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頌第十二首看起: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我們先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面這段註解是從第九首到十五首,我們把它念一段。「餘七受學戒時,初三自歸,佛在之日,則五受之一」。三自皈是五種受其中的一種,哪五種受?在《鈔》裡面有,清涼大師為我們說出來,第一個是「善來」,第二個是「上法」,第三個是「三歸」,第四個是「八敬」,第五個是「羯磨」。善來是讚歎的話,「你來得太好了」,而且是勉勵的話。講到三皈,清涼大師這裡有簡單的註解,「佛滅之後,受五八戒(受五戒、受八戒),必依三歸」。五戒跟八戒都是在家的,八戒就是八關齋戒,在家學佛,受一天出家人的戒;八關齋戒是一天的,就是學出家人的生活,學一天,受八關齋戒。受戒之前,一定要受三自皈,必依三皈。這就說明三自皈的重要,三自皈是根本。
一切佛法,不論是小乘、大乘,顯教、密教,在中國是宗門、教下,只要是佛法,一定要依三皈。三皈是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就是無論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違背了就不是佛法。所以三自皈是我們的總方向、總目標,這個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歸要三者」,歸為什麼要三,「翻彼外道」,這個外道是指印度世尊當年在世那個時候,印度有許多的宗教,這些宗教都是心外求法。所以外道不是藐視別人,不是輕視,確實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錯了,知見就不正,正的反面是邪,所以說「邪師,邪教,及邪眾」,眾是信徒。
因此,佛法就有針對著當時這些宗教的狀況,所以佛講皈依佛,佛是善師,真正的好老師;經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皈依僧,僧就是大眾,僧團,僧團清淨,沒有染污。這叫翻邪三歸,所以它用意很深。下面有個比喻,「猶如良醫,良藥,及看病人,煩惱病愈故」。佛好比是良醫,法好比是良藥,信眾就好比是來看病的人,遇到這麼好的大夫,好的藥,藥到病除。這是為什麼皈依要用三,清涼大師在此地簡簡單單給我們提了一下。
下面說,「為與眾生為緣念故,三寶之義,至下當釋」,下面還會給我們講解三寶的意義。三皈是與眾生為緣、為念,這個緣是增上緣,讓你常常念著三皈。所以在佛門裡面,無論哪個宗派、哪個法門,早晚功課裡頭一定有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我們在過去很詳細的講過幾次,有錄音、有錄相,還有同修們依照講解寫成文字,《三皈傳授》,初學佛的同學可以做參考。
三皈最重要是皈依自性三寶,自性三寶之外叫住持三寶,就是我們現在的佛像是住持的佛寶,經典是住持的法寶,出家人是住持的僧寶,這是形相。形相裡面含的意義就是自性三寶,這個重要。形相要不要緊?形相很要緊,沒有形相我們就忘掉了,凡夫非常健忘。因此形相它最大的功德,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一看到佛像,立刻就知道自性覺,我要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就對了。
所以,你對迷悟要清楚。什麼是迷?《華嚴》是一乘大法,跟我們講得太多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迷了。什麼是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覺了。佛跟眾生差別就在此地。可是我們迷得太久,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迷得太深,病態太深,雖然聽到佛陀的教誨,一下轉不過來。所以佛有善巧方便,教我們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後再放下起心動念,一層一層的來,這就是方便。
如果於一切法,我們講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你就不受六道輪迴,你就超越六道了。如果還堅持執著,事情就很麻煩了,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過分的執著,連易行道裡頭帶業往生淨土,可能在臨命終時都產生障礙,你都去不了。你才曉得執著,執著是大乘教裡常講的見思煩惱,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如果真能放下、能斷掉,你就超越六道,你就到四聖法界裡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你就到這兒去了,你不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這些生死苦惱,三苦、八苦,你統統都沒有了;離苦得樂,離的是三苦八苦。佛是真有方法幫助你,你要接受,你要肯幹;你不接受,你不能依教奉行,那沒用處。
你如果再進一步,放下你的分別,於一切人事物、世出世法都不分別。四聖法界是四個階級,四個不同空間維次,你就會一直往上升。升到最頂層,再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才是真正的證果,才真正得到永恆,永恆是自己本有的。中國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成佛了,這個佛是真佛,可不是假佛。統統是以守戒為基礎。我們今天放不下,佛以善巧方便教導我們,從哪裡下手?從放下十惡業下手。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們要認真學習,從今之後,再不傷害一切眾生的身命。教我們不偷盜,而今而後決不有一個念頭想佔人家的便宜。
這個十惡有報應,《十善業道經》裡頭都講得清清楚楚。殺生不但是短命報,而且還有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偷盜,無論用什麼手段,佔別人的便宜,奪取別人的財物,果報是貧窮報,發不了財,貧窮。不但是得貧窮報,來生還要還債,這不但是在家一般人不能避免,出家人也不能避免。你看佛在戒經上跟我們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出家,你的生活是十方供養的,你不要從事於生產,大家來供養你。為什麼供養你?希望你修行證果;你要修行不能證果,你來生還搞輪迴,你就得還債。你這一生接受多少供養,將來各個都要還,一個也漏不掉,你說麻不麻煩!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讀,過去我們曾經詳細講解過,現在也印成書,有光碟又有書。學佛從這個地方紮根,此地雖然講的五戒八戒,五戒八戒的基礎是十善業道。如果沒有十善業道,沒有資格受三皈,當然更沒有資格受五戒八戒,所以十善業道是佛法根本的根本。今天為什麼十善業道做不到?學佛的人統統忽略了,所以三皈五戒都變成有名無實,這是我們很痛心的一樁事情。可是你自己明白,自己覺悟了,別人不幹,僧團都不幹,我個人要幹,救自己,救不了別人先救自己。決定不可以說,他們都不做,我做它幹什麼?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們都墮地獄,我不墮地獄到哪兒去!不就這個意思?這你就錯了。別人不幹,我要認真幹,一定要幫助自己向上提升,這就對了。
我們想想,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下面還有個根,這個根就是《佛藏經》上,世尊所說的「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才知道,十善業道下面的根是小乘,我們現在沒學小乘。小乘經裡面,過去我學佛,第一部老師教的是小乘,《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裡面,第一句佛教導我們,「親近明師受戒」,受戒是教誡、教誨。頭一個條件,你學佛一定要跟一個好的老師,明師;不是名氣大,明是光明的明。我們就曉得,這個老師有修、有學、有證,才是明師。
現在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有修、有學、有證的老師找不到,證果是聖人,在從前真有。大乘教裡頭明心見性,禪宗的,那是明師;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宗裡面得一心不亂的,這是明師。現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從前我的老師教導我們,要找什麼樣的老師?有學、有修!這個老師真正是解行相應,雖然沒有證得,我們跟他學不會走錯路。如果連這樣的老師都沒有,你就要知道真正發大道心,跟古大德學習,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學孔子,真學成了,就怕你不肯學;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學成了,成為一代祖師。世法、佛法裡面,用這個辦法成就的人不少!
這樣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讀古人的書,像李炳老介紹我學印光法師,讀印光大師的《文鈔》,能解其義,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幹!這樣學得就有幾分像,由相似到真實,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們學《華嚴》,前面我們讀過大師、小師,《華嚴經》是大師,釋迦牟尼佛講的;《疏鈔》是小師,這註解,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學習,清涼大師註的;每一段後面還有一段《合論》,李通玄長者註的。所以清涼大師、李長者是小師。這些都是我們一天都不能離開的,向他們學習,希望我們能夠沒有錯解經書的義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瞭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不良的習氣,就是與經教所講的相背的這些思想、見解、言行,依照經教所說的修正過來。我們是釋迦的弟子,是毘盧遮那佛的弟子,是清涼大師、李長者的學生,你能成就。
《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經》的歸結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古大德說,《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我們的修學就很清楚、很明白,從哪裡下手?從儒家的《弟子規》下手,為什麼?我們現在用這個代替小乘。《弟子規》比小乘經容易學,是我們中國本土的產物,自然有一分親切感。必須把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圓圓滿滿的落實,然後學習《十善業道》一點都不難,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規》的學習,十善業的學習。對出家的同學,我們勉勵他們學習《沙彌律儀》。別人做不做與我們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從這裡奠定基礎,是永遠做不到的。
這首偈,清涼大師也有註解,我們把註解念一遍。「受學戒者,即十戒也」,因為這是出家,出家十戒就是《沙彌律儀》,「亦通五戒」,《沙彌律儀》前面五條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優婆塞戒經云」,優婆塞是在家居士,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薩戒,先應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則六事,及五百戒」。這是講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彌戒,出家當然願望是比丘、菩薩,受到圓滿的大戒,那是一個階層一個階層的。在古時候,三壇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後學。譬如先受沙彌戒,沙彌戒受了之後,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統統做到了,師父才允許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夠受持,也都能夠落實在生活行為上,你才有資格去受菩薩戒。所以它是分三個時期,不是同時。
現在只有受戒,不講究持戒,所以三壇大戒一次就受了。你能不能做到,傳戒師父不聞不問,這是佛法衰退的原因,我們不能不知道。老師也教導我們,現在這個已經成了風俗,演變成一種習慣,只好去受。受了之後,自己一定要知道,你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薩,可不是真的。如果你自己真的稱比丘、稱菩薩,那就犯大妄語戒,犯大妄語戒,罪過是墮阿鼻地獄。你不是菩薩,你對人說我是菩薩;不是比丘,你對人說我是比丘,這個不可以。真的是菩薩,沒有關係,那可以,真正的比丘才能稱。
所以明末清初,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蕅益大師。他受了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很好的啟示,名實不符是有罪的。我們平常,早年講經我講過很多次,有人見到我好像很尊敬,稱為淨空大師。我當時就跟他說不可以,不能這樣稱呼。為什麼?大師是對佛的稱呼,什麼人可以稱大師?明心見性,在淨土宗一定是得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菩薩,可以稱大師。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怎麼可以稱大師?恭惟不可以過分,過分,我們世間人講挖苦人、諷刺人。譬如你不是總統,人家見面給你一鞠躬,稱你總統先生,挖苦你,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門裡面稱呼,開玩笑要是引起別人誤會,罪過就很嚴重。
現在這個世間末法時期,自己稱菩薩的人很多,稱佛的人也很多,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常常聽說。有人來告訴我,某人是什麼菩薩、佛再來的,我聽了笑笑。真有再來人,但是身分決定不暴露,身分暴露就走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永明延壽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就圓寂,這就是真的;別人知道了,你還不走,那是假的。布袋和尚這是彌勒菩薩,他是自己宣布的,跟大家講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完之後他就走了,這是真的。傳記裡面記載的很多,在中國,佛菩薩應化來的很多,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身分暴露了還不走,就變成妖言惑眾,迷惑大眾,這在佛法裡頭是不許可的。這是佛門裡面普通的常識,世間人不懂,我們學教的人不能不懂。
他們可以做,我們不能做。他們?他們無知,無知雖然沒有罪,他有過,過比罪輕一點;知道也這樣做,那有罪,那就重了,這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平常我們一般稱呼,稱法師就很客氣了,實在講,法師這兩個字也不好當。在佛法裡面,梵文稱阿闍梨,阿闍梨翻成中國意思是軌範師,我們現在翻法師。法師,你的行為、你的言論可以給社會大眾做榜樣,才能稱法師。闍梨、法師,甚至於和尚,諸位要曉得,這是佛門裡面的通稱,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他修得很好,他的修持,他的言論,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以給世間人做榜樣,都可以稱闍梨,我們現在講都可以稱法師。如果他教化一方,主持道場,就是在家居士主持道場,教化一方,他是和尚,和尚是親教師。
我初到台中,到李老師居住的地方去拜訪。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鑲成鏡框擺在房間裡面,題款是「雪廬大和尚」,雪廬是李老師的別號。他們尊稱李老師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蓮社,台中蓮社是他老人家創建的,領導大眾講經、念佛,正法道場,稱他和尚,名實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謙虛,自己不敢稱,別人尊敬,這樣稱呼他,這是內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稱法師,這是正確的,可以這樣稱法。可是一般世俗的習慣稱老居士,這樣更謙虛。這些都是屬於佛學常識,學佛的人必須要知道。
蕅益大師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他為什麼這麼稱法?菩薩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為什麼要去退?給我們後人看!人的一生在這世間一定要名實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虛名,那就錯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誨我們後人,謙虛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學問都是從謙敬裡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待人誠敬,決定沒有傲慢。你看《論語》裡面,孔子說了一句話,他用了個比喻說,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其人之才」,他有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是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羨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為榜樣,很想學周公。他說這個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這樣的才華,「使驕且吝」。可是這個人怎麼樣?傲慢、吝嗇,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其他就不必說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這個人肯定是謙虛,絕對不會傲慢,決定不會吝嗇,夫子看人,這是所謂經驗之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有這樣的標準,你接觸大眾就不會錯認人。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表面跟內裡不相應;表面修飾、做作,讓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個表裡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麼?真正有修養,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養、有德行的人,我也親近過幾位,沒有一天不讀經的,沒有一天不反省改過的。這是真修行人,非常謙虛,不敢自以為是。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還有一個我們沒見過面的,夏蓮居居士。我沒見過他,我見過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這是真正善知識,與他們相處,細心觀察,我們就學到很多東西。
下面,註解裡面講,「受,謂受戒。學,即隨戒。願中,即止作二持」。就是這首偈頌下面的兩句,『善學於戒,不作眾惡』,「善學於戒」是作持,「不作眾惡」是止持。世出世法都是以戒律做基礎,儒家不說戒,儒家講禮,佛法講戒,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中國祖師大德常講,佛法裡面,禪是佛心;教(經典的教)是佛言,佛的言語;戒是佛行,也就是佛身,身口意。佛的言談舉止就是戒律的表現,表演,戒律的表演,這個你說多麼重要。禪是清淨心,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離妄想、離分別、離執著,這都是禪。離妄想,這是最高級的禪,妄想沒有了;離分別,這是中級的禪;離執著,這是下品禪,禪心,清淨心。禪的定義,《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還要繼續看第十二首偈子: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這首偈非常重要,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學習的。前面把受戒、持戒的事情簡單跟諸位做了報告。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那時候我只受三皈,五戒都沒受。他老人家給我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最早聽到的,戒是佛法的根本。因為初學的時候,我們只是羨慕經論裡頭的道理,方先生教導我的是哲學,把佛經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它,他老人家稱為佛經哲學。我是從這裡入門的,受方老師的影響足足有三年。所以我不是從宗教裡面入門的,是從學術裡頭入門的。到以後才發現,佛教比哲學豐富多了,裡面有哲學,還有其他的,幾乎是無所不包;就像一個完整大學一樣,哲學是裡面一個學系。明白之後,對老師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他的接引,我們這一生決定錯過。為什麼?認為它是迷信,不會接觸它,一生錯過。
章嘉大師告訴我,戒是學佛的根本,如果沒有戒,那就是佛學。這是以後李老師跟我講的,沒有戒,不守戒,這是佛學,不是學佛。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這才搞清楚!方老師教給我的是學佛學,跟著章嘉大師以後才曉得要學佛。戒律,不必要有形式的去受,三壇大戒當然應當要受。那時候我們剛剛入門,對這一無所知,叫我們去受戒,當然我們不會接受的。老師有善巧,就是常常講的,佛家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有方便門、有善巧。他告訴我,你明白一條,你就學一條,真正做到,這條戒你就得到了,得戒!學兩條,你就能得兩條,這樣子學法。
譬如不殺生,不但不能殺人,蚊蟲螞蟻都不能殺;不但不能殺,要是令一切眾生因我而起煩惱,都是屬於殺生的意念。這個意念沒有斷,你這條戒不清淨,所以每條戒講得非常微細。譬如講盜戒,當然你不能偷人家東西。盜叫不與取,這個東西有主人的,主人沒有同意,你拿來,或者是你把它移動位置,主人來找不到,這都是屬於盜戒的範圍。更微細的,你還有佔便宜的念頭,佔別人的便宜,佔社會公眾的便宜,佔國家的便宜。國家,譬如稅收,希望少繳一點稅,現在所謂走法律的漏洞,盡可能的少繳稅,這個念頭就是盜心;不論你有沒有行為,你有這個念頭就是盜心。所以大乘教裡頭講得非常微細,真正能學好,可以達到純淨純善。純淨是清淨心,真心,純善就是大慈悲,純淨純善就是大菩提心,真心。所以從持戒,嚴持戒律,久而久之就能夠悟入這個境界,因戒得定,定是禪定。
六祖惠能大師所傳的,就是從《金剛經》上悟入的,他是五祖講《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佛教須菩提,跟廣大群眾接觸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心態就是甚深禪定。禪定起作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禪定,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機說法,無不在定中,從來沒有失掉禪定,行住坐臥都是禪。《壇經》裡面六祖講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講「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這個我們容易懂。眼見色不著色相,耳聞聲不著聲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嘗味不著味的相。諸位想想,你豈不是已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這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諸佛如來。
說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你從形相上看跟我們沒差別。長的樣子跟我們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飯,每天也照樣工作,早起夜眠,沒有兩樣。骨子裡頭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不著相的。著相當然你就動心,動什麼心?喜怒哀樂,動七情五欲,你動心了,貪瞋痴慢,動心了,動心就造業;不起心、不動念,不造業。所以真正佛菩薩在世間,確確實實他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三輪體空!他怎麼表演出來的,怎麼說出來的,我們很難懂。我們最近這幾年得力於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看到這個,恍然大悟!這叫什麼?自性作用,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眾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應,沒有一絲毫的勉強,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
所以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佛為我們所言說的,我們很難懂,道理在此地。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他是無心說出來的,我們是有心去聽。無心所說出來的,無論是他的造作也好,他的言說也好,沒有邪正,沒有善惡,沒有是非,甚至於沒有真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裡面講的不二法門。我們今天學習,我們是有二去學不二,怎麼學也學不像,我這個說法你能體會嗎?不容易體會。為什麼不容易體會?因為你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生活在相對的世界,也就是你落在二三裡頭。所以你不懂得一真法界裡的義趣,你沒法子了解。佛與法身菩薩他們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二的境界。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就二,不起心不動念是一,叫一真,我們很難理解。
必須要真幹,逐漸的接近。真幹什麼?就是真放下,這是頭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我的,這是祕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怎麼修?看破、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這二法相輔相成。哪一天看破跟放下不二,你就證到究竟果位,這個要真幹。我當時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告訴我「布施」,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我們凡夫最不容易的就是放下,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能捨。以後入佛門,發心這一生專門搞這樁事情,把這樁事情做為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去做,認真的去做。也做了不少年,漸漸體會到,放下不是放下我們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才重要!
日常生活當中,我還有執著嗎?還有執著,你還沒有放下;放下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放下,還不行,出不了六道輪迴。必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布施掉了,貪瞋痴慢布施掉,名聞利養布施掉,五欲六塵布施掉,身心世界布施掉,於六道輪迴不再執著,布施掉了,你才能超越。你看到天上人間,現在人間不好看,天上還不錯,你要不肯放下,就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層,一層比一層殊勝,不能徹底放下就不能出六道輪迴。戒律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放下。定是教你放下,你得定了,慧就是幫你看破,你有定就開智慧,智慧才了解事實真相。真相事實了解,你才真正得法喜,快樂,離苦得樂。苦要不放下,苦是六道輪迴,你不放下,你哪來的樂?四聖法界也要放下,你才得永恆之樂,一真法界。真正入諸佛如來的俱樂部,跟諸佛如來生活在一起。
這個事情是我們每個學佛人無限的羨慕、嚮往,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證得?佛給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是你自己願不願意。而且世尊給我們介紹一個法門,持名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古大德稱之為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你要真想去,諸位要知道,那是佛境界,凡聖同居土也是佛境界,跟華藏世界十住菩薩沒有兩樣。比我們現在講的高,我們現在才十信位,十信還沒講完,十住菩薩的境界。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是佛境界,所以淨宗稱為一生成就的法門,一生成佛。
所以《無量壽經》上,一開端,佛就教我們善護三業,這是教我們要認真學習的。善護三業就是此地『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而佛在《無量壽經》上,把口業擺在第一,一般經論上都講身口意,《無量壽經》上是口身意。你要想想,他為什麼這麼說法?口業最容易犯,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已經養成習慣。修行從哪裡修?從口業修,也就是說修正我們的言語,修正我們說話的態度。這不容易!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你這些毛病、習氣沒有人會說你,說你怎麼樣?會得罪你,不願意說你。就是遇到個老師,老師也不說你。老師教學生,通常會說他的是二十歲以下,你的社會經驗還不多,你還是個孩子,可以教你、說你;二十歲以上,成年了,對你要尊重,不說你了。所以成年之後,一生只有兩個人說你,一是父母,第二個就是真正的老師,不是普通老師。而且你真正肯學,能夠尊師重道,依教奉行,老師會教你。
如果你不是真正尊師重道,你不能依教奉行,老師不會教你。為什麼?如果說多了,你心裡面生煩惱,跟老師就結了冤仇,老師很聰明,絕不跟學生結冤仇。我親近三個老師,都是這樣的。他們對學生,我都看得很清楚,聽話的、依教奉行的,老師真教,有打有罵,很嚴格。表面上奉承,所謂是陽奉陰違,背後對老師的教誨並不悅服,甚至於還有批評,這樣的學生,老師不教,老師對他很客氣。李老師也給我講過,不要跟人結冤仇。諸位想想,對學生尚且是這種態度,何況是外人。
人生在世,一生障礙很多,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許許多多障礙裡面,最嚴重的是人事的問題,就是人跟人的相處。人跟人都是緣分,過去生中有善緣,處得挺好。但是善緣到底有多長、多久,如果這個善緣時間很短,緣盡了,就淡薄了,甚至於由善緣變成惡緣,太多了!這是什麼原因?從善緣變成惡緣,我們自己一定有哪些地方沒放下的,惹對方不滿意,要認真反省。如果反省沒有,沒有哪裡對不起他,你就知道是過去生中的宿業,決定不可能說是沒有原因的。
你要是真的想通、想明白了,接受,歡歡喜喜的接受。他罵我也好,打我也好,毀謗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統統接受,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沒有報復。為什麼?消業障!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哪有不做錯事情的道理?做的錯事太多了。所以這一生在境界當中,要懂得懺悔,才能把業障消除。業障消除,你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我們念佛到臨命終時沒有障礙,這比什麼都重要。現前什麼障礙都沒有關係,你把所有的功德累積到求臨命終時沒障礙,就決定往生。
處事待人接物,佛就是從經教裡頭教導我們,早年我常講的,好像我還寫過不少,「經論印知見,戒律正身語」。就是戒律是我們言語造作的標準,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戒律修正我們的言語造作,這是佛經的三藏它的作用。所以經論雖多,它是有用的學問,你學了一定得好處,而不是所學非所用。除非你學了你不願意用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決不是經論的本意。
偈頌裡面講「善學於戒」,關鍵的字就是「善」,如果是學戒,還不難,善學可就不容易,善學是活活潑潑。對戒律,你一定要懂得佛制這條戒的用意在哪裡,緣起。他為什麼要制這條戒?這條戒依據什麼樣的理論?這條戒怎樣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人、時、處所、事常常在變化,不相同,戒律的落實也是隨著人事時處變化,那叫善學。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這就是戒學裡頭所講的開遮持犯,你一定要懂。每條戒都有開緣,在什麼時候叫開戒,開戒不是犯戒,活用。大概開戒的緣在什麼條件之下?最重要是利益眾生,而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眾生,叫開緣。遮,遮是禁止,決定不能犯。譬如殺戒,佛經裡頭有例子,說了個開緣,這是佛陀在經上說的。有個出家人隨著一批商人,乘船到海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貿易團體。這個出家人跟著這個團體一起,搭他們的便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這批商人獲得很大的財寶,其中有個商人起了個惡念(全部五百個商人),想把四百九十九個都害死。目的是什麼?這些財物他獨吞,發這個惡念。這個出家人證得阿羅漢,有他心通,知道這個人發的惡念,這個惡念可麻煩了。他要是殺了他的同伴,這四百九十九個人,他要墮地獄;奪那麼多人財產,那是盜戒。你看犯殺戒,又犯盜戒,他要盜這麼多人的財物,來生要還債,哪一生才能還得完!
可是現前他這個邪念很深很重,決定不能夠說破。說破他頭一個要殺你,殺你滅口,你怎麼知道他的祕密?先要把你殺掉滅口。羅漢在此地怎麼辦?想來想去只有一個方法,把他殺掉,所以羅漢把那個人殺掉了。這是什麼?這叫開緣,開戒。這個殺掉,在事上,救了船上四百九十九個商主,救了他們,也保全了他們的財產。這個動惡念的人,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了念頭,還沒有起現行,還沒有做,所以把他殺掉他不墮地獄;他起這個惡念罪還輕,沒有起現行。所以這個殺人完全是救人,不但活的救了,死的也救了,不墮地獄。這就是「善學於戒」,佛給我們舉了個例子。這個殺生不叫做破戒,叫做開戒。它有這麼多條件,必須要這樣做法,這個做法眾生有利,決不是利己的,是利益大眾的。
所以,佛的戒條雖然多,條條都有開緣。沒有開緣的時候決定禁止,連蚊蟲螞蟻都不可以傷害。蚊蟲來叮著你身上,你肯布施供養,你就讓牠吃飽,牠自然會走。你不願意布施供養,你把牠趕走就好,不能把牠殺死,這是決定不可以,這沒有開緣的,這個要懂得。這些小動物都通人情,我們見過的例子太多了,可惜很多人不學佛,學佛的同學都知道。種果木樹,果木樹鳥吃,果木將成熟了,鳥來都把它都吃光,他就沒收成。所以用什麼方法?想出種種方法來防禦、捕捉,捕捉又殺生。所以懂得的,他就跟小鳥商量,跟牠們約定,譬如我這裡有一百顆果木樹,我讓十棵給你吃,其他的九十棵你可不能動。行,鳥會聽話,真的,牠就吃那十棵,其他的牠不吃,學佛的人才懂得。慢慢的你的善心就感應了牠,牠將來到別的地方去覓食,牠就不到你的果園來。
種菜,菜有很多蟲吃,我們早年在古晉山上,丹斯里李金友的菜園,我去訪問的時候,他的菜園是六年。他告訴我,第一年所種的菜,百分之九十五被蟲吃掉。他不用農藥,不殺蟲,他也沒有跟蟲商量,反正吃就讓牠吃。第二年差不多百分之六、七十,有一點回饋。我去那裡是第六年,每年每年蟲減少,我去的是第六年,他說那一年差不多收成可以到百分之九十,蟲吃的百分之十。沒跟牠商量,如果跟牠商量的話,可能牠保留的就更多。由此可知,小動物通人情,你不害牠,牠對你就不報復;你愈殺愈多,殺不盡,就是冤冤相報。你就從這些地方看得非常的明顯。為什麼要作惡?人生在世,厚道一點好,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接物。
這一生窮困,窮困是自己的業報!怎麼樣改善?你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訓》,我們這邊有《了凡四訓》的錄音帶、錄相帶。不喜歡聽講,聽講會打瞌睡,我們這裡還有《了凡四訓》的電視劇,過去是馬來西亞拍攝的。你就看這個,一家人都看,你學學了凡先生改造命運,你能把這個學會了,後福無窮,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財富,一定得財富,求聰明智慧,一定得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一定得健康長壽,沒有一樣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就能得到。今天我們一般人求不到,什麼原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而且求的時候都造罪業。不但你得不到,把你自己命裡頭那點福分都虧折了。
所以,因果教育我們要全心全力的去提倡,你真正懂得,你這一生哪有不快樂的,哪有不幸福的!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想幫助大家,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們都希望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怎樣才能夠獲得?教育,這是中國人最有經驗的,四種教育,家庭教育(在形式上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教什麼東西?教的東西內容有四樣,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每種教育都要以這個為主修的課程,倫理、道德、因果、宗教。宗教是講覺悟,宗教教育範圍很大,「善學於戒,不作眾惡」,這四種教育統統包括在其中;倫理是根,道德是本,因果是枝幹,宗教是花果。諸位細心去體會。
我們今天這些教育全部都失掉,所以社會動亂,人心不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天天造罪業,想求福報,怎麼可能!過去生中修的一點福報,很容易就報掉了。為什麼?心行不善,虧折掉了。這些事情非常的明顯,你只要細心去觀察都在身邊。或是親戚朋友,你都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別人看清楚。看清楚之後,回光返照,好好的想想自己,人就覺悟了。
覺悟之後,最重要的是善學於戒,戒就擴大了。佛菩薩的教誡,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誡,都能夠融會貫通,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不再造惡,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命運就轉變了,就改過來。你這一生當中,真的,我們過年跟大家祝福,我看到賀年卡裡面都寫著「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是兩句祝福的話,是不是真的?你要是想變成真的,你就要懂得因。歲歲平安的因是什麼?年年如意的因是什麼?就是這兩句話,「不作眾惡,歲歲平安;善學於戒,年年如意」。可是我平常講的沒有用這兩句,意思是一樣的,更好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不作眾惡,你就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再過兩天就是我們農曆年的除夕,我在此地用這兩句祝福諸位同學們,真誠的祝福。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肯定統統都會得到平安、如意。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47: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