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二六卷) 2007/4/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現諸法門」偈頌第四首,後面兩句:
【或以福智莊嚴門。或以因緣解脫門。】
這兩門,經上排的順序是第十一、十二,總的來說都是屬於善巧方便,應機說法。『福』是福德,『智』是智慧,「福智莊嚴」。特別是在佛的末法時期,佛門裡面常說,世尊的教化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五種堅固。世尊滅度第一個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階段,五五百年,五個五百年,二千五百年,佛講得不錯,講得很準確。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持戒就能證果,成就是講證果,開悟還不算,證果才算是成就。證什麼樣的果?阿羅漢果。第二個五百年,人的根性就差,持戒不能證果,修禪定,這個諸位要知道。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修禪定能證果,證聲聞果位、菩薩果位。第三個五百年,「多聞成就」。佛法傳到中國,給諸位說,正好是第三個五百年,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多聞成就,你看中國義學法師出了多少人,義學就是講經說法的。十個宗派祖師大德都是講經說法的,著作等身,多聞成就。第四個五百年,這愈來愈下坡,「塔寺成就」,建廟、建寶塔,就是福智莊嚴。第五個五百年,佛說「鬥諍堅固」。
現在道場無論在家、出家,大家彼此意見都不和,都在那裡爭名逐利。我們看了心裡很難過,想想佛講的話,我們就心平氣和,為什麼?佛早就說鬥諍堅固。他要不鬥諍堅固,佛的話說得就不靈,果然是鬥諍堅固。這五個階段,我們學哪個階段?我們要學持戒,要學禪定,要學多聞,不要學蓋廟,更不可以鬥諍。那怎麼樣?我們是生在末法,我們行在正法,這就對了。法,哪有這麼多階級?哪有這麼多分別?人不一樣。愈是往早去的,早年頭,人淳樸、人老實,所以持戒修定他就能證果。到求知欲望生起來,希望自己能夠廣學多聞,這第三個時期。第四個時期以後求福。第五個時期鬥諍堅固是造業,那不是修福,那是修三途,不是佛道,是餓鬼道、地獄道,完全錯了。佛這五種堅固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雖然生在末法,人生在末法,我們的心要住在正法,這就對了,就沒錯。
福智重不重要?也重要。為什麼?接引現前廣大的群眾。所以在中國過去,太虛法師提倡人間佛法,這個很適合潮流。可是諸位要曉得,人間佛法是止於修人天福報,能不能出六道?不能。所以他提出來,社會不少是響應、贊同,但是也有人搖頭,也有人批評。為什麼?經上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只是最低的成就;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真實的果報。怎麼可以只鼓勵大家求人天福報?這是錯誤的。眾生煩惱習氣太重,即使佛菩薩住世來教化也度不了他,那麼提倡福智莊嚴也未嘗不好!為什麼?叫他多修福,不墮三途。所以這就是講的五乘佛法,佛只講三乘,現在人講五乘,五乘加什麼?加天、加人。佛法裡面講小果,小果是阿羅漢,都出了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小果;中果是辟支佛,你看都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大果是菩薩,叫三乘。
「福智莊嚴門」,這是人天佛法,可是這裡頭我們也知道,人天乘是大乘的基礎。你看現在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中國外國,我們看到很多,在家學佛,十善業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連福智都沒有。福智這兩個做到了,不能再向上提升,為什麼不能提升?煩惱斷不了。修福不能斷煩惱,福報再大,你將來能夠到大梵天去作天王,到摩醯首羅天作天王,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是摩醯首羅天,其次的大梵天王,這福報最大的,出不了六道輪迴。福享盡就往下降,不是降得很快,福享盡他有餘福,摩醯首羅天王可能降等,降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再降,可能變成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佛經裡面講的忉利天主,他往下降;再降到人間,做人間的帝王。所以我們人間很多富貴人,大富大貴,不是簡單的。他上面福報享盡,他不斷往下墜落,墜落到人間來。人間如果再不知道修福智,享福再造業,來生就到三途去了。每況愈下,他降等,很不容易往上升。
大福報的人,縱然修福也很難把境界往上提升,為什麼?福雖然修,他還不斷在造業,那個業力把他的福報平衡了;如果業力要大過他的福報,他就往下墮落。這些道理並不難懂,可是一般眾生對這樁事情忽略,沒有高度的警覺心。所以我們講席裡頭常說,你有錢、你有地位、你有權勢,那是你的福報。可是你怎樣用你的錢,怎樣運作你的權勢,那是智慧。有智慧怎麼樣?有智慧,藉著你自己的福報修更大的福報,這就對了。
有個很好的榜樣,印光老法師一生在提倡,《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原本也是個普通的讀書人,有點福報,不大,命裡可以當個小縣分的知縣,時間也不長。這個人很難得,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他相信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導,教他改造命運,他接受了。依教奉行,斷惡修善,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真的改掉,所以他命運就改掉了,命隨心轉!再往外面看,境隨心轉。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自己努力斷惡修善,壽命延長,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官也不是一個小縣分的知縣,是很大的縣分,寶坻,直接歸皇帝管的,是個大縣。做這個知縣他做了很多好事,真正為人民,積大功大德。這就是有智慧,他就曉得應該怎麼做法。
你看他原本發願想做三千樁好事,日行一善,做三千樁好事,改過自新,報祖宗之德,十年才完成。你就曉得一般人做點好事多難,十年才完成三千樁好事。然後又發願再行三千樁好事,這個時候就快了,四年就做完。凡事起頭難,起頭十年,第二次發願,四年圓滿了。那時候做寶坻知縣,發願做一萬樁好事,一天就完成了。他自己也懷疑,一萬樁好事,他太太說這一萬樁好事,要做到哪年才能做完,根據過去的經驗,他也在發愁。夜晚做了個夢,有個神人告訴他,你一萬樁好事已經圓滿了。他說:什麼事情?你減租!對農民減租,農民那個時候納的稅太高,他把它減輕,這一樁就抵得一萬樁善事,不止一萬家受惠。他有這個權力可以減租,這是好事。所以他沒有這個權,他就沒有機會做這個好事。這就是說他有權勢、有地位的時候,公門好修行,有智慧這是好修行。
如果是貪污,那個罪可不得了,你很容易造罪業。公款你要是貪污,公款是人民的納稅,那你欠了多少人的債,很容易造罪業;普通人造罪業造不了,沒有這個機會。你要是做縣市長,有這個權勢,貪污、舞弊,剝削人民,這個罪就太大,這一任縣官做完之後,下面就阿鼻地獄去報到。所以福智莊嚴,我們就知道這裡頭智慧重要,有智慧才能真正幫助眾生。首先保住人天,不墮三途,然後再慢慢幫助你提升。所以人天乘佛法也未嘗不好,它是三乘佛法的基礎,有好基礎往上提升方便、容易。但是福報大了很容易迷惑,雖然做好事,做了很多的好事,如果心不善,他修的福還是有限的。
《了凡四訓》裡面有個例子,有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家裡面非常清苦,在寺廟裡面供養兩文錢。方丈和尚看她非常虔誠,真誠心供養,親自給她祈福。以後她長大,進宮廷裡面做王妃、貴妃,貴人了,有一天再到這個寺廟裡來,帶來是黃金千兩,來報佛恩,供養道場。老和尚看了一看,叫徒弟給她祈福。她很驚訝,問老和尚,我年輕的時候到這裡來,兩文錢供養,你老人家給我主持法會,為我祈福;今天我供養這麼多,你怎麼只叫你的徒弟。老和尚說得很好,當年你很真誠,今天你是貴人,供養錢財是多,心不如當年,為什麼?你有傲慢心了。這就是千金的修福還不如從前兩文錢的福大,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修福實在講要智慧,沒有智慧,你縱然是以億萬財富,你修不到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修不到。
這在佛法的理論上,你是疏忽了,你不是沒聽過,我相信聽得很多,疏忽了。境隨心轉,你用的是什麼心?全是利他的心,福報就大;全是利己的心,沒福報。供養佛菩薩,這裡頭有條件的,佛菩薩要保佑我升官發財;換句話說,這個念頭不但沒有福,你有罪。什麼罪?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你去賄賂他,你說你有沒有罪?佛菩薩保佑我,我發億萬財,我拿一千萬來供養你,可不可以?這個念頭墮地獄,你不是做真的好事。又何況你是大施主,身分地位不一樣,進入寺廟沒有一個人不對你恭敬,禮敬接待,你的福報用完了。這個小女孩年輕到寺廟,人家瞧不起她,沒人理她,沒有人對她尊敬,所以她那個真誠心福報是圓滿的。這些道理要懂,事實要明瞭,你才真正能求到福報。
幾個人得到的財富,自己曉得財富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財布施累積的?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財為五家共有」,你明白這個道理,錢財在我面前,我有權來支配,抓住這個機會趕緊做好事。知道財不是我的,我留不住,這是機會難得,有這個機會為什麼不做好事?全心全力為苦難眾生去著想。修福裡面,我們讀聖賢書這麼多年,明白了,哪一行功德最大?辦教育。尤其是聖賢教育,真實功德。你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搞聖賢教育五年,成為萬世師表。釋迦牟尼佛懂得,捨棄王位,一生從事於聖賢教育,天人師,在這個世間說福報,沒有人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換句話說,你要細心觀察他搞的是什麼教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他就搞這一樣。破迷開悟的果是什麼?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有因有果,種善因得善果,一生樂此不疲。不但言教,身教,做出來給你看。他一生為我們示現的,那就是圓滿覺悟的一個形象,什麼形象?放得下!絕不受世間名利、五欲六塵的誘惑,確實安住在自性裡面。
怎麼安住法?你看看六祖惠能所說的就對了,你就明白了。能大師講得簡單,只講了二十個字,他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安住在清淨,決定不染。「本不生滅」,沒有生死,生死是個對立,從這個意思你就曉得,他心裡頭沒有對立。我們常講,對人沒有對立,對事沒有對立,對一切萬物也沒有對立,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智慧、德相不缺,圓圓滿滿的。「本無動搖」,心是定的。「能生萬法」,他那個生萬法就是無量法門,能為眾生示現八萬四千法門,示現無量法門,他安住在這裡。《金剛經》上講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末後一品所說的,這是真實智慧。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所證得的。能大師這個二十個字就講清楚了,就講圓滿了。
世尊一生所行的,我們在這麼多年來,把它總結成二十個字,你們想想這二十個字,能不能圓滿的包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拿這二十個字細心觀察世尊一生的示現,相不相應?能相應,這二十個字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統統相應。就這個心,他修一點點的小福,布施一塊錢、布施一毛錢,福有多大?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境隨心轉,所以他的福就大了。那個人布施一百億、一千億,他心量很小,自私自利,那個千億布施的福很有限,決定不能超越他的心量,他心量很小,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福智莊嚴是接引人道的眾生,這是人道。
下面一句,天道,『或以因緣解脫門』。天人比我們人聰明,福報也大,你講福智莊嚴他已經都具足,他對這個不希罕。人間很希罕,為什麼?人間沒有福,聽到福報沒有一個不歡迎。天人都有福,天人求什麼?天人求解脫。解脫,換句話說,自在!佛也開這一門來幫助你。這個地方講「因緣」,因緣果報,佛家重視這個緣字,所以佛不說因生,講緣生。果報一定有因、有緣,果報才能現前。如果講因,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統統具足十法界的因,所以佛說你本來是佛,你有佛的因。你現在要想成佛有沒有方法?有,你學佛,學佛就是佛因之緣,你有了,果報就是佛。我們有菩薩的因、有聲聞的因、有諸天的因、有人的因,人的因是五戒,天人的因是十善、四無量心。三惡道的因,鬼道的因是貪心,地獄道的因是瞋恚,畜生道的因是愚痴。貪瞋痴是三惡道的因,現在又幹貪瞋痴,那就造緣,那是緣,有因、有緣,三惡道的果報就現前,這是事實真相。
天人要往上提升,要修上品十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實在講,這裡最重要的還是捨,捨是放下。二十八層天,放下底下一層,你就會提升一層,再放下再提升,放不下就不能提升,捨就是放下。可是六道裡面眾生,他放下不是真放下,怎麼?暫時放下。暫時放下也行,他真的上去,可是再不好好修,他又回來了,又下來了,沒有真放下。如果真的放下,那真的得解脫。什麼人真放下?學佛的人真放下。在人間,人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是不是真放下?如果是真放下,你現在學念佛法門,肯定你得念佛三昧。最淺的念佛三昧叫功夫成片,你要是得到的話,生極樂世界你有把握了。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現在還不想去,再住兩年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緣具足了。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要講往生,搖頭,沒有把握,什麼原因?沒放下。
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勉勵同學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要是做到,功夫成片就很容易,沒有一個人得不到,萬修萬人去。這十六個字就是自私自利,你能不能放下?名聞利養能不能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能不能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放下,念佛功夫成片很容易;業障重,再重,三年也能成功。你們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人家念佛三年到五年就成功,就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什麼道理?放下了。我們念佛念了幾十年,往生還沒有消息,什麼原因?沒放下,這個要知道。特別是年歲大的人,到了晚年的人,什麼時候晚年?六十歲就是晚年了。一個人,人生在世,二十歲是春天,二十到四十是夏天,四十到六十是秋天,六十到八十是冬天。秋末冬初還不準備,還到什麼時候;換句話說,六十歲該放下了,再不放下遲了。
聰明人,二、三十歲他就放下,覺悟了。你們都知道黃忠昌居士,黃忠昌三十幾歲,他試試看,看三年能不能成功?果然成功。二年十個月就成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這就走了。絕對不是他壽命到了,他是發了個願,示現給大家看看,說明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能成功的?我講的這十六個字徹底放下,很好的示範。諸天亦復如此。你修禪定,你不能放下初禪,你就得不到二禪;不能放下二禪,你就不能夠得三禪。二十八層天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放不下,決定到不了色界;色界放不下,決定到不了無色界。世出世間法都是一個道理,放下!放下就上升,放下不吃虧。
一般凡夫迷惑顛倒,不肯放下,怕放下我什麼都沒有了;他不知道放下才什麼都有,放下是真的得到。為什麼不肯放下?為什麼要把世間法五欲六塵據為己有,要控制、要佔有這就大錯特錯。你能不能控制?不能。能不能佔有?不能。你的壽命有限,控制、佔有不會延年益壽;放下的人真的會延年益壽,放下的人要發願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縱然功夫成就,他還不願意走,留在這裡幫助別人,他的壽命自然延長。真正懂這個道理,有智慧,懂這個道理一定要去做,把它做到。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下面第五首偈:
【或以根力正道門。或以聲聞解脫門。】
這兩句是小乘,聲聞乘。偈頌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到,二十門對象不一樣。真的是什麼樣的根性,佛菩薩就用什麼樣的法門,所謂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都是成就一切眾生的。可是這裡面我們要知道,佛教化這些眾生都是有階段性的,不斷的把他向上提升,畢竟上上根人太少,真的叫希有難逢。
我初學佛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在朋友家裡面看到一部《壇經》,丁福保的《箋註》,還是線裝本。由此可知,這個本子很古老,不是現在人印的,現在沒有線裝本。我偶爾翻幾頁愈看愈有味道,居然好像是在三、四天把這部經看完,很喜歡。以後我認識方東美先生,他跟我介紹佛經哲學,問我有沒有看過佛教的東西?我就告訴他這個因緣,偶爾翻一翻覺得不錯,很有味道。方老師說「這個書你看不得,不能看,那是天才,一步登天,得有那個能力才行,沒有那個能力,登不上去,掉下來就粉身碎骨」,用這個比喻跟我說。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親近李老師,談到這樁事情,跟方先生一樣,都是警告我,決定不能夠學這個法門。
李老師告訴我,惠能大師之前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見到有這樣的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只有這麼一個。方先生告訴我,他是個學哲學的,用哲學的觀點他教我學相宗,法相唯識。他認為法性、法相都是高等哲學,學哲學的應該從這裡下手。法性宗還是要上上乘人,上根性;中下根性的,從法相決定有好處,這是老師給我介紹的。以後跟著李老師,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對於法相有基礎,他的法相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所以他學過教,他也參過禪,他告訴我他參禪八年,沒開悟;他學密也學了八年,沒有得神通。最後跟印光法師念佛,覺得有點受用,所以他把過去所學的都放下,一心念佛。在台中講經三十八年,一個星期講一次,公開對大家講,一個星期講一次,三十八年沒中斷。
我跟他的時候,他給我們另外開了一個課程,開的國文,文學,跟我們講《古文觀止》,講隋唐的文選,也是一個星期講一次。我在台中十年,《古文觀止》三百篇統統講完,十年講完。專修淨土,為什麼要學古文?便利你學經教。因為經典是文言文寫的,文字不通你就有障礙,是這麼個道理。接引大眾還是應機施教,學經教的學生不多,二十多個人,每個人修學的方法不相同。所以他雖然開的這個班,這個班就是古時候的私塾,每個人學的功課不一樣。他教的方法,一個一個教,按著跟老師先後的次序,那個時候我是剛剛進門,所以我排在最後一個。雖然排在最後,老師上課的時候教我們同學,我們全部都要旁聽,一堂課都不可以缺的,全部都要旁聽。我旁聽,旁聽都學會了,這是我的記憶力好,領悟力量強。
他教的方法很嚴格,就是要你一定要專心聽講。你要是忘記,他不會再教你,他會把你罵一頓,甚至於打你,還不給你講。他說得很清楚,罵了你、打了你,我再給你說,你還會有僥倖的心理。心裡打妄想,沒注意到,沒有關係,挨一頓罵,老師還是給我講;挨一頓罵不給你講,你的指望就沒有了,所以不能不專心聽。所以上課的時候聚精會神,真是全心全力在聽課,不敢打妄想。但是凡夫,業障重,總免不了會打妄想,一打妄想真的就漏掉了。所以,我在那個班上對同學就幫了很大的忙,他們忘掉了會來找我,我給他補充。這是那個時候學習的情況。
教我們修淨土,大乘經教也不能不講,不講我們的心不服,「老師都教我們小東西,大東西我們都沒涉及」。那怎麼樣?會捨棄老師到別的地方學去。這個逼著他不能不講,所以,他講《金剛經》,講《法華經》,講《維摩經》,講《般若》,講《楞嚴》,講《華嚴》,講這些我們就不到外面去,專心跟他了。但是無論講什麼樣經論,最後都是歸結到淨土,這使我們真正得受用,統統歸結到淨土。
經文上這兩句,小乘人,『或以根』,根是五根,『力』是五力,『正道』就是八正道,你一看就曉得,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對小乘講的,它是佛門裡面的基本法,雖是小乘,通大乘。所以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把三十七道品用天台家的藏通別圓來講演。藏教的講法就是小乘,通別圓那全是大乘,尤其講到圓教,跟《華嚴》、《法華》沒有兩樣。所以我們才曉得,法沒有大小,大小在哪裡分?大小在人的根性。小根性的人,大經也變成小乘;大根性的人,小乘經也變成大乘。所以,教下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是什麼?圓頓根人。圓頓根就是上上根人,他來說法,沒有一法不是圓頓法;大乘人說法,沒有一法不是大乘法;小乘人說法,一切法都是小乘法;人天乘人說什麼都是變成人間佛法,人天乘。
無論講什麼法門,還是眾生根性不相同,自己的心量、願力、修學境界不相同,你在一切經教裡你接受的不一樣。所以,佛以善巧方便開無量法門,這個我們不能不懂。對小根性的人給他講這些,對大根性的人要用這個來做基礎,五根是信、進、念、定、慧,大乘還是要從這裡學起。我們要是冷靜觀察現前的佛法,說老實話,人天乘都沒有,哪來的大乘!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只可以說在佛法裡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那就是像李老師常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麼叫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就是隨著業力轉。講到業力,說實在的話,決定是惡業大過善業。我們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起幾個善念?起多少惡念?大乘教裡面講,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念,凡是為利益眾生的是善念。你想想我們這一天當中,起幾個念頭是以真誠心利益眾生,起多少個念頭是為自己,如果冷靜一想,就知道了。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造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道?修的是鬼道、地獄道、畜生道,修這個。人道都沒有修好,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嗎?人道是什麼?五戒十善。所以佛說了真話,這個世界上的人,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的人太少了。佛在地上抓一把泥土,灑到地下,手上還有一點,指甲上還有一點。佛用這個做比喻,告訴弟子們,我們這個世間人得人身的,死了以後不得人身,就像我手上這把土,灑在地上的,不得人身;得人身的,就像我這指甲上還剩的一點點,用這個做比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談何容易!
狐仙,狐狸修成人身要五百年,所以狐仙看到人很尊敬、很羨慕。你們得人身這麼容易,牠得人身要花五百年的時間在修行才得人身。得人身的人多,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曉得將近七十億,這都得人身的,得人身這些人,多少人能聞到佛法?佛法裡頭現在有正、有偏、有邪,純正的佛法難聞。得人身再聞佛法,談何容易!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會珍惜,才知道不容易,你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今天是在學大乘,我們的學習時間也很長,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對我們有好處,你才會有悟處!但是也有薰修一生,最後還是到三途,那是什麼原因?我們現在曉得,他沒放下,所以他不能成就。善業放不下,惡業放下了,來生得人天,這人天法。
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惡業要放下,善業也要放下。放下不是不做,心裡不執著,斷惡修善都不執著,那怎麼樣?修清淨心。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修淨業。惡要斷,善要修,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不放在心裡,這叫念佛人。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斷惡修善,排除障礙,以此功德迴向給眾生,把心量拓開;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自己修行往生沒有障礙,冤親債主不來找麻煩,這個很重要。這一世沒有冤親債主,前世有,再前世有,所謂是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這種恩恩怨怨,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很麻煩。到你想走的時候他來擾亂,為什麼?他要來報復。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將自己修學所有功德迴向給他們。一定發願,我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一定先來度你們。親也好,怨也好,總是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一定是先得度,要明白這個道理。
進是精進,信才會有精進;不能精進的,那你就曉得信心不足。我們今天學《華嚴》我們就曉得,頭一個要信什麼?頭一個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很重要。然後再想想世尊在經教裡常講,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頭,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統統都有。阿賴耶的種子是習性,不是本性,可是這些習性的種子遇到緣,它起現行。我們要讓它不起現行,那你要知道要把緣斷掉。譬如地獄、餓鬼、畜生,它的因是什麼?貪瞋痴。我明白了,我把貪瞋痴的念頭斷掉,貪瞋痴的因雖然有,阿賴耶識的種子不會消失的,可是緣沒有;緣沒有,果報就不會現前,這個道理不難懂。
最重要的你要搞清楚,你要斷貪瞋痴,不是把貪瞋痴換對象。譬如我世間法不貪了,我貪佛法;世法我不瞋恨了,我看到人家破齋犯戒,我瞋恨心生起來,你還是落在貪瞋痴裡頭。所以說不能換對象,要把貪瞋痴放下,世法不貪,佛法也不貪。世法裡面沒有瞋恚,佛法裡頭也沒有瞋恚,這就對了,你的緣才真斷了。世間的緣也要淡薄,也要放下,要不然人天兩道離不開。所以世尊教我們,我們只盼一個緣,這個緣是什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別的緣都不盼,都放下,一心一意只緣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你這樣修學,因為阿彌陀佛的因你有,每個人都有,你今天一心一意念佛求生,緣成熟了,果報必定現前。除阿彌陀之外,其他東西都不在意,有很好,沒有也好。別人向我們要,我們有的,能捨,一點都不吝嗇,這就對了。
學佛的人,道場能捨,你喜歡,我就給你,沒有貪戀。為什麼?你要貪戀,這個道場在人間,你就離不開人間,很麻煩。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能捨,天上不貪戀,人家請你去作天王,搖搖頭,我不希望做這個,你才能到極樂世界。所以,生極樂世界不僅僅是放下人間的富貴,五欲六塵的享受,還要放下天上,不能貪圖。天福可大了,多少修行人,天上一逛馬上就迷了。
過去在印度,無著、天親、師子覺三兄弟,都是修法相唯識的,都有成就。三兄弟約好了,哪個要是先往生,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兜率淨土,也叫彌勒淨土。三兄弟約好了,哪個先去,去到之後要趕緊回來報個信。師子覺先往生,往生之後沒消息了。以後無著往生了,三年之後回來,告訴天親菩薩他到兜率內院了。天親菩薩說,你往生,為什麼?我們約好了馬上就回來。他說是!我去了立刻就回來,我從兜率回來,這個世間三年了。現在我們懂得叫時差。真的,因為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所以他在那裡打個轉回來,人間三年,他那裡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這才曉得,真的他是一見彌勒菩薩馬上就回來報信,我們人間已經三年。他就問:師子覺呢?師子覺沒有到內院,在外院裡面碰到些天人,他就迷了。你看看修到那個程度,看到這些天人的時候就迷了,不容易。所以,彌勒淨土沒有西方淨土那麼容易。彌勒淨土你到內院,你還得通過外院,外面那些很容易誘惑人的,連師子覺都被誘惑,何況一般人。我們聽到這個故事,也增長高度的警覺心。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前面還有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七科,七個科目總共三十七條,叫三十七道品。《彌陀經》裡面也是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講起的,我們就知道它真的通大乘。如果不通大乘,《彌陀經》上怎麼會有?淨宗是大乘!從經文內容來看,也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前面三科都成就了。我們要會看經文!到極樂世界去,前面那三科不提了,就是那三科畢業了,五根、五力還要從頭學起,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我們在現前,前面這三科就不能不重視。
四念處我講過,講得很詳細。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首先要看破。四念處是講四條,第一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受是享受;「觀心無常」,念頭起伏不定;後面「觀法無我」,我是主宰,沒有主宰。這個四句是看破,很重要。為什麼你放不下?你沒看破,你執著這個身是我。佛首先告訴你,觀身不淨,你對這個身就不會再愛惜了。身確實不乾淨,你看看這裡面東西是骯髒的,怎麼知道?流出來的你就看到了。從眼流出來的是淚,耳流出來的耳屎,鼻流出來的鼻涕,口流出來的是痰,毛細孔流出來是汗,大小便流出來就更髒,裡面東西往外流。所以曉得這不乾淨,你就不會愛惜它了。然後怎麼樣?借假修真。這是個假東西,認識它清楚之後,行,可以利用它,利用它修清淨心;心清淨了,身就清淨。我們今天身不乾淨,主要是什麼?心不乾淨。心要乾淨了,流出來的不一樣。
我早年到香港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三十年前。香港同修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抗戰勝利之後到香港來過,住一個月。香港同修給他建個精舍,我去看過,老和尚住一個月就回去了。本來他們同修希望留他在香港,他告訴大家,這個地方不是修行地方,這是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所以還是回去。住一個月,大家知道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他不剃頭的,他頭髮很長,你們看到的。他也不洗澡,他也不換衣服,所以生活真是方便,我們出門還帶行李,他不需要。他有功夫,那一件衣服,春夏秋冬他都是這樣,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從來也不洗。可是聞聞他衣服有香氣,領子上都是油垢,都是黑黑的油垢,你聞聞看很香,不臭。這是什麼?心清淨,他流出來的東西不一樣。
濟公,聽說他身上的垢可以治病,他吐的痰也能治病,鼻涕也能治病,這是什麼?這人心清淨。這是宋朝時候的事,我們聽說也沒見過。可是民國年間出了個跟濟公差不多一樣的人,叫金山活佛。是江蘇鎮江金山寺裡頭一個出家人,他的法號叫妙善,抗戰期間當中圓寂的,他圓寂在緬甸。這個人跟濟公很像,也是瘋瘋癲癲的,一生不洗澡,但是他剃頭,不洗澡。也是一生就穿一件長褂,衣服從來不洗的,春夏秋冬就這麼一件衣服,人家看這個法師跟別人不一樣。吃東西不但很隨便,什麼都吃,尤其奇怪的,他看到破銅爛鐵,他一定都把它吃掉,很不可思議。人家供養他的鈔票,他拿到手上就吃掉,這鈔票多髒!多少人摸的,有細菌,他一點不在乎。有神通,真的有他心通,你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所以,常常給人治這些疑難雜症,醫生治不好的,你碰到他,他就給你治好。真有其人,這不是一般的傳說。
我在台灣認識的樂觀法師,樂觀法師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對他很了解。所以樂觀寫了一本書,《金山活佛神異錄》,他告訴我確實是真的,一點不假。煮雲法師也寫了一本書,但是煮雲法師跟他沒有見過面,那完全是打聽的。他到處打聽金山活佛的故事,聽人家講故事,他就把它記錄下來;樂觀那本書是決定可靠的。這就證明心地清淨,他身上流出來不是臭的,香的,蓮花香味。這說明什麼?大乘教裡佛常講的「境隨心轉」,意念!他心清淨。同樣是身體,不一樣。金山活佛走的時候在緬甸,那位居士要求他洗澡,他是洗澡的時候站著走的。一生就那麼一次,從來沒洗過澡,人家要求他洗,好!他都答應,走了。我們從這些示現當中,就曉得真的境隨心轉。身體是我們跟心最接近的一個境界,所以心淨沒有一樣不乾淨,心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整個細胞都善,分泌的東西都是清淨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上下功夫。
觀受是苦,受是什麼?受是享受,佛給我們講的,苦苦、壞苦、行苦通三界六道。欲界這三大類的苦全有,色界天沒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因為他身體沒有,我們講他是靈界,他沒有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壞,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麼?他雖然在那個境界裡,他不能永恆保持。時間到了他的定功會失掉,失掉之後他又會往下墮落,所以叫行苦,保不住。三界之內統苦,一定要曉得。尤其是我們現在,現在的飲食起居真是《無量壽經》上說的「飲苦食毒」。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警告,地球生病了,地球上的生態被破壞了。再下去不但我們吃的東西有毒,飲的水有毒,海水都有毒,到最後嚴重的時候空氣有毒,人怎麼能活?毒從哪裡來的?毒的根源就是貪瞋痴,是所有一切毒害的根本。這不是宇宙上什麼自然災害,不是的,人心。
所以佛把貪瞋痴說之為三毒,根本,三毒的基因。修行人就懂得了,他把貪瞋痴轉成戒定慧,戒定慧是好的,所以修成金剛不壞身,是戒定慧修成的。沒有把三毒轉變成戒定慧,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只是定功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並沒有轉變,所以這叫世間法。如果轉煩惱成菩提,這叫出世間法;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是小乘。所以佛為小乘根性的人跟他講「根力正道」,講藏教的三十七道品,幫助他證得四向四果,超越六道輪迴。這小乘教,下面一句還是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09:5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