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8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八七卷)  2006/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87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四段「無方大用分」。清涼大師的《疏》,我們學習過了,下面他還有鈔文,這個鈔文也非常重要。「略辨十門等者,然還源觀立,一體,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觀,亦不出此」,這一段是賢首國師(清涼大師的老師)的論文。華嚴宗雖然是杜順和尚提倡的,真正成立一個宗派卻是在賢首大師他的手上,建立了華嚴宗。因為《華嚴》內容太豐富,真正是深廣無盡,從哪裡入門?只有大通家才能夠指出一個門道,讓後學一般人都有機緣契入。所以他就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題目就叫做「妄盡還源觀六門」,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妄盡還源觀六門」。這篇文章並不長,上次也跟諸位提到過,我們在《大藏經》裡面找出來,準備把它印成一個單行本。如果將來有機會,應該把這篇論文好好的做個研習,我們研究學習,對於念佛人發心求生淨土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近有同學在網路上下載了三篇科學的報告,跟我們現在講的這段經文很接近,很值得我們做參考。讓我們曉得現代的科學家也不簡單,發現了過去科學家所沒有發現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的真相。我們節錄裡面重要的兩段。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物理學家阿斯派克特(Aspect),他領導一個小組。這些研究人員用科學的方法實驗,頭一次證實「超光速」的存在,這個實驗打破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的定律。由此可知,科學家所認定的定律不是真的,可能後面有個科學家會把他推翻。因此,現代科學家也很聰明,雖然說定律,不敢講永恆不變。科學不斷的在進步,把前人的定律都修訂了,改變了。這個時候倫敦大學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給予獨到的解釋,相信阿斯派克特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的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其實宇宙只是個幻相,是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全息攝影相片是什麼?我們看下面科學家的解釋。

  玻姆是現代全息理論之父。全息是什麼意思?好比一張照片,裡面有個人像,如果你把它切成兩半,每一半當中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再把它撕成許多的小碎片,任何一個小碎片中也看到完整的人像。這樣的照片就叫做全息照片。大概我們很多人還沒有這種經驗,沒有看過這個照片,這個照片是科學家發現的。他們用三維空間,在三維空間攝像,用三維的攝像機,兩個三維攝像機合起來就變成六維的,這個照片裡面就是這種情形。所以他的結論,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係的整體,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也就是說整體包括在部分之中。這個發現跟佛經上所講的很接近。

  《般若經》諸位都非常熟悉,如果你天天做早晚課念《心經》,你都念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宇宙人生的實相。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物質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合起來,佛法用五個字來代表。無論是精神世界、物質世界,不存在,今天科學家他們也發現了。所以這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說些什麼?說一切法,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其中,無論是心法、是色法、是不相應行法,都在其中,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我們看的法好像都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錯了。

  這些科學家說,他說真正要看到宇宙的真相,一定在高維次的角度來看三維世間。這就曉得,就像剛才我們念的他的結論這一段文一樣,他是用一個全息攝影相片做比喻。這個全息攝影相片也許有同學看見過,就是立體電影,我問過不少人看見過。我見過一次,在美國東部的迪斯耐樂園,看過一次立體電影,那就是全息攝影的相片。看起來好像是真的一樣,有深度,你不知道它是假的。我們這個現實環境當中是更高維次的投影,所以人在裡面完全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實在難懂。

  賢首國師當年在宮廷裡面講《華嚴經》,也是講到這一段的時候,皇上聽了聽不明白,就向賢首國師請教,你講這個我沒有辦法體會。賢首國師很聰明,請皇帝在院子裡面建個亭子,八角亭,這個很容易,皇上一個吩咐下去,幾天就造好了。這八角亭每一面放一面大鏡子,八面鏡子。造好了之後,賢首國師就請皇上到亭子當中,你站在那個地方,向四面看一看。這個鏡子互相照,八面,一個人,在這個裡面現出的人像真叫遍法界虛空界,數不清。皇上這一看明白了,那是影像,不是真的。你這一個人一個動作,你看那些人全部都有動作,有跟你同樣的動作,有的動作你看是相反的。隨著角度不一樣,你看到它現的人像也不一樣,其實就是一個人。這兩面鏡子互相照,或者三面鏡子,這個現在都很平常。

  所以宇宙真是一個幻相,不是真的。佛菩薩常常教我們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是絕對正確的。放下,你就見到宇宙的真相。所以這些科學家他能不能見到?他見不到,他只是在理論上推想。有很多發現是依靠數學,從數學裡面發現有這個可能,然後再用機械的方法,科技。像立體的攝影,是從雙重三維的攝影,就變成六維的,人造的,可以能夠體會多元次空間的一些形相。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量的。宇宙確實,佛法裡面常講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體(理體),佛法裡稱為法性。

  所以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有句話說「一塵出生無盡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塵很微小,比科學家講的把相片撕成碎片,怎麼樣撕成碎片也沒有辦法像小到一微塵那麼大。一微塵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原子、電子、粒子、夸克,這是佛家講的微塵,這個他們發現了。一微塵裡面還有些什麼東西?沒發現。這個比科學講得進步,進步太多了,現代科學要跟它比是望塵莫及。「一塵之內,即理即事」,就是理,就是事;就是人,就是法;就是依報,就是正報;就是染,就是淨;就是因,就是果;「即同即異,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情是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非情是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即三身即十身」。換句話說,這不就是說一微塵裡面是什麼?是宇宙,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在一微塵裡面,你看是不是像他所講的全息照片?他們現在全息照片是看到一張,確實一張照片裡頭有一個人像,撕成碎片,每個碎片裡面還是一個完整的人像,人像縮小了,這就是多維次的投影。

  這麼大的宇宙,無量無邊的宇宙,你看看有多少眾生!就在一微塵裡頭。這個大乘經教裡說得多,宇宙沒縮小,微塵沒放大,微塵裡頭有宇宙,在佛法裡面講叫法界。微塵裡面的法界誰能進去,到裡面去參觀遊覽?我們前面念過,普賢菩薩有能力自在出入,我們無法思議,不能想像,微塵肉眼看不見。那我們想,十方諸佛菩薩,微塵裡有沒有?有,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微塵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這依舊不是我們的境界。能不能想?不能想。所以佛法不可思議,這句話意思並不是說這是沒有法子想像,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太淺了。不能想像,無法說明,說不清楚,不是,這個意思很淺。真正的深義,佛是告訴你,你不要用思想、不要用言語,這個境界你就證得;換句話說,就是叫人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正放下之後,諸法實相你才真正明瞭,你能契入,你能得受用。十方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裡面種種依報、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有情眾生,就是十法界眾生,無一不是心現識變。

  這段文後面還有幾句,「何以故」,提出這個問題,這什麼緣故?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賢首大師告訴我們「理事無礙」,理是能現,事是所現,「法如是故」,自性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爾如是,我們一般人講它自然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佛在《華嚴》後面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哪個沒有?各個都有,平等平等。為什麼今天你得不到?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壞在這裡。

  我們常常在提醒,自己要覺悟,放下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六道裡面很複雜,哪一道都不簡單。天有二十八層,就是二十八類。畜生,你看畜生多少類?餓鬼有多少類?地獄有多少類?佛經是講大類,給我們說了幾十種。大類裡頭還分很多類,真的是無量無邊。然後你就想想我們自己多麼可憐,過去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墮落成凡夫,墮落在輪迴裡面。輪迴就像真的古人講作繭自縛,輪迴從哪裡來?自己變現的。沒有,自性裡頭沒有輪迴,沒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個大水泡,輪迴是大水泡裡頭一個小水泡。小水泡是從堅固執著上來的,執著沒有了,這水泡就破了,你就看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就看到了。再把分別丟掉,不要了,你就見到佛法界,這個佛法界不是真的,相似即佛;再把妄想放下,你就見到真的。我們為什麼不放下?

  自性本來具足智慧德能,德是什麼?純淨純善。純淨是沒有絲毫染污,純善是沒有絲毫邪惡,沒有,那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本人。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說老實話,我們這一生要是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大般若》,沒有遇到《大方廣》,我們依然是個糊塗蛋。想到這些地方,自己真的是得無限的安慰,這一生真不容易,真正幸運。遇到這些大乘聖教我們才明白,這個明白是解悟,明白了,明白之後要好好的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動念。怎麼修法?最高的一個原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這是修行裡頭最高的原則。要不要見色聞聲?要。如果不見色聞聲,你怎麼知道起心動念?見色聞聲,我喜歡、我討厭。你怎麼會喜歡?怎麼會討厭?你起心、你動念了,你分別、你執著了。所以你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剎那之間同時起來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什麼程度?不可說不可說,確實我們今天講億萬分之一秒。起來,它有先後,但是太快,好像是同時起來;實在告訴你,不是同時。

  佛對於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就是煩惱習氣太重,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真的是可憐憫者。佛教導我們,你已經養成這個習慣,要改也改不掉,慢慢來,從哪裡改起?從不執著改起。我起心動念了,我有分別了,不要執著。不執著也不容易,那怎麼辦?執著輕一點,這就叫放下。慢慢的放,希望你一年比一年進步。修個十年、八年,你要進步,怎麼進步?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再往上提升,一天比一天有進步,你成功了。不要到一天比一天,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你遇到念佛法門,你有把握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假如真的把執著斷掉,不再有執著,這是我在講席裡常常勸勉同學的,就是把自己從內心之處,把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放下,從這裡開始,我不再跟人事物對立,你就用這個功夫。他對我好,我不跟他對立;他對我不好,我也不跟他對立。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養,這個供養就是我們的服務,平等的尊重,對人是這樣的,善人、惡人都相同。不要想著這個人善、那個人惡,把善惡都忘掉,你的心就清淨,你的心就平等。平等心、清淨心是性德,是屬於純淨純善。如果沒有忘掉,這個是善,那個是惡,我喜歡善、討厭惡,你還在執著;換句話說,你依舊出不了輪迴。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懂得。為什麼把善惡都放下?都是虛妄,善是虛妄,惡也是虛妄,天堂是虛妄,地獄也是虛妄,你何必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什麼?走明心見性的道路,走念佛成佛的道路。

  實在我們沒有辦法契入這個境界,用一句阿彌陀佛。念頭才起,不管善念、惡念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馬上就覺悟。修淨宗的人,覺悟的是什麼?念佛,阿彌陀佛。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了,把那個打掉,這叫真念佛人,真會念。不會念佛的,口裡念佛,心裡面還在計較,那是不會念佛的。會念佛的人,這一念就把對立念掉了、恩怨念掉了。那為什麼還要報恩不報怨?這是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是為眾生的,一切是為迷惑顛倒眾生,我們要做正面的樣子給他看,不能做負面的。對自己要怎麼辦?三輪體空,不著相。修一切善,不著修善的相;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斷惡修善都是做樣子給人看的。這個道理要懂,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救苦救難,做給別人看的。自己的心走向寂靜,真正是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一切諸佛菩薩,法如是故。

  下面講「十身互作,自在用故」。《華嚴經》講十身,一般大乘教裡面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華嚴》講十身。哪有那麼多?實際上真正的身就是法身,法身是體。三身從法身上變現出來,十身還是法身上變現出來,變那麼多幹什麼?互作,作什麼?作用,顯示出大自在,無方大用。這種作用,在自己沒有達到圓滿成就,作用裡頭有一分自利;自己圓滿成就之後,成佛了,證到究竟佛果,十身起用是普度眾生。所以無方大用裡頭,總的來說,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所以身不是一定的身,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就是十法界的身;在天上,天身;在人間,人身;在畜生道,畜生身;在餓鬼道,餓鬼身;在地獄道,地獄身,不一樣。在中國現的是中國人身,在印度現的是印度人身,在西方現的是西方人身,一定現同類身。畜生道裡面,在螞蟻道裡現螞蟻身,在牛群裡面現牛身,什麼身都現。自己沒有起過心,沒有動過念,能現,現無量無邊身,這個道理很難懂,很不好懂。

  我們看江本勝的水實驗,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水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任何人你給它信息,你面對著它,說幾聲「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它就回應一個結晶給你看,那個結晶非常之美,用顯微鏡照相照出來。你給它相反的訊息,「我討厭你,不喜歡你」,它馬上又顯一個結晶,隨類!顯的結晶很不好看。每個人給它的訊息,它反應出來的,就像人照鏡子一樣,反應出來就是你當時的心行。你一秒鐘之後再去,那個形相大同小異,絕對不是一樣。說明我們凡夫的心行剎那剎那在動,不是靜止的,是在動。

  所以整個宇宙,現在科學家講波動的世界,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佛法講無明,無明就是波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由三細生六粗相,全是波動,除了波動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佛給我們講的是真話,「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了,你跟萬事萬物接觸,跟萬事萬物共同生活,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無方大用。無方是無限的,大用就是「十身互作,自在用故」,我們世間人講的是什麼?幸福美滿,幸福美滿到極處。身心純淨純善,決定沒有絲毫染著,決定沒有絲毫邪惡,為什麼?自性德用。你說多麼令人羨慕、多麼令人嚮往!

  我們的羨慕、嚮往能不能實現?能,為什麼能?因為是你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向外求,不見得你能求得到,這是你自己本有的。正是《起信論》裡頭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換句話說,所有的染污,假的,本來沒有;所有的一些邪惡也是假的,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它怎麼能不斷?當然可以斷得乾乾淨淨。本來有的怎麼會不現前?自自然然現前。這是佛給我們講真話,只要你把障礙去掉就現前。你為什麼不把障礙除掉?天天對這些障礙這樣的留戀,這樣的愛護,錯了。你愛護你的妄想,愛護你的分別,愛護你的執著,那個愛護是煩惱,你所愛護的也是煩惱,永遠給你帶來無量無邊的煩惱。煩惱起的作用是惡業,惡業變的現象是六道三途,真的叫可憐憫者。

  所以世間第一樁好事,無與倫比的好事是什麼?諸佛菩薩所幹的,幫助人覺悟,這是第一樁好事。幫助人覺悟叫法布施。幫助人覺悟,佛菩薩著不著相?不著相。你看《金剛經》上佛說的,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就是幫助無量無邊眾生覺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心地乾淨,一樁事情沒有染著。並不以為,你看我幫助多少眾生!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不清淨,有這種念頭出不了輪迴、出不了三界。為什麼?這個念頭是執著,六道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的。執著是因,果就是六道輪迴,因斷掉了,果就沒有了。因果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可是你有因,它就有果;因沒有了,果就沒有。所以斷要從因上斷,不能從果上斷。

  真正有少許的體會,你才知道佛法是真學問,佛法稱之為法寶,當之無愧,你才會珍惜。什麼都可以放下,這個不能放下,這個放下真的錯了。別的放下,不錯!這個放下,你就真錯了。今天幾個人真正愛惜佛法,他就是真正懂得佛法;還不愛惜,他還沒有認識佛法。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在《鈔》裡面引用的賢首國師的「還源觀」,我們從第一看起。「言一體者」,一體,「即自性清淨圓明體,即通為十定之體」。十定就是前面講的十門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禪定,定是相通的,為什麼有許多的名稱?修定的方法不一樣。譬如佛法裡面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有八萬四千種,修的是什麼?統統修的是定,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不是修定,那就決定不是佛法。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決定離不開禪定,所以禪定是樞紐。

  佛法的修行總綱領就叫戒定慧。戒是前方便,就是預備的功夫,因戒得定。由此可知,戒是手段,從戒你才能得定。因定開慧,目的,開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定從定中悟入。沒有定,你決定沒有智慧。智慧的大小,看你定功的淺深,你定功深,智慧就大;定功淺,智慧就小;沒有定功就沒有智慧,這個要懂得。

  世智辯聰不算智慧,佛不讚歎,為什麼?世智辯聰是從識心裡面生的。我們今天講研究,用第六意識,就是用思惟、用思想,今天人講用邏輯、用科學的方法;佛法裡面講用因明,佛法裡頭有,有科學方法論。那是對什麼?對初機的,我們常講,對人天乘的佛法。現在人講五乘佛法,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天、人,五乘佛法。對人天可以用邏輯,可以用辯證法,可以用因明,但是阿羅漢以上不用,為什麼?他執著沒有了。雖有分別,比我們世間人的分別要淡得多。世間人分別很嚴重,六道裡面;六道外面雖有分別,很輕很薄,不一樣。

  所以這個定,用哪一種方法修成的定,就用那個做定的名稱。像我們現在用念佛方法,用念佛的方法修就叫「念佛三昧」,這必須要知道。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念到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不止八萬四千,你就曉得這個定有無量無邊的名稱,用哪一種方法就叫哪一種定。念佛法門裡面也有許多的方法,不一樣,諸位熟知的,念佛法門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叫「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怎麼修法?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是一期。這九十天當中不可以睡覺,不可以坐下來,只可以走動,只可以站著,可不能睡覺,睡覺就把這個法破壞掉。所以這是非常嚴格的一種精進念佛,九十天佛號不中斷。九十天沒有學成功,再來九十天,其實成就也有淺深不一樣。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四十華嚴》稱吉祥雲比丘,他就是修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善財童子第一個訪問的善友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一般人講先入為主,你就曉得善財主修的是哪個法門?念佛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五十三參,看一個頭,看一個尾,你就曉得善財是專修淨土法門。其他法門統統接觸、統統明瞭,但是不學,如如不動,成就念佛三昧,接觸別的法門,沒有動搖過。我從《四十華嚴》看到這個門道才相信淨土法門,我要沒有看到,連李老師勸我,我都沒有接受,你就曉得我很不好度。我沒有看到,我對它很尊敬,它是佛教裡修學的一種方法,我不願意學它。可是我對《華嚴》非常喜歡,非常愛好,到看到文殊、普賢、善財統統都求生淨土,把我求生淨土的願望發起來,才死心塌地,再不會動搖,叫念佛三昧。所以這個一定要懂。

  此地的十,《華嚴》用十表法,表無量無邊。所以十不是個數字,是無量無邊禪定之體。這個體是什麼?自性清淨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那你想你這個定能不能學得成功?當然能學得成功。體是真的,體不是從外頭求的。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就是前面所講的「圓明海印三昧」,這是講體上自性本定,他加上個「圓明」。

  我們看小註,看註。「體者,即通為十定之體」。從體他就起用,用有兩個,「言二用者」,二用第一個「海印森羅常住用」。這個用,「即此第一三昧」,第一三昧就是圓明海印三昧門。諸位要知道,這個海印森羅常住用,這一句要簡單做個解釋,實在講後面註解有詳細的講解。海是大海,印是印像,森羅就是萬事萬物,大海像一面鏡子一樣,都能照得清清楚楚。實在比喻最方便的,讓我們大眾很容易理解的,海,海很難。為什麼?我們坐船在海裡面,看看下面的海水都是大浪,所謂是海上無風三尺浪,要有風的時候,波濤洶湧,很可怕。

  什麼地方能夠看到水裡頭的印像?湖邊、河邊。香港、九龍當中的海灣面積不大,浪不高,沒有三尺浪。我們仔細去觀察,大概一尺多的浪的樣子,沒有三尺浪,所以兩面的大樓、風景還能看得清楚,不是十分清楚,能看得清楚。最好的地方是風平浪靜,沒有浪,沒有浪的河,沒有浪的湖,比我們港九當中的面積還要大,它沒有浪。在那個境界裡頭,你看海印森羅常住,確實你就能體會。那個湖就真的像一面鏡子,尤其是湖水乾淨,一點染污都沒有。我們上次到雲南,在麗江,看到那邊的湖泊也很大,真的像一面鏡子。沒有污染,非常清澈,從水面上看到湖的底下,清清楚楚,真像一面鏡子一樣。森羅萬象,常住的作用。

  海比喻什麼?海比喻法界虛空界,不只是大海,整個宇宙,宇宙裡面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有佛菩薩的報土,都有十法界眾生的報土,這就是森羅萬象。常住是說它不間斷的,並不是真的常,它是剎那生滅。但剎那生滅,這個幻象它不斷。這個作用就是前面十種大定裡面的圓明海印三昧。你看看,森羅萬象這麼多,真心、清淨心動了沒有?沒有動,圓滿光明,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真心。真心在哪裡?真心跟森羅萬象同在。

  森羅萬象有生滅,就好像我們的身,我們的身體有生滅,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不是說生死是個生滅現象,不是的,剎那剎那,現在人懂得,我們的細胞有新陳代謝。人的身體細胞每天都有新生的、有消失掉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每七年是一個循環。就是七年的時候,七年前你身上的細胞一個都沒有了,一個都不存在,淘汰盡了,換的全是新的。它不是七年換一次,它是剎那剎那在換,我們今天講每秒鐘都在換,換幾個、換幾個,所以叫無常。雖然它天天在換,分分秒秒都在換,有個不換,永遠常住不動的東西,那就是什麼?法性。法相剎那生滅,法性不生不滅,海印三昧是法性,這個要知道。

  外國人現在講,身有生死,靈魂沒有生死。靈魂也剎那剎那在變,靈魂是什麼?阿賴耶識。它是什麼?一半是真,一半是妄,那個真的是法性,那個妄的還是屬於法相,不是法性。法性永恆不滅,真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法性。法性遍法界虛空界,它是一不是二,任何法相都是它變的。所以法相裡面有法性,而且有圓滿的法性,就像他們講全息的照片一樣。所以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有整個宇宙的現象,道理在此地,那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你要真正體會到,你就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怎麼不愛護?眾生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只有同情,只有憐憫,決定沒有一個恨他、懲罰他的念頭,沒有。就像你自己的兒女,他犯過了,你罵他幾句,打他幾下,心裡還是憐憫他,還是愛他,道理在此地。

  所以諸佛菩薩對於作惡的眾生、墮三途的眾生,他有大慈悲心。還是應化在其中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改過自新,幫助他回頭是岸,絕對不會遺棄他,不要他,就沒有慈悲心了。這一生幫不了他,他不能接受,來生。佛菩薩五眼圓明,無論他在哪一道,佛菩薩都看得很清楚。什麼時候有這個緣分,給他說,他能回頭了,也就是苦頭吃盡了,苦頭是果報,快要報盡,業障消了一些,跟他講他能聽、能回頭,佛菩薩就來應。眾生有沒有求佛菩薩?沒有求。沒有求,佛菩薩為什麼來了?冥感顯應。眾生業障消得差不多,能夠相信佛菩薩說法,佛菩薩就來,沒求他也來了。所以感應有四種,我們前面說到好幾遍,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四種。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看到一切眾生,無論是邪知邪見,怎麼樣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你都不會在意,你的心都很平靜。平靜,你才真正了解他,真正懂得怎麼樣去幫助他。再嚴重的,暫時不要理他,也是幫助他。所以,佛的現身、不現身統統是幫助眾生,真正慈悲到極處,不是父母能比的。世間人找不到像佛菩薩那種,我們講誠心誠意,真正愛護,真正幫助,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這是自性本定。

  第二,「法界圓明自在用,即華嚴三昧」。我們這部經上講的華嚴妙行三昧門,是法界圓明自在用。這個法界是遍法界虛空界,圓是圓滿,明是智慧,換句話說,覺而不迷,明而無暗,這就是真正無方大用。有理有事,有性有相。

  再看第三,「言三遍者」,遍是普遍。說三句,第一句,「一塵普周法界遍」,這個不好懂,好在前面我們讀得很多,不好懂也能夠體會得少分。一塵是一微塵,一微塵裡面普遍、周遍法界,一微塵裡面有圓滿的法界,這就是今天科學家發現全息的照片,跟這個有一點點相似。他那個照片裡面的影像不多,人像,一個人的照片,團體的照片,或者照個風景照片,都有限。這個一塵裡面是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影像都在這一塵裡。一塵如是,一切微塵亦如是。這就說明宇宙是整體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辦法分割,你分割它,它還是這樣。

  所以我們中國古大德用比喻,用黃金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比喻什麼?比喻法性。器比喻什麼?器比喻一塵,塵是相,是事相,無量無邊的器統統是黃金做的。一點點的黃金,像一粒砂一樣,一粒金砂跟一座金山沒有兩樣。它的性質完全相同,現在講,我們科學家講,用成分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純金,一粒金砂是純金,一座金山也是純金,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這個來比喻。金比喻作性,金山、金砂是相,性相不二。性在哪裡?性在相裡面;相在哪裡?相在性裡頭。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能所不二。這是第一句。

  第二,「一塵出生無盡遍」。我們前面舉過這個比喻,在前面講過了。一塵裡面,我們講它裡面所包容的,就是法界裡面一切世間、一切眾生、一切因果、一切依正、一切有情無情,沒有一樣不包,無量、無邊、無盡,這是理事無礙。第三,「一塵含容空有遍」。這一粒微塵裡頭,微塵是有,微塵裡頭有沒有空?有,有空,它有空間,有虛空。像前面講有法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有,同時它裡頭有空,空有都在一塵當中。這個三句,「此三並是因陀羅網三昧門」,因陀羅網裡面含有這三種境界。

  再看四德,「言四德者」,第一個「隨緣妙用無方德」。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都是隨緣,沒有攀緣的。老子懂得這個道理,老子對於物質現象裡面最讚歎的是水,他說水之德與道相應,為什麼?水隨緣。他說至善就像水一樣,水這裡遇到障礙,它從這邊流下去;那有障礙,它從那邊流下去,它決定不跟你衝突。這是什麼?妙用,妙用無方。如果我們能學會,你在這個世間對人也好,對事、對物不可能有一個衝突發生。所以佛菩薩跟一切人事物從來沒有衝突,為什麼?隨緣妙用。

  世間人為什麼衝突?不肯隨緣。你要聽我的,我要怎樣就怎樣,你不可以違背,衝突就發生了。這個裡面,你堅固的執著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表面上他聽你的,內心不服。如何叫人內心服你,你做成功了。所以大家聽到佛菩薩沒有不服的,隨緣妙用,人家服你。不能夠隨順眾生的時候,眾生看在利害或者看在其他方面,暫時不跟你計較,聽你的,未必是真的,這個要知道,心不服。《弟子規》上來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隨緣妙用無方這是理,那心裡真的佩服你。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在迷的時候,教!佛法自始至終都是教學,你要好好的教。你沒有教好的原因在哪裡?你自己沒有學好,所以反求諸己就對了,你才真正把問題找到。眾生不是教不好,是我們自己沒有學好,怎麼能把別人教好?

  釋迦牟尼佛雖然久遠劫就成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還要示現從頭學起,這就是做樣子,先要把自己教好。我們感激。十九歲出家,離開了宮廷,出去尋師訪友去學道,動機從哪裡來的?動機從苦集滅道。他做太子的時候,出外面去遊玩,見到有生老病死,觸發了動機,認為這是人生大問題,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滅就是滅苦,滅煩惱。煩惱、惡業是因,這就是集諦,是因;生老病死是果,苦果。怎樣把這個果滅掉?當然要滅因。怎樣把因滅掉?滅就是四諦裡頭的滅諦。滅是出世間的果,怎麼辦?得學道,道是出世間的因。用出世間的因果來化解世間的因果,做一個大轉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所以十九歲出家去尋道,苦學。三十歲證道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證道證什麼?就是這三昧門裡面第一個「圓明海印三昧」,華嚴妙行三昧他得到了。所以要曉得從清淨心裡頭修的。他尋師訪友,真的,印度那個時候宗教很多,他都去學。學了之後覺得都不究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一切放下,菩提樹下就入定,定中回歸到自性,這完全明白了。

  十九歲到三十歲,中國人的算法,十二年,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現在幫助一些同學們,我講兩年紮根,紮什麼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四樣東西用兩年的時間真的把它做到,你就有聖人的底子、基礎了。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你的基礎奠定了,兩年的時間。然後再用十年的時間專攻一門,專攻一門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十年工夫,如果不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肯定有大悟。你在這個世界也就成為大師級的教授,你可以教化眾生,你是屬於大師這一級,頂級的。中國人常講「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我現在教人都用這個方法,這就是從釋迦牟尼佛的修學當中得到的啟示。

  一定要限定兩年決定把這四門功課落實,這四門東西不是背的、不是講的,是要做的,真正做到。別人做不到不管他,與我不相干,我要做到,為什麼?我這一生的目標要做聖人、要做賢人、要做菩薩。佛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本來是佛,我要回頭,我要回到我本來是佛,這就對了,不要再往外頭跑了。外面是什麼?是六道輪迴、是三途地獄。趕緊回來,返璞歸真,回頭是岸,這個重要。

  在回頭路上,有一點小小的定功了,定功的標準是什麼?不受外面環境的動搖,這就是你有定功了。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你就可以學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會被環境誘惑,也就是說跟大眾相處,你不會有自私自利,這我常說的,你不會起名聞利養的念頭,你不會有貪瞋痴慢,你不會去染著五欲六塵,一切隨緣。你能夠這樣保持著自己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就可以跟大家和光同塵,「隨緣妙用無方德」就現前。

  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你就不要去試,為什麼?一試就失敗,這很麻煩。你一試,你就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就生起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就生起來,這就錯了。很多修行人,定功不成熟,他就出來教化眾生,結果怎麼樣?沒有度到眾生,反而被眾生度跑了。確實,自古以來,現在我都聽說過,也見到過。非常優秀的法師,講經說法不錯,很多信徒歡喜、供養,尤其年輕的女信徒,最後怎麼樣?法師還俗跟她結婚,被信徒度跑了。原來發心很好,度眾生的,被眾生度跑了,定功不夠,不夠不能嘗試。我在李老師會下,老師限定我四十歲之前不准出去講經說法,在家裡練習可以。我接受他老人家指導,沒有滿四十歲只有在家裡講經。我三十三歲出家,在什麼地方講經?在佛學院教學,這個行,不是公開對大庭廣眾的。

  所以我限制自己,初出來講經決定不收皈依弟子。有很多人求皈依,都皈依寺廟的老和尚,在哪個地方講經,皈依哪個地方的老和尚;所有的供養全部都供養當地的道場,我一分錢不帶。那個時候我只要求送往返車票,錢都不需要,你把票買到,讓我可以回自己道場去。這些做法是保護自己,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的,保護自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稍微不警覺,你就被它陷下去,那是陷阱,非常危險。所以隨緣是要有條件的,對佛法沒有相當的認知,沒有相當的定力,不可以學。學講經在家裡,不能面對外面。

  現在可以,現在可以面對大眾,怎麼面對大眾?就像我們攝影棚裡面講經,人家在電視裡面、網路裡面他看,他看得到你,你看不到他,這個行,這沒有問題,我們也不需要認識他。他常常聽,有些得利益,那是真的,真正得利益。一接觸會生情執,那個麻煩可大了。所以現在是練習也可以能夠利益眾生,獨善其身,同時可以兼善天下,用高科技的方法。這個在從前沒有,從前沒有這些工具,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現在這個好工具應該要用,為什麼?講經說法的人少了,所以有這個必要。如果講經說法的人多,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我們的教學,同學們每個人來做報告都可以錄相做成光碟。講得很不錯的,對修學、對社會風氣有正面作用,我們就可以把他講的播出去。像蔡老師講的《弟子規》,鍾茂森居士講的「八榮八恥」,這個好,我們可以用網路、可以用電視播出去,與大眾分享,這是正確的,這都叫隨緣妙用無方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11:14)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11: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3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