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四卷) 2006/1/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頌最後一首看起: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出家的規矩,我們講的儀規,到『受具足戒』才算是完成,圓滿了。諸位同學都知道,出家一定要受三壇大戒,先受沙彌戒,再受比丘戒,最後受菩薩戒,這就是具足了,沒有欠缺。在中國古代,三壇大戒是分三次受的,不是同時的。為什麼?受了之後要學,要學習,這個重要。如果受了做不到,譬如沙彌戒受了,受了做不到,不但沒有資格受比丘戒,連沙彌戒也變成有名無實。所以古時候的大德們,他們的做法正確。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出家,剛剛接觸佛法。老師,就是章嘉大師,教我學佛一定要持戒。戒是佛陀的教誨,既然要學佛,就是跟佛學習,以佛為師。你看我們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最根本的老師。像一棵樹一樣,本就是根本,所有樹幹枝條、枝葉花果,都是從根本生的,所以稱為本師。以他為老師,當然要接受他的教誨,他的教誨不接受,那以他為師是有名無實,這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不在世了,佛沒有親自給你授三皈,我們現在受這個三皈,佛承不承認大有問題!在什麼條件之下受三皈,佛就承認?從淨業三福我們得到一個訊息,你必須具備「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具備這個條件,「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佛就承認你。釋迦佛滅度之前,對於後世的狀況,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早就給我們設定了。我們依照他的教誨去做就沒錯,跟佛親自給我們傳授就沒有兩樣。如果不遵守教誨,這是錯誤的,佛不承認,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在末法時期,佛不承認,我們要不要受?李老師教我的,形式上還去受一下。為什麼?避免別人造口業,這個有道理!你不受戒學戒,別人要毀謗。尤其是戒經關於比丘戒這個部門,佛叫大眾,沒有受過比丘戒的人,不要看比丘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要看。是不是裡面有祕密?不是。為什麼佛不准你看?怕你造口業。你不看,你對於出家人很尊重,對於比丘、比丘尼你很尊敬,尊敬是功德,是修福;如果輕視、毀謗,那造罪業。你不看戒律,你不知道他犯什麼過失,不知道。如果看了戒律之後,你指著「你看看,這個出家人這條戒犯了,那條戒也犯了」,對他恭敬心沒有了,輕慢心生起來。佛為了防止這一層,所以才這麼制定,由此可知,佛的慈悲,佛的方便,這裡面決定沒有祕密。佛法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的,絕對沒有隱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知道佛的用意之所在,我們對佛陀自然產生無比的尊敬,他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
古人的做法正確,三次受戒分三個時期,至少要隔一年,第一年受沙彌戒。這一年是不是真做到?真正做到了,第二年受比丘戒。也用一年的時間,看看比丘戒是不是都落實,沒有落實,你就再做一年;如果統統做到,再隔一年可以受菩薩戒,這個好。不像現在,現在是一個月當中,這三壇戒全部都受了,做到做不到,傳戒師不過問。對這一層是比不上古大德,古大德比現在人謹慎。這是說明,現在跟從前受戒狀況不一樣。
我們看清涼大師在這裡的註解,「具足戒言,義含二種」,這有兩個意思,「一則大比丘戒,二則菩薩戒,亦制意地,方為具足」。受具足戒這裡頭兩個意思,實在說現在中國這兩個意思統統具足。比丘戒是小乘戒,菩薩戒是大乘戒,大小乘的差別,實在講在於心量。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小乘人很拘謹,大乘人是開放的,確實不一樣。可是在初學,小乘有它的長處,有它的好處。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傳統的教學裡頭,也非常重視修身為本,小乘是著重在修身為本。身修而後家齊、國治、天下平,這就把它發揚光大,那就是大乘。所以佛在《佛藏經》裡頭,一再的提示我們,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也就是說明,先要修身,然後才能夠教化天下眾生,治國、平天下。逐漸的向外拓展,這是正確的,佛陀的教誨跟中國傳統的教學,在這方面完全相同。
現在我們看看國內外的佛教,在家、出家的同學們,對於經教還滿有興趣,對於戒律都搖頭。很多學佛學得很好,老居士,還有錯誤的見解;出家的大法師,我親近過,跟他們相處也多年,他們常常說,小小戒就馬虎一點,不要去計較。這就是說,戒律裡面重戒受持,比丘戒裡頭有四重戒,殺盜淫妄這四重戒,這個要持,其他的馬虎一點不要緊。我們是初學,年輕,只有聽的分,不敢辯駁,不敢多話。學佛時間久了,經論讀得也比較多,再看看古來的祖師大德的行持,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小小戒要是可以捨,釋迦牟尼佛又何必說?也不必制定了!小小戒不能持,大戒就靠不住,這些小小戒是保護大戒的,保護根本戒的,怎麼可以捨?這個捨的意思就是隨便一點,馬虎一點,不要去講究。不可以!
小小戒能持,大戒不會犯,這樣你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陀制戒、教學的目標才能達到,我們才能夠入佛境界。不能依教奉行,這個學佛是掛名的,得不到受用。當前的社會,我們深入的觀察,在家,十善做不到,不要說三皈五戒了。出家,三壇大戒受圓滿,三皈五戒做不到;不但三皈五戒做不到,十善也做不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佛法衰,衰在哪裡?衰在佛弟子,四眾弟子在家、出家不持戒,衰了。儒沒有了,儒怎麼沒有?學儒的人不守禮,禮沒有了,儒就沒有;戒沒有,佛就沒有了。現在說儒、說佛,說得好聽一點,有名無實,真的,一點都不假。
儒、佛的典籍流傳在世間,我們得力於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發達,現在流傳這些典籍成本低,很方便,大量的印刷流通,這是好事情。我們自己做不到,希望流通出去,有人能做到,也是好事,也是好心,大量做流通工作。如果要想自己得真實的利益,要記住,決定要依教奉行。很多同學們跟我說,「我真的想做,做不到」,都是說了實話,不是不想做,真想做,做不到。於是我們才冷靜下來,認真的去觀察、思惟,想做而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業障太重,通常回答的一句話,業障太重,習氣太重。於是我們就曉得,古人業障重不重,習氣重不重?跟我們現在人沒有兩樣,也重!他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用教育。教育一定是從年少,好教!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不怕,只要在這一生你受過良好的教育,你就有能力控制。
所以我這才想到我們中國古來的教學,中國這個族群最重視教育,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的族群,重視教育。教育從什麼地方開始?嬰兒開始,尤其注意的是三年。父母照顧嬰兒,三年時時刻刻不離身旁,在嬰兒的身邊做出最好的榜樣,身教。他怎麼做法?今天《弟子規》上所說的,就是父母在嬰兒面前的表現,身語意三輪施教。所以他長大之後,他知道報父母之恩,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也就是三歲之前,從出生到滿三歲,父母把他的基礎奠定了,純善純淨。雖然過去生中有煩惱習氣,都能控制住。所以中國諺語講,「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兩句名言,樹立典型、榜樣,時節因緣關係很大,不能夠疏忽。
所以歷代,無論是出家、在家,有那麼多成就的人,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看《善女人傳》,有那麼多成就的人,不是偶然的。現在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基礎的教育疏忽了。我們出生,長大,三歲以前,老人沒有這樣教;父母不教,家裡老人不教,有意無意學壞了。所接觸的,眼見耳聞,善少惡多,這就學壞了。尤其像今天的社會,善頂多十分之一,惡十分之九;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善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惡有百分之九十九,這怎麼得了!所以聖人的教誨,社會大眾不愛聽,不喜歡聽,聽不進去。
如果聖賢教誨在這個世間絕滅了,沒人要了,這個世界問題就嚴重了。外國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肯定是有,決定不是空穴來風。所以我們在這幾年來,大力的提倡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是我們的紮根教育。哪一家,不要多,我們只希望全世界能有十家;多,不希望,希望能夠全世界有十家人,覺悟了。做母親的人放下社會的工作,全心全力去照顧她的嬰兒,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她培養一個聖人,培養一個周文王,培養一個周公,培養一個孔子,培養一尊釋迦牟尼佛;有十個母親,能夠培養十個聖人,世界就有救了,這是我們祈求的。希望真正做母親的人覺悟,不要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逐利,回家去養聖人。
這樁事情非常辛苦,全心全力以赴,嬰兒在三歲好教,杜絕一切不善的緣。小孩到二、三歲,一歲的時候還完全不懂,你可以全面控制。二、三歲漸漸懂事了,他想看電視,不收電視的這些節目,可以找古聖先賢這些光碟讓他看。內容是倫理道德,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你教他這些,這些是聖學的根基。你這樣教他,你自己要成聖成賢,自己不是聖賢,教不出聖賢出來。先自己要發心希聖希賢,我希望作聖人,我希望作賢人,我希望作佛,我希望作菩薩。作佛、作菩薩那就「受具足戒」,不必去受三壇大戒,你把佛教誡統統做到。
依照淨業三福的指導,這是作佛、作菩薩最高的指導原則。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十善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經,我們此地讀的大師,還得要小師來輔助。印光大師給我們介紹的三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部書就是小師,印祖說,天下善書,這三種是第一流的。做父母的人每天閱讀,研究討論,夫婦兩個就可以在一起研究討論。家裡面再有兄弟姐妹,有志一同,培養下一代的聖賢,拯救社會,拯救地球上這些苦難眾生。要有這樣的胸懷,要有這樣的志氣,做這個無與倫比的偉大事業。三十年之後,四十年之後,這個世界可能走向和平,人民才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菩薩戒,《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梵網經》在中國,古來祖師大德判為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在一切經裡面,中文翻譯的一乘教只有三部,第一部《華嚴》,第二部《法華》,第三部就是《梵網》。其他的是大乘教,大乘教是學菩薩的,一乘教是成佛的,好比是博士班的;大乘教好比是碩士班;小乘教就是一般的科目,畢業的時候有學位,學士。
此地講的具足戒,你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大比丘戒,不是普通比丘,普遍只稱比丘,上面不加大字。大比丘是菩薩,所謂是「內祕菩提心,外現比丘相」,外面看到是出家比丘的相,內裡面是大菩提心,大菩薩。末後一句說得好,「菩薩戒,亦制意地」,這個跟小乘的比丘戒不一樣。小乘比丘戒結罪的時候怎麼個結法?論事不論心。小乘,譬如殺生,他動個念頭想殺這個人,但是實際上他沒動手,那個人也沒有被殺,不犯戒。必須是你把這個人殺了,那就犯戒;你有這個念頭,不犯戒。可是大乘菩薩結罪跟這個恰恰相反,論心不論事。你有念頭殺人,你就犯了殺戒,事有沒有不論,你有這個念頭就破戒了,菩薩戒難持!菩薩沒有動念,沒有這個意思,確實殺了人,有沒有罪?沒有罪,算是過失,結過,沒罪,因為你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雖然沒有殺人,有罪。大小乘判例不一樣。
所以要曉得,菩薩戒是起心動念,意地就是起心動念,這才叫真正具足,這個戒律是圓滿的。偷盜,確實也沒有偷,也沒有盜,可是動個念頭想佔他一點便宜,就犯了盜戒,菩薩就犯盜戒,菩薩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小乘盜,一定是把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這才算盜;起心動念,沒有行為,不犯戒。大小乘不一樣,小乘戒雖然多,嚴格,好持;大乘戒雖然條文少,不好持。為什麼?起心動念之處結罪。為什麼菩薩高於小乘,道理在此地。
受具足戒的時候,這是講從前,尤其這部經它的當機都是法身菩薩,完全是示現給我們九法界眾生做榜樣的,表演給我們看的。『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這兩句話的含義就太深太深了。「得最勝法」就是最殊勝之法,不但是自己,還通一切眾生,「當願眾生」,這句話多清楚,一切眾生都具諸方便,都得最勝法。可是「具諸方便,得最勝法」,就在自己受具足戒裡頭表演出來給大家看。
現在我們怎麼做法?怎麼學法?我們能夠把《弟子規》,在日常生活當中,圓圓滿滿的表現出來,就是受具足戒,一步一步的提升。這是什麼?人天戒法具足了。心量不大,《弟子規》圓圓滿滿都落實,三百六十句句句都做到,人乘佛法。如果你的心量拓開,念念想到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積功累德,就是幫助眾生落實《弟子規》。落實《弟子規》是積功累德,你自己表演給別人看,影響別人,幫助別人,具諸方便。落實《弟子規》之後,他整個命運都改變,轉貧窮為富貴,轉愚痴為智慧,轉惡為善,轉凡為聖,世間聖賢,得最勝法。
佛門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想有求必應,心想事成,你要懂道理,還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你就證明這兩句話是真話,不是假的。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我聽到非常歡喜。那時候的生活很苦,很艱難。老師教我,他說當你有求,求不到的時候,有求不應,這是什麼原因?自己有業障,業障障礙了感應,所以求不得。這時候怎麼辦?把業障找出來,把業障消除,我們的求願自然就現前,他老人家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有求不應,千萬不能夠怨天尤人,說佛菩薩不靈,那就錯了。你不知道自己有業障,還要說佛菩薩不靈,罪上加罪,障礙上面再加一層障礙,你怎麼能有求必應?你怎麼會心想事成?
這個道理如果不是大師給我們詳細解釋,我們不知道,我們想不通。而看看周邊的環境,學佛的人求不得,總是說佛菩薩不靈。我們不能相信,相信這個,自己要吃虧。不知道錯在自己,把錯誤怪在別人,連儒家所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是這個意思。這兩句話,念誦的人很多,懂意思的人不多,依教奉行的人更少。所以我們讀經,明瞭,菩薩自己做到,這才放心教人,絕對沒有過失。自己具諸方便,得最勝法,所以信心十足,以善巧方便成就別人。
世間最值得稱讚的事業,最值得人尊敬的事業,就是救度眾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是從事於這個事業,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自己做到了。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具足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自身、家庭、事業、社會都能夠達到幸福美滿,這是得最勝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看下面第三段,「明就坐禪觀時願」,第三有七願,說明坐禪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這個七願,前面四願「為修方便,次二正修止觀」,最後一願是「修行事訖」。佛法的修學總離不開禪,這一點我們同學們要記住。禪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因為現在大家聽到禪這個字,總以為是參禪打坐,這就是屬於禪。而不知道廣義的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修禪。禪後面加個觀,就是提醒我們,是廣義,不是狹義的。在宗門裡面稱為禪定,在教下稱為止觀,你看它用禪、用觀,宗門教下全都包括。
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除了禪宗之外,其他的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謂宗門、教下。這是古時候佛教稱為宗教,跟現在我們講的宗教,意思不相同,宗教就是指宗門、教下,是這個意思,跟現在宗教不相干。是因為我們修學的方法不一樣,宗門是悟後起修,先求開悟,然後再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教下,方法不相同,他不先求開悟,他先學習教理、教義,慢慢的再求開悟。所以教下是漸悟,漸漸、慢慢的;宗門是講頓悟,我們一般講宗門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就學教。像普通學校,宗門是特殊的學校,天才班。一般大多數人的根性是中下根性,所以從教入比較容易,從宗入門那很困難。
我三個老師,他們彼此沒見過面,可是教我,連言語幾乎都是一致的,你說我能不相信嗎?三個老師都教我從教入門,決定不要去碰宗。全程肯定告訴我,宗是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性,你要學禪,你開不了悟,不是那個根性。三個老師都說,我就不能不相信。因為在最初接觸,實在講我在沒有學佛之前,看過一本佛書,《六祖壇經》,丁福保居士的《箋注》,我看了很有味道。你看那麼厚厚的一本,經文連註解,我那時候讀的本子是線裝書,古本的。是在一個朋友家裡,度假的時候在他家住了三、四天,三、四天的時間看到這個,愈看愈有味道,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很有興趣。所以老師曾經問過我,你有沒有看過什麼佛書,我就把這個告訴他。他說這個碰不得,這個絕對不是你的根性。方老師、章嘉大師、李老師,三個人都這麼說。
可是我對於《壇經》,興趣並沒有減少,不過我對於教就非常留意。而教,方老師教我《華嚴》,要重視《華嚴》,他說《華嚴》是佛教的佛經哲學概論。他把這個書看在這麼一個層次上,這是佛經哲學概論,編寫得非常之好。他說全世界的哲學書沒有能跟它相比,有理論,有方法,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全世界的哲學書沒有這麼完備的。這是我剛剛接觸,他介紹給我,所以在佛的經典他介紹這一部。另外介紹的是相宗,法相唯識,他說這個你可以學,對你有好處。《華嚴》也是法相宗六經之一,法相宗根本的課程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因為《華嚴》講到整個宇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法相唯識宗把這部經也收作他們基本的科目。
所以坐禪、修觀,受了戒之後要用功,不但在理論上,而且要實踐,把理論變成生活,才真正得受用;如果所學非所用,就毫無意義,就變成玄學。佛法不是玄學,佛法是非常實際的一門學問,古人稱為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學了立刻就用上,學以致用。學了立刻就得好處,真的把你的境界轉過來,把你的煩惱、憂慮、苦難全都化解。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沒有人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這是無比遺憾的一樁事情。
少數有緣人,我們大家在一起,通過網路、衛星電視我們在一塊學習,沒有不得受用的。海外有同學傳來訊息,在歐美有不少的同學天天要看,天天要學。他說如果一天不看不學,就不知道這一天日子怎麼過。這個話我相信,為什麼?我也跟大家有此同感,唯有學習佛法,落實佛法,樂在其中。確實是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受了戒之後要真幹。
坐禪觀,什麼叫坐?什麼叫禪?什麼叫觀?這三個字要搞清楚,這三個字就是佛法學習的中心。坐,取其義,不取其事,不是叫你天天在打坐,你這樣看法,你就把意思錯會。坐是什麼?人在四威儀當中,就是四種姿態,行,走著路,行;住,站著不動,這是住;坐,坐下來;臥,晚上睡覺躺在床上。行住坐臥這四種姿態,坐是最穩當的,尤其是盤腿打坐。你看那個面積,下面大,上面小,像一座山一樣,非常的穩當,取這個意思,不是真的坐。坐是不動,什麼不動?心不動,不是身,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這叫坐。
禪是什麼?禪是不著相,不著相叫禪,《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坐,坐是定,定的意思。禪是不著相,不取於相,不要把外面所有的境界放在心上,也就是我們講的放下。觀是明瞭事實真相,觀是看破,禪是放下,放下跟看破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大經上所謂「淨極光通」,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智慧現前,智慧是觀,明瞭了。所以「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觀。你明瞭了,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分別嗎?你還會起心動念嗎?當然沒有,這就叫坐禪觀時,這是真正用功。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太多。法門再多,你修的什麼?就是修的坐禪觀,這三個字把整個佛門的修行全部都包括了。再說得簡單一點,坐禪觀不好懂,換個名詞你就好懂,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觀是看破,坐禪是放下。用看破、放下,我們聽起來很順耳,好像不難懂,一個意思。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修這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而二、二而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的緣分確實很難得,頭一天跟出家人見面,就把這個方法傳給我。我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向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布施」,從布施下手。什麼都能布施,都應當要布施,布施就是捨,布施就是真正落實放下,從內到外,表裡一如,你才能開智慧。為什麼?把煩惱捨掉了。一般人不能捨是什麼?慳貪,習氣很重!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肯施捨,不肯放下,這是煩惱習氣。這種煩惱習氣重,障礙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被障礙住。
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智慧平等的,德能平等,相好(我們中國人講福報)也是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為什麼佛都現出來,佛的智慧、德能、福報令人羨慕;我們有,有為什麼現不出來,過這種貧窮苦難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迷失了自性,被煩惱控制住了。你離不開煩惱,你的性德怎麼能夠現前?所以看破,看破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是真的,是永恆的;無量無邊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從迷惑裡面產生的,只要一覺悟,煩惱就沒有了,這你要看破。用什麼方法恢復性德?就是用坐禪,也就是說用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性德就圓滿的恢復。所以,佛法裡面講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它不是在外面。外面你想它不見得得到,不見得能成就,全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怎麼會求不得,哪有這個道理?
所以這三個字要認識清楚,懂得它的意思,你才曉得佛門裡面修什麼?就是修這三個字。受戒之後要真正用功,這三個字展開來就是佛法,在中國講十個宗派,無量法門。前面四首是講方便,我們看看文殊菩薩教我們怎樣學習。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堂』,顧名思義,這個「堂宇」是什麼?禪堂、念佛堂、講堂、教室,你要到裡面修行。修行兩個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無論是禪堂也好,念佛堂也好,講堂也好,都叫做修行的道場,修行的場所。修行的方法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第一種,修禪;第二種,教下的,修止觀;第三種持咒,密宗所修的;第四種持戒,律宗所修的,不外乎這四大類。念佛是屬於哪一類?念佛是屬於止觀,教下的。止是把妄想、雜念停止住,放下;觀,我們的觀就是一句佛號。怎麼念佛法?心要專注在佛號上。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身拜佛、禮佛;萬緣放下是止,一心稱念是觀。在形式上有這四種,在方向、目標上沒有兩樣,完全是一致的,統統都是修清淨心。
清淨心是真心,《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智慧,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智慧現前。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是戒,所以說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所有無論是講堂、禪堂、念佛堂、戒堂,講堂是止觀,方向、目標一致。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兩樣,都是成就學人的。這是講你進入修行的場地,我們道場雖然很小,我們也有兩個堂口,一個是講堂,一個是念佛堂,我們九樓是念佛堂,十一樓是講堂。雖然很小,都很如法,講堂天天講經,念佛堂天天念佛,在形式上看,不錯!可是最重要的是效果,講堂裡面天天聽經,有沒有覺悟?就很重要,這是成績。常常聽,覺悟了,明白了,覺悟之後要改過。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的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
如果天天聽經,並沒有認真做改過自新的功夫,這沒有修行。雖然沒有效果,好處不能說沒有,有一點好處。什麼好處?聽這麼多年的經,阿賴耶識裡種下佛種子,增長一些經教的種子。這一生當中沒有落實,沒有認真去幹,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不能把身心世界放下,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來生後世遇到緣再接著幹。我們今天在念佛堂、講堂,聽經、念佛,還有這麼大的興趣,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也喜歡幹。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認真落實,這一生還跟過去生一樣,那就等著來生後世。如果這一生覺悟,我要真幹,我不要再耽誤,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得很用心的聽,很認真的去念,很認真的放下萬緣,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肯定成功。真的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堂宇」是真正修行的場所,講堂、禪堂、念佛堂、戒堂。
這是我們天天都要進出的,有沒有發這個願?『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後面這兩句跟前面所說的,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自己有這個願心,自己認真在做,才能產生影響。「無上堂」是什麼地方?無上正等正覺,如來究竟果地。要把我們的心願安住在這個地方,不動、不退轉、不動搖,一心一意只想作佛,這就對了。人要發這個願,就是無上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求生淨土?就是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究竟佛果,就是此地講的「昇無上堂,安住不動」,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其他都是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種種示現是做給世間人看的。世間人不知道倫理,不知道道德,沒有道義,也不懂得因果,所以為他們還要做種種示現。那是附帶的,最重要的是要求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無比的困難,困難,不能不做。從哪裡做起?佛菩薩慈悲到極處,在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為我們開帶業往生方便法門,幫助我們一生成就,慈悲到極處。如果沒有這個法門,就是我從前在講席裡頭常常提到的,佛給我們開玩笑。怎麼開玩笑?吊胃口!你做不到,那不叫白說了嗎?有這個法門才叫真實慈悲。說種種法門,讓你羨慕,真的做不到。但是說這個法門,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之外,還有一門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才曉得。念佛求生就是「昇無上堂」,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對這個法門要「安住不動」,你才有成就。念佛,還喜歡別的法門,夾雜!夾雜,功夫就不純,自己耽誤了自己這一生大好的機緣,太可惜了。
北方的同修告訴我,北方盛行練功,問我,念佛可不可以去練功?練功對念佛有沒有妨礙?你自己去想,有沒有妨礙。如果有妨礙,妨礙你分心,你心不能專一,你就要考慮考慮,到底是學練功,還是學念佛。練功對身體健康可能有點幫助,念佛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為什麼?你去問日本的江本博士,他會告訴你。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你的身體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是最完美的,這個身體還能不健康嗎?大乘教裡頭佛常講「境隨心轉」,你的心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量光壽,阿彌陀佛金剛不壞身,心是佛心,身怎麼不是佛身?你想這個道理!還有什麼法門能跟它相比嗎?你為什麼還要學別的?你對這個法門的信心不夠,還要找別的東西來幫助,來輔助。錯了,不需要,什麼都不需要。
問題在哪裡?信心,信心決定一切。你對哪個有信心,你就一門深入,對你準有利益;利益大小那不一樣,就不相同。利益無比殊勝,無與倫比,念佛!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遍勸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還能錯得了嗎?所以念佛法門才是真正的「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我們今天欠缺的是認知,知道得不透徹,認識不清楚,所以怎麼樣?功夫不得力;如果認識清楚,知道透徹,你自自然然就安住不動。誰能做得到?人人都做得到,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那不是假的。李老師常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萬分之二三。這什麼原因?不能怪阿彌陀佛,不能怪釋迦牟尼佛,不能怪經典,怪誰?怪自己,自己對這個法門依舊是半信半疑。我講的話決定不錯,確實你是半信半疑,你沒有完全肯定。為什麼?完全肯定你就安住不動。
你現在沒有安住,你現在還動搖,還想學這個,還想學那個,認知不夠深。那怎麼辦?唯一有效的辦法是深入經藏,深入經藏的目的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自自然然就斷疑生信,這是經教的利益。我們的疑慮還沒放下,經教效果沒有產生力量,這是什麼?聽得不夠,沒有認真聽;聽了之後,沒有透徹理解,沒有認真去幹。很多聽經的人,我聽同學告訴我,「師父講經是講給那些人聽的,不是講給我聽的」,所以他不得利益。認為自己十全十美,沒有毛病,我們在講席上常常講這個毛病應該怎麼修正,「這都不是我的事情,別人的,師父講給別人聽的」。為什麼他不覺悟?這個錯誤的心理就產生嚴重障礙。
我學佛五十五年了,我得的利益,跟諸位同學觀念完全不一樣。我讀經,佛為我說的;我讀古人的註疏,他特別為我講的;我聽任何人講經,他是對我講,他教我的。我從來沒有一個念頭「這是為別人講」,沒有聽說過,沒有這個念頭。所以我能生起感恩的心。即使聽一個人講一個小時,我在裡面受益,我都念念不忘。怎麼是為別人講的?由此可知,能不能得真實利益,這個觀念太重要了!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為我,不為別人。
老師的教學,說實在話,方老師教我,因為學生只有我一個人,當然是為我;章嘉大師教我,學生也是我一個人;李老師教學就不是我一個人,在教室、講堂裡面同學就很多。我聽老師教誨,我的心,「老師是教我的,眾多同學旁聽的」,我是這麼個觀念。所以我學的東西比人多,連台中同學都問我,你是怎麼學的,李老師都稱讚。我說我沒有別的,我是外面來的,不是在台中長住,所以我的時間抓得很緊,我學習很認真。你們是台中人,長住台中,一年學不會,還有二年,二年學不會還有三年,慢慢來。我沒有這個時間,所以我要很認真、很努力來學習。學習的心態不一樣,你所得的東西也就不相同。今天,「無上堂,安住不動」是這一生成功失敗關鍵的所在,非常重要。我們進入念佛堂,進入講堂,都要有這個警覺才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7: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