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4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0卷)  2006/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段「廣明信中所具行位」。我們接著上一次所講的,看第四小段,第四小段是十地位。這一段經文比較長,內容也非常的精彩,我們好好的來學習。

  「四若能堅固下」,「若能堅固」是經文,我們會念到。這個以下有「三十頌半,明十地位」,三十頌半是相當長的經文。什麼叫做「地」?要先說一說。你看從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才登地。「地」有能生的意思,你看看在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動物、植物都是從地而生長的。不但動植物,連礦物也不例外,也是大地所形成的,所形成也就是所生、所蘊藏的。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第二個意思,它有能依的意思。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沒有辦法離開大地。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有能依的意思。這個地方的地是講心地,也是大乘經裡面常講的法性。

  《華嚴》上告訴我們,宇宙、萬法,一切眾生,乃至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眾生從哪裡來的?太虛空當中無量的星球,星球上所有一切眾生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心現識變」。這句話含的意思無盡的深廣,怎麼個深法?我們在《華嚴》前面讀了不少,如果不讀《華嚴經》真的是無法想像,我們怎麼樣用言語或者用比喻都無法表達。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善巧方便,確實是不可說不可說,他用方便為我們說出。雖說出,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多少,各人境界不相同。有人體會得深,有人體會得很淺,有人不能體會,有人會錯意思,太多太多了。佛看到眾生聽聞佛法有這麼許多不同的反應,我們可以問,佛您老人家作何感想?給諸位說,佛是如如不動。如果佛要動心了,他就是凡夫,他沒有成佛。真的成佛之後,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大覺。覺心不動,為什麼?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不動心,覺心不動。

  所以我們講法性、講法身,講實相、講法界,都是一個意思,都是地的意思。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很多的名相?這是教學的善巧,教我們對於名相不要執著,只要說的是一樁事情就行了,執著就錯了。所以無非是讓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才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法華》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華嚴》裡面講的法界,一個意思,法界就是諸法實相。我們學《華嚴》,當然還是講《華嚴》。法界是什麼意思?在哲學裡面講是宇宙的本體。《華嚴》裡面講一切眾生,眾生的意思很廣,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所以動物是眾生,植物也是眾生,礦物也是眾生,所有一切自然現象還是眾生,眾生把宇宙之間的現象包括盡了。一切現象的本體,就是能現的體,現象是所現,能現的在《華嚴》稱為法界。

  法跟界,法是規則的意思,我們現在一般講原理原則,它一點都不亂;我們也可以講大自然的規律,規是規則,律是秩序。像我們的自然界,諸位都熟悉,春夏秋冬,中國人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一年四季的秩序。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十二個月有二十四個節氣,這是自然的秩序,這就是法的意思。它真的是有法,一點都不亂。什麼叫界?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性,一個是分,分是分別。性是什麼?性是講理,就是法性,法性永遠不變,理不變。分是講事相,事就千差萬別,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講到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性的意思,一個是分的意思。分實在講就是分別,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

  性跟分,也就是理跟事,這一交融就是理事無礙的法界。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理事交融。為什麼?理有事才能顯示出來,事有理才能成就,所以說理事不二。事在哪裡?事在理中;理在哪裡?理在事中。所以你見到事,在事裡頭見到理,就是見性。事是相,從相中見性,從性中悟到相,悟相是什麼?相是妙有,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理上明白了事,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以理融入事相當中,一一法都能夠融通,那就是事事無礙,這個意思是說一切事法稱性融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這是《華嚴》上講的法界,就是此地所說的地的意思。十地,初地只有兩句,就是半首偈,半偈。我們看經文:

  【若能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

  前面這一句是承前而來的,前面是十迴向,十迴向最後一句就是「則得堅固大悲心」。最後講十迴向的菩薩,他所得到的、他所成就的是堅固的大悲心。他怎麼得來的?「若能慈愍度眾生,則得堅固大悲心」。『若能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這是初地菩薩。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初半頌」,就兩句,是初地,「謂深法是所證真如,愛樂是極喜異名」,所以初地叫歡喜地。由此可知,要是沒有堅固的大悲心就不能登地。什麼叫登地?用禪宗的話說,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登地,就是所證真如,這裡講甚深法。從別教講,三賢是地前,沒有見性,從圓教講那就不一樣。《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華嚴》圓教初住菩薩跟別教初地菩薩所證的是平等的,這差別很大。別教要到初地,圓教初住,他們所證得的是平等的。

  《華嚴》是圓教,圓教的初地,別教裡頭沒有。你看別教,初地才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十地破了十品無明,到等覺再破一品無明,然後成佛,成佛又破一品無明,破十二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十二品,破十二品在圓教是第二行的菩薩。你看十住破十品,十行,初行、二行,二行的菩薩就是別教裡面的佛。二行以上,別教裡頭沒有了。何況二行以上的一直到十行,後面還有十迴向,多少位次?十八個位次,這十八個位次別教裡沒有。

  由此可知,我們明白了。初住菩薩,我們講《華嚴》,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前面跟諸位做了多次的報告,往後這四十一個位次是什麼?我們講過,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為什麼?破一品無明的時候,妄想沒有了,妄想是什麼?妄想是起心動念。破一品無明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情形?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的境界,這不能不知道。我們有分別,有執著、起心動念,這是凡夫。所以聖人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只可以用個「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用這些來形容。形容歸形容,實際上無法體會得到,你能體會得到,你已經契入境界,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四十一個位次是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但是你要知道,習氣沒有斷沒有關係,不妨礙。這個不妨礙是不妨礙自己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就是眾生有感你就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示現什麼身。所以初住菩薩,《華嚴》圓教初住菩薩,才斷無明,就是妄想才放下,也就是剛剛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到這個境界,他就有能力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這個人想求佛來度他,他跟這個人有緣,他就可以現佛的身,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種身來度他,應以菩薩身得度就能現菩薩身度他。就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就有這個能力。在法界虛空界裡頭,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當中六道裡頭,他都有能力。不但在六道,在十法界也有這個能力,他可以應化在四聖法界,哪裡有緣哪裡就現身。所以,無明的習氣不障礙他,他一面度化眾生,一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是習氣自然就減少,一直減少到沒有了,習氣完全沒有了就叫究竟圓滿佛。所以究竟圓滿佛跟初成佛道的佛,在智慧、神通、道力上幾乎都沒有差別。只是一個無明習氣沒有了,一個還帶著無明習氣,不同的在這個地方。

  所以有為法,真正要用功,要斷煩惱,要成菩提,在《華嚴》是十信位。十信以上怎樣用功?無功用道。為什麼?你不能起心動念,還用什麼功?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用功,起心動念就錯了,就墮落了,這個道理要細心的去觀察。不能講思惟,為什麼?一思惟就錯了,思惟裡頭有分別執著。所以佛家講參,不講研究,叫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就是不用分別執著,這個叫參;研究用分別執著。

  譬如我們最近在法國開完大會之後,到英國去訪問。我在英國倫敦大學上了一堂課,在劍橋大學也上了一堂課,聽課的是學校裡面的教授跟研究生,都是研究漢學的。他們寫的論文當然我沒時間看,他把論文的題目告訴我,有研究孟子的、有研究王維的,王維是詩人。漢學系的學生,很用功,普通話說得很好,所以不需要翻譯,都很年輕。有不少,大概老師都到過中國、到過台灣,學生也有少數來過中國學普通話,我看到很歡喜。這兩個學校是世界聞名的,漢學系。我在講演當中就告訴他們,我說你們在那裡研究幾年,有的人拿到漢學碩士學位,有人拿到博士學位,可是你們一生還是生活在煩惱、痛苦之中,是不是?是的。煩惱沒斷,習氣沒斷,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

  我接著又說,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們得不到;佛法裡面所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們得不到。這什麼原因?你們學佛了,沒有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們學的是佛學、儒學。佛學、儒學都叫做漢學,漢學裡面包括儒釋道。要怎樣才能得受用?把這兩個名詞翻過來,儒學翻過來,叫學儒,佛學翻過來,學佛,你要學佛、學儒你就得受用。學儒是什麼?學做孔子,我要學得跟孔子一模一樣,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得到了。你要學佛,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法喜充滿,你得到了,常生歡喜心,得到了。你這一生會過幸福美滿的人生,不是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不是。我們雖然只有一個小時,一堂課,他真正懂得之後,給他一個新的概念,怎麼個學法。你是搞儒學還是學儒?你是搞佛學還是學佛?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要真正學,儒釋道三家,統而言之,用佛法的術語來說,都離不開戒定慧;換句話說,學儒也好,儒要守禮,佛跟道都講戒律。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十善業》學起,你才不亦樂乎。你要不從這上下功夫,你只講學問,你用分別、用執著去寫論文,真的可以拿到學位,但是你得不到受用。我們念這部經,得受用,你看「則能愛樂甚深法」,甚深法是什麼法?佛法!佛法是甚深法。佛法裡所講的法性、法相,實相、法界,講這些,這是甚深法。這個甚深法裡頭有法喜充滿,法味無窮。你契入之後,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通達明瞭,你怎麼不快樂!

  法性裡頭,就是甚深法裡面,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本來具足智慧德相。而且智慧德相沒有數量的,沒有邊際的,所以我們只可以這樣說法,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你怎麼會不快樂?而且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哪個沒有?蚊蟲螞蟻也有,餓鬼、地獄也有,他是眾生,眾生都有。不但有情眾生有,無情眾生也有,現在我們得到證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得到了證明。水是礦物,它有。我們善意對它,你看那個水結晶多美;以惡念對它,它的結晶多醜陋,從這個反應當中我們知道它有智慧德相。所以有些人從這裡面領悟到了,用蘋果、香蕉做實驗。蘋果、香蕉採下來,同一棵樹上的,把它放在兩個盤子裡頭,有一點距離。一個以善意對待它,我很喜歡你,很愛你;另外一個,用惡念對待它。過了幾天之後,這個善意的很好,都沒有變壞,我們講保存時間長;那個以惡意對它的,已經腐爛,味道已經很難聞,不能吃了,它有反應。這就說明什麼?說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礦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在經上常說「境隨心轉」。你了解境隨心轉,然後你就恍然大悟。中國人講風水,現在外國人也講風水,跟中國人學的。風水是什麼?境隨心轉,風水從哪裡來?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的心善、行善,外面環境沒有一樣不善,這就是好風水。如果心不善,行為不善,外面環境都變壞了。風水在哪裡?風水在人心,不在外面境界。這是風水家講的兩句話,沒有騙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沒有福報,那個地方風水很好,你去住,風水變壞了。你要是很有福報的人,你在那裡一住,那裡風水不好,它慢慢會變好,就是這麼個道理,甚深法!你會對這個甚深法非常愛樂,樂是喜歡,非常喜歡,鍥而不捨。

  性德顯露,所有一切過失都沒有了,為什麼?過失是違背性德的。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順性德,不違背性德,這就是佛法講修行證果。所以佛首先教我們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解事實真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常存,永恆不變;相是妙有,剎那不住。所以性是常住的,法是無常的,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了,對於一切現相不會放在心上。為什麼?就是《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身體這個法相,這個肉身是現相,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這就是妄想,這是分別執著,那你叫自找苦吃。六道眾生迷惑顛倒,把幻相當作真的,真的則完全不知道了。佛菩薩曉得真的,他是念念跟真相應。妄不去理會它,也不必去把它斷掉。它是妄,你要把妄斷掉,你不是妄上再加妄?所以佛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隨緣,不要執著;再進一步,隨緣,不要分別,然後你才懂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得受用。我們今天講幸福美滿的人生,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你才真得受用。理事無礙,阿羅漢就能證得。

  我們讀孔子書、讀世間聖賢書,再以佛法來做個比照,他們所得到的境界比一般人是要高。高裡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不齊,所以世間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這是上中下三品不齊。但是他們沒有超越世間,沒有超越世間,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沒斷。他為什麼境界那麼高?他真的是放下了,沒有徹底放下,比我們一般人放下了很多。也就是說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很淡薄,淡薄就是他放下了,不像佛門裡面放得那麼徹底。佛門放得徹底,所以他稱為大聖,他走的是回歸自性的路子。儒家放下一部分,這是回歸自性的預備功夫,也非常難得。好像雖然沒有進入大學一年級,現在在念大學預科,預備班,也很難得。這是我們不能不懂的。我們要想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三大類的煩惱都放下了。執著放下,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放下了,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無明煩惱,才能夠愛樂甚深法。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有些同學告訴我,某人很精進,現在退心、退轉了。我們聽了笑笑,不在意,為什麼?退轉是正常現象。為什麼是正常現象?他見思煩惱沒放下,他怎麼會不退轉?真正不退轉是要放下執著才不退轉。他還有執著,只要還有少分執著,遇到退緣、不善的緣,他就會退轉。真正不退轉,不再執著,他就不會退轉。一切真的做到隨緣而不攀緣,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緣很好,惡緣也很好,就不會退轉了。如果說善緣有貪戀,惡緣有瞋恚,他怎麼會不退轉?

  修行在哪裡修?諸位要把這兩個字搞清楚。行是行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行為;修是修正,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知道,佛菩薩所說的經論就是標準。經論,古人很慈悲,把它分做三大類,這三大類很重要,很必要,就是對治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戒律修身,我們身體的造作用戒律做標準。符合戒律的,正的,對的;與戒律相違背的,錯的,不對的,你把它改過來。經教是語業的行為,言論,我們的言論跟經上所講的相應,對的;與經上講的不相應,錯的。起心動念是意業,論藏,經律論三藏,論是智慧。我們起心動念,想法、看法與論相應的,對的,正慧;如果與論講的不相應,邪慧,錯誤的。所以經律論三藏是標準。經律論三藏是佛說的,佛是過來人,我們沒有見性,要用他的標準來幫助我們、提升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早一天入佛境界。果然入佛境界,你就證得真如,你就愛樂甚深法。

  愛樂甚深法,從初住菩薩就開始有了。初住菩薩跟初地菩薩,你看初地叫歡喜地,初住叫發心住,發菩提心,這兩個意思很接近。初住是在因地,剛剛開始,初地是成就,菩提心結果了,開花結果了。所以愛樂是極喜異名,歡喜到極處。歡喜什麼?歡喜甚深法,叫法樂。絕對不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早就丟掉了。前面經裡面告訴我們,「不求五欲及王位」,都捨掉了;「富饒自樂大名稱」,捨得乾乾淨淨,有愛樂。那個東西要不捨掉,愛樂你得不到,甚深法你也無法體會,那是什麼?那是煩惱習氣。我們今天世間人最麻煩的,這個東西緊緊抓住,不肯放鬆,特別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抓得緊緊的。所以聖教在你面前不得其門而入,這就是佛常常感嘆著可憐憫者,真的可憐。你遇到了,遇到了不入,不識貨,你還是看重名聞利養,還是看重五欲六塵,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前面這幾句話要記住,五欲六塵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勸勉同修的十六個字,第一句是自私自利要放下,我們就有門可入。這十六個字是擋住我們的大門,入德之門,入佛之門,這十六個字擋住了。有這個東西,遇到了門,你看不到門,你怎麼能入門?這十六個字拿掉就入門了。現在時間到了,初地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兩句:

  【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捨離有為過。】

  清涼大師跟我們說,這個第二半頌「是離垢地,以離犯戒有為過故」,這是二地菩薩。垢是染污,是煩惱習氣的代名詞。離垢就是遠離煩惱,而經文上給我們講的意思更清楚,容易體會。『若能愛樂甚深法』,這是初地,那麼自然你就能夠『捨離有為過』。

  這個地方先要說一說什麼叫「有為」。有為跟無為是對立的,什麼叫無為?《百法明門論》裡講得很好,這是天親菩薩將宇宙之間一切法分為一百大類,稱為百法。這一百大類又把它分為五個類別,這五個類別第一個是「心法」,八識,阿賴耶、末那、意識,再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識,這八識。八識是心,我們講起心動念,這是心。第二類「心所法」,心所有法屬於心之所有,換句話說,就是心的起用,它起的作用,把它歸納為五十一類。第三種叫「色法」,色法是物質,也分為十一類。從我們的身體上來說,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還有意,但是六識是心法,所以意識是屬於心法。五根是色法,加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根六塵這十一法是色法。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不相應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可是有這些東西,不能說沒有。譬如講時間、空間,時間、空間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它有。從哪裡來的?還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面衍生出來的,所以叫不相應,現在的名詞叫抽象。這二十四個是屬於抽象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這個東西你了解不礙事,你不了解,它也產生障礙。最後一個叫「無為法」,換句話說,前面心、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都叫有為法。有為法有九十四個,無為法六個。

  那我們就懂得,所謂有為法是有生有滅,也就是無常的,它有生滅的。像念頭,念頭起來,生了;念頭沒有了,滅了。可是它有相續,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念念相續。可是你要曉得,前念跟後念決定是兩樁事情,它有相似相續,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相續。我們的身體是色身,剎那生滅,前念滅了,後念也生了。這個起滅我們從時間上來講,是一秒鐘,一秒鐘不太容易覺察到,就講一天。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你想想是不是一個我?不是,昨天的我已經滅了,今天的我又生了,今天我跟昨天的我有相似相續,不是絕對的相續。你能夠知道,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個我,也不能說是兩個我,妙就妙在此地。你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我再告訴你,今天上午的我跟現在的我不是一個我,你懂得了。前一個小時的我跟現在的我又不是一樣的,然後再告訴你,前一分鐘的我跟後一分鐘的我不是一個我。佛再講得微細,前面一剎那跟後面一剎那也不是一個我,我不存在!所以佛講真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講的真話。真話你不懂,跟你講假話你就曉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是一個我,這假的,假的你認為是真的,你懂。跟你講真的,就不懂。

  如果真的你懂得了,你對「我」還執不執著?不執著了,那身外之物更不執著了,你才會放下,你心地才快樂,才沒有負擔,現在人講沒有壓力。壓力是不相應行法,是從妄想來的,是從迷惑來的,怎麼會有壓力?人沒有壓力,你說精神、身體多麼痛快、多麼健康。這就是你不曉得事實真相。所以《般若經》上講得太好了,一切法無所有,包括我們身體,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為什麼還要老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大錯特錯。如果你明白了,知道身不是我,就恭喜你,你證得須陀洹果。

  須陀洹不執著身是我,也不執著身外之物是我所,這就是他真的放下了。他從根本上放下了,我執放下了,我所有放下了,所以他得自在,佛法裡面講得輕安,清涼自在。我們現在人講的是他心清淨,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沒有得失。那明天日子怎麼過?想到明天日子怎麼過,你統統具足,你一樣都沒放下。又想到這個身,我跟我所都不可得,還有什麼明天、後天?這個念頭沒有了。那才真正叫隨緣而不攀緣,隨遇而安,無時無處而不自在,就跟覺悟的人示現在世間一樣。所以小乘須陀洹這是聖人,絕不墮三惡道。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出了六道,就證阿羅漢果。所以能把我跟我所捨掉,在《華嚴經》上講你就證得初信位的菩薩,跟小乘初果所證的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樣。《華嚴》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他的智慧、德能、相好遠遠超過須陀洹,須陀洹真的是望塵莫及。為什麼?他受大乘的薰陶,悟性很高。小乘只是定功很深,他這是悟性很高,不一樣。

  所以一切有為過失都沒有了,有為過失都是隨著我、我所而來的。能把「我」看破,有為過失就沒有了。有為就是貪瞋痴慢,百法裡面講的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這是二十六類。二十六類一展開,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生,統統離了。就跟《壇經》惠能大師所說的,他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煩惱。你看看常生智慧,不生煩惱,二地菩薩。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從《百法明門論》裡面,我們看出什麼叫有為、什麼叫無為。有為違背了自性,所以是過失。我們初學,我們確實是凡夫,這個說法我們似懂非懂,能不能給我們講得具體一點?行,佛很慈悲,佛所制訂的戒律就是具體給我們說明。佛從哪裡講起?佛從三福講起,從五戒講起。三福,孝養父母是性德。愛樂甚深法,這裡頭有愛父母,菩薩愛父母是愛樂甚深法。菩薩愛眾生,《弟子規》裡面說「凡是人,皆須愛」,在菩薩的愛,那是愛樂甚深法。凡夫能夠愛人如己,跟甚深法相應,就是甚深法落實在我們的現前,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面。那是什麼?《弟子規》,你能夠依教奉行就是愛樂甚深法。《弟子規》裡面所講的你要是違背,那就叫有為過。你能句句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違背,這就叫能捨有為過,性德現前。可不能把它看小了,「這是教小孩的」,這是菩薩法。為什麼?不要說高一級的菩薩,最低級的初信位菩薩,《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學習《弟子規》,他的考試是滿分的;學習《太上感應篇》,他也是滿分的;學習《十善業道》,他也是滿分的。給諸位說,就是說初信位的菩薩,出家的再加上《沙彌律儀》,都是滿分的,初信位的菩薩。你就曉得,這四門功課不能夠百分之百的落實,你沒有入門。為什麼?你的有為過太多了,有為過就是違背性德,你才曉得這個東西重要。

  昨天悟道法師來看我,聽說我有意思要辦學,確實。我們從巴黎會議回來之後,我們過去幾年努力所做的工作,我們的目標達到了。做的什麼?就是在湯池辦的文化中心。拿這個小地區十二個村莊做個實驗,把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方法,試一試在現在的社會還有沒有效果。結果這個實驗大概在半年就看到顯著的效果,衝突化解了,社會確實達到祥和。明顯的,夫妻吵架要離婚,接受《弟子規》的教育之後明白了,夫妻好合,不離婚了;婆媳能夠相處得很好,不再對立;鄰居不再為一點小小的利益就爭吵不休,沒有了。社會風氣明顯的改良,我們非常滿意。

  我辦這個中心的動機,許多同修常跟我接近的知道,我為什麼搞這個?就是過去參加五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五次當中有三次我做主題講演。我都提出來,化解衝突要用中國傳統的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的報告,與會大眾都讚歎、都歡喜,最後回我一句話:法師,你的理想很好,做不到!這句話就把我堵死了,所以我怎麼想?我必須要做個樣子給他看,我所講的可以做得到。所以在湯池做這個事情就是為了講這句話。

  世界上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熱心的想方法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非常尊重他們,我也很佩服他們。大家找不到方法,聯合國開了三十多年會,世界愈開愈亂,所以迫切的問題就是要做實驗。湯池做實驗,實驗成功了,介紹給聯合國。沒想到我們剛剛成功,聯合國就邀請我們去參與這次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我們就介紹兩樁事情,第一個介紹宗教可以團結。所以新加坡十大宗教代表到聯合國的大會堂,真是手牽手祈禱世界和平。每個人都有三分鐘到五分鐘的禱告詞,九個宗教。第二句話,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是要靠教學才能辦得到的。我的話不是理論,是事實,湯池做出來給你看。所以這個會議是我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一個句點,我就做到此地為止。

  湯池的中心我想交給國家政府,由他們去辦,我以後不再幹這個事情,我們的本分事情做好就很好。這我常講的,在這個世間,每個人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跟別人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各人做本分的事情,我的本分事情就是講經教學,所以我要回到我的本分,這些事情不再參與了。我已經,你看佛家講三轉法輪,最後是作證轉,真正拿出證據來。我們湯池的實驗就是證據,證明中國傳統的理念、方法是正確的,而且是非常受人歡迎的。這是好事情,希望大家接著去搞。

  往後,從今而後我們的重點就在《華嚴》,國外一切會議不參加了。聯合國這次的會議非常滿意,透給我的訊息,他們很歡喜,說淨空法師以後你要搞這個活動,我們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全力支持。我很感謝,以後我不再搞了。我要說的話、要做的事,你們都看到了,照這個方法去做會有效果。當然國內的宗教活動,其他一切活動都不參加了。八十歲了,好好的講經就好,沒有我的事情了。所以我說巴黎這一次我劃了句點,到此為止。

  要想真正化解衝突,達到全世界的社會安定和平,要宗教團結。要以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教育,好好的教導人民,就能夠達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見到了,我們也做出來,告訴聯合國,告訴全世界。教科文組織參加的是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等於說我們統統介紹到了,我們歡迎大家到湯池去參觀、去指導。希望把湯池這個模式向全世界推廣,這是我們一點點心願,所以我們回歸到本位。希望國家,希望有志的人士,借著這個經驗認真努力好好去做,報效國家,報效祖宗之德,救度現前世界苦難眾生。這樁事有意義、有價值,在佛法講無量功德。

  我們自己往後,就是我講經教學,教學我說過,我希望教幾個學生,不多,頂多五十人。這五十人是哪樣的人?三十個儒,十個佛,十個道。我們中國傳統的學術,儒釋道三家。我只希望能有五十個志同道合,我們天天在一起學習,學佛、學儒、學道。來學的條件,學儒的必須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根本。如果學佛,學佛在家也是這個根本,如果出家的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百分之百的落實,我就歡迎你來,我們不收學費,絕對不是像有人謠傳說是我要辦學,一個學生要收二十萬學費,這是人造謠生事,沒有這個話。拿二十萬的人太容易了,我相信這種人很多,那還辦得成什麼學?我們要的是這四門功課要百分之百落實,你倫理道德的基礎才紮根,你會有成就。

  修學功課,基本的倫理道德的功課,這個四門決定是要拿滿分的,要認真學習的。以後你在儒釋道三家裡頭選一門課,一門深入。一個人只能學一門,學《論語》的專攻《論語》,學《孟子》的專攻《孟子》,學《金剛經》的專攻《金剛經》,學《老子》的專攻《老子》。時間多少?第一個階段十年,第二個階段二十年,一生的事業。這個樣子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就有傳人了。如果要是發這樣的心,學習的環境我提供,我來做護法。五十個人,你們的日常生活我統統照顧到,我護持你們,你們好好用功。一個人一生專攻一門,將來都做專家,不但是國內專家,是全世界的專家。儒釋道三家不會斷,我們能救起來,慢慢讓這批人發揚光大,這就是我一個心願。

  我只培養這五十個人,這五十個人是老師,不是學生。我們不對外教學,我們的講學是在家裡面。譬如你是講《論語》的,你一個人講,我們四十九個人聽;明天輪到他講《金剛經》的,他上台講《金剛經》,我們四十九個人聽他的。就是說這五十個人就是五十門功課,我們統統聽,但是自己專攻一門,我用這個方法。我們生活在一起,修行在一起,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修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統統放得乾乾淨淨。

  我天天講《華嚴經》,這是我的一門功課,一門深入。我要辦這麼個學校,所以五十個人在一起,學校規模不大,很小。我們五十個人,每個人是老師,每個人也是學生,所以是一種研究、學習的道場。可以做一個什麼?研習所,或者是研習院、學院,不招生的。十年、二十年,我們就是這麼多人在一起修學,在一塊研究做學問,其他的我們不做。我們每天有多餘的時間,我們自己種菜,如果地方多的話,我們還可以種一點糧食,如果能夠達到自給自足,那太美好了。這就是古人講的耕讀傳家,自己耕種,自己讀書,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現在我們在澳洲新買了兩塊地,可以用,兩塊地很便宜,合中國人民幣還不到五百萬。土地多大?合中國是一千五百畝,大概人民幣不到五百萬。所以土地我們有了,澳洲政府也非常歡迎我們。真正在那個地方做學問,我們半耕半讀,這是樁好事情。所以要想參加,必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這是我們要求的條件,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六和敬,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僧團。五十個人在一起,就像父子兄弟一樣,互相照顧。我們也結界,所謂結界就是我們不出界線。我們有個莊園,莊園就是我們自己的道場,就像從前東晉時代慧遠大師。他們是一百二十三人,我們現在只有五十個人,居住在這個地方結界。我們不出界線,你的心是定的,你如果常常出去,你心不定;心不定,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離有為過,才會真正有成就。

  所以希望真正發大心的,我就非常歡迎,不要你一分錢。真正肯發心,真正把我們所要求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百分之百落實,你就是聖賢的種子,就是聖賢的胚胎。只要有好的環境來培養你,十年、二十年之後,你就成聖成賢。我要辦這麼一個學校,所以這個學校很特殊的,全世界還沒有第二個,真正像宗教裡面講的修道院。這是希望同修們明瞭,往後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走這麼個路子。

  清涼大師這個註雖然不多,你看看他講的是「離犯戒」,那就是戒律一定要遵守。諸位要曉得,《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也是戒律,《弟子規》是儒家的戒律,《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律,而且是根本戒,《十善業》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戒,都是在入門之前必須要具備的。你做學生,學生的條件就是如此,你不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入學考試,你就不及格。你必須具足這個條件,歡迎你來學,我們會全心全力幫助你。如果入門之後你犯戒,你違背這四個科目,我們就勸你退學,我們還是很尊重你,還是很敬愛你,為什麼?你不能承擔這個學術。

  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多少次,釋迦、孔子教學,何以有那樣的成就,有那樣好的攝受力,什麼原因?他自己做到了,他所講的他全部做到。做到而後說到是聖人。你看中國的「聖」字,要是寫成篆字就很容易體會到意思。「聖」字它左邊有個耳朵,耳字,右面是個口字,下面是個壬字,那不是王,是壬。用篆字寫出來就很明顯,耳是什麼?耳順,你看夫子講「六十而耳順」。耳順什麼?耳順圓音,圓是圓滿的圓,音聲的音,因為耳聽八方。眼不行,眼能看前,看不到後面,所以耳的功能比眼厲害。耳能聽,睡著了還能聽,眼不能看,眼的功德不如耳,所以耳是圓滿的,眼有缺陷,表這個意思。這是從事上講,但是你要從心,它代表我們的心靈明,沒有一樣不通。在佛法講,通達諸法實相,耳有這個意思,通達諸法實相。

  口是什麼?口是宣揚,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聲。下面壬,壬寫成篆字意思就是你在大庭廣眾當中能夠站得起來,它是個會意,象形、會意。上面是個人,下面是土,人站在土上,我們常講頂天立地。自己成就,耳代表自成就,我們講明心見性,通達諸法實相,口教化眾生。有身教,有言教,頂天立地是身教,口代表言說,是言教,身口意三業教化眾生,聖是這個意思。所以決定沒有犯戒的行為,決定沒有過失,我們要求的是聖人。你來參加我們這個學習,你就是「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薩,我要做聖人」,我歡迎你來,我成就你,我供養你,我護持你。

  這個時代真的沒有大聖大賢,所以世間混濁,五濁惡世。我們所希求的,希望有大聖大賢出現於世,有大儒,有真道,有真佛。我們不敢求多,所以佛跟道只求十個,儒希望求三十個。希望能有這些有緣人,我想這個有緣人在佛門講都是再來人,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放不下,真正放下,那不是普通人,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所以要認真、要努力。

  修行在哪裡修?最殊勝的在人事上修。我常常講的,從內心深處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要放下,人家跟我對立,我不再跟人對立。懷疑的念頭是錯誤的,沒有,對別人信任。他懷疑我,我信任他,不在乎吃虧上當,不要怕這個。矛盾也是錯誤的,統統要捨離,以一片真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對了。誠誠懇懇處事待人接物,首先做到不自欺、不妄語。司馬光一生的成就,人家問他,你怎麼成就的?他告訴人,一生不妄語,這是我們應當學的。我們還有事情不敢告訴別人,不敢告訴別人一定不是好事,這就是過失。起心動念、造作行為沒有不能告人的事,心地正大光明,我們才能成就,才能提升自己,不至於墮落!

  學佛同修都知道三界六道十法界,我們只希望自己不斷向上提升,不可以墮落,不能向上提升就錯了。所以我們希望這五十個人都是立定志願,不斷向上提升自己的靈性,有緣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眾生的目標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唯有破迷開悟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永離犯戒,永離過失,這就對了,這離垢地。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4:56)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04: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2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