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七五卷) 2005/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經文長行的第二段,這都是智首菩薩的提問,總共有二十個云何。前面第一個是「總問其果」,後面十段,每一段用一個「云何」,下面都省略了,所以長行就有十段。總的是十一段,後面別明說十段,我們還是算總的段數,好講,總的來說這是第二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這一段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在五果裡面是屬於異熟果,也是有十個問題。十,在《華嚴》代表無盡,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數字看。要把它看作圓滿,究竟圓滿而沒有缺陷,是這個意思,十代表這個意思。同學們我相信《彌陀經》念得很熟,《彌陀經》上用七表法,七也是代表圓滿。七的說法是東南西北,這是四,上方、下方,這就是六,還有一個中間,當中,它也是代表圓滿。所以,七跟十的意思沒有差別,總是代表圓滿就是了。清涼大師在《疏》裡面告訴我們,我們還是看他的解釋。我們契入《華嚴》,清涼大師跟李長者這兩位大德陪著我們做導遊,兩個很好導遊。
「十事(這十樁事),瑜伽具釋」,《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很詳細的解釋,第一個「常生中國有佛法處」。這就是第一個問題,『云何得生處具足』,答這個問題。這個地方講的中國,不是我們現在的中國,千萬不要搞錯了。這個中國它的對面叫邊地,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個中國就是文化水平很高的都會,是這個意思。尤其這裡面特別一定要具足佛法,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佛法,就叫邊地,就不叫中國。經論裡面,諸位將來看到「生中國」,千萬不要誤會。
佛教傳到中國有兩千年了。漢明帝永平十年,皇上派使節到西域,把兩位高僧大德,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德請到中國來,這是僧寶。他們帶著佛像、帶著佛經,所以是三寶具足,佛法僧三寶正式傳到中國,而為中國朝野歡喜接受。這裡面歷史上有記載,相傳是明帝夢到,他作個夢很奇怪,夢到人全身是金色的,從西方而來,放很大的光明。第二天,他就把他作夢的事情給這些大臣說了。其中就有一位常識非常豐富,他說皇上你夢到的金人可能就是西域所謂的佛陀。於是皇上很有興趣,就派兩個使節到西域去看看,如果有,就把他請到中國來。是這麼一個因緣,佛教傳到中國來了。
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文化的基礎非常適合於佛教的生長。因為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師道,我們講佛教不是說宗教,是佛陀的教誨,或者說是佛陀的教育;就如同我們講孔教,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它是教學,這個我們必定要把它辨別清楚。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教育裡面講孝道,這是核心。從前讀書人都知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為什麼講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大概四千年,往上還有,在中國有歷史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接近五千年。為什麼我們談到教育就講堯舜?堯舜的時代,政府才正式設立主管教學的官員,就像現在我們講的教育部。政府有這麼一個機構專門管教育,這是堯舜時代才有的。以前呢?以前有教育,但是政府沒有設立主管官來負這個責任,以前的教育都是家教。
所以外國人講,中國,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落了,中國還存在。什麼原因?他說可能是中國人注重家庭教育,這個說法完全正確,一點都沒錯。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家教,沒有人不重視家庭教育,人人都懂得,家家都知道。所以,倫理道德的教育不是從堯舜才開始,但是堯舜設立司徒,那是官的名字,主管教育的。教的是什麼?教的是倫理道德,一直到清朝末年,四千多年,中國傳統的教學沒有中斷過。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國,清朝滿洲人入主中國,都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特別是在清朝,清朝開國的幾個帝王,把倫理道德的教育發揚光大,所以對於清朝能夠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年,不是沒有道理。如果不是末代這些帝王疏忽這個教育,不像從前他們這些祖先那麼樣的重視,國勢就衰了,最後國家就亡了。
這些歷史的教訓,我們冷眼觀察,就知道傳統教育非常重要。政權給別人拿去沒有關係,只要傳統教育在,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就存在。如果我們傳統教育沒有了,那就真的四大古文明最後一個也沒有了,在這個地球上也消失了,變成歷史,這就非常的可惜。現在我們看,縱然我們中國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育不是很重視,可是我們的鄰居,現在最重視的是韓國,做得最有成就。在海外,我細細觀察,英國、德國這些國家他們漢學的學者不簡單。我去訪問的時候,跟我見了面,普通話講得很好,這使我感到非常驚訝,我們不需要翻譯。而對於中國漢學的典籍確實他能夠深入,其他國家雖然也有研究漢學的,還是他們強,他們真正認識,真正懂得,對漢學有濃厚的興趣。這也難怪湯恩比博士是英國的歷史哲學家,居然說得出來,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真的通!
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這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對漢學研究不錯。可是我們在倫敦發現,真正對於漢學研究的,不是這兩個學校,是倫敦大學。沒有這兩個大學出名,但是漢學確實他們是領先各國,很值得我們佩服。我到倫敦大學參觀他們的圖書館,看到他們收藏中國的古籍,我看了不少。圖書館負責人員告訴我,有一批古籍,也有相當大的數量,年代太久了,這個書本再翻動的話就破損了,他們也很擔憂。我看了之後,中國人的方法是裱褙,就像裱畫一樣,後面托一張薄薄的棉紙,這個書至少可以又保存五百年以上。我告訴他們,我說你們有多少這些書籍,把它做成目錄,有多少冊,每一冊多少頁,送到中國來裱褙。我們也有義務協助他,文化的寶藏是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希望在學校裡面有人研究,有人把它發揚光大,「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以這個中國就是文化水平高,有佛陀教育的處所,稱之為中國。要生到這個地方,你才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實在講,認識佛法非常不容易,我自己從小受了學校教育之後,連課本裡面(小學課本裡面)都說佛教是迷信。孫中山先生到寺廟裡面,把佛像打壞,我們教科書上都有,迷信,破除迷信,這個觀念非常深刻。末世的佛教,講經說法、懂得佛教的人太少了,我們沒有機會接觸到,一直都以為它是迷信。到寺廟裡面去觀光旅遊,那是有的,看看古代佛教留下來的遺跡,道場都是建築在山明水秀之處。我們都把它當作觀光旅遊的一個點來看待,沒有重視它的文化。
五十年多年前,五十四年了,我在台灣認識了方東美先生,那時候二十六歲,我跟他學哲學。非常難得,他抽出時間為我講了一套哲學概論,從西方講到東方,最後講到印度,最後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我感到非常驚訝,佛經是迷信,怎麼會是哲學?他說:你不懂。他說:佛經哲學才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幾句話當時我聽了非常震撼!我當時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您老人家怎麼會知道的,他跟誰學的?
於是他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中央大學那個時候在重慶。有一段時期他生病,朋友就建議他到峨嵋山去修養,峨嵋山是中國佛教四大聖地之一,我曾經去過。他在山上,尤其是那時候交通、通訊非常不方便,山上沒有報紙,也沒雜誌,除了佛經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養病,方先生每天找些文字來看看,就看佛經。愈看愈有味道,從此之後他跟佛經就結了緣,可以說一生沒有間斷。對經典的熟悉,許許多多的經文重要的段落他都能夠背誦,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佛門裡面講經說法的大和尚,講到佛經沒有他熟,他看得太多了,天天看,天天讀。所以他告訴我,他說你要學佛,不要到寺廟去,不要找那些和尚。我說:那到哪裡去?在經典裡面,真正佛教在經典裡面。這個話在那個時代說,一點都不錯。我是這樣的因緣接觸佛經,最初接觸佛經,態度就是方先生教的,受他的影響很大。到寺院不知道拜佛,恭敬心是有,不懂這些禮節。到寺廟裡面,就問你們有沒有藏經樓?有,圖書館。寺廟裡頭有沒有《藏經》?台北的善導寺,它裡面有個太虛圖書館,紀念太虛大師的,那時候幾位住持都是太虛大師的學生,收藏有不少的佛書。我們看了很歡喜,星期假日都到太虛圖書館看佛經。因為那時候的經典流通量很少,外面買不到,所以好的、重要的東西,只有自己手抄。老師跟我們說的,哪些經典你能看的,去抄,抄經去,我還抄過不少。從這個地方入門,這就是有佛法處稱之為中國。
第二,「種族尊貴,非下賤等」。『種族具足』。第一個條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生在這個地方,有佛教文化,你有機會接觸得到。「種族具足」,對於修學自然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於自己修學,以及教化別人,這是很好的一個背景。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的示現,他是王族,他本身是王子,父親是個國王。而且他是長子,該他繼承王位,這是世間人真叫夢寐以求。世間人哪個不求富貴?還有什麼比富貴更好的?釋迦牟尼佛知道,有比富貴更好的,所以他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他去學佛。這個總有道理,他不是貧賤,沒有衣穿,沒有飯吃,逼不得已跑到佛門裡面,求個安定的生活。不是!世間法裡面,他什麼都不缺乏,為什麼要搞這一行?
我們從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大藏經》上有《釋迦方誌》、《釋迦譜》。我們讀了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慈悲至極,看到世人生活太苦,所謂是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煩惱太多。這些問題在人生來講是大問題,確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政治沒有辦法,軍事也沒有辦法。釋迦牟尼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確實他是個很好的將軍,很好的元帥,不幹這個。今天講工商科技,都不能解決,唯一能夠解決,真正幫上忙的,只有聖賢教育。所以他十九歲離開家庭,尋師訪友,到處去參學。
古印度用現在的話講,多少學者、專家,釋迦牟尼都去親近過,都去拜訪過。感到他們所學不究竟、不圓滿,最後回到恆河旁邊,菩提樹下去靜坐,修定。定中開悟了,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悟的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也是佛教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謂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可以把宇宙人生真相統統包括。覺悟之後,他不回國去做國王,從事於教學工作,以身作則,他所講的他統統做到了。他教人看破,他真看破;他教人放下,他真放下。
《般若經》上所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沒有人向他請教的時候,他心像止水一樣,一念不生,這是根本智,無知。有人向他請教,無論什麼問題你去問他,對答如流,從來不需要加以思考的,你問,直接就跟你解答,智慧現前。三十歲覺悟之後,就從事於教學,帶著一批學生在印度這麼大的一個地區,歷史上稱為五印度,北印度、東印度、西印度、南印度,還有中間。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的旅行都是走路,沒有代步的工具,足跡遍五印度,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王族能夠捨棄王位來做這個工作,當然一般人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身分、地位,沒有懷疑。提倡平等,古印度是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很嚴格,所謂婆羅門、剎帝利,這是貴族,平民、奴隸,階級很嚴。他老人家提倡平等,平等的尊重,平等的愛護,平等的關懷,平等的學習。
學生多了,我們稱它為僧團,為僧團制定「六和敬」,大家一定共同遵守的規矩,六和敬。「見和同解」,我們今天講,首先要建立共識,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要很接近,這個太重要了。第二個,「戒和同修」,要守法,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威儀,一定要遵守的。這樣的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跟他學習的人愈來愈多,你看他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印度古時候是宗教之國,無論哪個宗教的信徒,你來跟他學,他都非常樂意來教你。並不勸導你改變宗教信仰,沒有,你在佛經上看不到。你是婆羅門教,你還是信仰婆羅門教,你只是跟他求智慧,求學問。而且他對於所有宗教都尊重,都沒有批評,難得!所以種族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影響力。
但是也不一定,譬如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就不是貴族,他是平民。而且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他做什麼工作?《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賣柴,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夠一個分量了,挑下山,挑到城鎮人多的地方到那邊去賣。這個行業非常辛苦,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讀小學住在福建,福建閩北建甌,建甌是個大城市。那時候每一家燃燒的,那時候沒有煤,都是燒柴火,這是不能缺少的。一個是買柴,一個是買水,那時候沒有自來水。所以有很多人在河邊挑水,挑到城市來賣,一擔水幾毛錢,一擔柴也是幾毛錢,很便宜。他賣了柴,拿到錢,買一點米,買一點糧食,回家去養他的老母親。
他的成就,緣不一樣,得到五祖的賞識,把衣缽傳給他。傳給他他只有二十四歲,所以一班人不服,到處去找他,想把衣缽奪回來,他哪有資格!他不得已,跑到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後,這個事情就平淡下去了,找他的人,時間長了找不到就算了。緣成熟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那時候在嶺南(就是廣東這個地區)是一位高僧大德;通宗通教、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對他景仰的人太多了。印宗法師了不起,印宗法師見到六祖沒有嫉妒心,如果要有嫉妒、陷害,那六祖就完了,遇到真正了不起的人。印宗法師問明白了,惠能大師要求出家,他就給他剃度,剃度之後,反過頭來拜他為師。這我講水漲船高,印宗法師把他抬舉起來,他一下就出名了。印宗大和尚拜他做師父,這還得了嗎?這是何等人物!緣不同。六祖要遇不到印宗法師,可能一生沒人知道他,緣關係太大了。
現在這個社會也講求出身,種族,但是跟從前的觀念不一樣。現在一般人重視學歷,在中國、在外國都一樣。你出家了,你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畢業,或者拿到碩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你出家自然就不一樣。你講經說法,大家對你會尊重,你有那麼高的學位!所以現在有不少年輕的出家人,到學校去讀書,目的就是拿學位。正不正確?有沒有這個必要?說實在話,沒有必要。最重要的還是要遵守傳統,你在經教裡頭功夫下得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二十年,你變成專家了。雖然沒有學歷,可是我在這一門下的功夫比你深得多,這不能否認的。你提出的問題,我能給你解答;我提出的問題,你答覆不了,這都是事實。
所以我常常給年輕的法師們說,我們已經有這個機緣,得人身,聞佛法。一定要在大乘經教裡面選擇一門,一門深入,自己可以契入境界,然後可以教化別人。不要去求名聞利養,中國古人講「實至名歸」,人家自自然然會尊重你。尤其你有表達的機會,你天天講經,天天上講台,聽眾裡面不乏有博士、有碩士,有很多名流、學者、專家在下面聽。我常說我就是個好榜樣,我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就失學,所以這一生學習很辛苦,難得遇到幾位好的老師,熱心教導。我那時候是貧賤到極處,老師熱心教導,不收學費,我非常的感恩。學成之後,一直在講台,講台就是我學習的場所,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決定不敢輕慢,教學相長。這樣把自己的德行、學問,不斷向上提升。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把第二段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上面一節,我們講到『種族具足』,這些都會產生影響力。它的影響因緣很複雜,如果總的一句話來說,因緣具足。因緣就包括太多了,這些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所以,家族它能夠讓大眾、讓後人生起信心。
第三,「生信向三寶修善之家,非外道等家」,這『家具足』,這都是緣分。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自己這一條就沒有。我的父母,我們家族,對佛法沒有信仰。母親雖然年節、忌日會到寺廟、神廟去燒燒香,都是屬於迷信。求保平安,求佛求神保平安,保佑升官發財,都這麼個觀念,這屬於迷信。一個能夠生在信向三寶修善之家,他的基礎一定非常好,這是我們可以想像到的。從小就受到佛法的薰陶,這個緣太殊勝了,很不容易遇到。我們這一生當中,我說我自己,如果不遇到方東美先生,什麼人勸我學佛,我都不會接受。自己心目當中最景仰、最尊重的一位長者,這個話是從他口裡說的,讓我們具足信心。
我們在世間學業雖然沒有完成,可是這是另外一種學問,方先生介紹,我對於佛法不懷疑了。知道這確實如老師所說,是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個享受別人不知道,讀儒書的人能夠體會到少分,所謂孔顏之樂。《論語》開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這個三句來形容學佛之樂,你才真正體會到少分,真樂,這是享受。這個享受不是錢財,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權勢,是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我選擇這個行業,就是出家,也不是我自己選擇的,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的勸我,「不要搞別的,你不是搞其他行業的材料,好好的學佛,弘法利生」。我對老師非常尊重,很聽話,是好學生,他老人家給我選擇,我就確定走這條路。
這條路古德說得很好,「弘法是家務」,我們的家務事情,自己的事情就是依教修行,弘法利生,這是我們自己本分事情。我這一生做到了,除這樁事情之外,我任何事情都沒有去留意。所以到現在這個年齡,我沒有道場,我沒有精舍。我住是住別人的地方,所有權是別人的,我說我有使用權,我無需要所有權,很自在。沒有徒眾,雖然天天教學,也沒有學生,居然有許多人說是我的徒眾,說是我的學生,那是他說的,不是我說的,這個一定要懂!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時間久了,不知不覺漸漸就契入,真樂!煩惱少,智慧長,妄想分別愈來愈少,每天想的是什麼?想的是經文、經教,佛怎麼說,我應該怎麼學,我應該怎麼樣幫助別人學,想的是這些事情,非常的單純。幾十年雖然住在都市,實際上就是古人講的隱居,隱居在都市。都市裡面的事情多,一概不知道,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聽廣播,所以每天天下太平。
發生什麼大事了,有些信徒他們會把這消息告訴我,所以我也能懂得一些,知道一些。自己從來不接觸,這樣子心才能定得下來,定生慧,慧能解決問題。所以在一九九八年我到新加坡,緣也很殊勝,有一次偶然之間,我跟李木源居士說,世界要想和平,一定要派系不再對立,種族能夠化解歧視,宗教和睦相處,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但是三大問題,從宗教下手比較容易,為什麼?凡是宗教徒他都相信神,他有個中心,把這個中心點抓到,神愛世人,佛家大慈大悲。什麼是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說可以把宗教團結起來。他聽了很有興趣,主動給我聯繫,聯繫新加坡九個宗教,太好了。我就抽出一點時間,他陪著我一家一家去拜訪,交朋友,到最後這九個宗教變成一家人。新加坡那個時候的總統王鼎昌先生,看到非常歡喜,我跟王鼎昌夫婦見過幾次面,他對我們的做法很讚歎。
在這個小地方做了三年,辦了三次溫馨晚宴,各個宗教一起來過年。第一次是一九九九年,三千八百人參加,第二年西元二000年,有七、八千人參加,第三次二00一年,估計會超過一萬人。因為最後一次是新加坡總理做我們的貴賓,這是國家領導人,所以保安就多了,就謹慎了。而且也跟我們說,希望我們人數不要太多,所以我們就訂了五千人,而實際那天出席將近八千人,做得很成功。附近這幾個國家都有代表來參加,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國、菲律賓,好幾個國家主管宗教的,或者是宗教裡面有聲望、有地位的這些大德們。所以,朋友愈交愈多,也是這麼個因緣,我跟南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離開新加坡,澳洲政府給我特別的簽證,非常禮遇。在澳洲有這個緣分,幫助他們團結宗教,團結族群。澳洲政府這些事情,政府設立有專門機構「多元文化部」主管這些事情。執行是讓學校,由大學來執行,這個好,非常之好。因為學校不偏於哪個宗教,決定是站在中立的,對每個宗教都好。所以跟高等教育就接觸了,有機緣跟這些學校教授團舉行兩次座談會,沒想到學校就贈送我榮譽博士,請我擔任學校教授。我跟諸位說,我初中畢業,雖然學校學歷很低,我在佛學上五十年的功夫。我教學,講經教學,那一年好像是四十三年,講經教學四十三年,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擺在面前。我們在教授團裡面舉行座談,教授所提出的問題,我都能夠一一的給他解答。憑什麼?佛法,佛法確實是圓滿的智慧。可惜我們自己還沒有達到圓滿,學了這麼多年,沒有大智慧,開了點小智慧,這小智慧也挺管用。所以真正有實學,別人不會輕視。
尤其是現在,科技發達,媒體發達,我們今天講經教學,利用網際網路,利用衛星電視,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接收。這個影響的面跟從前確實不一樣,很短的時間就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一生不建寺廟,寺廟的影響力不大。我知道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的影響大,我以這個為道場,租借地方都可以,不必自己要有道場。每天孜孜不倦,認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幫助別人學佛。學佛總不外乎幫助人回頭是岸,幫助人斷惡修善,幫助人破迷開悟,終極的目的是幫助他轉凡成聖。你說這種事業多有意義,多有價值,多麼快樂!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緣也不是很容易得來,總而言之一句話,佛家講緣是講得非常正確,講得教人不能不五體投地,都在緣上。
這一句在現代的社會,縱然是生在外道之家,他要有緣遇到佛法,他會改變,從其他宗教裡頭轉過來學佛的很多,我就遇到不少。我遇到的時候,總是以正法勸他,不要改變你宗教信仰,那是錯誤的,你來學佛是正確的。為什麼?佛是你的老師。譬如你是個天主教徒,你信仰天主,上帝是你的主,是你的父。你跟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是老師,老師跟我的父母不衝突。那你說我要放棄父母,不要父母,來跟老師,釋迦牟尼佛不收你。為什麼?你不孝!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你不孝父母,釋迦牟尼佛怎麼會收你?這個要知道。在佛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你看婆羅門、瑜伽、數論,古印度很多這些宗教徒,宗教裡面的學者、領導人都向釋迦牟尼佛求教,這是教育。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他學在我們前,我們在後,我們是前後同學,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跟宗教不一樣。
宗教裡頭有神,有唯一的真神,唯一的真主,人不能夠作真主,不能夠作神。佛教裡頭所有一切人都可以作佛,為什麼?佛是佛教裡面一個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叫佛陀。就好像現在學校,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博士學位你好好的讀你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話說得沒錯,這個要懂,不要產生誤會。任何宗教徒能不能學佛?能學佛。所以我跟許許多多宗教處得非常好,關係很好,道理、事實真相通達明瞭,沒有障礙。
所以我們讀這段經文,想到總在遇緣不同,這是善導大師所講的。他講的雖然是念佛往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可以用他這句話,每個人一生的緣分也都在遇緣不同。遇的緣殊勝,你就會很有成就;遇的緣不殊勝,或者遇到的是不善的緣,就可能把你誘導走上不善的路,造作無量無邊罪業,那就可惜了。所以我們要惜緣,要珍惜緣分。
第四句,『色具足』。「形色端嚴,非醜陋等」,形是我們的形狀,色是我們的態度,和顏悅色,端莊、嚴肅,讓人敬愛。這在個人修行沒有關係,在弘法裡頭佔便宜,因為形色端嚴給人有好感,你的法緣就殊勝。可是形色端嚴怎麼來的?這個要知道,你千萬不要去搞美容,搞美容、搞化妝那你就錯了,後果就苦不堪言。為什麼?破壞你的自然生態環境。你的身體、你的容貌,是父母生下來就是這樣的,能不能改?能!用什麼方法改?佛說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能懂這個道理你就能改。所以你看學佛的人,有些人很明顯的,他的相貌改變了,原來相貌醜陋,現在的相貌非常莊嚴。那是什麼?功夫。原來相貌為什麼不好?貪瞋痴慢太重,貪瞋痴是煩惱,滿心裡面都是煩惱,相貌怎麼會好?學佛之後,把貪瞋痴捨掉了,勤修戒定慧,他的形色當然會改變。人愈慈悲,你看他的相就是慈悲相;愈柔和,他相是柔和的相。
佛教人修六度、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那個相貌怎麼會不好?當然會好,相貌好,體質也會好。沒學佛的時候多病,學佛時候煩惱輕,智慧長,身體也好了,毛病也都沒有了,這些才叫真實功夫。如果相貌不好,接引大眾在法緣就有障礙,人家一看相貌不好,不願意接近你。所以菩薩成佛,菩薩修行成佛,經上佛告訴我們,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專門修福報。為什麼?福報能夠接引眾生,福報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講形色端嚴。佛、菩薩相貌都非常好,心地好,心善、思惟善,言語、行為善,沒有一樣不善,相隨心轉,就變得非常善良。人跟他親近,自自然然就像有一股引力一樣吸引住,善與善相感應。所以不可以用外科手術,不可以求這些什麼靈異的單方,那都是假的。記住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善良;體質清淨就少病,心地善良,你面貌就善良。用這個方法好,改造自己的命運。
第五,「具丈夫相」。『相具足』,下面說「諸根不缺」,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在弘法利生上,你得到很多的方便。雖然如此,諸根不具足的人也有成就的,比較少。盲,眼睛瞎了,他看不到,讀經他沒辦法,他看不到;聾,他聽不見;啞,他有疑問他問不出來,這都是障礙,這都叫諸根有缺陷。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都沒有缺陷,這個相好。認真修行,你這六根愈來愈健康,愈來愈殊勝。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八十多歲,牙齒掉了,他還長了兩顆牙齒,不可思議!他是九十七歲往生的,他牙齒一個都沒掉,這是得力於修行;他能活那麼長壽,也是得力於修持。如果從一般看相的來說,他下巴地閣不長,人中還可以,下巴沒有,在看相的這都是短命,很難過六十歲。他活到九十七歲,也就是真正改造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學佛,你會懂得很多東西,都能夠應用在生活上,改造自己的命運。這一生會過得很幸福,很快樂,來生更圓滿;來生是果報,這一生是花報。
第六句是『念具足』。「正念不忘,亦宿念現前」,他的宿念,就是過去生中,過去生中所念的都是正念。這一生當中緣非常殊勝,從小就遇到,生在很好的家庭,父母、家庭都學佛。從小就接受佛法薰陶,把過去生中的善根引發出來,格外的聰明,格外的有智慧。從這些地方我們也明瞭,宿世的善根有,不是多數,很少數;大多數眾生宿世都造惡業,因此惡習氣很重,惡念很強。從哪些地方看?從我們講經的時候看,我們講課的時候看,你看有很多聽眾在專心聽課的時候,把他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他受到感動,痛哭流涕,懺悔,這你就看出來了。但是怎麼樣?懺悔是懺悔,過個一、二天老毛病又發了,
這是什麼原因?你就曉得,過去生中不善的習氣太重,所以他沒有辦法。他很想改,改不了,很想學,總是有差別的因緣障礙他,這都是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的。再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如果不是勇猛精進,每天都在學習,鍥而不捨,肯定也會被惡習所染。所以有很多同學來問我,你怎麼保持住不會受外面環境污染?我回答他只一句話,天天讀經,天天講經,你就不會了。天天讀經,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講經,你天天要做準備,你要不預備,你上台你下不了台,你就難看,這是真的。這是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你說老師督促,父母督促,都有辦法欺騙,投機取巧。聽眾來督促,那麼多學生跟你學的來督促,你就沒有辦法欺騙,不能不認真準備。
每天思想都在道上,都在正念上,邪念雖然有,起不來,邪念沒有緣,正念的緣非常具足。佛教的經論太多了,一生講不完,我們這部《華嚴經》,用現在這個進度,還要講多少年?至少十年以上。我們今天才講十分之一,已經講了三千多個小時,十分之一。所以後面至少是十年,十年如一日,念念都在「大方廣佛華嚴」,你怎麼會學壞?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在現在末法時期,外面有強大的誘惑,如何能夠保持自己不受誘惑,這是最好的方法。我自己這一生得力於這個,如果不講經的話,不受外面境界誘惑太難了,不太可能,把持不住。
第七句,『慧具足』。「慧悟高明,善解世法」,世是世間法,正是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能解決社會問題,善解世法。為什麼?智慧開了。世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都憑著自己以往的經驗在猜測,猜測怎麼會猜得到?科學家雖然依據邏輯的方法來探討,也得不到正確答案。什麼原因?從前方老師告訴我的,向上一著,邏輯用不上,超越了。邏輯、因明、辯證法,是科學的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它也有一定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統統用不上。方老師講大乘佛法超越了。這些方法,佛在當年也常用,用在哪裡?小乘教,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用得上,那些菩薩摩訶薩就用不上。你說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那就超越了。
所以世間法,無論產生什麼樣複雜、困難的問題,遇到真實智慧自然就化解了,善解世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一切眾生化解災難,天災人禍無非惡業感召。離開惡業,哪有這些事情?有很多人不相信,你說人禍,我們人心回心向善,也許他還能相信。天然災害地震、颶風、海嘯、火山爆發,地殼產生變化,這與我們人造善不善有什麼關係?大家都這個說法。佛經上說有關係,我們一般人不承認,特別學科學的人。佛在經上講的這個,在科學裡頭找不到根據,找不到證據。
所以這些年來,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結晶的實驗,同學們從網路上看到這個訊息,下載下來給我看,我看到非常歡喜。為什麼?科學證明人的意念能改變外面的環境,我們一念善,水結晶呈現的非常之美麗;我們的心不善,它的反應非常醜陋。水是礦物,不是生物。從這個實驗我們就肯定了,正如佛經所說的,整個宇宙是有機體,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大乘教裡面,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性所變的。法性這是真性,它的本能有見聞覺知,有色聲香味,見聞覺知是它的性,色聲香味是它的相,法性、法相,整個宇宙是活的。
所以我鼓勵江本博士再努力!你現在才只是把見聞覺知發現,它有見聞覺知,礦物有見聞覺知。發現了它有色相,它還有音聲,它還有香,它還有味,你還沒發現,好好繼續努力,我們也交了好朋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52:5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