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2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二四卷)  2007/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五段,「現諸法門三昧門」,偈頌第三首第三句看起:

  【或以決了智慧門。或以所行方便門。】

  這是二十門中第七和第八。前面我們學過,這二十門都非常重要,它是無量法門裡面代表,首先是講供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這樣念法你就很明瞭,就是一般大乘經裡面講的六波羅蜜。今天講的『智慧』,智慧就能解決問題,智慧能了生死、能成菩提,也就是講成佛。世間這些小災小難那更不必說了,只要有智慧全都化解。我們有沒有智慧?確實有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很有智慧,這就是把這個名相裡面真正的意思沒能了解。一般人往往把聰明當作智慧,聰明跟智慧不一樣!智慧是自性起用,《般若經》裡面講「照見」,那是智慧。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都有。

  佛在《華嚴》上說得好,我們總要記住,這是最重要的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都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成佛!你跟十方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道德、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福報,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佛說的。我們聽了怎麼樣?不相信,我們智慧沒有,道德也沒有,能力跟福報也沒有,怎麼說我們跟佛一樣?世尊後面還有一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把我們的狀況說出來了,我們今天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不能證得。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自性智慧德相障礙住,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業障」。業是什麼?業是動作。我們起心動念,意在造業,言語,口在造業,身體動作是身在造業,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佛告訴我們,智慧從哪裡來?從戒定慧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前面所說的這六門意思就深了。首先教我們持戒。我們今天不能持戒,不但戒不能持,十善都做不到。十善不是戒,雖然條目跟五戒沒有兩樣,但是性質不相同,五戒是戒法,十善是善法,不同,意思不一樣。為什麼我們十善都做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太多,放不下!所以十善你做不到。於是佛教導我們要放下。所以這二十門裡面,一開端就講供養布施,供養跟布施是一樁事情,都是放下。供養是恭敬心,布施,恭敬心就差一點,都是學放下。施就是捨,捨什麼?先要養成一個捨的習慣,樂善好施,喜歡布施,要把我們的煩惱習氣布施掉,捨掉,這就對了。

  所以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度慳貪,什麼時候你貪心沒有了,吝嗇的心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目標達到了。要曉得慳貪是所有煩惱的根,拔根。持戒是度惡業,不再造惡業。這裡面講到身口意。你要保持這個功德,一定要靠忍辱,你要忍受不了,你就保不住。所以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把福保持住。布施加上持戒,那就是聖賢必須具備的條件,你就具足。聖是作佛,賢是菩薩,所以你想想看多麼重要。

  從哪裡做起?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一定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三個根要一起學,一起把它紮下去,三足鼎立,少一個都不行。《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感應篇》是因果道德,《十善業》是究竟圓滿的道德,成佛作祖,我們如果把這個疏忽掉,是愚痴沒有智慧。學佛的人很多,真的,都把這個問題忽略,以為這個在無上大法裡頭,小小法。沒錯,佛就好像一棵大樹,千年的神木,這小小法是什麼?是樹根,你想想看,沒有樹根,能成就大樹嗎?你非常羨慕大樹,疏忽了樹根,尤其樹根埋在地底下,你沒有看見。

  所以我們的修行沒有成就,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成就,問題就在此地。如果有成就,你這一生就不到人間來,你就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去了,你怎麼會到這裡來?這一生又到這裡來了,可見得前生沒有成就。得人身,這又聞佛法,總算是不錯。可是這一生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把這個根補足,我們才能有成就。如果這一生當中還是把這個根疏忽掉,這一生又會空過了。所以一定要拿著這三樣東西認真的反省檢點,經書上教我們做的,做到沒有?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是不是犯了?要拿這個來檢點,才知道自己修學的功夫究竟到什麼樣的境界?這才知道。

  佛菩薩教我們做的,我說得很清楚,不是他的意思,誰的意思?是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弟子規》,我們在澳洲講,澳洲人聽了都很歡喜,告訴我們家裡面的出家人說:做人應該是這樣的。這個話就講對了,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是迷失了自性,佛菩薩是覺悟自性,告訴我們這樁事情,這是性德。你這樣做就是你的性德流露,當然你現在沒見性,但是你這樣做,容易恢復你的自性,把你的性德找回來,這就對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看作根本戒律。三皈五戒是以這三種做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三皈五戒縱然你去受了,那是形式不是實質。法師給你一個皈依證、五戒證書,乃至於你出家了,這三壇大戒都給證書給你,佛菩薩不承認,護法神也不承認。你要是真的做到,沒有受三皈,也沒有受五戒,佛菩薩承認。這就是佛家所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要懂,要認真努力去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示現,你要能體會得到,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做示現,苦學十二年,十九歲出去參學,學習很苦,那個時候完全用步行,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他十九歲捨掉王位的繼承權,捨去榮華富貴的生活,去過苦行僧的生活,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那時候的修行人都是修苦行,你能這樣做,這些高人看到你生歡喜心,你不錯,可以學,願意教你;如果你是坐車、騎著馬,到人家那個地方去求道,人家不理你,這要懂得。所以他是徒步苦行到處參學十二年,可以說當時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他統統都見過。

  人家的修持也是很了不起,為什麼?他們都懂得修禪定,有很深的定功,佛經裡面常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它的作用能夠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上到非非想處天,下到阿鼻地獄,他沒有障礙,六道裡頭沒有障礙。所以六道情況知道得非常清楚。那個境界不可思議,出不了輪迴,這就叫世間禪定,出不了輪迴。為什麼出不了?沒有放下。入定的時候,見思煩惱不起作用,這就是什麼?定共戒。但是他沒有轉過來,這個時候這四禪八定是伏煩惱,沒有轉煩惱,這叫世間禪定。

  佛門裡面的禪定跟它不一樣,佛門裡面禪定,定功是一樣的,佛門裡頭教他轉煩惱。轉煩惱怎麼轉?放下,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不再執著。要知道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不再執著了,那就是智慧,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那個作用比世間禪定超越太多。你們想想看,小乘須陀洹,大乘,在《華嚴經》上講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他們得的定,小定,有沒有達到初禪?沒有。雖沒有得到初禪,這個小定比四禪八定管用。為什麼?你要曉得,因為他放下八十八品見惑,所以他管用。他雖然不能到初禪,不能到四禪天,不能到四空天,他在欲界裡面,他不墮三途,他只有往上提升,不會往下下降。這跟四禪八定不一樣。四禪八定他要是失掉,定功要失掉,他會墮落,他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所以四禪八定比不上須陀洹,那是什麼?修四禪八定的人沒有把見思煩惱放下,道理在此地。這我們一定要明瞭。那不放下行嗎?

  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八十八品,世尊通常把它分成五大類。這五大類你就要記住,第一個是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一關很難,哪個人不把這個身當作我?你能看破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我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一般人講靈魂,靈魂還是迷,沒有覺悟。覺悟的人知道靈魂也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靈性是我。靈性迷了就叫靈魂,靈魂覺悟了就是靈性,這是迷悟的差別。靈魂出不了六道輪迴,這諸位要知道,靈性就超越了。

  所以須陀洹的第一步就比四禪八定要高明太多,不執著;換句話說,跟《金剛經》上講的四句相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不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不再執著。這現象有沒有?有,不執著,不執著就是無。所以諸位要曉得,無是無執著。凡夫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起無量無邊的煩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感無量無邊的苦報。這個事實真相只有佛講得清楚,佛是智慧照見,所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學佛,首先就要把這個事情看淡。這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看破。看不破,先看淡,逐漸逐漸淡化,到最後淡化沒有了,就看破了。知道什麼?這個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如來就是明心見性,若見諸相非相就見性。不但在這相上你不執著,你也不分別;不但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本來是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沒有出十法界;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超越十法界。

  那要問,超越之後,我們這個身體還在不在?在,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超越十法界,身體在世間,還留在這個世間為我們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知道他那個四十九年,他住一真法界。跟我們在一起,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們住我們的娑婆世界,不一樣,境界不相同,受用不一樣!這很深很深,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是真的,一點都不是假的。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也是住一真法界。他在我們這個世間,還跑到獵人隊裡頭去避難一十五年,時間不算短。然後緣成熟了,這才出來弘法利生。他在獵人隊裡也好,以後出來弘法利生也好,他住一真法界,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是住在六道輪迴,不同。他是了了見性,我們是念念迷惑。我們要想轉迷惑為智慧,向他學習就行。首先學習他的放下,他真是做得徹底,而且做了一輩子,慈悲到極處。

  你看世尊在教學過程當中,這四十九年當中確實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他們的花園、別墅供養佛陀,給他做講經說法的道場,佛很隨緣,也接受,沒有拒絕。從這裡你要去體現,體現什麼?無障礙的法界。可是他接受,經講圓滿,這課程講圓滿,結束了,還給人家。我們今天講,人家供養他可以接受,接受是使用權,所有權?所有權是你的,一生始終不據為自己所有,這個意思你要懂得。怎麼知道?最後他老人家圓寂(過世)是在雙樹間,在野外,不是在房子裡頭。

  你看他修行,最初的說法,都是在樹林底下,真的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最後走的時候也在樹林裡,沒有在房子裡面。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心地裡頭捨得乾淨,一絲毫不沾染。實在講,他就是在精舍、在講堂裡面他也是乾乾淨淨。你就曉得,他是做給我們看的,怕我們起了誤會,初學的時候是苦行,到以後供養可以接受,接受就據為己有,那你馬上就墮落,就又迷了。所以世尊最後一招,這個示現就是告訴你,他從來沒有據為己有,這是智慧。

  有據為己有的念頭,我們常講佔有、控制。我常常勸同學們,對一切人事物不要有控制的念頭,不可以有佔有的念頭,有控制、有佔有是造業。處事待人接物,縱然你居在領導地位,你底下有員工,你要不要控制他?你要不要去佔有,這是我的員工?不可以,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應當把員工看作什麼?看作佛菩薩,決定平等,就像什麼?像唱一台戲一樣,一台戲不是一個人能唱得出來的,許多人,有唱主角、有唱配角,在台面上好像有很多階級層次,後面一律平等。很可能是你的老師在台面上給你跑龍套,你扮演一個皇帝,他扮演一個太監替你辦事的,那是你的老師。你用這種心態,平等,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迷惑。這是菩薩應世,在世間裡頭應化。所以他永遠不染著,我們要學這個。

  可是在眼前,我們的確煩惱習氣很重,我們認真學《弟子規》,學三教的根本戒律,《弟子規》、《十善業》、《感應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做到六樁事情,一定要做到。第一個是包容,常常想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自己的心量,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你要恢復,你才能有成就。現在為什麼心量變得這麼小?這是一個總綱,下面有五個科目。要學尊敬別人,我們不懂得尊敬別人,所以你幹什麼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第二個敬愛別人,哪些人?「凡是人,皆須愛」,你記住這一句,《弟子規》說的,凡是人皆尊敬,凡是人皆敬愛;第三個是關懷,凡是人皆關懷;第四個照顧,凡是人皆照顧;最後是全心全力去幫助人,凡是人皆協助。

  你只好好的學這六條,這六條真正學到了,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在這五個科目上。這五個科目,頭一個是總,後五個是別,真學佛!你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樣?這五個科目具足。諸菩薩,再看看歷代祖師大德是不是這樣?是這樣。回過頭來再看看中國,孔子是不是這樣?孟子是不是這樣?是,沒有一個不是。從真誠清淨平等覺裡面流出來,這是什麼?這叫真正的自愛,真正的自覺,自愛愛他。如果沒有這五個科目,這愛他落實在五個科目上,覺他也是落實在五個科目上,沒有這五項,你不自愛、你不自覺,你沒有智慧,你只有煩惱沒有智慧。

  你要是明白了,真做到了,人家問你,什麼是佛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佛法;什麼是菩薩行?尊重是菩薩行,敬愛是菩薩行,關懷是菩薩行,照顧是菩薩行,協助是菩薩行。你們想想我說的這個話比較簡單,你也好懂,就是六波羅,就是普賢十願。我們用六波羅蜜的名詞,用普賢十願的名詞,人家聽不懂。能聽懂,人家是什麼?那是宗教。我說這六句十二個字,大家聽了歡喜,容易接受。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到,你能做到,世出世法裡面你一帆風順,沒有人不尊重你。中國古人講「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能夠尊重別人,沒有人不尊重你;你敬愛別人,沒有人不敬愛你。你有施,人家就有報,這是智慧。你能夠認識是智慧,你能夠做到叫覺了。

  我們自己想成就,希望佛法久住世間,廣利眾生,你天天發這個願,自己沒有去做,這個願叫空願;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是你的理想不是事實。願,古德說得好,「以行填願」,願是先導,在前面領路的,你得要走才行。你要有行動實踐你的願望,你那個願望才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從這幾個科目裡頭去學習,學習真正的佛法,就是學不執著、學不分別,先學這兩樣,真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那個難,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禪定。真正到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學佛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圓滿,小乘;然後再提升,不分別,菩薩,四聖法界;最後再不起心、不動念,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後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要懂。

  在現前,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國內、在國外,遇到許多超越常識的事情,鬼神有沒有?有,真有,我們接觸得太多。在外國,現在流行最熱門的,美國魏斯醫生的四本書,他這四本書,《前世今生》是第一本,第三本是《返璞歸真》,最後一本是《回到當下》。中文的翻譯本我看過,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四本書看完,我做了一個節錄,現在這節錄做成一個光碟,大家可以看。他是用催眠的方法給病人治病,疑難雜症全都解決。深度催眠,這人能夠回到過去世,說出他過去世那一生的狀況。再深度,推到他再前世,曾經有一個人回到過去好像八十多世,四千多年八十多世,把這一世的病根找出來。

  他一生當中告訴我們,肯定人沒有生死,他的書告訴你,人不死,生死是軀殼、是身體,他講靈魂,靈魂還是活著的,還是一樣在生活,他又會去找一個身體,就是我們講投胎,又去找個身體。靈魂的生活也很活躍,靈界朋友很多,並不寂寞,透過很多的訊息。第二樁事情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沒有了的事情會帶到來生,這就講什麼?報應,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你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多待人好一點,來世很多人對我們好。我們處處給人為難,處處找人麻煩,來世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障礙重重,沒有人肯幫助你,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很能給我們啟發,讓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處世。這個光碟我們這邊有,可以贈送給諸位。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句:

  【或以所行方便門。】

  智慧起用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合適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就不是一定的,所以它是活活潑潑,因人不同,因時不同,因地不同,因事不同,這就是真實智慧應用。佛家常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門。「方便」,頭一個是對自己,也就是說許許多多的方法,哪個方法對我最適合,這很重要。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

  法門譬如藥方,所以佛經上也常常用這個做比喻,佛是醫王,大夫,法就是處方。這個大夫是個好大夫,每個病人來,給他的處方一定是藥到病除,他的身體就好,就恢復健康。每個人的病不一樣,每個人的處方不一樣。同樣一個處方,下藥的分量不一樣,煎煮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它效果就不相同。所以這一定要懂得,佛法是活活潑潑,沒有一個死的方法。如果自己不懂得,自己沒有能力認識哪個方法、哪個法門能夠適合自己,自己不知道,也沒有高人來指點,那怎麼辦?佛很慈悲,在這種狀況之下,佛有一個特別的方法,那就是什麼?什麼樣的病都合適,什麼樣的根性也合適,「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佛說這叫「阿伽陀藥」,阿伽陀就是什麼病都治,只有好處,沒有副作用。

  在清朝乾隆年間,那時候佛法盛,真的叫盛極一時,都是些高僧大德。灌頂法師,他的號叫慈雲,慈雲灌頂法師通宗通教,著作等身,他留下來的著作大概有四、五十種,非常豐富,收在日本《卍字續藏》。他有一部《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叫《觀經直指》,我們過去學習《觀無量壽佛經》,看他的註解。《觀經直指》裡頭有一句話很重要,他告訴我們,你要是遇到災難、遇到病痛,什麼樣的經、咒、懺法統統失效,都治不好,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就能治好。所以阿彌陀佛是大神咒當中的大神咒,沒有能夠超過這個。很多人不相信,要念這個經、念那個經,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總念,這是灌頂法師告訴我們的。

  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聽說隋唐時代,日本跟朝鮮到中國留學的學生很多,出家人。他們曾經發起做了一個探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部經最重要?也就是說,講得最透徹、講得最圓滿,這大家公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他把這部經看作(因為他是個學者、是個哲學家)佛經哲學概論。他晚年,在學校裡全是講佛法,在台灣大學,他講「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三個大單元,都很長的時間。最後從台灣大學退休之後,天主教輔仁大學請他去,他在輔仁博士班講「華嚴哲學」。所以晚年的時候全講佛法,熱愛佛法,完全從哲學的眼光去看。所以他把佛經介紹給我。

  我那時候沒有接觸過宗教,都以為宗教是迷信,他告訴我,佛是大哲學家,佛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五十六年前,他告訴我的。這五十六年當中,我把他老人家的話證明了,一點都不假,他所說的真實不虛。佛經即是高等哲學,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我學習五十六年,歸納他講的五門,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倫理的哲學,第二個是道德哲學,第三個是因果哲學,第四個就是方先生講的佛經哲學,第五個是科學。這裡頭沒有宗教,這裡頭沒有神仙。我曾經聽說湯恩比,英國一個歷史哲學家,他說佛教是無神論,正確的。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仙,他不崇拜神仙。他求的是什麼?他求的是諸法實相,這就是哲學跟科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智慧,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我們從傳記裡面了解到,《釋迦譜》、《釋迦方誌》是傳記,唐朝人的著作。用現代的話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搞的是教育,他是個職業的老師,幹了一輩子,有教無類,跟孔子一樣。他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來學,沒有一個不是認真教導。他又不收學費,所以他是個義務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對他要認識,不能把他看錯。這尊重的心、仰慕的心自然就會生起,你才能學到真的東西。真的東西那就在經典。所以經典裡面就五個科目,你能夠學到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門門都是頂尖,確實希有難逢。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門,他一生所說的、所教的皆是方便門。他教的人可多。我們曉得,當年教學沒有教科書、沒有講義,個人來,有問題給你解答;團體來,有大團體、小團體來,你提出問題,也給你解答。世尊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從記憶當中記錄下來,成為今天的經典。同學當中,真的有天才,阿難尊者是天才,記憶力太好,聽一遍一生都不會忘記,真的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佛家的承傳,這要知道,為什麼?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複講。佛家的承傳是靠複講,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時候,阿難尊者複講,把佛所講的重複講一遍,不能參加自己的意思,要講到不增不減。實在沒有這種能力,可以能夠減少一點,你可不能添加半分。所以當時阿難尊者複講,有五百個阿羅漢(同學)作證明,沒有一個反對,都說阿難講的不錯,佛是這麼說,記錄下來。有一個人提出反對,就不可以記錄,取信於後世。

  佛經傳到中國,中國的翻譯非常謹慎,因為這個翻譯是帝王發起的,用國家的力量,用全國的人才,務必翻譯意思要正確,不能有錯誤,文字要華美。這樁事情我曾經請教方老師,我說當時大量的梵文經典傳到中國,為什麼這些梵文經典沒有保留下來?為什麼不知道珍惜?方老師聽到我這一問,他對我笑笑,他說這就是中國人太自豪了,認為自己翻譯的經典,不但意思正確,決定沒有錯誤,文字比梵文還要華美。換句話說,譯本超過了原本,那個原本丟掉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用這個本子就好。你看中國人在從前那種的自信心。所以這個國家真稱為世界大國,大國民的風範!哪裡像現在的中國,把民族自尊心完全都喪失,什麼都是外國的好。在那個時候,隋唐時代,中國世界第一。這是方先生給我說的這樁事情。

  所以我們對於古大德的翻譯要有信心,從前信心多強!所以確實梵文經典真的在全世界流失,現在存在的極少、極少數,確實是被中文取而代之。現在還有藏文,跟南傳的巴利文經典。巴利文經典多半是小乘,我們中國中文的小乘經翻譯的也非常完整,就是《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藏文經典大多數是從漢文翻譯,另外一部分是從印度傳過去。西藏有佛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才有,把佛教帶過去。所以我們這一生有這個緣分生在中國,遇到大乘經典,要知道珍惜。

  佛法流傳時間久了,傳到中國來也差不多是兩千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到中國。非正式的,還早,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就有,那很稀少。正式傳來的,國家派使節迎請過來的,永平十年,就是公元六十七年。最盛的時代是在隋唐,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

  實在沒有方法來選擇,確實現在高僧大德少,我們就依照佛陀的指示。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依照戒律修行就能證阿羅漢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換句話說,人持戒就比不上正法時候,正法時候持戒精嚴,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是說像法時期不要戒律,還是要持戒,以定為主。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到末法時期,淨土法門能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是末法時期,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那你就聽佛的話,選擇淨土法門就決定不錯。釋迦牟尼佛代我們選擇,我們依這個法門。尤其是善導大師講得好,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可是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這是什麼原因?法門的選擇是對了,對這個法門不了解,了解得不夠,雖然念佛,念得不如法,不是法門有問題,問題是在自己。

  淨宗的經典不多,在十宗裡面淨宗經典最少,只有三經一論。這大家曉得,《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三經,分量都很少,一論是《往生論》。三經一論合起來,現在薄薄一本就全了。後來的祖師大德加了兩樣進去,這兩樣分量也不多,現在我們講五經一論。魏默深居士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加進去,稱為淨土四經。到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我們的第十三代祖,他老人家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變成淨土五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那是淨土的《心經》。所以淨土五經一論合起來還是一小本,對我們現在人講容易受持,真的是方便。可是你要認真去學習,如理如法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

  這五經一論六門功課,你有能力統統學,很好;沒有能力,學一樣就行。最簡單的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理論、方法、境界都在裡頭,雖然很少,它很完整。你依照這一樣東西修也能往生,而且是決定往生。尤其它講的方法簡單扼要,兩句話,念佛怎麼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你只依照這個,那沒有不成功的。什麼叫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說,你要把心從外面境界收回來。我們眼看色,被色法所轉,看到合意思的起貪愛,看到不順眼的就起怨恨,這就是你心被境界轉。要收回來,不被外面境界轉。自己心地清淨,對外面境界沒有好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心就收回來。耳不為音聲所轉,鼻不為香臭所轉,舌不為五味所轉,要這樣才行。外面境界轉不了你,那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你就能轉境界。你怎麼轉境界?把所有一切境界轉成平等境界,很重要。

  往年,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個老和尚告訴我,廣洽法師,他跟弘一法師是好朋友,他請弘一法師到新加坡住過,住的那個房子我還去看過。他說弘一法師在晚年,真正做到隨緣不變。他跟我舉一個例子,飲食。我們曉得弘一大師沒有出家之前,花花公子,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很執著,講究、執著。晚年學佛之後,什麼講究都沒有,什麼執著也沒有。飲食之道,廚房裡做的菜,廣洽法師吃的時候,太鹹了,拿去重做,他說不必,鹹有鹹的味道;做得太淡了,也不必,淡有淡的味道,不被境界轉。所以他念佛能往生。還要斤斤計較,這個不行,這是你被境界轉,你沒有轉境界。舉這個例子,怎麼叫轉境界,怎麼叫被境界轉,一定要懂得。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是照,如如不動,不起貪瞋痴慢,不起喜怒哀樂愛惡欲,你自己能做得了主,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不為境界轉,你在境界能做得了主。你對於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自己也做得了主。這就是佛為什麼叫菩薩把布施放在第一,放下!放下就是。所以我們講到「所行方便」,頭一個你要放下,那就沒有不方便。

  所以弘一大師在晚年是變成什麼?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平易近人,決不像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聽說在日本留學還發生過一樁事情,以後都變成軼聞。他跟朋友約會,早晨八點鐘見面,這個朋友來了,遲到大概是一分鐘,他就門關起來,不見,為什麼?不遵守時間。約的八點就要八點,早來也不行,遲來也不行,早一分鐘、遲一分鐘他都計較。學佛之後就那麼樣隨緣,這些執著都沒有。所以我們曉得,他沒有學佛之前是富家子弟,沒有一樣不講究的;學佛之後,把這些毛病習氣全都改掉,全都放下,這是真功夫。那跟他老人家見面,早來或遲來,他一定都好,不會計較一定要遵守時間。

  我們再看釋迦牟尼佛,向佛學習!佛為眾生開無量方便之門,佛的日常生活,日常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教學。教學有沒有教室?沒有;有沒有講堂?沒有。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只要有人去請教,他就在那裡講,這叫方便。教學沒有固定的學生,一個人教,兩個人也教;小團體來也教,大團體來也教。換句話說,不說話的時候還在教,用什麼教?他那個生活態度就在教,行住坐臥,確實就是現在所說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舉一動都是大家最好的榜樣。四十九年教學沒有中斷過,不開口的時候,身教!開口是言教。身教、言教更深一層的,意教,念念希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念念希望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早一天成佛。

  告訴諸位,沒有一念為自己,為什麼?無我。雖然度化一切眾生,也沒有一念為他,為他是什麼?著了人相。這個意思就深,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你契入境界你自然知道,沒有入境界你不知道。這個境界是什麼?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常常用個比喻說,左手這個地方痛癢,右手要不要去幫幫他?左手有沒有去請右手?完了有沒有去感謝他?為什麼?一體。他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體,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他給我們講經說法,給我們做種種示現,給諸位說,他沒有起心,他沒有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愈講就愈玄,就愈不好懂。所以我們只能夠說自性流露的。

  確實世尊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你現在應該懂。如果有創作、有發明,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是凡夫。凡夫有創作、有發明,佛沒有。不但佛沒有,現在我們知道,須陀洹就沒有,不要說阿羅漢,《金剛經》上講的須陀洹就沒有。須陀洹還有個念頭說,我證須陀洹果了,那就不是須陀洹,為什麼?他著相。這個道理很深,示現一切相,不著一切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就是即相離相,離相即相,是一不是二,這才是自性本具的善巧方便。

  九法界的眾生不知道!所以佛法裡面講,這個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證。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證菩薩果;放下妄想,證佛果,放下即是。世尊當年給我們示現,到外面去參學,學了十二年,沒用處,十二年學的總結叫不究竟,世間法不究竟。怎麼才證到真的究竟法?菩提樹下一坐,十二年所學的不要了,統統放下,成無上正等正覺,放下了。放下執著,成正覺;放下分別,成正等正覺;放下妄想,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門講到究竟,什麼是智慧?你知道放下是智慧,你肯放下是真功夫,這在宗門,禪宗裡面講得最多。

  為什麼叫你放下?是因為心境都不可得。不但境界是虛幻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如果你要看《百法明門論》,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心法八個,八心王,心所法五十一個,色法十一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總共九十六法,都叫做有為法,有為法什麼意思?有生有滅,不是真的。後面無為法呢?無為法也不可得。一切法,我讀《大般若經》,就是六百卷,我的總結也就是四句,「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是用這十二個字做總結。你怎麼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也沒有,畢竟空,那你分別它什麼。所以我們跟九法界眾生往來,九法界眾生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樣?隨順他,他執著,隨順他的執著。佛菩薩有沒有執著?沒有。凡夫執著這是個放大鏡,佛菩薩:是放大鏡。凡夫執著有放大鏡,佛菩薩隨順你的執著說,他根本沒有分別執著,隨順你,不一樣!他是智慧,你是煩惱。他隨緣不變,你隨緣隨著變。

  這個四句,我早年講經的時候也常說,「不變隨緣」是佛,不變隨緣,「不變不隨緣」是小乘,「隨緣不變」,隨緣裡頭學不變是菩薩,「隨緣隨著變」是凡夫。隨緣隨著變,隨緣你生貪瞋痴慢,你生七情五欲,隨緣隨著變,凡夫。佛不變隨緣,應化在九法界,不一樣。隨緣不變的四句,早年講經我常常說。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凡夫,隨緣學不變,這很重要。隨緣裡頭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學不變什麼?要常常提醒,用這個經典教訓提醒,「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心就覺了,不執著。順境沒有貪戀,逆境沒有瞋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或者就用我講的這四句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心馬上就回到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真心。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時時刻刻要觀照。你要是一旦失照,你就會隨著境界轉,就隨緣隨變。

  隨緣不變是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平等覺來隨緣,那是佛。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在隨緣當中學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對於一切眾生,隨順他們的善業,所以我們自己也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如果是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這是福報,世間的福報。如果放下,佛法講的是功德,你不著相,那真正是積功累德,會幫助你得戒定慧,幫助你向上提升境界。世法佛法的差別就是著相、不著相,就這麼一點。章嘉大師講的是放下、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世間法,放下是出世間法,關鍵在此地。不可以再執著,執著是大錯。念佛執著,行,那是特別法門。但是念佛不能有別的執著,只能夠執著念佛,執著我要求生淨土,這個行。如果還有別的執著,那就把你念佛的執著破壞了,叫夾雜。所以這個法門是個特別法門。任何法門都要破執著才能成就,唯獨念佛法門可以執持名號,這對於六道凡夫來講,真的是無比的善巧方便。

  由此可知,我們這執著放不下,只執著善,放下一切不善,這就好。然後慢慢再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執著,那個跟性德就相應。你就懂得《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示現的,善財童子所示現的,就是此地所講的「所行方便」。所以《華嚴》後面教導我們怎樣行方便門。那個後面經文是非常有趣味,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日常生活,就是你從早到晚遇到的這些人,把他分成五十三類,你天天都接觸到。可是我們接觸到,不認識,不會,所以什麼都學不到。如果是認識、會,那你就是在華嚴世界,你就入華嚴法門,你就過華嚴生活。好,這一門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09:34)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8:09: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4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