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9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一卷)  2006/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1

  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二00六年的元旦,首先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新年快樂。佛門裡面有兩句話,說「諸惡莫作,年年如意;眾善奉行,歲歲平安」。我們還是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真正能夠落實到歲歲平安,年年如意。謝謝大家。

  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提問的長行,最後的一段,我們還有幾句沒講完。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妙。『妙』、『極妙』,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妙者,煩惱障盡故,極妙者,所知障盡故」,這兩句說得好!煩惱障就是見思,我們講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由於思想見解的錯誤,所以導致我們的言行就錯誤,這才招來不善的果報。所知雖然不是障,這種障礙會障礙我們的所知。實際上,煩惱跟所知都有連帶的關係。在《華嚴經》裡面沒有說見思煩惱,它是講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障,妄想就是所知障。《華嚴經》上講得好懂,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煩惱障就盡了。諸位細細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你看煩惱是不是從執著生的?如果不執著,你想想看,你還有煩惱嗎?世間人所謂是成見,成見就是執著!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誤的。

  佛菩薩心目當中是法法皆如,法法不二。我們今天有執著,邪正是二法,善惡是二法,是非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要是碰到六祖惠能,你要向他請教,他就告訴你,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不二法,邪正是不二法,邪正一如,是非一如,善惡一如,所以法法皆如。為什麼?不執著就沒有了。執著個正,正的對面是邪;執著個是,是的對面是非,總是落在兩頭。《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二邊不立,還有個中道,中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中道跟二邊,不又變成對立?你永遠沒有對立,妙!但是這個境界是菩薩的境界,你要是有這個境界,那恭喜你,你不是菩薩距離菩薩也不遠了,也靠得很近。

  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門,誰入了不二門?圓教初住菩薩入不二門,入不二門就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了。不二門在哪裡?不二門是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也是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裡面,念佛堂的堂主平常提醒大眾,無非是叫大眾警覺到,不要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堂主常常提到,「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或者像《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念佛」,那就對了。如果身心世界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還有憂慮,你還有牽掛,所以你放不下,那就是煩惱,就是所知,就是障礙!

  往生那一刻當中不許有障礙,有障礙就去不了;只要最後那一念沒有障礙,就肯定往生。但是最後這一念,你能有把握嗎?平常念佛是練功夫,什麼時候用上?就是臨終最後一念,希望平常念得很熟。由此可知,平常就要練習放下,臨終才有把握。平常念佛,什麼都放不下,你說你臨終會有把握嗎?靠不住!所以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要知道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二障。所以這兩種障平時就要把它淡化,雖不能斷,要看得很淡。分別,對於一切法分別執著,很淡薄,希望一年比一年淡,功夫就有進步。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就對了,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於一切法裡頭最重要的是得失要淡,得到不生歡喜心,猶如未得;失掉了,絕對沒有懊惱,如同沒有。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不生一個妄念,這叫功夫,這就是此地講的「極妙」!

  再往下面看,『為上,為無上』這兩句。「上者,望下無及故」,下面達不到。這是如來的果地,下面是等覺,等覺下面是十地,都沒有達到究竟果位,所以稱之為上。「無上」,究竟果位上,再往上面,上面沒有了,它到了頂頭,所以這是究竟佛果位。究竟佛果位,諸位要知道,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菩薩最高的位子是等覺,等覺菩薩只剩一品,叫生相無明。你想想這個無明的名字,顧名思義,這品無明要斷了,相就沒有了。宇宙之間所有的現相,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統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無上。

  可是佛、菩薩都非常慈悲,到這個境界,他們最後那一品無明不斷,諸位要曉得,不是沒有能力斷,不像等覺,等覺是想斷斷不了。如來不斷,他想斷確實能斷,為什麼不斷?斷了就不能度眾生了;不斷,叫「留惑潤生」,這叫大慈大悲。他要把這一品無明留著,留著怎麼樣?留著現相!他可以在一真法界、可以在十法界得大自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諸位要知道,到法身菩薩就沒有一定的身相,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哪來的身相?他所現相是隨類化身。《楞嚴》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想他是個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我們眾生心裡想觀世音菩薩是個女相,他就現女相;觀世音菩薩是男相,他就現男相,這是叫隨心應量。說法亦復如是,沒有定法可說。所以佛跟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沒有一定的身形,沒有定法可說,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才契機契理。

  末後兩句,『無等』,『無等等』,「望下無儔故」,望下是等覺菩薩。等覺雖然是等覺,並不是究竟圓滿佛果,只是非常接近;等於,並不是。所以實在講,「無等」,不能跟他等,確實是差一級。「無等等」,等覺菩薩多,你看看許多等覺菩薩。這個跟究竟果地可以說常常在一起,已經打成一片,事上決定沒有階級,理上,他那一品無明想破破不了。如來這品生相無明,確實有能力破而不破,無等等!

  後面這一句,「所以廣舉諸德者」,廣舉諸德就是前面二十問,這二十段。「欲顯行之勝故」,這個行,古人是右邊圈個圈,念去聲,念ㄏㄥˋ。「欲顯行之勝故」,這個行是當動詞講。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念ㄒ一ㄥˊ,咱們就念行!知道這個行是個動詞,不是名詞,不是形容詞,知道就好,曉得諸佛如來菩薩行無比殊勝!你看智首菩薩問了這麼多的問題,從這些問,你就曉得菩薩行。而菩薩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不能不知道。「上來問竟」,智首菩薩提問到這個地方我們讀完了。

  下面是文殊菩薩的解答,所以底下第二大段,「文殊答」。答的文裡面又分成兩段,第一段,「歎問成益」,讚歎智首菩薩能提出這些問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他要不問,我們想不出來。他的一問,我們聽了之後都會點頭,確實讚歎,問得太好了。我們真正想知道的,而說不出來,他代我們說出來。我們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

  這一句『善哉佛子』是讚歎,佛子就是指智首菩薩。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你問得太好了!清涼大師在此地的註解,「言饒益者,利益也」。饒是非常豐富,豐饒的利益,利益眾生,利益人天。『安隱』就是安樂,這跟我們現代社會恰恰相反。現在社會動亂、不安,苦難很多,所以我們都求安定,都希望離苦得樂。後面『利樂』,樂是歡喜、愛好,也可以念成利樂,利益快樂,都能夠講得通。總的來說,利跟樂就把前面二十問統統都包括了。我們所求的,自利利他,求自己覺悟證果,也願一切眾生斷惑證真。這一段是讚歎智首菩薩能問這麼多問題。

  下面第二段,「正酬其問」,酬是酬答,答覆智首菩薩所提的這些問題。「於中二」,在答覆裡面有兩段,第一段「標因成德,酬其舉德」。正是智首菩薩所問的,舉就是舉問,他既然舉問了,一定要答覆他。後面第二大段是「指事顯因,酬其徵因」,他曾經問為什麼,這為什麼是問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間會有這麼多的事相,為什麼會有?底下的經文就給我們解答。「初先」,這是第一段,「先」是第一段。我們看經文: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這一段是答覆他,這是「標因成德,酬其舉德」。我們先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先標其因」,標是指出來,把它的真因指出來。因是什麼?因是心。「謂善用其心,心者,神明之奧,心正則萬德攸歸」,我們先看這句。這句非常重要,什麼人要是懂得,學會了,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善用其心』!你看文殊菩薩講『若諸菩薩』,這個「諸菩薩」是從初發心到等覺,五十二個階級。當然已經證果的菩薩沒有問題,真的是善用其心。哪些人?《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決定沒有問題;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當然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有問題的人是誰?沒有明心,沒有見性。心是什麼?不知道。你看《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考考阿難,沒有說什麼真心、妄心,先不談真心、妄心,先問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是強,說了六個處所,都被世尊否定;還沒有講心,只問心在哪裡。我們世間人一般都是講心,心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用的是什麼?修行,這是根本,你要是不在根本上下功夫,那你就錯用了心。這個地方講的心是真心,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心者,神明之奧」。神是什麼意思?是通達的意思,通達萬物,包括一切現相。它的性相,性是體,相是現相。理事,理是道理,為什麼會發生;事是事相。因果,理上的因果,事相上的因果。我們通常用這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是心。

  大乘教裡面常講,真心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相,是我們心裡面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得的。儒家講「性本善」,那個性就是此地講的心,本善!本善指的是什麼?佛講得清楚,本善就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而是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差別,我們真心跟佛心沒有兩樣。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都是佛?真心一樣,智慧德相一樣,絲毫差別都沒有,佛眼所看的。奧是深奧。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無始以來迷失了真心。迷失了之後,那就是不善用其心。迷失了之後,用什麼?用妄心,用妄心就不善,真心才善,關鍵在這個地方。

  真心是什麼樣子?大乘教裡頭佛常說,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就是真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就是妄心。真是平等的,那妄,妄還有等差,這就是迷悟有淺深不同。六道凡夫迷得最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真心不能現前。這類眾生最不好教,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所以要很長的時間接受佛法薰陶,才有一點善根;如果不接受佛法薰陶,善根無從建立,佛在經上才說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得人身,以什麼為可貴?聞佛法最可貴了。聞佛法,雖然你沒悟,但是阿賴耶裡面有了佛法的種子,這就是善根的起源、善根的種子。有這麼個種子,如果遇到佛緣它就會增長,增長是不會快速的,所以修行成佛要無量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凡夫業障深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這很不容易。縱然生生世世得人身,不見得生生世世你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所以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你阿賴耶識的善根種子才得到薰修;要薰修很長的時間,才真正變成善根。

  就像植物一粒種子我們種在泥土裡面,也要有一段時間它底下才生根。下面生根,上面發芽,這個根就有了力量。想想我們今天的根,這個種子有沒有生根?有沒有發芽?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種子都有,凡是學佛的同學,如果阿賴耶裡頭沒有佛法種子,你決定不會進門來。如果種子不夠深,雖進門,掉頭就去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有這個根,但是薰習不夠。要想這個根、這個種子往下生根,上面發芽,在我們推想一定也是多生多劫才有這個力量,我們佛門常講善根深厚。他一接觸就生歡喜心,這就證明阿賴耶識的佛種子生了根,發了芽,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或者看到佛像,或者聽到佛菩薩名號,或者接觸到佛法,心生歡喜。如果接觸不久,才接觸幾個月、半年,就生起敬仰之心,他尊重,他不懷疑,歡喜學習,可以說這個人善根相當深厚。

  這時候就看他的緣分,緣要是殊勝,能夠常常接觸到佛法,親近善友,好學不倦,你在這裡細心觀察,這個人的善根可能在這一生當中成熟,就有這個可能。老和尚、善知識教學生,觀機在哪裡?就從這裡觀察。末法時期,善知識、老和尚也是凡夫,不是聖人。古時候有聖人,眾生有那麼大的福德,佛菩薩來應化,阿羅漢來應化,那個觀機是毫無問題的。像我們凡夫,煩惱一品沒斷,我們的觀機就要靠經教,要靠經驗。所以我們學佛能夠把握住,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不會被他們動搖,只有一個辦法,深入經藏,只有這個辦法!然後念佛求生淨土,出離。深入經藏,你才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保持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才能保得住。如果不是深入經藏,肯定受外面境界誘惑,你就保不住了,所以要好學。

  要緣分,應該是只要真正好學,緣,佛菩薩會加持。正是經論上所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好學,善根成熟,佛菩薩會照顧,總會幫助你,讓你得到機會。佛法講緣分,現在人講機會,學習的機會,不會讓你中斷。但是學習的環境常常有差別,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無非都是你修學的環境。順境、善緣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所以在這境界交互的變化,讓你從經教裡面學習來的,然後在事相上去磨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叫真學問。日常生活,人事跟物質環境都是增上緣,都是在磨鍊你,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磨掉。

  古大德常說,特別是在這末法時期,末法,也就是說聖賢的教育沒落了。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體會得很深。科學技術發達,真正是稱得上突飛猛進,但是帶來的副作用,是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因為宗教都說天地萬物是神造的,科學證明好像沒有神,人可以做得到;人現在可以旅行,向外太空去旅行。宗教沒落了。在中國很不幸,這一百多年,社會的動亂,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我們的社會秩序打亂了,到現在都不能恢復,古聖先賢的倫理道德教育都忘掉了。所以惡業在增長,善根很薄弱,有善根的人愈來愈少,縱有一點小善根,禁不起誘惑。普遍的現象我們看到,見到人做一樁好事,做一樁善事,常常有人阻撓,不希望你做成功。世人所看到的是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有大利益在後面,不曉得。都注重眼前的小利,科技帶來的眼前小利,聖賢教誨那是無量無邊的大利益。

  現在西方教育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帶給社會的動亂,人心不安,人心不平,這是現前社會現象。怎麼解決?湯恩比說得好,還是要靠中國古聖先賢,還是要靠宗教教育。他這個提示,我們如果還不覺悟,那苦難的日子還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來學習,『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都是惡緣多過善緣,逆境多過順境,差距很大!這個確實史無前例,在過去決定沒有的,所以今天修行確實不容易成就。可是如果要有成就,決定超過古人多多!古時候的人要生在現在這個環境,我看一半以上也會被淘汰掉。禁不起社會的誘惑,禁不起社會的考驗,所以相當不容易成就。

  學習最重要的是親近善友,善知識要是找不到,怎麼辦?找古人!今人找不到,找古人。我的老師就教我,依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早就往生了,《文鈔全集》在,天天讀他的書就是親近他老人家。讀一個小時,親近一個小時,讀兩個小時,親近兩個小時。初學的時候,最好每天不能少過兩個小時,天天讀,一天都不能缺課。你跟定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天天教導你。整本《文鈔》念完,從頭再念一遍,至少要五年的基礎,你就會有受用。然後讀經、看註解、或者聽講經,一天至少不能少過兩個小時。如果能有時間,一天聽經四個小時,你要是跟印光大師學的話,印光大師《文鈔》,讀《文鈔》兩個小時,聽經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在學習,這行了!

  外面的環境自己要能控制住,盡量的遠離。這裡頭染污最嚴重的是電視,電視不能看,廣播不能聽,報章雜誌不能看,這個東西一定要遠離,你才能得清淨心。一生要堅持,我差不多有四十年把這些東西統統拒絕掉。不可以接觸,一接觸就亂了,不能接觸。每天所接觸的是聖賢的典籍,等於說天天跟古聖先賢做朋友,親近他們。入了他們的境界,那叫樂此不疲,這裡頭真正有快樂。《論語》裡面前面這三句話,你才真的會懂,真的體會到;否則的話,怎麼講沒有法子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容易體會。你要照我這個方法去做,十年,這三句話有味道了;二十年、三十年,你的體會我相信跟孔子就差不多了。夫子說這句話的境界,你要有二、三十年的薰習你才能夠契入,你也才真正明瞭,顏回樂在哪裡。回過頭來再看,釋迦牟尼佛跟這些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善友,他們樂在哪裡,就體會到了。這裡頭有真樂,純淨純善,沒有絲毫染污。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勝妙功德是什麼?我們先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勝妙功德是煩惱輕、智慧長,也就是說對人、對事、對物、對世法、對佛法,妄想分別執著逐漸淡薄,一年比一年淡薄。你要能夠天天幹,一天都不中斷,我們大年元旦還是照幹,讀經、念佛,在一起學習,不中斷。沒有年節,沒有假日,為什麼?這個樂!不斷煩惱就沒有快樂,這是真樂,叫你欲罷不能。煩惱輕,身心自在;智慧長,自然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對於三世因果,理事、性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許多人說這個世間災難很多,你入這個境界的時候,還受不受這個災難?不受了。為什麼不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受?這才叫做了生死出三界。正是《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這才是真正勝妙功德,善用其心。

  我們跟佛菩薩比,比不上他們。他們是完全見性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透出來,我們還沒有。我們的無明沒有破,自性裡面的這些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我們今天能夠克制著自己,全憑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這是修行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好像是小學生,一定要依靠老師,一定要守規矩。什麼時候畢業?時間沒一定。於一切法,分別執著真的斷了,就畢業了;還有分別執著,不能畢業。分別執著一斷,那就到破無明的邊境,只要無明突破一品就畢業,就出去了,超越十法界,那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今天學華嚴是在教室裡面學,是在六道十法界裡面學,六道十法界是教室。畢業踏進社會,離開學校了,脫離六道十法界就好比畢業進入社會,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教室。但是這個教室,只要不離開老師,這個教室是正法教室。剛才我所說的,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提升自己境界。譬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今天在社會上做一樁好事,有很多人來障礙,有許多人毀謗,造謠生事。以種種方法,有意無意的來破壞,不讓你成就,他在當中圖一點小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學佛的人怎麼辦?佛教給我們,一切順受而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他去!有些人說我受不了,受不了你就被淘汰。

  受不了也要受,一定要知道,這個情形就跟佛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同學們《無量壽經》都念得很熟,佛在經上講「先人不善」,這是真的。他現在造作一切不善,你就問問他的父母、他的祖父,至少三代。祖父母那個時代,大概跟我的年齡差不多,中國聖賢教育已經不被重視,不再學習。只要不學習,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上行下效,上一代不尊重聖賢教育,下一代就更不必說了,到第三代的時候完全沒有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社會現象。所以一定要知道,你看佛講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不知道倫理道德的好處,不知道倫理道德的重要。沒有人教,沒有人講,你怎麼可以怪他?

  我們曾經聽說,現在在全世界常常有這個事情,兒女殺父母,常有!你能怪他嗎?不可以怪他,他真的是無知,他不知道這是罪業。他今天受的是什麼教育?父母沒教他,誰教他?電視教他,網路教他。在美國,我早年住在美國的時候,美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就用電腦,所以他們沒有什麼書本,上課甚至於連書包都沒有。不像中國,中國我看學生背書包背得好重,在外國沒有。薄薄的電腦,帶回家來,晚上不睡覺,躲在被窩裡頭還在看電腦。父母讚歎:孩子用功,你看!誰知道他在看什麼?裡面的內容很複雜,很骯髒!小孩全學壞了。你能怪他嗎?在家裡,可以殺父母、殺兄弟;在學校裡,可以殺老師、殺同學,這成什麼話!所以我們讀了佛經,讀到這一段,佛教我們不能怪。

  接著佛在經上說,「死生之趣」,死了之後他又有生。業力牽引,他到哪一道去受生?是善道、是惡道?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可是世間人不信,他不相信,說沒有這回事情。一般大眾迷惑的多,覺悟的少。現在人滿腔怨氣。我常常給同學們提醒,倫理道德的教育、宗教教育、因果教育,如果不盡力的去提倡、去宣揚,十年之後,像這種悖逆倫常的事情,一天至少可以聽到一、二十次。現在我們一個星期聽到有幾次,十年之後,每天我估計可以聽到一、二十次;二十年之後,這個世界上每天可能發生一、二百次。你說這怎麼辦?這不得了!這就叫做世界末日,到那時候每個人心上都是怨恨。

  現在有幾位同修告訴我,他說他的小孩才八、九歲,有一天忽然告訴他,跟他爸爸、媽媽講:你們所有財產都是我的,你知道吧!做父母的人都呆了,他怎麼會說出這個話?誰教他的?我不知道是不是電視、網路上有這種節目,讓他學去了。父母的財產兒女繼承,還不到十歲的這些小孩,他就已經在開口要等著要。這怎麼得了!學的佛也許在佛經裡面有,這討債的,那怎麼辦?還他。所以佛告訴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縱然別人毀謗、障礙,甚至於陷害,我們一切順受而已,決不能有怨恨心,決定不能有報復心。能勸就勸化他,不能勸隨他去,一定要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吃虧是福」,福在哪裡?不跟人結冤仇,不會招得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你說這是不是福?要懂得忍讓,要懂得吃虧。現在這個社會,如果不肯吃虧,那肯定就是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這個錯了!這些事情,如果不是佛在經典上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可是經典這種教誨是很嚴峻的,我們要長時間的薰修才真正能夠悟出來,「佛講得好,有道理,應該要依教奉行」。所以因果教育重要!

  世間事無論大事、小事,都沒有辦法脫離因果,統統都有因果關係,這個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當中有很多豪貴,做國王、做總統的,這是果報,他有這麼好的命!果報從哪裡來的?佛在經上說,都是過去生中禮敬三寶、護持三寶當中種下的善因。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教化人天,這個功德太大了。他能夠恭敬護持,所以果報是國王大臣,豪富長者。發大財的,佛說從布施中來。人長壽的,健康長壽從持戒中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都得大福。相貌好,端正,從忍辱當中來的。過去生中造什麼因,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受什麼樣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因為大家對佛法、對宗教總是認為這是迷信。半信半疑,不求深解,當然他就不能奉行。不解、不行,燒香拜佛,得不到果報,於是怎麼?迷信,真的是迷信。佛法是受了冤枉!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換句話說,每天生活是貪瞋痴慢做主,他造多少業?不要說造作,這是有了行為;沒有行為,起心動念都有果報,何況身口的行為,哪有不感果報的道理!這些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了。可是最重要的,社會是一面鏡子,我看到之後趕快回來,回光返照,我有沒有?這個才重要。我如果要有,想想看要不要改過自新?如果不改,輪迴決定逃不過;出不了輪迴,三途決定有分,三途可就太苦!

  宋朝瑩珂法師就是知道三途苦,這才死心塌地念佛,往生淨土。我們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許多念佛往生的,你就看到,什麼因由幫助他成就的?都是知道三途苦,自己曉得造三途的業因,如果不往生的話,決定脫不了三惡道;才勇猛精進,才真正的是萬緣放下,這成功了。世間再殊勝的事業,只要不能放下,決定障礙往生;連往生都障礙,其他的行門就不必說了。所以自己要想真正成就,不放下怎麼行?

  古時候佛門裡面有個諺語,出家人跟出家人,他說你要是想害他,你就請他做住持,請他做當家。這個話什麼意思?他不能了生死,他出不了輪迴,管事太多,心不清淨。如果他是個好住持、好當家,成就不少人往生,念佛成就,他有福報。這就是前面講的,來生,他如果說貪戀人天福報,他就去做國王、做大臣了,來生得這個果報。不定是出家身分,或者是在家身分,總是護持佛法,弘法利生,他才能得這個果報,這個我們要相信,中國、外國沒有例外的。修這種行門的人多,此界他方,大國王、小國王很多,各個地方去受果報。這是前面我們講的「異熟果」。

  可是真正修行的人,逆境、順境都是增上緣。如如不動,不被外面環境所轉,叫善用其心。在初學的時候,凡是會影響我們的,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自己要懂得遠離,要懂得親近善友,這個善友是一定天天要讀佛經。現在我講經也很方便,我們都製成光碟,你可以天天聽經。聽經不一定要聽很多種,古人提倡的是非常有道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譬如聽《無量壽經》,一遍一遍的聽,一遍聽完,再聽一遍;百遍、千遍、萬遍,你就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得到,一切法門都證得。《華嚴》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這是真話,不是假話。難得的就是你相信,你才真得利益;你如果不相信,你要廣學多聞,什麼都學。什麼都學就學亂了、學太多,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夠集中。這樣你所得到的是佛法的皮毛,你所學得的是佛學常識,與心性毫不相干。

  心性這門學問,從哪裡體會?就是煩惱輕、智慧長,從這兒體會。你自己想想,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今年跟去年比較,是不是比去年輕一點?你從這裡看你就看出來。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更有一點智慧?有智慧是看人、看事、看物看得清楚;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冷靜,不會衝動,不會憤怒,也沒有貪愛,這有進步。一年比一年進步,三十年、四十年肯定契入境界。契入境界的淺深各人不同,那就是你放下多少。你放下的愈多,你契入就愈深愈廣;放下的不多,你契入就淺,就這麼個道理。用這個方法來勘驗自己的功夫,一點都不會差錯。

  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諸菩薩善用其心」,真的是不容易。我們今天統統都是初學,這個自己一定要肯定,你知道自己,你才會謙虛。為什麼是初學?我常常講的,你五戒沒做到,三皈沒做到,十善沒做到,甚至於《弟子規》沒做到。《弟子規》什麼時候學的?真的是幼稚園學的,是幼稚園小小班,這我講過多少次。古時候,嬰兒出生三、四天就開始教,做父母、做長輩的身教。小孩會看、會聽,在他面前,言談舉止,樣樣都合禮,禮節!讓他眼見耳聞,所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倫理道德。他看了、聽了,落下的印象,深!因為這個時候他沒有受到任何染污,你給他的全是正面的,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生根了。所以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樣的薰習,薰習到三年,三歲,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壞的?他辨別得很清楚,他很懂事。所以《弟子規》是嬰兒學的,幼兒學的,真的是幼稚園小小班。四、五歲上幼稚園小班,他已經學得很好了。我們今天連這個都沒有,還談什麼大乘!

  可是,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甘心再墮落,不想再搞輪迴,那我們就要補習。前頭沒有學的,現在再補,行!我們補《弟子規》,有《弟子規》的基礎,十善業就落實了;有十善業,三皈五戒就落實了;有三皈五戒,《沙彌律儀》也就落實了,節節高升!《沙彌律儀》是比丘戒的階梯,菩薩戒的根基,節節往上升。修學真像個菩薩,真像佛,當然有成就,念佛往生決定得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依照這個方法,只要到三皈五戒,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往生;有《弟子規》、有十善業、有三皈、有五戒。

  這幾門功課,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尤其現在社會環境,你要真正能夠克服,真正能夠堅持,真正好學,要知道遠離一切不良的影響,遠離一切不良的干擾,這個很重要。與自己不相干的事不接觸,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不需要認識,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沒有必要認識那麼多人,沒有必要知道很多事,知道事情太多,確實對於一心不亂有障礙。一心不亂真難,一心不亂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只要你得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你就有把握。所以沒有好處的地方,沒有利益的地方,不要去。

  我這個人從小生長在農村,戰亂當中,一個人在外頭流浪,吃盡了苦頭。所以這些年輕人喜歡的熱鬧場所,歌舞場所,我從來沒有涉足過。為什麼?生活太苦,衣食都成問題,哪有這種閒情逸趣?以後聞到佛法,非常投緣。這也正是像李老師所說的,不是一生、二生、三生,總是過去生中薰修的善根,所以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我見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接觸佛法大概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剛剛接觸,我也能問得出來:我知道佛法很殊勝,非常好,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契入?老師沒有說我這個話問得太過分、太唐突,沒有。而是很嚴肅的答覆我:有!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都是什麼?都是教初學善用其心。初學善用其心,最重要就是看破、放下。

  什麼叫看破?明白。一切人事物它也有等級的,首先第一個,你要看出利害,什麼於自己有利?什麼於自己有害?頭一個你要看破這個。然而再看破善惡、邪正、真妄,一層比一層深。連利害都不懂,那就很可憐了。現在這個社會上,不知道利害的人太多太多了!把害看作利,把利看作害,對真正利益排斥。真正有害,叫你墮三途的,恨不得馬上就得到,真正叫顛倒錯亂!佛菩薩看到只有憐憫而已,沒有法子,他迷得太深,業障太重!

  所以首先,我們要學著有能力辨別利害,然後你就懂得應該如何放下,放下些什麼?放下往後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妙極了!就這兩樣東西,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以我很感激我的老師,頭一天就把這個方法傳給我。這個方法永遠用不盡,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還是用這個方法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要想離開三途六道、十法界,證得圓滿菩提,就是這個方法。看破,所知沒有障,所知障破掉了;放下是破煩惱障。真正是妙極了!

  這一句是總說,清涼大師說「善用」,善用其心的善用,就是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這一百四十一首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去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凡夫不知道轉境界;佛菩薩什麼境界都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境界,他會轉。我們慢慢來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54:5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54: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9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