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七三卷) 2007/6/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7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從第十三小段忍嚴光看起。忍嚴光,這是忍辱波羅蜜,要用現在的話說,忍辱波羅蜜的磁場,大家比較容易懂。前面已經介紹很多了,這條關係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所以要很深入的去理解,認真的來學習。《金剛經》上世尊也特別把這條做詳細的開示,在《金剛般若》也講六度,講得最多是布施跟忍辱。布施是福慧的根基,可是能成就福慧,忍辱是它的關鍵,福慧能不能現前要看忍辱的功夫。佛門裡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常常施是能夠修福修慧,成就要靠忍辱。昨天我們學到第二首偈,頭一句:
【眾生暴惡難可忍。為菩提故心不動。】
我們看到頭一句『眾生暴惡』,真的是『難可忍』。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有三種病佛都不能治,這個病就是眾生的暴惡。第一種是毀謗大乘,墮阿鼻地獄。謗法,特別是在末法這個時期,有些人對佛法初初接觸,將信未信,信心還不深,聽到有人毀謗大乘,他的信心立刻就化除了。這叫什麼?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把眾生在這一生當中的得度機會破壞,這個罪比殺生的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這是佛不能救。第二種是造五逆罪,五逆大家都曉得,殺父親、殺母親。這過去很少,現在我們常聽到,中國、外國都有這種叛逆倫常的事情發生,這也是阿鼻地獄罪過。《地藏經》上造五逆罪,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佛不能救。五逆罪第三個是殺阿羅漢,第四個是出佛身血,這兩種都不容易。現在這個世間沒有阿羅漢,與殺阿羅漢相同的罪,那是殺害弘揚正法的法師,這個結罪不是對這個人結罪,是跟眾生結罪。阿羅漢在世間也是教化眾生,我們講善知識,多少眾生要依靠他得度,接受他的教導修學成就,你把老師殺掉,這個罪等同殺阿羅漢。佛現在不在世了,佛不在世有佛像,無論是泥塑木雕、金銅鑄造,或者是彩畫,惡意破壞。如果是無意的沒有那麼重的罪,無意是過失,那個很輕。是恨,懷恨心把佛像破壞,那等於出佛身血,這也是無間地獄。最後一條是破和合僧,這是講僧團。僧團不論是出家的團體,或者在家團體,他們一定是修六和敬的。如果不是修六和敬,你破壞這個僧團沒有這麼重的罪。如果是修六和敬的正法僧團,你破壞它,那也是墮無間地獄,這佛不能救。最後佛又說一個一闡提,一闡提這是佛隨順眾生說的。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造作不善,當然他是墮地獄、餓鬼,從地獄、餓鬼出來,他的罪受完又到人間,還帶著嚴重的地獄、餓鬼的習氣。餓鬼的習氣貪婪,地獄的習氣瞋恨,這個習氣很重,很不善良,不能接受佛法,所以佛沒有法子度他,不接受。這三類難度。
又說有三種惡,這三種惡我們要記住,特別是第一種,別人以惡言惡行來對我,我也以惡言惡行去報復,佛說這是惡。這一條我們很容易做到,想想我們有沒有?別人罵我,我回罵他;別人打我,我打過去,這是惡。別人沒有惡言惡行對我,我以惡言惡行對他,這叫大惡。前面的是惡,第一條是惡,第二是大惡,第三條別人有恩於我,我不知道報恩,還要以惡言惡行相向,他說這是大惡當中最嚴重的惡。有恩不報就是惡,還要以惡言惡行去報他,這個罪過就嚴重了。我們聽佛這些教誨,對於眾生暴惡,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普遍你都能看得到,幾乎每天你在報章雜誌、廣播新聞裡面都聽到。現在確實也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好像這種事情都很平常。可是我們學佛人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能夠犯這些過失,這些過失決定障道,不但你修行不能證果,而且還障礙你的悟門,你聽經不開悟。
聽經不容易,聽經是福中之福,幾個人有機會能聽經?即使在我們道場裡面,道場天天都有講經,他有沒有機會聽?不見得。聽眾有機會,職工沒有機會。縱然是職工也在聽,職工分心,不能專心,時時刻刻要留意一些事情,像電話、外面來來往往人來訪問的,他們都要注意到,所以他分心。分心,聽經的效果就打很大的折扣。從前李老師常給我們講,就是講什麼?講堂裡面的聽眾,他說得很好,一般聽眾大概能聽多少?十之一二,十分他只聽個一分、二分。學生呢?學生大概聽到個三分、四分。如果要學生複講,指定你明天複講今天這一座經,他會很聚精會神,大概可以聽到六成到七成。老師講這個話很有道理,所以聽經要聚精會神。
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我是老師盯得很緊的人。排座位,我排在第一個,跟他老人家,他在講台上,我在台下,跟他面對面,看得很緊,所以要完全聚精會神。我聽經比別人聽得多,比指定複講的人還聽得多,我的記憶力好,確實我差不多可以能聽到九成,我複講也能夠講到九成。所以聽經不是容易事情,專心,真的是清淨心,什麼念頭、妄想統統放下,一心專注,你才真能體會到經教裡面的義趣。
我到台中的時候,老師教導我,會聽的人聽教理,不是聽言語、不是聽文字,是聽教理。理要是明白了,就一切都貫通,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上根的人聽教理,次根的人是不得已而求其次,聽教義。義是什麼?一部分的道理,不是完全的;完全的那是理,整個佛教貫通那是理。我淨土宗這一宗能夠貫通,這是義,義理。所以會聽的人,你沒有辦法契入教理,你應當要能夠入教義;入教義,與這部經性質相同的你都能貫通。再其次的那就沒有法子,講這部經只好學這一部,這部經聽完你會講,再換一部經你就不會了。如果你能夠聽教義,換一部的時候,你還是能講;聽教理那就沒有話說,什麼經都通了,都圓融。所以聽經是大福報,這要珍惜,沒有大福報的人,在面前都聽不到,心不能專注。
我早年在韓館長護持的時候,在我們沒有圖書館,沒有道場的時候,韓館長是真聽經,所以她佛法有點基礎。以後有了道場,她管理道場,就不能再聽經,那個時候怎麼樣?修福,修慧就沒分。所以佛門裡頭也有個諺語說,你要害那個人,你有冤家對頭你想害他,怎麼害他?請他做住持,請他做當家師。他天天忙著這個不亦樂乎,忙著修福,慧就沒有分了。修福,你來生是有漏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隨業受報。你這一生造的善業多,善根厚,你來生得人天,在人天裡面享福;如果善根不厚,還夾雜著惡業,你到畜生道、到餓鬼道也享福。畜生道享福,你看現在富貴人家養的寵物,他就變成這個。鬼神道裡面享福?變成福德鬼,像山神、土地公這一類的,都是有福的,有信徒初一、十五去拜拜,就入了這一道去,念佛都不容易往生。
出三界,超越輪迴這樁事情,《壇經》說得好「福不能救」,有福不行,要有慧、要有定,要有定慧,這是事實。可是眾生根性真的不相同,善根福德要不夠深厚,縱然有這個機會他不認識,往往是當面錯過。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就懂得佛經上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修福報容易;得人身,修菩薩道,不容易。所以我們這邊的職工同學,真正要覺悟,在講經的時候可以什麼事情不處理。有人來的時候,請他坐著聽經,聽完經之後再辦事,不必打招呼。專心聽經,你會開悟,你會得大受用。一面聽經,一面照顧事情,心不在焉,什麼都聽不到,這就太可惜了。
昨天我們提到《華嚴》講的十種忍,十種忍有兩個講法,我們都把它念一念。首先跟諸位介紹的這是一般大乘教上常講的,第一種叫「音聲忍」,跟《無量壽經》上講的音響忍是一個意思。第二種是「順忍」,《無量壽經》講到柔順忍,這個意思也相同。第三種叫「無生忍」,也就是無生法忍。《無量壽經》講三忍菩薩,跟這個意思相同。第四種叫「如幻忍」,這意思「了達諸法皆依因緣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也」。這意思跟《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幻,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是因緣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所以說本來空寂,無自性。對於這些事情,你看得很清楚,你相信、你肯定它,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你能常常作如是觀,就會把世間看淡。看淡有好處,你就容易放下。看淡也就是看破,你能看破多少,真的看破了你就能放下多少,放下是功夫。首先你對於一切法執著淡薄了,這在修學上就是很大的進步。於一切法不再執著,能夠隨緣,能夠恆順眾生,這個時候福慧漸漸往外透出來。要知道嚴重的執著,這個人沒有福,沒有慧。縱然有福,那個福也是有漏的福報,就是夾雜著煩惱在裡面,享福的時候那個福也享得很苦,得來不容易,很操心。
下面一種「如焰忍」,這個焰是比喻,「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陽焰,《莊子》裡面有這個名詞,現在人叫這個不知道是用什麼樣的名詞,它是地氣,在雨後天晴的時候能看到,現在也都能看到,這是個自然現象。下雨之後,地面上濕的,太陽出來之後它就蒸發,地面上就像水蒸氣一樣。沒有水蒸氣那麼濃,蒸發著,飄浮不定,遠看像是水一樣,實際上它不是水,是氣。《莊子》上有「渴鹿陽焰」。鹿,畜生牠不知道這是陽焰,牠以為是水,渴了之後要喝水,牠就奔到那裡,一奔到那裡去沒有了;走近就沒有,遠看有,近就沒有,莊子用這個比喻鹿愚痴。這就說明陽焰不是真的,是水氣。這焰是說的這個意思,它因緣生,這也是因緣生法。有這個現象,沒有體性,所以本性空寂,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跟陽焰差不多,都是叫你看破不要執著。
下面是「如夢忍」。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了達一切妄心」,前面是講境界,這是講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也」。我們起心動念所有的妄想,這個想叫妄想,它不是真的。就像夢中境界一樣,醒來之後才知道這是空的,這是假的,沒有這個事實真相,你要信。忍就是同意、認可,肯定它,所以「忍」有這些意思在裡頭。
第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性而信忍也」。響,這裡說出來了,山谷,山谷我們長嘯一聲,你就聽到回音,這個響就是谷響,就是回音,它也不是真的。你長嘯的音很強,它回音強,它時間也長。佛用這些來告訴我們,世間心、行、境都不是真實的。
下面第八個「如影忍」。影,我們有個身體在太陽底下,它就有影子。「了達色身依五陰之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也」。了是明瞭、達是通達,明瞭通達我們現前這個身,身這個形相怎麼來的?現在人講元素,是依五種元素,佛教稱為陰。陰是有蓋覆的意思,把你本性的性德蓋覆住,這五樣東西不好,就是色受想行識叫五陰,也叫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陰是蓋覆的意思。我們的肉身,這是物質,物質是屬於色,另外四種都是屬於精神。受是你的感受,你心有憂喜的感受,身有苦樂的感受,所以有苦樂憂喜的感受,這是受。
想,你有妄想,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想都是妄想。想佛,想佛也是妄想,為什麼?真心裡頭沒有想,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想佛,在妄想裡面想佛是最善的、最好的,想佛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是因,作佛是果,到極樂世界去。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好!好事。可是要知道,到了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妄想拿掉,你才能夠提升品位;因為你有想,你還執著在想上,分別在想上,這是凡聖同居土,必須把這個統統除掉之後,你才能生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這五陰沒有了,轉識成智,那是智慧之身。實報土的身是報身佛,報身佛不是五陰,是智慧的積集而成的,跟下面的佛身不一樣。所以知道身心都不是真的,想不是真的,行也不是。行是第七識,識是阿賴耶識。
精神方面說了四個,物質說了一個字「色」。簡單的講,受想行識把它合起來就用一個「心」做代表,我們今天講心、物或者是講精神、物質。受想行識這是精神,色身是物質,現在講唯物跟唯心。其實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全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能變,精神跟物質都是所變,同一個體,同一個能變的體。認識清楚了,知道身體不是我,受想行識也不是我,你就提升了。現在一般人知道什麼?肉身不是我,受想行識是我。你看外國哲學家講的「我思故我在」,他不把肉身當作自己,他認為能夠思惟想像的那個是我,這比一般人是高明不少。東西方也有很多人認為靈魂是我,靈魂還是五陰身。靈魂也有色,但是他那個色跟我們這個色不一樣,在佛法叫無表色,我們肉眼看不見。無表色,夢中的境界是無表色,你在作夢,我看不到,它真有色,什麼人能看到?有定功的人能看到。這就是講你能夠突破三度空間的維次,你就能看到,那個人睡覺在作夢,就像演電影一樣,你看得很清楚他在夢中幹什麼,能看見。所以那個色,在佛經裡面叫無表色。
下面第九個叫「如化忍」,化是變化,「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也」。這條是讓我們明瞭通達我們身外的境界,像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虛空法界,真的無而忽有。現在科學家發現,宇宙這些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真的是從無而有的。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那就是所有物質境界相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今天所能夠感受得到的這些境界是什麼?我們也常講真的它是虛幻不實的抽象意念。就用《仁王經》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就能體會到什麼叫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說這個現象的生滅,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一彈指。我們這個速度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那你想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那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
所有境界的現是一時頓現,沒有次第,就像我們幻燈片打在銀幕上。幻燈片所有的這些現象,有沒有先後次第到銀幕上?沒有,同時現。同時現也同時滅,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相續相。無,好比我們這個幻燈的鏡頭沒有打開,銀幕上沒有相;有,好比這個鏡頭打開了,鏡頭打開這一張照片放在銀幕上大家看見了。有而還無?再把這張照片抽出來,又沒有了。再放一張照片進去,第二張相。第二張跟第一張絕對不是一樣的,但是相似。特別是從電影的放映機裡面,你能夠真正把它看透。我們電影機現在快門一秒鐘二十四次,無而忽有,有而還無,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次。你看到那個電影銀幕上就覺得那是真的,你就被它欺騙了。一秒鐘二十四次,現在《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無而忽有,有而還無,你怎麼知道這是假的?
二十一萬六千張的幻燈片,每張不一樣,沒有相同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在《華嚴》前面做過幾次報告,後面還有,還要重複。我說《仁王經》上世尊說的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眾生而說的,實際上,它的速度比《仁王經》上講的還快。佛法裡有一句話說得好,叫「不可思議」,你無法去想像,你也沒有任何言語能夠把它說出來。所以這個現象,古大德常講「唯證方知」,你只有自己親證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所謂是豁然大悟,說不出的。五祖忍和尚對惠能大師沒有說出來,說不出,惠能領悟到,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開悟,他領悟到了。說不出,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沒有辦法想像,你想像不到的。想像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它在六道裡面能起作用,在四聖法界裡頭這個作用逐漸就消失掉,在一真法界完全沒有了。這個事實你不能不知道。
真正知道了,現在要用可以用,用的時候不要執著它就對了。不執著也不分別,可以用,這叫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慢慢的學著真能放得下。色身要放下,受想行識要放下,知道真的,你看看《金剛經》上「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十種比喻裡頭沒有泡,但是有陽焰、有響、有空谷回音,有這個意思在。所以《金剛經》上講四個,這裡講十個,說的是有多少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完全相同。
再看末後「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你看前面只講世間,這個地方有出世間,這意思更深,「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也」。由此可知,佛這十個比喻後後勝於前前,前面的淺,後面的深,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你明瞭、你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包括了極樂世界,包括了華藏世界,包括了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哪樣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幻化之相。所以佛在經上常跟我們說,相有性無,性空;性是真的,因為它沒有色相,能現色相。
現在的科學家實在講也很聰明,科學家他們不承認宇宙之間有物質存在,他們說宇宙之間只有「場」存在。場是什麼?什麼叫場?這是科學名詞,我們聽聽科學家的解釋,科學家講場是一種能量,能量存在,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種能量稀薄的時候它是遍法界虛空界,稱為場;如果這個能量集中、聚集的時候,它就會變成物質。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實在講沒有佛法講得那麼圓滿、講得那麼活潑精彩,他們現在講的也非常難得,講到這種境界。講物質是從無生有,真的有還歸無,這是科學發現的,而佛法講空講得更好。色從哪裡來的?色從空來的,所以《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能現色,所現之色還歸於空,所以色空是一不是二。可以說色是空的一種相分、現相,真的是一體。現的時候有色,不現的時候就是空。色裡頭有有、有無,空裡頭沒有有無。所以空是真的,永恆不變的;色是剎那剎那在變的,它會變,那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這十種都是描寫宇宙萬有的真相,有些從我們色身來說的,有些從我們感受來說的,有的從世間法來說的,有的從出世間法來說。總的來講,還是《般若經》上總結的三句話,「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對於《般若經》上這幾句話要能夠相信、能夠肯定,此地講要忍,忍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你還有什麼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你還會不會有執著?你還會不會有分別?還會不會有妄想?當然沒有。為什麼?一場空,了不可得。在十法界裡面,在六道裡面,在我們現前環境裡面,你曉得自己就跟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兩樣。覺悟了就是應化,不覺悟那你就是業報,覺悟了就把業報馬上轉成應化,乘願再來。乘願再來應化的人,他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隨心應量,他跟一切法有沒有對立?沒有了,有沒有懷疑?沒有了,有沒有顧慮?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衝突當然沒有了,菩薩應世。眾生像經上講的再怎麼樣的暴惡,你統統都能忍,你都會如如不動,一笑了之。為什麼?事實真相你透徹!這是十種忍第一種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對我們修行就有更明確的指導。第一個是戒忍。「觀色陰」,色陰是現象,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他用一個「陰」。陰是障礙我們的性德,這些物質現象你不了解它,它發生障礙,了解它、明瞭它,它就不會產生障礙。「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與無作之戒體,皆是色之攝也」。我們受戒,受戒你有沒有得戒?戒的體是什麼?有作戒跟無作戒,有作、無作的戒體。這戒是兩種,有作持、有止持,戒有兩種。這是佛教導初學,止持就是禁止,你決定不能做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他加個「不」,這是禁止。
菩薩戒裡面很多是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譬如佛講你這個地區四十里,古時候這個里比現在這個度量衡小一點。講經的道場距離你住的地方四十里,不算太遠,你一定要去聽經;你不去聽經,你就犯了戒,這叫作持,一定叫你做到的。你受了菩薩戒,菩薩戒要擁護道場,要護持正法,法師講經你要去聽。這個經你很熟,很熟怎麼樣?也要去,做影響眾。初學的人一看,這個大德,你看他都來聽,大概講得不錯。人家一看你在座,就許許多多人都來聽經,叫做影響眾。受菩薩戒有這麼一條。現在我們這個距離怎麼算?現在要算開車的距離,如果講經的這個地方,距離你的路程開車一個小時,你要去聽;你要不聽的話,你菩薩戒就破了,就犯戒了。這是真正想受菩薩戒的,自己要知道,那你一定要護持道場,縱然這個經你也會講,你要去做影響眾,距離近的就更不必說了。從前四十里路是一天的路程,你早晨走四十里到那裡去聽經,聽完之後再回來,給你這個時間跟距離。
戒體,戒忍就是戒體。這兩句話很重要,「不犯禁制,觀色陰」,這就是有形式的。我們現在受這個戒是有這種形式,有這個形式你受了,受了五戒,受了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有儀規,儀規就是此地講的色陰。你受了之後,不能犯,叫你不可以做的,你決定不做;叫你做的,你一定可以做到,這叫不犯禁制。你有這個認知,這就是戒體。就等於什麼?等於我們一般人宣誓,宣誓能夠生效,這是什麼作用?是你的德行,我說了,我一定會做到。違背誓言的人也很多,違背誓言在佛家講就破戒了,這一破戒,戒體就沒有了。佛門裡面真的也很慈悲,破戒之後還可以再受,所以我們看到自古以來,真的有不少出家人受過很多次的戒。我相信這裡面也有一些是示現的,沒有做到再補受。出家若干年了,哪裡傳戒再去受一次。這裡頭實在講都有很深教育意義在這邊。
第二叫「智見忍」。智見忍是「觀識陰」,這一看我們就曉得,一定是五陰,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他把識擺在第一。「觀識陰而了知一切諸法邪正之見,皆自識心生,由之而得知見忍,以了別識與此知見相類也」。我們講知見。這個知,開頭是個智慧的智,此地這個智跟知見這個知是一個意思,所以這叫智見忍。他用智慧的智也很有道理,因為這裡頭有慧。看識陰,識陰是阿賴耶識。了知一切諸法邪正之見,皆自識心生,都是阿賴耶生的。正知正見是它生的,邪知邪見也是它生的,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說「邪正不二」,一體的兩面。為什麼會有邪正?覺了,邪就變成正,迷了,正就變成邪。實際上沒有邪正,只有迷悟。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我們凡夫感官裡面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教化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這麼一樁事情。迷了他的知見就邪,邪知邪見,悟了他就正知正見。邪知邪見所造的業,三途,苦!正知正見造的業,三善道,離苦得樂。佛法教學的興起,可以說從這裡來的。所以統統是阿賴耶識的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本體,自證分是法性,法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變成了三細相。見相就是見分,精神這一分;相分,物質這一分,這是所變的;能變的,自證分。所以佛法講的是一念不覺,科學家講什麼?講場、能量的聚集,能量的聚集就生物質,我們佛法講的是一念不覺。
法性,法性帶著一念不覺,就叫它做阿賴耶,見分裡面就變現出末那識跟意識,末那識是執著,意識是分別。從這個識心裡面,心心所都有一分相分。心心所各有四分,四分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跟相分。這講得很詳細,所以諸位要能夠學一點法相唯識,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跟現在世界上這些大學的心理學教材一比,它就差遠了。你才曉得佛教對於宇宙萬物講得多麼細,它的來源起因、變化、效果講得非常透徹。從這個地方得到知見忍,知見忍起作用就是了別識與此知見相類。這個地方它不是分別,了別。了別是慧,分別是識,不一樣。我們經過研究思考才明瞭,那是分別。不通過思考,六根對著六塵境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了別。這是我們也要把它分別清楚的,為什麼會有了別?
我們的了別沒有了,都變成分別,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你要能把分別執著捨掉、放下,不再用它了,就是了別。你看我們眼睜開,會看到外面的境界相,色相。你說我不用分別,不用執著,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楚,那叫了別。第六識的分別,末那識的執著,與這個知見是同一類。帶著執著就叫末那,帶著分別就叫意識,實際上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我們在前面多次的報告,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是錯誤的、虛妄的抽象的意念,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迷而不覺,它起作用;覺而不迷,它不起作用。所以覺是佛菩薩,迷是六道凡夫,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個「定忍。觀想陰而不起亂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顛倒之妄想能入於定也」。定所對的對象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強烈的分別,想。有定就能夠把想控制住,不起亂思。我們凡夫妄念紛飛,自己稍微靜一靜,我想什麼都不想,念佛人我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怎麼樣?念了幾聲,妄念還是很多,你就發現妄念多。怎麼辦?古大德教我們一個方法,妄念起不起不要去管它,隨它去,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你只注意佛號。妄念可以隨時起,不去理它,慢慢這樣的訓練,你的佛號就愈來愈集中,妄念就愈來愈少,這樣才能得定。不要急著我要用什麼方法把妄念除掉,除不掉,愈除愈多,這是習氣,你一定要知道。
真正想去除妄念的一個方法、一個助緣,那就是我們對於什麼事情(人事物)看淡一點,看輕一點,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這種轉變對於你修定,修一心不亂很有幫助。也就是在人事跟物質環境裡面,盡量的放下,真的古人所說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心會得定,定能開慧。管事太多,你決定不能得定,你的精神意志不會集中,你做得再多的好事都是修福,與定慧沒有緣分。你要曉得,定慧才能解決問題,定慧才能提升自己,福不行。福要修,福是慈悲,幫助一些苦難眾生,要修福。修福也有一個好處,它也能幫助定慧,你有定有慧,你在物質資源上不會缺乏,自然會得到供應。你不去求它,不去想它,你不會缺乏;不會很多,但是不會缺乏。這就很好,這是真正的福報。太多?太多生煩惱,這一定要曉得。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的示現,做出的榜樣,他把物質生活捨得乾乾淨淨。有道場就得要管理,管理是多煩的事情。世尊一生沒有道場,山林樹下,你說這多自在,人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道場;你看他多圓融,國王、長者居士大德有精舍園林,邀請釋迦牟尼佛到那邊去講學、去辦班(現在的話講去辦班),佛也不拒絕,有緣就去,這個地方講完了,另外地方有啟請,他又去了。這是告訴我們,佛接受他們供養,接受現在講使用權,不接受贈與。贈與就是有所有權,不接受這個。所有權是你們的,只有使用權。佛教傳到中國,早年建的道場亦復如是,早年道場多半是國家建立的,提供給出家人在裡面修行,產權是屬於國家的,所以講十方叢林。
國家護法,尊重你,護持你,道場不是個人的,叫十方道場。可是到後來的管理,就請出家人自己要負責任。所以出家人才用選舉的方法,而選舉任期都是一年,可以連選連任。選方丈,方丈就相當於校長;選首座,首座相當於教務長;選維那,維那相當於訓導長;選監院,監院相當於總務長。你看跟現在學校分工完全相同。這是重要的四個人,這道場領導人,他們選出來之後,他們底下有很多助手,這些執事由他們提名再選舉。正月初一早課他們上任,就是他們來接管事。上一屆的,臘月三十晚上晚課完了之後總辭。這真正的民主制度,任期一年,為什麼?是服務,並沒有什麼權限,沒有什麼特別的享受,生活起居跟大家一樣。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一個寮房,便利他辦事,他有一個寮房。清眾要住廣單,就是通鋪,大家在一起。選出來執事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房間,除這個之外沒有什麼不同。吃飯都是一樣的,並沒有說他們另外開伙,沒有,完全相同。真民主,真的是選出來為大家服務。
真正用功修道的,清眾。所以清眾大家來護持你,你在這個道場也要盡一年的義務,替別人服務,這合情合理。過去我出家之後,跟方老師還是常常往來,老師就告訴我,中國古時候叢林制度好。他說佛教要復興,一定要復興中國叢林制度。他說中國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真的,印度沒有,釋迦牟尼佛沒有這種制度。這就是什麼?把釋迦牟尼佛這種教育正式化,就變成大學,叢林是大學。古時候沒有稱大學,稱叢林,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制度化。所以這個制度非常之好,裡面的執事不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的,是你自己道場裡面推選的。每個人都有被選舉權,每個人都有選舉權。從這個地方真正要推動起來,對於民主社會、民主政治也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很可惜佛教到了末期,也就到最近的一、二百年變成子孫廟,執事的承傳不是選舉,是老和尚指派繼承人。這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這個意思,也不是祖師大德的意思,祖師大德是推選的,這就變成末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是定忍。
第四個是「慧忍」。這個定後面一句不難懂,有顛倒的妄想,能入於定。「慧忍觀受陰」,這個受是感受,「苦樂之相為無,而得智慧忍。以分別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這是我們一般人講要開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也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所以智慧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觀受陰」,受是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所以受的是什麼?有苦樂憂喜捨。這些相實在講都了不可得,是虛妄不是真實。你要真正觀察苦樂憂喜捨了不可得,前面講的「如夢幻泡影」。你執著的時候它有,分別執著它有;不分別,不執著,它沒有。為什麼?佛菩薩沒有,阿羅漢也沒有。這五種受,受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大類,苦樂憂喜,後面一個捨。捨是什麼意思?捨就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叫捨。捨就是定,就是三昧。為什麼叫它捨受?捨的時間太短了,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這個狀態,那就要得定。
所以世間禪定,四禪就是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他能夠保持相當長的時間,那就稱為定。但是他這個定是伏住,苦樂憂喜不起作用,那個定一失掉之後,苦樂憂喜又起來,他不是永遠捨掉,那叫世間禪定。永遠捨掉不會再現行,那叫出世間禪定。所以捨是個好境界,心裡面很清淨,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非常清淨,這好境界,這就是定的境界,你要能保持。知道苦樂憂喜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佛講這五種受不是正受,正受是禪定,正受就是捨受。沒有苦樂憂喜叫正受,有苦樂憂喜,可見得他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裡面沒有。這很重要,什麼人得正受?證果的人得正受;小果須陀洹,初果,初果就有正受了。
為什麼有正受?我們能知道,因為他身見破了,他不再執著這個身,身的苦樂當然他就沒有了。我們為什麼身體還這麼苦?有苦樂,沒有放下對身的執著。什麼是我?身是我,所以有苦受,有樂受。你還有心、還有念頭沒有放下,你就有憂,你就有喜。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不再執著,小乘須陀洹,第一個身見沒有了,邊見沒有了。邊見是對立,我們常說我們對一切人的對立、對事的對立、對萬物的對立,這個對立是屬於心。有對立就有憂喜,從對立再一發展肯定有疑慮、有矛盾、有衝突,這就有憂喜。憂會帶給身苦受,喜會帶給身樂受,這是凡夫,六道凡夫。而且六道凡夫裡面,不能控制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能控制,就是他能長時間的住在捨受裡頭,他有這個功夫,有這種本事。
我們今天曉得這個受不是正受,不是正受我們就要捨,捨怎麼樣?放下,怎麼放下法?還是古人一句老話,「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可是凡夫迷惑的時候他就希望多事,他好像要沒有事情他就覺得無聊,這實在講他是沒有真智慧,有真智慧他就會享受。那個享受是什麼?法喜充滿,他的生活會非常充實,非常豐足,法喜充滿,智慧充滿。他的言行都是世間人最好的榜樣,不管他教不教眾生,實際上他都在教化,為什麼?他那個樣子就是一切大眾的好榜樣,真的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世間人的師表模範。誰做到?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做到。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沒事,沒有道場,他不要管人,他不要管事,每天跟大眾接觸,無不是教學,常隨弟子、老學生(多年跟在一起的),不斷的幫助他們提升。
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的有阿含,佛講阿含就是講初級的佛法,小教,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八年之後講般若,般若是完全講智慧,叫你放下,二十二年,好比是大學;最後的八年講法華,好比是研究所;入滅的前一天,一天一夜講大涅槃,那是遺教,囑咐後事。世尊一生,真實功德!同學們,如果你們真正發心,真正好學、善學,即使在工作崗位裡面也成就了殊勝的道業。現在雖然有道場,道場裡面任何一個工作,你都能提得起,你都能放得下,哪個崗位上缺人,你去都是內行,不是外行,這叫真實成就。廚房沒有人,下廚房可以燒菜燒飯;講堂沒有人,可以上去講經,哪個工作崗位都行,都能做到第一,這叫菩薩。
古時候叢林確實就是這樣的,你幹清眾,選你當方丈,他就去當方丈;選你當首座,你就可以主持教學;選你做個飯頭,飯頭是什麼?飯頭就是廚房裡面煮飯的,廚房裡面的工作、烹飪的工作。菜頭是菜園裡面種菜的。哪一行都第一,他什麼都能幹。叢林裡面工作崗位分工是一百零八,叫一百零八單,那個單是單位,就是工作分配。一百零八種工作樣樣都行。大乘教是什麼?完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確實隨時隨處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也提得起,隨時可以提起,隨時可以放下,所以他智慧生,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他得智慧忍。「以分別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生智慧,你就想想這是生智慧的不二法門。你要想生智慧,你就要肯定認知萬法皆空,這裡面我補充一句,因果不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9: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