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二八卷) 2006/3/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2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十二首看起: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這首偈裡面所說的,這道路確實有『險道』,我們講道路當中有危險。古德在此地告訴我們,一般講有兩種,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險道有二,一多賊鬼毒獸」,這是一類;第二類「狹徑阻絕」。這是在道路上,路上有土匪、有強盜,或者有毒蛇、有猛獸,這個賊就是盜賊,或者路上所謂是有鬼怪一類的。像這些事情現在道路上還是有,不過比從前較少,尤其現在我們坐的車比從前安全太多了,基本上這毒蛇猛獸在道路上的時候,行車是可以預防的。如果遇到盜賊還是很麻煩,這就是我們一般講治安的狀況,社會治安狀況。
鬼魅這樁事情是真有,我想我們同學當中可能有很多也遇到。特別是山路、小路、迂迴曲折的道路,常常有車禍發生。車禍發生一定是有人死亡,我們一般說的,這是車禍找替身的。真有這個事情,即使在外國也不能避免,中國人知道。早年我住在台灣,台灣凡是常常出車禍的地方,往往他做一個碑,有石頭的也有木頭的,寫佛菩薩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你常常看到,看到立個牌位在這個地方就知道這個地方常常出車禍。
還有一些司機告訴我,這是真正的實話,不是造謠言的,這個司機我們都很熟的。特別是在晚上,晚上車走這條路,常常看到路當中有人在招手。看到有人在招手,你這個車一讓,因為它路很窄,下面就是很深的坑,很容易出事情。有經驗的司機知道那不是人,直接從他身上撞過去就沒事;沒有經驗的,你就會讓他,這一讓,車就掉到山坳裡去,所以那不是人,那是來找替身的鬼。這些有經驗的司機告訴我,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見,而且同車(同坐在車上)的人大家一起看見,不是只有司機一個人看見。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灣遇到過這些事情,這是險道。險道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在從前是走路不是坐車。現在這個車真的是有保護的作用,在從前,你頂多是乘轎、騎馬、行路,所以這些危險的道路比較多。
另外一種「狹徑」,這個徑是很窄的路;峽谷,兩邊是大山,這個山非常陡峭,所以形成山谷,裡面真是叫羊腸小道,很不好走。有的時候道路塌方,這個路就斷了,可能斷幾公尺,可能斷幾十公尺,很不好走,會遇到這些狀況。常常喜歡旅行的人會遇到,尤其是名山大川,雖然現在道路是開發得比從前進步太多,甚至於很多地方有纜車,中國國內叫索道,那確實就安全多了,但是真正要遊覽還是要步行。所以覽勝,坐在車上看不到什麼東西,速度太快了,真正玩的時候,遊山玩水一定要步行。步行,那像經上所講的這個可能會遇到,總得要小心謹慎。
去年我有個機會跟幾位道友們去黃山遊覽,我們現在這個背景就是黃山,好像這張照片還是我照的。但是我們從乘車到山下,然後就是上纜車,坐纜車到山頂,這就節省很多時間。我們玩的時間很短,在上面吃一餐午飯,下午就回來了。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去玩,至少要兩個星期,在山上住兩個星期,每天步行,你才能看到這個山裡面景色的變換。我們是很有意思去遊覽,但是沒有那麼長的時間,確實值得一看。黃山在中國是第一座名山,很值得去看看,四季風景不相同。山下是皖南徽商的故居,遺留著有皖南的徽文化,也很值得一看。這非常可惜,就是這些文化村,古老的村莊年久失修,我們去看了很難過,聽說有十幾個這樣三百年的舊村莊,還保留著有十幾個村莊,我只去看過兩個。
經裡面是給我們講表法的,這兩種險道在表法裡面講,第一個「初惑業罪苦,凡夫之險道也」,這後面第二個就是狹徑阻絕,是表「自調滯寂,二乘之險道也,皆為難處」。我們先說凡夫的險道,第一類的惑業罪苦,惑是迷惑,迷惑造業,罪苦是受報。罪苦是講什麼?六道輪迴,特別是講的三惡道。大乘佛法裡頭常講,特別是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內有煩惱,貪瞋痴慢的煩惱,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煩惱無始劫以來積得很重,外面的誘惑比從前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決定不止十倍、百倍。
我們香港這邊的同學們,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三十年前。三十年前香港社會的誘惑在當時一般大都市裡面來講,誘惑力量是非常之強大。三十年之後今天的香港,諸位想想比以前增長多少倍?這個環境能修行嗎?解放戰爭那個時候,虛雲老和尚到香港來過,香港的同修們很難得,給他建了個小道場(精舍),我去參觀過,環境很幽靜,當時香港同修希望虛老和尚長住香港弘法。老和尚看看香港的環境,告訴大家,這個地方不能修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嚴重,哪個修行人在這個地方能夠不動心?所以最後,聽說他住了一個月還是回到中國去,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
這個地方修行能夠不受染污,給諸位說,那是真功夫,真放下,真的覺悟、明白了;功夫不到,住在這個環境裡頭你就很難成就。這個環境對修行人來講,凡夫、沒有成就的,這是險道。禁不起誘惑,你迷惑,迷惑一定是起貪瞋痴,惑是痴,決定動貪瞋疑慢;換句話說,你在這個環境裡面天天生煩惱不是生智慧,天天往下滑,你不是往上提升,你是往下墮落。所以古來大德道場都是建在山林裡面。
香港不是沒有道場,有!大嶼山就有好幾個道場。在從前公路沒有開要走路進去,那個路很長,也是小道,為什麼?不能叫你太方便。現在大嶼山公路開了,我在三十年前去的時候,車可以上去,但是路很窄,真正是險道。香港駕車駕得很好的人到大嶼山不敢開車,路太窄太險,山太高了,道路都是迂迴的,很不好走。很有經驗的司機,他們山上的,經常走這條路的,他熟悉,這叫小心駕駛。
一九七七年,聖一法師邀請我去訪問他的寶林寺,我們坐車到寶蓮寺,寶蓮寺到寶林寺車就不通,小路,羊腸小路,要走半個小時,車不能走,好!我那時候對聖一法師很佩服,不要修路。一般遊客聽說要走半個小時路,他就不願意走,遊客就少,你才能得清淨。所以當年那地方參禪的,它有禪堂,還有四十多個人每天在禪堂坐香,難得有這麼一個好道場,我們看了非常歡喜。
從前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往往從山下走路走到寺廟要走三天,當中有些小茅蓬可以給你休息,等於是一個站、一個站的。所以出家人遠離,不但是都市,連村莊都遠離,佛家稱為「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靜處,這個地方清靜,標準是聽不到牛叫的聲音。農村裡面牛叫的聲音很大,這個地方聽不到;換句話說,距離農村至少是三里路以上,牛叫聽不見。這是為什麼?用現在的術語講「環保」,環境保護,保護修道人的清淨心,保護修道人不受染污;這些修道人是凡夫。在今天我們看到古時候這些道場,現在都建造公路,車都可以開到廟門裡面,開到大殿的前面,很方便,遊客絡繹不絕。所以現在都變成什麼?叫觀光旅遊勝地,諸位要記住,可不是修行清淨道場。千百年的道場,誰不想去看看?這是中國文化古蹟,特別是國外來觀光的人都想去看看,這也無可厚非。
我記得我第一次回到中國,好像是一九八幾年的時候,在北京拜訪趙樸老,我們是同鄉,所以非常親切。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聊天談了四個小時,他請我吃飯,當時我就跟他老人家說,這些道場乾脆就開放給觀光旅遊。在觀光旅遊裡面要著重機會教育,接待的人員把佛法介紹給觀光客,導遊也要集中訓練,給他講解一些佛教的常識,讓他也能夠介紹。真正修行,現在交通方便,不像從前,另外選地方建修行的道場,修行道場就不要再建現在這種宮殿式的房屋,不需要,這是古時候的建築。現在道場應該建什麼?建現在學校的形式。那時候我住在美國,像美國的大學城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教十個宗只需要建十個道場就夠了,就是十個大學城那樣的。道場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解門,一個行門,解門用學院,禪宗,禪學院;行門可以用學會,禪學會。我們淨土宗,淨宗學會,這裡面是修行道場;淨宗學院,那是淨土宗教學的道場。十個宗派,每個宗派都分這兩個部門,解行兩門。像華嚴,華嚴學會,我們一看學會,這是修行道場;華嚴學院,這是教學的道場。天台學院,天台學會。趙樸老聽到非常歡喜,他說這個主意不錯。真正這樣做,我們把佛教興旺起來。
所有從前幾百年以上的這些道場統統開放給觀光旅遊。一定要建新的,新的就是完全是學校的形式,解行兩門,出家在家四眾都可以收留。選擇好地方,慢慢就形成一個新的文化城,由文化村到文化鎮,到最後一定形成大學城一樣。我把我這種想法告訴他,很歡喜。非常可惜,樸老是年歲太大了,真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希望將來還是要從這個路子。尤其現在社會開放,全世界說是地球村,人與人之間往來密切,要想真正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人與人的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環;人與人的交往,人與人的往來。像宗教裡頭,中國的佛教有這十大道場,來觀摩學習佛教的文化,有地方給人看,有東西給人學習,這就對了。
在目前,我們的處境真的是險道。這個險道的意思,道場不是教我們減少貪瞋痴、增長戒定慧,諸位同學,你在什麼地方看到有這麼一個道場?它真的幫助你息滅貪瞋痴,增長戒定慧,這就是真正道場,真的是有修有學,我們不能不知道。行門的道場,道場還有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成功。住在道場,心是定的;心浮氣躁,佛菩薩都幫不上忙。心一定要定、要清淨。古人講「身安則道隆」,你居住的環境要安靜,簡陋沒有關係,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茅屋都很好,真的搭個小茅蓬都很好,整潔,便於清修。
研教,當然有大規模的這種學校好,但是在中國沒有。我在前年訪問埃及,參觀一個回教的大學,這個回教大學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在世界上很有地位、有聲望。我看了之後很感動,我們佛教就沒有一個佛教大學,就沒有一個佛學院有上千年的歷史,沒有,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從前佛教的教學、修行都在寺院。寺院實在講就是學校,首座和尚負責教學,講經說法,培養弘法人才,他的事情;各個堂口的堂主領眾修行,禪堂、念佛堂也很有規模,但是跟人家學校比,學校確實制度好。別人的長處還是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少。
今天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要怎樣懂得在險道裡面能夠避免災難?那你一定要懂得克制自己。我們講席裡常說,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時時刻刻檢點反省,要把它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不違背佛陀的教誨,行行不離開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的規矩,我們從哪裡學起?要從弟子規學起。你能把《弟子規》一百十一三樁事情做到,你在這條險道裡面就有了防身的工具,然後再進一步落實十善業道,這路上的盜賊、鬼魅、毒蛇猛獸都不敢侵犯你,你可以履險如夷安全的通過險道。你沒有這兩套防身的本領,你在險道上很可能進去就出不來,你就會遇害。這進去出不來就是你墮三途。誰肯認真學習弟子規,認真學習十善業?有,什麼人?善根深厚,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我們一般講有福有慧。有慧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他肯修,他肯認真。換句話說,不能認真學習,不能夠落實,什麼原因?善根福德太薄,也就是說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善根福德薄。
所以世尊在小乘經裡面教導我們,學道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求明師受戒,這第一個條件。明不是名氣大的,光明的明,明師。這個老師有修有證,你跟他就不會錯。話是這麼說,有修有證的老師恐怕在現在這個時代很難找到。在過去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找一個什麼?有解有行的老師,行解相應。雖然他沒有證,但是他真正肯修、好學,他懂得,而且也認真在做,這樣的老師在現在也很難得,有,不是沒有,當然不多。實在找不到,李老師就告訴我們,還有辦法,找古人,所以他老人家常常勸我要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向他老人家學習。印光大師也不在,《文鈔》在,大師指導我們的綱領在,抓住綱領,從《文鈔》裡面去學習,真的,那就是印光大師最好的學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願不願意拜他為師?願不願意跟他學習?
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的總綱領,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的行持,所以有人講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相信。你看他老人家的存心,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願,跟大勢至菩薩非常接近,這我們要懂得。敦倫盡分要怎麼做?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閑邪存誠就是十善業道,你有這個基礎,然後才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的三資糧,信願行;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念佛的同修要曉得,如果前面兩句沒有,你光是有後面信願持名,念佛求生靠不住,不一定能往生。前面兩句是基礎,由這個基礎,你發願求生淨土才能成就。基礎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想成就的,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基礎教育;聖人給我們的。這是講的凡夫。
凡夫想成就不是不能成就,這是善導大師講得很好,能不能成就,成就的高下,「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有個好的道場,決定不能輕易捨棄,捨棄,你到哪裡去學?什麼叫如法的道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如法。我是早年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接觸到佛法之後,親近李老師,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認識李老師,三十一歲。這是一個如法道場,教,雖然李老師講的經論很多,但是部部經論都結歸淨土,這個難得,到最後都結歸在淨土上,讓你知道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我跟同學們說過,許多的法師、大德、居士,經過台中一定會到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來看看,老師一定接待他們,我看到老師準備禮物,準備請他們吃飯,素齋也都是自己做的,從來不請人家講開示,不請人家來講經。我初去的時候看到這個情形看到好幾次,心裡很納悶,這些大德為什麼不能讓我們聽聽?以後老師看出我們的念頭,我們心思被他看出來,他就特別教導我告訴我,他說不是不請,同是念佛人,每個人思想觀念不一樣。請他來講,他要說他那個法門好,我們這個法門不如他;那就是念佛,他的方法好,我們不如他,我們這麼多同修跟老師已經跟了十幾年,聽了這個話之後,心裡動搖了,你說這怎麼辦?要用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才把大家恢復到原狀?我這才明瞭,想到古人所講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明白這個道理。
那真正行家,內行人不多,內行人你就一定要請他,為什麼?對我們道場決定有好處。內行人講什麼?他決定不講他的,他講我們的,一定是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老師、讚歎同學,讓同學對我們的道場有信心,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對老師有信心,這就對了,這是內行人。他到這個地方來是幫助你弘法利生的,堅固你的信徒、學生們的信心,這內行人。內行人真不多。外行人總是讚歎自己的一門,或者雖然不毀謗,總是提高我這一門好,其他的都還比不上,都還要差一些,讓大家聽了心裡起疑惑,這就錯了。這些道理要不是李老師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我們不知道,沒想到。多聽聽,不多好嗎?才曉得真有毛病。有人聽了,真的他就轉變念頭,就走上歧途,走上岔路,真的叫險道。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先把這首偈念一遍: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前面我們講到凡夫的『險道』,實在講險道太多了,不能不知道迴避,必須要明瞭。古人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這一生,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說一生平平穩穩、一帆風順,那是多大的福報!幾個人能有?自古以來,這樣福報人太少了,不是沒有,太希有了。那你要問,吉凶禍福為什麼會有?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三世因果,正是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過去生中所造的是這一生當中的業因,我造作的善,我這一生順境就多、逆境就少,如果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多,那我這一生當中一定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障礙困難多,順境就少。自作自受,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就錯了,這不能不知道。那要想來世,來世我要想到,想要有殊勝的果報,能比這一生更好,那你就要懂得一定要造善因,善因才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道。這一生能懂得斷惡修善,那來生的果報一定殊勝。
在這一生當中遇到有人冤枉我、毀謗我、陷害我,要知道統統有前世因,知道這個因果報應,我們心就平了。受到這些侮辱甚至於陷害,心還是平靜的,不怨天不尤人,不尤人就是不怪別人,怪我自己過去沒有修得好,怎麼可以怪別人?這一生當中守住佛陀的教誨,「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過去他對我怎麼不好不要放在心上,這個人做了多少壞事也不要去瞋恨他,也不要去說他,不要去指責他,看到他有善事,讚歎他。人都會有良心,做一點好事,人家就讚歎;做多少壞事,人家能包容不說,慚愧心生起來了,這是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過自新最好的方法。他有過失,你天天罵他,天天責備他,他心裡不服,他不會接受。如果他有反抗的心理,那他做得更壞,你就收了反效果,跟人結了怨,這錯了。「冤家宜解不宜結」,他跟我結,兩個繩子要打個結,對方要合作,對方不合作,你怎麼結都結不上,這個道理要懂。人家要跟我結怨,我不跟他結怨,結不上,決定結不上。所以要學的是心平氣和,要明理,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最基礎的關鍵之所在,真正明瞭之後,你心開意解。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讀書,讀古聖先賢的書,讀佛經,你會把道理統統搞清楚、搞明白,然後這一生當中,方向目標清清楚楚,一定可以做到,像行路一樣,我一定會走到目的地。我們的目的地在極樂世界。大家都想極樂世界,你的路有沒有走錯?那就很難講。你這條路是不是真的通達極樂世界?那這就是大學問,這不是簡單事。前面說過,我們如果跟印光大師走,決定不錯,跟蓮池大師走、跟蕅益大師走,決定能達到目的地。
「敦倫盡分」重要,所以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就是前頭兩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後頭一句就是《十善業道經》,前面一句就是《弟子規》。然後具足「信願持名」,真信切願,持名念佛,什麼是真?什麼是切?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真信切願的樣子。念念心裡面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個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縱然是在險道,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十善業道跟弟子規,這就是兩個保護的,外面感得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幫助,平平安安通過險道,這個道理是決定要懂。
在增上緣,那你就要認識道場,這個道場真正是如法,如理如法,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你一生在一個道場有成就,你要常常到處去跑道場就難了,為什麼?心亂了。每個道場的道風、學風都不相同,你只能選擇一個跟自己相應的,自己願望相同的,選擇這一個就不改了。選擇這個老師,選擇這個法門,選擇這個道場,一生不改變,沒有一個不成功。必須要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就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道理在此地。眾生根性不相同,適合他自己根性修起來容易,這是我們成敗第一個關鍵。
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是苦口婆心叮嚀教誨,學教決定不能學多,多了怎麼樣?貪多嚼不爛,還是一門。而且老師跟我們說,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就怕你這一經不通。這個話常常掛在口邊,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一部經要認真的學,長時間的學習。我講《楞嚴經》,前後講過七遍;講《無量壽經》,講十一遍;講《彌陀經》也是講很多遍,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
雖是一門深入,現在我聽說也有同學很發心,《無量壽經》講了幾十遍,講了一百多遍,這個時候最怕路子走邪了,怎麼邪了?這一門深入講得還不錯,必然是有人讚歎、有人供養,這一讚歎、一供養,貪心起來了,這個地方講的惑業起來了,你就迷惑了,這就壞了。所以什麼,本來是在正道上,一動名利的念頭,一動痴迷的念頭,立刻就墮落,那就太可惜!所以一門深入是一樁事情,深入之後,你要不懂得看破放下,深入也是險道,把你帶進去險道,讓你生起貪名貪利、貪圖供養就壞了。結果什麼?把佛法當作生意買賣,古人講的「裨販如來」,你把講經說法當作一種商品,把信徒當作顧客,講經貪圖供養,麻煩了。
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一輩子,講了四十九年,沒有收人家一點供養。佛希望的,大家對他用什麼供養?用法供養,什麼叫法供養?依教奉行。經上常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供養,他歡喜。佛的教誨,你真的接受了,你相信,接受了,信受;奉行,照做,佛教給我,我統統都做到。為一切大眾,演是表演,我做給大家看,這就不是假的;說,我說給大家聽,先做出來,然後再說。信受奉行,為人演說,真供養。
佛門裡頭,如果真的懂得世尊的教誨,如理如法,什麼樣的險道對你都不起作用,你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不染污,永遠是謙虛卑下恭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第一句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出家人用什麼供養?就是佛講的這句話,信受奉行,為人演說,這是我們出家人、佛弟子對一切大眾的供養,對一切諸佛菩薩的供養,不是在財物,那你險道就避免了。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去觀察,現在這個世間險道很多。
有些場所,這個供養你不能不收,這信徒來所謂是種福田。這一件衣有人說叫「福田衣」,實際上都跟諸位說得很明白。眾生想修福不知道怎麼個修法,把錢送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替他修福,這就對了,我們要拿這個錢來享受那就錯了。所以決定不可以拿這個供養來改善自己現在的生活,所謂是生活的品質,來改善這就錯了。世間聖人都能夠甘心過清苦的日子,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還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你有這個念頭,說明你對於六道輪迴有貪戀,有這個念頭就出不去,佛不會來接引,為什麼?你念頭不善,你還有貪瞋痴慢。
西方極樂世界人心都是清淨的,你不清淨,你攪和大眾!你怎麼能去得了?佛怎麼會接引你?什麼時候來接引你?心清淨,五欲六塵真放下了,佛自然來了。看到什麼?看到你還不錯,你跟我們極樂世界人差不多,當然歡迎你到極樂世界。你還有七情五欲,這不行,極樂世界決定不許可你去擾亂。看不順眼就要罵人、就要發脾氣,阿彌陀佛怎麼敢接你?道理總要想一想,要把它想通。
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是不是上善?那我要是上善,我有求生淨土的願望,不念佛,阿彌陀佛也接我去,具足條件,你跟極樂世界的大眾志同道合。如果我們還有自私自利,還有貪瞋痴慢,跟極樂世界的住眾要格格不入,佛怎麼會來接引你?上善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決定捨貪瞋痴慢,生活裡頭處事待人接物真修行,修什麼?念佛也是一樣,念什麼?念「煩惱輕,智慧長」,這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掉。順境裡面有了貪愛的念頭,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貪愛的念頭念掉;逆境裡頭,瞋恚心生起來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念掉,這叫會念。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念掉了,你是上善之人。順境裡頭沒有貪愛,逆境裡頭沒有瞋恚,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跟《無量壽經》上覺正淨相應了!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道,往生淨土的大道,一生圓滿成佛的大道,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險道自己要認識,凡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都是險道,誘惑我們離開「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那就是險道,要有能力把它辨別清楚,決定不墮在險道上。
講到二乘,我們不是聲聞緣覺,但是二乘的習氣有,這習氣從哪來的?肯定是過去生中曾經學過小乘,所以你就有小乘的習氣。小乘習氣是什麼?保守,就是自己只顧自己,不願意幫助別人,自己落得清淨。滯是滯留,喜歡在清淨,眾生有苦難那是他自己造的業,應該受果報,與我不相干。這小乘人,所謂獨善其身,沒有兼善天下的悲願,能不能往生?不能,為什麼不能?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阿彌陀佛的願是普度眾生。如果你說我往生之後,我再回過頭來普度眾生。行,這個可以。我覺得我現在的能力還不夠,全心全力修西方淨土。
說到這個地方,也有個現實的狀況,現在在社會上也看到,那就是早年有幾位法師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讀《往生傳》、讀《淨土聖賢錄》(那也是往生傳),跟我講:法師,怎麼這個修淨土的人,這些往生的人,好像念佛大概都是三年、五年他就走了,大多數是這樣的。他說:是不是他們的壽命這三年、五年就到了?問我這麼個問題。當時我答覆他們:如果說是每個念佛人,三年他壽命都到了,不太可能。那為什麼他念三年他就往生?我想他功夫到了,這就是常講的功夫成片。上品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雖然還有壽命,不要了,早一點到極樂世界去,行不行?行。
《往生傳》裡頭最明顯的例子,瑩珂法師,宋朝時候的人,他是懺悔往生的。因為這個出家人,傳記上記載得很清楚,不守清規,常常破戒,他怎麼能往生?他是真正的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想想自己的行業,造的這些罪業,必墮地獄。想到地獄他就恐怖,所以求這些同參道友,問他們有沒有方法救救我?同學們給他一本《往生傳》,念佛往生的,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於是把寮房的門關起來,不吃、不喝、不睡,一句佛號念到底。你要曉得這就是經上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了三天三夜,他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還有十年壽命,你好好的修,到你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有這麼好的感應。瑩珂聽了之後就跟阿彌陀佛講: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外面的誘惑,這外頭一誘惑,我又要造罪業,又要破戒,那十年我不知道還要造多少罪業?他說我十年不想要了,我現在跟你走。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點點頭,好吧!那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非常高興,歡歡喜喜,房門一打開,告訴大眾,三天之後他要往生。寺廟裡頭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破戒犯規,不是一個好出家人,怎麼把房門關起來念三天佛,他就說再過三天他往生,說話的語氣不像騙人,好像是真的,大家就看,好在三天不遠,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到第三天,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大眾也很歡喜,果然真的走了。他念了一刻鐘,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走了。真的往生,他沒有生病。
許多人看到這個故事都想學他,行,你必須萬緣放下,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你跟他往生那就對了。你看看你能不能把阿彌陀佛念來?跟阿彌陀佛說我縱然有壽命,我也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這個行。如果三天三夜或者七天七夜,阿彌陀佛還沒有來,那你自己要好好的想想,你一定是不如理,不如法。你要曉得瑩珂法師那是真正懺悔,勇猛改過自新。他為什麼十年壽命不要了?他自己講得很清楚,劣根性太重,自己沒有功夫,禁不起誘惑,那又要破戒、又要犯規。這阿彌陀佛真的是可以原諒他的,他有這麼一個心,佛帶他走了。各人條件不相同,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不是人家有這個樣子我就能學得到的,哪有那麼簡單?宋朝到現在也將近一千年,這一千年當中,當然不是沒有,肯定是有,少數而不是多數。
所以往生的人在一般講,一個是平常如理如法的修行,積功累德,臨終往生;一個是平常不懂佛法,有意無意造作很多罪業,臨終的時候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念佛求生淨土。有例子,阿闍世王念佛往生就是這個好例子、好榜樣。在形式上有這麼兩種,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宿世的善根福德肯定有密切關係。這個法門哪有那麼簡單信心就生起來?不是說看到別人,我也裝這個樣子就行,裝模作樣是不能成就的。這些人過去生中肯定生生世世修淨宗法門,臨命終時一個錯誤的念頭障礙了,沒去得了,而在這一生成就了。我們看到他的成就,沒有看到過去世那種善根福德因緣,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他那種懺悔一斷,真的叫一刀兩斷,把這個煩惱習氣惡業他真斷了,那就真往生。我們今天學他那個,我們內心裡頭的煩惱能不能一下斷掉?關鍵就在此地。貪瞋痴慢疑,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不是在一下真的捨掉了?果然能夠統統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講的「身心世界」,身是身體,心就是念頭,身心世界,世界是外面環境,「一切放下」,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行,那就是障礙。統統放下,徹底放下,求生淨土會有效。可是你還是要發大乘心,二乘心不能往生,二乘心自利,大乘心利他。我求生淨土不是為自己,求生淨土是為了普度眾生。
現在在這個世間,第一個是我沒有能力,第二個是沒有緣分,可以提前到極樂世界去。如果在這個世間,眾生跟你有緣,你還有能力,通達淨宗,那你現在應該是自行化他,要把世尊的教誨,就是「信受奉行,為人演說」,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個好,這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決定得生。在娑婆就是在極樂,這中峰禪師講得好,「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此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此心」,身心境界跟西方極樂世界完全融合,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彌陀的弘願要我們做出來給人看,這就對了。
你還有這個緣,你還有這個能力,你不做,想先求往生,這有嫌疑,我們一般講逃避責任。凡是逃避的這種心理,你想西方極樂世界收不收容?要想清楚。逃避現實的人能收容嗎?他發的那個願能算數嗎?所以極樂世界需要什麼?勇於負責,勇於有為,你才能廣度眾生,普度眾生。阿彌陀佛可不是一個逃避責任的人,所以這種心態、這種行為就不相應,你學瑩珂學不到,你學阿闍世王也學不到。規規矩矩,老老實實,還是從弟子規、十善業道,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誨,「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教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對了。
這是我們從二乘人這個心態,他不能往生。佛的經論、祖師的註疏裡頭明白的告訴我們,二乘人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違背。跟阿彌陀佛相違背就是跟極樂世界所有大眾心願相違背,這怎麼能去?西方淨土是大乘不是小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不是小乘。所以小乘那一種心態不能往生,那要怎麼樣?迴小向大。真的修行,念念既然是好像把這個世間看得很冷淡,好,一回頭就是菩提心,為什麼?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我為一切苦難眾生,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完全相應。那我們要好好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給念佛人看,增長他的信心,幫助他向上提升;不念佛的人看到,種了善根,他看到這種瑞相生起羨慕,所謂是一歷眼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做一個真正好念佛人的樣子,天天做給大家看。
《無量壽經》要熟讀,《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誨我們要落實,頭一個落實就是十善業,你看看《無量壽經》上面告訴我們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從十善道修起。我們能夠把它統統做到,這就是表演,表演給大眾看。不但不殺生,凡是傷害眾生的念頭都不能有。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就是殺心,你殺業沒有做,你殺的念頭沒有斷。雖然你沒有偷盜,你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佔便宜的念頭是盜心,你的盜心沒有斷。
我們都要很真實的做到,自己做到了肯定就影響周邊,那我們在這個道場一定是愛護這個道場。如果十善業做不到,不但不是愛護道場,反而是破壞道場。人家一看,這個道場不是真的,他哪裡是修行人?修行人是這個樣子嗎?所以一個人不如法,讓別人造罪業,讓別人毀謗三寶,這個人毀謗三寶是因為你把他引起來,你要不要背這個因果責任?肯定要。所以自己在道場,甚至於在任何地方,不能不謹慎,不能叫人因我而毀謗三寶。我做得不如法就是害他墮地獄,他墮地獄,我也沒好處,我也跑不掉,我跟他做增上緣的。這些統統是凡夫修行的險道,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9: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