事情;不能捨己為人,不能幹這個事情;心裡面還有權力、還有欲望,不能幹這個事情。這統統要捨乾淨。真捨乾淨,弟子規展現面前,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我一天到晚所做的,你不要學,盡是,完全你都做到了。為什麼?心善、言善、行善,全做到了。是自己本分的事,我本來就是這樣的,還用得著人家教嗎?所以像感應篇、像十善業道,都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本來就是這樣子。
末後這一句,『如是為求無上道』。無上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在儒家講「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做學問的唯一的一個目標。在《大學》裡頭一開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幾句話,我覺得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個意思,講法不同,是一個意思。中國自古以來做學問,求什麼?求明德。諸位要曉得,明德是自己本有的,明是慧,佛講得清楚。你看六祖所講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不生不滅,一切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這都屬於德。明是什麼?明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現在我們本有的智慧沒有了,迷了,本有的德也沒有了,都不見了。所以下面加個明,明明德,那個明是動詞,底下明德是名詞,明德就是法性,我們迷失了法性,再把法性找回來,明明德。明德起作用,業用,那就是親民,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親民就是度眾生,自行化他,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什麼?行菩薩道。我們剛才講得白一點,謙卑、尊重、敬愛、關懷、照顧、幫助、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止於至善。這些東西你統統都做了,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善,不是至善;天天在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至善。儒跟佛沒有兩樣,用佛來解儒,把儒也變成佛了,這是佛法殊勝之處。佛講什麼東西都變成佛,所謂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是大乘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22: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