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4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六卷)  2006/10/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七段第二首偈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

  這兩句是用勝。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出四魔,前面跟諸位也介紹了,這個意思沒說完,今天我們再看四魔裡面的第四種。四魔第一個是五蘊,蘊魔,第二個是死魔。為什麼說死魔?我們學習,學習不圓滿,壽命到了,這確實是魔。學習不圓滿壽命到了還要接著來再學,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得很清楚。你如果認識清楚了,你就會在這一生當中,非常認真努力把這一生應當要學的都學好,學好之後就向上升。就像讀書一樣,我現在讀三年級,我三年級功課學得很好,門門都得高分,明年一定升四年級,就不在三年級;如果三年級沒有學好,還要留級,明年還要學。這就是人死了之後他又回到人道,回到人道是什麼?留級。如果學得很不好,分數差太遠,那就降級。降級是什麼?就把你降到二年級去,二年級學不好就降到一年級去。我們在六道裡頭,人道的功課沒做好就降到三途去,餓鬼、畜生、地獄,如果學好了就往上升,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人道的功課做好了,遇到殊勝的緣,無比殊勝的是淨土,所以經上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淨土。那個因緣就是緣分,遇到這個緣分,自己有善根、有福德,能好好的抓住,這一生就作佛,這太殊勝!你還沒有修好,譬如有善根、有福德也有因緣,修得還不錯,但是沒有成熟,壽命到了,這個事情麻煩!所以死是個魔障。當然修得好的人多半都能夠延壽,這是我們看到過去、現在,修行人延長壽命的很多。可是延壽,如果延得太長也不好,譬如我們修行,真正修行到功夫成片就可以往生,還有壽命?不要了,這個聰明。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念佛人念佛三年、四年、五年往生的很多。所以有人就問我:是不是這些人他們念佛,壽命只有那麼幾年,剛剛好壽命到了就往生?這個說法不合邏輯,哪有那麼巧的事情?一、二個人也許有,那麼多人都是三、五年往生,這就決定是另外有個道理在,絕對不是說那麼多人都是那麼巧,壽命只有三、五年,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他三、五年走了?他功夫到了,成就了,雖有壽命,不要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瑩珂法師,他念佛真的念佛見佛,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念得非常懇切。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到你壽命到的時候,佛就說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不要,他說我現在就要跟你去,我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也同意、也接受了,所以佛就跟他說: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就很高興,果然三天就走了。

  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得,為什麼不能貪求長壽?人到老的時候就糊塗,業障現前,到那時候怎麼樣?一糊塗就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分,我們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這很可怕!凡是念佛往生的人都是頭腦清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命終時魔境很多,一概不理;佛來了跟佛去,不是佛來,什麼人來都不跟他去,只有阿彌陀佛來我才跟他去。如果說藥師佛來了,釋迦牟尼佛來了,都不跟他去,一定要阿彌陀佛我才跟你走,這就對了。所以你想想看,頭腦不清楚怎麼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貪圖壽命。

  功夫成熟之後,住在世間能住得長一點,那是什麼?那也有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有法緣,你可以幫助很多人念佛往生,這應該要多住幾年,不能說你一成就馬上就走,這太不慈悲了,要懂這個道理。這裡面情形也不是單純的,事情也挺多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要明白。如果沒有法緣,沒有法緣馬上就走。這個法緣是怎麼說法?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就是你教他,他不信,或者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這就是無緣之人;如果你教他,他相信,他能理解、能依教奉行,這就是有緣。有緣的人多,你就多住幾年,有緣的人少,少住幾年。到自己功夫成就,這個成就不是很高的成就,功夫成片就是成就;因為功夫成片,真的萬緣放得下,捨棄壽命求往生,這個例子很多,佛一定會來,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理事都要明瞭,就不會受死魔的障礙,它障礙不了,你這一生成就了。

  說實在話,成就不成就關鍵在你能不能放得下?只要肯放下,沒有一個不成就,凡是不能成就的,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圖五欲六塵,放不下;再一個什麼?不肯捨命,貪生怕死,放不下,這個沒有法子,你功夫決定不得力。功夫得力也沒有別的,祕訣就是放下,這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懂得,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你帶得去。而且你一定要知道人命無常,縱然身體很健康,現在這個世間橫禍太多,就是我們講意外事故非常之多,你能夠保證自己不會遇到嗎?遇到意外事故你就措手不及,這也是魔。如果不是真有功夫,意外死亡的都不能往生。

  譬如發生車禍而死亡的,在那一剎那當中他是不是念阿彌陀佛?所以人的往生,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就往生。車禍多半是驚慌失措,心裡一慌一亂一著急,跟阿彌陀佛的緣就斷掉,隨著業力去投胎,自己做不了主;念佛往生是自己做主去的。你就想想看,臨命終時你能不能做得了主?大災難現前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依舊是一句阿彌陀佛,所謂不驚不怖,再猝然的災難現前,沒有恐怖。今天還有同學來給我說,如果一旦第三次大戰爆發,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時候我們怎麼辦?我們到哪躲去?不必躲,縱然原子彈爆炸,我們要什麼心態?像看放煙火一樣,不驚不怖,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何必去找個什麼地方躲避?沒有必要。中國古諺語所謂「在劫難逃」,你命裡頭在這個劫難,你逃不了。

  佛教我們一個方法可以逃得出去,不驚不怖,一心不亂,念佛往生,你看這個方法多妙!這個方法真的像《心經》所說的「度一切苦厄」,這樣的信念絕對不比觀自在菩薩差,不比他差,他是深般若波羅蜜多,我們不驚不怖、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是深般若波羅蜜多。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絲毫沒有留戀,在這個世間一切我沒有的,我沒有一念希求的心,我所有的,我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全放下了,這叫什麼?這叫念佛功夫成片。只要有絲毫沒有放下,你那個功夫都有問題,為什麼?到急難的時候,臨危的時候,那點東西就是你的病根,你放不下,你把這一生求生淨土的緣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這是死魔。

  「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煩惱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我們的功夫也就分三等,上上乘的功夫,這三種煩惱都不能現行,這是上乘功夫,我們講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見思、塵沙不現行,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下等的功夫,我們現在不講上等,單講下等,下等就是我剛才跟諸位所說的功夫成片,這是下等功夫。為什麼?下等功夫,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做得到,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如果講中等、上等,不見得你能做到,那是真的。所以淨土的殊勝是在下品,下三輩,無比的殊勝。因為下三輩,在修其他的法門你有這種功夫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很麻煩,你不會墮三惡道,來生到人天,麻煩大!

  所以淨土殊勝不在上在下,下輩三品這是無比殊勝,這我們可以做得到。縱然是下下品往生都無比殊勝,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你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見阿彌陀佛,你就見十方一切諸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你天天跟他們在一起,這麼多人來教導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找一個好老師都找不到,到極樂世界好老師太多、太殊勝,都是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這就是降伏煩惱。煩惱從哪裡來?都是從欲望來的。盡量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把自己的欲望轉變成念佛,對念佛、對求生淨土產生強烈的欲望,對世間、出世間法統統把欲望捨掉,不幹了,那你就真的智慧現前,你捨得乾乾淨淨,就一塵不染。

  下一句「覺佛十力故,超天魔」。佛的十力,如來果地上十種殊勝的能力。在前面我們略微提了一提菩薩的,佛的十力我們在這邊念一念,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什麼叫是處?因果相應,種善因得善果就是是處。說種善因得的是惡報,那是非處,沒這個道理;造惡因一定會有惡報,這是是處。佛,實在說,圓教《華嚴經》初住以上就是佛,就具足諸佛十力,十種都是從智產生的,所以都叫做智力。下面講的業智力、定智力、根智力、欲智力、界智力、至處智力、宿命智力、天眼智力、漏盡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也就是說無明都斷盡,無明就是《華嚴》上講的妄想。

  我們講什麼叫天魔?魔是來折磨我們的,是來找麻煩的,是來障礙我們行道的,這總要認清楚。天魔可以說除了前面所講的,它不是五蘊,它不是死,它也不是煩惱;除這三大類之外,統統叫天魔。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外界的誘惑,就叫做天魔。你能不能不受外界的誘惑?外界,譬如夏天很熱,你能受得了,冬天很冷,你也能受得了,這不是人為的,這是自然的,所以稱為天魔;荒年的時候沒有東西吃,水源或者是嚴重污染的時候你得不到飲水,飢渴你能不能忍受?這些都是屬於天魔;還有在人事方面嫉妒障礙的,你修行,別人要破壞,也屬於天魔。你能不能真正做到外面可以不受誘惑,內能做到不動心,這就是禪定,在念佛人來講,這叫念佛三昧。

  你有如來這十種力,這是講覺,覺佛十力故超天魔,為什麼?因為這十種力對外面環境認識得非常清楚,任何障難、逆境、惡緣,你有智慧,你都能夠平平安安的度過,這叫超天魔。你能保持你自己的清淨心,保持你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自己的真心,大菩提心決定沒有受到絲毫傷害,你就超越了;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沒有辦法障礙你,你超越了。所以學佛要學智慧,要學覺,可不能迷,一迷,在境界裡頭你就做不了主,你就會隨著境界轉,那麻煩就大!隨境界轉你就造業,這樣又轉到六道裡面去了,這錯了。這是第三句,我們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句:

  【若能超出四魔境。則得至於不退地。】

  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個『不退』就是不動的意思,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如如不動。但是諸位要曉得,此地這個境界,這個菩薩是十信位,這就告訴你十信位裡頭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於等覺菩薩的行,他統統都有。我們要問:是不是一定到第十信?因為我們現在這個經上看的,賢首菩薩是十信位的菩薩,是不是要到這個時候才有?初信位有沒有?有,初信位就有,不過沒有十信位這麼殊勝。就好像我們現在說老實話,你要問我,我連初信都不及格,為什麼?初信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沒斷,我沒斷那就不是初信。可是我們今天向著初信,是走同一條方向、同一個目標,我還沒有走到,初信菩薩已經入門,我還在門外沒進去。就像四果一樣,初果向,真正修行人向著這個方向目標走,正確,沒有偏差,但是還沒有走到,走到他就是初果。在這個時候有沒有十地行?還是有,我們學的也很得受用。

  我在這些年當中修行不是一帆風順,很多考驗,順境、逆境、惡緣、善緣統統都遇到,曾經受過嚴重的打擊,不止一次,常跟我的同學們都知道。你看我怎麼樣?都平平安安度過,都在佛法裡面學到的道理、方法我們就用上了,不與人爭,保持心地的清淨祥和,這非常重要。可不能有一點憤怒,逆境不能有憤怒,順境裡面不要生貪戀,保持著平靜,這就是地上菩薩的境界。我們現在初學也就用上了,真得受用。不一定一定要到十地位才修這個,那就錯了,那就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就不是。

  我們在《華嚴》裡面常常讀到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裡面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五十個階級。你就曉得初信位的菩薩具足等覺位行,等覺菩薩也必然具足初信菩薩行。像我們今天講的《弟子規》、《感應篇》,這都是沒有到初信位,可以說初信向,向著這個方向。等覺菩薩到如來果地也是這樣子,你看他日常生活行為,絕對沒有違背《弟子規》,絕對沒有違背《感應篇》,好像他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圓圓滿滿,條條他都做到,這才叫一即一切,這是真理。為什麼?它是性德。六道凡夫、三途眾生哪個不具足?哪個人有缺陷?沒有。為什麼?自性本有的,只是被煩惱蓋覆住、障礙住,所以要曉得那是性德,他怎麼不具足?他在凡夫,像我們現在具足;他成了十信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成佛了,還是具足。

  諸佛如來跟我們凡夫在性德上講,不增不減,諸佛如來不比我多,我不比他少,只是問題就在覺迷,我覺悟的時候是我會用,迷的時候是我不會用。譬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會用的人怎麼樣?就生氣,就發脾氣、憤怒,這錯誤。為什麼?性德裡頭沒有憤怒,性德裡頭有歡喜沒有憤怒,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性德裡面沒有貪戀,有歡喜沒有貪戀,這道理要懂。所以你才曉得,基本的教條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我要用這個東西來檢點、檢查我性德有沒有流露出來。《弟子規》展開,檢點我的性德流出來多少,還有多少沒有流露出來。你如果這樣去看《弟子規》、看《十善業道》、看《感應篇》,你就會非常歡喜。佛有,我也有;聖人有,我也有,並不輸給他,只是他已經自然流露出來,我們現在許多煩惱在障礙我們,麻煩在這裡,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我的學習心態不一樣,好學,非常喜歡學,而且自己有信心。生佛不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本來是佛,我為什麼不能成佛?想想佛在經上講的,我不能成佛就是因為妄想執著沒放下。

  妄想執著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就像馬鳴菩薩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很容易放下,本來有的自然現前。你說凡夫修行有什麼難?難是難在你迷惑、糊塗!給你講得這麼清楚你還沒聽懂,迷惑顛倒,難在這裡。一迷惑決定不肯放下,那怎麼辦?繼續搞六道輪迴。將來有沒有機會成佛?有,那不曉得什麼時候,肯定是有。你要問什麼時候我能成熟?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熟,這個答覆是正確的。現在放下現在成就,明天放下明天成就,明年放下明年成就,這一生放下這一生成就,這一生放不下,來生再說。

  佛幫助眾生,生生世世!從來沒有懈怠。這個沒有懈怠,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幫助眾生從來沒起心動念過,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不但不是佛,他也不是菩薩;菩薩雖然也有起心動念,但是已經很微弱,並不那麼嚴重,我們的起心動念是非常嚴重。不動地,換句話說,幾乎完全回歸到自性,自性不動。這兩個字要認清楚,大乘經教裡佛常講覺性不動,覺是佛性,性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再給你說,一切眾生跟這個也是一個性。我們用唯識的說法你就好懂,法性是什麼?法性是阿賴耶的自證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性是什麼?佛性是阿賴耶的證自證分,萬事萬物是什麼東西?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相分。

  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是阿賴耶的見分,講虛空、世界、眾生,一切的依報是相分,總是一體。能現的是阿賴耶的自證分,心現,阿賴耶的自證分就是心性,它能現,能變的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能變,相分隨著見分變,就這麼回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講清楚了。你能把這個事情看得很清楚、很透徹,如如不動了,那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叫佛性。證自證分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自性本有的智慧,《華嚴》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它講三個,智慧就是證自證分,德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我們的三分跟諸佛如來三分相同的,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不動重要,覺性不動。

  自性不動,覺性不動,動的是什麼東西?動的是見分,見分動了相分跟著動,所以見相兩分是動的。這個見,我們現在講心法,相是講色法;我們世間人講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佛性就是證自證分,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從哪裡來的?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所以自證分能現。這個佛講得清楚,好明白!你知道覺性不動,那麼你要曉得,不動才能回歸自性。所以佛教眾生,我們一般經上講,佛度眾生用什麼方法?用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統統修的禪定,如果動就不是佛法,不動是佛法。你看念佛要念到什麼?一心不亂,不亂就不動!

  所以念佛人用什麼修不動心?用執持名號。古人教我們念佛的方法,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不外乎這四大類,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如如不動。順境善緣不起貪愛,那個貪愛的心才生,南無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這叫會念;逆境惡緣現前,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的心、憤怒的心、不高興的心打掉,永遠保持一心;一心是不動,二心就動了。你要能保持到一心,你看看我們現在什麼地位也沒有,我們居然也修八地菩薩的不動地,你就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範圍多麼大、多麼深廣,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雖然也都學,為什麼?他自性裡本能有,就是透出來很少,透出來一點點,菩薩階級愈往上提升透得就愈高,他的效果、功力就愈大。我們現在開始懂得這個道理,向著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去走,沒有錯,你會感覺愈來愈殊勝。

  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運用佛菩薩的教誨,什麼樣的難關都能突破,就像前面講的『摧殄諸魔力,超越四魔境』。這就是障礙,重重障礙我們都能夠越過,到心地裡面有主宰,像《華嚴經》前面所講的,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名稱統統不著,你心就不動。所以動念的根沒有別的,貪欲!貪欲的範圍太大,這是自性裡頭決定沒有的。自性裡面有的是什麼?自性裡面有的是不動,身心清淨像一面鏡子一樣。你轉過來之後,阿賴耶就叫做大圓鏡智。用這個比喻好,你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有沒有起分別、有沒有起執著、有沒有起心動念?統統沒有,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到八地菩薩能看到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生滅法,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看到它的真相。

  這種真相現在科學家講了一句話,我覺得他講得不錯,他講「相似相續」,這個話講得好。我們佛門裡面有講相續相,但是加個相似相續,好,為什麼?讓你知道那個相續不是真的,不是真的相續,是相似相續,這個名詞用得好。所有一切現相統統都是相似相續,換句話說,本來不生,哪裡有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就在當下,你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叫不動地。我們現前雖然連個初信位還沒有得到,於這個有點影子就有很大的受用,為什麼?你心清淨,你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個法門就是八地菩薩所求的,妙極了,有這種認知你的功夫會得力。求往生,只要功夫得力你就有把握;功夫不得力,你受外面境界誘惑,你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那就糟了。所謂不動,我在一切境界裡不起貪瞋痴慢,不動。這個不退地就是不動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下面我們接著看第三首偈,最後一首:

  【若得至於不退地。則得無生深法忍。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

  這是講「行勝」跟「因勝」,前面是「位勝,不動地」,也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圓證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這三種不退都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確實證得了,但是不能講圓滿,八地菩薩圓滿了。圓滿怎麼說法?那個退的念頭沒有了。可以說圓教初住以上,退的行為沒有,念頭還是有。有點真受不了,真不想,有這個念頭,可是事情來的時候還是照幹,還是做得很好,可是有這個意念。意念就是習氣,要到八地這個煩惱習氣沒有了,所以叫圓證三不退。到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講行勝,『則得無生深法忍』,這是行勝。

  由此可知,無生法忍這是我們學佛同學們都非常羨慕的。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修什麼法門而得到的?這個地方總是透了點消息。無生法忍是修什麼得來的?從不退轉得來的,你先有不退轉,然後才有無生法忍;如果還有退轉,無生法忍你決定不能證得。什麼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也是大定的名稱,「忍」是承認的意思,沒有懷疑,完全承認,完全同意,我們一般講認可,我肯定、我承認、我不懷疑,對什麼事情?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能信嗎?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要問一切人有沒有生死?八地菩薩說沒有,沒有生死。這是一般人無法承認的,好像這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生老病死是事實真相。

  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一般人講的自然現象,你要跟他講一切法不生不滅,他怎麼會相信?他一定說你是胡說八道,一定說你頭腦有問題。八地菩薩對這個事情完全肯定。一切法為什麼沒有生滅?前面跟諸位透了個訊息,這個現象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我們在講經過去很多次說明宇宙自然現象,我們用電影來做比喻,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相,就像電影銀幕裡面的現相一樣。大家都看過電影,或者現在我們看電視的螢光幕,這非常普遍。那我要問你,我們電視螢光幕裡面的現相有沒有生滅?你一定說有生有滅,我把按鈕打開,影像就現前,我把它關掉它就滅了,不是有生有滅嗎?電影也是如此,放映機打開,膠片在裡面轉動它就生,我把按鈕關上它就熄掉,銀幕上什麼也沒有,好像是有生滅。這種觀察太粗,我們講粗心大意。如果你要是細微的去觀察,正在放映的時候就沒有生滅,你能不能體會到?正在放映的時候螢光幕上有影像嗎?沒有,螢光幕上永遠不沾色相,它雖然能現,它本身並沒有。

  我們把螢光幕比喻作法性,就是《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把螢光幕比喻作心性,心性能現,但是現的相是妄相,不是事實。為什麼?自性裡面一絲毫染污都沒有,自性裡面真的沒這個東西,就像電影的銀幕,確實沒有東西,現,它沒有,不現,它也沒有。你這樣子觀察就懂一點真相,事實真相就了解。現相究竟是回什麼事情?原來電影一張一張的底片就是幻燈片,它附帶的有聲帶,這是幻燈片。幻燈片移動得太快,我們眼睛看花了,被這個畫面欺騙了,我們來不及分別,以為它是真的。其實每張幻燈片都不一樣,都是獨立的,放得太快就好像相續,相續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那就是一張,那是真的相續,它不變,它張張不一樣,那就是相似相續,這個道理要懂。

  電視螢光幕它不是用幻燈片,它用什麼?用的線條,電視螢光幕它裡頭的線條是多少條,它從這樣算的。這比幻燈片就更要微細,那個好懂,這就不好懂。這個因為它一條一條的線,它速度太快,顯示出這個相完全是假相。你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相比電影銀幕上那個相還要假。所以你懂得電視的原理你就明白了,它確實由點組成線,線組成面,速度太快了。因為電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用很細的線條拉螢光幕的面,你看看這個地方你能拉幾條,你能拉多長,它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所以完全不能覺察它是假的。

  佛法裡頭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總說,你不要以為是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家稱為叫妙有,什麼叫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這個意思講什麼?空跟有同時存在,不但從體上講沒有這個東西,從相上來講也沒有這個東西,這就很難懂!明明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地方都好像是非常真實,怎麼會沒有?我們還有個看法,從時間上來看,從時間上來觀察,要很細心。前面講不動,不動很重要,到真的如如不動,你就愈看愈清楚,到第八地看到阿賴耶生滅的現象。

  阿賴耶生滅的現象,我常常用《仁王經》上世尊做的比喻,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彈得快,我們普通的可以彈四次,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你怎麼能夠發現?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看到了,你就曉得八地菩薩那個定多深,那個心多細。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的生滅,他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我們拿按鈕一樣,一按,生,再一按,滅。它按的速度多快?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我們就看不出來了,他看得出來,他比電腦還厲害。而實際上,我在《華嚴經》前面跟諸位好像說過幾次,實際上不止,世尊這個說法是方便說,讓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好像有這麼個印象。實際一秒鐘是億萬次的生滅,不只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不止,所以說生滅同時,不生不滅。要真的不生不滅,說個不生不滅不就叫廢話嗎?生滅的速度太快,簡直沒有辦法分辨,稱它叫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是能肯定這個,這叫做無生法忍。

  你就曉得宇宙之間一法不生,一法不生還有什麼?什麼也沒有,你想得這個得那個,什麼也得不到。所以這個東西你要真正能夠有那麼點常識,有這麼點認知,放下就不難,你也肯放下了。關鍵,凡聖的關鍵就在放下、放不下,放不下是凡夫,放下是聖人。聖人是什麼?聖人是明白人,凡夫是個糊塗人,糊塗人不肯放下,聖人放下了,為什麼放下?他知道什麼也沒有,不放下什麼也得不到。你所得到是什麼?得到是業隨身,這個東西討厭。這個業是什麼?能帶到下一世,業是什麼?煩惱習氣,就是放不下的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

  所以佛教我們,內,把貪瞋痴慢、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外,對一切事物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在一切萬物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可以。你有這個東西錯了,因為自性裡頭確實它能現幻相,但是它確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懂,這是實相!你為什麼在這些現相裡面起執著、起分別、起心動念?這個錯了。你如果真正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參透,你就曉得阿羅漢、菩薩、佛那麼多的階位,也不過就是看破、放下功夫淺深差別不同而已。這就是佛家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是這樣的。八地菩薩到這樣深的定功,到不動地了,如如不動了,真相大白。

  所以你學佛,如果你心是動的,你能不能入得了境界?入不了,要怎樣才能入境界?心是定的,不動就入進去,一動就迷了。就像水一樣,所以佛法用水來比喻心,比得好。我們供養佛菩薩最重要的供一杯清水,表法的,不是菩薩要喝,讓我們看到清水就要想到我們用心要像水一樣,要像水那麼乾淨,要像水那麼平。平就是不動,水一動就起波浪,起波浪照東西就照不清楚,不起波浪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的心確實像水一樣,只要一動,看什麼東西都看不到真相,可是一靜下來,真相就看出來了。

  古今中外凡是辦大事業的人,他為什麼能成功?沒有別的,他心靜,所以他看一切事比別人看得清楚,比別人看得明白,他處治就很妥當,就這麼個道理。你心這一浮動,再好的學術,再好的法門,對你都不起作用。我們念佛,我們誦經,我們學教,能不能契入?關鍵在你的用心。所以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是什麼?誠就是不動。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這個字下個定義,叫「一念不生是謂誠」。誠是什麼意思?不起心、不動念叫誠,真誠;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你看儒家講做學問,關鍵就在誠意。《大學》裡面講「意誠而後心正」,你用心就得其正。

  怎樣才能做到誠意(就是做到不動心)?儒跟佛的方法完全相同,你看第一個講格物,物是什麼?物欲,物欲是動的,你要把欲望放下;格是格鬥,不是跟別人格鬥,跟自己,要跟自己的欲望去打一仗。你要能把欲望打勝,欲望沒有了,欲望沒有是什麼?佛家講的斷煩惱,欲望是煩惱,你看佛法講修學,「煩惱無盡誓願斷」,那就是儒家講的格物,「格物而後致知」,致知是什麼?求智慧,「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你的物欲沒有斷,你學法門能學得進去嗎?不行,你所學的是皮毛,不得受用,不管事。

  真正要學經教,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才有用處。在中國古時候,儒釋道教學都用這個原理,你看看儒家教人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什麼?格物;道教裡面的《太上感應篇》是格物,也是格除物欲,就是斷煩惱;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常告訴大家,你沒有這個基礎,你這幾樣東西沒做到,什麼樣的經論,你背得滾瓜爛熟,有沒有用處?沒用,你做不到。你因為有障礙,你不但做不到,你也不明白,為什麼?你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你不能夠悟入。

  你想想禪宗六祖惠能二十四歲,沒念過書,賣柴的。賣柴這個行業,現在人看不到了,為什麼?現在不燒柴了。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抗戰時期還是燒柴火,燒灶,一定是要燒柴火。都市裡面的人家要買柴,專門有樵夫山上砍柴挑到城市裡面來賣,惠能就是幹這個行業的。賣柴的、賣水的,我們小時候都看過。我們自己小時候也常常山上去撿柴火,撿回家燒。二十四歲,為什麼聽人家念《金剛經》他聽了就有悟處,什麼道理?我們一般人聽,聽不懂,不知道在講些什麼,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悟處,什麼原因?他沒有煩惱,他心地清淨,他每天只知道砍柴火,柴火賣掉買點米回家去供養老母親,我們現在講頭腦簡單。心地清淨就生智慧,才有悟處,心不清淨,天天聽經,聽幾十年不開悟。你看人家心地清淨,一次他就開悟了。

  到黃梅去參禮五祖,八個月,祖師把他派到廚房去舂米、去破柴。因為他是幹這行的,這行他很內行,他會做得很好,所以專門做破柴舂米這個工作,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義工,在道場修福。道場裡面的講堂沒有去過,寺院住眾一千多人,講堂在哪裡他也不知道,禪堂也沒去過,哪裡都沒去過,就是在碓房工作。工作到八個月,五祖要傳法了,這把他引誘出來。神秀做個偈,他把神秀的偈改了,五祖把衣缽傳給他,晚上給他講《金剛經》。所以惠能大師一生就聽過一次經,老師給他講《金剛經》,沒講完,也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後就不要講了,就通了,全通了。

  你們想想那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從不動心來的。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行?我們的心是動的,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把我們的悟門障礙住了,天天聽經都不會開悟。中等以下的根性都犯這個毛病。中等以下的根性有沒有方法叫他開悟?方法是有,那就是遇緣不同,他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真善知識,真善知識有方法。但是遇到真善知識,你自己有沒有善根?善根是什麼?我平常講得很淺,好學。你自己不好學,遇到真善知識還是不行,這一生開悟沒指望,沒指望在大乘裡面就沒指望。可是佛真是慈悲,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對你有用,你真的肯信,能成就,念佛!我人很笨,但是你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肯定會往生。

  這個例子在近代,倓虛老法師就在香港講過很多次,我是從錄音帶上聽到的。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做鍋漏匠的那個徒弟,念佛往生的,三年。那決不是壽命只有三年,他是功夫成熟,壽命不要,他走了。你看站著走的,走得多自在、多瀟灑。他也是沒有念過書,沒有聽過經,什麼都不懂,老和尚就只教他萬緣放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他說一直念下去,以後準有好處。他也不問什麼好處,反正師父教他這麼念,他就這麼幹,非常認真的幹,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這個人什麼?老實、聽話,沒有懷疑,所以他成就。

  你看看,老實、沒有懷疑、聽話,心定的,還是不動心的成就。如果他心裡有疑惑,他妄想很多,欲望很多,他什麼都不能成就。你們諸位想想,是念佛往生要緊,還是在現實的環境裡頭、六道輪迴裡面做一番事業要緊?你說哪個要緊?到什麼時候我才到世間來做個事業?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乘願再來的時候可以,已經成功了,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這個可以。自己還是個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斷,那你就要覺悟,我這一生往生第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為什麼?其他的離不開六道輪迴,不能幹。幹世間再大的好事都是輪迴業,這怎麼能幹?所以你真的想通、想明白了,你要不要放下?徹底放下了。

  現在我曉得有些地方他們做得很不錯,我也很讚歎,每天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十個小時,這很正常,一天十四個小時用功,常年不間斷。該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休息養精神。這樣子你沒有妄念、沒有妄想,你的能量消耗就很少,所以一天一餐夠了,省事!日中一食。早晨起來喝一點熱水,你的體力、精神非常好,早睡早起,晚上九點鐘睡覺,早晨二、三點鐘起床,這叫真精進。決定沒有夾雜,聽經,一部經,聽完了從頭再聽,就聽一部;《無量壽經》就行了,或者聽《彌陀經》,不要換。聽經是什麼?修定、修慧,定慧等學。這樣子聽,什麼妄想都沒有,聽到一段時期他就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章嘉大師所講的看破,這個悟幫助你修定,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定要大徹大悟之後才廣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開悟之後,開悟之後你看多容易!

  六祖惠能大師在無盡藏比丘尼那裡學了《大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一生讀誦《大涅槃經》,不開悟。遇到能大師,這是緣,能大師讓她念,念給他聽,聽了之後他給她講解,她開悟了。惠能大師沒有學過《涅槃經》,為什麼一聽就懂?而且講得那麼透徹,叫一個念了十幾年讀誦經的人不明白意思豁然開悟。你就曉得,真正功夫是從不動地成就的,這個動糟糕!不能成就,動心只能夠吸收一些常識,皮毛常識,真正學問是一分都入不進去。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許多佛學院請我教書我不去,原因在哪裡?學生心浮氣躁,妄念太多,我們去教叫白費工夫,他只是學些佛學常識,要從佛經裡面有悟處不可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說我幫不上忙,我講他不會聽。你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自古以來大聖大賢都是從這個模式上成就的,廣學多聞必定是在開悟之後。那個廣學多聞都是智慧,所以說先成就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成就根本智,有根本智那個後得智就很容易,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非常容易。根本智是定,就是不動心,以不動心接觸一切法。不動心是一面鏡子,大圓鏡一照就清楚了,你們學多少年不清楚,他一照就清楚了。諸位想想,惠能大師是最好的一個例證。如果你要是對這個道理有懷疑,你多想想惠能大師,會給你一些啟示。

  我們今天缺乏的,心浮氣躁就定不下來,這個很糟糕。定生慧,你沒有智慧,愚痴!戒生定,你沒有戒。戒是規矩,你不肯守規矩,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你決定沒有智慧。你看得多記得多,那叫記問之學,連孔子都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你沒有悟處,你對於宇宙真相,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你是一無所知。諸法實相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中觀論》上講的八不,是諸法實相。你真正通達明瞭了,就叫做得無生深法忍,你就得到了,那你行的功夫可殊勝!

  後面還有一句,『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這是因勝。清涼大師說「謂此位中,當大授記位也」。這個位就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大授記位。為什麼?果然心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定義就是在一切法裡頭,六根接觸一切法,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八地菩薩。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來的分別執著?所以知道不起心、不動念是佛。我們做的「凡聖迷悟示意圖」,那個很簡單,意思很深,你能把那個看懂就明白了。因為起心動念才有分別,因為分別才有執著,這就愈迷愈深。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八地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當大授記位。

  這個授記是什麼?授記是你一定成佛。給他個消息,你距離成佛不遠,再努力一點,授記就是給他印證他快要成佛,為什麼?他契入法性,法性不動。契入法性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三個名稱不相同,講的是一樁事,說清楚一點,通俗一點,就是他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這古人講的,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早晚洗臉都要照照鏡子,鏡子能照見,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你要問佛是什麼心?你對著鏡子就知道了,佛就是那個心,那是真心,那是本性。我們自己本來也是如此,現在為什麼搞得這麼大波大浪?

  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一切眾生用心本來如鏡,現在為什麼搞成這樣子?這是無始以來被煩惱習氣所染。煩惱習氣是動的,就是起心動念是微薄,小小的動,分別浪就大一點,執著那是大風大浪。你細心看,遇到不高興的時候馬上發脾氣,大風大浪,遇到高興的時候非常歡喜,大風大浪,喜怒哀樂。菩薩喜怒哀樂都沒有,永遠如如不動,但是度眾生的時候,眾生喜歡,佛也笑笑;眾生不高興,佛一句話不說。那是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教化眾生用種種善巧方便,他有沒有動?沒有動,他要是動心他就說法了,他永遠不動心,所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現而無現,無現而現,這才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意思很深!佛的虛妄能度眾生,眾生的虛妄能造善惡業,能變現六道三途,作用不一樣。八地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5:4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05: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2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