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二二卷) 2007/4/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我們接著上一次講到第五段,「現諸法門三昧門」。這段一共有八首偈頌,為我們舉例說了二十門。我們必須要知道,佛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跟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由此可知,此地「別顯二十種門」,就是舉例而言,讓我們知道從這個例子要能夠懂得引申,說的是無量法門,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第一首偈把它溫習一下,第一首偈:
【菩薩住在三昧中。種種自在攝眾生。悉以所行功德法。無量方便而開誘。】
這一首「總標多門」。這個意思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菩薩住在三昧中』。這句正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住在哪裡?這句話的意思要懂,不是說你住在哪個城市,哪一條街,門牌多少號,不是這個意思,你的心安住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我們的心是住在煩惱習氣之中,妄念紛飛,前念滅後念生。這樣的狀況之下,沒法子成就。尤其是近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走過許多國家地區,我們接觸學校多,參觀許許多多的學校,現代的年輕人,用古人一句話來形容他,心浮氣躁。不但年輕人,再看看我們社會一般大眾是不是這個樣子?心裡面確實安住在貪瞋痴慢之中,患得患失,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所以感得這個世間的災難,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回想菩薩,菩薩能安住在定中,三昧是定,他心不散亂,起心動念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回頭,從雜亂、妄想回過頭來,安住在清淨心中,心地真誠清淨。
剛才,有位趙老居士來看我,他跟我同年,今年八十一歲,告訴我,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把《無量壽經》背過來了,背得一個字不漏。他說他來做影響眾,給大家做個示範。八十一歲能把《無量壽經》背出來,靠什麼?就靠心住在三昧中。佛在《遺教經》裡面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處就是三昧,你真正能夠安住在一心不亂裡面,沒有一樁事情不能成就。所以學佛開悟、證道祕訣就在此地。我們一般人學教學了多少年,要懂得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不肯把煩惱習氣放下。凡是成就的,沒有別的,煩惱習氣放下。你看我們在《華嚴》裡面講了多少年,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得三昧,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真正的佛弟子,那不是假的;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最後放下妄想,你本來是佛。佛在這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只要能住三昧當中,我們學《華嚴》就是華嚴三昧,我們念佛就是念佛三昧。不要小看了念佛三昧,佛在大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那就是說一切三昧門中,念佛三昧殊勝無比。而且念佛三昧肯定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但得阿彌陀佛加持,同時也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為什麼?你們念《彌陀經》,六方佛加持你;你念《無量壽經》,十方佛加持你。十方跟六方是一個意思,不是說六方少,十方多,不是這個意思,六方跟十方廣略不同,意思完全一樣,沒有兩樣。所以心要定,很重要!心定了,給諸位說,災難就可以避免。我們要想消災免難,用什麼方法?用清淨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就能夠消自己的業障。自己業障消除了,你所在之處,這個地區縱有災難也可以減輕,這些道理都要知道。所以自己不成就,沒辦法幫助別人;自己成就了,自然會利益眾生。
下面就是『種種自在攝眾生』。種種自在就是無量法門,心住三昧就自在,心無礙,心自在,那個身就叫法身。心自在而後境界就自在,境界就無礙了,境界無礙就是淨土。記住,佛常常說境隨心轉。我們今天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看到地球這麼多災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境隨心轉,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心行不善,所以才感召這麼多災難。如果我們心行都善,哪有這些災難!
《楞嚴經》上講得多清楚,貪心感水災,舉世之人都貪而無厭,所感得的是什麼?地球上的冰融化,海水上升。科學家告訴我們要上升五十米。上升五十米,全世界凡是靠近港口海邊的城市全沒有了。這個事情很可怕!我是在今年二月底,有位同修從網路上下載這個消息給我看,科學家提出的警告,溫室效應,南北極的冰加速度在融化。因為過去我們所聽說的科學報告,五十年,這個世界上才沒有冰,五十年。現在科學家提出來,十年,這太可怕!
這次我參加澳洲圖文巴的活動。活動完了之後,我就想了解事實真相,我到紐西蘭南島去訪問。那個地方靠近南極,有座很大的冰山終年積雪,冰山下面是冰河,我到那裡去看。到那個地方,我們乘直昇機飛到山頂,飛機降下來,在冰川上,我手向地下抓了一把冰雪,當然很冷,手碰到地面上的時候,手是溼的,我就很害怕。因為我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加拿大講經,也去參觀冰河,靠北極的,我們在地上抓了一把冰很冷,撒在地上,手上是乾淨的,沒有水,手上只是冰凍,很涼,沒有水。現在一碰,手上全是水,怎麼會融得這麼快?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
高山積雪如果融化掉,諸位有沒有想到它產生什麼樣的災難?長江、黃河,這些大江大河源頭的水從哪裡來的?都是高山積雪融化下來的水,那是每一條河流的源頭。如果這個雪統統融化,沒有了,將來河流裡頭沒有水,那還得了!河流要是枯乾,這地上草木不生,草木需要水分,需要地下的水分,地下沒水,海水上漲。這個事情很嚴重,我是到那裡去證實一下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所以看了之後愈想愈可怕。這是什麼?《楞嚴經》上講的貪心。所以災難怎麼能化解?佛說得很好,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災難就會停止,就不會發展。貪心感水災,瞋恚,火山爆發;人發脾氣,冒火,地球發脾氣,火山爆發。愚痴感的是風災。傲慢,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心不平等,感得的是地震。所以我們真的能把貪瞋痴慢斷掉,這災難就沒有。
可是世界上這麼多人,個個都有貪瞋痴慢,要多少人回頭這個世界才有救?我們過去讀「雍正皇帝上諭」,《十善業道經》前面的序文,雍正皇帝的「上諭」裡頭說得很好,我們也講過幾遍,古聖先賢講的,一百人當中有一個善人就有救。今天世界人口大概是有七十億人,百分之一,七千萬人,這個世界上能有七千萬人,這些災難可以穩住在這裡,不會爆發。諸位想想,這個世界上到哪裡去找七千萬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不但七千萬找不到,七百萬也找不到。再跟諸位說,七十萬都找不到,這個太可怕!
我們面臨這個問題怎麼辦?還是從宗教上下手,希望全世界宗教徒都能覺悟,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要為世界和平祈禱。為世界和平祈禱要有條件,什麼條件?自己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從我自身做起。全世界宗教徒要真正這樣做,宗教徒不少,信教的人。這個災難,東西方的預言都說應該在什麼時候發生?一九九九年、二000年,這個時候發生。西方預言家所講的世界末日。可是一九九九年跟二000年平安度過,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位神父跟大家講,明明這個時候有災難,為什麼沒有?他想不通。有人把這個話傳到我這裡來,我告訴他這有原因的,並不難懂,因為這個預言有幾百年,全世界人都知道,一九九九年、二000年肯定全世界的宗教徒都在那裡祈禱,那個祈禱產生很大的力量。
這個例子,你看看日本江本博士在琵琶湖做的實驗,我們就恍然大悟。琵琶湖一個小灣,這個水淤積在那個地方,二十多年來臭味難聞,水染污,不乾淨。江本博士找了三百五十個人,請了一位老和尚,聽說九十多歲,領導大家就在海灣裡面做祈禱,祈求這個水的乾淨,祈禱一個小時。三天之後,這水果然乾淨了,臭味沒有了,保持了半年。全世界宗教徒為世界和平祈禱,保持到現在。換句話說,這種祈禱不能中斷,天天祈禱能產生很大的效果。祈禱所憑藉、所依靠的就是斷惡修善。我們真正覺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的做到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不但自救(自己救了自己),同時也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
這就是「種種自在攝眾生,悉以所行功德法,無量方便而開誘」。開是開啟、是開示,誘是勸導。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頭一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追求,放下貪瞋痴慢,也像菩薩一樣常住三昧中,這樣才能夠化解災難。所以不是不能化解,境隨心轉。這個地球是我們居住的環境,隨著眾生的心念它產生變化。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上眾生各個都是善心善行,我們的世界自然就變成極樂世界。這是我在講經裡常說,極樂跟娑婆不二,一點差別都沒有,只是住在這個地方的居民不一樣。極樂世界的居民真正是純淨純善,所以那個地方的山河大地受到純淨純善之感變成七寶琉璃世界;我們這個地方的居民貪瞋痴慢,所以這個環境感得的是愈來愈惡劣,道理就在此地。知道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化解,怎樣改善。
從第二首偈以下,每一句一門,我們前面介紹了三門,第一個是「供養如來門」,第二個是「布施門」,第三個是「頭陀持戒門」,都要學、都要落實。先要養成一個供養的心,尤其是對一切苦難眾生。昨天我們講了個講題,精神的扶貧,文化的扶貧,這個扶貧就是供養、就是布施,首先要有這個心,力量沒有不要緊,不能沒有這個心。有這個心沒有力量,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力是緣分;有這個緣分,那你就有這個力量,有力量就會認真去做。
我們在過去沒有這個緣分,確實我們有願,所以這個布施供養,從學佛以來五十六年,布施供養的念沒斷過,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行也沒中斷,但是範圍很小,總是全心全力在做。講經教學,講經就是教學,教學就是講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用衛星、用網路,我們用網路十年,用衛星四年,這是最近才有緣,以前沒有緣。沒緣做不做?做,從來沒有間斷過。有緣就產生影響,網路的教學、衛星電視的教學,聽眾就多了,也就是我們在一起同學的就多了。
我移民到澳洲,今年是第五年。到澳洲之後,澳洲的政府找我,學校找我,參與國際和平的工作,這又是一個機緣,我們布施供養的範圍就愈來愈大。去年十月,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辦了一個大規模的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我們把宗教團結,將廬江湯池的辦班教學,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推到聯合國去了。這些是什麼?緣,沒有這個緣做不到!教科文組織參加的國家地區總共有一百九十二個,非常有意義、有影響。在中國,我剛剛參加人民大學的世界漢學會議,有二十多個國家代表二百多人與會。這些都是此地講的布施供養。
下面這一門,「頭陀持戒門」更是重要。頭陀是苦行!如果怕苦就免不了災難,這是昨天我們所談到的。扶貧,貧是貧苦,聖人都願意過貧苦的生活,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物質生活,三餐飯能吃飽,衣服能夠保暖,有個小房子能遮蔽風雨,足矣!就很快樂了。在中國,我們看到孔孟,孔子、孟子,特別是夫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讚歎。說明顏回物質生活的清苦,吃飯沒有飯碗,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當作飯碗盛飯;喝水沒有杯子,用葫蘆瓢,簞食瓢飲,物質生活這樣苦。從這些教訓就告訴我們,幸福快樂的人生不是建立在物質的享受,不是,與這個不相干,是建立在哪裡?建立在精神文明。你有精神文明的生活,你自然就不在乎物質生活,而且物質生活愈簡單愈好。孔孟顏回是沒有這個物質條件。
你再看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這個條件,王子出身,他要是不出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是有條件。他怎麼樣?十九歲就放棄,捨棄王位,離家去求道,去求學。求學是很苦的一樁事情,過一個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跟印度當時宗教裡面修道的人生活一樣。而且怎麼樣?樂此不疲,從十九歲開始一直到他老死,他老人家是七十九歲過世的。十九歲去求學,學了十二年,三十歲成道,成道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這是佛經上記載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一生都過這樣的生活。這個生活比孔子、比孟子、比顏回還要苦。顏回還有個小地方住,居陋巷,有小地方住;釋迦牟尼佛沒有,沒地方住,沒住處,每天晚上找個樹底下打坐就行了。這說明物質上的貧乏不是貧乏,精神上的貧乏是真正的貧乏。
今天這個世界兩種人都有,一種是富有,精神貧乏;另外一種人是物質跟精神統統貧乏。怎麼救?還是要從精神文明上下手,用什麼方式?用辦班教學。我們這個實驗得到效果,我們有信心。我們在湯池做了一年,時間不長,一年。湯池的居民現在過得很幸福、很快樂,並不是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了,不是。物質條件有改善,幅度很小,精神文明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們的文化教育中心就是布施供養的一個設施。在那個地方做布施供養精神文明,做得很成功,居民歡歡喜喜。很短的時間,每個人良心喚醒了,倫理道德的操守恢復了,人人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所以過去許多不良的陋習都能夠革除,學習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做得很成功。人與人相見,都是笑容,都是九十度的鞠躬打招呼。
現在這個小鎮去參觀的人很多,每天從國內、從國外去參訪的人絡繹不絕,我們用這個做一個試點、實驗,要做得好,慢慢的它自然就產生影響。當然我們希望,我還是希望聯合國帶頭來推動,希望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幾個示範點,有幾個示範鎮、示範城市,這個災難能救!要怎麼樣?要趕快救,不快來不及!這樣的示範點希望在二、三年當中能夠普及到全世界,這個災難就會能控制得住。這些事情科學家不相信,宗教家應該可以接受。能接受,就趕快幹,所以自己的生活要節儉,把浮華、奢侈一定要去掉。
先從自己飲食起居做起。譬如我們吃飯,佛門裡面,諸位都知道,過堂吃飯,菜跟湯就是一碗,這就是修苦行。我們這個小道場,在這個地區沒有廚房,我們的飯菜從外面叫來的,也很好,一個人一個便當盒(一個飯盒),生活要簡單。居家,如果我們真的安住在三昧當中,真正想自度度他,就從生活上做起,每天吃飯,我想三個菜一個湯夠了,省事!中國人過去常講四菜一湯,很豐富,超過這個,這就是奢侈的生活。我們從小在抗戰期間過的是苦難的生活,每天有二、三個菜,不錯了;四菜一湯是我們待客的,家裡來了客人才會有四菜一湯。現在吃飯,普通的六、七個菜是很普通,十幾個菜現在常見。十幾個菜在過去只有過年才有,現在人是天天過年。天天過年不錯,但是要曉得,天天過年就會招來災難,招來的是天地鬼神嫉妒你,麻煩就從這來。
聖賢人生活非常簡單,佛陀一生托缽,飯菜就是一缽,混在一起的,叫袈裟,袈裟就是混雜在一起。我們穿這個衣服叫袈裟,就是紅黃藍白黑染在一起。紅黃藍白黑這五色叫正色,佛法避免正色,染在一起的。吃飯也是如此,你看托缽,最多只能托七家。如果一家、二家供養你的夠吃了,就不到第三家去;看到很少,不夠,再去,最多不可超過七家。七家的飯菜混合在一起,日中一食,過這樣的生活。
持戒,守法!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的戒律沒法子持,我們非常感慨。在家的佛弟子,十善做不到;出家的佛弟子,《沙彌律儀》做不到,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根本戒沒學。那你說《十善業道》、《沙彌律儀》這不就是根本戒了嗎?沒錯,是的,這是佛門的根本戒。還有根本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戒,人都沒做好,怎麼能學佛?做人的根本戒是什麼?儒家的《弟子規》。所以我們講持戒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受持《弟子規》。把《弟子規》三百六十句,句句都做到,然後你再學《十善業道》,不難!沒有《弟子規》,《十善業道》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說儒的根是做人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弟子規》是倫理的教育。有倫理教育,有因果教育,《十善業道》、《沙彌律儀》是道德教育,你才能夠成就。
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就一定要想到,如果這三門,在家學佛的三門,《弟子規》、《十善業》、《感應篇》,這三種做不到,你不會成就。念佛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不可以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二首最後一句,第四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這一句對我們學習非常重要。不但是出世間法,世間法都不例外,要想成就,古人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保持一門深入,就決定不動搖;長時,那就要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世尊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祕訣就在忍耐。所以《金剛般若》裡面雖然講六波羅蜜,講得最多的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忍耐才叫真功夫!忍辱波羅蜜裡面給我們舉了個例子,讓我們知道學習從哪裡忍,怎麼忍法。第一個人與人之間相處,最不容易忍的,要從這裡下手。八苦裡面講的怨憎會、愛別離,你就曉得這兩種境界現前,一個是你所歡喜的環境,你所歡喜的人、歡喜的事、歡喜的物,你會起貪心!貪愛、貪戀,這都是煩惱,你要修『不動堪忍』。
不動堪忍是什麼?這個境界現前,你還能保持清淨平等覺,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這個念頭不會生起來,這叫不動堪忍,這是對順境善緣。反過來,逆境惡緣,逆境是很不好的環境,惡緣是什麼?是你很不喜歡的人。這個人找你麻煩,冤親債主,不定從哪裡來的,可能是你的家人,可能是你的親戚,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你的同事,冤親債主,他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都有。在這個社會上常常會碰到,怎樣?不生瞋恚。為什麼?一定要知道,不論你是遇善緣、是惡緣,不是偶然的,有前因後果。那個人對我好,我前世對他好,我們有善緣;這個人對我不好,我前世對他不好。你還要知道,善會變成惡,惡也會變成善。由此可知,善不是定善,惡也非定惡,它會轉變。為什麼會轉變?我們自己的存心,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自己的德行,像佛經上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學佛要學會這一點,不被境界所轉,我們能轉境界,那你學佛就沒有白學了。你能把過去生中的善緣轉變成法緣,這個多美好!沒有貪戀的念頭,大家在一塊同參、同學,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
對那些惡緣、冤親債主呢?化怨為親,化敵為友,化惡為善,好!什麼化?感化,你自己的智慧道德,特別是不動堪忍,你會感動他。他常常毀謗我,我怎麼樣?我常常讚歎他。這一個對比很鮮明。我讚歎他,一定他有長處,這個諸位要知道。人在這個世間,說是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找不到,只有短處沒有長處的也找不到,總是善惡混雜。我們知道他的善,就讚歎他善的這一方面,惡的那一方面絕口不提,要做這個功夫,這叫真修行。時間久了,你要有耐心,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回頭了,他會想到我常常欺負這個人,我常常挖苦這個人,我常常羞辱這個人,他都不生氣。這麼多年來,我對他沒有好臉色,他對我還是這麼尊敬,我有一點小小的好處,他還是這麼讚歎,人的良心會被激發出來。他終究明白,我這一生真的遇到一個好人。這樣就是化惡為善,把那個惡人感化讓他變成善人,把冤家轉變成親家,仇敵轉變成朋友,這就對了,這叫學佛。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幹什麼?就幹這樁事情。我們要懂得、要明瞭、要認真努力在這上下功夫,這是對人。
首先,你要肯定我們老祖宗五千年前的教誨,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要肯定、承認,一絲毫不懷疑。佛陀教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佛是覺的意思。換句話說,佛教導我們本性本覺,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本性本善,這是首先要肯定、要承認、不懷疑,這是智慧。這叫看破,根本上的看破。你能夠肯定一切眾生本性本善,本性本覺,我們對眾生那個尊敬的心就會生起來。要不然你看到個惡人,你怎麼可能對他生尊敬心?不罵他、不批評他就算不錯了,對他還能生尊敬?辦不到!為什麼佛菩薩能辦到、聖賢能辦到?聖賢知道本性本善,本性本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那麼他現在不善,他現在不覺,那是什麼?他迷了,迷失了本性。這個迷並不是真的把本性失掉,不是的,這個迷只是一時迷惑,它不起作用,本善變成不善,本覺變成迷惑。不善跟迷惑,本性裡頭沒有,那是習性,我們常講,他被染污了。古大德有個比喻,譬如一塊黃金,黃金是純淨純善,掉到糞坑裡去了,被染污。你想它是不是真的染污?不是,你把它拿起來用水洗乾淨,還是本性本善,並沒有染污。眾生在六道三途就像你的純淨純善的本性掉到糞坑裡一樣,就跟這個比喻一樣的,雖然掉在糞坑裡面,並沒有真正的變質,沒有。
所以眾生雖然造作罪業,墮落在阿鼻地獄,佛菩薩對他還是尊敬,為什麼?清清楚楚知道他的染污是暫時的,洗刷乾淨就恢復正常。佛菩薩就要自行化他,幫助他恢復正常。用什麼方法?不動堪忍是最重要的一個手段。你對我種種不善我能忍受,無論你對我毀謗也好、批評也好、羞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能不動堪忍。為什麼?我很清楚、我很明白,我懂得怎樣幫助你回頭,幫助你覺悟,所以有耐性、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總是以善心善願祈求三寶加持,加持我有能力感化你,加持你有能力覺悟回頭,這是一個善心善願。有善心善願一定有善言善行,當你不了解我們的時候,懷恨在心的時候,我看到你遠遠躲開,迴避你。你一定會開心,你看他怕我,我一在的時候,他趕緊就走了。隨他去發洩,這不是怕他,這是化解怨恨的一種善巧方便。
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總是讚歎,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毀謗我是好事,你羞辱我是好事,你陷害我是好事,為什麼是好事?消我的業障。我這一生沒有造這個業障,過去生有沒有造?再過去生有沒有造?無始劫來我們造的業太多太多!怎麼樣能消?遇到這些人,他都來替我消業障。可是我要接受,我歡喜接受,業障才能消除。如果我不接受,業障就不能消除。如果還有怨恨心、還有報復心,那個麻煩更大!這個業障會加深,加深到最後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這個事情很多!諸位要是細心冷靜觀察,現前這個社會上,你天天都看到。或者是自己天天也會遇到,常常會遇到,冤冤相報!他報到我身上,我不再報他,帳到這就了了、就結了,這好事,將來就是好朋友。化敵為友、化怨為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都要有這個功夫,不動堪忍。
中國人過去講「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兒女的一定要報仇,要報仇雪恨。學了佛之後你就知道,這種觀念、這種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今天報了仇、雪了恨,他要是不服,來生還要報仇雪恨,你生生世世愈報愈慘烈。《文昌帝君陰騭文》一開頭就說了這麼一樁事情,文昌帝君也是報仇雪恨,生生世世非常痛苦,以後聞到佛法才恍然大悟。我們接受了,不再報復,這個帳就結了。如果遇到這樁事情,真正是孝子賢孫,原諒對方,好好的把自己修學功德超度自己的親人,化解怨恨。化解怨恨至少生天,懷恨在心,還要來報復,總在三途。三途的罪業受滿之後到人間又報仇,報仇又造業,造業再下去,有什麼好處?不能不懂。兩個族群世仇,兩個國家世仇,你們想想兩國的人民都痛苦。如果能夠一化解,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後世兩方人民都享福。你們想想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
在因果事實裡面我們看到,許多怨恨結在心裡上,化不開的,以後報仇怎麼樣?他生到仇人家裡,做他仇人的兒女,最後把這個家毀掉,用這種方式來報仇。所以佛告訴我們,父母跟子女四種關係。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彼此相處很好,有恩德,這個兒女到你家裡來投胎,報恩的,報恩怎麼樣?孝子賢孫,好!第二類是報怨的,過去生中結的冤仇,他是來報仇,他長大之後一定是犯法、犯罪,叫你家破人亡。都有因果,不是無緣無故的,不是偶然的。現在我們看這個社會,很多人說兒女不孝,兒女不聽話,兒女不好教。如果你要是學佛,你就會想想,我這個兒女是來報恩的還是來報怨的?我們一生對待人,對待別人是布施恩惠多還是給人家結的怨恨多?自己想想就知道。如果一生你存的善心,行的是善行,處處都為別人著想,你的兒女一定好。為什麼?他沒有報怨。如果看到人都不滿意,時時刻刻批評人、教訓人、侮辱人、羞辱人,你跟人結的就是不好的緣,人家到你家來投胎做你的兒女就是不孝,就這麼個道理。這是報恩、報怨。
還有兩種,討債、還債。你欠別人的,人家來討債。討債,你欠得少的,討完他就走了。比如小孩養到三歲、五歲,也花了不少錢、花了不少心血照顧他,他走了,死了,討得少的,討債鬼。你欠他多的,你會培養他到大學畢業,拿到學士,正好可以到社會上去工作了,還沒有工作,他走了。你對他身上所花的錢、所用的心血,統統付諸於東流,就是他來討債的,欠得多。另外一種還債的,還債的就看他欠你多少,他要欠得多,他發了大財,對於父母物質生活上照顧很周到,欠得多的,沒有孝心,對父母沒有恭敬心,但是生活會照顧得很好。如果欠得少,對父母的物質生活就相當刻薄,他自己過的好日子,你只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給你遮蔽風雨,夠了。他自己住的是高樓大廈,你住的是小房子,生活也能照顧,只是很平常的生活,欠得少,他不要還那麼多。佛講得有道理,你想,愈想愈有道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你要是明白,學了佛懂得,你就都能忍了。來報恩的,很好,孝子賢孫,希望他能夠學佛,大家將來同成佛道。來報怨的,你能夠化解,你不再怨恨,縱然家破人亡,也會點頭,應該的,過去我是這樣對他的,今天他這樣報回來,一報還一報,到這裡終止了,來生不再有怨恨心。至於討債還債也很清楚,來討債的,走了也不要過分悲痛,討債的,還清了。來還債的,縱然還得很少,知道過去他欠我的不多,所以也就不必過分要求,平平安安度日子,好好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做佛去,又何嘗不好?物質生活太富裕了,不想離開這個世間。生活很清苦,兒女對自己不尊重,正好念佛,為什麼?他不來干擾你。所以你想通了,都是好的增上緣;想不通,你怨恨自然就生起來,你不平,你怨恨。不平、怨恨是自己在繼續造業,這是錯誤的。這是講我們對人要不動、要堪忍,要有善巧方便把它化解。
第二種是對事物,就是對大自然,我們的環境。環境不好要忍,環境是眾生的共業,你不忍,怎麼能成就?冬天你要忍受寒風,夏天你要忍受炎熱,對大自然的。這不是對人的,不是人事,是自然環境,也要不動堪忍。對大自然不怨天,對人事環境不尤人,永遠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尤其是我們現在講的自然災害,清清楚楚,你不能夠不接受,當然也要做適當的防範。但是最重要的根本是真正覺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把世緣要放下。你放得愈多,你往生就愈多把握;你不肯放下,它是念佛往生的障礙,不能不知道。這是第二類,法忍。
第三種,佛教導我們修法,修行要不動堪忍才能成就。我們中國古人教導我們與這個法門也相似,你看《三字經》上教給我們,「教之道,貴以專」,學習當然也是一樣,我們學習要專,不能學得太雜,不能學得太多,學雜了、學多了,不能成就。所以學道,信心是擺在第一,信心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最高指導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可以用在一切法上,這個原理原則可以用在一切法上。對世間小小事你都能守住這個原則,沒有一樣做不好的,沒有一樣做不成功。
首先要有清淨信心,清淨信心是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只有煩惱,那就是你沒有信心。信心從什麼地方建立?從根本建立,根本就是要相信本性本善,本性本覺,這是最根本的。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一切眾生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性本覺,相信一切眾生本性本覺,從這裡建立信心。然後信佛菩薩,信古聖先賢的教誨,相信他們一生所行的決定是正確的,特別是苦行,前面講的「頭陀持戒」。
我們要想在一生成就,不能不認真去學習。所以物質生活適可而止,絕不去追求,尤其不能跟人家比賽,不可以跟人家競爭。什麼叫比賽、叫競爭?現在人講時髦,我看到有一個居士衣服很多,並不是破舊的,都很好,穿出去也很大方,還要做衣服,我問她為什麼?這個樣子過時了。不能穿了嗎?穿,能,穿出去別人笑話。這觀念錯了,我就跟她講,妳可以穿出去,人家笑死,笑死是他死,妳沒有死。他笑死活該,與妳不相干,妳何必怕他笑死,妳要去做那些跟他一樣時髦的,妳在浪費,妳不知道修福,妳在造業,妳知不知道?我說了很多,最後她也懂得了。這個道理你真的搞明白了,參透了,你的日子很好過。做一件新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再做衣服,你就不會有這個妄想,也不會浪費。比如家裡用品,你一個電冰箱好好去用它,也可以用十年,不要常常去換新的。所以物質生活很容易滿足,你要知足,你快樂,你有多餘的時間,你也有多餘的財富,不必苦苦去營求。
早年我在台灣,有一天出門坐計程車,司機告訴我日子不好過,每個月收入都不夠支出。我就問他,才知道他跟這個同修一樣追求時髦,那你當然就不夠用了。如果不追求時髦,不必跟他們一樣,我能夠節儉,我能夠愛惜物力,你家裡面所有用的東西不必跟著人家常常去換新的、換時髦的,你日子很好過。他一想,對!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工作一年可以休息兩年。一點也沒錯,那就叫會享受。工作一年所賺的錢足夠過三年生活,你何必這麼辛苦?問題就是你要想通,想通你就會過日子,想通你就幸福快樂;不想通,你天天煩惱。
尤其現在科技是日新月異,像現在家裡面電視設備,過幾個月新的產品出來了,這個慢慢就淘汰了。你家裡擺的這個,朋友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寒酸,覺得自己沒有面子,錯了!一樣的收看,並不丟人,而且提倡節儉,你一家過得多幸福,過得多麼快樂,這是他們做不到的。他們雖然住的是豪華的住宅,住宅也是一樣,房子住上幾年,又有新房子出來,看了動心,又想把房子賣掉,去搬到新房子,又要加好多錢,你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真的想通了,日子很好過,不要去跟人爭。反正天天搞新花樣的、搞新產品的,我在三十年前在香港講經都講了,那是什麼?那是魔,魔手,那手很巧,天天搞新花樣,你出不了魔掌,你受他的控制,天天為他辛辛苦苦去勞碌,賺的錢全去供養他了。你為什麼不跟佛學?為什麼跟著魔走?你跟著佛走多快樂,你跟著魔走多辛苦。魔在哪裡?你今天一出去六根所接觸的全是魔,他在折磨你。
這新花樣也到我們道場來了,寬頻電視,這是剛剛開發的,現在還沒普及。這些開發商到我這裡來,把樣品拿來給我看,我看了是不錯,他找我投資,要我去換新。我想了一想,這剛剛發展,一定還有不斷在改進,等到三年以後,你們改到差不多很穩定的時候我再來換。我現在這小機器至少還可以用三年沒問題,我不會馬上換。這就是不動堪忍。你換了之後,年年都要淘汰、都要換新,你要付出多少成本?我們這個道場不是生產機構,一切設施都是四眾同修供養的,古人所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要為四眾施主著想,他們的供養要真正發揮到最大的效果,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不可以浪費,不可以奢侈。我們要對得起施主,這才真正是報佛恩,報施主恩,怎麼可以浪費?雖然有先進的東西發明了,我們這套東西還可以用,等到我們這個東西不能用的時候再換,這是正確的。我們這些設備不是娛樂的,是教學的,都要搞清楚、搞明白為的是什麼。所以修法要懂得,我們自己修,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沒有不動堪忍,你不會成就。
現在有不少同學都知道,我們想開一個華嚴班。但是人實在太多,太多,我們沒有地點。我們華嚴班實際上已經開了十年,你看看已經講了三千五百多個小時。所以願意學《華嚴》的同學在哪裡學?在網路上學,在衛星電視上學。沒有這些設備,我們每天所講的都留的有光碟,從光碟上學。還有不少同學已經把我們所講的都整理成文字,《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你可以從《講記》上學,只要你真的一門深入,有耐心、有毅力,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沒有一個不成功。可是這個地方你要記住,我常常講的,先學紮根,這四個根。學《華嚴》,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要紮四個根,像一張桌子四個腿,四平八穩,你會有成就。你要沒有這四個根,你所學的是空中樓閣,不能成就。
四個根,第一個《弟子規》,楊淑芬居士、蔡禮旭居士他們所講的,講得很詳細,光碟也流通得很廣,你從這裡下功夫,要百分之百的落實。為什麼?你想參加華嚴班,你要做華嚴菩薩,這個不落實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個《太上感應篇》,第三個《十善業道經》,第四個《沙彌律儀》。這四樣東西都要百分之百的落實,然後學《華嚴》才行,這是地基。《華嚴》所謂是百丈高樓,下頭地基要穩固,沒有這個基礎你不能成就。所以你要從這上紮根,然後你再學《華嚴》,這才行。這四個根要不紮實,沒法子。這是我對同學們提出的忠告,不動堪忍,一定要把這四個根紮好。然後,不但學《華嚴》,無論學哪個法門,你都會有偉大的成就,有不平凡的成就。沒有這四個根,你肯定失敗。所以先從紮根教育下手。
我們這一代沒有真正的高人出現,問題在哪裡?都是沒有著重紮根教育,對這樁事情疏忽了。縱然經論學得再多,所謂「能說不能行」,修無法師說的,「不是真智慧」。修無法師恐怕很多人不曉得,算是近代的,民國年間的人。哈爾濱極樂寺建成的時候,建這個道場的是倓虛法師,倓虛法師晚年住在香港,在香港往生的。這個故事就是倓虛法師講的,極樂寺建成之後,他們舉行一個很大的法會,傳戒,傳三壇大戒,請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做戒和尚。有一位修無法師,修無法師不認識字,在家做泥水匠,以後出家。一生在寺廟裡面做苦工,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都做,挑糞、種菜,幹這些,廚房裡面做這工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在戒期當中預知時至,念佛往生的。往生的時候,大家都跟他說,修無法師,你今天往生極樂世界,也做幾首偈、做幾首詩留給我們做紀念。他跟大家說,我是個老粗,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不過我也有兩句話供養大家。就說這兩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所以你沒有基礎,沒有這個根,就會變成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成就?所以不動堪忍,決定要著重在紮根教育。我們要把根紮好,將來才能成佛作祖,自行化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09: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