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三卷) 2005/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3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長行文的第二段。
第一段是問,第二段是答。我們看清涼大師《疏鈔》,從第二段開頭念起,「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上一次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同滿行海」,這個行就是教中常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個行念去聲,念ㄏㄥˋ;念ㄒㄧㄥˊ做名詞,念ㄏㄥˋ它是動詞。由此可知,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所以一定要認真去修學。
菩薩行門無量無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確實這是事實真相。世尊在教學儀式當中,把無量法門歸納為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確確實實有這個數字,諸位從佛學辭典、《教乘法數》、《三藏法數》裡面可以查得到,確實是八萬四千。但是教初學,八萬四千就太麻煩了,所以把它再歸納,歸納為六個綱領,這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六度,六度萬行。所以六度是萬行的綱領,無量無邊的行門總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六大類就是六波羅蜜,這樣說話就方便多了。
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頭說「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這六樁事就是六類,六類就是萬行。諸地,狹義的說,從初地到等覺;廣義的講,就是《華嚴經》我們現在所說的,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位都稱之為諸地。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就是這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裡面,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可是佛在此地沒有給我們講布施,講什麼?第一個是必定要知道供養。
為什麼這個經是一乘經?佛法,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五乘。《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我們就知道,說二乘、說三乘、說五乘是佛的方便說,實際上就是一乘。我們在此地這一章裡面看到「一道甚深」,這一道就是一乘法。前面跟諸位已經說得很詳細,就是一乘法,一乘是成佛之道,不是教你成菩薩、成羅漢,教你成佛。那我們看看這個樣子,這能成得了佛嗎?讀了《華嚴》這才明白,凡聖確實是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那就是六道輪迴,就在覺迷之間。
覺悟的人知道供養。你看看佛教菩薩講布施,佛在此地教供養,普賢菩薩十願裡頭「廣修供養」;供養是一乘法裡頭講的,布施是二乘、三乘裡面講的,因為供養是用真誠恭敬心,用心不一樣。你看普賢菩薩教我們,他老人家修行十大綱領(就是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是指什麼?諸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全都包括盡了。過去佛,世尊為我們介紹了不少,《萬佛名經》很多同修都讀過,過年的時候拜萬佛懺,佛為我們說出一萬二千多尊的佛號,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不能夠忽視,不能夠輕慢;輕慢,你就輕慢未來佛,禮敬這一條你就修不圓滿。你只知道禮敬過去佛、現在佛,你不知道禮敬未來佛,必須懂得禮敬未來佛,禮敬才能夠圓滿。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人不敢輕慢,我們對他那個態度要像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一樣。你現在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是凡夫,你在迷,你沒覺悟。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阿彌陀佛做到了,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做到了,他們看一切眾生確實跟看佛沒有兩樣、沒有差別,所以才能成佛。
眾生,經教裡常講九法界眾生。你想想看,九法界眾生裡頭包括畜生道,蚊蟲來叮著我們、咬我們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給牠念阿彌陀佛,我供養未來佛?蚊子是未來佛,你把牠們打死了,這佛打死了,你哪裡是修菩薩道?我們對蚊蟲、對蒼蠅,對這些小動物,你有沒有把牠看到跟對阿彌陀佛、對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乘教裡頭教我們這個道理,教我們這個修行方法。
畜生道再下面餓鬼道,再下面地獄道,這都是造作惡業的眾生,惡業感得的果報,這叫因果不昧,佛性沒有失去。我們看這些三惡道的眾生,看他什麼?看他的佛性,他的佛性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佛性無二無別,跟我們自己的佛性也是一樣的,平等平等,所以我們要懂得修供養。蚊子叮在我們身上,這個緣分也很不容易,我有機會供養未來佛。你如果有這種誠意供養蚊子來咬你,蚊子咬你的時候不會痛、不會癢,奇怪!你看我們一般人被蚊蟲叮的時候會痛、會癢,你用供養的心,恭敬供養心,不痛不癢,不可思議。
對餓鬼,餓鬼在現在這個時代,無論在中國、在外國這些事情很多。我們在中國常常遇到有人被鬼附身,還有人身上有鬼住在他身上。你看上一次我們遇到一位同學,他是從台灣來的,特地到這裡來看我,他說有鬼住在他身上,住得很久了,有多少?六十多個。一個一個問他,名字統統寫出來,這是我們以前沒聽說過的。我以前見到身上住的有鬼,住一個、二個、三個有,三個以上很少見到。我這一次到印尼訪問,印尼那邊有個同修告訴我,他是印尼的華僑,有三個眾生住在身上,也住了一段時期,不發作的時候人很正常,發作的時候人就變樣子。外國也有,很多,你不能不相信。
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這些眾生都有佛性,他住在一個人身上,跟這個人一定是有緣分,沒有緣分他不能找到這個人。我們修學《華嚴》的人,對這些眾生也是恭敬心供養,但是人跟鬼混在一起,說實在的話,雙方都不利,兩方面都痛苦。所以我們恭敬供養,誦經迴向,勸勉他早一點離開。像上一次在這裡找我的,他告訴我,他知道錯了,不應該害人,害得他住的這個人很痛苦、很痛苦,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如果這些鬼神要不離開他,我看這個年輕人很難支持到半年,他要崩潰了。所以這些眾生也很願意走,告訴我想走走不了,有的時候走出去之後沒地方住,又回來了。所以我介紹他幾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九樓的念佛堂,他們看到很滿意,他說這個地方是個好道場,這個地方很清淨,他在這個地方有安全感,那就很好。我說我可以給你介紹幾個地方,希望他能夠快一點離開,盡量離開。
所以這供養要以恭敬心、平等心,不能有差別,這個因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才圓滿。現在我們修布施是不是用這種心態?是不是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們的布施波羅蜜不但沒有圓滿,效果並不大,可以說多半都是修一點人天福報,於了生死出三界很難。
第二佛教給我們必定要修戒,念佛求生淨土,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禪是佛心,佛的心;戒是佛的行,佛的行為是戒律;經教是佛的言語,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言語一定要落實,落實就是戒律,所以學佛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重視戒律。我們展開經本,你會看到佛在那裡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條件的,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條件根據什麼標準?我們淨宗學會同學們都是遵守《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我們用這個做標準。
這個標準有上中下,我們稱它為三品。下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經上稱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這個標準說得白一點,容易懂一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這《弟子規》你有沒有做到?做到了,這兩句就落實了。可是後頭還有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換句話說,《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我們統統落實,這個下品善具足了。現在找這個人很難找。下品善都有問題,那中品、上品更不必說。具足下品善,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具足這個條件,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決定可以得到,就不錯了,一乘法。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全心全力勸導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我們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
第二福,這中品的,中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中品是入了佛門,前面是世間善法,中品是二乘,聲聞、緣覺。三皈,形式上的三皈我們大家都受了,實質上呢?實質上那要問自己,別人不曉得。別人雖然不知道,佛菩薩知道、鬼神知道你是真的還是假的。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皈是回歸,反邪歸正,從迷邪染回歸依覺正淨,這叫三皈,我們有沒有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都依覺正淨?如果我們還是依迷邪染,不知道覺正淨,這個三皈白受了,有名無實。五戒、十戒,在家戒、出家戒、菩薩戒,先要學佛的行持,要學佛的形象。
再向上提升上品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品善是誰?在我們《華嚴經》裡面,《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上品善;十信位的菩薩,中品善;《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還沒有入門,下品善,下品善得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不墮三途。下品善不墮三途,念佛生凡聖同居土,中品善念佛生方便有餘土,上品善生實報莊嚴土。善導大師說得好,「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華嚴》的緣無比的殊勝。
你能懂《華嚴》,依據《華嚴》的理論跟方法去念佛。我們要問,我這一生求上品善,我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可不可能?我肯定答覆你,可能,問題就是你真幹,不能不持戒。持戒是長時間的,永恆的,不是學多少年,那就錯了。成佛之後還是持戒,做樣子給沒成就的人看。沒有成佛之前是自己要成就,目標是成就,成佛之後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那佛菩薩不持戒,你叫眾生持戒,眾生做不到,佛菩薩要做出榜樣給人看。所以持戒是永恆的事情。
第三一定要修大悲心,悲心就是長時間的忍辱,所有一切不饒益的事統統都要能忍。《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夠忍耐。大事要大的忍耐,小事要小的忍耐,沒有忍耐,你就不能成就。第四對於一切善要勤修,這是精進波羅蜜。我們不能很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精進波羅蜜不能圓滿。這四條前面都說過,我們今天在此地重複一遍。
下面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禪定,經上教我們必須要遠離一切境緣的干擾,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的干擾,你要知道避免,你才能夠得清淨心。初學的時候,所以古時候道場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現在交通方便,我是安徽人,我們安徽有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我住在江北,九華山在江南。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鄉人朝地藏,朝山,朝山走路走過去,而且三步一拜,大概需要六、七天才拜到九華地藏殿;現在高速公路開了,從我家鄉到九華山三個小時,從前走路一個星期,現在三個小時,距離縮短了,遊客多了。從前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朝山禮佛,不是觀光旅遊,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種虔誠,所以他有感應。現在這些寺院道場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人太多了,就是人事物質的干擾讓你得不到清淨心。
禪定就是清淨心,必須在境緣當中去鍛鍊。《華嚴》末後善財五十三參,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給我們提的綱,「歷事鍊心」,說得好。要在物質環境裡頭,無論是順境或者是逆境、善緣或者是惡緣,都是你修行的道場。修什麼?修禪定。順境善緣,在這裡頭把貪戀的心磨掉、磨乾淨;逆境惡緣,把瞋恚的心、報復的心,把它磨乾淨。貪瞋痴從哪裡斷?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斷貪瞋痴。貪瞋痴斷了,戒定慧就成就。
我們今天不能成就,是貪瞋痴不斷,麻煩在這裡。所以遠離,在初學身要離,為什麼?自己沒有定功,你必定會受它的干擾,這個時候怎麼?遠離。到自己有了定功,有了功夫,可以跟他們接觸,接觸怎麼?不動心。順境裡面決定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起瞋恚之心,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你都能保持著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修的,可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我有沒有這個能力。
順境稱心如意,這個境界裡頭是不是能夠不起貪戀?逆境裡面是不是真正能夠不起瞋恚?真功夫要在這裡鍊。我自己學佛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天天幹,我跟老師十年,我是個過來人,知道這裡頭的辛苦。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講經,講經是勸別人,實際上是勸自己。境界現前怎麼辦?心會被境界轉,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你不讀經,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就保不住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沒有離開經本,沒有離開講台,親近善知識。到什麼時候才在境界裡頭真的自己做得了主,能夠自在,不被外面境界轉?我告訴同學們,我是四十年,真正不被境界轉是最近的十幾年,前面四十年還會被境界轉,那個念頭還會起來,但是起來很容易把它伏住。如果不是這四十年天天讀經,天天在研究、在學習、在討論,這講解是修的這些功課,決定伏不住。沒有堅定的信心、願心,還要有增上緣,這個增上緣,有人提醒你,有人幫助你,要不然很容易墮落。所以我們有很深的體驗。
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現在在這個世間大家都疏忽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在社會上所接觸到的,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大概都是不是他同一類的免不了要排斥,現在的名詞叫「歧視」,排斥你,不能和睦相處。所以《了凡四訓》裡頭有一段話,了凡先生講得很好,他是講他那個時代,他們鄉下同鄉的,善人少,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很難自立。為什麼?你要不被他同化,他就排斥你、就歧視你;你一定要隨順他們,他們就歡迎你,你就被拖下去了。所以這是講善人在俗不容易自立。
可是真正的善人,心直言直,我們講直爽、豪爽。這些人大致上對於自己的形象不會刻意去修飾,就是不會裝模作樣,不會討好別人,這就很吃虧。所以你是好人,你要想做好人,就有很多人毀謗你,有很多人指責你,他不會原諒你的,他希望你回過頭來跟他一樣。你要不願意去做不善的人,那你就得受排斥。所以古人講「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你想做一樁好事,叫好事多磨,人家都想盡方法把你破壞,障礙你、阻止你,善人常常受人毀謗。
了凡先生對這個事情太清楚、太明白。所以他勸人,只有仁人長者,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們看到這個事情,看到有善人、好事要極力的維護,要保護,要成全他。佛法裡面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用在這個地方,那是非常恰當。你怎麼樣能夠成人之美,怎樣能夠幫助善人不讓他墮落?你要幫助他,你要成全他,這就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智慧,是大福德、是大功德。
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到,護法的功德無比殊勝,弘法沒有什麼了不起,護法的功德大。我們今天在香港這個道場講經,我們這麼多同學在一起學習,誰的功德?道場護法的功德。就像一個學校一樣,學校辦得好,校長與全校的職員,職員是護法;弘法是什麼?弘法是教員,到講堂來上課的教員。教員要依靠職員,沒有職員,這學校辦不成,教員再好,教得再好,沒有地方可以表現。所以護法的功德是第一。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講過不少次,你要修大功德、大福德,不一定要你會講經。你在這裡建個道場當校長,你可以聘請好的老師到這個地方教學,功德是誰的?功德是你的,不是講經那個人的。就像學校裡面,學校辦得再好,你看獎賞是校長,不是教員。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在古時候寺院庵堂這些執事、這些護法,真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所以他們護持很如法。因為自己都是過來人,四攝六度、普賢十願,他們都做到家,做得很圓滿。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也是跟道場修行清眾同等的地位,他是在學的位置上;護法,他是佛菩薩的地位,不一樣。今天我們這個道場佛菩薩沒有了,凡夫,凡夫來護法當然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對於修學的清眾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候還有障礙。這是什麼?眾生沒有福報,不能怪別人,怪別人,我們就錯了。聖賢弟子要記住聖賢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決定不怨天尤人,決定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沒有福報。怎麼辦?多多的修福,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就現前。
修行,這一段講遠離境緣干擾,真正修禪定的不怕境緣干擾,要在境緣干擾當中去修清淨心,這是真正的禪定。你看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禪定的意義,什麼叫禪?外不著相叫禪;什麼叫定?內不動心,這叫禪定。他老人家所說的這個都是從《金剛經》上來的,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我們要在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這裡頭去鍊什麼?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有很多人說:這個境界不好,算了,我就不來了。我們笑笑,他沒福報。為什麼?很好磨鍊你的一個場所,你禁不起磨鍊走了,你被淘汰了。
諸位同學知道,我這一生接受老師教誨十三年,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教我十年。可是你要曉得有人磨鍊我,我們以前華藏圖書館的韓館長,她磨鍊我三十年,把我的稜稜角角磨光了。所以我跟同學說我四十年,就是修行四十年之後才得自在。這個自在就是所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再被境界轉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都能不動心,這個時候所謂平常心現前。我要是說遠離,人家磨鍊我,這個地方找我的麻煩,算了,我掉頭而去,那就錯了,那還會有什麼成就?要接受磨鍊,要歡喜接受,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有忍辱才有精進,有精進才有禪定,有禪定智慧就開了。你永遠畏縮,看到一點點困難,馬上就掉頭而去,你這一生當中想得清淨心、想開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學一乘的就不挑剔環境。可是在這裡頭我們自己也要明瞭,如果不是這個根機,先修清淨心,找清淨的道場是有道理的。佛教初學是這麼教的。到你學個十年、二十年,慢慢再接觸環境,在環境裡面去歷練,歷事鍊心,你才真正能成就。這個理事都要懂得、都要明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說說「同滿行海」裡面最後的一句,就是般若波羅蜜。佛在這個地方教我們,菩薩應當愛好佛法、歡喜佛法,如果具足這樣的心態,他一定會到處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把這個樣子做出來給我們看,對於佛法無限的愛好。像經上告訴我們的,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無一不是遍歷諸佛,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的大眾。實在講那些大眾,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們也不能輕視,為什麼?經上明白告訴我們,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可了不起,世尊這樣介紹我們,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也是這樣說的。
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證三不退。我們知道,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三不退。位不退,這是最低的,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像《華嚴》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證得初信位;大乘證得初信,小乘證得須陀洹果,你就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雖然沒有離開六道,你在六道裡面修行,絕對不墮三惡道,絕對不會退回再當凡夫,沒這個道理,這是位不退。第二個階位是行不退,那是什麼階段?塵沙煩惱斷了,不再到六道來了,行不退,修菩薩行,不再退回六道;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薩。我們現在講的這一段是第九信,由此可知,這個地位的菩薩行不退。念不退還要高,念不退要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念不退。
可是阿惟越致菩薩是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到圓滿。三不退圓滿最低的限度,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七地菩薩,所以七地以上才圓證三不退,這地位多高!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七地超過前面三十七個位次,不可思議。所以這淨土法門講的是很特別的法門,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唯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諸佛稱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稱讚到極處。釋迦牟尼佛的稱讚代表一切諸佛的稱讚,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希有難逢,遇到要不能夠把握到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那你就空過了。怎樣才能決定往生?必須把這個世間一切放下,我們的心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個世間擾亂、障礙的很多,都是想盡方法叫你起心動念,叫你起貪瞋痴。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個境界現前,我貪瞋痴念頭才一動就曉得這魔在誘惑,我們可不能上當,決不受他的誘惑。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事情擺平。善緣順境不起貪戀,惡緣逆境不起瞋恚,保持著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這才能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善財,我們也常常想到善財不錯,運氣很好,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其實不然,五十三參是表法的,它裡頭說的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從早到晚,早晨你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你這一天所接觸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參。你看你所接觸的人有善人、有惡人,有聖人、有凡人,有修行人也有惡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就代表這社會各個階層的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的只有六個,其他全是在家的;在這個境界裡面是歷事鍊心。所以你要會的,你跟善財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善友為善財說法,我們每天接觸一切人事物也在為我說法,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有沒有看出來。看出來之後,原來就在眼前,真是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眼前。
所以頭一條我們要認識,你要不認識,那就沒有法子。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時時刻刻參學之處,菩薩學處!我在哪裡學菩薩?就在這裡學菩薩。這裡面具體來說,「聽法無厭」,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自己看,不容易看清楚;聽人家講,很容易聽明白。所以聽經、聽法是我們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不能夠厭倦,認真努力去聽、去學。經典上比喻,「如海納百川」,我們的心像大海一樣,大地裡面所有的河流都流到大海,大海都能夠包容、都能夠接納。這是比喻智慧的增長,這樣子般若波羅蜜才能圓滿。所以般若波羅蜜圓滿的相是永無止境的學習,正是孔夫子在《論語》裡頭,頭一句話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沒有止境。
孔子自己說,他十五歲「有志於學」,立定志願學習;「三十而立」,三十歲有一點成就,可以自立了。這個自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畢業。十五而學,那是做學生,十五到三十,十五年,十五年畢業了,而立是畢業。「四十而不惑」,在這個社會上歷事鍊心,像五十三參一樣,不迷惑了,自己能做得了主,不會被外境迷惑,不容易。人家畢竟是聖人,他是二十五年,從十五歲開始到四十歲二十五年,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了。那我比他不如,我學佛四十年才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夫子用二十五年,我用四十年,不容易!
現在社會這個誘惑的面愈來愈廣,誘惑人心是愈來愈深,花樣是愈來愈多,太難太難!諸位知道,我四十年沒有看報紙、沒有聽廣播,不看電視,為什麼?統統是誘惑,我全部拒絕掉的時候身心清淨。我也給同學們說,我不但不看報紙,我連信件都不看。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不要給我寫信,寫信我不看。為什麼?擾亂身心。不是必要的事情不要給我寫信,不必問候,念佛就是最好的問候,迴向就是真正的祝福。
沒有事情也不要打電話,所以我自己雖然有個手機,手機多少號不知道,手機是經常不開的,現在大概有兩個多月都沒有開了。這是預備什麼?有緊急必要的事情跟別人聯絡方便;除了用它的時候我開它,不用它,通常都不開機,等於沒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身心清淨。少接觸就少干擾,不是這樣做的話就很不容易。尤其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空中的電磁波非常混亂,這個電磁波,不管你怎麼樣說,都會干擾我們的身心。如果常常聽電話,我聽說聽多的時候,那個頭半邊都麻木了,在我想有可能。科技不是好東西,我們一定要明瞭,要知道必要的時候,為了便利可以用它,不要常用,常用決定不好。不必要的應酬也應當要減少,愈少愈好,古人常說: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話講得很有道理。
這都是怎樣來成就我們自己的圓滿智慧,這樣子這菩薩行就圓滿,「同滿行海,同因」。所有一切諸佛六度萬行都圓滿。圓滿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總是會疑惑:佛怎麼可能圓滿?佛修布施,那還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你還沒有布施到,你怎麼能說你圓滿?這個圓滿的相要知道。
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只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宗門裡頭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就是因為有障礙。這障礙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也有六大類,佛就用六波羅蜜來對付。第一類是慳貪,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沒有的想盡方法來貪求,貪而無厭!這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用什麼東西來斷?布施供養。你就曉得布施供養的目的是斷慳貪的,我慳貪這個煩惱斷盡了,真的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是這個意思。布施波羅蜜圓滿,他還要不要修布施?不叫布施,叫供養。這個供養是永無止境,盡心盡力的供養。
持戒波羅蜜是對治惡業的。起心動念,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是身業,身語意這三大類的惡業都沒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是專門對瞋恚的,瞋恚斷了,忍辱圓滿。精進是對治懈怠的,懈怠沒有了、斷掉了,精進圓滿。禪定是對治散亂的,散亂沒有了,真正達到了一心,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禪定,不亂是般若,所以一心不亂是禪定、般若的圓滿。圓滿是這個意思。我們心性裡面的障礙統統去掉,這個時候自性現前,明心見性,叫大徹大悟,入這個境界了,所以叫行滿。這個行滿同因,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都是六度萬行圓滿,證得無上菩提。
下面說「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果,是異因也」。由此可知,在佛來說是同因,在我們凡夫感官當中是異因,這因就不同了。你看看圓滿的性德普遍能應一切眾生之機,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那就是個例子,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聲聞身得度就現聲聞身,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身。我們看到因不一樣!這個因之異,不是佛那個地方有差別,是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感不一樣,佛菩薩的應不一樣。因之同異,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就像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水的性是一,可是我們以善心去感,它就有很美的圖案出來;我們以惡念去感,它現的圖案就很難看。不是它有異,是我們感的人有異,它應不同,就它本身上來說它沒有兩樣,這個道理要懂得,這是異因。
「由此異因,感差別果」。這個差別果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不一樣,差別太大!就是我們一個人,這不要講別的,我們一個人,你看你從小到老,一年一年不一樣,有差別。為什麼有差別?你起心動念不一樣。如果年年起心動念都一樣,你就不會老了,為什麼?果就一樣!因同果就同,因異果就異。我們要拿出自己的舊照片,過去年輕的時候,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三十歲的時候,你看不一樣,每隔十年都不一樣,念頭不一樣,染污不一樣;愈是年輕的時候染污愈少,年歲愈大的時候染污愈深。如果真正能保持著童心,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雖然年齡大,還是保持童心,還是保持像童年那樣的活潑,就這麼個道理,沒有別的。這是講異因異果。
再看下面說,「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六度萬行圓滿是同,因同,果感的是什麼?實報莊嚴土,我們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因果相應。心,一真,沒有一絲毫虛妄,用《華嚴經》的說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所以那個果報是一真,心真果亦真,這果報是一真法界,真應身。真應身,我們在這個經上講報身,報身莊嚴,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土是報土,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因同果同,在十法界裡面,因異果異。那個因異不是佛的因異,是我們感的不同。十法界眾生感不一樣,所以佛菩薩現身說法那個應也不一樣,這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再總結來給我們講「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前面我們如果明白了,這句話就好懂,就佛來講佛是同,佛佛道同,但是對九法界眾生來講,佛的示現不一樣,同能隨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隨眾生心,眾生心是感,隨就是應,同能隨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這個意思。
「約機,同處而見異」。機是眾生,九法界眾生機感不一樣。同處,真的是同處,這個同處是什麼?同處是一真法界。而見異是什麼?見到九法界。我們今天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變成了人法界;畜生,是一真法界變成畜生法界,見異。一真法界在哪裡?不是說九法界之外有一個一真法界,那你錯了,你完全搞錯了。《華嚴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現前。
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一真?《華嚴經.出現品》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說破了。我們今天是把一真法界,就是用我們的念頭心想變成了人法界。大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九法界、六道,九法界六道從眾生心想生,把一真法界變成了九法界,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能變是同處,一真法界,都從一真法界變的;見異,那就是不同處,實際上是同處。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電視的螢幕是同處,頻道是不同處,但是所有的頻道都是這個螢幕示現出來的,我們今天在這是不同的頻道,這個比喻不難懂。
如何我們能夠跳出這個頻道,恢復到正常(正常就是一真),佛講如何恢復正常?離妄想分別執著,這經教裡頭講得很多。如果我們能夠離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不執著了,六道就沒有。執著在大乘經教裡頭稱為見思煩惱,一切法都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見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他雖然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
如果更進一步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都不分別了。怎麼說把佛法包括在內?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真實法說不出來,真實法不能想像,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實的。凡是能說得出的,能表演出來給你看的,全是方便法,你要從方便裡面去悟入真實,那就對了;你可不能把方便當作真實,那你就錯到底。所以法尚應捨,不能執著,你捨得才乾淨,你真能放得下。
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給諸位說,十法界就沒有了。分別斷盡,無明就見到了,無明是什麼?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樣樣都清楚。不是說眼沒有見到,眼見到了,見得很清楚,耳也聽到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唯識裡面講就轉八識成四智。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末那是執著,這兩個轉過來了,轉第七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所以轉過來之後,那是菩薩,他看這個世間跟我們看的不一樣,我們看帶著有分別執著,他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看也好、聽也好、嗅也好、嘗也好,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一真法界;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四聖法界;執著也沒有斷,是六道的法界,六凡法界,不能不清楚。
你清楚明白事實真相之後,你不能不放下!你放下得大自在,你放下得真快樂,世間這種樂沒有法子能比。這個東西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沒有法子幫助你,佛菩薩只能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給你聽,放不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放下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在大乘裡面七信位的菩薩;放下分別,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再破一品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功夫得力了,得力就是破一品無明,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了。這就是同能隨異、同處而見異,這是事實真相。
下面說「以生就佛」,這生是眾生。從眾生這一方面去看佛,看佛境界,「雖異而常同」,十法界是異相,可是佛看是同。佛怎麼是同?我們還用古人的比喻,古人對這個事情常常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我希望我們學佛的同學們,能夠有機會去參觀金器的展覽,有這種展覽會的時候可以去看看,就是樣品,像廣告樣品的展覽。我是曾經看過一次,首飾,那個品種有一萬多種,將近二萬種,不到二萬種,是一萬多種,沒有一樣是相同的。你到那裡參觀,全是黃金做的,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就是什麼?種種不一樣,沒有一個同樣的,這就是異。
雖異而常同,同是什麼?都是黃金,除黃金之外沒有第二樣東西,同。你從這一萬多種品種,那是什麼東西?金一個字,佛的境界就是只看到金。有沒有看到花樣?也有看到花樣,花樣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完全是平等的,統統是金,平等的。凡夫就不一樣,凡夫,那麼多花樣,他挑這個喜歡的,挑那個,那個不喜歡的,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不一樣。
所以「以佛就生」,佛看眾生,「雖同而見異」,同是黃金,但是眾生他的愛好就不一樣,他分別執著不一樣,他在那裡面要去挑哪幾種樣品。我那一次去看的時候,是跟韓館長一起去看的,韓館長就在裡面挑了大概有七、八種。這個也好看,那個好看,她在那裡挑選,挑選了七、八種。挑選七、八種就是雖同而見異,她喜歡的不一樣。她喜歡的,別人不見得喜歡;別人喜歡的,她不見得喜歡,各人就挑各人的。九法界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錦窠」。我們換金跟器,金跟器大家好懂,我剛才舉的比喻,像金跟器一樣,「常同常異」。常同,都是一樣的,質是一樣的,都是黃金,常異是花樣不一樣;從質來說,常同,從花樣講,常異。常異常同是一,也不能說是二。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在沒有讀賢首菩薩的解答之前,先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這個意思太好了,我們也用了不少的時間把這一段講下來,講到此地,現在我們就開始可以讀經文。請看經文: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兩首偈子我們在一起念,特別是第二首,古來的祖師大德講經、著作常常引用這首偈。所以這首偈,我們今天曉得出在《華嚴經》上,在「問明品」裡面的這首偈子,它才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看清涼的《疏》,「偈中義理多含故文勢非一」。偈頌文字雖然很少,這意思太豐富了,真的是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大師為我們介紹,他說「且分為二,初二偈」,就是我們剛才念的第一、第二,這是把這十首偈分為兩個大段落,第一段是兩首,第一、第二。
「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印是印證,我們今天講說明,說明他所立的宗旨,說明真身是一不是二。誰的真身?佛的真身。再跟你說得清楚一點,自己的真身。禪宗裡面常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真身。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禪宗叫你參,《華嚴》給你說出來了。這個真身是什麼?真身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也就是佛身。佛身、法身是一個身,不是兩個身。我們什麼時候契入這個境界就成佛了,就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這是佛門裡面的教學第一樁大事。
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個,求的就是這個;決不是求人間名聞利養、富貴功名,不求這個。現在人學佛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健康長壽,求多兒多女,求這個,這是什麼?這在迷沒有覺。由此可知,他起心動念沒有離六道輪迴,這些東西求得到求不到?當然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求什麼得什麼。很可惜,世間人求的太小、太少了,這是什麼?愚痴沒智慧。有智慧求是求大的,求究竟、求圓滿,那是什麼?法身,就是我要把本來面目找到,這究竟。大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
果然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你的受用無有窮盡,你看看讚歎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誰的身?自己的報身。我們讀淨土經看極樂世界,讀《華嚴經》看毘盧遮那的報土,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園,那是我們自己的財富,世間沒有法子能比。世間人把黃金看得很珍貴,黃金在極樂世界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柏油一樣。我們現在馬路是柏油馬路,西方極樂世界鋪馬路的是黃金,黃金為地。我們這個世間一點點的珍寶、珠寶,戴在首飾上好像就覺得很美了,極樂世界這些珍寶做什麼用?建築材料。他所居住的房屋宮殿樓閣都是七寶造成的,不但世間富貴沒有法子能比,天上都不能比,大梵天王比不上,摩醯首羅天王比不上。你要哪一種?
所以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世間問你能不能放下,我相信你一定很肯定的說我放下,為什麼?原來有這麼殊勝,這世界這算什麼!不叫你放下,你自己已經就把它徹底放下。這一放下,菩提路上障礙就沒有了。菩提道上所有的障礙都產生在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放不下。所以《華嚴》真有好處,你真的學明白了、通達了,對於看破放下不是難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8: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