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8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八七卷)  2006/7/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長者的論文,今天我們從「此賢首品」看起。「此賢首品,明十信心所忻佛果功德,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何況隨其解行而以修治」,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極其稱讚這一品經的功德。這一品經是十信菩薩六品經裡面最後的一品,是講果地上的功德,前一品修因,這一品要講修因所得殊勝的功德。十信心就是十信菩薩,所忻就是欣求、希望的意思,十信菩薩所希望的、所希求的佛果功德,無有盡極。

  此地我們要記住,十信位所修的貫通一切地,就是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所修行的都不外乎這一會裡面所講的。即使成佛之後應化在遍法界虛空界度化一切眾生,無論以什麼樣的身分,他的心行也不離十信菩薩所修的。這個道理,正如同儒家的弟子規、大乘教裡面的十善業,從初發心到究竟果地都不能捨,還是修的這個。自行如是,化他亦如是,你才曉得這個重要,這是基礎。好比蓋大樓,香港高樓大廈太多了,十信菩薩所修的是地基,樓蓋得再高,有沒有離開地基?沒有,都在這個基礎上,於是我們才了解這個基礎的重要。

  我們多次反覆提醒同學們要認真、要落實,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十善業道》、《感應篇》,百分之百的落實,這是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基礎要是不堅固上不上去。就好像蓋大樓,這個地基不牢,蓋上去必定有一天會倒下來。所以千萬不能疏忽,以為這是兒童學的。是沒錯,我們做兒童的時候沒學,所以現在兒童學這個他也學不好。過去能學得好,原因是什麼?老人都做到了。兒童是看老人,老人是兒童的榜樣,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天天在模仿,天天在學習,這種模仿、學習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

  我們這一代、我們的上一代、我們再上一代,三代了,把這個基礎的根疏忽了,所以三代下來幾乎我們都忘掉了。現在的兒童,我們的祖父、我們的父母沒有照這個做,現在要求我們學,信心怎麼能建得起來,沒有信心。我這樣的年齡,做兒童的時候幸虧生長在鄉下,如果要是生長在都市也就學壞了。鄉下那個時候還能保持一點,老人還受到上一輩的影響,這個上一輩就是倫理道德的觀念,倫理道德的落實就是弟子規,所以老人不管他是學過、沒有學過,日常生活當中確實《弟子規》上所說的他做到了,所以給兒童做了一個好榜樣。

  我給同學多次的報告,大概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就沒有了,八、九歲的時候我們農村裡面私塾沒有了,改成短期學校,教材、教法統統變更,所以小我六、七歲的他們都不知道了。往年在台中,李老師會下的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歲,他受傳統教育的根就比我厚,我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大概到七歲,我七歲,他十四歲,他的根、他的基礎比我好,我清楚,而這個話李老師當面告訴我。小我六、七歲就不行了,沒有遇到過,在戰亂的時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雖然過去沒有學過,現在補習來得及,很認真、很努力,明白了,這個太重要了,沒有這個課程,沒有這個基礎,佛菩薩都幫不上忙,拉都拉不上去。十信菩薩所學的,根本的根本,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這是戒律的基礎,十信心才能發得起來,功德無有盡極,上通如來究竟果地。

  下面說「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這一品就是「賢首品」,你讀誦、受持這一品經那個功德,你看看,「勝過供養十個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大家是不是又要換經,我們念「賢首品」好,「賢首品」的功德最大。諸位要記住,念佛法門裡面佛告訴我們說「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句佛號跟這個比比,哪個功德大?所以不能夠見異思遷。如果跟你講老實話,老實話功德是平等的,《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跟你講真話。

  此地所說的呢?此地所說的也不是假話,你念一遍《彌陀經》,那個功德是不是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肯定的,在我們一般學佛經驗當中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說讀誦的功德,這在《無量壽經》裡面三輩往生章最後的一段,受持大乘經教,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所以淨土法門真的是廣大。三輩往生這品經一共有四段經文,前面三段是專修淨土的,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後面這一段是專門講受持一切大乘經典,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慈舟法師在科判裡面判這一段叫一心三輩,很有道理。

  所以淨土法門非常廣大,無論你讀誦什麼經,只要最後迴向淨土,都能成就。不管修哪個法門,不管受持哪個經典,功夫決定是三等,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這是肯定的。你如果受持《彌陀經》,如是,你要想誦持「賢首品」,亦復如是。所以經教的學習貴專精不貴多,專精就管用,同學們不能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你才能功夫成片。如果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學得很多,學得很雜,你的功夫永遠不能成片,就是說你的心定不下來。

  清淨心是真心,大乘教裡面的讀誦是修行的方法,用這個方法讓你得到禪定,讀誦的方法可以修禪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修禪定的方法,讀誦是其中之一。讀誦的時候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每天就讀誦這一部經,把其他都放下了,天天讀,這就是持戒,持戒是什麼?守規矩。佛菩薩教我們這樣做,老師教我這樣做,我一定遵守,這是持戒。戒能得定,念久了把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禪定就現前。所以你讀經不要求解義,不要去研究,一研究功夫全都破壞了。你要想研究,一天可以用一、二個小時的時間專門來研究,這個可以的。讀誦是功夫,諸位要曉得,受持讀誦是修戒定慧,你可不能分心,這個分心,你一有分別、一有執著,戒定慧全都破壞掉了。所以受持、讀誦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老實念下去。

  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文字,你只要好好的念,它跟性德相應;我們自性迷了,用這個方法可以破迷開悟,可是不能研究,一研究定慧就沒有了。這個道理古人懂,現在懂的人不多。你天天去讀,天天去研究,以研究為主,讀誦是附帶的,你的所得是佛學常識。你研究一定看很多古大德、現代學者的一些講解、註疏、講義,你看這些東西,用什麼心看?意識心看,意識心是輪迴心,你用這個心來學佛,你的果報出不了六道,你得不到定慧,但是在世間可以拿到幾個佛學博士。佛學博士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比不上老實念佛的老太婆。這些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白。

  修行讀誦比研究重要,因為讀誦是修行,真幹,信解行證,是在行證上下功夫,而研究求解那是前面信解。清涼大師把我們分成四個階段,研究是在信解,而受持是在行證,怎麼會一樣?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受持讀誦,真幹。我在誦經的時候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放下,清淨心,真誠心、清淨心來讀誦,所以它有感應,什麼感應?煩惱控制住了,雖然沒斷,讀經的時候煩惱不會起現行,伏住了,讀久了之後,煩惱伏久了,不斷而斷,它自然就斷了。

  煩惱斷了是什麼現象?智慧開了。別說煩惱斷了,煩惱輕智慧就增長,煩惱斷了智慧就開了。見思煩惱斷了,開小智慧,阿羅漢、辟支佛;分別斷了,開中智慧;妄想斷了,開大智慧。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用什麼斷?誦經斷的。現在天天誦經,為什麼斷不了?他誦經是打妄想,所以說功夫全都破壞了,他要是學古人那種誦經的方法,那個功夫就得力。你誦經的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那你就想到這是如何誦持,有這樣殊勝的效果?這個誦持是一心受持,一心,換句話說,誦持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做一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

  心裡面有雜念你心就亂了,亂心有沒有這麼大的功德?沒有,亂心誦持,阿賴耶識裡面種「賢首品」的種子。可是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所以「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還是不可思議,但是現前不得受用。現前要得受用,一定是一心受持。一心、一念,那個功德就跟這個地方講的一樣,你有妄念夾雜在裡面那就要打折扣,如果妄念很嚴重,功德就少,功德就小,這個道理要懂。受持佛菩薩名號,誦持一切大乘經教,無不如是。

  底下說「何況隨其解行而以修治」,這個功德就更殊勝了。隨其解行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隨文入觀,你持誦十信菩薩經,你就是十信菩薩,你持誦十住菩薩經,你就是十住菩薩,你持誦《普賢行願品》,你就是等覺菩薩,你持誦《無量壽經》,你就是無量壽佛,隨文入觀,念到什麼地方自己的心行與經教完全相應,念念契入,句句契入,這一句是說這個意思。後面這兩個字要注意,修治,隨其解行而以修治,修是修正,治是對治,都是講我們的煩惱習氣。

  譬如十善業道,我們舉最淺的例子,我們念到不殺生,把我們過去今生殺害眾生的念頭斷掉了,我們要不殺生,斷殺生的意念就是修正、就是對治,用十善對治十惡。沒有學佛之前,甚至學佛之後,十惡還是斷不了,蚊子來咬我們,是不是一巴掌就打死牠?那是殺生。晚上房間蚊子很多,點個蚊香或者噴殺蟲劑,殺生,老修行人都免不了。看到螞蟻,有意無意一腳就踏死了。在日常生活裡面,從早到晚,十惡我們犯了多少,在念《十善業道經》的時候覺悟了,可是經本一合起來,毛病又犯了,你才曉得修治之難,但是沒有修治的功夫,經上講持誦殊勝功德得不到。持誦功德的大小,完全看隨其解行而以修治功夫的淺深,功夫深的得功德大,功夫淺的得功德小。佛給我們講經總是講圓滿的功德,這是一定道理,最低的功德那就是阿賴耶識裡面落種子,不管你有心、沒有心,都落種子。有心聽聞讀誦比無心落的種子力量不一樣,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現在人家講能量,能量有大小的差別,不相同,我們想這些道理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

  他的功德之大,我們看看下面所說的就能體會到一些。「如此經」,此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初心」,這是這一品後面,就是「十住菩薩品」,十住初心是發心住,因為這個地方是十信位圓滿了,十信心滿自然就提升到十住,十住的初住。「纔發心時,法爾身遍十方,示成正覺」,這句重要!第十信位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才破就是初住菩薩,無明沒有破,要破未破之時,這是十信菩薩,真的破了就是初住。諸位一定要曉得,十信菩薩在十法界裡面是最高的佛法界。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我講的時候把它分配,就是十信位的分配,七信位斷證的功夫等於阿羅漢,所以七信位是阿羅漢,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十信位就是破最後一品無明,這一品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自然然的起心動念,這很難斷。什麼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看得很清楚,耳聽得很清楚,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無明,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初住菩薩。

  所以我們在這段時期講到第二會,說了很多,眾生跟佛實在沒有差別,尤其昨天跟諸位所做的報告,說明眾生怎麼迷的,迷了才有世界,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覺了沒有。為什麼會迷?為什麼會覺悟?什麼時候迷的?經教上常講無始無明,佛祖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聽不懂。無始,大概是很久很久,找不到開始,這個說法都錯了,你錯會了意思,無始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那幾時迷的?就是當下,一樣沒有開始。你們想想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什麼時候起心動念?不就是當下嗎?當下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

  初住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他見性了,性遍十方、遍法界,性是真心,所以你見性,你自己的性相跟十方法界就融成一體,實在講它本來是一,是你現在迷了不曉得。我們昨天用《楞嚴經》上的比喻,把心性比作大海,我們的迷就是海裡面的水泡,這一迷就好像水裡起個水泡,這個水泡破掉之後就是大海,不破還是大海,沒離開大海,性海。所以說才發心時,才發心這個發心是發菩提心,就是真心。怎麼叫發?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現前了,起心動念就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你那個心就是真誠,就是清淨,就是平等,就是正覺,就是慈悲,統統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你肯放下。

  這個世間全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可不能貪戀,可不能執著。我一切都不執著,放下執著,小悟,那就是阿羅漢。放下執著,給諸位說,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我們身還在,身還在叫什麼?叫有餘依涅槃;不要這個身?無餘依涅槃,小乘涅槃。身雖然在這個世間,確實於世間法沒有絲毫留戀,統統放下了。執著放下了,還有分別,確實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的境界;如果把分別再放下,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證菩薩果位。所以放下執著,小悟,放下分別,大悟,不起心、不動念,徹悟。

  受持讀誦的時候就是我們訓練放下,我們把這個精神集中在經教,其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這叫修行,這就是此地講的修治,修行、對治。功夫久了、熟了它就得力,可是在事上要真幹,事上要不做的話困難,為什麼?你妄想習氣斷不了,所以要用事上來幫助。事上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就是把事放下,他是王子,王位不要了,榮華富貴不要了,世出世間法他都不要了,身在,身需要生活,過最低的生活,三衣一缽,夠了,每天只要吃飽穿暖,其他都不需要,這是教什麼?教我們放下。

  初學的人一定要用這個做助緣,就是把貪瞋痴慢疑放下。我們擁有的,現在講是資生,佛家講是資具,就是養身所需要的這一切,衣食住行都需要,這個東西你多了,放不下,麻煩大了,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想要,要想得功夫成片可難了!我們看看念佛往生的,他為什麼能往生?他徹底放下。在家學佛的同學,雖然他有妻子兒女,他有些財富,好像看到他一樣沒放下,實際上他心裡面一絲毫不染著,他才能往生,如果有一絲毫牽掛就不能往生,清淨心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所以在家居士給我們示現的,有跟沒有是一樣的,有,很好,不礙事,沒有,也好,也不礙事,那叫什麼?不二法門。

  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兩尊佛給我們做示現,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給我們做明顯的樣子,徹底放下,維摩居士是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在家,一切擁有,心裡頭沒有,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那個示現,事上有,心上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心上沒有,事上也沒有,你看看多有味道。學要從哪裡學?先學釋迦牟尼佛,事上放下,為什麼?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事上有它會障礙你心上不清淨。所以中下根性的人決定要修小乘戒,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你先把事上放下;大乘戒論心不論事,難!不容易,大乘戒擁有,若有若無,那個境界高。我們看到這兩尊佛的示現,你應該要有所領悟。

  所以你只要把妄想一斷,妄想才斷,十信圓滿就入了初住,初住菩薩見性了,所謂是斷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遍十方,所以才發心時,法爾,自自然然的,因為你見性了。這個身是法身,昨天給諸位講過,法性遍十方,法身也遍十方,法性跟法身都是不生不滅的。法性不生不滅還容易體會,法身,我這才始成正覺,才證得法身,你沒證得法身之前法身在,不是說你證得法身的時候法身才有,不是,所以法身沒有生滅,法性沒有生滅,那才是自己本人。就像大海一樣,水泡起來你迷了,水泡消失了,水泡沒有破的時候大海也在,大海決不是因為水泡破了之後你才證得,大海才形成,不是的,你從這裡去體會。法身、法性不生不滅,無明才破就證得了,所以這是身遍十方,示成正覺。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這個論文,我們從「如此經十住初心」看起,「如此經十住初心,纔發心時,法爾身遍十方,示成正覺。在十住位,發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這是一段。前面我們學習過,最重要的就是把十信心滿跟十住初心這個意思要搞清楚。後面還有詳細的講解,就是佛在下一會上要詳細告訴我們。這就是初發心的時候,法爾身遍十方意思說過了,無明一破,境界完全就變了,無明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現在面前的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所以極樂是法身,華藏是法身,華藏跟極樂是一樣的。

  古德跟我們講「不一不異」,不一就是不能說完全相同,不異就是沒有兩樣。這種境界必須契入方知,你要不證得,怎麼講都講不清楚,為什麼?不思議解脫境界。諸佛如來給我們介紹也只能夠介紹少分,一定要你親身到過你才了解,給你講的時候你的印象完全現前,你沒有去過,聽人家說的,聽書本介紹的,甚至看錄相帶的,也只能看到一小部分,錄相也不能把它完全照下來,一定要親自契入,你就明白了。

  示成正覺,示是示現,成正覺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證得法身之後,法身沒有身,雖沒有身能現一切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是舉三十二類,把所現的無量無邊身歸納為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怎麼現的?跟眾生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為什麼感應?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性,它怎麼會不起感應道交?在這個地方諸位又必須要曉得,講到法性,法是一切法,我們今天講,佛家講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現在我們學術界裡面講,動物、植物、礦物,還有一個自然現象,所有一切現相它的體性就叫做法性。它的體性,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的體性,跟十方諸佛的體性是一不是二,跟你我他的體性也是一不是二,這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大乘教裡面稱之為菩提心,無明一破,性識就現前,你就見到了,這就叫什麼?明心見性,你就見到了。

  示成正覺是舉一個例子,這時候跟眾生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眾生求佛度他,你就示現成佛,示成正覺。眾生不知道佛,想一個神仙來救我多好,你就現神仙身去幫助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跟現在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一樣,我們把水比作真心,外面的感,外感,或者是文字,或者是聲音,或者是意念,它都起感應。我們用文字來感,它有應,它應的時候顯現出來結晶的圖案,這個諸位看過了,用音聲,水會聽音樂,我們用音樂演奏給它聽,它有反應,再我們用意念,我們用善的心、善念對它,或者是用不善的,惡意對它,反應都不一樣。這個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叫做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沒有感就沒有應,有感就有應。水如是,為什麼?它的體性是法性,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虛空,體都是法性,它怎麼會不起感應?

  所以示成正覺這一句,示成,無量無邊的應化,或者是應身,正覺是佛身,什麼時候有?初住菩薩就有了,就有這個能力。跟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究竟佛果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示成正覺,初住菩薩亦復如是,也示成正覺。然後你才曉得真正修行在哪裡?十信位,十信位有修有證,初住以上無修無證,為什麼?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了。十法界裡都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他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確實是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華嚴經》講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四十一個階級,這個我跟諸位說過,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真找不到,為什麼?初住示成正覺,等覺菩薩也是示成正覺,妙覺佛果也是示成正覺,沒有分別,哪有階級,如果說沒有階級,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前面我舉過很多例子,諸位應該要記住。真有習氣,厚薄不一樣,但是習氣不礙事,習氣也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斷,沒有方法,只有讓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淘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之後,三大阿僧祇劫以後習氣自然就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

  所以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修行,佛經上叫無功用道,我們現在是有功用道,他們是無功用道。你要問,為什麼我們有功用道?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功用。他們為什麼無功用?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諸位要知道。他示現在十法界,我們不說十法界,我們講我們人間,示現在我們人間,無論是什麼身分,示現出家佛,像釋迦牟尼,示現在家佛,像維摩居士,全是無功用道,跟我們不一樣,換句話說,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真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點都不假。羅漢也有應化在世間的,跟他特別有緣他也示現,他確實沒有執著,所以他六種神通具足。但是他還有妄想分別,所以他的煩惱沒斷盡,他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不了十法界。

  示成正覺的意思就懂得了,就是他成正覺之後,因為初住就是正等正覺,菩薩正等正覺,法身菩薩,能現無量無邊身,不但現人身,能現動物身、能現餓鬼身,他到地獄裡去度化眾生,他就現地獄身,他能現山河大地身,能現樹木花草身,什麼都能現,絕對沒有意思;如果說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十法界裡面才有意思,一真法界裡頭沒有意思,意思是什麼?起心動念。那時候你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意思!然後你才能夠明白,佛經為什麼不能思惟?為什麼不能研究?它沒有意思。

  佛講經說法從自性流露,自性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你怎麼可以研究它?我們對於佛經怎麼搞也沒有辦法了解它的意思,總是求了解意思,沒有法子了解,為什麼?它沒有意思。早年我在講經時候都說過,因為沒有意思,我們凡夫看這裡面就有無量義,要有意思是死的,決定沒有無量義。你看看報紙雜誌裡頭的文章,真的它只有一個意思,它決定沒有第二個意思。可是佛經,你看看祖師大德的註解,每個人註解的不一樣,你在這裡面發現到它的意思真多,這個法師講得有道理,聽聽那個法師也有道理,這是什麼?法爾具足無量義,無義才是無量義,《華嚴經》講的「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所以,你什麼時候到一心,無量義就現前,同樣一部經,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一句經文可以講無量劫講不盡,無量無邊的經文可以一二句話、一個字就講完,所以稱之為妙法,無一不妙。妙怎麼來的?妙是心性本來就妙,它的根妙,能現能變的性識妙,所以所變所現的同樣的妙。你入了境界之後,不但佛經如是,法法皆如是,不過佛經最敏感,最容易感覺到,其他世間東西比較遲鈍,你有高度的感性你也能夠發現它跟佛經一樣妙。這就是菩薩等級,六根感觸六塵境界不相同的地方。

  說穿了我們凡夫也不例外,同樣是一個境界,兩個人看兩種感觸,三個人看三種感觸,各人有各人的感觸。有大同小異,有小同大異,這是什麼?我們煩惱輕重厚薄不相同,煩惱輕、煩惱薄的,看的就深,看的就廣,煩惱重的、習氣深的,看的範圍就小,就這麼個道理。實際外面境界沒有大小,也沒有淺深,大小淺深全在人迷悟不相同。這個細說在十住位,就是在下一品經裡面,十住位發心功德品,初發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到那一品經再詳細說。文繁,經文很長,不引用了,交代過去就好了。

  「大意明此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雖然不給我們細引發心功德品的經文,可是把發心功德品的大意略略介紹一下,下面這是略略介紹初發心功德品的大意。發十信心,這個十信心就是十信心滿,圓滿了,這時候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了。只要放下虛妄,真相就大白了,原本你是有障礙,你看不到真相,現在障礙除掉了,真相看到了,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曉得。沒有看到真相,真相不是不在,在!在,你沒有見到。在哪裡?就在現前。在現前,就看不到!正如我們現在看電視,頻道不同,它在不在螢光幕上?在,你換個頻道它就現前了。我們收的電視台,電視台有三十個頻道、有五十個頻道,換句話說,它就有三十個畫面、五十個畫面,同時在,可是我們現在有障礙,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頻道,看不到第二個頻道,要看第二個頻道必須重新按鈕。

  這個障礙突破,就好像妄想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了,頻道頻率突破了,無論多少個頻道,這裡面的影像同時現前,它妙就妙在雖同時現前,它又不雜亂,你會同時看得清清楚楚,重重無盡。我用這個比喻,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能得到一點消息。我們今天換頻道看到很多畫面,到什麼時候不換頻道同時能看到畫面,全都展現在面前,這叫不思議境界,而且它又不亂,不會說兩個頻道放在一起的時候重疊就亂了,它不亂。所以諸佛與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就是法身菩薩,他對於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講過去未來,我們講有過去未來、有十方三世,他沒有,他們沒有十方、也沒有三世。我們有十方、有三世就好像我們今天看電視有頻道,他們沒有,他們全部都看到,又不凌亂,互相又不干涉,這真是妙不可言,佛教稱妙法,這是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的,然後你要曉得,所有這一切諸法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你說這個關係多密切。為什麼眾生有感菩薩就應?非應不可,一體,不是一體可以不管他,一體。像我們這一個身體,無論是哪個部位有一點痛癢,一定去摸摸它,很自然的,法爾如是,哪裡還要說什麼理由,都沒有。所以諸法實相不能不明瞭,明瞭之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自然就不一樣,不再像凡夫,會有一點像佛菩薩,慈悲心生起來了,真誠心、恭敬心生起來了,那是你自性本有的。

  真誠、恭敬是性德,清淨、平等是性德,大慈大悲是性德,本性裡頭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出來了,現在我們都沒有了,沒有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見性性德全現,煩惱沒有了。實在煩惱是什麼?煩惱是迷失自性變現出來的,現在恢復自性的時候,自性裡面那些迷失的部分全都消除,都沒有了,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看,迷的時候十惡,悟的時候十善。我們講菩提心,這是講菩提心最重要的五個綱領,迷的時候虛偽,悟的時候真誠,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染污,覺的時候清淨,迷的時候貢高我慢,覺悟的時候平等,迷的時候愚痴,覺悟的時候智慧,迷的時候自私自利,覺悟的時候大慈大悲,一體!迷了的時候把性德錯用了,就變惡了,一悟的時候就恢復正常,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再不能體會,你看看江本勝博士那個水實驗,我們以正面的,愛心、感恩對這個水,它呈現出來是正面的,那個結晶之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所以江本博士說愛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這話講得不錯。如果我們換一個意念,我討厭你、不喜歡你、恨你,那個結晶呈現出來就非常難看,都是水變的。所以正面美好的,本來有的,反面不好的,也是本來有的,一個是覺悟的有,一個是迷惑的有。可是迷的時候你感受很痛苦,覺悟的時候你感受很快樂,苦樂不一樣。

  底下講發十信心的菩薩,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不思議乘是一乘。你看看這個名詞,不思,不能夠想像,不議,議是言說。三乘佛法、二乘佛法,現在通常講五乘佛法,那是可以思、可以議的,不思議才叫做一乘,思議就變成二,你只一起心動念就是二,就落二三了。永遠保持不思不議,不議是不開口,不思是不動心,我們講不起心、不動念,古大德常講向上一著,「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是什麼?你一開口、一動念,違背了自性,違逆性德。

  性德是不思不議的,你怎麼可以思?你怎麼可以議?你議,錯了,你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你思,也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法界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跟法性相應,你跟法界相應,法界就是法身,你就證得法身,你就明心見性。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念頭可多了,前念滅後念又生了,這個心叫輪迴心,迷失自性,給它起個名字叫妄心,給諸位說,妄心不離真心,真妄不二,作用不同。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你明白知道之後你才曉得應該怎麼修。所以他發心是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所以他這個發心不退轉。我們的心發的會退,會迷、會退,這就不行,進進退退,他那個發心永遠不退,是從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從這裡發心,那怎麼會退?

  再看下面一段,「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法」,下面是「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看看我們今天發心,我們今天發心是有所依,前面的話要記住,一乘發心無所依。我們今天學的什麼?三乘,有階級,有次第,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向上爬。一乘發心像坐電梯一樣,一下就上去了,沒有階級,上上根人,我們做不到的。在中國歷代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過去方東美先生常常提示我,中國佛教只出了一個惠能,惠能以前沒有惠能,惠能以後也沒有看到惠能,這個不能學,這是一乘發心,他無所依。他依的是什麼?勉強說就是法界不思議乘,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也就是說他所依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

  我們看看此地,不依佛、不依法,下面是僧,從菩薩到聲聞、獨覺是僧,我們今天依三寶,他不依。三寶裡面,諸位要記住,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就是聲聞、緣覺;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他就是菩薩;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他就成佛。自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來的佛法僧?所以佛法僧跟佛法是因緣所生法,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十法界裡的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就是不可思議,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的。所以真實說不出,真實不能起心動念,他是這麼發心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於三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這樣講大家就容易懂了,是這麼個發心。這向上一著,我們現在沒到這個程度。

  我們今天發心,一定要依弟子規,真的有依,《弟子規》是法寶,世間法,我們要依《感應篇》,也是世間法,我們要依十善業,《十善業》是從世間法通出世間法,我們從這裡起步,然後再提升,我們依《沙彌律儀》。有這樣的基礎,這是有依,有依是凡夫,不是聖人。行,只要有這個基礎,念佛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決定得生。生到凡聖同居土,哪怕是下下品往生,極樂世界奇怪,極樂世界是不思議乘,下下品往生的人居然就通上上品,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

  什麼叫一切生?四土三輩九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跟我講《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道理是相同的。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有,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就像華藏世界一樣,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就有能力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能隨眾生心量示成正覺,這個真的不可思議。華藏世界是要斷煩惱,西方世界煩惱沒斷,帶業往生,帶著這些見思煩惱生到極樂世界,居然一去就可以示成正覺,他這個能力、德能就跟華藏世界圓教初住法身菩薩就平等了,所以這是難信之法。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唯獨極樂有,所以這難信,很容易成就!

  教學多了之後不相信淨土,為什麼?在理論上講不通,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這個他不知道,淨宗完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了環境,那個地方雖然你有業障習氣,你帶是帶見思煩惱的習氣,可是華藏世界不帶見思習氣,見思習氣在十法界裡斷了。也就是說妄想的習氣沒有了,分別的習氣沒有了,他所帶的習氣是無明的習氣,可是西方極樂世界連見思煩惱習氣都帶去,所以這就是很多菩薩不相信。而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智慧、能力幾乎跟法身菩薩平等,沒有兩樣,四聖法界不能跟他相比,這是極樂的殊勝,淨宗的不可思議處。遇到真難,不止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之後不知道珍惜,那就可惜,太可惜了!所以你一定要曉得,你為什麼不知道珍惜?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放不下,這就叫什麼?業障習氣,重不重?不能說重,不能說不重,真有勇氣一下放下,不重,沒有這個勇氣,念念還是執著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那就重了,這一生雖然遇到,等於沒有遇到,不能成就。眼前成就的人,黃忠昌居士,這大家都知道,他有什麼了不起?放下而已,比我們強就強在這一點,我們現在還放不下,他徹底放下了,徹底放下就走了。

  徹底放下,最重要是心放下,事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對一般眾生來講,事沒有放下,心放不下,心放下了,事就沒有,不妨礙了。絕大多數的人,事會妨礙心,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事放下,那個心就很容易放下。心再放下,那就像維摩長者一樣,事事無礙,因為你沒有事不能度眾生。可是要真正讓眾生成就,那要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真放下就成就,放不下不能成就。要很細心去體會,然後你就懂得這一生當中怎樣成就自己。大好的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這一天我們遇到了,你說這個多難得!不管什麼事情,算了,地位也好,權力也好,豪華的住宅也好,汽車、洋房、金銀財寶,假的,不是真的,一刀兩斷,徹底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依照《華嚴》修行真難,這是難行道,不是易行道,依照淨宗修行,易行道。所有修不成功的,有障礙的,沒有別的,放不下!所以難得,黃忠昌留了一份資料給我看,他是聽我講經,他覺悟了,應當專修淨土,就是一本《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統統丟乾淨了,只剩下兩套換洗衣服,什麼都不要。找個護法的,閉關,三年不說話,止語。他有個文件在此地,「止語的好處」,諸位也看到了,止語可以讓自己心清淨,為什麼?你不跟別人說話,人家不跟你說話,心就慢慢定下來了。

  他是預期三年成功,自己給自己定的日子,二年十個月預知時至走了,真成功了。這就是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三轉法輪,他給我們作證轉,我在這裡把道理講清楚,他在那裡做實驗,果然成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56:15)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5:56: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1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