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四卷) 2006/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六段看起。第六段就是講遠行地,這一段前面沒講完,我們接著看最後一首偈,最後的四句:
【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若與眾生無限利。則具最勝智方便。】
我們看這一首。「四攝法」非常重要,不但大乘菩薩一定要依教奉行,乃至於權教、小乘、人天,乃至於一切眾生。如果要想和睦相處,要想共存共榮,我們現在常講的,希望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你依這個方法去修學,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你說這個法多麼重要!
過去,我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有一次曾士生部長碰到我的時候,他就問我一句話:法師,你用什麼方法把九個宗教能夠搞得這麼和睦?我就告訴他:這個方法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的。他馬上就很驚訝:釋迦牟尼佛說的?怎麼說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用在團體、公司行號,老闆跟員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同心協力,互助合作,這個公司決定興旺;用在社會,社會安定;用在國家,這個國家富強;用在全世界,世界和平。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佛說得這麼好,學佛的人這麼多,為什麼不會用?你就要想到,這是佛教一切眾生的關係法,我們現在講公關、公共關係,家庭也是公共關係,凡是兩個人,夫妻兩個人也是要公共關係,前面一定有基礎。基礎是什麼?基礎是戒定慧。所以你看看,四攝法擺在遠行地。前面告訴我們,第六地菩薩是現前地,般若智慧現前,所以有大智慧。你得到佛這個啟示,你就懂得怎樣攝受一切眾生。
這個攝受,要用我們現在恰當的名詞,就是感化,化是教化。用什麼方式教化?要用恩德,不可以用權術;要用菩提心,不可以用名利心。名利心,這個四攝法做不到,你學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要有戒定慧,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四攝不在小乘,而是在大乘;不在權教,而是在地上菩薩,我們一般講的法身大士,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多半都有六道,應化在六道攝受一切眾生。菩薩不但攝受六道,而且還攝受四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幫助他們成就。
你看這經文上講『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無限利就是我們講無量無邊的利益。所以行四攝法的人決定要做到無私無我,四攝法才能貫徹,才能做得圓滿。如果有私心、有我執,我們前面講,你還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四攝法就困難了,你想做,那是障礙。起心動念想到我的利益,這就做不到。凡是念頭上有我的利益,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凡夫,連小乘都做不到。為什麼?你看《金剛經》上說得很好,須陀洹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已經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須陀洹果,就《金剛經》上半部講的四相,四相放下了,難得。跟上面比,那他不行,差太遠了,他只是剛剛放下,還帶著有很濃的習氣,習氣太多也會產生障礙。
所以他初果,慢慢再把那個粗重的習氣不斷的要放,放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往上提升,二果、三果到四果,四果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有沒有習氣?有,還有一些很薄的習氣。那個很薄的習氣也會障礙,不過障礙不大。到什麼時候這個見思煩惱的習氣才真正能斷盡?還要升一級,辟支佛。到辟支佛(就是緣覺)習氣沒有了,開始做第二個功夫,要把塵沙惑斷掉,塵沙惑在我們《華嚴》裡面講,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了,果然不分別,他又升級了,升到上面一級,上面是菩薩。你就要曉得菩薩還有分別的習氣,所以他要把那個習氣斷掉。這個習氣斷掉之後,就又升級,升到十法界最高的,叫佛法界。
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六即佛裡面講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無明煩惱沒斷,在《華嚴經》裡面講,叫妄想,這個沒斷。我們知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真佛,那就不是假的。一切煩惱都放下,只有無明沒有破,這個位子就是六即佛裡面相似即佛。如果這一品無明也破掉,那就叫分證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稱分證?無明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在。那個習氣很難斷,《華嚴》底下一會,我們就讀到。有為法裡頭,修行證果到這一品,這一品「賢首品」,是十信裡面最高的,第十信的菩薩,他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賢首菩薩,我們曉得在十法界裡面佛法界。破一品無明,他就脫離十法界,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了。
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的報土都是一真法界。可是這裡頭有一個很特殊的,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可以稱之為一真法界,這不可思議,所以這叫特別法門。世尊在大乘教裡給我們說,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面,諸佛剎土裡沒有這個說法,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怕你不能往生,你一往生,真的即身成佛。你是帶業,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斷,只是有功夫,這個念佛三昧,用這個功夫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就不發作,控制讓它不發作。
我們念佛人要明白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說你要把你的煩惱習氣、七情五欲要控制住。你要是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決定能控制自己煩惱習氣。這就是順境善緣,如何控制?不生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境界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會被境界所轉,這叫功夫成片,這就決定得生。你不被外頭境界轉了,我們現在講的是你不受外界的影響,有這樣的功夫,不受外界影響。所以還是不容易,但是比斷煩惱就容易太多,這是把煩惱壓住,就是石頭壓草,壓住。用什麼東西壓?用那一句佛號。
所以你要記住,這個念佛的人會念,怎麼叫會念?順境,一切都不錯,很好、很喜歡;善緣,善緣講善人,所遇到的都是好人,最容易生起貪愛,一有貪愛馬上墮落了。不但連世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能有一點貪愛,連佛法都不能貪。佛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你在佛法裡起了貪心,不能往生。譬如有人喜歡佛像,他供養那個佛像都是古董,都是非常名貴的,這就起了貪愛;經書,這書也是非常名貴的古版,幾百年、一千多年留下來的版本,非常寶貴,你要生了貪愛心就糟了,要看淡。
好在我這一生,從小出生在貧寒的家庭,一生也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所以對這個東西一點貪心都沒有。我供養的佛像,喜歡用複製品,我不要那個真的東西,去拿去翻印。我讀的書籍,我不喜歡用原本,原本送給圖書館、送給博物館去保存,那是有價值的,我用影印本。影印本好!隨便可以在上面寫字。如果是線裝書,那就不可以。為什麼?它是代代相傳,你要在上面有圈、有點,你怎麼能傳給下一代?一定要保持很完整。包括《大藏經》,《大藏經》上不可以圈、不可以點。所以我要什麼?我要影印本,影印本上可以圈、可以點、可以寫字、可以做記號,只有我自己用,這不是給別人的,方便,一點貪戀都沒有。
逆境是外緣不好,環境不好;惡緣,你所遇到的都不是善人,都不是真心想幫助你的人,都是找麻煩的。這時候怎麼辦?不生瞋恚,決定沒有瞋恚心,修忍辱波羅蜜。逆境惡緣要忍,順境善緣還是要忍,要懂得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重要。起心動念,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為眾生、為別人的,這就對了;為自己,錯了!沒有自己,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哪來的自己?《金剛經》後半部說得更徹底,「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念頭,念頭都沒有,你才真正能斷得了煩惱。所以,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功夫怎麼辦?要念佛。
念佛是無量法門裡頭,可以說第一殊勝。它容易、簡單,一切時、一切處都沒有妨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念頭才一起,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佛,用阿彌陀佛取代你自己的妄念。這個妄念,不管是善還是不善,那都不要緊,善、不善的念頭統統要打掉。為什麼?善念是生三善道,惡念是生三惡道,你總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只要起心動念,就把它打掉。古人講的,這教人用功,「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或者是貪愛,或者是瞋恨,念頭起來,不怕,就怕覺遲。什麼是覺?提起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這一句佛號就把這個念頭打掉,貪愛的念頭也打掉,瞋恚的念頭也打掉,決定不能讓念頭起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的人決定得生,那就恭喜你!你果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在這個世間你做不了佛,這個世界非常危險,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所以功夫一得力,功夫一成片,那個聰明人趕緊就往生了。壽命還有多長,不要了,這是聰明人,他知道利害。不要活長久,為什麼?活得太老,年歲老的時候就糊塗,那個麻煩。現在有所謂老人痴呆症,如果一得這個就不能往生了,為什麼?他臨終的時候佛號提不起來,他的妄念沒辦法克服。所以真正聰明人決不求長壽,但是一定要求健康,頭腦清楚,決定不迷惑。你看每個往生臨走的人,決定第一個條件頭腦清楚,一絲毫不迷惑,他才能選擇。
所以人死了以後來生到哪一道去,決定在最後一念,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最後一念是安詳,他不墮惡道,最後一念是痛苦,肯定惡道去了。如果最後一念是瞋恚,地獄道去了;最後一念是貪心,他還有什麼財產,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貪戀,捨不得,墮餓鬼;最後一念是愚痴,愚痴真的就像白痴一樣,什麼都不懂,畜生道。所以這三惡道,貪瞋痴,最後是起這個念頭,那就壞了!最後走的,還想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人天道。你全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應該怎麼修,應該怎樣選擇,這要智慧。
所以要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與眾生無限利」。我有多大能力,我幫多大忙。利益裡面,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大眾開悟。你看大乘教裡頭,佛在每一部經論都教人,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財布施,福報可大,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法布施。常常讀誦大乘的同學,你在經上常常看到。我們就曉得,法布施的功德無比的殊勝。哪些是法布施?經書是法布施。現在多了,現在可以用錄相帶、錄音帶、光碟片,講經的、讀誦的、唱念的,太多太多這些了。你能常常布施這些,這功德大。修這麼大的功德,如果不是迴向求生淨土,來生得人天福報。你要曉得,這個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在佛門當中修法布施。如果不是修法布施,哪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修法布施為什麼還會到人間來,沒有去作佛?那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願,信願行不具足,對於世間人天福報有貪戀,就變成這樣。這個事情,世尊(佛)在經裡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叫什麼?叫「三世怨」。第一世在佛門裡修行,積功累德,不求往生;第二生得人天大福報,在享人天大福報的時候,把修行、培福就忘得一乾二淨,縱然是修一點福,都很有限,所以福報享盡了;第三世業力又現前,往下墮落了。這叫三世怨。
我們要常常記住佛的教誨,時時刻刻警惕,不能幹這個傻事。這個傻事過去生中我們造得太多,這一生可不能再造了;再造,還是出不去。這一次出不去,你要知道,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要搞多少次你才能遇到一次佛法的法緣?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點都不假。佛法是真的難聞,不是假的,可不能不知道。你想想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世界人口將近七十億,七十億人裡面,幾個人聞佛法?聞到、接觸到佛法的人,有幾個人真的信佛法?有幾個人真的理解佛法?有幾個人真的依教修行佛法?這幾層淘汰,淘汰到最後沒有幾個。
佛講這兩句話意思可深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耳邊風看待。這是佛的無盡的慈悲,真實的智慧,告訴我們。真正時時刻刻有這個念頭,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我有多少力量,我就貢獻多少力量,不要留著給自己;留著給自己,就是禍害。這個道理世間人不懂,我在初學的時候也不懂。不過我遇到一個好老師,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我才明瞭。明瞭之後,依教奉行,喜歡布施,喜歡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真正是成就自己。尤其不可思議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求法?就是布施,所以愈施愈多。
我從前是什麼都沒有,連穿衣吃飯都成問題,貧賤到如此的地步,得到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修布施。我那個時候很困難,布施要有錢,哪有錢?老師說:一塊、兩塊有沒有?一毛、兩毛有沒有?我這才明瞭,不是等到你有錢、有力量的時候去布施,沒有錢、沒有能力的時候要修布施。要飯的,要到一塊錢、要到幾個銅板,他能把幾個銅板去做好事,布施。到了五年、十年,環境顯著就改善,收入勉強能餬口。從一貧如洗,能夠真正幹十年,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幹,全心全力的幫助別人。
還有,沒有錢的時候,我們用身體、體力幫助人,現在講做義工。義工是布施,財布施,我用身體來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果報比外財更殊勝。內財布施,不但得財富、得聰明智慧,而且得健康長壽。所以有時間,我那時候年輕,到寺廟裡面做義工。星期天如果沒有事情的話,一定到寺廟做義工。我做的義工,因為常常寫字,在公家工作是做文書,常常寫字,到寺廟給人家寫疏文、寫牌位,我去做這個服務,這跟我工作的本行也相關。晚上,他們做法會的時候,晚上下了班,一下班我就去,到廟裡吃晚飯,吃過晚飯就給他寫,至少可以寫二、三個小時。統統是布施,只要你真有這個心,布施的範圍非常廣大,做不盡的。
我還有個好習慣,我喜歡讀書,書裡面好的句子,我常常抄下來供養別人,讓大家統統得利益。一本書很厚,要很長的時間看,有很多人沒有時間,送給他他也不看。尤其是現代人,愈簡單愈好,你送一張卡片,裡面不到一、二百字,最受歡迎。我每天讀書,我常常喜歡寫。現在方便了,可以影印,到處送人;現在還有網路,放在網路上給大家傳閱。方式很多,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真的想做,做不盡、做不完,多快樂。確實喜歡布施的人法喜充滿,自利利他,都是無限的。
後面給我們說了一句,『則具最勝智方便』,這裡特別著重在「方便」。十波羅蜜裡面,方便波羅蜜、智波羅蜜。「最勝」這兩個字貫穿這兩樁事情,貫穿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這個智是權智,權智是智慧的應用,我們講善巧,佛家講善巧跟此地講的最勝智是一個意思。善是好,巧是太巧妙了,所以善巧是智波羅蜜。方便,方是方法,方法太多了;便是便宜,換句話說,就是最恰當的、最適合的。這個最恰當、最適合就不一定,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千變萬化。你接觸到外面的人事物,你知道哪一種方法最恰當,那叫方便波羅蜜。所以方便裡頭要有善巧,就是要有最勝智。你無論是在生活、是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往而不利,沒有人不歡迎你,沒有人不尊重你,沒有人不向你學習,你就成功了。
可是這個你要知道,最殊勝的善巧方便離不開四攝法,而四攝法離不開般若現前,般若現前離不開清淨性,真誠、清淨、慈悲,決定離不開,而真誠、清淨、慈悲也離不開戒律。你得慢慢往上推,為什麼我現在這個學不到?你沒有前面的底子,前面的基礎你沒有。現在學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再大的年歲都來得及。而且把基礎佛法修好非常重要,實在不困難,困難是你不肯幹,你沒有這個認識。
前幾天,有兩個年輕人打電話給我,最近一年多受了很多折磨,受了苦難。打電話告訴我,他說現在他們覺悟了,這個苦難是應該受的。我說:怎麼回事?他說過去聽我講《弟子規》,他們懷疑,不肯相信。現在受了許多苦難之後,知道了,我要從《弟子規》學起。以前什麼?都很自負,《弟子規》這個東西是小孩學的,不是我們學的。錯了,現在才知道錯了。
還有一定要認識根本的教育是性德。像《弟子規》,性德,本性本善,你本來就是這樣的;《太上感應篇》是性德,你自性本來如是;十善業道亦復如此,這個要懂。決不是儒釋道的祖師大德定這麼多規矩要我守,牽著我鼻子走。你不服氣!你不曉得,性德,不是他定的,而是他們回歸自性,表現出來就是這個樣子。當然,他教別人也是這樣的,他要不是這樣教人,那他對不起良心,他也對不起眾生。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
所以佛教裡頭,佛教裡面的教育,過去李老師跟我談過,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有一個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連淨土宗都不例外,但是淨土宗明心見性不在這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會上明心見性。但是其他的法門都要在這個地方明心見性,所以難,太難太難!所以淨土叫易行道,這不能不搞清楚。
所以,一切賢聖教化眾生絕不離開性德。離開性德,那他就錯了。我們今天稱聖學,聖學就是與性德相應,稱為聖學。與性德相違背,不是聖學,那就叫凡人;與性德相應的是聖學,學做聖人。所以學佛,就是學作佛、學作菩薩、學作阿羅漢,這都叫學佛。沒有教你學做官,沒有教你學發財,沒有教你坑人、騙人,絕對沒有教這個,恢復性德而已。這叫最勝智方便。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七段,有三首頌,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具最勝智方便。則住勇猛無上道。若住勇猛無上道。則能摧殄諸魔力。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若能超出四魔境。則得至於不退地。若得至於不退地。則得無生深法忍。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
這三首偈是講八地,八地是不動地。所以這個偈頌裡面有『不退地』,真正到念不退了。當然這三種不退,位不退,可以說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這都做到了,唯獨念不退。實在講,三不退在圓教初住是都證得了,前面跟諸位報告,習氣沒有斷。雖然習氣對於行持沒有太大的妨礙,總有一點關係,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遇到困境,雖然還是肯幹,但是退回的念頭會生,不想再做了,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習氣。
我們的習氣很重、很強,這個念頭如果繼續不斷的上升,真的,我們就不想幹了,遇到太多的阻力,所謂是「好事多磨」。為什麼還能繼續幹下去?那就是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怎麼加持?經典。每天讀經,經裡面佛都鼓勵我們,甚至於都把這些困境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菩薩能克服,不會被外境動搖,我們想想,為什麼禁不起考驗?所以想想,把那一股勇猛精進的念頭就又提起來了。這個事情一生當中常常有,不是沒有。但是確實,是對事沒有產生嚴重的妨礙,只是有這個念頭而已,這個強烈的東西就是習氣。八地菩薩極其微細的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那就真的不動了。由此可知,七地還有很微細的這些習氣,八地才斷乾淨。可見得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這段文裡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說六個意思,我們看註解。「七若具最勝下三頌」,就是『若具最勝智方便』這下面三首偈頌。「明第八地」,明是說明。「略辨六義」,它這裡總共是有,我們說這個一句一句的是十二句,每兩句說一樁事情,所以就六樁事情,略辨六義。第一個「道勝(通勝),謂無功用道,故云勇猛無上」,這就是第一行兩句,「若具最勝智方便」,可見得這一句承前啟後,如果沒有遠行地的殊勝智慧方便,你就不能向上提升。在這個地方,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每一地他學的是什麼功課,在這裡看到了。你能把這一個階段,這一地一地就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你把你這一年應該學習的課程都學好了,達到滿意的標準,那就升級了。所以七地菩薩要能夠具足最勝智方便,他就升級了;如果達不到這個層次,他還要繼續在遠行地裡面的修學。
由此可知,菩薩這個位次,《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五十一個階級,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念到五十一年級,五十一年級畢業了,叫成佛。佛陀,是最高的學位。從一年級到五十一年級都稱之為菩薩,菩薩就是在校學習的學生,五十一個年級。它分六個階段,前面五十個,每十個分一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分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就好比學校一樣,像我們現在學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好比這是五個階段,等覺好比是研究所。你從這個地方細細去觀察,佛教是教育,所以一定要循規蹈矩,循序漸進,一定是從小學、中學、大學,要這樣念上來。
所以「十信」這一大段就講得特別詳細,為什麼?基礎教育。基礎教育,你要不能夠深厚的去學習,上面就上不去了。能夠達到最高峰,底子好,底蘊深厚,他才能做得到。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中國我接觸得很少,外國接觸得比較多,確實這個教學的程度不斷都在下降。這次我們在巴黎,聯合國這個大的活動完了之後,我到英國,接受劍橋、倫敦大學的邀請。去年,我去訪問過牛津大學,也訪問過倫敦。倫敦的漢學在歐洲很著名,我們也在學校做了兩場講演,跟漢學系的教授、老師做個交流,了解現在的程度真的比不上過去。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中國本身在現前這個階段,特別是在現在的半個世紀,儒釋道三家都沒有大師了。
漢學的根在中國,根衰弱,當然影響別的地方。不過他們學習的都還很認真,我所接觸的博士班跟碩士班,他們論文的題目,有人專攻《孟子》,還有一位專攻王維。漢學,年輕的時候我們不認識,疏忽了。漢學裡頭包括了儒釋道,我們一般人只知道儒,不知道佛跟道。早年,我追隨方東美先生,他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佛是大哲,佛是聖哲」。他的心目當中不是宗教,是哲學,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哲學家裡面的聖者,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這樣才真正重新來認識他,終於肯定了釋迦牟尼佛本來面目。所以這次有機緣能在聯合國做一個介紹,讓世間人對於佛法又重新的認識,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解決問題。
世間的問題,在佛法裡面講小事一樁,就像中國諺語裡面常講的「雞毛蒜皮」,小事一樁。什麼是大事?大事是生死大事,大乘教裡面講輪迴是大事,這個事情可是麻煩!十法界是大事,不但我們要解決六道輪迴,還得要解決十法界。在佛法裡面講,你學到阿羅漢,輪迴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華嚴經》裡面七信位的菩薩。現在我們念的這個經文是十信,比阿羅漢高太多了,阿羅漢七年級,這十年級。在這個程度上,這要解決十法界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解決,就超越了。
所以我們在此地看這個經文,「若具最勝智方便」,這句話我們從前面一直讀來的,就曉得不容易。最殊勝的智慧方便,我們通常一般講善巧方便,最殊勝的善巧方便。從前李老師用比喻教導我們,他說這就像一個人頭腦,頭腦像什麼樣?水晶琉璃球,八面玲瓏,最勝智方便。我們凡夫,凡夫是什麼?叫四方木頭頭腦,不靈光。那就是什麼?沒有智慧就不靈光,處處都是障礙,處處都不通。哪裡像佛這樣智慧,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是最勝智方便,最勝智方便就是事事無礙。所以這提升了,提升『則住勇猛無上道』。
「無上道」是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道是佛道,翻成中國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你看看,八地菩薩接近了,七地還不行,八地菩薩這是接近。換句話說,雖然還沒有成佛,佛的氣分很濃,說明接近。上面九地是法師地,十地法雲地,實在講就是佛地,靠得很近了,上面等覺、妙覺。這是五十一年級,這是最後、最高的五個位次。最高的五個位次,八地是第一個。
這句裡面關鍵在「住」這個字。住是什麼?不動。你說七地菩薩、六地菩薩有沒有這種氣分?有,不能說沒有。但是怎麼樣?他不能完全保持住。就是他有個高潮,他到了那邊,高潮上去,他又落了。到八地的時候,提上去之後,他不再往下落,這叫住,無上正等正覺。從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無上道是逐漸圓滿的,不是一下就能圓滿。這是什麼原因?煩惱習氣是慢慢斷。怎麼斷法?這第一句,它這六個意思,第一個是講通,神通,通勝。清涼大師註解「道勝(通勝),謂無功用道,故云勇猛無上」。那個通怎麼勝?這三首偈裡面講六種殊勝,這第一種通勝,特別跟我們提出來「無功用道」。我們在此地要明瞭,有功用道到此為止。
學大乘的都知道,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都是無功用道。這話不好懂。過去蘇東坡居士,這是學佛的,佛法學得不錯,他在臨走的時候,別人勸他要加緊用功!他說了一句話:此處用不得力了。這個用不得力就是無功用道。不像在十法界,十法界教你精進,教你努力,教你用功。為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所以不斷提示你,你要放下。到這個時候,真的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妄想放下得也差不多了,還有什麼方法用功?沒有辦法了。
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諸位想想看,假如這個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在這個境界裡面怎麼用功?只要有個念頭用功,你說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是不是妄想?是!動個念頭就是妄想,妄想就錯了。所以見性之後,他們的修行都叫做無功用道。《華嚴》是圓教,從圓教初住到等覺統統叫無功用道,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平等的。
平等裡面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由此我們就明白了,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同,但是這個時候無明習氣不礙事。他們學的是什麼行?完全是教化眾生。在這個境界裡頭,菩薩們都發過大願,這個大願發了之後是要兌現的,不能說到這個境界裡,那個過去發的願都不算數,那還能教化眾生嗎?曾經發過「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自己成就了。
所以向上去的菩薩,這是初住以上向上的菩薩,我們講圓教不是講別教,別教要講初地,他們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謂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我們現在還稱他菩薩,叫法身菩薩;實際上《金剛經》上講的「諸佛」,那個諸佛就是講他們,他們這四十一個階級稱為諸佛。江味農居士註《金剛經講義》,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個諸佛不當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不是這個意思,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的是諸佛;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這說得很好。所以他們的提升是完全靠時間,只有時間慢慢的把這個習氣淡化,沒有任何辦法。
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這個習氣像什麼?這古人講的,像酒瓶。酒瓶是盛酒的,酒倒乾淨,裡頭擦得乾乾淨淨的,確實一滴酒都沒有了,聞一聞酒瓶,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有功用道是什麼?就是瓶裡裝了酒,我們慢慢把它倒掉,這是有功用。現在我們斷煩惱,我們要放下見思煩惱、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我們有東西放。他那裡已放乾淨了,沒東西放了。沒東西放,那怎麼辦?只有時間。譬如你酒瓶裡頭都沒有,酒的氣味很濃,你不要去蓋它,你放在那個地方,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它,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這叫無功用道。
所以他們有沒有修行?沒有。一提修行就糟了,馬上就墮落了。那他幹什麼?眾生有求,他就有應,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所以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要跟眾生廣結法緣。佛不度無緣眾生,如果你要不肯跟眾生結緣,到你成佛的時候,沒有眾生,沒得度!你沒有跟他結緣,他跟你就不能夠發生感應的關係,他沒有感,你就沒有應。感應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絕對沒有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起心動念,那是感;法身菩薩去應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這個要知道,這個也很難懂。
真的很難得,這些年來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這我很欣賞他,我到他的實驗室裡頭參觀過兩次。水是礦物,我們有心對它,我們起個念頭對著這個水瓶「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你看它反應的那個結晶就很美。我們有感,它有應。我們心裡很不高興、很不耐煩這個態度對它,它反應就很難看。這諸位都看過,真的是這樣的。所以水有見聞覺知,它能看、能聽,它懂得人的意思,非常奇妙。其實《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得很透徹,我們聽到這個訊息,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所有一切物質就是法性。
物質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的。就好像我們用的這個金器,你戴著一個金鐲子、一個金戒指、一個金項鍊,從哪來的?黃金做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你明白這個道理,所有一切物質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的。法性變現的,它沒有離開法性,它的體就是法性。法性有見聞覺知,法性有色聲香味,這是法性本來具有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任何物質,我跟江本博士講:你要繼續好好努力!不僅僅是水,你實驗出來它能看、能聽,它有見聞覺知,任何物質都有。所以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
我們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思想波,這個波就擴展到整個虛空法界;而且速度之快,是我們沒法子想像的。我們今天講的速度最快的,大概就是光波、電磁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速度最快了。實際上,我們的思想波(起心動念)剎那之間周遍虛空法界,光波、電磁波沒法子相比,那真叫微不足道,所以感應是比什麼都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我們這一動念頭,馬上就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應,人與萬物的感應,我們這才起念,那個地方已經接收到,已經有反應了。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決定不能起個念頭。所以你看看水實驗,水有沒有起念頭?沒有。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知道,好像是在台灣,其他地方也有,有人用物質做實驗。有人用蘋果、香蕉,這是植物;用饅頭、米飯,這都煮熟的,我們現在講,這裡頭沒有生命,煮熟了。可是法性並沒有生熟。同一鍋蒸出來的饅頭,你拿出兩個來,一個你每天用歡喜心、善心對它,另外一個你很討厭它,過了幾天,這兩個饅頭就不一樣了。你善心、善念對待這個饅頭,它能保持新鮮;惡念、不善的念頭對待這個,那已經壞掉了,它壞得很快。很多實驗證明,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個境界,佛講的話是正確的,「境隨心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妄心,真心不是的,真心轉境界。所以人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那是妄心。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心。「真心離念」,這經上常說。那個念是什麼?那個念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是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妄心,它能把真心現的這個境界讓它產生變化。譬如這個水,我們以善的念頭對它,或者以惡的念頭對它,這是分別執著,它能夠隨你分別執著產生變化。但是你的念頭消滅的時候,它又會恢復正常。你念的時間久,它存在就久;你念的時間很短,它的時間也短,它恢復正常。
由此可知,六道假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確實像永嘉大師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它這個境界就現前。哪一天,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境界就沒有了,它又恢復正常,正常裡頭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現在就是這些菩薩是住在一真法界裡,一真法界,那就是要兌現自己的本願。我們跟一切眾生結的緣,無論是善緣或者是惡緣,只要有緣就起感應,沒有緣就沒有辦法。所以善緣、惡緣都好,都算是跟佛有緣。當你有求的時候,你有苦難的時候,你動心的時候,你動心那你就有感應;感應時候,他就來幫助你。他來幫助你,你要記住,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你一定要懂得。
他為我們現身說法,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就是在那個時代,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不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有緣求他,以佛身,就是應以佛身來度他的時候,他就現佛身。現佛身,是不是跟我們一樣?是不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好像是有。他要沒有,他怎麼能做出示範?示範就是身教,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還有講經說法,言教。言教裡面,絕大部分是有人問,所以說有啟請的,有人提出問題,佛立刻給他解答,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沒有人問,佛自己跟大家說的,很少很少。
我們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結集經藏,因為佛當年在世跟大家講經說法沒有記錄,經典從什麼時候來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老人家走了以後,後來弟子們回憶老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教他的東西,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我們現在的經典。所以所有一切經典都是佛走了以後弟子們記錄的,這個要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示現,說個老實話,無功用道。如果有功用道,他就墮落到十法界裡頭。這樁事情確實是深妙不可思議,很難理解。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金剛經》上他就講得很清楚,他把他一生說法整個否定掉,他不承認他說法,如果有人認為佛講經說法,那是謗佛。這個話的意思是,明明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怎麼不承認?怎麼完全否認掉?這個不承認、否認掉,只有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的菩薩清楚,他會點頭,完全正確。所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看,說、不說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說跟不說是二不是一,差別在此地。
我們能不能體會?無說而說,這是無功用道。菩薩聽經,無聽而聽,聽而無聽,所以他能夠悟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能入。我們今天麻煩就是我們有心,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有妄想心,所以不管怎麼聽,聽一輩子,都不能夠悟入。佛不跟你計較,佛一計較,他就變成凡夫了。你要知道,法身以上的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過,他在日常生活攝受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沒有起過心、動過念。凡是跟佛菩薩接觸到的,無論是緣的淺深,接觸的時間長短都在一個「緣」字。我們凡夫這一邊有執著、有分別,人家那一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長劫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是用這個方式。
那個無始無明的習氣就像酒瓶一樣,很長的時間,自然沒有了。自然沒有,它也分階段性的,這味道有濃、有淡。這是佛為了方便,把它分為四十一個階段。四十一也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數字。代表什麼?圓滿。我們顯教裡面多半用七表圓滿、用十代表圓滿;在密宗裡頭用十六代表圓滿,四十一也是密宗裡頭講的圓滿,不是真的數字。你把它看成數字,豈不就是分別執著?這就說明,那個習氣是一年比一年淡。我們就比如說四十一年,四十一年之後去聞它,一點都沒有;四十年去聞,還有一點點。那一點點,恐怕我們鼻子都聞不到,我們用儀器可以測得出來,它還是有一點。到四十一年之後,儀器測,沒有了,真的沒有了,好比這個意思。這諸位就能夠理解什麼叫做無功用道。
到無功用道,則勇猛無上,其實勇猛是比喻,不是真的勇猛。我們看這個文字,一看就起分別、就起執著,所以這就是很不容易懂得佛的意思。佛在這個經往後去,統統不能用分別、不能用執著,他用這個做比喻、做形容,這菩薩一個階級一個階級不一樣。不是事不一樣,事一樣,理一樣,習氣有濃淡不一樣。這個習氣真的是很難斷,為什麼?無始劫養成的,不是一生一世,無量劫養成這個習氣。執著有習氣,好斷,分別有習氣也好斷,起心動念有習氣難斷,自自然然的。好像我們都,我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那自然就是起心動念,習氣。到這個程度叫通勝,這個通,通達無礙,為什麼?見性。《華嚴經》上講的四種無礙,理、事、理事、事事,通達無礙,所以清涼說一個「通勝」。下面兩句是講的「力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5: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