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23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3/1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3-0023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继续谈我们在应对事情、做事情应掌握的一些原则,比方在讲到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事情,我们说道法自然,「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然我们假如做事的原则没有掌握,有时候都瞎着急,自己一着急心都不定,对事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事物的整个发展,必然有它的轨迹可循,所以「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很多形势我们要判断清楚、要掌握好,而且形势好的时候更重要要有人才出来,所谓教化一方、利益一方,都要有正知正见的人才。但人才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所以对于天下的形势,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中华文化的复兴,在中国领导人的带动之下是必然之势。但我们要了解人才难得,首先自己要期许自己,要好好下功夫、好好提升,机缘成熟为国家、民族所用。

 

而以学问来讲,那得要厚积薄发,我们自己不好好实修,到时候真的机会来了,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假如面对一些诱惑抵不住,本来是要利益天下、复兴文化,最后自己变成负面教材,那就情何以堪。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我们刚好谈到求学问方面,在之前我们有以夫子为榜样,谈了为学、谈了如何做一位老师,在这里就不再多谈,就几个点跟大家再交流一下。在求学问当中,不在于我们学了多久,得的真实利益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都要从诚敬心当中下功夫。而儒家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很强调「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个是属于学问,加上笃行,这个才是真实的智慧,要解行相应,自己的境界往上升才有智慧。

 

有一段格言讲到,「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一二,加功于行者八九」。不管是求学,还是从事教育的工作,把精神力量用在讲课或者读书、听课上,一二;把主要的功夫放在哪?放在力行上八九。有一句诗提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就开始接触这些经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于是一句要落实,都要下很大的功夫。之前有跟大家提过,明朝有一个薛文清公,他就讲到二十年来对治一个脾气「怒」字,都感觉还没有调伏尽,以此知克己不容易。要真正把这个瞋怒心完全调伏,时时刻刻不可以放松,所以「加功于行者八九」。还有求学问要有恒心,不能间断,就好像钻木取火。钻木取火,钻了两分钟手酸了,休息三十秒,三十秒后再钻,它又凉了,火还没出来。火好像智慧一样,未出来已经休息了好几次,很难真正钻出火来,所以要用功不间断,丝毫不可懈怠。甚至于古人的用功,连作梦都不敢懈怠,梦里面有做的不好的行为,醒过来还要忏悔。这个是跟大家提到循序渐进的重要。

 

再来面对事情要「度德量力,审势择人」,我们所说量力而为。我们自己的德能,还有包含做这件事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不具足?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实上,当我们这么仔细去衡量而拒绝,反而会赢得对方的信任。因为对方会觉得我们做事是非常慎重,不会轻易答应。但是答应了,再怎么难都要去做到,这是古人做事他很守信诺。他很慎重评估,不轻易答应,答应了,抛头颅、洒热血他都要做到。

 

而这个「审势」当中,有些形势还没有形成,不可以强求。比方说虽然是好事,法律还没有同意,这个时候你硬做,最后落个违反国家规定,好事的流弊就很大,这个「审势」很重要。这也延伸出来,另外一个格言说到,「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我们看事情要方方面面,不能只看到它的利益,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要想得到。古人考虑事情都会强调「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比方我们学传统文化,做的事情跟法律不相应,最后人家会说学传统文化的都不守法,这个流弊就非常大。有一些地方还没拿到批文,就开始办课程,这都是很不妥当,要名正言顺为妥,做好事不可心急,要很冷静。

 

《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吕洞宾跟汉钟离学习,教他「点石成金」。一点,石头就变金子,马上就可以去救济人,好不好?「先审其害」。所以吕洞宾很冷静的问,「请问这个金子会不会再变回石头?」他说:「五百年后会变回来。」吕洞宾说:「我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这么做还是不妥当。」汉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善事,你这一念,三千善事满了。」因为他连五百年后的人都为他设想,这一念心量非常广大。

 

就像我们现在从事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这一、二百年来传统文化被忽略了,等于是在一个兴起的时节因缘。有一句格言讲到,「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夫子影响我们二千五百多年,夫子在世的时候,他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他要革命不难,他为什么不做?会有流弊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审时度势,整个文化的复兴可不是两年、三年就成就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人都要几十年的功夫,现在是整个中华文化能够再度复兴起来,这没有三、五代的人,怎么做得了?

 

而且欲速则不达。这几年来,整个传统文化是宣传期,很多人没有学过经典、没有听过这些课程,连五伦是什么,八德是什么,他还不一定讲得出来。他一接触经典、一接触课程,「这个东西很好。」宣传效果,播种下去了。种子播下去了,接着要施肥、要灌溉,它又不是明天就可以收成了。所以各个地方长期教学的风气很重要,哪有说一接触就成圣贤了?当地有没有电视台在播放,有没有教育单位持续在教导?所以「宣传期」之后要走入长期的「扎根期」,把德行真正扎下去,把经典真正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的工作。

 

请问扎根期要多久?刚刚我们说对一个「怒」字要二十年,才知道克己难,所以不能急,都要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身修」才能「家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单位才能「为人演说」,所以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这些都要了解到,不然我们都觉得办课程就是弘扬文化了,都没有人去落实,最后广大的人群说,「这讲课的人都是讲而已,都不做。」他还学不学?这就不是以慎重之行去利益众生了,这道风怎么会远?

 

真正要扎根可不轻松,放下每一个习气,比方说好面子,要把这个好面子放下,要一层皮撕下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会苦?撕下来的时候就不被它控制了、就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快乐。可是边撕的时候怎么样?当然会痛。比方我们都有经验,刚好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了,对方纠正我们,一下子那个态度有点不是很欢喜?本来要给他顶回去,突然想到「闻誉恐,闻过欣」,吞回去。你假如说,读了这一句以后,人家劝你,马上欢欢喜喜给他鞠躬,我真的要给你鞠三个躬,你太厉害了。因为我们习惯好面子,我自己读书过程当中都跟人家攀比成绩,慢慢慢慢自己就好面子。人家一讲我,我第一个反应是不高兴,可是《弟子规》又是这么讲,马上提起来,得要转变一下态度。「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哪有一开始就欢欢喜喜,那不是普通人,可能是颜回转世,他不贰过,人家一给他讲,他接受就去改了。

 

接着刚刚论的这个「慎重之行利生,道风日远」、「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战战兢兢。为什么不求有功?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本分,所以不邀功。但是生怕自己的疏忽给传统文化抹黑了,不愿意这么做,这样就会很谨慎。所以谨慎也是做事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不谨慎,事情早晚要出问题。要能够守住成果,谨慎重要,要居安思危,要防微杜渐。

 

再来事情在面对很多不同的情境,比方「缓事宜急干」,这个事情不是很急,可能是下个礼拜、下个月的事情,但是你分配好时间积极去做。「急干」就是很有步骤的安排好,就赶快去做,不会「临时抱佛脚」。我们往往事情不是很急的时候,拖拖拉拉,把时间都混过去了,等到明天该交出来了,就一直熬夜,熬夜到很晚。这样第一个,事情的质量不好;第二个,身体搞坏了。这都不长远,所以「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我选的这些句子,因为我常常犯,跟大家做交流,这些句子特别提醒自己。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缓事宜急干」的话,闲时要忙,事情还不是很急迫,一来要提升德行跟能力,再来要循序的安排事情。我们现在变成有事干的时候想学习,然后没事的时候又胡思乱想、又下不了功夫,都不安住在境界当中,这样做事跟修养提升不上去。「急事宜缓办」,这个事情很急,首先心要定住,不然一急躁就顾不了自己的心跟一言一行了,怎么去办事?铁定愈搞愈乱。心要先定住、要静,要把心先静下来。人的心要静不容易,欲望要淡,得失要淡,心里罣碍的事要少。你每天牵挂那么多事,事情一来你怎么专注面对?所以我们看这些格言,就可以感觉到古人他们修养功夫很深,这些都不是一日、二日之功,都是长期在事情当中不断历练、突破自己。无事的时候,人没有事的时候戒一个「偷」字,没有事就做白日梦,胡思乱想,时间就没有了;有事的时候戒一「乱」字。

 

刘念台这个读书人说到,一个学圣教的人,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应对,会慌、会乱,总是因为心有毛病、有不足的地方。这个心问题出在哪?他接着讲,遇到事情只有「炼心法」,每件事都在炼自己的心、历事炼心,「没有炼事法」,全是这个心是根本。而炼心之法怎么炼?「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心里面很清净,没有什么罣碍的事。所以我们现在炼心地功夫、心地清净,什么事要看得破、放得下。「无一事」,心里面没有事,很清净,就像镜子,镜子是清净的,他遇到什么都照得清清楚楚。就像那个湖面,它很平静的时候,「静水照大千」,旁边看得明明白白;可是它起波浪?啥也看不清楚,手忙脚乱。

 

古人从这些事物当中都在提醒我们,心要静下来才能有智慧,才能从容处理事情。所以这里讲到,灯动了就不能照物,水动了就不能见物,水面照东西就不清楚。人的心性也是这样,所以心一波动、一妄动了,「万理皆昏」。人一急躁起来,哪一句经句提得起来?我们曾经看人动情绪的时候,你跟他再交谈,他讲了二、三十句话,你很柔软的问他,「你刚刚讲这二、三十句,没有一句是师父教的,没有一句是经典的」,他「万理皆昏」,都随着他的情绪在思考了。「静则万理皆澈」,能静得下来,烦恼能伏得住的话,他的智慧能够观照到自己的心、观照到整个事情的客观状况。所以「静」这个字,心静,「静」这个字,每一天二十四小时离了一刻都不行,只要离了心境就开始乱了,心就会乱了。

 

这里有几个比喻很有意思,门每天开开关关,但是它那个门枢是不动的,「枢常静」;「妍媸」,好看的东西、不好看的东西每天都在镜子前面来来去去,但是镜子是常静的,不随它转;人也不能随接触的东西心乱、心转,「人尽日应酬」,应酬就是应对很多不同的缘分,应酬不是去喝酒,去应对很多缘分,心常是静的。所以唯有静,一举一动你才从容,你才很清楚、不慌乱,不然做的事情都会后悔。假如随着事情,心念都一直妄动、慌乱,你面对事情一定看不清楚。所以纵使是在睡觉的时候念头不静,作梦也是胡乱作。大家有没有经验?你刚好事情多的时候,连作梦都是梦那些事情。人的心太活跃了,一分钟之内都不知道有几个妄念在那里起起伏伏。

 

所以这个心要时时不妄动,都在定、静当中,不容易。大家不相信你试试看,你三天什么事都不干,不过要你的领导准你的假。你三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把心静下来,你看静不静得了?比方说,送你到寺院去,你从今天开始就住在寺院里,暮鼓晨钟,你不是很喜欢静下来吗?从今天开始你都不要回家了,就住在寺院里面,每天暮鼓晨钟伴着你入睡,你看能不能接受?马上心思如涌泉一般,我太太呢,我儿子呢?你平常这些东西是你有事情忙来忙去,你看不到自己的念头很纷乱,真的要你静下来,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人是练要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很多妄念。这个时候要什么?以理折情,用这些圣贤的义理调伏自己的妄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那么多妄念都是过去妄想、现在妄想、未来妄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放下;未来的还没发生,不要瞎操心;现在的也别担心,依照道理好好的去应对、去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看师长的教诲、经典慢慢调伏这些妄念,慢慢会愈来愈少。这些义理常常正念分明,心就在法喜当中,不在纷乱当中,所以静下来也是循序渐进。一下子说:「我关起门来,一个月不见人。」你得有功夫,不然你会有点轻微的精神病出现。给你关一个礼拜,「赶快找个人来跟我说说话,我快不行了,快憋不了。」很多事情还没经过,都觉得很容易,「事非经过不知难」。你很羡慕人家关一个礼拜不出来、一个月不出来,那也不容易。

 

我们刚刚讲到炼心法怎么炼?心中无一事,唯有心中无事,「乃能事事」,这有味道。比方你刚刚罣碍的事没有放下,另外的人来找你谈话,有听没有进;或者你对这个人有成见,你边听就边有对他的一些怀疑跟看法,你怎么去应这个事情?所以这句话在自己处事待人再去看看,很有味道。要不断放下心中的这些牵挂、妄念、习气,「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你真的要静得下心来,要时时炼胸中无一事,慢慢的功夫才能得力。

 

「处事大忌急躁」,所以不能乱。我们刚刚说到的「忙则多错」,不能乱,「有事时戒一乱字」。「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你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了,「何暇治事」,怎么可能还能够去负责事情?所以首先,「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心里面为什么那么多事情、那么多念头?总是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伏不住。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课程有跟大家讲,「严以律己」,要把这些东西调伏。比方说财色名食睡你非常贪着,那个心随时都是妄念纷飞,怎么可能会静得下来?所以放下得失、放下欲望、放下这些最执着的妄念,这个很重要。

 

再来有四个字很重要,「事缓则圆」。我们是很希望利益人,把事情做得好,但往往会有情况是愈帮愈忙。大家有没有经验?人家夫妻吵架还是朋友之间吵架,我们去当「和事佬」,结果愈帮愈忙,然后自己也被搅进去、气得半死,这个都考验我们应对事情的涵养、功夫。这个「事缓则圆」,因为我们往往在听一些话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会被牵动,比方对方谈的时候谈到我们,自己的情绪被牵动;或者你在听话的时候,听一面之词。曾经我们也遇过两个夫妻冲突,你听她先生讲的话,太太不是人;你听他太太讲的话,先生不是人。有时候听了,奇怪了,怎么同一件事情讲出来的话天壤之别?一来角度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我执、我见很强,他看事不客观。其实假如一件事情,双方讲出来差那么多,我想双方讲的都有失客观。除非你很清楚其中一个人的修养,他不打妄语,不然一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动去看事、去说事情。

 

这个时候怎么办?「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这个很好,「事缓则圆」。「熟思」,非常周详的去了解、去思考,才能得到实情,真实的状况才能够判断得好。所以人听话首先要很冷静,他哪里带情绪讲,你都能够点出来。然后因为你历练得多,你能够判断他的虚实,再去客观了解,「熟思则得其情」,他的情实就清楚了。「缓处」,了解清楚了再去处理,不然一处理,可能对方觉得被误会、误解,反而那个情绪更大,所以缓处。你客观了解了,先肯定他对的、肯定他的存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可能对方不能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去跟他谈,「缓处则得其当」,很平缓冷静的去处理,会处理得比较妥当。我们有时候听一面之词,激动了,就去批评、去骂人,那就愈帮愈忙。你双边充分了解之后,你就可以判断每个人他的态度、他的念头偏在哪,比较能够看得清楚,进而你能够去调剂人情,然后发明义理、发明事理,把他的正念给提起来。

 

再来,做事情「言不可道尽,事不可做尽」。这个做事的分寸很重要,事不可做尽,不要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应该见好就收,功成身退,不要恋战,最后会著名闻利养,还惹来一大堆的毁谤。要带动风气,不为师、不为先,这个都是做事很重要的态度,好事多让别人做,事不可做尽。我们就曾经遇到,这个「做尽」,有的是好事不让别人做,有的是坏事做过头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一个官员叫奚显度,他负责工程,皇上交代的工程,结果夏天很热,不让工人休息;冬天已经冻得没有办法工作了,他还是苛求。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虐待就自杀了。他不体恤这些人民,最后他也被处死刑。这样的人做事情铁定会出很多纰漏,最后就被判死刑了。

 

还有一个监狱的官员,他对自己的下属也很严格,比方交代他一件事情,晚了一天,打五大板,以前衙门里面的板子很大的。结果有一个下属晚了六天,他心里想,这三十大板打下去他就没命了,他就找他的领导商量,可不可以分几次打?结果这个官员就很苛刻,事就做尽,不答应,直接打三十板,活活打死,对自己的下属不仁慈。结果这个下属死亡的消息传回去,他的儿子当场吓死,他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跟孩子死了,她也自杀。就一个苛刻,三条人命没了。他的下属心里想,可能他会收敛一点,没想到一点都没改变。

 

所以人反省很重要,不然再大的福报最后还是会折光。你看他这么苛刻,三条人命,他还能继续当官也是很有福报。人假如没有福报,伤害几条生命,他自己的命也没了;很多人有福报乱杀人,他还在那里做皇帝。人的福报不一样,但真的假如做尽了就折光了。没多久他回到故乡,带着自己的独生儿子回去,就生病,儿子就病得很严重,在病中还在那里叫喊:「不要追我,不要追我。」好像有人在要他的命,最后就死了。他也伤心得最后也没多久就死了。所以「事不可做尽」。

 

坏事不可做尽,好事也要让大家一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吃饭,刚好有法师一起出去,学习圣教的人对法师很恭敬,有这个机会,法师是讲经典、是老师,他们尊重。其中有三个人都希望能够请法师吃饭。结果他们三个人走去付钱,其中一个人把两个人推开,挺粗鲁的,然后就坚持:「就我付就好了!」我看另外那两个人回来的时候脸色很臭,你还不如「我们三个人一起来」,不是皆大欢喜?干嘛做事都这么执着自己的意思?所以好事也不可做尽,大家一起来,然后功成身退最好,带动风气了就好了。

 

可不能做了好事了,每一次见到人,「这个事是我先做的,你知不知道当时老法师,谁是第一个请他来马来西亚的?是我!」功德全部都报掉了,「我还有证明,你看这张照片是我跟师长照的!」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容易。「言不可道尽」,有时候劝人点到为止,你再过了,他本来还欢喜,你一过了,他恼羞成怒,你前功尽弃。当然因为你的言语柔软的话,你一看这句话他已经皱眉头了,赶快「锵锵锵」鸣金收兵,不要再讲了,见好就收,这个是讲话的分寸。

 

还有,「绝交不出恶言」,好合要好散。一见面相见欢,结果最后吵架,以后都见面不相识了,那多遗憾?要善始善终,叫好合不如好散。大家缘分尽了,欢欢喜喜,说不定二十年后又见面了,又是一个好的开始。你假如这个缘很不愉快,可能我们心上常常都有一块石头,甚至于一想就生气,甚至于对方每天在诅咒我们,你会觉得怎么耳朵很痒,人家骂你会有磁场、会有念力。所以面对人生所有的事情跟因缘,广结善缘,绝不跟人结恶缘、绝不跟人结怨,这个都是做事相当重要的态度。

 

接着,我们来谈一下面对事情的态度、心态。刚刚那些是原理原则。什么态度?「不怕事,不惹事」。人不敢承担就是怕事,所以人要存公心,存利益天下的心,勇于去承担责任。再来,纵使面对人家的指责、不理解,他也据理力争,因为他要为大众负责、为人民负责。少数人不理解,他也能接受这些批评,「人不知而不愠」,「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甚至于为了天下的人,有生命危险他都不怕。大家要了解,明朝时候海瑞要觐见皇帝,已经把棺材买好了。然后那个谏言一去,皇帝暴跳如雷,「他不想活了?」那个官员说:「他已经把棺材都买好了。」皇帝反而有点气不出来。我们看到古代忠臣犯颜直谏。范仲淹直谏好几次,那都有生命危险,被贬得很远。他当时都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交代他的子孙在自己的墓地旁边办学教学,继续还是利益天下,但是都有想到自己可能要面对的情况。

 

当然我们虽不怕事,但是对事不对人。当时宋朝有一个官员当到宰相,范仲淹画了一个百官图,那个百官图呈现太多人都是藉由宰相的裙带关系去当官,所以一看就知道这个宰相私心。宰相一看到这个奏折,就集了很多力量毁谤范仲淹,结果范仲淹被贬得很远。后来这个宰相弄权一时,你总有下来的一天,很多人就落井下石了,反而范仲淹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落井下石、批评他,甚至还怜悯他。对方很感动,觉得说我以前做得这么过份,几乎要置他于死地,居然他没有记恨。范公就强调,当时纵使是进谏百官图,也是对事情,不对任何人起对立冲突。学圣教的人「仁者无敌」。所以这些圣哲人往往在这些奸臣落难还能平等慈悲,反而感动他们。这是不怕死。

 

再来,不惹事。「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这无事生非铁定是折福的。所以我们处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于心量再大,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开诚布公、尽弃前嫌,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不要放在心上,让大家都有这样的心境来一起共事。假如我们自己本身没有错,都能带动这样的风气;自己本身有错呢?首先去赔不是,首先去承认错误,那也能开启大家坦诚相待。不然你不化开这个局面,大家彼此都不信任、都有隔阂,事情怎么办得成?

 

做事的态度第二点,我们刚刚讲第一点不怕事、不惹事,第二点,「一心敬慎」。时时在处理事情非常恭敬每个人、恭敬每件事情,这个敬当中还有什么?花的钱,尤其是公务员,要为国家人民负责、为公众负责,这个都是恭敬的表现,能省得一分就是为公家着想。甚至于自己在当公务员,都要对得起国家的俸禄。范仲淹先生他假如觉得今天做事不够尽忠尽力,当天晚上睡不着觉,隔天很早赶快去办公,觉得要补过来自己才心安。

 

而这个恭敬、谨慎表现在慎始慎终。这个慎始很重要,为什么?人心很受一开始的影响,比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要把士气带起来,「慎于始」。好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任,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个单位接待部很重要,每个人一来,都是接触接待的人员,他假如很有笑容、很亲切、很恭敬,就跟所有的人一开始就结善缘。你假如找一个连笑都笑不出来的,好像人家欠他很多钱,你去让他接待大众,那有点……,这样的人你要把他用去管财务,他那个脸,就让每一个人想要去走后门,一看到他「算了,算了。」用人取其长,要把他的长处用出来。

 

包含每一个缘分,他假如一开始就能得到很好的叮咛、很好的启示,建立起非常正确的态度,他整个事情就能够比较圆满,发展得好。比方说,一个人要去念大学,他首先建立对这四年应该有的态度,他不能蹉跎光阴。有些大学生一进去被学长带坏了,跟他说,「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他一开始就被人家误导,就毁掉了。我就是被学长这么讲的,不过我不怪他,因为我自己定力不够,我有爱玩的因,遇到那个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但是我要忏悔,我做错了,怎么忏悔?要劝所有有缘的大学生,不要再走我的弯路。当学长的人、当长辈的人,在你的学弟或者你的晚辈要去念书,你就要告诉他,「这黄金的四年,你要好好提升德行跟能力,你出大学才能报父母的恩、才能报整个国家对你的栽培。」你把那个恩德要入他的心,他就觉得我要好好提升自己,他那四年就不会空过。

 

包含我们老祖先非常深明这个「慎于始」的重要。所以成年礼,你成年了,应该有什么责任、态度?在那个礼仪当中收摄他的身心。婚礼,婚礼非常隆重,整个过程提起他的责任感。这不是儿戏,「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是社会、国家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婚礼、结婚。因为国家能不能出人才,社会、家族能不能出人才,就在夫妇的相处上,夫妇好合自然能出圣贤子孙。这个恭敬、谨慎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这个也是谨慎的态度,「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做事的态度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他绝对廉洁不贪污,他知道贪财会感来横祸,这个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历史当中有很多例子,比方在魏晋南北朝,有一个人叫阴铿,他为人很善良,有一天他跟朋友在吃饭,他看到服务人员很辛苦,给他们端菜倒酒。他突然就端了一杯酒,然后拿了一些好菜,要请这个服务人员吃。他那些朋友都笑他,说你干什么?他说:「他可能服务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连那酒的味道他都没有尝过,因为他穷,请他喝一杯。」这个服务员很感动,喝了他那杯酒。结果后来梁武帝时候发生「侯景之乱」,很多的贼寇作乱,阴铿就被贼寇给围住,眼看着就没命了,突然有一个人杀出来帮他解围,把贼寇给打退了。他突然捡回一条命,魂不守舍,还没定下心来,赶紧问:「这位兄台,我跟你非亲非故,你怎么冒着生命危险救我?」结果对方讲,我就是那个当初你请我喝一杯酒,我感你这一分情谊,刚好遇上就报这个恩。

 

所以诸位学长,要多请人家吃东西。这个历史当中举不胜举,就因为请人家吃饭,包含春秋时候的赵盾,他就是请一个人吃饭,最后也捡回一条命,那个人帮他杀出重围。所以要广结善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你在危难、当你在很需要帮助,那些善果就现前了。假如你非常为难、焦头烂额的时候,找人帮忙没人肯,不要生气,要反求诸己,平常没有跟人家结善缘。

 

这个深信因果要深信到念头,一个恶念都能产生严重的恶果。像有一个读书人,本来考得上进士,但是知道自己考得上,当天晚上起个念头,太太长得不够漂亮,回来要换太太,他就考不上了,一念就把福报给折掉了。包含人最严重的损德是不孝父母。有个读书人学问也很好,一直考不上,有个修学的高人就提醒他,以前曾经瞪过自己的父亲,所以折掉了福报。当然,假如他肯发自内心至诚的忏悔,我想他也能够转变命运。但从这些事例让我们了解,一个恶念都不能起。要起善念,而且这个善念要为天下的百姓着想,像卫仲达的例子,他一个念头是为天下苍生,他那一个善念的力量超过他四十年造的恶业,这个力量很大。

 

而这个因果还包含什么?一个人不尽责任,就要负因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哪有说我都没有做恶事,所以我没有什么恶报。不尽本分就是做错事情了,就是要负责任。以前古人都很明白,你推荐的这个人对国家有害,事情东窗事发了,我是推荐人,我要引咎辞职,我对不起国家,我要自己辞职。假如皇上下令你还是要为国家做,当然要听君王的话,可能国家还是会处分、会降职。所以敦伦尽分是积功累德,不尽本分也是折自己的福报。其实不尽本分就是不孝父母,也是不尊重圣贤、师长的教诲了。其实人不真干就折福了,为什么?糟蹋圣贤、师长的教诲,怎么会不折福?人最大的福田,孝亲尊师。而尊师表现在哪?依教奉行上。

 

做事的态度还有一点很重要,不情绪化,叫「凡事不指责,勇敢去负责」。事情已经发生了,在那指责、发脾气,于事无补,既往不咎。我们复习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天地间(「缪彤自挝」有这一段话非常精辟)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自责,自我反省。这一句话我的心态有没有不对?这一件事我有没有没有提醒到的地方、没有尽到力的地方?反省自己。再来,这件事现在是这样了,我还能怎么补救?亡羊补牢,怎么尽我的力。人都时时反省,然后尽忠尽力,他不会把念头放在去指责、去发脾气上,不会的。

 

再来,做事情要专精,所谓「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精进」。你不能学一大堆,什么都好像懂一点,什么都松。就像挖井,你挖了十口井,没有一口井挖到水,不如深挖一口井,所以专心专注非常重要。「事无巨细,不专则不精;业无大小」,你不管做哪个事业,「业无大小,不熟则不巧」,熟能生巧。德国人这一点做得很好,他很多行业,那个公司几百年他都做同一个东西,做到一门深入,谁都比不上他的技术。

 

再来,做事要有恒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有恒为成功之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来,做事不攀缘、不强求。缘分具足,尽心尽力;缘分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等缘具足了再去尽力;或者只有七分缘就做七分,只有三分缘做三分。三分缘做七分,攀缘;七分缘做三分,叫不负责任、随便。这个都要审时度势,抓好那个分寸。但是你三分缘你做三分,慢慢那个缘会发展起来,人家就会很信任你,觉得你这个人很有分寸,那个缘也会不断的造得更殊胜。还有一句格言很好,说「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人不能自我反省,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点;「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耐烦也是成就事情很重要的修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做事的时候,时时要为大局着想。格言当中有说到,「任难任之事」,你担任很困难的事,「要有力而无气」,这个事情已经很难成就了,你要带头出力,带动大家的参与投入,甚至是牺牲奉献的态度,有力但是不要生气。事情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还发脾气、还跟人摩擦,不是让事情更难发展?真正有大局观的人,不愿意添一丝毫麻烦。「处难处之人」,我们做事不可能不跟人相处,他的性格比较刚烈,「要有知而无言」,很有智慧能了解他的情况,包容,但是不要背后批评,背后批评又传出去,没完没了,这个都是大局观的态度。

 

我们最后谈对物的态度。首先要爱惜物命,「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能乱伤害生命。我们从小教孩子爱护生命,戒他的杀心,他就仁慈;爱护物品,他就不会糟蹋东西,他就会爱惜东西、他会节俭,俭以养廉,戒他的贪心。所以古人教孩子很有智慧,不要伤害生命,「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你说真的昆虫太多到家里来怎么办?把那些引诱牠们的东西清干净,然后在外面留一些食物给牠们吃,还要真诚沟通就没问题了。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我们到云南去,看到那一千亩的水梨,它有其中一块地就是让昆虫去吃、让鸟去吃,真的其他都没有碰,就吃那一片,而且吃得非常有修养。我去看被吃的那一片果树,那一棵里面,被吃的那一粒吃得很厉害,然后旁边没有吃。所以这些昆虫跟鸟很有修养,牠们看这一颗已经被咬两口了,牠们就继续接着吃。看到旁边的同伴又咬其他的,「你真没有教养,人家对我们这么好,你也没有职业道德。」为什么?牠都咬同一颗,其他好的还可以去卖。所以万类相感,会感应,你真诚对牠,牠对你非常和善。

 

物品,比方说食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个物品背后可能有很多人的血汗,甚至于我们吃的菜,他要种菜可能还得牺牲不少的生命,蚯蚓,不小心误杀,所以暴殄天物跟杀生一样的罪恶,所以要爱惜物命。而且人爱惜东西他会节俭、会养廉。他爱惜以后会把省下来的财物去帮助人,提升仁德。爱惜物品的人他会考虑把福、把东西留在后面,不要现在就把它给挥霍掉,他会深谋远虑。而且我们感觉,人怀着一个感恩的心,他对每一个物品都会非常爱惜。比方我们想到,这个衣服阿姨送的、这个帽子姐姐送的、这个眼镜是我哥哥送的,都想着他们的情谊,怎么舍得给它糟蹋?你愈爱惜这个东西,东西愈耐用,而且愈用觉得愈有感情,衣服就不会脏、不会坏。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你以善念对这个水,它结晶很漂亮。你以善念对一切的物品,包含珍惜所有人对你的爱、对你的付出、对你付出的血汗,你对一切行业都尊重,对一切他们生产的物品都尊重,这些东西不容易坏。而且更有价值,一件衣服你能穿二十年,人家一看到说,「学传统文化的特别爱惜物品」,你还给圣贤脸上贴金。

 

第二,不浪费资源。我们古人敬天敬地、敬山敬河,觉得一切资源都不是理所当然,都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接受。甚至于自己丰收的时候,都要感谢这些天地万物,所以很多祭祀都是祭祀这些万物的恩德,非常可贵。现在的人没有这样的心境,对大自然予取予求,对山林滥砍滥伐,最后得的恶果,什么土石流、泥石流,全部是我们自己不尊重天地万物所造成的恶果。这不是天灾,都是人心坏了造成的。

 

再来,对物品知足常乐。人,家财万贯,一天还是吃三餐就好,不然会吃出病来了;「广厦千间,夜眠六尺」,你房子再多,每天也是睡一张床?有没有人说:「我有六间房子,我每一个小时睡一间,反正我就是要告诉别人,怎样?我就是房子多!」保证他得脑神经衰弱。知足常乐,够用就好了,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灵性,而不是追求这些外在的欲望,变成欲望的奴隶。不做圣人,去做奴隶,多可悲!

 

所以「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荀子》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是去享用这些物质;小人是虚荣,欲望不能满足,最后所有的日子都是拼命赚钱去还钱、去还贷款,何苦来哉?现在都市的人忙了一辈子,好像都不得清闲,所以家累很多。真正冷静的人,才不会追逐这些东西,最后把自己累得半死,反而要什么?不要吝啬,要肯布施。人生面对所有外在物质的享受,甚至于所遇到的一切亲人的缘分、朋友的缘分都不要增长贪求,要珍惜、要感恩。不要变成强求,还觉得要变成应该的、理所当然,那就堕落了。彼此有缘珍惜这一份情谊,缘尽了不要去强求,甚至去伤害别人,这个都是很愚痴的。

 

再讲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对一切物品,我们只有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不然心里面常常一大堆负担、罣碍。不要说要留多少东西给下一代,那也很傻,「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留智慧、留经典给孩子,现在人不懂,留一大堆钱财。很多企业家留钱财,最后死了以后棺材都没有下葬,孩子争财产争了好几年,摆不平,这个是留钱给子孙冲突。所以老祖宗创字,这个「钱」字怎么写?金的旁边两只刀。所以这个财物,多布施出去给子孙修阴德,不要留下来给他们争争吵吵。

 

最后以邵康节先生的一段话跟大家共勉,我感觉他这个心境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常存一个感恩祝福的心。他说到,「每天清晨一炷香」,他早上起来,可能是三点到五点就起来了,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他感谢天地、感谢国家,因为没有发生兵祸,你假如发生兵祸了,那可能就妻离子散都不一定。所以人往往在没有兵祸的时候不知道感恩,真的发生战争才知道有国家的保护是多么的可贵,人往往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所以这些话都提醒我们,时时要感恩国家,「每天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就是每一个地方都丰收,「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无妨」。我假如很贫穷,我也觉得很欢喜,因为天下太平。我们以这样的心境来祝福天下、祝福国家、祝福每一个人。大家也可以从明天开始,每天清晨一炷香,我们心量很大,量大福就大。

 

好,谢谢大家,「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主题,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再回到《群书治要360》。大家不要分别,我刚刚讲的,《群书治要》里面很多,我下一次开始翻给你们看,不然你们说我偷懒,都没有讲《群书360》。好,谢谢大家。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23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4日21:12: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