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9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九卷)  2006/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註解第四個小段「對辨成例」,第四句「世同出世例,如上升樓閣,願升正法樓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我們住在都市,現在的都市都是高樓,天天都有上下。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當我們上高樓,現在無論是走樓梯、無論是電梯都一樣,你是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個時候,看到這個現象就要想到「當願眾生,升正法樓」。你看菩薩,那就是菩薩,念念不忘正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為什麼他們不會迷失自己,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時時刻刻把正法忘掉,沒有法子提升自己,總的來說,我們的警覺力量不夠。

  實在說處於現代的社會,如果沒有相當的警覺,將來一定要吃虧,虧會吃得很大。但是現在人確實迷惑了,迷得太深,不知道眼前這個社會問題的嚴重。什麼問題?疏忽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的教育就是教我們做人,教導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首先把關係搞清楚,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除這四種關係之外,所有一切人全是朋友,四海之內皆朋友也;現在我們講,全世界的人類都是朋友。朋友之間的往來,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誠信,真誠、守信,這是基本的原則。明瞭關係之後,就要教導我們怎樣跟人相處,父子怎麼相處,夫婦怎麼相處,君臣、兄弟、朋友如何相處。明瞭之後都能落實,家和了,家和萬事興,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今天胡主席提出「和諧世界」,你想想看,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怎麼做起?這個要智慧、要修養、要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通達之後,你就曉得怎樣相處,就不會產生錯誤。聖人教人,那個靈感、智慧、方法從哪裡來的?不是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我們知道聖人沒有妄想,聖人不會作夢,因為他沒有妄想。從哪裡來的?從大自然的規律、運作、啟示得來的,取法於自然的法則。大自然是和諧的,宇宙是和諧的,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相處本來是和諧的,從這裡得到了啟示。

  不和是怎麼產生的?不和是從我執產生的,執是執著,我們平常講的自私自利,就不和了。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都為自己的利益,要去侵犯別人的利益,那怎麼會和?損人利己,人人都有損人利己的念頭,麻煩大了。我想佔他的便宜,他想佔我的便宜,你們諸位想想,結果是什麼?結果就鬥爭,結果就戰爭,這就不和了,把宇宙的和諧破壞,地球的和諧也破壞了。這個病態很嚴重,現在整個地球上,這種病態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古聖先賢的教誨,每個宗教裡面的經典,都教導我們彼此要和睦相處,彼此要互相謙讓。別人缺乏的,我有的,一定要主動去幫助他,捨己為人,這是宇宙自然的法則,宇宙自然的法則就叫做道德。道德不是別的,道德是宇宙之間運作自然的現象;不道德就是違背自然現象,破壞和諧。佛在世間教導的時間長,所以教學的典籍非常豐富,特別是《華嚴經》。早年我初學的時候,方老師把這部經介紹給我,告訴我這是佛教的哲學概論。我跟他學哲學,佛教哲學概論就是這部經典。我剛才看了一下,我們今天講到的是一四九九集,明天是一千五百集,我們一集是兩個小時,明天是《華嚴經》第三千小時。三千小時應該可以入經文了,緣很殊勝。

  這個經大,方方面面說得非常詳細,尤其是這一品,跟《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一類的,這一類叫行經。經典,古大德給我們分析有四種:教、理、行、果。有教經、有理經,講理論的;行經,這是日常生活的;果經,那是講果地上的境界。《華嚴》統統具足。這一部分、「梵行品」都是行經,我們學了之後,要落實在生活上,過普賢菩薩的生活,過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們每個同學認真努力來學習,改善我們生活的品質,改善我們許多錯誤的觀念。學了之後要認真的懺悔,認真的改過,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不要輕易錯過。要認真去學習,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上樓梯的時候,登上電梯的時候,要想到這一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聽聞到正法,都能夠年年月月提升他對正法的修學,這是「世同出世」,在世間就等同出世。實在講,世出世間是一不是二,就看你用心。善用其心,世出世法是一;不善用其心,這就是二。文殊菩薩說得好,總的綱領就是要善用其心,心要用得正。善用其心總的來說,決定與大菩提心相應,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實,這是善用其心。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都要落實才行,不能夠落實就是造罪業。

  你看,真誠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貪瞋痴慢,你有名聞利養,染污!平等的反面是高下,總覺得自己比人高,總覺得別人不如我,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連人都輕視,何況這些動物、植物,沒看在眼裡。如果你要了解其中的因緣果報,我相信你一定會認真改過,果報太可怕了。你這種姿態,輕慢別人,目中無人,將來的果報是你被別人輕賤;換句話說,沒有人瞧得起你,沒有人尊敬你,永遠處在卑下的地位。「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定都是自己造作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沒有一樣是沒有果報的,再輕微的一個念頭,都逃不了果報。因是自己造的,果一定要自己受,沒有人能夠代替的。這些道理、事實,不但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其他宗教典籍,世間很多書籍上都講到,因果教育!

  諺語常講,佛門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為報應不空,我們常常講三種: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循環就是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個真正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在這一生當中,絕對不跟一個眾生結冤仇,那你就算是覺悟了。不但不跟人結怨,畜生都不可以結怨;不但畜生不能結怨,植物也不能結怨。

  所以,佛戒經裡頭對出家人,「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活活潑潑的,你不可以從它上面踏過。除非這個地方沒有路,你必須要從這裡經過,這行,這叫開緣;如果有路,你可不能走近路,你一定要繞著路走,你不可以踏草地。佛在戒經上教出家人,出家人應當學,在家人也應當學。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真誠恭敬,鬼神都恭敬我們;你要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一般這些災難你就很少遇到。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的誠敬,這是好的,這是很重要的,不能不認真的去學習。也要願一切眾生有機緣遇到正法,時時刻刻提升修學的境界,我們的心量就拓開了,我們的嫉妒、障礙自然就化解了。

  再看第五句,「以因同果例,如正出家時,願同佛出家等」,這個「等」就是像這個例子,後面會很多。出家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講,「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這個都要懂得。出有「身出心不出」,身出家了,念念還留戀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放不下名聞利養,身出家了,心沒出,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心出身不出」,身在家,但是心出家,這是好的在家居士,如法修行。我們看《無量壽經》前面講的「賢護等十六正士」,他們這些人心出身不出,在家的。維摩居士也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榜樣,心出身不出。維摩是佛的地位,他不是菩薩,他是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學生,目犍連、舍利弗、迦葉這些大弟子們,見到維摩居士,都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的禮節完全相同。這是什麼?做給我們看的。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示現的是在家佛,他們修證的境界完全相同,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他們的成就,怎麼可以輕視?

  在家修行有成就的人,同樣的他能證阿羅漢果,他能證菩薩果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對於在家修行人不可以輕慢。很多出家人不懂得,特別是年輕初出家沒有多久,這個衣服一穿上,以為就很了不起。在家居士都要對我恭敬,他自己貢高我慢,這造罪業。他不曉得在家居士當中有很多證果的人,修行開悟證果的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第二種。

  第三種,「身心俱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樣子,以及釋迦牟尼佛當時這些弟子們,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統統都是身心都出。第四種,「身心都不出」。是哪一類人?在家的居士,這身心俱不出不是講外面人,外面人不算,這是講佛弟子,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外面人不算。這種人他也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受了菩薩戒,完全不懂,完全不能夠受持。居士,身沒出,對佛法的修學是一無所知,心也沒出,身心都沒有出。這是出四種。

  家也有四種,第一種叫「田宅之家」。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你有房子、有田地,有土地、有房屋。你出家了,你把這個捨棄掉,這是世俗裡頭出家的概念。這個出家並不能了生死,也出不了三界,這是形象上的出家。這個家,這是第一種。第二種,「煩惱家」。煩惱是家,煩惱不斷,你出不了六道輪迴。煩惱是因,輪迴是果,所以煩惱是家。煩惱放下,煩惱家出了,你田宅這個家沒出,這在家居士,沒出,不要緊,你把煩惱斷了。那就是什麼?心出身不出,他有成就。所以,煩惱家比田宅家重要多了。

  第三個,「三界家」,就是六道。三界六道是家,真的是家。你看我們生生世世都在搞六道輪迴,沒能夠出離,這是家,從果上說的;出煩惱家是從因上說的。最後一個,那高了,「出無明家」。出無明家是什麼?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了。所以出無明家,最低的限度是《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用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發的什麼心?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才是本性本善,完全回歸到本善。大乘教裡面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提心一發,你回歸到佛性。我們講得很多,十住菩薩跟究竟果位,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無明習氣還在,四十一個階位是無明習氣淺深不同,除這個之外,什麼差別都沒有。

  所以和諧世界、平等世界在哪裡?在華藏、在極樂世界。我們要想生華藏、生極樂世界,你就要懂得,和諧太重要了。首先要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和諧,從我做起!這個話我們在講席裡頭應該說了上千遍以上,常常講,常常提醒同學們。我每次提醒大家的時候,都提醒自己一次,所以自己很有受用,遍數太多,很有受用。決定要把自己內心,我們講內心深處,對於人事物的對立的念頭要放棄,這個念頭是一切違背和諧的根源。別人跟我對立,那是他的事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我們沒法子的;要求我對他不對立,我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也對立不起來。兩個都對立才能對立得起來,一邊不對立,像打拳一樣,就打空了,你打出去沒回應,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物也不對立,平等心、清淨心就現前。只要不對立,給諸位說,跟一切眾生懷疑的心沒有了,不再懷疑。我們講疑慮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衝突沒有了,你說你多快樂!你想想看,這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從這個地方能體會,你就能體會到顏回的樂趣、孔子的樂趣、諸佛菩薩的樂趣,你才能體會到一點。你要不能把內心深處對一切人事物對立這個念頭放下,你體會不到,聖賢人的樂趣那個味道你體會不到。總得你自己放下,真正放下,你才能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你懂了。你要不入這個境界,給你講解都聽不懂,你都不曉得是怎麼回事情,因為你自己內心裡頭有障礙。

  所以,首先要把內心這個障礙化解掉,然後再幫助別人。如果他也懂得這個道理,他也在這上做功夫,那就太好了,他境界提升得就快。他要不懂,根性很鈍,煩惱習氣很重,那怎麼辦?聖人教誨,持戒。持戒,中下根性的人很得利益;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也持戒。為什麼?做給中下根人看的。不能說上上根人不持戒,中下根人看到:他不持戒,我為什麼要持戒?所以佛都持戒。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符合戒律,就是說他圓圓滿滿統統做到了。你決定找不到他有一樁事情違背戒律,就是犯戒的,沒有,大小戒律,決定找不到。他做樣子給人看,這就叫做大慈大悲,示現的身教。身教要做到什麼時候?沒完的時候。為什麼?眾生沒度盡,只要還有眾生,他就要做這樣子,做出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就是持戒。做給別人看的,利益大眾的,利益社會的,慈悲到極處!小小戒都不捨,慈悲到極處。

  所以在過去,出家不容易,你想想看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無明家,真不容易;現前這個社會更難。如果只出形式之家,而煩惱習氣一絲毫沒有斷,這個不好,這個果報很苦,也是諺語裡面所說的,「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他出家了,修道了,為什麼墮地獄?他沒有真正能夠如法修行。他什麼罪名墮地獄?破壞佛道的形象,這個罪名就墮地獄。佛道是聖賢,你怎麼可以把聖賢的形象破壞!今天學佛,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在家,人家知道你是在家學佛的佛門弟子,如果你連三皈、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人家就會批評你,「你破戒,你作惡(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學佛的人都作惡,這個佛何必要學它」。因為你作惡,人家批評是把整個佛教都帶上,你就把整個佛法形象破壞。這個罪重,這個罪跟破和合僧的罪是相等的,阿鼻地獄。所以你何苦?出家,被人譏笑的機緣更多。在家,不認識,不曉得你是學佛的,他不怪你;他知道你是學佛的,他就會毀謗你。道理在這個地方。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印光老法師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不給人剃度,大慈大悲!你想為什麼?剃一個,送一個到地獄,剃兩個,送兩個到地獄,祖師心地很清楚,不忍心!所以他只收在家弟子,給人傳授三皈五戒。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傳戒,為什麼?傳戒,受戒的人做不到,全都破戒,全都犯戒,這罪還得了!不做這些壞事。你看一生不做住持、不做當家,一生不蓋廟,給我們留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向他老人家學習;現在的話說,向他老人家看齊,看齊就是學習。他是我們的好榜樣,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換句話說,就是在此時此處,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

  這是一位高僧大德,在家的信徒多,供養多,所收一切供養自己沒有享受,完全輾轉替他做功德。做功德裡面最殊勝的,所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這什麼功德?印經。他把這些供養收集起來,成立個「弘化社」,蘇州的弘化社是印祖弟子供養的錢建立的,就是佛經流通處。自己印書,印經書、印善書,到處結緣。在當時這是最好的方法,用這些書籍普度眾生。在現在,除了書本之外,還有現在看到多的,有錄音帶、有CD、有VCD,這些東西比文字還方便。所以我們要懂得利用這些高科技,把正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這裡頭決定沒有過失。你要是蓋道場,末法時期,出家人如果名利心沒有放下,身出心不出,他就會爭奪廟產,爭奪廟產破壞了佛教形象。祖師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幹這些事情。這都是我們要細心觀察,細心體會,認真的學習。

  最如法的道場,我們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居士供養的道場,大家熟知的,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佛在這些地方講了不少經,這個地方的財產是居士的,佛沒有接受,不是說送給佛,佛沒有接受,佛出家了。而是什麼?借用,他們來提供講經修行的場所,佛跟弟子們不用了,物歸原主,是他們的。借來使用期間,還是他們的,房舍有損壞,需要修理,是他們的事情,佛跟這些出家人決定不聞不問,心地清淨。以前這些老和尚給我們講,佛陀在世,房子漏雨,他們就讓一塊,到乾的地方去打坐。實在是不能住了,不能住就走,修繕房屋是房屋主人的事情。他們生活還是出去托缽,日中一食,過最簡單的生活,保持身心清淨、平等、慈悲,一絲毫都不染污。那是真正的出家,身心俱出,真的他們是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無明家。

  阿羅漢出三界家,法身菩薩出無明家,初學的出煩惱家,煩惱逐步的斷。我們的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少,你就一年比一年出一點了,這叫真幹,這叫真功夫。絕對不是說你記誦多少經典,背誦多少經典,你會講多少經典,你的煩惱沒有斷,一點用都沒有。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六句,「捨偽歸真例,如著瓔珞,願到真實處等」,這一類的例子。瓔在古時候多半是戴帽子繫在帽子兩邊的裝飾;珞是佩在身上的,這瓔珞,都是裝飾品。世人都以這個為美,你看現在珠寶店裡面,瓔珞價錢都很高。這些東西都不實在,佛法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東西是真的?道德是真的。你戴著滿身珠光寶氣,人家看到對你很羨慕,你有那麼多財富,實在說,不如自己修養道德。道德能感動人心,能夠幫助人斷惡修善,幫助人破迷開悟,這就是真實處。

  真實處怎麼落實?這一品經裡頭,一百四十一願就是真實處,你要都能做到就落實了。這些年我們極力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是真實處。人,任何一個人,果然能夠真正落實《弟子規》,給諸位說,這個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一定能夠保人身。而且比這一生的生活會更殊勝,也就是說福報比這一生更大,這是一定道理的,因為《弟子規》就是倫理道德的落實。倫理道德不是空洞的,確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決定不能夠忽略。首先,要把它念熟,能記得住。我們把它重新分段,總共有一百一十三條,有些一句就是一條,最多的有四句是一條、八句是一條,就是講一樁事情,兩句說一樁事情的比較多。一定要做到,這就是落實到真實處。

  譬如我們下面一百四十一願總共分為十段。第一段「菩薩在家」,在家修行的。不是初學,是菩薩,菩薩在家他才能發這麼大的願,跟《弟子規》裡面「入則孝」二十四條很接近。把這個合起來看,就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去修。《弟子規》裡面講「父母呼,應勿緩」,在《華嚴》裡面,諸菩薩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他的境界跟別人不一樣。《弟子規》裡面講的是你的生身父母叫你,你趕快要答應,你不能懈怠。可是大乘教裡頭,尤其《華嚴》,《華嚴》是一乘教。在過去也跟諸位介紹過,佛法裡面,一乘經典只有三部,《華嚴》是一部,《法華》是一部,另外是《梵網經》。《梵網經》沒有完全到中國來,到中國來只有一部分,就是《梵網經.心地戒品》兩卷,這是屬於一乘教。

  一乘是什麼?一乘是直接成佛,這個修學是以無上正等正覺為標準的,這是一乘教。如果是以正等正覺為標準的,這是大乘教;如果是以正覺為標準的,這叫小乘教。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標準是正覺,我們稱小乘;如果他是正等正覺,就是大乘;一乘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分就很容易清楚,你一點都不會迷惑。在大乘教裡面,不要說是一乘,大乘教都是這樣的,一切眾生皆是父母。你看大乘菩薩戒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菩薩戒經裡頭;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呼喚你,你都要答應,而且都要恭恭敬敬。在中國周朝,周文王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三千一百多年,周文王。我們在史書裡面看到,文王的母親(這沒有話說,真是聖人)太任,懷孕的時候就胎教。懷孕的時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小心謹慎,決定沒有負面的,就是不善的這些事情,她都遠離。不善的,眼睛不看,耳朵不聽,口絕不說,影響胎兒。所以中國典籍上記載的,胎教,這是太任,生下來的小孩就是周文王。

  書上記載,他出生的那天,有一隻紅色的鳥雀,赤雀,就是紅色的一隻鳥雀。口裡面含著個像我們現在人講卡片,鳥嘴裡面含個卡片。這個鳥飛到周文王的家裡面,含著個卡片,卡片留下來,鳥就飛走了。卡片上有字,所以大家說這是聖人出生的瑞相。卡片上寫著什麼字?第一句說「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還滿長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就想到第一句,一切恭敬,你看普賢行願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但一切人,一切動物,連蚊蟲、螞蟻都有佛性,你都要對牠禮敬。前面跟諸位報告了,樹木花草都要對它禮敬,敬!敬的反面是懈怠,懈怠就是不恭敬。如果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敬超過我們的懈怠,大吉大利,果報是吉;如果反過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懈怠,馬馬虎虎,沒有看得很重,沒有一點點恭敬的意思,果報是滅,滅亡的滅。

  在處事待人接物,下面兩句說得好,「義」,道義,你的道義勝過你的欲望,別人就聽你的,就服從你,你能夠做一個領導人,祕訣就在此地。你道義看得很重,自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看得很輕,你就是個很好的領導人。如果反過來,你把你的欲望看得很重,道義看得很輕,果報凶!那是吉利的反面,果報凶。凶到什麼程度,就看你做得怎麼樣,嚴重的時候是眾叛親離,大家都不理你,沒有人願意跟你往來。為什麼?你這個人沒有道義,只是自私自利,誰願意跟你往來?所以古人講的瑞相,不迷信。

  但是這個鳥含的這個,也是個紅色的卡片,叫丹書,上面寫的這些字。這是種傳說,因為它太遠,時間太遠了。你看漢朝,《史記》是司馬遷作的,司馬遷距離周文王是一千多年,大概總是一千二百多年。所以有人說這個傳說未必可靠,但是我們不去考證這些,我們覺得這個教誨重要,我們著重它的教誨。這個教誨裡,敬太重要了。你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普賢行願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看佛門許多的懺儀,拜懺的,你看「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這個句子太多了。學佛、學聖、學賢,從哪裡做起?從禮敬做起,對人、對事、對物要有敬意。敬意是真實的,不是虛偽的,所以誠敬。古人講誠敬是入德之門,你怎樣學習,怎樣契入道德的境界?你要有誠有敬,誠於中,敬表現在外面,裡面真誠,外面自然是恭敬的,這是應當要學習的,這是真實法。

  下面這一句,「以人同法例,如見病人,願離乖諍」。這一句在現代這個社會裡頭,我們要特別認真學習,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上疾病太多,各式各種的病都有。病從哪裡來的?古人有句話說「病從口入」,你的飲食不小心,貪吃、好吃,吃出病出來。尤其是中國人,喜歡進補,進補不是每個人體質都適應。體質不適應,不能補,你常常補它,毛病就出來了。

  所以,有許多同學送些補品給我,我不能不收,一定要收。不收他就不好意思了,一定要收。收了怎麼辦?自己又不能用,我作禮物轉供養給別人,為他修福,輾轉供養;有些老法師、大德居士他們需要,我就輾轉供養了。這些在平日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注意,現在的飲食很值得人憂慮。我不看報紙,也沒有訂報紙,但是我們鄰居有。早晨吃了早飯,出來的時候看到報紙還沒有收進去,在門口,看了看一個大標題。說瓜子,百分之五十五的瓜子都有毒。讓我們想到農曆年快到了,年節應酬比較多,這些點心,瓜子、花生總是免不了的。百分之五十五的瓜子有毒,這瓜子還敢買嗎?使我們聯想到,所有的點心恐怕都靠不住。

  現在做生意的人不像從前,從前做生意的人有道德,縱然為了賺錢,他不害人;現在人不一樣,我賺你的錢,我還要害你的命,這個不得了。你吃了這些有毒素的東西,你就會得病,許多像癌症什麼的,都從這兒來的,所以現在的飲食要特別小心。早年李老師在的時候,我在國外弘法,每次回去看他,他老人家都叮嚀「不要在館子裡吃飯」。這句話至少說了總有十遍以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館子裡不乾不淨,容易生病。

  說這個話都差不多在三十年之前,三十年前那個社會還稍微好一點,現在跟三十年前不一樣了。使我們想到古人所講的損人利己,這句話以前好像是說說,說得太過分了。現在這句話拿到現前的社會,那是完全正確。為自己的利益,不怕別人的傷害,即使他中毒送命了,他也沒有放在心上,只要自己的利賺到了。你想你賺的利有幾文錢?你一包瓜子賣幾個錢?你叫人吃了得病,於心何忍!大概現在沒有心了,所以他也就沒有忍了;沒有心是沒有良心,這怎麼得了!

  我們看到這麼一則新聞,就聯想到,過年時候這些東西最好我們都不要,還是一杯清茶供養。古人講的,「道人來到道人家,一炷清香一盞茶」,這樣招待就可以了。我們要考慮到安全、健康,這個重要,這些小節不重要,要照顧大家的身體健康,身心健康,這個重要。所以我覺得過年我們送禮,王老先生印的一本《健康之道》,這個好,做禮物好;另外我們這邊有個小冊子《延壽藥言》,還有個小本子《聖賢是教出來的》。我覺得這三樣東西,我們今年過年做禮物送人,比什麼都好。不要送點心這些東西,這個東西不太可靠,我們送這三本書,這個真的幫助人身心都健康。

  見到病人,「願離乖諍」,乖諍,乖是違背法度,諍是爭論,這個對於身體最不健康。發脾氣,佛門裡面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過去我在新加坡,許哲居士告訴我,發一次脾氣大概只有三、五分鐘,三天都不能恢復,所以發脾氣是最傷人的。你發一頓脾氣,傷害別人,我常常講只有三分,傷害別人;自己?對自己的傷害是七分。誰願意發脾氣?愚痴人!聰明人不幹這個傻事。你對別人傷害少,對自己傷害太大了。這個道理你不懂,最傷害身體的就是發怒。又何況常常發怒的人,種地獄因,地獄第一個業因就是瞋恚。貪欲墮餓鬼,愚痴墮畜生,瞋恚墮地獄。所以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不墮三途,常常保持心平氣和,這就是修養。

  辦事、對待人,不一定用發脾氣才能把事情辦好,太少了。真正是個好的領導人,他對他的部屬,嚴厲裡面有溫厚,讓這些部下對你有敬畏。嚴厲,怕你,又非常感謝你,又非常歡喜你,你就成功了。一味的威嚴,常常嚴格要求,動不動就發脾氣,你的部屬雖然怕你,心不服。這就是《弟子規》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你要從理去服人。理是什麼?愛護。

  我在年輕時候,也在政府機關上過班,工作量並不多,事情辦完之後看看報紙、看看書。有一天我看到我們那個靠背椅,我就往後倒,椅子前面兩隻腳就起來了,我們覺得躺在那裡很舒服。我的長官從背後來了,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到他,我就立刻站起來。一句責備沒有,告訴我:你這樣坐,椅子容易坐壞,如果椅子腿壞了,你就要摔跤。一種關愛的口吻,我一生這個毛病改過來了,從此以後再沒有這種坐的姿態了。因為你一想坐這個姿態,立刻就想到他那種愛護你的勸告。成功了!所以不必要馬上拍著桌子,瞪著眼,把你教訓一頓;他要是教訓我一頓,他走了之後,我還是一樣翹起來。為什麼?不服!所以一個成功的領導人有他的道理。這些地方我們親身經歷的,就從這裡學到了。待人總是厚道,常常關愛,關心、愛護,讓人家心服口服。

  所以乖諍是致病的根源,這個致不是對治,就是帶給你疾病的根源。貪瞋痴叫三毒,內有三毒,外有感染,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內裡面三毒除去了,外面雖然有病毒,你不容易感染到。今年世界衛生機構都發表,今年冬天可能有瘟疫,禽流感,估計是很嚴重。因為從今年的冬季到明年春季,在中國醫學裡頭也有這種說法,冬瘟跟春瘟連在一起,就非常嚴重。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感染會超過一億人,全世界,死亡率二分之一;換句話說,這個瘟疫死的人是超過五千萬。

  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驚慌!我就告訴他,驚慌就錯了。為什麼?你一定會感染。為什麼?佛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瘟疫還沒有發作,你天天在想,被你想成了,錯了。我們要想佛,要想佛陀的教誨,不要去想病。縱然病在我們這個地區爆發了,不去想它,你就不會感染。你相信佛的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決定不恐怖、不畏懼。得到,二分之一,還有二分之一不會死亡,還可以能醫得好的;只要不驚不怖,保持著心平氣和,就不會受感染。

  感染裡面,重要的還是在飲食。如果從因果上來講,殺業太重!吃肉的容易感染,吃素的不容易感染。為什麼?長年素食,跟這些動物不結冤仇。這種瘟疫,說老實話,還是這些動物牠們那些,佛法講神識,世間講靈魂,動物的靈魂牠來報仇,牠來報怨,牠死得不甘心不情願,這從因果上來看。所以採取素食,那就好多了。

  第八句,「以境成行例,如見湧泉,願善根無盡等」,這是第八個例子。你在境界裡,看到這個境界,回光返照,成就你的功行,你的功夫。舉個例子,你看到泉水,泉水從地下慢慢往外面湧,湧泉。看到這個境界,想到自己,想到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善根就像湧泉一樣,不斷的往外面顯露,不斷的增長,善根無盡!所以大乘菩薩,他到哪裡學?佛法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是佛法。湧泉是水,地下水,地下水是乾淨的,沒有染污的。泉水要是多的話,往往形成一個小池塘;如果在高處,會造成小瀑布往下流,常年不斷。它是活水,往往在冬天的時候它也不結冰,因為地下是熱的,它有溫度。你看到這個自然現象,就想到一切眾生都有善根。善根就像心地裡的泉水一樣,希望它也像外面泉水,永無間斷的向外流露,成就一切善法。所以會學,六根六塵統統是教材。這就叫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真正《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人事物,你接觸的時候都能夠感受,你都懂得善用其心。見到什麼都能回光返照,都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都能夠讓自己的善根發現。

  第九句,「以妄歸真例,如見婆羅門,願離惡等」。古時候的婆羅門教,就是現在興都教的前身,現在不叫婆羅門,現在叫興都教。我跟他們往來也很密切。在佛教裡面說,他們也實在是了不起,最早講六道輪迴是他們說的。他們的歷史說是有一萬多年,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詳實的記載,代代相傳,相傳一萬多年。在世界上一般學術界,承認它是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也比佛教的歷史早五千年;佛教,世界上承認是兩千五百年,所以它比佛教的歷史久。

  他們修定,修世間禪定,所以他出不了六道。但是他們的定功可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頂頭。他到那裡去再不能向上提升了,於是誤會把那個地方當作究竟涅槃,這就是錯誤;在佛法講,他把它當作究竟的佛果。但是他是定功支持他的,這個定深。八萬大劫之後,他的定力失掉,失掉之後他就往下墮落。這時候他就毀謗聖賢,認為古聖先賢講有一種大涅槃,不生不滅,我已經證得,為什麼還有生滅?古聖先賢的話靠不住,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妄語,大妄語,毀謗正法,所以多半是墮落在阿鼻地獄。這叫「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摔下來是墮在地獄。所以佛稱它不是善法,還是屬於惡法,因為結果還是墮落。

  六道是他們發現的,雖發現,正是中國人所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怎麼形成的?有沒有能夠出離六道的?這他完全不知道。到佛出現於世的時候,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三界二十八層天,每一層天的業因果報佛都說清楚,所以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二十八層天。修學,欲界天修十善業道,上品十善。欲界有六層天,上面四層,這是講欲界的上面四層,還要修定,定沒修成功,叫做未到定。當然也一層比一層深,好像考試一樣,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三十分,不及格,叫未到定。未到定裡頭也有淺深,夜摩天是最淺的,再深一點是兜率,再深一點是化樂,再就是他化自在天。往上去,定就及格了,分數就滿了,滿了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去了。

  所以色界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個階級。四空天也是修定,也是四個等級,合起來叫八定。四禪單獨講色界天,八定是色界跟無色界統統合起來講;不是說四禪外面有個八定,八定裡頭包括四禪,世間禪定。世間禪定不是真實的,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這個地方講「以妄歸真」,婆羅門把四禪八定當作真實;佛說這不是真實,這個沒有出六道。真實還要再往上修,第九定,佛學名詞上叫「九次第定」,那個就超越六道,阿羅漢所證的。阿羅漢所證得的是九次第定,八定再往上去就出了三界,那就是真實的。所以見到婆羅門,就要想到我要修真實法。我不要修到最高的還要往下墜落,依舊搞輪迴,這個就錯了,我們真的要修上上乘法。

  可是依修定這個方法,實在講哪個法門都修定,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修定。八萬四千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統統是修定,如果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佛法總的原則、綱領,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成就了。所以佛絕對沒有離開三學,我們離開三學想成就,這不是佛法,這是邪門外道,在佛法叫「門內外」;表面看起來它是佛事,但是裡面修學的不是的,跟戒定慧三學相違背。這個都不能不懂,因為在末法時期,這種現象愈來愈普遍,我們總得要清楚、要明瞭。

  學佛決定從持戒入門,你就沒錯。持戒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是戒律,規矩!不可以不學,這是基本的基本。我們今天戒律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弟子規》,有《弟子規》,學戒律不難。所以《佛藏經》裡面,《佛藏經》是一部經的名稱,不是佛的《大藏經》,它的名稱就叫《佛藏經》。《佛藏經》裡面,世尊說了這麼一句話,「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就是教給我們,學佛不可以躐等,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這就對了。

  中國從唐中葉以後,不學小乘了。不學小乘,學大乘能成就?能,憑什麼?憑儒。所以過去中國人,無論出家、在家,都念孔子書。有儒家的基礎,有道家的基礎,儒跟道的基礎代替了小乘。今天我們講儒家的根,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規》,所以我們選擇這個基礎的基礎做為我們的根本。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十善業道,再從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三皈五戒就沒有問題了。再往上去就可以進入出家的沙彌戒,沙彌戒再往上是比丘戒,一步一步往上去。

  今天我們沒有《弟子規》的學習,什麼都落空,一樣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在這裡用功下手的。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不但是出家學佛不能成就,在家也不能成就,這個不可以不知道,頂多學佛只修一點人間福報而已。再說真實話,福報是修了,未必在人間享。如果你沒有十善、五戒,你所修的福,可能到畜生道去享,餓鬼道去享,還有魔道,會到這些妖魔鬼怪裡面去享福,這就錯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55:45)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55: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9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