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1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七卷)  2006/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第三段,偈頌最後一首看起。第三段是「就坐禪觀」,最後一首: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在這七首偈頌裡面,我們看到前面四首講修行方便,都是屬於戒律。五、六兩首這是正修,第五首行門,是禪定,第六首解門,是智慧。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這七首頌裡頭,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全都說出來了,戒定慧三學。方便是戒,「修行於定」是禪定,「若修於觀」是智慧,戒定慧三學。這是總的原則、綱領,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教化眾生,總不離這個原則。

  你要問為什麼?佛法告訴我們,這是性德,法爾如是;法爾就是自然而然,它就是這樣子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的,你要給它想出個理由,你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只要一落在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隱蔽了;換句話說,你見不到事實真相。這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現在世間?有理由嗎?給諸位說,沒有理由,法性法爾如是,這才講得圓滿,講得究竟。你要說理由,你說個理由,他說個理由,理由可多了,反而把問題搞複雜。本來非常簡單,為什麼搞得那麼複雜?聰明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出一個方式來解說。

  今天到末後這首偈,我們要是真正能體會到,就恍然大悟!捨坐,這堂課上完了,腿子放下來,離開講堂,這堂課上完了。『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這不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嗎?「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怎麼樣去想它,怎麼樣去研究它,都叫做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徹底放下,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你要問為什麼?戒定慧三學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要放下萬緣,性德自然就現前。所以性德不是修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佛教我們修,這是不得已,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你就要修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希望在六道裡面日子過得好一點。是這麼回事!

  戒定慧成就了,尤其是慧,達到一定的程度,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性德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萬德萬能、無盡的相好,統統現前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世尊為我們說明的,華藏世界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裡面,「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論,五經一論裡面,你看描繪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是自性法爾圓滿的顯現,不是人為的。起心動念錯了,起心動念就把性德扭曲了,產生變化。性德純淨純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科學家,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究不究竟?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他所實驗的沒有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無比殊勝的現相,永遠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實驗的人都有妄想分別執著。法性、法相,法性是你見不到的,你所見到的是法相,法相之體就是法性。你看我們一個善的念頭,水的結晶就非常善,好看;惡的念頭,它現的相就很醜陋。它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變,這就是唯識所變。當我們沒有善惡的時候,它是什麼現相?好像它這現相也現,沒有什麼特別好,特別壞,這是什麼境界?無明!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不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在法相裡面現不出來。如果實驗的人真正能離妄想分別執著,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麼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相就在那一滴水裡面看到了。諸位老同修,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這個叫諸法實相,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更就不必說,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華嚴境界。用在十法界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三個人也好,四個人也好,各人是各人的境界。你說有兩個人境界是相同的嗎?沒有,決定找不到。到什麼時候兩個人境界相同?到「以定伏心,究竟無餘」那個時候相同,只有究竟果地相同。等覺菩薩接近相同,還是不同,為什麼?最後那一品無明沒有破,這個無明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前面講得很多,習氣沒有斷。這個境界六道凡夫沒有辦法理解的,所以佛講不可思議。佛這句話很慈悲,你想不想知道佛的境界?你要想知道佛的境界,佛就告訴你,怎麼樣才能見到?你不要用思想,你不要用言語,你就知道了;你還用思想,還用言語,做不到,你決定達不到。佛這句話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了,聽的人呢?聽的人會錯會了意思。「不可思議是沒辦法想,沒辦法說」,我們把意思錯會到這邊,這是錯會了意思。佛講「如實」,就是諸法實相,怎樣見到?不可思,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議,不能分別執著,真相大白!原來就在此地,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拈一法,無不皆是。

  這是說「觀諸行法」,行法就是十法界;「悉皆散滅」,這什麼境界?又回歸到一真法界。你要對十法界一切行法有分別、有執著,不肯放下,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散不滅。雖無散滅,但是怎麼樣?無常。你看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現在講的植物、礦物,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叫什麼?這叫無常。這裡頭的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真實的受用,體會二分有二分的受用,這個受用是真的,這個受用不是假的。

  佛法裡頭所謂法喜充滿,孔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國從前念書人常常說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他們人生的樂趣,大家很讚歎,很羨慕;而那種境界,你不是顏回,你不是孔子,你體會不到。學顏回、學孔子,在中國古代,孟子學得最像,所以儒家也就用孔孟之道代替它,說孔孟就是說儒家,孟子入孔顏的境界。在佛門裡面,一些祖師大德真正做到了戒定慧,也能夠達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名詞雖然不一樣,境界相同,都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的入這個境界,諸佛如來之樂他得到了,這個樂超過孔顏太多了。

  我們可以說,孔顏之樂是天道,世間的聖人,諸佛如來之樂,那才達到究竟。你要問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沒有別的,你從理論上去想,必然如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了,宇宙萬物、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眾生有感,自然有應。就像一杯水一樣,我動個念頭,你動個念頭,他動個念頭,一杯水在這裡,水對我的反應,跟對你的反應,跟對他的反應,不一樣!同一個處所,一杯水在這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三個人感的心不一樣,它應的境界不一樣。這什麼回事情?

  我還說一樁事情給諸位聽聽,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聖一老法師。那個時候還年輕,他大概才四十多歲,這三十多年前。他告訴我,中國那時候還沒有完全開放,他跟幾位同參道友到普陀山潮音洞去拜觀音菩薩。聽說那個地方感應很顯著,到那裡去拜,能看到觀音菩薩現身。三個出家人,當地還有位官員陪同他們,在洞口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很歡喜,同時間、同地點。拜了半個小時之後,那個官員催促他們,時間太久了,應該要離開了。離開之後彼此詢問,你看到觀音菩薩是什麼樣子的?聖一法師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身是金色的,毘盧帽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金色的。另外一個法師他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就像我們通常塑造的白衣觀音像,是彩畫的,這個大家很熟悉;還有一位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就是出家人,出家比丘相。

  三個人同時、同處都看到了,不一樣。什麼原因?都是有感有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你感的心態不相同,應的相不一樣,就跟我講水實驗那個結晶的狀況完全相同。同時同處,一萬個人起心動念對著這杯水,就有一萬種不同的結晶,決不會有兩個相同的。這是江本博士告訴我的,他做了十年的實驗,幾十萬次的實驗,他說從來沒有發現兩個結晶完全相同。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結晶也不相同。為什麼?同一個人的念頭起心動念不一樣!雖是善念,善的程度不相同,所以那個好的結晶,你仔細去觀察,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這就是妄心念念不相同,相似,不相同。到什麼時候才相同?如來果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這個時候相同,呈現的(所以叫一真)沒有變化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所見的完全一樣,叫一真。

  這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致的狀況,我也是盡我的能力把它說出來。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古以來,潮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的人多少?太多太多了。觀音菩薩所示現的相,絕對不會說兩個人看到是相同的。就是一個人,像聖一法師,過了一天或是過兩天,再到潮音洞裡去拜半個鐘點,看觀世音菩薩的相會不會一樣?不一樣;處所一樣,時間不一樣。這說明什麼?說明十法界(十法界都叫做世法)無常。你要問為什麼無常?你的念頭無常。念頭之微細,我們凡夫覺察不到,雖然是自己的念頭,自己念頭都覺察不到,你怎麼能夠覺察到別人?前念、後念,念念不相同,念念不一樣,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都不一樣,無記也不一樣。

  你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人的一生,最可貴的、最殊勝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求定慧!這就是自性,就是儒家講的本善,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能把這個找到,你這一生沒有白活。生生世世都迷失了自己,現在把自己找回來了,自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門。我跟佛不二,我跟眾生不二,我跟宇宙不二,入不二法門。這就叫做明心見性,這就叫做華藏世界、極樂世界。

  所以末後這首偈,下座了,這首偈的意思是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了不可得,你不放下,錯了。放下不是不要,放下,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放下執著,不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在佛法裡面,佛說得非常明顯,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六道沒有了。人還在六道,六道裡面苦樂憂喜捨沒有了,六道裡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吉凶禍福、貪瞋痴慢沒有了,放下了,六道是什麼?原來六道就是聲聞法界!你看境界隨心轉,隨著念頭轉。你住聲聞法界,跟大眾在一起,他們住人法界,你住聲聞法界,聲聞法界跟人法界不二。如果你更進一步,分別也放下,你住菩薩法界,菩薩法界跟我們人道法界也是不二。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連起心動念都斷掉,你住一真法界,你住華藏世界,念佛的人住極樂世界。華藏、極樂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為什麼有二?用心不一樣。文殊菩薩在這品經裡面,一開端教導我們,「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像這七首偈頌,前面六首勝,無比的殊勝;最後這首妙,妙是不著相,妙是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跟眾生沒有差別,比眾生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傑出、更殊勝,不著相。眾生做得再殊勝,不妙,為什麼?著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捨掉,不知道這個東西是虛妄的。

  道家老子的思想與佛接近,《老子》一開端跟我們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這個意思顯示出來了。道,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言談,不是道!道是什麼?道是自性,道是清淨心,真心裡面本來無一物。本來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怎麼能去想它?你一想,就落在分別裡頭,你一說,落在執著裡頭,所以那不是常道。常是永恆不變,這是常。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每個人說法不一樣,所以這個世間許多學者專家發表許多的言論,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都有一篇大道理。老子來做個總的評審,「非常道」,總評的評語就是非常道。大家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常道就現前。

  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你想都不能想,想就是思,不可思議!不能想,不能說。妙,真的就是妙在此處。不能想,不能說,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了四十九年。這個也妙,為什麼妙?說了四十九年,真的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在這裡!釋迦牟尼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叫做理事不二,自他不二。從相上看是二,從性上看不二;從事上看是二,從理上看不二。這種觀慧才能解決今天社會無有窮盡的複雜問題。

  這個社會在在處處充滿了對立、疑慮、矛盾、衝突,已經嚴重到了恐怖的程度,沒有人不擔心。甚至於還有些專家學者提出一個疑問,人類在地球上生活,能不能平平安安度過這個世紀,就是二十一世紀,也就是說公元二千一百年,能不能還能度過這一百年?怕的是毀滅。這些話不是普通人說出來的,我們聽了之後感觸很多,這個世界能不能救?如果諸位契入大乘,深入《華嚴》,我相信你是非常樂觀的。有沒有救?有。大乘教的理論與方法無比的圓滿,有能力應變,有能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回頭是岸。可是就是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認識;確實有效,沒有人願意用它,那就沒有法子。但是哪個人覺悟、明白了,這個人就得救了,宗教裡頭講的話得救了,佛門裡面說得度了。

  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得度的人可以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世界無量無邊,你到哪個世界去?這是佛家常講的緣分,緣分相同,感應道交。有愛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總會跟一群都是有愛心、有慈悲心的人,他們會聚在一起。所謂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他就會自然聚集在一塊,感應!現在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決定是善的。佛菩薩,用現在人的說法是已經回歸自性,自性是純淨純善,他介紹我們的道路、方向決定正確。我們要有信心,依循他的教誨認真努力修學,必定能達到目的地。你想作佛,你就入佛境界,跟諸佛在一起;你想作菩薩,你就入菩薩境界,跟眾菩薩在一起。確確實實佛法所講的,心想事成。

  我們對宇宙人生想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給諸位說,將來能在一起嗎?不可能!夫妻再好,過去生中的緣分,緣分有時節因緣。你們在一起,或者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終歸要分手。分手之後,來生能不能再聚在一起?靠不住。為什麼?兩個人的想法、看法不盡相同,他怎麼會到一個法界?尤其在現代的社會,更難,從前社會還比較容易一點,我們還會相信。為什麼?從小都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丈夫懂得一生忠於妻子,妻子懂得一生忠於丈夫,來生來世還會有緣分,這個我們相信。現在沒有了,古時候離婚的事件太少了,很少聽說,很少有記載;現在離婚是家常便飯,太平常了。

  這就是家庭結構有了問題,家庭是社會基層的組織,像一個人身體上的細胞一樣,基本組織。這個基本組織破壞了,一個人身體的細胞要是壞的很多,他怎麼不生病?由此可知,要真正講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除了用儒、佛(就是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還要加上因果教育),很難落實。人人懂得大乘,知道萬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人生在世應當做出捨己為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性德,這是正確的,這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不斷使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決定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是叫自己墮落,墮落的結果在三惡道。這都是事實,你要怎麼樣去認知,你要怎麼樣去證實,你的信心就堅定了。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四段,「將行披挂時六願」。這個標題我們看起來不太習慣,如果換句話來說,大家就很清楚,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穿著衣裳,穿衣的時候。為什麼這個地方講披挂?諸位要知道,經典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一直到今天,諸位到印度去你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衣跟我們的衣不一様,他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下面叫裳,衣裳,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裙子,圍裙。圍裙要用腰帶束在身上,叫挂;衣是披在身上,所以叫披挂。跟中國完全不相同,中國的衣服比他們複雜,製作的時候有領子、有襟、有袖。所以穿著,中國人說穿著,他們叫披挂。

  我們現在出家人這件袈裟,這個叫袈裟,這件你看是一塊布,但是縮小了,大概只有印度披的衣三分之一這麼大。印度的衣是很大,整個包在身上,圍繞在身上,做事情的時候,把他右手露出來,偏袒右肩,好做事。我們現在也是偏袒右肩,所以這邊是披上,右手露出來。只是我們今天用扣環,扣環是很後才有。在中國唐代的時候還沒有扣環,那時候是用帶子,用帶子繫起來,現在在日本可以看到,在韓國可以看到。只有中國用扣環,當然比帶子省事多了。可是日本現在的袈裟愈來愈簡單,現在的袈裟是很小一塊,很小的,也是像這個,縮小了。平常他們穿西裝,放在西裝口袋裡。如果有法會,拿出來(就像我們念珠一樣)套在脖子上。是一種象徵性的,愈來愈簡單,這些變化我們統統都要曉得。這段一共有六首偈,就是我們穿衣。請看第一首: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經文要接著前面的意思來看,你看前面「捨跏趺坐」,跏趺是盤腿,捨跏趺坐就是腿放下來了。腿放下來,腳還沒有著地,還沒有站起來,還坐在那個地方,腿放下來。這首偈是站起來了,『下足住時』,住是站,站起來的時候。一堂功課剛剛做完,功課裡面,前面跟諸位說過,有解門、有行門,行門放在前面就是重視行門。

  我們道場供養佛菩薩的形像,這個意思要懂。為什麼一定是供養一佛二菩薩?通常都是這個供養法,這什麼意思?表法的。佛是代表理、性,菩薩是代表事、行,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佛沒有說法的。菩薩代表從體起用,用就有表示、有說法,用!佛應化在十法界,是菩薩身,這個有說的。在用的裡面又開為兩門,一個行門,一個解行,所以用兩位菩薩來代表。我們淨土宗,觀音菩薩代表行門,就是此地講的禪定,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解行相應。你看觀音菩薩,在我們看起來,我們面對面,在我們的右手,大勢至菩薩在我們的左手。我們中國是右為大,你看寫對聯,這面是上聯,這邊是下聯。要是就阿彌陀佛的方位來說,阿彌陀佛的左手是上,右手是下。觀音菩薩在右手,這就是行門擺在第一,解門擺在第二,這個不可以搞錯的;如果觀音、勢至位子顛倒,表法的意思就錯了。說明淨宗重行,決定是解行相應。

  華嚴三聖表法就不一樣了,華嚴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上首是文殊菩薩,下首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在我們,像淨土宗的擺法,是大勢至菩薩的位子,文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這個位子;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左手是文殊,右手是普賢,這是教下。教下是解門放在上首,行門放在下首,你看看這個經一開端都是講解。你看十信菩薩,到這品才講行門,前面「光明覺品」是解。你從表法來看,你就懂得了,他是哪個放在第一。教下是解放在第一,解後起修;宗門是行放在第一,悟後起解。這就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學方法就不一致,淨土宗也是行擺在第一,行解相應。

  原本念佛堂裡面不講經的,真的是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決定往生。為什麼現在我們念佛堂要提倡聽經?道理在什麼地方?現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忠厚老實,一句佛號死心塌地,沒有妄念,沒有邪思,容易成就。現在人不行,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雜念多,邪知邪見多,又何況社會上的誘惑。心是散亂的,所以要提倡經教,經教是幫助你明理。特別是《華嚴》,《華嚴》講得詳細,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會放下,你才會不接受社會這些誘惑。你了解得愈深刻,你才知道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善惡、是非,你才有能力辨別。否則的話,聽聽人家說,「有道理」,隨著別人知見走了,這個太可怕了。道理是有,透不透徹?圓不圓融?這個很重要!不透徹、不圓融,做起來開頭好像有效,過一段時期就變質了,你沒有辦法長時期維持著穩定,這個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這個社會,外國有許多學者專家很佩服,說中國過去的帝制做得很成功。從公元二百多年,漢高祖統一了中國,一直到今天,兩千多年來,我們國家制度改變也不過就一百年,過去全是帝制。能夠維持這麼久,而且外國人也看得很清楚,在一般講中國這個社會是個和平的社會,和平安定。兩千年來,靠什麼?外國人不懂,以為這是帝王的權術、策略,這個看法就有偏,這是對中國了解得片面的,不夠透徹。這也難怪,為什麼?現在一般人講,他頭腦裡頭沒有這個細胞,他怎麼會想得到?

  中國的長治久安,安定和平,依靠的是什麼?依靠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是跟自性貼近,相應。違背自性的,決定出亂子,有麻煩;與自性相應的,不會。外國人也懂得,古聖先賢的教誨跟這些宗教,核心就是愛,這他們也發現了,他們也懂得。愛心怎麼樣去培養?他就不知道了,沒有說出愛心是天性,愛心是本性,不是習性,這是外國人很少說的,本性。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愛心是本覺;說人性是不善的,那個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古代帝王統治中國,我覺得他不是權術,他是愛心,他是道德,是倫理。這都是性德,與性德相應才能長治久安;與性德相違背,縱然能夠收一時之效,時間長了就會有問題產生。

  這是放下腿站起來的時候,「下足住時」,住是站起來,『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發這樣的願。從這個願就能體會到,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所以古人說,不僅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不讀《華嚴》不知道佛菩薩心量之大。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量拓開?這個教科書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好的教科書。我的老師說,《華嚴經》是佛經裡面的哲學概論,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書,東西方的這些學術都不能跟它相比。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的方法,還帶表演,這種教科書到哪裡去找?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把《華嚴》介紹給我。那時候這個書我還沒看過,從他教誨當中曉得有這麼一部好書。起心動念不是講自己,不是講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於我們今天講全世界,世界觀;它這是宇宙觀,念念「當願眾生」,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一個都不漏。

  「心得解脫,安住不動」,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與前面上課連著的,心得解脫是解門,安住不動是行門。就是前面第五、第六這兩首偈,「若修於觀」,你看「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這是心得解脫。「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這是安住不動。課堂裡所學的,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這裡面我們必須要記住,菩薩自己做到,才當願眾生;自己要沒做到,我們今天講,拿什麼幫助眾生?在佛法裡面講,自己沒有做到,拿什麼功德迴向給別人?迴向就是現在的話說與大家分享,這是功德。提醒大眾,我已經契入了,真實不虛,你要能這樣做你也能契入,自己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諸佛菩薩在十法界現身說法,給我們表演,宇宙之間,只有這樁事情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多圓滿!站起來之後當然就要離開講堂,就是離開道場,離開道場要舉步。

  【若舉於足。】

  這就開步走了。

  【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就在我們現前,我們現在在一起學習「淨行品」,是不是我們要把這一百四十一願就在我們現前落實?我們現在不必敷座而坐,現在都有椅子。當我們坐下來之前,一定會先看看,這椅子乾不乾淨?如果不乾淨把它擦一擦,自己坐下來。看看椅子乾不乾淨,也等於敷座而坐。可是我們今天坐的時候沒有盤腿,這個意思都要懂。我們起來的時候,起立了,這就是下足住時,住是站起來。課上完了,我們離開講堂,『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出生死海」是出六道輪迴,出十法界。

  六道輪迴裡面兩種生死都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兩種生死都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分段生死沒有了,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講六道,大別來說,譬如人到世間來,出生,投胎、出生一直到這一生壽命到了,死了,這叫一個階段,這一生叫一個階段。死了之後他又去投胎,隨著他的業力牽引著,他到哪一道去投胎,這個佛在經上都講得清楚。「強者先牽」,業力,哪個業力強大,先去投胎。如果你這一生善念很強,你的善念超過你的惡念,你一定先到三善道投胎,一定是這樣的;如果這一生做人,惡念多,善念少,惡的念頭太強,你來生就到三惡道去投胎。強者先牽,牽引你去投胎去,這個叫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這是廣義的。

  如果就佛真實義來說,我們這個身體確實是分段生死。我們自己能不能覺察?不能覺察。念念都是一段,念念太微細,我們不好懂。我們舉個例子,一天算是一段,昨天這一天過去,是不是死掉了?還能回來嗎?不能回來了,這是講一天一天的。再跟你說細一點,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這一個小時過去,這個小時能回來嗎?一個小時有六十分鐘,這一分鐘過去,就死了,不能再回來了,一段一段。分到了極限之處,剎那生滅。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說念念不住,這是實相,諸法實相。不但是人,所有一切法沒有常住的,而是剎那生滅。我們好像看到人還能夠活個幾十年,世間有很多東西住在這個世間有幾百年的,幾千年的,統統都是剎那生滅。緣比較殊勝一點的,相續相,絕對不是一個,相續相。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但是這種微密觀照的人實在說不多,這要很細心的人才行,粗心大意他覺察不出來。

  佛教我們這些方法非常可貴,讓我們細心去觀察,雖然不能夠徹底了解宇宙真相,逐漸能夠接近。開始雖然能夠明白個一分、二分,這一分、二分就起很大作用,能夠糾正我們許多的錯誤。念念當中出生死海,這就是了不起的一個正覺,這六道生死輪迴一切無常,還想幹嗎?無量劫來,佛在經上講,「生死疲勞」,次數太多了。覺悟的人希望我這一生是最後一次,來生不再幹了;真正高明的人,真正覺悟的人,昨天過去了,六道輪迴的事情應該要把它斷掉,從今天起我就不幹,不再幹輪迴的事情,不造輪迴業。怎樣才能不造輪迴業?要把輪迴心捨掉,就不造輪迴業。輪迴的心是什麼心?執著心。於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堅固執著,這是輪迴心;輪迴心捨掉,就不造輪迴業,你不造輪迴業,你來生決定不受輪迴。

  那我們要問,我們現在要怎樣才不造輪迴業?佛祖都教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看看阿彌陀佛跟我們六道相不相應?三善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再跟諸位說,四聖法界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在一真法界,極樂是一真法界。這不就明白了嗎?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放下一切分別妄想執著,念佛堂堂主常說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這就是出生死海,這就是具眾善法。所以這一句佛號叫萬德洪名,就是具足一切善法。

  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幾次,隋唐那個時代高僧大德,包括日本、韓國,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高僧大德們。他們曾經也打了個妄想,想到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了這麼多,哪一部經足以代表一切法,就是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用一部經來做代表。結果這些祖師大德們幾乎共同承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家稱《華嚴經》為經中之王,根本法輪。法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科書,基本的教科書。《華嚴》一展開,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麼多法門濃縮起來,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幾乎大家都肯定的。

  這是一切法門找到個代表,還有沒有更簡單的經典,能夠代表《華嚴經》、包括《華嚴經》?一部一部追!這一追究,《華嚴》末後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的綱要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經》,《華嚴經》稱為大本《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小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小本《無量壽經》,更簡單了。《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哪一段經文?這都是祖師大德們替我們歸納,替我們去找到的,四十八願。《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是哪一願?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祖師大德給我們提出第十八願,十八願講什麼?「臨命終時,十念必生」。

  然後你才曉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展開來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來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來是《華嚴經》,《華嚴經》再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找到最後找出了,原來「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核心,這樣子你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不是具眾善法?一點都沒錯。可是我們今天念佛,不會念,怎麼不會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還夾雜著妄想,不會念!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沒錯,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說「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不能夠夾雜。古來大德教導我們,念佛法門的祕訣有三,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是不夾雜,第三個是不間斷;你能做到這三句,確實具足無量無邊的善法。

  這個三句都不容易,你對念佛法門有沒有疑惑?有疑,你的信心就不是真的。怎麼知道你有疑?你放不下世緣,這就是疑惑;如果真的相信,不懷疑,叫你放下身心世界,真的放下,那就是沒有疑惑,一心專念。在我們近代,距離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遠,不到半個世紀,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有個徒弟做鍋漏匠的,提起來香港很熟悉。我聽到這個故事是從錄音帶上聽到的,香港有個同學(那時候我在美國)他們寄兩個錄音帶給我。倓虛法師在香港佛七當中的開示,兩個帶子,其中有一個帶子講到這個故事。

  鍋漏匠,什麼叫鍋漏匠?現在沒有人懂了,就是補鍋、補碗。像這種磁器打破了,還能把它補起來,再使用。這現在沒有了,現在科技發達,產品不但比從前多,而且比從前進步很多,數量也大量的增加,打壞了都丟掉,不要了。在從前不是,物資非常缺乏,鍋碗打破了,把它補起來。這個我小時候都見過,很苦的一種工作。他做這個工作太辛苦,所以以後找到諦閑法師,他跟諦閑法師從小一起在鄉村裡面長大,所謂童年的玩伴。日子過得很辛苦,看到他出家不錯,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就想跟他出家。

  諦閑法師說不行,你出家,年歲太大了,四十多歲了,不認識字。他說你現在學經教,你不認識字,你在寺院裡頭學這個五堂功課,唱念你也不會,太笨了,你怎麼能出家?結果這個人心很堅定,賴著不走,非答應不行。到最後,諦閑法師被他搞得沒有法子,就跟他談條件,他說「行,你要出家,你一切都要聽我的」。他說「沒有問題,我什麼都聽你的」,這才給他剃度。剃度之後,寺廟裡不能住,寺廟大眾也瞧不起他,你這五堂功課不會做的話,你寺廟怎麼能住?

  所以到溫州鄉下,那時候有很多小廟沒住人的,找了個小廟,讓他去住。附近找幾個護法,照顧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很簡單。很難得,還有個老太婆發心給他燒飯。諦閑法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你就念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麼都不要想,專念這一句」。他是真聽話,就在這個小廟,三年沒出門,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到三年多,他真的成就了。這一天給燒飯的老太太說,「明天我要進城,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他進城去看看朋友,還有些親戚朋友,去看看,實際上去辭行的,他也不講,看看朋友。回來之後,跟老太婆講,明天不要替我燒飯了。老太婆心裡想,昨天他出去看朋友,可能明天是朋友請他吃飯。

  所以到第二天中午,她還是到廟裡來看看,看看法師有沒有吃飯?結果到廟裡來一看,叫他沒有人答應,最後在房間裡面看到,站在那裡,叫不答應。走到面前仔細一看,死了,她嚇呆了,從來沒有看到人站著死的,他站著走的。這才趕緊告訴幾個護法,護法大家來一看到,也很希有,很驚訝,趕緊派人到觀宗寺給諦閑老和尚送信。諦老那時候在觀宗寺做知客師,還不是住持,觀宗寺的知客師。聽到這個訊息趕緊下鄉來,一去一往三天,你看他這個徒弟死了以後站三天。看到之後,諦閑法師很高興,「你總是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是中國叢林方丈住持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你」!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你看一句佛號念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沒有生病。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

  一句阿彌陀佛,「具眾善法」,像他那樣才行,他真正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諦老這個方式太好了!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再念,三年時間。以後我讀《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都是三年到五年成就的。曾經有同修問過我,是不是他們壽命到了?我想不是的,哪有那麼巧?壽命到了,幾個人可以,不能有那麼多人。不是壽命到,他是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不要這個身體,可以提早去。生死自在!他在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希望早一天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出生死海,具眾善法」,一句六字洪名。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7:4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5:47: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0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