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二一卷) 2006/3/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五段第五首看起: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這首偈是在洗澡的時候,下面一首是洗手,最後一首是洗臉。你看這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在南方,尤其是在熱帶,當地人叫沖涼,因為天氣炎熱,一天總要沖個二、三次;不像北方寒冷,洗澡沐浴的時間比較少,南方這是至少每天一定要沐浴一次,洗手、洗臉就更多了。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我們起心動念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菩薩、覺悟的人跟我們確實不一樣,就在這種很小的事相之中,都能夠引發無量的弘願。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想到這個地方,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他們是怎樣成就的?為什麼他們在點點滴滴的小事情都能夠引發弘願?弘願是性德,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謂是念念不違性德,念念與性德相應,這是菩薩。這不是普通菩薩,大經上所說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佛,宗門裡面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境界就是見性成佛的境界,就是見性成佛的樣子。你看他有沒有成佛,你就拿這個標準去核對一下;那我們自己有沒有成佛,也拿這個標準認真的來檢點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與這品經講的相應不相應?諸位要知道,弟子規是人間的善法,人道與性德相應;十善業道是天人的善法,上品十善生天,比弟子規的標準高一級;「淨行品」是法身大士的善法,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當願眾生』,當願是自然的,所謂自然就不是刻意的。刻意是這裡頭夾雜著意識,就不自然,這意思深。大乘教裡面講的心意識,這裡頭有心意識在裡面就不自然,離心意識才是自然。什麼叫心意識?我們講得白一點、講得淺一點,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就是起心動念。離心意識也就是說善用其心,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真心。這個地方「當願眾生」,當願是真心不是妄心;換句話說,離心意識,這裡頭沒有心意識,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通常講的大家好懂,就是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善用其心;你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不善用心。不善用心,那就落在十法界、落在六道,六道眾生的用心全用錯了。
你看《弟子規》,你想想有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所以它是人間的善法,不出六道。十善業道,那就看你怎麼用心,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有,人天善法,這個十善業是人天;如果只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就是他們的善法;如果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那是佛菩薩的善法。統統是十善,用心不一樣!不起心、不動念是用真心。此地一百四十一願,「當願眾生」都是沒有起心動念。
由此可知,這些言語文字是方便法,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愛心、大愛,愛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是自性圓滿的流露,沒有一絲毫欠缺。我說的這個話意思很深,實在講很不容易體會!自性本具的性德,大乘教裡面稱本覺,中國古聖先賢稱的本善;本覺不是覺迷的覺,本善不是善惡的善,所以就難懂了。六道凡夫,凡是講相對的、有比較的很容易懂,不是相對的、不是比較的就很難懂。凡夫認為那是抽象的,抽象的不好懂。佛法講的是不是抽象的?凡夫以為是抽象的,覺悟的人他心目當中這才是真實的。
六道裡面沒有真實,十法界裡頭沒有真實。《般若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抽象是虛妄的,十法界裡面所謂真實還是虛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般若經》總結(我常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才是自性圓滿的顯露。顯露在什麼地方?就顯露在現前,只是你不認識。你為什麼不認識?因為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障礙住,在你面前,你看不出來;在你耳邊,你聽不見;在你身邊,你觸摸不到。如果你把這障礙去掉,正是《華嚴》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把妄想執著放下,那時候怎麼樣?那時候左右逢源,頭頭是道,見聞覺知無有一法不是,這才是自性清淨,永離塵垢。
我們每天洗澡,每天沖涼的時候。現在是凡夫,在學佛!洗澡沖涼的時候,把身上髒東西清洗乾淨,這時候就想到身要乾淨。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染法的根源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把它洗刷乾淨。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本來沒有,你要把這個東西洗乾淨。就像身體一樣,身體本來是乾淨的,垢穢是染污,這個染污我們懂得用清水把它沖掉、把它洗淨。那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心裡的染污要不要把它洗乾淨?
說到這個地方,這些年來,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環保。半個世紀之前沒有這個名詞,沒聽說過;最近三十年來,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警覺到環境的保護,這是什麼原因?環境被染污了。以前有沒有?有。為什麼沒有這個意識?染污得不嚴重,所以沒有這個意識。最近這半個世紀,由於科技的進步,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染污,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地球上居住的這些人們安全的問題,大家警覺到、意識到環境保護人人有責。政府,甚至於國際的組織像聯合國,都在大聲疾呼,提醒大眾的環保意識。能不能有效?我說過很多次,很難收到效果。
我為什麼要這樣說法?環保意識是有,染污的根源依然模糊,不清楚!沒有從根本上來下功夫,只是在枝葉,收到的效果就非常有限。根本是什麼?根本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善,起心動念嚴重染污,這是染污的根源。現在人起心動念是什麼?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人人都起損人利己的念頭。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包括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生活的大環境叫自然生態,從心想生。心想不善,沒有一樣是善法,這個破壞力太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果的環保?要從心做起,心清淨。我也常說,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自然生態就清淨。這才叫真正懂得環保,要從清淨心下手。
洗澡重不重要?我們如果說這個不重要,現在人就說,你們學佛的人不講衛生。這種言論、這個心態就會障礙到許多人,學佛的意願斷掉了。所以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沐浴重要!你看看舉的一百四十一個例子,把洗手、洗臉、洗澡,這一百四十一條它算三條。這是諸佛如來善巧方便,我們要懂,這是大慈大悲。可是也有特殊的例子告訴我們,形染污不重要,心地清淨更重要。
在中國宋朝確實有這個人,濟公,這說出來諸位都知道。濟公在中國所以出名,小說把他寫出名的,《濟公傳》。真有其人,《大藏經》裡頭有他的傳記,《高僧傳》裡頭有他的傳記。這個人真的一生不洗澡,你看他身上都很骯髒,衣服也不洗,破破爛爛的。人家心清淨,雖然天天不洗澡,他身上沒有氣味;你聞聞,還挺好聞的,身上有一股清香。這是給我們做示現的,說明什麼?說明心地清淨重要,心清淨,身真的是清淨,清淨又何必洗它?沒有染污。濟公是宋朝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八百年了。
近代也有一位,民國初年時代,好像這個人抗戰期間還在,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他的形相跟《濟公傳》上寫的差不多,一生沒洗過澡,瘋瘋癲癲,裝瘋賣傻,奇蹟很多,疑難雜症遇到他,肯定就治好了。我是聽到前輩的老和尚說他一些故事,說他一些事跡,挺神奇的,佛門所謂神通;你心裡面想一樁事情,他知道,所謂他心通。心清淨則身清淨!一年到頭就那麼一件衣服,裡面一套小褂褲,外面一件大褂,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謂是邋遢不修邊幅。可是尊敬他的人很多。他的行持確實一般人無法想像,譬如吃飯,三天不吃沒事,一餐吃二、三十碗也沒事,真是所謂遊戲人間。勸善規過,跟人談話總是勸人斷惡修善、吃齋念佛。
他們這些人的示現真正心地到清淨,所謂心清淨身就清淨。鎮江在長江的北岸,冬天氣候也相當的寒冷,夏天炎熱。他就穿一件單薄衣服,春夏秋冬皆如此,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他這件衣服一年到頭也沒有洗過,也不洗澡,衣服也不洗。我見過一個人,這親眼所見的,章嘉大師,但是章嘉大師穿著很整齊。可是我感覺到,他老人家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也是一樣,就跟他照片上照的那樣一樣,夏天也是那樣的。冬天當然沒有問題,我們看到很正常;夏天也是這樣的,我們感覺到很奇怪。
從前道源老和尚告訴我,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環島介紹推銷,希望大家來助印。就請章嘉大師帶一個團,在台灣環島介紹《大藏經》。道源法師那也是一個講經的法師,也被邀請,正是夏天炎熱的時候,自己拿著扇子不斷的揮舞。看到章嘉大師穿那麼多衣服,如如不動。有一天他就問章嘉大師(一般稱他活佛、佛爺),他說:佛爺,你熱不熱?穿那麼多衣服熱不熱?章嘉大師笑笑:心淨自然涼。道源法師聽到感覺到非常慚愧,他穿那麼厚,自己穿這麼單薄,還得揮扇子,還得流汗;人家穿那麼多,心淨自然涼。這是道源法師告訴我的。所以清淨心是多麼重要!
大乘教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我們會念,我們也會說,這句話裡頭真正的意義、境界,我們還沒有參透!為什麼?如果真的參透,我們也像菩薩一樣,一件衣服就夠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衣一缽,行。我們最初學佛的時候,印度熱帶,這三衣一缽夠了;如果到中國來,恐怕不行。你說行不行?到中國來還是三衣一缽,到西伯利亞去還是三衣一缽。他能度化眾生嗎?不能。為什麼不能?北方寒冷的地方,看到你冬天穿得那麼單薄,人家說你是神,我是人,我怎麼能跟你學?雖有慈悲,沒有方便。怎麼才叫方便?「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方便,到北方,你們冬天穿那麼多,我也跟你一樣穿那麼多。大家看到正常,一點不奇怪,這我也可以跟你學。
所以你看到濟公長老,看到妙善法師那樣,大家很佩服你、很尊重你,沒有法子跟你學,不敢跟你學,學不到!所以菩薩必須大開方便之門,才能夠接引眾生。他那種示現,叫不信的人看到,剛強難化的人看到,就變軟了,對佛法好奇,生起了信心,再以方便法去接引他、教化他。也是一種方法,接引某一類的眾生。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非是幫助你覺悟,幫助你生起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觀機,應以什麼方法得度就用什麼方法。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
但是有個事實,我們學大乘的,這現在應該可以說了,可以談到這個問題了,他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外面境界包括寒熱,我們講氣候的變化,他不受影響;在環境,我們講順境、逆境,他沒有影響;人事環境裡面,善緣、惡緣他沒有影響,得大自在。凡是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你就不自在!他不受影響。再給諸位說,飲食,吃跟不吃沒有影響,他可以長年不吃飯、不飲水,他也可以像你一樣,每天三餐飯之外,還要吃點心、吃消夜,也行,決定不受影響。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道理很簡單,經上天天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參透,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他心裡沒有想,所以他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心想,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學佛,先要把理搞清楚、事搞清楚,然後去做。做的時候不要有懷疑,就是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你就得大自在。如果你在這裡面有絲毫懷疑,分別執著,那你就不自在,你馬上就又墮落回去,又回到凡夫境界裡面去,這是事實真相。法身菩薩已經解脫了,所謂解脫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放下!這就叫自在,這就叫解脫。
解脫的境界,就是後面這兩句講的『清淨調柔,畢竟無垢』。自性清淨心哪裡會有一點染污?六祖在《壇經》上說得清楚、說得明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句話用它來註解「畢竟無垢」,再恰當也不過了。你看看神秀法師有垢,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什麼?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惠能大師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那個心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自性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妄想是一物,分別又是一物,執著又是一物,那就太多了,那是什麼?這就是塵垢,他全放下了。
平常念佛堂裡面堂主勸人,「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做不到。不要以為我自己已經做到了,我已經一心專念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裡面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就像蛀蟲一樣,它把你的法性破壞了,把你的一向專念也破壞了,你自己還不知道。念了多少年,沒效果,沒有成績,不知道原因發生在哪裡。我為什麼這麼說?真正功夫要是得力,也就是說你確實能把身心世界放下。
放下,每個人有程度差別不等,有放下幾成,大部分沒放下;有放下一半,還有一半沒放下;有放下百分之九十,還留著尾巴沒放下。他怎麼會相等?這就是菩薩階級不同。這個菩薩在《華嚴》裡面講就是十信位的菩薩,有十個階級。初信位的菩薩,譬如妄想十分,分別十分,執著也十分,你才放一分,你還有九分,初信;再放下一分,你是二信菩薩;再放下一分,你是三信位菩薩;你的十分統統放下了,這叫大徹大悟,這就是宗門裡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成佛平等,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了,那怎麼不同!《華嚴經》講的菩薩四十一位,最後一個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們是平等平等,決定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為什麼講四十二個階級?清涼註解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差別在這裡。但是那個不礙事,要懂;你不懂,你有疑惑,疑就會產生障礙,障礙你覺悟,障礙你境界的提升;一定搞清楚、搞明白。畢竟無垢,全放下了。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沒有別的,放下再放下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接著請看第六首偈: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洗手,在一天生活當中,可以說次數最多的。因為工作需要雙手,工作完畢之後,一定知道洗手。如果像我們平常誦經、拜佛,在之前一定要洗手。古人,今人也有,不多,我看過旅居在加拿大的張老居士,寫經,每寫一個字之前一定洗手,這個字寫完之後,再洗手寫第二個字。換句話說,這部經有多少字他就洗多少次手,表恭敬,所以往往有不思議的感應。感應從哪裡來的?沒有別的,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得的感應,道理很深。如果你能夠通達,感應之事你就曉得這是正常的;不了解這些道理,往往看到這些感應,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不可思議。凡事都有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明瞭的;只要用真誠心,一定有感應。
這是日常生活當中最多的,但是念念當中性德流露。「當願眾生」,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讀這品經要特別留意這樁事情。菩薩為什麼能做得那麼圓滿?我們想學,怎麼學都學不到;很想學,可是接觸到事相就忘掉,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樁事情也會令我們自己感覺到很慚愧、很煩惱,想改為什麼改不過來?想學為什麼學不到?有沒有方法學到?實在講方法真有。什麼方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難學到!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好像跟這個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實際上它有個根本上的關係,不是沒有關係,真有關係,只是你還沒有發現到它們的關係,真有關係。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總的迷惑、總的障礙,讓我們無法心想事成。
『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說得好!唯有清淨手才能受持佛法。為什麼?佛法是清淨法,手不清淨怎麼能受持佛法?從這個地方想到古人寫經,古人畫佛像,每畫一筆、每寫一個字都要洗一次手。你說有沒有道理?這些人的行持好像是太做作了,但是這裡面含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我這麼一說,很多同學就有領會,這就是大慈大悲,這就是普門示現,含著很深的教育意義在。教我們什麼?清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從這些形相上提醒我們要清淨,清淨就是蠲除塵垢。塵垢裡頭最微細的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都要放下。惡念是染污,善念也是染污!惡念感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感三善道的果報,統統出不了六道輪迴。
佛教人善惡念統統放下,然後那個念叫淨念,淨念是善惡念都沒有。那你就曉得,清淨心裡面沒有善惡,清淨心裡面沒有是非,清淨心裡面沒有真妄。換句話說,凡是相對的,在清淨心裡頭找不到,所以清淨心本來無一物。你才起一個念頭已經有一物,又起個念頭有二物。我們凡夫念頭不斷,無量無邊,前念滅,後念就生,這是什麼?無始煩惱習氣。法身菩薩有無明習氣,我們有無明習氣、有塵沙習氣、有見思習氣,可麻煩!這是歸類,三大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我們生活在哪裡?不是這一世,過去無始;如果這一生不能夠往生,未來無終。無始無終,生活在煩惱習氣的裡面,苦不堪言!六道裡頭,頭出頭沒,佛在經上講生死疲勞,這話講得真,一點都不假,生死疲勞。
「佛法」,什麼叫佛法?總得要搞清楚,法是一切法,你也不必講什麼世間、出世間,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切法。佛是什麼意思?覺悟。所以佛法兩個字,就是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這叫佛法;迷而不覺,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都叫佛法,佛法是覺正淨。心地清淨,沒有染污,這個時候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智慧。智慧生起來,你當然就不迷惑!
「受持」是形容詞。心得清淨,哪一法不是佛法?心不清淨,哪一法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沒有差別,總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念迷,佛法僧三寶也不是佛法。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搞清楚,你要不清楚、不明瞭,你學佛無從下手。學佛,總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學覺悟;換句話說,學不糊塗。覺悟就不糊塗,糊塗就不覺悟。誰願意糊塗?誰不願意覺悟?覺悟,你就得大自在;不悟,你就受大苦惱。
苦樂也不是真的,它是不相應行法,確實有這些事,你認真去追究,實在是了不可得。所以佛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說得真好,夢裡面有苦樂,醒過來之後什麼也沒有。我們墮落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在夢中一樣;覺悟之後,就像醒過來一樣,六道十法界沒有了,一場夢,一場惡夢,這清醒過來。我們這個夢做得很長,醒不過來,諸佛菩薩應化到九法界來,來幹什麼?把我們喚醒,就這麼回事情。以善巧方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苦就是講的六道十法界,沒有不苦!樂是什麼?省悟過來了,回到一真法界,是這麼回事情。
所以,佛教導我們,對自己要知道用清淨心,對別人要用慈悲心。慈悲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的,清淨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的。清淨是深心,是自利,我們現在講自愛,清淨是自愛,慈悲是愛他。沒有自愛,哪來的愛他?人不能自利,何以能夠利益眾生?他的根是真誠。菩提心,我們講菩提心,經論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我們淨土宗《觀經》上講的。《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講菩提心,三心,三心是一心,有體有用。體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一絲毫虛偽沒有,一絲毫虛假沒有,真誠到極處。這個心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深心不好懂,我用《無量壽經》經題上因行的綱要,「清淨平等覺」,自受用。
真誠心表現在自受用,表現在自利就是清淨、平等、正覺。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的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夫子有沒有?有,不圓滿。雖不圓滿,只要能得少分,譬如這個清淨平等覺總共是一百分,你才得一分。這一分你就感到法喜充滿,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常生歡喜心。你看看百分之一就能讓你這麼歡喜,這個東西真的是寶,三寶。那麼你對待別人,你就有一分大慈悲心,這一分是什麼?愛別人的心。在我們一般講,你愛父母、愛兄弟、愛家人、愛宗族、愛鄰里鄉黨、愛國家、愛民族、愛一切眾生,多少分?一分。這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會起這麼大作用?就是說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假的,起不了這麼大的作用;真的,它就起這麼大作用。何況二分、三分、四分,那還得了,愈多愈殊勝。
得一分清淨,我們就知道受持一分佛法,受持一分正法。我們再想想,清淨心真的不容易得到,天天雖然在洗手,有沒有洗心?從洗手就想到洗心,這樣才能夠契入。真的是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不能契入?門門皆能契入。所以古大德悟了之後,才給我們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處處講的是什麼?這個地方一百四十一願就是頭頭處處。從洗手可以入道,就是明心見性,契入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華嚴經》上稱為一真法界、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稱之為極樂世界,你就契入了。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真的,文殊菩薩講得一點都不錯,「善用其心」,你就契入了。你修行再用功,再用多少時間,你不能契入,那是什麼原因?不善用心。
「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句話實在是了不起,我們讀到不能不五體投地!一語道破人家怎麼樣修行、徹悟、證果的,就是善用其心。你在洗手的時候善用其心,就證果、就大徹大悟;你在洗澡的時候善用其心,甚至於大小便溺的時候善用其心,都能證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會的人統統會了,不會的人還是不會。為什麼不會的人他總是不會?心不清淨,我們用這首偈的話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他不肯放下。這些東西不放下,你的心染污了,想學,學不像。善用其心,那心是真心,不善用心的人是用妄心,這要懂得。
真心是清淨心,妄心是染污心;真心是平等心,妄心是高下心。我比你高,你不如我,這高下心。有高下,我們講有傲慢,你怎麼會清淨?清淨一定是平等的,平等一定是覺悟的,它是連著的。所以清淨、平等、正覺,一個有了,統統都有;一個沒有了,全部都沒有,真誠也沒有,慈悲也沒有。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如何能真正得到?放下而已,你不肯放下有什麼法子?你看看真正修行人為我們示現的,徹底放下,一無所有。
我們的本師,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他老人家在世給我們做出的樣子、榜樣,徹底放下,一無所有,做給我們看的。無論辦什麼事情,心想事成,你說這個多自在。一無所有,才心想事成;你要是有了很多,你怎麼想,事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一無所有是真心顯露,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有一樣東西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的成就是自然的,妄心的成就總不免成住壞空,那不是真的;心想事成的成就是永恆的。這些事實真相,知道的人就少了。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疏忽的時間太久,今天讀到,從今天開始學,不遲。可是還有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心不清淨,難在這裡。
我們真正想學菩薩,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有大成就,你想想看要不要放下?放下是騙你的嗎?放下對你有損害嗎?人要覺悟!不放下才是真正的損害,才是毫無利益,你肯定為你放不下的這些虛幻不實受盡勞累。你不覺悟,你在受多少苦,你有沒有感覺到?如果一旦感覺到,你就清醒過來了。這醒過來之後才曉得我應當放下,我放下,我不受這些累贅,我不受這些苦了。世尊為我們的示現意思很深,我們沒辦法完全學到,但是盡量的接近。世尊一生沒有固定的住處,你看經典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沒有說佛住,佛沒有住處。沒有住處,換句話說,他是到處遊蕩,佛法裡講遊化。他天天都在旅行,居無定所,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只做一樁事情,教化眾生。
什麼叫有緣人?接觸到的都是有緣人;沒有接觸到的,那就沒有緣。接觸到的都有緣,緣有淺深不同。接觸到你,對你很恭敬,對你很尊重,對你有信心,這是根熟的眾生;對你雖然很尊重,但是對你還懷疑,並不很深的了解,這是根未熟的眾生;雖然跟你接觸到了,對你完全不了解,也不尊重你,也不願意聽你的講話,這也有緣,沒有善根的眾生,統統是有緣。佛怎麼度他?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他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一個都不漏。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想想看我們所接觸的是不是這三類人?我們今天在一起學佛,諸位對於佛法有相當的認知,能信、能解、能行,這就是第一類,善根成熟的。那怎麼辦?幫助他作佛。也就是說在這一生希望他能夠念佛往生,往生就是作佛,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當然是少數,這善根成熟的決定往生;雖然是少數,實際上也不少。第二類善根沒成熟的,有善根幫助他增長,就是要提升,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信心,提升他的理解,這是第二等。第三等沒有善根的,多!你看我們出門,見到許多來來往往的人,見到,聽到他說話的聲音,統統是有緣人,他沒有善根,那怎麼樣?幫助他種善根。
這個出家人方便了,走出去,人一看這是佛教的,你看他阿賴耶裡頭佛的種子種下去了,幫助他種善根。在家同修,你們穿的服裝跟他們是一樣的,看不出來,有方法,手上拿一串念珠,人家一看,學佛的;身上掛一塊佛的牌子,一看這學佛的。現在還有很多小型的念佛機,還有聲音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有聲音的,帶在身上,你走到哪個地方,你自己也能聽跟著念,別人也聽到了;聽到這句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也給他種善根,方法很多。夏天,這些年來我們都做了很多夏天穿的服裝,圓領衫,我們印上「阿彌陀佛」。你走到街上去,人家一看到你穿的服裝印著阿彌陀佛,他也會念一聲;不念出聲,阿彌陀佛已經印在他心裡去了。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度眾生!沒有善根的給他種善根。尤其是這件T恤印上「阿彌陀佛」,街上走一圈,不曉得度多少人。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好事,幫助這些人阿賴耶識裡頭種下佛的種子。
你家裡,你的客廳掛一張佛像,掛一些字畫,內容都是佛菩薩的名號,凡是到你家裡來的客人,全種了善根。這有意義,這叫真實功德,就是善用其心!這就是大慈大悲。自己天天看、天天聽、天天讀,讀通了,讀明白了,覺悟了,心就清淨了,悟了就清淨;心不清淨,自己一定要知道,沒有覺悟,還是迷惑顛倒。你能有這個覺察,好事,這是什麼?這是你快到開悟的邊緣。如果你連這個覺察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那麼苦,完全還不曉得,那還有苦頭受。什麼時候真正覺悟?
你真正要想幫助自己提升,沒有別的,確實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你就在這上用功夫。自己有多餘的財物、衣服、飲食,所有一切資生之具,有多餘的布施給別人。衣服太多煩惱就多,出門一看到衣服有幾十件,今天出門穿哪件好?你就生煩惱了,你要再細心去挑。如果你只有一件衣服,你什麼念頭都沒有,穿了就出去了。你從這小事去想,何必要那麼多?衣只要乾乾淨淨、大大方方、整整齊齊就好,不必去趕時髦,趕時髦錯了,自己心不清淨。
所以真正懂得自愛的人,釋迦牟尼佛是最懂得自愛的人,只有三衣一缽,除這之外,一身無長物。沙彌戒,手就不持財物,錢財不接觸了。那在今天這個社會上,你身上沒有錢行嗎?實在講,行,不是不行。說不行,是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真放下了,行,哪有不行的!生活要簡單,妄想少了,煩惱輕了,生活自然就簡單,一天吃一餐夠了,多省事,一點都不麻煩。所有一切的麻煩、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煩惱不找人,人自己找煩惱;麻煩不找人,人找麻煩,這就沒法子了。你總要參透,參透了就是佛法;沒有參透,我們叫世法、塵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8: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