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4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二卷)  2005/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上次講到李長者《合論》的前面一段。今天我們接著往下講,但是經文還是要從一個段落念起,我們從「已下八行頌」,從這句念起。

  「已下八行頌,於中大意有四,一歎差別佛土,因本迴向心所成,為明迴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儀,悉皆就根。二明諸佛自報之境,非是行因所見。三明眾差別之事,皆由眾生之心行異故,隨自心見別,非佛之異」。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現在我們再看下面第四,「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現法」。這句是說佛的能力。佛的神力(我們現在講能力),是我們自性的本能,也就是說,佛有,我們大家都有。只是佛的能力能夠現前隨心所欲起用,我們的能力它不起作用,雖有不起作用,這個道理要懂得。佛這種能力就是經文裡面常說的,像《普賢行願品》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確確實實能夠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能應。感無量無邊,眾生的業感不同,佛菩薩的應也是無量無邊,顯示出真正大用無方。《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那個三十二應,諸位要曉得三十二不是數目,如果說數量,無量無邊,真的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感應把它歸納歸類,這是佛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三十二大類,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法教他就用什麼方法。所以佛在十法界現身無量,沒有一定的身相;說法無量,沒有定法可說。這是佛的神力,所以能就根現法。就眾生不同的根性,現不同的身,說不同的法,這句是這個意思。這是自性的本能。

  我們讀了之後,想一想我們這個智慧能力應不應當恢復?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無非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智慧、恢復德能相好而已,沒有其他的。佛幫助我們恢復了,諸位要曉得,佛不居功,不說「這是我的功勞,我教你的」,不是的。為什麼?是你本有的,不是佛給你的。確確實實是像大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究竟圓滿成佛,你得到什麼東西?什麼也沒得到。為什麼?所得到的都是你本有的。

  自性本具之外,沒有一法可得。這個道理跟事實我們都曉得、都明瞭。你真正通達明瞭,你的心平等了。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無二無別,同一個自性,這是前面我們讀過的。生佛平等,確確實實我們是一個性,一個心,一個身(一個身是法身),一個智慧,乃至於力無畏亦然。這就是說,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不敢輕慢。為什麼?輕慢眾生就是輕慢自己的性德,輕慢眾生就是輕慢諸佛如來。知難行易!

  我們對一切眾生生恭敬心,這個容易。為什麼生不起來?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尊敬他?我為什麼要關懷他?不知道這個道理,這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實真相,於境界裡頭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有差別相出來。你真正明瞭,你在佛菩薩眼目當中,差別跟不差別是一不是二。你說為什麼是一不是二?差別,你想想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現的這個相,不差別也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現的相,所以差別跟不差別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差別跟不差別都沒有,那才叫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才真正見到了。見到諸法實相,那恭喜你,你就是《華嚴經》上的法身菩薩,就是諸佛如來,你見到真相。

  所以才起心、才動念,真相就扭曲了。你見到的相不是真相,扭曲了,扭曲了的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扭曲的真相,愈往下面扭曲得愈嚴重。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已經扭曲了,但是還可以,還能看得出一點,所以天台大師說相似即佛。聲聞、緣覺扭曲的幅度就相當大,但是還算不離譜。六道裡面就太離譜,扭曲得不像話,尤其是在三途。所以這些事實真相如果佛不為我們說破,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為什麼?想像不到,諺語所謂「你作夢都想不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說作夢都想不到?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意識裡頭幾乎就沒有這個種子,或者有這個種子,很少,力量太微弱,被煩惱習氣把它壓住,透不出來,道理在此地。

  所以這段最主要的意思是教給我們,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相好,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眾生都有,決定是平等的。我們看到佛與菩薩他的智慧德用都現前,我們非常羨慕。那我們自己有,被煩惱蓋覆住了。現在明白之後,佛教導我們斷煩惱!煩惱少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輕,智慧長。佛法修行的功夫在哪裡?就在此地。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長。煩惱斷盡了,智慧就圓滿,就這麼回事情。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宗旨,這我們要知道。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有先後次第。儒家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講學習,你要知道先後。先後也不是哪個發明的,是一種自然現象。你看你迷,這《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最初怎麼迷的?什麼原因迷的?這找不到,沒有原因。所以佛答覆「法爾如是」。所以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是我們常講的,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之後一定有分別,分別之後一定有執著,這就是你的煩惱怎麼樣產生的。你看先是最微細的起心動念,然後再粗一點分別,最後到最嚴重的執著。發生有先後次第。那要把它化解?化解必須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先要斷最嚴重的煩惱習氣,先斷,然後再斷其次的,最後斷最微細的。

  所以這三種煩惱,你看佛菩薩教我們,先破見思,再破塵沙,最後斷無明。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見思煩惱斷了,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再執著。執著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人證阿羅漢果,出離六道輪迴了。在六道裡面不執著了,執著確實斷了,人還在六道,在六道幹什麼?教化眾生,幫助別人,這就是佛經上講的「有餘依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已經證得不生不滅,六道都沒有了,還在六道,身還在,有餘。餘什麼?身,身還在,有餘依涅槃。雖然他有這個身,他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苦報;六道裡面的三苦、八苦,他都沒有。這個事實真相要知道,有餘依涅槃。

  小乘是阿羅漢,大乘就是我們現在所念的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與阿羅漢斷煩惱程度相當的是第七信。我們現在念的是第九信,那就高得太多,第九信那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下面一段經文是講第十信「境界甚深」,那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這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第十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第九信位就是現在念的這一段,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第八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辟支佛、緣覺,第七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聲聞、阿羅漢。從初信到六信沒有出六道,七信出了六道,《華嚴經》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契入這個地位了,因為你因地發的有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必說是到華藏,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來,當然也可以,不必去拐這個彎,現在就利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來生的時候,投胎來的時候,業報,我們都是循業來受報的。可是我們學了佛之後,這是最重要的,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業力沒有了。業力沒有了,活在這個世間是什麼力量?願力,這就叫乘願再來,不必打個轉,你的心變了。沒有轉過來的時候,你是輪迴心,這一轉過來之後,你是菩提心。

  菩提心跟輪迴心,兩碼事!輪迴心搞的是六道輪迴,菩提心不是。學佛必須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大轉變,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叫轉凡成聖。你看大乘教裡頭常講,就是轉變,轉惡為善,這是第一步;轉迷為悟,第二步;轉凡成聖,第三步。所以到轉凡成聖,那就是轉業報身為願力身,也就是說轉輪迴心成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起心、不動念則已,起心動念一定與這個相應,那你的心念就轉過來了。凡夫呢?凡夫沒有真誠,虛偽、虛假。凡夫的心不清淨,心裡頭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這不清淨,染污的;凡夫的心不平等,有高下,自己總覺得很高,別人都不如我,貢高我慢,沒有平等心;凡夫迷惑顛倒,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起七情五欲,他生這個東西,這就是沒有慈悲心,沒有覺悟。特別是現代人,你看多數人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怎樣去佔別人便宜,慈悲心沒有了,所以那叫輪迴心。搞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諸位讀《無量壽經》要記住,你看《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篇講得多清楚,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乃至於一心三輩,它的基本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每段經文都有這八個字,這八個字重要。有一向專念的人很多,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發菩提心。說實在話,真正發菩提心,他要發願求生淨土,他決定得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他在《彌陀經要解》裡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有菩提心,又願意到極樂世界,那就決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話說得有道理,你念佛的功夫深,往生品位高,功夫差一點,品位低。決定往生第一個條件是發菩提心,可不能疏忽。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在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我們常常要反省,我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我用的是什麼心?真正用這五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就是用菩提心,那你的命運就轉過來了,真正是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這不能不知道!

  再看第二大段「釋菩薩名者」。這是這個單元的上首菩薩,就是「一道甚深」這個單元的上首菩薩,名字叫賢首,「名為賢首」。名號怎麼來的?「為明得此十種信心,信佛果德,與自心體一,善諳疑滯通塞,入其賢位,故名賢首」,這個名號是從這裡來的。換句話說,九信位的菩薩都稱之為賢首。長者講得很清楚,明得此十種信心。這十種信心就是一般上所講的,第一個就是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不信你就沒法子。念佛人能不能往生,就是你對淨土有沒有信心;你對於阿彌陀佛有沒有信心;你對於介紹人,介紹我們認識阿彌陀佛,知道有西方淨土的,這個介紹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有沒有信心?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六個信心,信自,信他。自是什麼?西方淨土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從外頭有的,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還是我們自己的心現的,自己的識變的,心現識變。怎麼變法?轉識成智變現的,轉識成智就是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從什麼地方轉?從信心轉。你看本來我們迷信,信心沒有,沒有這個念頭,迷了這個信心,叫迷信,迷失了信心。佛菩薩為我們開導、教誨,我們的信心找回了,真的相信了。

  第二「念心」。淨宗法門真的肯念,念念不離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念不離。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在哪裡?世尊為我們介紹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那個觀法非常微細,也很不容易成就。《十六觀經》雖然很早就傳到中國來,真正依《觀經》修行的人成就不多。不是沒有,有,確實不多。天台智者大師是依《觀經》修行的。現在到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劣!心粗境細沒有辦法觀想,所以祖師大德提倡持名。持名也是觀想的一種,所以持名是「十六觀」裡頭最後第十六觀,以名號為境界,念念不忘,就是觀。所以諸位要曉得,持名還是屬於觀想念佛。心裡頭真的有阿彌陀佛,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最淺顯的觀法,《彌陀經》上所講的,講得簡單。《彌陀經》念得很熟,一念佛,《彌陀經》的境界就現前,念心。

  第三個精進心。精是純而不雜,進是不退轉,這兩個字很重要。大乘教裡頭佛常講,菩薩只有一個善根,就是精進。世間有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個根生的。這三個善根是什麼?不貪,不瞋,不痴,就生一切世間的善根。菩薩善根就是一個,這要懂。這個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看看一門深入就是專精,「精」字。二門、三門那就雜、就亂了,一門深入。進而不退,在進步,長時薰修沒有間斷。所以也就是佛家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是進,一門深入是精,很重要!世出世法想成就,你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佛陀教給我們的。

  一個人在一生不要搞太多,一經通一切經通。不要以為我要學好多,我什麼都會,結果到最後什麼都不會。諺語所謂「行行通,行行鬆」,不專,都懂得一點皮毛,起不了作用。一定要一門深入,深到極處,極處是性德,統統都能見性。《般若經》上佛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是廣義的,通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你真的懂得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一生專門搞這一點,到最後都通了,一通一切通。為什麼?世間法也是心現識變,出世間法也是心現識變,一個道理!你要見了性就全通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佛法通了,世間法哪有不通的道理?沒這個道理的。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迷了叫世法,悟了都叫佛法。說實在話,佛法只有迷悟之分,沒有什麼世間、出世間。真的我們要通達才行,不通達絕對不行。要通達,你要懂得精進。所以古人求學環境比我們現在好,古人老師負責任,現在老師不敢負責任。為什麼不敢?因為現在講人權。人權搬出來了,自由搬出來了,民主搬出來了,老師不能教學生,父母不能教兒女,這個事情可麻煩!所以生在這個時代,你要成就,那你要自己覺悟,你要自己克制。

  從前跟一個老師,你在沒有成就的時候,老師不准你離開,所以有人跟老師十年、二十年,我們在史書上面都看到。你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看看許多這些山誌,這裡頭都有記載。學生跟老師十年、二十年的很多,不可以離開。為什麼?他沒有通,他沒有覺悟,就不可以離開老師。真正開悟了,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想在老師那裡多住一天,他都不答應,他一定叫你走。到哪裡去?參學。所以在老師會下成就的,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清淨心。《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無所不知」。就是他決定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所以他這一出去之後,接觸社會,接觸廣大群眾,接觸各行各業,成就他的後得智,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他學得快,一接觸、一看、一聽統統明白了,不要很長的時間他就無所不知。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佛家如是,道家、儒家亦如是,都懂得這個道理,都懂得這個方法,現代人不懂。老師對學生管嚴厲了,不行,侵犯人權;學生有過錯,不能處罰,甚至於不可以責備,這麻煩大!這還能教得出來嗎?

  現在要是遇到善知識,自己沒有真正的善根,自動自發跟老師學,你什麼都學不到。所以現代這個修學環境跟從前不一樣。而且現在人沒有耐心,同時可以跟好幾個老師學,同時去跑好幾個道場,這都是忌諱。所以我跟諸位說,我算是這個時代很幸運的。我跟的老師,老師雖然不是管得很嚴格,他講得很清楚,只能聽一個老師,不可以同時親近兩個老師。我跟方東美先生,一個老師;接觸佛法之後跟章嘉大師學,也是一個老師。章嘉大師圓寂了,我的學業沒有圓滿、沒有成就,所以再找到第二個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才有一點成就。

  我去的時候頭一天,他跟我談三個條件。三個條件能接受,可以,你到我這裡來學習。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第一個條件,你到我這裡來學,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教學,只能聽他一個人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他們講經教學,都不可以去聽,頭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什麼?你所看的這些書,從今之後都要得到我的同意。佛書、世間所有一切書籍,如果不得到他的同意,不能看。第三個條件,你以前所學的,就是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不算數,到我這個門裡來,一切從頭學起。三個條件你能不能答應?我想了幾分鐘,最後還是答應,這我們成立師生關係了。

  答應之後,他才告訴我有期限的,不是無期限的。多少時間?五年。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這是以後我們才曉得,佛法裡面講師承就是跟定一個老師五年。五年是你要開悟了,五年沒有開悟,這時間再延長,可是總一半五年會開悟。可是我到五年,我是很受利益,我自動跟老師說,我說這個方法好,很得受用,我願意再延長五年。所以我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就守住這三個條件,你的心定下來了,不再攀緣了。你有一個人指導你,有一個人督促你,太難得!但是我們今天拿這三個條件,要是來招學生,保證你一個學生都招不到。

  現在我在學校裡上了幾堂課,我到昆士蘭大學上課,學校裡面的主任告訴我:法師,這堂課你最好只講二十分鐘。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頂好當然只講十五分鐘,學生只有十五分鐘的耐心。我才恍然大悟!那能教什麼?所以要準備一些娛樂性的教材,讓學生高高興興的能混一個鐘點。真正集中精神來聽不過十五分鐘,他能學到什麼?我就深深感覺到不如我們講經。我們講經,你看聽眾,講二個小時,二個小時他都能聚精會神在聽;講四個小時,四個小時聚精會神在聽。這些教授們都感到很驚訝,怎麼能夠坐四個小時?不要說他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這樣說起來,學佛的人還是有定力,還是有相當的耐心,跟現在人不一樣。跟古人比不行,古人那個耐心十幾年!我們現在你說是幾個小時沒有問題,幾天也沒有問題,半年、一年就有問題;五年、十年那更難,更不容易。你沒有十年怎麼會成就?還得自己有相當好的根基,十年成就。

  所以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看到,一個學人跟一個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麼多。這才知道沒有那麼長的時間長時薰修,很難覺悟。他為什麼不覺悟?煩惱習氣障礙住,煩惱習氣沒有放下。薰修沒有別的,就是放下這個。你看看老師叫我們,除了他講經教學之外,其他的不能聽,把我們一個攀緣的心斷掉。在起初,聽說那個法師不錯,這個居士很有修養,在那裡講經,我們都可以參加、都去聽。現在這條限制,這心定了,不但不去聽,連這個訊息都不想知道,都不打聽,心定。什麼書籍都不能看!你看學佛,總是學佛書,佛書很多,都想涉獵,老師不准,只指定一門功課叫你去學。這一門學好之後,還可以學一門,這一門沒有學好,決定不能學第二門。他老人家學的標準比古人是放寬,古人嚴格。現在叫我們學好一門是什麼?叫我們上台去講,講的時候,他在底下聽,聽了點頭沒有講錯,就算這一門學好,你就可以學第二部經。如果你上台去講,他不甚滿意,那你就還要學這一部,不容易!這是個好老師,這是個對學生負責任的老師,他一定把你帶出一條路出來。這種老師現在找不到了,沒有了。老師沒有了,說老實話,學生也沒有了。

  我離開老師,在國際上到處講經弘法很辛苦。所以每次回到台中,我就去看老師,都向他老人家請求,希望老師再培養二、三個同學,那我們在各地方講經說法,我們有同參道友,有幫助的,有助手。我講了大概總有十幾次,最後老師煩了:好!你替我找學生。這句話說了以後,我以後再不敢開口。我一想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一個人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老師的要求我們統統能做到,我一想找不到。所以老師講: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我們很擔心的是怕師道在這一代中斷,那就不得了。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裡講的是精進心。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來談談十種信心的第四種,第四種叫「慧心」,智慧,第五種叫「定心」。慧心我們大家都知道,很重要。慧心慧眼,有智慧。那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精進來的,沒有精進,哪來的智慧?你看看這個精進,我們換句話說,大家就很好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些年來,同學們你都能夠看到,沒看到大概也都聽說,現在在國內講《弟子規》,蔡禮旭老師講出名,後面接著還有邵老師,有好幾個,我知道至少有五個。他們學這個東西以及在外面講,只有二、三年的時間,現在居然許多大學邀請他們去講,學生、教授聽到都很受感動。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績?沒有別的,就是精進成就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蔡老師告訴我,他是一年的學習,一年時間把《弟子規》統統落實,他做到了。然後出來講,他能講得感動人,講得叫別人讚歎,是他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才能夠感動人!你不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聽別人說的,所謂是「記問之學」,不是從心性出來的。我聽人家講聽得多,我看看得多,我也記得很多,與自己心性不相干,那樣說出來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不能感動人。要感動人,一定要先自己做到。釋迦佛為什麼講經能感動人?全做到了,沒有一樣沒做到。絕對沒有一句話是他沒有做到他說出來,沒有。孔夫子講學為什麼那樣的感動人?也是做到了,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沒有一句綺語,做到了。這老實話,這一定要知道。我也常講,做到之後說到,聖人;說了之後,一定可以把它做到,賢人;說了之後做不到,那叫騙人。一定要真幹,真幹慧心就現前,你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縱然不能夠有相當的深度,但是至少不糊塗,自己多少有幾分把握,這樣就會有進步。

  第五「定心」,這很重要。人有了定心,我們就知道他一定有成就。學問一定定在一門,事業也一定定在一個專業。無論從事於哪一行,只有不斷的改進,決定不能搞另外一行。經營的面太廣太多,太複雜了,你的精神、你的體力照顧不到,照顧不到你就做不好。雖然有人幫助,你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你一生只搞一行,只經營一個行業,你能把這個行業帶到登峰造極,變成全國同一個行業裡面的典範,甚至於再擴大,全世界同一個行業裡頭首屈一指,你成就了。

  現在很多人都是想學多,所以多方面發展。縱然他有這個福報,成就還是有限。如果經營不善,助手不是真正志同道合,往往到年歲大了,衰老了,他這個公司行號就經營不下去。我們看到很多破產的,連自己一代都保不住,有人勉強維持自己這一代,死了之後,到底下第二代就完了,就破產了,分家了,他的事業就結束了。我過去在講席裡常常講過,這不算成就。成就怎麼樣?無論哪個行業,家庭也是如此,後繼有人,這叫成就。中國古人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你有子孫,我不是這個講法,我講的是你的後人能夠繼承你的事業;繼承你的事業的人不一定是兒女,學生也可以。學術有繼承人,事業有繼承人,使你這個事業代代相傳,這才叫真正的事業。你看中國有些商店老字號的,幾百年老招牌,它們代代都有人起來做,都做得很好。不斷的在改進,不斷求進步,不會被時代淘汰,能夠跟科技文明相配合,把自己事業發揚光大,這叫事業。一代就完了,這不叫事業。

  所以定心就重要,做學問也是如此,定於一。早年我在台灣,我住在韓館長的家裡。他們家的鄰居,隔個二、三家是個天主教堂。這教堂神父方豪跟我也很熟。他那個時候是政大文學院的院長,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方先生初中畢業,一生的成就是靠自己自學,他的成就是定於一。一生幾十年的時間專門學一部《宋史》,中國二十五史裡頭,裡面的一部宋朝《宋史》。他對於宋朝典章文物制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為《宋史》的專家。雖然他沒有博士學位,沒學位,憑著他的實力,學校請他做教授,以後請他做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聘他做院士。定於一!這一門東西你要用上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當然成了專家。十年、二十年你要搞十幾樣、二十幾樣,門門都懂得一點皮毛,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拿得出來、能夠出人頭地,沒用。你明白這個道理,佛法經論亦復如是。

  在很早的時候,我剛剛出家沒多久,星雲法師在台灣南部創建佛光山。先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教書,我在學院裡面擔任教務主任。那個時候學生有一百多人,我向他建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同學們可以分組,二、三個人一組,專攻一部經,專攻一部論。這樣子十年下來之後,他就變成專家,他就變成世界第一。我跟他建議,他聽了也很高興,最後想想,不行,這不像佛學院。我說,沒錯,這是私塾裡頭教學的方法。我跟李老師十年是私塾教學方法,個別指導,有效果。他說:我知道是有效果,但是這不像佛學院。他佛學院聘請了很多老師,跟一般學校上課的狀況一樣。我這個方法就不需要那麼多老師,只要有一個指導老師就夠了。如果分組,二個組就二個老師,三個組三個老師,分開教室,都是一門深入。你一生搞一部經,不一樣。

  我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就得力於李老師的教導,李老師教人就是一門深入。所以我在他會下十年,學五部經。人家這五部經是半年、一年就學完,我這五部經學了十年。這很多同學都曉得的,我頭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的《彌陀經》,第三部學的是《普賢行願品》,就是十大願王最後那一卷,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第五部學的是一部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在他會下十年學這五部經。

  《楞嚴》我記得好像講過七遍。但是七遍當中,好像有五遍沒講完,從頭到尾講圓滿的只有兩次。我在香港講過四個月,一九七七年講《楞嚴》,好像講了三分之一,也是沒講完,四個月。以後我講《法華》,我講《般若》,我講《地藏經》,還有許多的論,講《華嚴經》,這都沒有學過的。所以你一部經的理論通了,部部都貫通,沒有障礙。不但佛的經教裡頭沒有障礙,其他宗教裡也沒有障礙。天主教裡頭我講過《玫瑰經》,伊斯蘭教我沒有講全部,節錄裡面的篇章,我也講過《古蘭經》,都通!在這個地方有兩次我跟諸位講四書裡面《大學》,講過兩次了,這都沒有學過的,儒家的。世出世間法都是通的,問題就是你一門你要通,你不通不行。所以古時候老師督促很嚴,一定逼著你要貫通。那你學生一定要能接受,要有定心,真的把心定在這一部上才會有成就。

  第六「不退心」,定在一部上不能退轉,天天幹,有的時候幹得怎麼樣?學得枯燥無味。枯燥無味要曉得怎麼會產生?功夫不得力就會枯燥無味。如果功夫得力了,那個現象是法喜充滿。你看《論語》頭一句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樂得不到,你又覺得很辛苦、很枯燥,那是你學而不習,你就沒有法喜。學了,習是什麼?你所學的要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歡喜心就生出來,學了真管用!學了要沒有用處,那就真的枯燥無味,很不容易學下去。這不退心。這些所說的,從第一個信心到不退心這六條,都是屬於自利,下面這幾條就著重在利他。

  第七「迴向心」。迴向心用現在一句很流行的話,「為人民服務」,這是迴向心。在佛法裡面比這個範圍更大,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包括九法界,也可以把十法界都算進去,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十法界。為人民服務,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其他九個都沒有。佛教我們要把心量擴大,念念都要想到為十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叫迴向心。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你要想幫助別人,你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個現在人所講的使命感。有這種使命感,使命感是個動力,這個動力會讓你精進不退。為個人無所謂,偷一點懶沒有關係,你要想到許許多多的苦難眾生都在等著你幫忙,那你不很認真努力學習,你怎麼對得起這些眾生?所以對不起老師,老師辛辛苦苦指導我們;對不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希望我學成之後能幫助他們。

  我們在這個經前面念到,看到如來在果地上以迴向心成就感應道交。為什麼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迴向心。因地裡頭曾經發過這樣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幫助眾生這個心願念念不忘。絕對不是說,我成了佛之後,我才來幫助眾生,不是這個意思。我學一分,我幫助一分,我學二分幫助二分,縱然我功夫還不得力,我這個願心不能沒有。所以初發心的時候要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那有沒有功德都不知道,但是迴向偈照念。功德就是自己真正做到,真正學到了,那才有功德。我以我這個功德,以我的智慧,以我的德能相好,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需要的人,叫迴向的願心。你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有迴向的願心在。

  底下第八「護法心」。第八信的菩薩護法心,這個使命感更勤、更深、更廣。佛法需要什麼人來護持?需要什麼樣的人來承傳?一定要十信菩薩。這第八是護法的信心,護持佛法,正法久住。護持佛法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信受奉行,你才真正能護持。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你要依教奉行,要為人演說,為一切眾生表演。表演是做出來給大家看,講沒用處,收效果很微薄。

  昨天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杜教授來看我。他帶了八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會議的結論送給我,同時告訴我,這個結論送了好幾個大學。他去拜訪,他這一次訪問加拿大、菲律賓,有幾個國家。昨天到香港來住一天,特地來看我,告訴我這些狀況。我很感慨的跟他說,我說你送給這些學校,如果這些學校的負責人、校長很看得起你,把你會議的總結放在他們學校檔案裡面,很對得起你了,能不能落實?不可能。他自己也承認,不可能。如果學校校長不重視你這個,接了之後,你離開他就放字紙簍去了。這真的不是假的。

  這種會議我參加了五次。中國人常講「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聯合國這些會議大概可以到會有議有決,後頭不行;沒有一個人聽你的話,沒有一個人依教奉行。你看每年這種會議開多少次,投下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最後都沒有辦法落實,所以世界一天比一天混亂。大家口裡頭喊和平,和平沒法子落實,這個問題嚴重。我們也想得很多,怎樣才能落實?必須要去做,你要把它做到,做出來給人看;這麼多好意見,還不是說空話,還真可以做的。你要是不做,再好的意見,人家看到之後,點點頭讚歎你幾句,半信半疑,這真能做得到嗎?你要做出來給人看。

  近來很難得有一些真正熱心的年輕人,學《弟子規》學了一段長時期,深受傳統文化的感動,真正願意放下一切,做出犧牲奉獻,來從事傳統的倫理教育工作。這個好,難得!從哪裡做?從我們自己本身落實。你可不能要求別人,要求別人做不到,先要自己做到,做出樣子來給人看。一個人力量薄弱,人家看到你一個人做到,沒有看到第二個人,還是半信半疑。如果我們有一些大眾,三十個、五十個、一百個、二百個我們都能做到,人家會想想,行,這是真可以做得到的,他們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這種信心生起來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有救了。逐步逐步發展,就會有很多人覺悟,很多人回頭。這是護法的信心。所以法,佛法、儒家的法、道家的法、古聖先賢教誨之法,所有宗教典籍裡面的法,要落實才行。

  經不是念的,經是要落實的。你看看清涼大師,就在我們這個《華嚴經》,你看他分科就看得很清楚。《華嚴》這部經三十九品八十卷,這中國翻譯的。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大部分,信、解、行、證。佛法最重視的行、證,你就得受用了。如果只有信解,沒有行證,那就是古人所講的說食數寶,不得受用。李老師講經常常給我們做個很淺顯的比喻。肚子餓了想吃東西,想想那些餐館,那些菜單,都能夠說得出來,說了半天,一口也沒吃到。這就是講有信有解,沒有行,沒有證,所以一定要落實。

  落實從哪裡起?天天要落實,我每天學一句我就把這句做到,學一段我就把這一段做到。如果大家真的跟著《華嚴經》這樣做法,《華嚴經》圓滿了,你就成佛了。你看看我們現在講到第九信,那你就是第九信位的菩薩,你已經入了一道甚深。學初信是初信菩薩,學二信是二信菩薩,這部經學完的時候,你就成了妙覺,究竟圓滿的佛果。這經好,它有表演,那個「證」的那一分裡頭有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給我們看。你看他去參學,他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他能夠見到他,他就是初住菩薩。他去參訪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位的菩薩,那善財童子當然就跟觀音菩薩是同等地位。後面參訪文殊、普賢,那是等覺菩薩,真的是五十三參步步高陞,那怎麼不歡喜!

  從初發心到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圓滿。這個一生圓滿就叫做一乘經。這不是大乘,大乘還有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生成就,善財給我們示現的一生成就。一乘經典在佛法裡面只有三部,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華嚴》,第二種是《法華》,第三種是《梵網經》,戒經;《梵網經》很可惜,我們只翻了戒律的這部分,其餘的就沒有翻過來。這三種是一乘經,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

  《華嚴》我們能不能成就?能。為什麼能?《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業往生這能成。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法修行太難!你看看《華嚴經》初信位斷見惑,七信位斷思惑。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九信位,塵沙煩惱破得差不多,快破完了,十信圓滿就登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我們真的是望塵莫及。我們讀了學,認真努力學,能學多少學多少,念佛求生淨土肯定得生。所以《華嚴》,古德稱為大本《無量壽經》,有道理,那不是沒有道理。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完全用《華嚴》教義。

  所以護法,頭一個知道護自己。我們知道修學的次第,一定是先斷見思,先斷執著。從什麼地方下手?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教我們什麼?轉惡為善。現在人,很少人知道孝順父母,很少人明白要尊敬長輩。《弟子規》一開頭「孝」。孝是對父母,「弟」是對長輩,「首孝弟,次謹信」。謹是謹慎,就是說對人、對事、對物要認真負責,不可以馬虎。中國過去這些有道德學問的人,你看對諸葛亮的批評。諸葛亮一生的成就令人佩服。諸葛亮的長處,古人一句話說破了,說得很好,「諸葛一生,唯謹慎」。他這個人一生做事情,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小心謹慎,一點都不敢隨便,都不敢馬虎,這是後人的好榜樣。謹是對自己要小心謹慎,我們今天講認真負責;除對自己之外,那你要接觸大眾,你對人,對人信用。所以謹下就是信。完全是生活行為,實在講四個字,孝、弟、謹、信,從這裡學起。

  我們今天做事真的是很馬虎,懶散;換句話說,不負責任。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責任,也不懂得佛在經典常常講的「為人演說」。如果你這四個字懂得,你就曉得什麼叫責任。為人演說也就是現在中國學術界,我在北京師範大學看到的標語,兩句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什麼?這就是你的責任。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做一個很好的表率,我們的行為要給社會大眾做模範。那我們這種草率隨便、不負責任能夠給他們做模範嗎?孝弟謹信你能做到,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下面再把這個心量擴大,「凡是人,皆須愛」,愛眾。你能夠愛一切眾生,你就不會害人,你怎麼能忍心去害人?你才真正做到一個好人,這樣的人才能學佛。你看看佛經一打開,你會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沒有你在裡頭?你是不是個善人?怎麼知道這裡頭有沒有自己?拿《弟子規》打開來一對照就知道了。《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條統統都落實、都做到了,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如果《弟子規》沒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裡頭沒有你,這你要知道。

  所以《弟子規》是學佛的基本條件,沒有《弟子規》,你就不能學佛。你進佛門來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像現在學校裡頭,你不是正科生,你是來旁聽的。旁聽,老師對你不負責任,你是正科生的話,老師對你要負責任。這個理跟事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弟子規》是做人的基礎;換句話說,佛法是好人修的。作惡的人能不能修?作惡的人要懺悔業障也能修,要把業障懺悔掉,那他也是善男子、善女人。

  懺悔最重要的改過自新。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我年輕的時候生活非常困苦,老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話,他教給我,他給我說的。他說有時候你求,求沒有感應,你求不到,沒有感應。這什麼原因?不是佛法不靈,而是你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叫做業障。你必須把這個障礙懺除,懺除業障,感應就現前,有求必應。這難得!我就請教老人家,怎麼個懺悔法?他教給我的,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燒香磕頭,在那裡懺罪,求佛菩薩原諒,不是的。他給我講的,真正懺悔是自己知道錯了,往後絕對不會有同樣的錯誤,這叫懺悔。我明白了,這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孔子讚歎顏回。顏回是個好學生,孔夫子最欣賞的,好在哪裡?過失只有一次,他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個太難得!

  所以我在章嘉大師那裡學到懺悔的方法,同樣過失不可以有,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過。你看了凡先生做得很認真,而且雲谷禪師教他用功過格,認真的去反省。每天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惡,統統要記下來,然後每天做比較,這一比較才曉得我這一天是善多還是惡多。初學總是惡多善少,慢慢有一段時期,二年、三年可以達到平衡,善惡差不多;再有個七年、八年、十年,慢慢的善多惡少了。這個事情要幹一輩子!活一天就要認真幹一天,這叫真懺悔。所以護法首先要護自己的法,自己都護不了,你怎麼能護別人?不修懺悔法,你怎麼會有進步?

  第九「戒心」,這個戒是戒律,就是戒信心。你要知道戒律的重要,你要重視戒律,你要嚴格的去遵守戒律。開頭學是比較麻煩。為什麼?自己煩惱習氣太重,總是跟自己相違背,可是慢慢的變成習慣,那就自然了。所以戒是自己本來的性德,十善業,十善業是本來的性德,人本來就是這樣的。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跟十善業相違背,這錯了。所以要重視戒律,持戒念佛。《弟子規》是戒律,十善業是戒律,三皈五戒是戒律。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這是我要求的。比丘、菩薩不敢講,太高了,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算不錯了,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

  末後一個是「願心」。願心簡單的講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念念不忘!我們今天成佛道就是求往生,往生就是成就佛道。今天跟諸位講的十種信心,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9:0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9: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