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1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五段,「澡漱盥洗時有七願」。我們先看第一願: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這段也是說日常生活當中,洗澡、漱口、洗臉,你看都在日常點點滴滴這些生活當中,引發無盡的悲願。這就是前面文殊菩薩給我們說的,「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早起的時候這些瑣碎事情,我們天天都要做的,就是沒有發願,這就是凡夫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常說,菩薩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這一百四十一願是給我們舉個例子。展開來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量無盡瑣碎事相之中,沒有一樁不能夠引發菩薩弘願。

  從這些地方你才體會到文殊菩薩所講的「善用其心」,什麼叫善用其心?心,哪個沒有?大家都有。菩薩有真心,沒有妄心;凡夫有妄心,也有真心,只是迷惑了自性,妄心當家了,真心做不了主。真心要做主,念念都能生起弘願,那是真心;妄心做主,念念不是落在無明,就是落在妄想。妄想,佛經的術語叫掉舉,就是你的心不安定,七上八下,我們今天講的胡思亂想,這是妄心。妄心如果止住了,真心起作用,那跟菩薩沒有兩樣,念念都是憐憫一切苦難眾生。

  不僅是這個娑婆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許許多多皆有十界、六道,這個現象可以說相當的普遍。這些苦難眾生跟我們原本是一體,我們忘掉了,原本是一體!所以大乘教裡常講的「同體大悲」,同體,「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愛心,大慈大悲,念念是大慈大悲。大到什麼程度?念念遍法界虛空界,念念遍前後際。前後際是講時間的,我們今天的術語就是講時空,念念遍一切時空;時空裡頭加個一切,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這裡面的眾生對於這個時空的感受不相同,在佛法裡面稱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一展開,無量的法界,真心以此為境界。你要問為什麼?這個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手執楊枝』,這一條是講漱口,現在不用楊枝,現在牙刷代替楊枝,比楊枝更進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現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時候用楊枝。在《疏鈔》裡頭,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疏》,「楊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穢為淨」,能夠清潔我們的牙齒。「西域皆朝中嚼楊枝」,朝是早晨,中是中午,真正懂得養生之道。這種常識,我不知道現在學校有沒有教?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一生多半生活在戰亂的環境當中,老人跟學校老師對我們都疏忽了。雖然常常講,講得不清楚、不透徹,所以我們對於牙齒的保護疏忽了。

  我是到七十歲才明瞭,那時候在新加坡,有位同修帶著我去看牙醫,洗牙齒。在洗牙齒的時候,這個醫生就告訴我,他說我七十歲了,牙齒還沒有壞,這是素食的關係。他說要不然像你這個年齡,牙齒壞的人都很多;他說你還能保持得完整,還能使用。他就告訴我,牙齒的保養,每次吃東西之後一定要漱口。牙膏品牌很多,最好是要找牙科醫生,把自己牙齒檢查之後,適合於哪一種的牙膏。他早年給我介紹,早晨、晚上漱口要用牙膏;其他時間,吃完東西之後漱口的時候,用牙刷就可以,不用牙膏,牙膏只用兩次。早晚還不一樣,他介紹我的這兩種都是法國的,早晨跟晚上是兩種不同牙膏。我們才懂得有這麼個道理在裡頭,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都不懂得。

  去年我又去洗一次牙齒,他告訴我,現在中國科學技術有進步,新出的一種牙膏可以代替外國的,外國沒有中國好。而且早晚用同樣的就可以了,不必分兩種。所以這個東西都有講究的。牙刷,每個人牙齒形狀不一樣,所以牙刷也有很多種。你適合用哪一種,最好讓牙醫生給你介紹。這比從前嚼楊枝是進步很多。原則就是牙齒一定要保持乾淨,特別是牙齦、牙縫,不能有東西,要乾乾淨淨,這才是真正有助於身體健康。牙齒好,就說明你的腸胃好,你的消化能力好,身體健康。

  楊枝,這經上稱為妙法,為什麼妙法?它有五樁好事情,有五利,《鈔》裡頭有。第一個是「明目」,這個好懂,能保護你眼睛;第二個能「除痰」;第三個「除口氣」;第四個,你的牙齒好,就能「辨別味」,酸甜苦辣;第五個是「消食」,消化,幫助消化。現在牙刷、牙膏比楊枝是更有進步,去穢為淨。所以在日常飲食要很注意。我不吃零食,這是個很好的習慣。以後才知道,吃零食的時候就要常常漱口,要刷牙;除早晚之外,刷牙不需用牙膏,總是要把它刷得乾乾淨淨。

  年歲大了,牙齒鬆疏了,牙縫要清洗。現在清洗牙縫,有一種小牙刷,這個牙刷,毛有軟的、有硬的,通常大概有四種差別,軟硬程度不同,自己可以選擇。我現在刷牙通常都是用三種牙刷,有刷牙縫的,一定要把它清洗乾淨,去穢為淨。從這個地方看早年印度人,他們這個習慣很好,「淨穢不相雜,此為常規」。就是這種習慣在古印度幾乎人人都遵守的,是個很好的習慣,我們知道之後也要養成。

  從這個地方引發菩薩的願,你看『當願眾生』,今天就是說我們早晨起來漱口,拿著牙刷,就要想到「當願眾生」,這個眾生的範圍非常廣大,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楊枝就是清潔牙齒的這些工具,能把牙齒的垢穢洗得乾乾淨淨,讓我們身體健康。從明目這條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自己一個善念、一個善行,自自然然就能夠利益別人。你看你漱口對眼睛有幫助,眼睛、牙齒是不同的器官。由此可知,如果口腔、牙齒不衛生、不乾淨,會影響你的視力,這是舉個例子。肯定的,我們現在常識曉得,肯定影響腸胃、影響消化器官。身體是小宇宙,法界是大宇宙,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自利利他,佛法常講二利,自利原來就是利他。自利不是講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那是中國古人所謂損人利己,那就錯了。損人利己,害別人也害了自己,為什麼?自他是一體,這個要知道。我們這個身上,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裡面五臟六腑,是一個身體,在法界裡面。就像在地球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們身上不同的器官一樣。每個器官有它的功能,眼的功能是見,耳的功能是聽,鼻能嗅,舌能嘗。各人在各人本位上做得圓圓滿滿,自自然然跟其他的器官配合。這裡頭並沒有人指揮,也沒有人控制,自自然然的配合,配合得那麼巧妙,讓你身心健康愉快,「皆得妙法」。這個妙法是什麼?遠離一切染污,「究竟清淨」!

  現代的社會由於崇尚科技,疏忽倫理道德,科技是日新月異,可是帶來的污染很令人恐怖!這個事情現在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警覺到,有高度明顯的警覺。如果這些染污要不能夠控制,不能夠化解,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警告,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生存。怎樣離染恢復到清淨?這個法就妙了,這叫妙法,這個妙法就是怎樣化解染污。科學,乃至於這個世間許多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現在所謂是環保意識。能不能真正做到化解這些染污,恢復到地球的生態平衡?我們覺得不容易。我們是從大乘教裡面來看的,我們今天確實不懂得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染污是怎麼生的?染污的根源沒有找出來;不從根本上去化解,那就很難收到效果。

  根源是什麼?根是念頭,正是佛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居住在地球上這些有情眾生,我們說有情眾生是動物,動物是有情眾生,特別是動物裡面的「人」這種眾生,比其他動物更糟糕!怎麼說?妄想太多,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東西人人皆有。過去沒有現在這麼嚴重,那是什麼原因?有老人教!這就是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限制住他。雖有,還不至於越軌,他有個界限,還沒有超越;換句話說,染污並不是很嚴重。科學技術發明之後,人不相信倫理道德,也不相信因果報應,於是貪瞋痴慢增長的速度太快,這些念頭造成大環境的染污。這個話講了有人不懂!

  很難得,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十多年研究水,水是礦物。發現水有見聞覺知,就是說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寫個「愛」字貼在水瓶上,譬如這個水瓶,你貼上個「愛」字在那裡。貼上一、二個小時,你把這個水放在零下五度,就出現了結晶,在顯微鏡之下看,那個圖案非常之美。如果你寫個「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貼在這上面,兩個小時之後,你看那個結晶是非常醜陋,很難看。這說明什麼?我們不善的念頭就是染污,水受到染污,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東西不受染污,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善。所以,這才是法界(我們今天講地球)染污真正的原因。科學技術排出來的這些毒氣,這些不好的東西,染污環境那還在其次;人心的染污,這個問題才嚴重!

  所以,不從念頭上來改善,用什麼方法來改善,幫助這個地球恢復到生態平衡、清淨,不究竟,不是究竟的;如果得究竟清淨,還是從念頭。念頭這個事情怎麼做法?那就是要教育,教育才是妙法,東西方這一切聖哲的教育。現在世間人看宗教,跟我的看法不一樣。世間人看宗教,認為宗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迷信,不合乎科學;我的看法跟他們看法不相同。我的看法,宗教是教育,要用現在人歸類的方法,宗教應該是社會教育。

  諸位想想,世界上著名的這六大宗教,信仰的人數最多。創始的這個人,哪一個不是熱心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三十歲大徹大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我們中國還有一位比釋迦牟尼佛更早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大徹大悟。開悟比釋迦牟尼佛早,但是弘法比釋迦牟尼佛遲,各人福報、因緣不一樣。開悟之後,逃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十五年,所以開悟十五年之後,差不多將近四十歲才出來弘法。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立刻就弘法,所以三十歲就開始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就是跟大家上課,幫助大眾破迷開悟。

  佛說得好,一切眾生苦,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不知道宇宙萬法的真相,所以你對於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都是錯誤的念頭,所反應的都是不正常的。如何得樂?把錯誤的念頭轉過來。所謂倫理道德是自性的性德、常道,本來就是這樣的。中國人講倫常大道,那是大自然,我們現在一般叫大自然,在佛法裡面講法性,性德,這是道!隨順性德,這是德。隨順性德,那是正常的,違背性德是反常的。隨順性德,境界叫一真法界,違背性德之後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都不正常。但是,十法界愈是向上,跟性德愈接近;愈是往下,跟性德就愈遠,距離就愈遠,最遠的就是阿鼻地獄,一百八十度的違背。所以這才是妙法。

  耶穌也是講經、弘法、教學,他被人害死了,所以在一般來講他教學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三年;穆罕默德教學二十多年。這些宗教創始人,各個都是能言善道,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的。為什麼他們那些人講的話那麼樣感動人?那麼多人跟他學?一直到今天,無數人嚮往,什麼原因?這我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本身做到了。什麼做到?隨順性德。我們中國人講的五倫、五常、八德,做到了。做到之後說到,這是聖人,所以能感動人,有那麼多人跟他學習;如果說到之後能做到,這是賢人、菩薩;你說到之後,你做不到,叫騙人,那是凡夫。所以人家聽到你的話,看到你的行持,他會懷疑:你說得這麼好,叫我做,你為什麼不做?人家不能相信你。凡跟聖差別就在此地。

  今天宗教也得力於科學技術這種方式來宣傳,比過去方便太多了。但是宗教裡面這些人才,遠遠比不上過去,原因在哪裡?迷失了自性,貪圖名聞利養,不能夠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輪迴的因;換句話說,這種心就叫輪迴心。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叫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就叫輪迴業。你既然是輪迴心,你天天拜佛,天天誦經,天天念佛,跟你說你還是造的輪迴業。心,《楞嚴經》上所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是個佛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所以,文殊菩薩那句話講得重要,「善用其心」,你要用真心。

  什麼是真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真心。這個合起來叫大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你念頭一起,決定跟這個相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無論造什麼業,都是淨業,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妙法,究竟清淨!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究竟清淨當然平等。我寫的這十個字,一個得到了,其他統統具足。清淨心決定真誠,不真誠就不會清淨;清淨心決定平等,不平等就不清淨;清淨心決定正覺,為什麼?他迷了就不清淨;清淨心一定慈悲,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哪來的清淨?所以一個得到統統都得到了。

  在大乘教裡面,禪宗、性宗偏重在覺,正覺。所以說入門可以不一樣,但是一個得到全都得到,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教下是從正知正見下手,從平等下手,平等這是正,正知正見;淨土宗、密宗是從清淨下手。所以,佛法走到最後就是三門,覺正淨這三門。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知道,你們一入佛門,傳授給你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三個門給你。這是入佛之門,也就是成佛之道。三門都能入門,三門都能成佛,一門入了,統統都入;好像一間房子三個門一樣,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你所得到的完全相同。

  念佛,要知道念佛的目的在哪裡?怎麼念法?你懂得了,《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我們念佛的目的。我們求什麼?念佛人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究竟清淨;心不顛倒,智慧就生,不迷,沒有過失了。用的方法真叫妙法,方法是什麼?念佛。念佛怎麼是妙法?你想想江本勝水的實驗就知道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天天想佛,這還得了!這種殊勝沒有法子能跟它相比的,念念心是佛,念念行是佛,念念言是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遍法界虛空界無一不是佛境界,佛境界現前,無比的殊勝;念菩薩,菩薩法界現前。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大眾念什麼?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薩,他念什麼?念錢,貪財,念這個東西。一切都向錢看,錢後面是什麼?是地獄、是餓鬼,念到那裡去了。念念都是佛,後面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勝!那才叫究竟清淨。所以念佛這個法妙極了!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他老人家介紹,就是一切諸佛都肯定,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這樣讚歎?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號,妙極了。

  在這個地方,「當願眾生,皆得妙法」,是不是這句佛號?是的,一點都不錯。怎麼知道的?《華嚴經》上末後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這一參,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再細細觀察,善財童子這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最重要,他教你這個法門,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門;最後一個導歸極樂。你看這一個頭一個尾,就肯定這個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淨。

  法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找到一個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淨,不容易!真的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古大德給我們說,這叫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古大德把這三部經看成一體,同部,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彌陀經》簡單,《彌陀經》的內容跟《華嚴經》的內容無二無別;細說是《華嚴經》,略說是《彌陀經》。

  我們有幸,居然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遇到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一定要抓住,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要再搞輪迴,搞輪迴就錯了。我希望我們同學們共同來勉勵,你看手上拿著一把牙刷,這裡頭就有這麼大的學問。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接著看第五段第二首偈: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這是刷牙的時候,前面是手上拿著牙刷,現在不用楊枝。這是正在嗽口的時候,『當願眾生,其心調淨』,我們這是在清潔牙齒,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調和清淨心。『噬』這個字有棄粗取精的意思,就是粗糙的我們把它捨棄掉,取其精細。在此地就是棄染污,取清淨,用一般的話來說,我們取清潔。牙齒要乾淨,不能夠有東西在牙縫裡面,最重要是牙縫跟牙齦,就是牙齒跟牙齦接觸這個地方最重要,刷牙的時候也特別著重在這些地方。所以牙刷不適合太硬,毛太硬的不太適合,應當是軟一點,年歲愈大愈要用軟一些的。這樣子要常常洗刷,特別是吃東西之後就要刷牙,就要漱口,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的習慣。

  在此地,把這些髒的東西比喻做煩惱,心裡面有煩惱,就像牙齒裡面藏著不乾淨東西一樣。我們曉得牙縫跟牙齦最容易藏細菌,細菌是很小的,特別是對身體有害的這些細菌,一定要把它洗乾淨,用水把它沖去。在這個時候,菩薩在此地教我們,拿著牙刷的時候引發什麼樣的大願?正在刷牙的時候又生什麼樣的大願?「當願眾生,其心調淨」。這個心不是真心,真心就不需要調淨,妄心!《華嚴經》上講的好懂,妄心是什麼心?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在大乘經裡面都稱之為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大乘教裡說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些名相,學佛的同學都不陌生,都很熟悉。

  斷煩惱證菩提,菩提就是覺性,就是本覺。《起信論》上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見思、塵沙、無明本來沒有的,本無;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你心裡怎麼會有這個東西?真心,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清楚「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真心;有了一物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有一物就惹塵埃。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通、要參透,然後你才懂得怎樣把它放下。

  大乘教裡面說得好,於世出世法(世間跟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執著放下了,在佛法裡面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你才曉得,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執著沒有了,他還有分別,分別叫塵沙煩惱,還有分別,分別比執著輕,所以分別還是不能見性。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上面還有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不執著的人就到這四聖法界去了。為什麼還有四法界?分別淺深程度不同。分別心重的,阿羅漢、辟支佛;分別心很輕的,菩薩、佛,它有四個等級。同樣的道理,執著有輕重不同,執著最重的,地獄;執著最輕的,天道。愈往上面去,執著就愈輕,愈往下面,執著愈重,執著不是好事情!哪個不執著?不執著就證阿羅漢,就出六道輪迴了。這個事情不能不懂,不能沒有高度的警覺,知道這個害處太大了。

  我們對人有沒有執著?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執著。我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對人、對事、對物樣樣執著,你還能出得了輪迴嗎?念佛都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執著沒放下!帶業往生,諸位一定要懂得,是帶舊業,舊業是什麼?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這個可以;不能帶現行。現行,你現在還發作,這個沒有辦法帶;如果這個都能帶,那各個都往生,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場,諸位要常常想到,什麼叫道?這個場地大家都修道,道就是把這些一切不善的、心性裡頭沒有的東西放下,這還能執著嗎?

  三皈依裡面「皈依僧,眾中尊」,僧的意思,這是梵語,古印度的話,它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團體,僧是團體。眾中尊,眾是團體,眾人在一起不就是團體嗎?但是僧這個團體一定是修六和敬的,才稱之為僧;沒有六和敬,就不稱為僧。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你在家學佛,佛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你一個家庭,夫妻兩個帶兩個小孩就四個人,一家修六和敬,這個家庭就叫僧團。這種團體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那個「尊」就是我們今天講尊敬的,最值得尊敬的。為什麼最值得尊敬?因為你們四個人和睦相處。

  和睦頭一個條件就是「見和同解」。佛實在是高明到極處!所作所為、所說決定跟法性相應。法性相應的見和同解是什麼?沒有意見,見和就同解了。我有我的意見,他有他的意見,怎麼能和得起來?所有的意見全是妄想。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你怎麼會有意見?你有意見就有一物,每個人都有一物,那一物不相同。所以,佛法建立在大家都把成見放棄,見和同解了,這個公平,這話說得太好了。所以佛並不是說你們的想法、看法錯誤,一定要依照我的,那佛不就是橫行霸道?誰會服他?所以佛高明。

  起心動念是錯誤的,你看自性裡面,剛才講了沒有執著,執著統統放下,這不就見和同解了!但是怎麼樣?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那個不嚴重,最嚴重的就是執著;不執著,大概就沒什麼大問題。但是還是要向上提升,提升到分別也沒有,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是到四聖法界去了,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講這個佛是相似即佛,相似位中,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妄想沒放下。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

  我們冷靜細心去思惟,我眼看外面的色相,耳聽音聲,有沒有起心動念?雖然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這時候叫無明,起心動念了。諸位要記住,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還沒有起來,但還是出不了十法界,無明沒破。破無明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好懂!不起心、不動念,古人用個比喻,比喻得好。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看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雖沒有起心動念,但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無明破了。我們再看看剛才跟大家舉例子,那一杯水,江本勝實驗這杯水。水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我們給它個善念,它有反應,給它個惡念,它也有反應,那個反應就是它有起心動念,但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些物質是什麼?物質現象是無明變現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如果無明破掉之後,這外頭境界有沒有?沒有,這是假相。這相從什麼生的?從無明生的,執著分別使現相產生變化。難得!今天我們從科學上得到了證明,佛講的話一點沒錯。使我們想到古代,沒有科學技術,古人他就能明瞭,比我們聰明多了,我們沒有他那麼高的智慧,但是科學幫了忙,使我們對佛講的境界我們明白了,我們的信心生起來。整個宇宙,我們今天看就是無明變現的現象,分別執著再產生的變化。我們在這個地方想,所謂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法性土,不帶無明,那個報土太殊勝了!諸佛證得,我們人人本有,一點也不稀奇,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境界就現前。你看說得多容易,事實確實是如此。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一念迷的時候,就變成凡夫,迷得愈重就墮得愈深,就這麼個道理。

  現實境界裡面,你我他三個人在一起,我們三個人的境界不相同。三個人的世界,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三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人感受苦,有人感受樂,有人感受苦樂都沒有。你要問這什麼原因?答案就是文殊菩薩前頭說的這句話「善用其心」,用心不同,你的感受不一樣。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苦樂憂喜捨;我們凡夫心有憂喜,身有苦樂,當不苦、不樂、不憂、不喜,這個叫捨。捨受是正常的,但是時間很短,剎那之間,一會兒又起來了;如果永遠保持捨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叫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叫真樂,叫極樂;換句話說,相對的境界沒有了。相對是二,沒有相對的,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不二法門。我們落在二裡頭。這個境界很冷靜思惟,你能夠體會到一點,體會到個彷彿。

  我們怎樣努力契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老師教我們放下。放下再放下,你才能夠契入;你不肯放下,永遠不能契入。頭一個,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佛告訴我們,心性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眾生跟佛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就是佛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你自己心裡起的,還是你自己把它放下。你要是隨順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隨順六道輪迴;你把它放下,你就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

  所以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惑,有妄想分別執著;「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明白了,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幻相,佛在經上舉的比喻很好,「夢幻泡影」,哪裡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六道是假的,夢中境界,我們要覺悟。天天在學經教,天天在聽,為什麼還不覺?關鍵就是放不下。對人、對事、對物有一樁放不下,就是大障礙,障礙你超越六道,障礙你往生淨土。

  我們從這小小一點,清潔牙齒,就要想到一切眾生怎樣來調淨其心。『諸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見思、塵沙、無明。「噬」在此地可以當作放下來講。三種煩惱都放下,成佛了。《華嚴》前面講得很清楚,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自己的故鄉。回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真有嗎?給諸位說,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確實沒有,事上沒有,理上有,理上怎麼有?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但是無明習氣沒斷。

  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無明習氣不礙事,它也不起什麼作用,可是它有。怎麼個斷法?沒有任何方法,有方法就又起心動念。你要曉得一真法界的人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怎麼個修法?沒得修,就是讓時間長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所以古人舉的比喻舉得很好,用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盡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一點酒都沒有,一滴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叫習氣。倒得乾乾淨淨就成佛了,每個瓶子裡頭統統都倒得乾乾淨淨。但是有先倒、後倒的,先倒的,聞聞,味道淡一點;後倒的,聞聞,味道濃一點,這就有差別了,就是這麼個道理。乾不乾淨?統統乾淨。

  所以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事上沒有,理上有。要什麼時候習氣才真的沒有了?佛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這我們能想像得到。因為你可以做實驗,這個實驗,這四十二個階級你就可以用四十二個酒瓶,統統倒乾淨,擦乾淨。但是什麼?一天倒一個,就有先後了。大概放上三個月,你聞聞看,哪個瓶子一點味道沒有,再聞聞那個,還有一點,你就懂得這個道理。

  佛說的就沒錯,三大阿僧祇劫之後完全沒有了,那叫究竟圓滿佛。所以諸位要知道,究竟圓滿佛跟分證即佛,實在說,他們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就是無明習氣厚薄有差別,除這個之外沒有差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才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最低的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講四十一品無明,那是講無明的習氣,是這麼個說法。這些我們要不搞清楚,永遠迷在裡面,你的修學信心決定產生障礙;搞清楚、搞明白了,沒障礙了,才知道放下重要,不再執著!

  修行,要讓我們調淨其心(我這樣念大家好懂),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還有宿世的因緣。我以好心對他,他以惡意回報,這怎麼辦?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今天跟明天,道場常住安排兩次講演,今天是普通話,明天是廣東話,我們請鍾茂森居士跟大家講現代的因果。

  你懂得因果,我好心對人,人家惡意相向,你要是懂得三世因果,就一笑了之。過去我對他不好,今天碰到,這冤冤相報!我對他再好,他宿世的怨恨冒出來,我們曉得,我們不要計較,就化解了。對他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就化掉了,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果你還要放在心上,「這個人不能交,我對他這麼好他還這樣,這惡人」。那好了,這個帳還在,來世還要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不了解三世因果的人,往往就是這樣的,冤冤相報不曉得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結束!覺悟了才能結束;不覺悟,永遠報下去,很苦惱的一樁事情。覺悟了、明白了,你待我再惡劣,我都不會放在心上,我知道這是宿世因果,馬上就化解了;一化解,心就清淨,不放在心上。我對這個人不好,這個人對我還不錯,只有從三世因果裡面能找到答案,真的,一點都不假。

  早年我在美國,美國有個預言家,還不算太遠,是二次大戰那時候他過世的。我們看到他的書,中文的譯本,這裡頭有句話很重要。他說全世界的人,任何一個人,一生所遭遇的,無論是吉凶禍福、貧富貴賤,甚至於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的事情,都有前因;換句話說,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發的,沒有前因,突發的事件,沒有。換句話說,這正是符合中國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飲一啄是說小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那小事,都有前因!這樣你才知道因果教育多重要。

  我講教育,在形式上講有四種,家庭、學校、社會、宗教。講到教育的內容,我也講四個,倫理、道德、因果,宗教就是講的真相,宇宙萬法的真相。四個教育的內容不一樣,這四個科目偏重在哪個科目,各有不同,淺深有差別,淺深廣狹上有差別,這是好的教育。因果很重要!知道有因果,就不會跟人作對,縱然是吃虧,縱然是上當,縱然是受人家侮辱、陷害,心平氣和。知道什麼?有前因。

  佛在經上講得好,但是很多人疏忽了,說起來各個知道,一遇到事情馬上就糊塗,不知道怎麼用法。佛給我們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們想想這句話,我這一生所受的,無論在物質上,無論在精神上,所受的,前世造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來世我什麼果報?你今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就是的。這兩句話你要是參透了,因果教育不圓滿,也差不多了。凱西說的話跟這個相應,跟中國古人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細細把這三個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輕時候,章嘉大師講給我聽的。《了凡四訓》給我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從學佛之後(二十六歲以後)認真改惡向善,起心動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別人想,隨著年齡想的範圍是愈來愈寬。到八十歲了,七、八十歲的時候,念頭轉向遍法界虛空界。再從因果教育上講,我來世的果報就好了。晚年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人家對我毀謗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歡喜接受;不但沒有瞋恚,沒有報復,我有感恩的心。怎麼叫感恩?在這個境界裡面,等於老師考試,看看我的忍辱波羅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麼境界,一檢查就出來。

  我的心目當中都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麼不感恩?所以我說出,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清淨心的,修淨土的,我們一定要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對立的念頭,這很重要。沒有對立的念頭,才叫平等;沒有控制的念頭,就不迷惑;沒有佔有的念頭,就沒有貪心,貪瞋痴要這樣斷法。從自己內心裡頭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間法不對立,就沒有瞋恚;不佔有,就沒有慳貪;不控制,就沒有迷惑,貪瞋痴從這裡斷了。

  再高深的不敢談了,至少我們講見思煩惱,《華嚴經》講的執著,放下了。念佛決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聖同居土,靠得住的!凡聖同居土肯定是上輩往生;如果功夫好一點的話,就生到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不能再上升?因為你妄想分別沒斷,只是把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記住,沒有對立、沒有控制、沒有佔有,這是見思煩惱放下了。不在這上用真功夫,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的心怎麼會安?你的心怎麼會平等?心安,《般若經》上講「遠離顛倒夢想」。世界怎麼亂,我不亂;世界縱然有很大的災難,我不會受,沒有絲毫恐怖。生死不二,這個世界毀滅,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不會往下墮落。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時候往生?隨時可以往生,隨處可以往生,你說多自在、多快樂。

  「噬諸煩惱」,我們說白一點,就是放下煩惱,心就淨了;心清淨,當然你心就安、心就平,你跟任何人相處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交。這是今天這個大世界迫切需要的,你自己做到了,就是很好的榜樣、很好的典型,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不做,做不到,就沒有感化別人的作用;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別人。

  由此可知,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原來自行就是化他,因為化他,自己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做到。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十善業做起,從六和敬做起,從沙彌律儀做起。出家加沙彌律儀,在家這三個科目就夠了,就圓滿,弟子規、十善業、六和敬,在家菩薩!你自己肯做,這叫大慈大悲,為什麼?自己做,就帶動別人做;自己不做,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感化別人。自己做,認真做,要做得很好,別人還沒有受到感動,是自己做得不夠。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別人還沒有感動的時候,我自己要加緊努力,不夠。

  進德修業一定要以舜王做榜樣,大舜的故事應該要常常講。他的處境一般人無法承受,他在那個環境裡面砥礪德行。認真努力三年,感動他的父母,感動他的弟弟,感動了鄰里鄉黨,感動了當時的國王,堯王。他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他能做到,沒有別的,完全放下身段才會做到。我們現在做不到是什麼?不肯放下,不肯向人低頭,有過失,掩飾不肯懺悔,所以你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徹底,原因在此地。真正做不到,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舜王,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進德修業要向他學習,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的方法、他的效果。古人說「人人皆可以成堯舜」,就怕自己不肯幹;佛法裡面說「一切眾生應當成佛」,因為你有佛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7:57)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5:47: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0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