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7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七八卷)  2005/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78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第四段,我們把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

  這十種力都是對於修行、開悟、證果所不能夠缺少的。前面我們學習到方便,就是『方便力』,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方便者,謂造修力,依六方便,成悲智故」,造修,造是造作,修是修正。我們言語是口業的造作,動作是身體的造作,起心動念是意業的造作。你看對不修行的人常講,「你造業」!這是真話,我們凡夫哪個不造業?業裡面有惡業、有善業、有無記業,造善業,得三善道的福報;造惡業,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苦,三惡道的苦;非善非惡叫無記業,無記業也有果報,愚痴。所以修就非常重要,怎樣把這三類的造作修正過來。

  六道裡面的造作都不得其正,所以統稱之為輪迴心、輪迴業,這是我們六道凡夫。什麼叫正?什麼叫不正?正跟不正的標準是什麼?這裡頭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那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與這個相應,這是正;與這個相違背,就邪了,就不正。我們是凡夫,我們現在造修依什麼?一定要依聖人的教誨。聖人,他們的三業造作都能夠隨順性德。我們雖然沒有見性,不知道什麼叫真如自性,但是我們能夠隨順佛菩薩、隨順聖賢人的所作所為,跟著他走,就不至於有錯誤。

  大聖是佛陀,佛的心是禪,禪是佛心;佛的言語是經教,經教是佛的言語;佛的行業是戒律。你看看這三樣東西,經律論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就是修正我們三業行為的。戒律修正我們口業的行為、身業的行為;經論修正我們見解、思想錯誤的行為,我們有依據。經律論雖然多,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不完,要怎樣修?一部就可以了,經律論裡頭一部就行了。現在學術界一般有個觀念,跟聖賢人不一樣的。聖賢人自己修學、教人,他都遵循代代相傳古聖先賢傳下來的老規矩,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看看《三字經》,《三字經》裡面開頭教導我們,「教之道,貴以專」。教要專,不能雜,不能多;學也要專,也不可以雜,也不可以亂。

  我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我們那個班像私塾一樣,不是一部經教大家一起學,不是的,各人學各人的。你喜歡學什麼經都可以,你自己選,《大藏經》裡面選。你選,老師給你鑑定,老師要看看你選的這部經,你的程度夠不夠,你的根性夠不夠。如果你的根性、程度不夠,「不行,再去重新選一部」。實在選得不妥當,老師替你選一部,而且所選的都是小部經,因為你開始初學!

  我們那個班是講經的班,學講經。學講經,這部經上台去講,講幾次?老師規定,最少不能少過三次。像《八大人覺經》,講三次圓滿。實在講,三次,一次是二個小時,二個小時裡面有個翻譯。一個人講普通話,那時候在台灣,一個講台語,所以兩個人翻譯。看起來好像是兩個人翻譯,實際上二個人共同學一部經。上台,普通話先講一段,講台語的也講這一段,好像是翻譯,其實他們兩個人用的是同樣的講稿,所以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時。三次,三天,這部經就是三個小時。初學講經這個方法很有效,讓我們學習的人士氣非常旺盛,學得很有興趣。最長不能超過十次,就是十天,這老師規定的;最短的三天,最長的不可以超過十天,這是台中當年的經學班。

  選擇的經論要很淺,自己真正有程度接受,能夠理解,你才會講得讓別人也能理解,也能生歡喜心。當年我們經學班就跟私塾一樣,二個同學學同樣的一部經,就是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台語。這個班開了兩年,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輪流講,但是上課的時候所有同學統統都要到。上課的時候大家都要用心聽,用心學習,你看這也算是廣學多聞,但是自己功力是用在自己所學習的這部經上。其他同學們所講的、所學的,可以來幫助我對於自己所學的這部經理解更深入,這個方法確實非常好!決定不可以同時學二部、三部經典,老師是決定不答應的,他不會教你。你跟他學,只能學一樣,一樣學好,才可以學第二樣。什麼叫學好?你上台去講,講到他老先生滿意,點頭了,算是這部經你學好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學五部經。這五部經要普通在佛學院裡面,一年就畢業了;我們是十年,一門深入。

  我學的經要跟諸位報告出來,你們看到之後,一點都不希奇。我跟李老師第一部學的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我也有講義;第二部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由淺而深,由小而大,有一定的程序,可不能亂了。你學得踏實,學得夠深度,得受用!學習受用你能得多少,那要看你你理解的深度,契入的深度。契入是什麼?你真的在生活上用到了。我們今天講,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處事待人接物,我真用上了,你這是享受。方東美先生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不假。

  方先生說享受,也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頭頭一句話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享受,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能夠解,所以講深解,經典佛也常講深解義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行得力,認真努力依教奉行。所學的東西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所學的,這個才有味道。今天我們學《華嚴》,一定要入華嚴境界,我們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才真正得受用。

  所以在造修,一定要有方便,才能成就你的大慈悲,成就你的大智慧。「成悲智故」,慈悲、智慧,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叫做方便。什麼叫佛教?佛教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悲是慈悲為本,智就是方便為門。佛在此地給我們講六種方便,「一慈悲顧戀,二了知諸行,三欣佛妙智,四不捨生死,五輪迴不染,六熾然精進」。這個六句說起來很簡單,每一句裡頭深廣無際,義趣無窮。現在我們的國家講和諧社會,現在世界上也在呼籲如何落實和平,這幾句就行了,特別是第一句「慈悲顧戀」。

  慈悲是什麼?是真誠的愛心。一切眾生有沒有?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會沒有?慈悲是德,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很可惜,眾生久遠劫前就迷失了,慈悲心沒有了。偶爾之間,好像黑夜裡面一道閃電,慈悲心發了一下,很短,馬上就沒有了。不能像諸佛菩薩,慈悲心永恆保持,一切時一切處一片慈悲。這是方便裡頭頭一個,你沒有慈悲心你還修什麼?所以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救眾生苦。眾生有苦難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化解,這是悲;眾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你幫助他得樂,這是慈。苦樂的根源就是迷惑,迷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你沒有一樣不苦。人在迷的時候,把一真法界、把華藏世界變現成十法界,這個苦。真正的樂是什麼?是覺悟。悟了之後,轉識成智,心開意解,轉十法界為華藏,這就是「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真樂。所以慈悲對一切眾生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教化。教化裡頭最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則,常講的現身說法;你不懂,講給你聽你懷疑,做給你看。現在人,做給你看,你也看不懂,你也會懷疑。

  早年,我們在新加坡辦了個「弘法人才培訓班」,短期的,三個月一期。第一期開辦的時候,有九個學生,我來教。學生疑惑,不能接受,懷疑我們,「你們辦這個班,找我們來學習,你的用意在哪裡?目的在哪裡」?這麼一個疑問,搞了一個半月才算是搞清楚了。我們沒有目的,我們也沒有任何用意,我們只是看到佛教裡面弘法人才太少了,希望真正有志發心弘法人才,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你。他是我們對他太好了,他懷疑:你是什麼用心?是什麼用意?到一個半月搞清楚了,一個個都是嚎啕大哭,跪在地下懺悔。我們三個月的時間去了一半,不容易!你今天好心、善心待人,人家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他怎麼不懷疑你?

  所以現在好事難做,不像從前。他把你打成許許多多的問號,這些問號能不能完全化解都很難講。可是這個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隨緣,我們就很自在了。有緣,你懷疑也好,不懷疑也好,只要你肯來學,我們都熱心教你,幫助你,成就你。你要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可以走;多數人不能接受,我們就停辦,那就不辦了。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這個時節因緣還可以,還能辦,雖有障礙不要緊,還能辦,要辦!嚴重的障礙,不能辦,趕快就收攤子走路,而我們自己的功德是圓滿的。《楞嚴經》上說得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不是我不做,環境不許可。大家不知道這個東西好,不能接受,那我們就換另外的方法。

  像現在我們用的這個方法,我們用網際網路、用衛星。喜歡聽的人,你可以天天接收,可以天天聽;不喜歡聽的人,你就不要撥這個頻道,你永遠看不到。這個好,一絲毫沒有勉強。我們每天在螢光幕上見面,你對我很熟悉,我不認識你。今年六月我到倫敦去訪問,訪問了牛津大學、倫敦大學,裡面有幾位教授很親切的接待我。他們是英國人,可是普通話講得很好。到以後才曉得他們是專門研究漢學的,研究中國的東西。跟我很親切,我也很感激。這教授告訴我,「法師,我認識你很久了」,我就很驚訝。他說「我們天天看你的衛星,看你的網路」,在網路上很熟了,見面就更親切。歐洲人對漢學很重視,他們研究得很有成就,很難得,我們看到了非常歡喜。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的教育失掉了,真正叫太可惜了!如果你要懂得中國傳統教育,我們今天是一片真誠的愛心幫助別人,他就不會疑惑了。為什麼?從小教出來的,很正常的!哪裡還有什麼企圖,還有什麼目的?沒有,很正常的。中國五千年前重視教育,教什麼東西?就是教這句話。這句話是佛門的,中國不是這樣講法,中國叫什麼?父子有親。你們想想,「父子有親」跟這裡「慈悲顧戀」是不是一樣的事情?真的是一樣。嬰兒剛剛生下來,他父母對他照顧,一時一刻都不離開,那叫戀!母親到哪裡辦個事情,心裡想著小孩現在怎麼樣了,事情辦完趕快回來,顧戀!真的就是慈悲顧戀,這父子有親。這個時候小孩剛剛生下來,特別是在半年之內,一般還不會講話、還不會走路。你看父母對他的愛、對他的顧戀,全部的付入,不附帶任何條件。什麼條件父母也忘掉了,心裡頭只有這個小孩。

  中國的教育就是從這個字生出來的、興起的,這是天性,父子、母子,天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把這個愛,就是父母對兒女這種親愛,永遠保持,保持你一生不會改變,這要靠教育。所以中國教育第一個目標,就是這樁事情。今天我們極力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科書,不是給小朋友讀的,而是什麼?而是給父母的。做父母的人,你統統做到,你做給你的兒女看,用身教。小孩出生二、三天,眼睛張開他會看了,耳朵會聽了,他看到大人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佛法裡面講,統統落在阿賴耶識裡頭,就變成種子。所以父母在兒女之前(嬰兒之前)言談、舉止都要規規矩矩,完全讓他吸收正面的,負面的決定不能讓他看到。你看他從出生二、三天就開始學了,學到三歲的時候,古人講「三歲看八十」,不是沒有道理!他這個三年的薰習,根深蒂固,八十年都不會改變,就這個意思。「三歲看八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他統統都學到了。

  所以《弟子規》是家教,是父母用身體表現來給兒女看的。三、四歲的小孩就有能力辨別是非,看到人做事情,「他錯了,他對了」,他就懂得對跟錯,他就有標準。他這個標準就是《弟子規》的標準,他都學會了。到六、七歲的時候上學,老師教他,老師也是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的延續。老師教孝、教悌、教忠,父母對兒女教尊師重道。在學校裡學什麼?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尊師重道。侍奉老師如同侍奉父母,學生要做,不是光講,要做。學著怎麼樣侍奉老師,因為回家就會侍奉父母;怎樣侍奉學長,同學年歲比我大的,你回家就會侍奉你的哥哥姊姊。最重視的是身教,言教是輔助。小學教育都是屬於德行,德行是第一,所以德行、言語老師要教,錯誤的要幫助他糾正。

  這個年齡,在人的一生過程當中,記憶力最好。凡是古聖先賢的這些典籍,需要記憶的,統統叫他念熟,念得會背。能背了,而且背的時候,古時候念書測驗學生,學生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像我們現在這個課本,每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古時候的書籍排版大概都是這樣的。不管哪一家刻的版,統統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這很科學。所以問你第幾頁、第幾行,都一樣的,不管哪一家印的書,統統都相同的,這是屬於科學,統一的。

  所以念的時候,天資好的大概就是一天可以念一頁,一頁就是二面,二面差不多四百個字。你看一行二十個字,十行二百,二面是二十行,四百字。這算什麼?上根人,好的學生,上根的,一天可以背二十行。還有特別聰明的,一天可以背六百字的,那很少,那就不多。背四百字的還有,普通一個私塾,總會有二、三個人有這個能力。中等根性的人背十行,十行到十五行;下根的人背五行到十行,五行一百個字,一天念的書。

  標準是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以這個為標準。譬如我們這個一面,一面十行二百個字,你十遍念了之後還背不出來,就減,減二行,八行;再背不出來,再減二行,六行。一定是十遍就可以背下來,以這個做標準,這一點都不勉強。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所以同學在一塊兒念書,每個人進度不相同,有人進度快,有人進度慢,隨著他學習的能力。十遍能背之後,老師督促他要背一百遍。為什麼?他就不會忘記。明天再來上課的時候,先把昨天的課背一遍給老師聽,就是複習,然後再教今天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書沒有講解的,只教你念,所以小學畢業之後,念的書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到你將來成年,在社會上做事,你這些所學的東西都管用,引經據典,不要查資料,全都在腦子裡頭。

  我看過兩個人,就是我們方東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他們從小受過這個訓練。七、八十歲了,寫文章引經據典,不需要查書。我們問老師:老師,你真了不起!「你懂嗎?做學生跪磚頭跪出來的!」他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時候老師是你背不出來的時候罰你罰跪,跪的時候不是跪什麼,底下是跪在磚頭上,讓你難受。你不用功行嗎?所以真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古時候講十載寒窗,再一舉成名,你不用功夫怎麼行?

  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一個「愛」字,第一個目標是保持。你愛父母、愛兄弟、愛家族,永恆不變,你一生都不會改變,這教育成功了。教育第二個目標,是把這個愛心發揚光大,不只愛你的家族,你能夠愛你的鄉黨;我們今天講,你能夠愛社會,你能夠愛國家,能夠愛人類。你看《弟子規》上,「凡是人,皆須愛」,那就是推廣,推廣到愛人類。在佛法裡面說得更廣,愛一切眾生,連動物、植物統統都愛,還有包括礦物,就是愛大自然。所以,中國的教育的根就是「父子有親」,跟此地講的「慈悲顧戀」一個意思,你接受這種教育。

  這種教育現在人沒有受過,所以這種心展開來,別人懷疑你。他懷疑是應該的,我們不能說「他懷疑,算了,不要去管他了」,那就錯誤,那我們學這個東西學了有什麼用處?學了就要愛眾生,學了就要愛世界,這是儒、佛的教學,是中國傳統教學的核心。真正能解決今天世界所有一切爭執、衝突,確實能把它化解掉,能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對於儒、對於佛,你學了多少?到底有多少?看你慈悲心的落實,看你慈悲的深廣度,就知道你的功夫有多少。這是第一個方便,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個方便,「了知諸行」。了是明瞭,知也是明瞭,這個「行」在此地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一切眾生之所作所行,你要了知;你不了知,你就不能幫助他,所以你要了知。特別是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現前社會各個行業都出了毛病,原因在哪裡,要怎麼樣去幫助他,你才會知道。我們接觸的面很廣,你不接觸你了知就不夠廣大,不夠深刻。這個社會每個國家、每個族群、每個宗教、各種不同的文化,都要接觸。你都接觸、都了解,你才會發現衝突的根在哪裡,你才懂得化解這個問題要從根救起。

  我常常跟人講,今天世界所有毛病的發生,有個共同的根源,就是人不知道自愛。不知道自愛,他就不知道愛人,所以「父子有親」這條他不知道。這一條不知道,「君臣的義」他不知道,「夫婦之別」他不知道,「長幼秩序」他也不知道,「朋友有信」也不知道,社會怎麼會不亂?人要真正懂得自愛,就決定不敢做虧心事,決定不敢造罪業。造罪業、做虧心事,怎麼對得起自己?要自愛。怎麼對得起父母?怎麼對得起祖宗?怎麼對得起老師?所以人要懂得自愛。

  真正自愛的人一定就是好人,循規蹈矩;懂得自愛的人,決定跟聖賢人學習。為什麼?聖賢人都懂得自愛,時時刻刻想到提升自己的境界,佛法裡面講的煩惱輕,智慧長。煩惱年年少,智慧年年增長,自私自利的念頭年年減少,大慈大悲的念頭年年增長,這個人知道自愛。知道人性本性本善,知道眾生跟自己皆有佛性,這是自愛。唯有自愛,才懂得慈悲顧戀,才懂得父子有親,倫理道德他才能了解。「了知諸行」,這才能夠幫助大眾。了知諸行是契機,下面一句是契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再看六方便裡面,第三「欣佛妙智」,這個欣是喜歡,喜歡佛的智慧。實在說,佛的智慧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這是真實智慧。現在我們看到了佛有,你看佛在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學)、待人接物,顯示出無比圓滿的智慧,確實令我們感到非常的歡喜。歡喜,我們就要獲得,怎樣能獲得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佛說得很好,只要把我們自性智慧德能上面那一重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煩惱、障礙,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阿羅漢把執著放下,阿羅漢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我們肯不肯把執著放下?執著放下,就叫做正覺。你看佛門裡頭所求的是什麼?我想同學們都知道,經上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音,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可以翻的,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終極希求的目標,就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

  三種障礙,執著放下,你得正覺;你看無上正等正覺,正覺你就得到了。前面跟諸位講得很詳細,正覺不在六道,六道裡頭沒有正覺。正覺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正覺。如果再能夠把分別也放下,於世出世法不分別了,再破一品無明,無明就是妄想,妄想再破一分,那你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裡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都叫正等正覺。到四十一品無明,那就是妄想斷盡了,證到最後的果位,叫妙覺。等覺再上去叫妙覺,妙覺是果位,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們欣佛妙智,要恢復自己自性的本具般若妙智,你就應該懂得斷煩惱的重要。執著不能有!有執著,出不了六道,有分別,出不了十法界,這個要懂。執著是第七識末那,分別是第六識。法相宗講的「轉識成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所以我們放下執著,平等性智就現前。世界和平,我常說建立在平等對待的基礎上;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平等,這個世界就沒有和平。和是果,和睦相處,因就是平等對待。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僧團做不到六和敬?六和敬的僧團如果出現,在這個地球上有一個六和敬的僧團出現,全世界的人都得福,真的大難化成小難,小難化成無難。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看人不平等,我們看事、看物都不平等;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就是執著。從前世尊那個時候的僧團,為什麼能夠和睦相處?每天接受佛陀教誨,人人都依教奉行,都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不執著,平等性就現前,我們講真誠清淨平等,這非常重要。所以,一定從這個地方做起。

  我們的執著,一下斷斷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煩惱習氣無量劫前就養成,哪有那麼簡單一下子斷掉?所以佛門裡頭常講,理可以頓悟,事須漸除。在事裡頭要慢慢的去磨鍊,才能把它除掉。經不能一天不讀,一天不讀經,你的煩惱習氣一定是增長,不會減少的。只有天天讀經,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這樣才能夠做到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這就對了。經不但要聽,經還要講,愈講愈明白。講,沒人聽,沒人聽也講。古時候生公說法,道生和尚說法,沒人聽。他聚一大堆石頭放在那兒,對石頭講,所以頑石點頭,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講經沒人聽,我們九樓「萬姓祖先紀念堂」,我們可以面對著這一萬二千多祖宗的牌位,我們對它講,聽眾很多。你明白這個道理,講經就不會中斷。

  確實我在這些年當中,有很多特別的資訊來告訴我,九法界的眾生都在聽《華嚴經》。這個訊息傳來,對我們是莫大的感動,莫大的欣慰。不是沒有人聽,聽眾太多了。這就是你天天讀,天天講。有樹木花草的地方,好!就給樹木花草講,教學相長。你能夠這樣去做,你將來的法緣一定非常殊勝,這是肯定的。

  方便第四條,「不捨生死」,在九法界裡面捨身受身,不捨棄。這個話什麼意思?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眾生啟請,我們就去講,只要有人。現在世間災難很多,凡是有正法道場都能夠幫助化解災難。災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大災難換成中災難,中災難化解成小災難,小災難就化成沒有災難,這是肯定的。災難的時間長,可以把那個長時間縮短,這都是我們能夠相信的,我們沒有懷疑。所以具足慈悲顧戀的人,肯定是哪個地方有災難,到那個地方去弘法,去講經弘法,如教修行,自他兩利;不但自他兩利,冥陽兩利,這是不捨生死。即使在某種狀況之下犧牲身命也在所不惜,也沒有絲毫留戀。為什麼?因為自己接受佛陀教誨,清楚明白的了解,一切眾生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只是轉換一個境界而已。現在科學講不同維次空間,我們電視換個頻道而已,這個頻道沒有了,那個頻道出現了,哪裡有生死!

  真正能夠修行的人,前面所講的了知諸行,我們自己很清楚,我們這個身捨掉之後,來生比這一生一定更殊勝。為什麼?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都是向上提升,沒有向下墮落。死就是圓滿的提升,決不是墮三惡道,你說這個多麼殊勝,哪有什麼恐懼害怕的?沒這個道理,一切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即使別人誤會不了解,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甚至於把你殺了,我們一點怨恨心都沒有,感激。為什麼?感激他把我送到上面去,這個身被殺害了,上去了。他是送我上去,不是把我拉下去,送我上去,所以永遠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個是不能契入境界的人他不懂,契入境界的人明白。

  第五個方便,「輪迴不染」。六道輪迴雖然很苦,這裡面的苦眾生很多,正如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入地獄是幹什麼?是救度地獄眾生,是為這個而去的。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有慈悲心的人就應當要去,決定不能置之不問。還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願意跟苦難眾生一起受災難,慈悲心沒有了;沒有慈悲心的人會往下墮落,這個要知道,有慈悲心的人會往上上升。

  輪迴怎麼不染?輪迴心沒有了。菩薩用的是菩提心,不是輪迴心。什麼是輪迴心?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業都是輪迴業,輪迴心造的身業、語業、意業全是輪迴業,出不了六道輪迴。菩提心不是輪迴心,菩提心所造的業是淨業,淨業果報在六道輪迴裡頭沒有,這個要知道。淺顯的淨業是四聖法界,深廣的淨業是極樂世界,所以他不在十法界,不在六道。在六道裡面度眾生,只要你用菩提心,我們講得很明白,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不是輪迴心,在輪迴決定不染輪迴,這是用心。用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肯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肯定的,念佛決定生淨土。輪迴不染!

  六方便最後一條,「熾然精進」。熾然精進,熾然是比喻,像火焰燒得很猛烈那個樣子。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勇猛精進,決定沒有懈怠,道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當然成就。這個六方便,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攝論廣說」,我們要知道詳細的,那都在《攝論》裡頭。這是方便力。

  再看下面第四個,『緣力』,「謂善友勸發」。世出世間法,緣非常重要,所以佛講諸法因緣生。此地這個緣是講的善友,遇到善友勸導你,你發心了,你才發願。這是真的。佛法確實像虛空一樣存在世間,尤其是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網路跟衛星,覆蓋全球。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時間,都可以能夠收看。可是有許許多多人不知道頻道,不知道怎樣接收,有個朋友介紹給你,你就看到了,緣就成熟了。如果沒有這個緣,你要常常去走動走動,碰碰看。到哪裡?到宗教團體。我們學佛,佛教的寺院、庵堂全世界都有,哪個地區都有佛教的寺院,可以去觀光旅遊。也許就碰到了善友,有緣人!介紹你經書,介紹你修學的方法,或者是介紹你親近善知識。這個緣非常重要,善友為緣,我們對這個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我自己在二十六歲的時候認識方東美先生,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的介紹,我們這一生當中與佛就沒有緣了。年輕,學了些錯誤的知見,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低級的宗教。怎麼說低級?泛神教,多神教,什麼都拜,就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很深,很不容易拔除。一般人想把這個東西介紹給我,我不會理會,我還反過來諷刺他、譏笑他迷信。我年輕的時候,常識也很豐富,也還有點辯才,想把我辯倒那不是樁容易事情。方老師這是我們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一位長者,他對我慈悲、愛護,是我父親一輩的人。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經做為功課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我們這才知道佛學裡頭有大學問,從來沒聽說過的。以前以為佛教是宗教,哪裡知道它是哲學?經過方老師的介紹,而且我還要向他老人家請教,「老師,你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要把原因原原本本講給我聽,我才相信。

  跟佛接觸,老師的指導,一定要從經典。經過這麼個指示,這才利用假期到寺廟裡面去找佛經。因為那個時候佛經流通量太少,市面上一般書店買不到。我學佛那個時候,當時在台灣只有三家印佛書,量都很少。第一個是台南的慶芳書局,它印佛書。第二個是台中瑞成書局,也印佛書,它印別的東西都很多,不是專印佛書的,所以量很少,不容易買到。第三個是台北朱鏡宙老居士辦一個印經處,是幾個居士湊一點資金,印經跟大家結緣的。這是贈送,不是買賣,量也很少。所以不容易看到佛書,只有到寺廟裡面去借經書來抄,我還抄過好幾部佛經。

  善友比什麼都重要。方老師介紹之後,我就開始看經。看經當然有困難,但是方老師給我一個誘惑的力量,就是這個東西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就是我們今天此地講的「欲力」,欲求,這裡頭有這麼好的東西,看不懂也要看。一遍看不懂,二遍;二遍看不懂,三遍,鍥而不捨。緣真是很殊勝。這樣一個多月以後,我們的鄰居,原來不認識,他有個女兒八歲,常常到我們院子來玩。看到我在看佛經,回去告訴她爸爸,爸爸來訪問我。他是個佛教徒,聽說我在看佛經,他很歡喜,他說有沒有困難?我說有。「需不需要有個人指導指導?」「那太難得了,什麼人?」「就是章嘉大師。」到以後我們曉得,他是內蒙的一位親王,蒙古人,滿清時候是敏親王,跟章嘉大師很熟悉。

  這就跟章嘉大師結了緣,非常有緣,我接受他三年的指導,佛學的根基是從這個地方打的。以後十年,那是跟李老師學講經。都是善友勸發!李老師那裡,我們本來去是聽經的,哪裡敢發心講經?講經是李老師勸的,勸了好幾次,都不敢。最後他有個講經班,帶我去看看,他們上課,帶我去參觀。我看了之後,下課我跟老師講,「行,我覺得我可以參加」。這是緣裡頭很重要的一個緣。

  底下一句,『所緣力』,「即所觀察悲智之境」,這叫所緣。也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所遇到的境界,這個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與人接觸。我們學佛了,當然有很多學佛的朋友常常在一起,研究經教,討論、交換修行的心得。除這個之外,還有些沒有學佛的朋友,也常常歡喜跟你聊天。聊天當中,你一定會談到佛法,他有問,你有答。他所問的,你自己想想,你自己為他解答的,他滿不滿意?這些幫助我們進步非常之大!正所謂是教學相長。教學不一定是課堂,不一定是正式學生,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天天,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遇到人都在教學,都在說法,所以講經說法一天都不會中斷!說話就是講經,解答就是教學。這就是你的智、你的悲。悲是什麼?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的幫助別人認識佛教,佛教不是迷信。這是慈悲,這是智慧,佛門裡面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苦難的根源前面講得很多,總是迷失自性所造成的。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今天講才藝),無量的相好(現在人講的福報),都是無量的。迷失自性之後,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見了。這樁事情佛教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了,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幫助自己,也要幫助所有一切眾生,這叫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你講,介紹給他,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能照做,這就叫有緣人。我跟方老師學習,以後出了家,我去看他,他嚇了一跳:怎麼你真幹了?我說「是!老師介紹這麼好的東西,我當然要幹」。他說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我出家,我的老師、同學、朋友、長官,沒有一個贊成的,都說「你迷了!你學佛可以,學佛不能迷得這個樣子」。只有方老師一個人讚歎,只有他說你對了,你這個路走正確了。所以還好,有這麼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他跟我們印證這個路走對了。

  老師還很慎重的交代我一個任務,是什麼?和諧社會。那時候我們年輕,我們的觀察力沒有他那樣的敏銳。他告訴我,他說我們在台灣,本省人跟外省人在一起相處並不很和睦。所以他就告訴我,你這種身分,做調和、化解有很大的方便。這是那個時候老師交代我的,今天我們把老師的教誨擴大了。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衝突,一般學術界、社會裡面用的詞句是「消弭衝突,促進和平」。我參加大學,大學裡頭有和平學院,幫助學校,代表學校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用的詞是「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慈悲。

  安定、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期望,哪個不希望安定?哪個不希望和平?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首先化解自己內心對一切人的對立、對一切事物的對立,讓我們首先自己做到心平氣和,才能夠和睦大眾,諧和萬邦,這是「觀察悲智之境」。是不是圓滿?不圓滿,圓滿要講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娑婆世界有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統統都有十法界。娑婆世界十法界眾生不和睦,其他諸佛剎土法界也差不多,所以和睦的工作是要遍法界虛空界才是圓滿。都從自己內心做起,離開自己內心,確實無有一法可得。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53:17)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53: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9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