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9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九0卷)  2005/5/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90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大段福田甚深,我們看目首菩薩偈頌第四首: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眾喜,佛福田如是,令眾悉安樂。】

  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給我們指導的,這首偈是「王喻」。王是國王,用國王來做比喻,比喻「體內方便,終得實樂」。「上二喻」,這兩種比喻,就是幻喻跟王喻這兩種比喻,「佛巧稱物機」,巧是善巧,就是契一切眾生的根機。這兩首偈都講到得樂,得樂一定離苦,離苦才能夠得樂。

  前面我們讀過的是以巧幻師,就是變魔術這個比喻,比喻世尊為了接引教化眾生,在無三而建立三乘。無三是實際上來講沒有三乘,哪來的三乘?三乘是權巧方便建立。所以比喻是「體外方便」,就是佛教化的設施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乃至於佛說法有十二分教,這些都是屬於體外方便。這首偈更深入一層,講體內方便,「體內方便,終得實樂」。這個實是真實,前面所講的法喜。像我們讀書,你在學校裡面很歡喜,離開學校如果踏進社會,不一樣了。所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讀書的時代是一生的黃金時代,在求學。踏進社會不一樣了,個人際遇不相同,怎麼能夠保持在一生當中都能夠離苦得樂,那就叫實樂。所以用國王做比喻,王代表什麼?自在,他在這個國家發號施令,別人都要聽他的,他不必聽別人的。所以這是一個國家王自在。

  王有自在的意思,用它來比喻這個王有才有智,有才幹、有智慧,能令大眾歡喜,歡喜一定是得樂。今天我們講安和樂利的社會,平安和諧快樂,利益懸殊不大,這個社會多麼美好!那是有才幹、有智慧的國家領導人才能做得到,這種政治,那就是歷史上所講的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止一次,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清朝有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盛世,真的是做到了安和樂利。一定是這個王有才幹、有智慧,全國人都享他的福,這叫一生得樂,真實的樂。用這個來比喻佛有善巧方便,佛教化一切眾生契機契理。

  註解很簡單,清涼大師唯恐我們體會有困難,還再加個小註,註解的註解是鈔。我們看《鈔》裡面所講的,「體內方便者」,上面一首是體外,「即佛權智,鑒事差別,即體上大用,為體內方便」。什麼叫體內方便,什麼叫體外方便,清涼都給我們說清楚了。體外是教學的設施,好像我們現在辦學校,辦幼兒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這是教育的設施,這屬於體外的。體內是我要怎樣教他,幼兒園要怎麼教,小學要怎麼教,中學要怎麼教,大學要怎樣教,這裡面就是課程的設施,教學的方便,這是屬於體內。無論是體內跟體外,我們今天講教學的制度、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效果。總而言之,無非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所以諸位你細細去看看,經典裡面所說的是不是教育?現在人不知道,不曉得佛教是教育,而把它看作宗教。什麼是宗教?宗教是什麼?幾個人能講得清楚?知道這個名詞人很多,會說的人也很多。但是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看這人就不多了。我們在這麼多年來,我從開始學佛的那一天,我的老師把佛教教給我、介紹給我,給我說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教給我是從西方哲學講起,西洋哲學,給我講哲學概要;西方哲學介紹完了之後,介紹中國儒家的哲學、老莊哲學,到二程、王陽明哲學;第三個大單元給我介紹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裡頭最重要的佛經哲學。我學佛是這樣入門的,是從學術裡面進來的。老師告訴我,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看看這兩首偈,前面一首「能令眾歡喜」,這一首『能令大眾喜』,這不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而方先生一生在大乘教學裡頭,這些典籍,典籍是教科書,他最喜歡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把這個經特別介紹給我,他說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總的概論,總論,佛法總論,我們今天講佛學概論,特別把這個書介紹給我。在中國歷代祖師判教,也把《大方廣佛華嚴經》稱之為根本法輪。佛法裡面講法輪,實在講就是教學,究竟圓滿的教學。輪是代表圓滿,輪也代表佛法教學中心的理念。那個中心的理念在現代科學才稍稍有一點契入,中心理念是什麼?空有不二,動靜一如。這用什麼方法能夠顯示出來?圓,我們幾何裡頭講的圓就是輪。

  你看輪,現在大家學過幾何你都知道,圓周,有;圓心,空。有沒有心?決定有心,心在哪裡?找不到,決定找不到。你點成一點,那個點是個面積,你在顯微鏡上擴大是個面積,所以那個點是個抽象概念。點移動就是線,線也是個抽象概念。但是線移動成面,那就很具體了。點是空的,所以說明心是空的,外面圓周是有,空有不二!圓周的相是動相,是個動的,你看輪是個動的;圓心是靜止的,圓心不動。所以用這個現在講做標誌,外國人講MARK,我們現在講標誌,用這個來代表佛教的教學,這個圖案很好!真正是非常難得,我們就稱它為法輪。法輪就是代表佛法,佛法是空有不二,動靜一如。所以大乘教裡面,終極的目標入不二法門,你什麼時候能夠契入,證實空有不二,動靜一如,我們俗話說你得道了、你成佛了,就這個意思。

  在我們的身,這也是講養生之道,都是自然的法則,我們一個人要是懂得養生,身要動。身是什麼?身是圓周,所以身要動;身要是不動,身體就壞了。現在人講運動,對的,身要動;可是心要靜,心可不能動,心一動就完了。現在一般人雖然著重於運動,但是他心裡妄念不止,身是動,心也動,所以他得不到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健康要懂得身動心靜。你看中國古時候運動,像打太極拳,打太極拳就講究,就跟佛法相應,心靜,要一念不生,身動,這對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壇經》上六祖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那是講的心。佛法講到行門,你所學習的,你怎樣才能夠契入、悟入?一定要放下!放下不是身放下,身要動,不是身放下,心;心裡面的妄想雜念、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跟心就相應,心就是本性、真心。

  大乘教裡面講心性能現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的,都是心性變現的;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的身體是心性變現的,芸芸眾生也是心性變現的,山河大地、萬事萬物乃至於虛空法界,離不開心性。《華嚴經》上說得好,這些東西,宇宙、法界、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空的,什麼也沒有,所有一切物質,連虛空、連時間都是無中生有。這個有既然是從無中生的,那有還是真有嗎?不是真有,所以佛法稱有稱妙有、稱幻有,不是真的!

  佛法裡面講的真跟妄,它的定義我們不能不知道,什麼叫真?永恆不變是真。凡是起變化的,無論它變化得快或者變化速度慢,都不是真的,都是幻相、都是妄相,所以佛法稱它作妙有。妙有非有是講的法相,真空不空是講的法性。真空不空是講心性,就像圓,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圓,講真空不空講圓心,它能變化、能變現,所以它確實是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變現,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講法相,法相雖然是有,你不能說它沒有,但是它並不存在。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我們現在看到我們這個人的身體也活了幾十年,怎麼會沒有?我們六根接觸的境界,這明明是有,怎麼能說沒有?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為什麼不是真有?剎那生滅,剎那不住。那個生滅的速度之快,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所以佛經裡面常講「不可思議」,你沒有辦法去想像。這個事我們從佛經跟科學的發現,在前面都跟諸位細說過,我記得講過好幾遍。你要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知道佛經上講的真實。你能夠把這些真相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得實樂,真實的快樂。

  這個快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都放下了,這叫真樂。實樂就是真樂,也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不亦說乎」,悅不是受外面的刺激,內心裡面生的快樂。內心裡頭為什麼會生快樂?快樂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你見性,這種快樂就時時刻刻現前,而且永恆不斷。我們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真正得樂。快樂的內涵是慈悲,慈悲有真樂,「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他怎麼不快樂!這個時候諸佛如來,『佛福田』,佛不是獨樂,佛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同樂,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眾生迷失了自性,他在生活裡面所感受的是苦不是樂,迷失自性,苦!有不少眾生在苦中不知苦,那是什麼?就好比我們一般所講麻木不仁,他不知道。

  佛講的「三界統苦」,三界就是六道,佛眼睛、菩薩眼睛看六道眾生只有苦沒有樂。六道眾生有的時候感覺到很快樂,那是什麼回事情?佛講,那是你那個苦暫停,暫時這個苦不現前,你覺得很快樂。譬如我們這個身體,這身體很麻煩,你看看每天要吃三餐,一餐要沒有吃,你就苦了,餓得苦!這是不是真的?兩餐不吃、三餐不吃,那你就很痛苦了。你三餐飯吃飽了,這個苦把它控制住了,你覺得很快樂;明天到時間,你不吃,這個苦又現前了。這不就等於人害病,到時候就要服藥。所以佛法把飲食當作藥石,你在服藥,決不是晚飯是藥石,你要懂得三餐都是藥石。

  所以佛說三界裡頭,欲界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統統具足。欲界六層天以下沒有一個人能避免,你哪來的樂?佛家講「苦海無邊」,說得一點都不錯。色界天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放下了,對這個毫無留戀,所以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苦沒有了。這個沒有,跟諸位講,暫時的,也不是永久的,色界天人。

  色界天人他有壞苦,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省事多了;但是他有身體,他有居住的環境,居住這個環境時間久了會壞。你說我們現在住這個房子,建得再堅固,一定的時間你要整修、要翻修。我們在香港街頭常常坐車的時候從那裡經過,你看看許多搭的鷹架在那裡油漆粉刷翻修,一般的房子大概是四年到五年就要重新粉刷翻修過一次,那就是壞苦!太久了,這個房子會倒。中國古代建築房屋是非常講究的,所謂是真材實料,因為他們房子建好之後,這使用的時間一般標準是三百年,當然這個裡面有不少次的翻修。可是三百年之後,房子維持不好的話,還是會倒下來的。這叫壞苦!身體,身體有壽命,色界天人壽命雖然長,壽命到了還是要死,那苦就現前了,有壞苦、有行苦。行苦就是我們常講青春不駐,隨著時間他會衰老,這是講色界天人。他沒有得到實樂,沒有得到真實的樂。

  再往上去無色界,這是真正高明,老子他老人家懂得,我們看《老子》五千言,這就是一般人講《道德經》,他曾經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最大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身體是累贅,人要沒有身體多好。色界天人有身,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他有身體,所以有身體就有壞苦。無色界這是最聰明的,身體都沒有。諸位想想,身體不要了,還有沒有我?有我。我要是沒有了,那他真成功了!身體不要了,我還是有,我們一般人稱為靈界,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頭不叫靈魂,叫神識,存不存在?存在,但是他沒有物質的身體,那這樣就是壞苦也沒有了。苦苦沒有了,壞苦也沒有了。可是怎麼樣?行苦。

  什麼叫行苦?他不能永恆保持。我們知道佛說過,無色界天最高層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那個壽命是正常,那確實是了不起。因為佛在經上說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八萬大劫,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我們不說大的世界,我們就講銀河系裡面的小星系,像我們這個太陽系,這是個小星系。這個小星系要是成住壞空八萬次,這個時間很長很長,可是時間再長,它有到的一天。時間到了之後,他的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後他不能再往上去,那只有往下墮落,這行苦,不是究竟,不是真樂。

  佛「體內方便」是幫助我們一切眾生得到實樂,實樂是永恆的。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證到什麼樣的果位你得到實樂?實在講,三種果位都是實樂,這裡頭就是有圓滿、有不圓滿。小乘得的是實樂,永遠不會墮落在六道輪迴,他生活在四聖法界,不會再到輪迴裡頭來了,永遠超越六道,這是得真實的樂。但是不究竟、不圓滿,必須還要往上提升,要破塵沙煩惱,要破一品無明,超越十法界,是真樂。

  超越十法界還不究竟,超越十法界不錯,法身菩薩,你也入了諸佛的行列,現在一般話說加入諸佛的俱樂部,你不究竟、不圓滿。在這個階段裡面,《華嚴經》上講的有四十二個等級,這些等級都是屬於「體外方便」。你看大的來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諸位要知道,這都是假設的,就像巧幻師一樣,假設的。你可不能執著真的有,那你就錯了。不斷向上提升,那就是放下無明。無明有四十二品,一品一品的放下,統統都放下了,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實樂(真實之樂)得大圓滿。

  佛確實「能令大眾喜」,現在問題在哪裡?問題就是九法界眾生相不相信,肯不肯跟佛學,是不是真的認真跟佛學。不但在我們人間,天上亦如是,乃至於四聖法界亦如是,接觸佛法對佛法也很讚歎、也很認同,未必相信;相信了,未必能懂,你了解多少;了解明白了,未必能接受,接受是依教修行,依教奉行;接受之後,未必能精進。你看多少人接受了,學習懈怠懶散,到最後還是敵不過欲望的誘惑,退轉了。古今中外,我們細心觀察在這個地方淘汰的人有多少?要堅持勇猛精進不退,他才能有成就。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成就的真是鳳毛麟角,沒有幾個人能成就!

  可是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慈悲到極處。所以佛陀教化一切眾生沒有時間限制,生生世世。我們這一生有這個殊勝的機緣遇到佛法,遇到正法,我們能信、能解、能行,自己感覺很幸運。可是要曉得這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夫,過去世中不知道經過多少生多少世薰習,接受佛菩薩的照顧,累積到今天到這個時候,才有這麼一點成績表現,得來真是不容易。

  這一生如果我們很幸運,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緣非常殊勝,內緣、外緣,內緣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外緣是增上緣,內外緣都非常殊勝,這一生肯定往生。這一生當中,你看到這麼殊勝的結果,你要是有前後眼,你看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不知道多少生多少劫修淨土,這一世成就了,累積的,功行累積,我們不能不知道。那我們看看這一生當中懈怠懶散,他也來聽經,也念佛,但是不能成就。我們知道我們過去生跟他現在一樣,那我們這一生能成就,他也許來生後世再遇到殊勝的內外緣成熟,他就成就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白。

  我們要學佛,佛有耐性,絕不著急把現在所有人在這一生當中統統都得度,度不了!佛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相好,也幫不上忙,還是得按部就班。就像我們教學,這個小孩很聰明,幼兒園的,我們能不能把他送到博士班去念,幾天就畢業了?不可能。還是很有耐心讓他念幼兒園、念小學、念中學、念大學,去念博士班。我們今天看到成就的就好像你到博士班去參觀,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他們今天學位拿到了、成就了,你不知道過去辛辛苦苦念了二十多年才有這麼一天。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法的修學有希望,我這一世不能成就,有來世,生生世世有希望,對現前有信心。只要有希望、有信心,他的成就就快了。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很可能他就成就了。為什麼?希望、信心是很不容易建立的。有希望、有信心就說明這個人多少有定功、有智慧;沒有定慧,在佛法修學上,希望跟信心是很難建立的。你看一般人學佛還是半信半疑,縱然有堅定的信心,遇到逆緣或者遇到順境,他信心還是會動搖。可見這個難,不容易!佛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不勉強你。這種教學的精神、教學的理念、教學的善巧方便,我們統統都要學。要為一切眾生去策劃、去設計,教學的儀式、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效果,面面都要為他想到。

  說到教學,在當前最迫切需要的,師資!佛教教育衰微到極處,什麼原因?佛教教育的基礎是儒家、是道家,道家今天衰微了。佛教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前孝道儒家在教,教得很有成就,有孝道才有師道,沒有孝道,師道哪裡去找?所以今天我們學佛不能不重視儒教,尤其要重視基礎教育,那就是實學,那就是真樂。

  基礎教育,儒家落實在《弟子規》,佛法落實在「十善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十善業,你決定不能成就。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的基礎上,沒有弟子規,十善業做不到。所以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從弟子規下手?有很多人問我,今天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們辦學這個學制要多少年比較合適?我直截了當說至少九年,沒有九年不能成就。九年當中,前面兩年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是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兩年的時間百分之百的落實,你才能學你的本科、你的本宗。最後四年選擇一部經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有成就。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目首菩薩偈頌的第五首:

  【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眾報。】

  這一首是用鏡子來做比喻。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鏡喻,約眾生,謂隨妍媸而影殊,心高下而報別,與前鏡喻因緣不同,餘義無異,後五皆約佛明」。後五是第六首到第十首,都是就佛而言,這一首是就眾生而說的。佛好像是一面鏡子一樣,鏡子是一,沒有差別,但是每一個人照鏡子,鏡子裡面現的相跟照鏡子那個人是一樣的;照鏡子這個人美,鏡子裡現的相也美,照鏡子的這個人很醜陋,鏡子裡現的相也很醜陋。用這個比喻,比喻眾生心不一樣,眾生的心有高下。所以同樣修布施,果報不相同。

  不但各人不一樣,每一個人心思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貪瞋痴慢人人皆有,但是程度上差別不一樣。就一個人來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差別起落也很大,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隨著生活環境不相同。內是知見,外受環境影響,環境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所以就個人來說(一個人來說),這個心情情緒變化很大很大,自己做不了主,這就很苦。

  過去的人比我們現在人好,什麼原因?過去人從小不管他念書不念書,都受過聖賢倫理道德的教育,社會的風氣也瀰漫著聖賢的倫理道德。這是一個標準,是個規範,縱有高下,所謂是還不太離譜,真正離譜是很少很少數的人,不能夠形成社會風氣。我們今天的社會不一樣了,今天社會倫理道德的標準沒有了,我們今天說離譜不離譜,譜都沒有了,標準沒有了。所以現在人生活在世間,雖然物質文明古人比不上今人,可是生活裡面的樂趣今人比不上古人。古人真的有天倫之樂,天倫之樂指的是什麼?人際關係,父子有親愛,親愛樂!現在父子沒有親愛;君臣有義,道義之樂;夫婦有別,別是有組成家庭不同任務之樂。

  家庭是社會組成最基本的結構,好像我們人的身體,人身體最基本的組織,細胞!這個器官好比是國家、好比是族群,細胞好比是家庭。由家庭組成國家,組成族群,如果家庭出了問題,社會就產生嚴重問題。所以古人的教育,這是中國人真的是有智慧、有經驗,五千年對於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就是要健全社會基層組織。你的家,家要好,家要和樂。

  家裡面的結構是夫婦,家庭生活兩樁大事:一個是家庭經濟,一個是教育後代。你們想想看,這兩樁事情哪個重要?兩樁都重要。兩個重要比起來,哪一個是最重要,我們有沒有去想過?所以夫婦有別,別是任務不一樣。在古時候絕對不是重男輕女,那你的觀念就錯了,你就誤會了古人。一般男子負責家庭經濟,女子負責教養下一代,你這個家能不能興旺,看你後代有沒有好兒女。我們今天講,你們家裡後代出不出人才,有傑出的人才出現,那這是家裡母親盡到了責任。

  你們看看中國古聖先王得力什麼?好母親。周文王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是婦女的典型模範。她什麼樣可以做後人的模範?就是教育兒女,她從胎教開始。懷孕文王的時候,眼不看惡色,耳不聞惡聲,口不出惡言,為什麼?影響胎兒。換句話說,她所見所聞、所接觸、所說的都是善的,沒有不善!不善,她就遠離,不接觸,不看、不聽、不說、不接觸。所以中國講胎教,文王的母親是個典型,她把她的兒子養大教出來,周文王建立周王朝。周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八百年,傳幾十代。文王的弟弟周公,都是聖人!聖王、聖人全是得力於母親調教出來的。

  現在人講女權,中國自古以來,女權比男子的權大,男子權只是賺一點錢養家活口;那個最重的責任是教養下一代,下一代出聖人、出賢人。所以婦女相夫教子,這是夫婦有別,不同的任務。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對於婦女讚歎備至,婦女之權操縱社會國家的安危,因為你培養出好的下一代,聖人、賢人,社會國家都享你的福,你說這個權多大!很可惜現在沒有人講,也沒有人懂,不知道培養一個聖賢,你給世間人造多大的福!佛菩薩是聖人,父母從小調養教大的,這是上天給婦女的特權、給婦女的使命,你要把它捨棄;現在人講男女平等,女權,把上天賦給你的特權、使命,你把它捨棄掉,跟男人在這個社會裡面去爭,爭名爭利,自己下一代的小孩不聞不問。沒錯,你也可以能夠出頭,你下一代完了。

  世出世間法講到真正的立功立業,是要看你後繼有人,這中國諺語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頭有大道理。你自己做得再好,豐功偉業,你死了之後,你後繼無人就消滅了、消失了,這不算有成就。真正在你的成績單上,你的成績等於零,因為隨你死了之後就消滅了,你後繼無人。中國無論哪一個行業都講究傳宗接代,經商的老店他子子孫孫後繼有人,北京有個同仁堂,諸位都知道,全世界聞名,大概有三百多年的老店,他為什麼這麼久?他的子孫都能夠繼續,這叫做有後。如果你的兒女雖然多,沒有一個能夠繼承祖宗的事業,就是你後繼無人。所以這「無後為大」不是說你沒有兒女,你兒女裡頭有沒有成就的,有沒有能夠繼續你的功業、你的學術、你的道統,這個後是講的這個。

  做學問的人,世間跟出世間佛門裡面都講求有傳人,那個傳人就是有後。我自己這一生做得再好,如果沒有傳人,非常非常遺憾!可是傳人可遇不可求,不像家庭,家庭有太太從小就培養,從小培養的,那我們出家人這不是從小培養的。尤其在從前,從前出家是經過國家考試的。國家考試出家,諸位想想看,總是差不多年齡最少也要二十歲,所以出家人的素質還是選擇有家教的家庭,倫理道德的教育有深厚的基礎,然後再接受佛法,他才成為一代的祖師大德,這有傳人。

  所以有根基,自己本身好學,對於這門學問,對於這個事業(出家也是個事業),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事業,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佛陀當年在世,一生幹的是什麼事業?教學,講經教學,從三十歲開始一直到七十九歲。他是七十九歲走的,所以我們佛門常講,世尊住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中斷過!常隨弟子,就是跟著佛陀的,佛到哪裡他們都跟著一道。這個團體不小,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教學不是容易事情,他這麼多人,你要有能力招待。但是他們的生活條件很簡單,實在沒有地方住,你要是有個花園、有個樹林,他都行,他樹下一宿;吃飯的時候也很容易,他們每天都出去托缽,所以接待不是太困難。在當時有國王大臣長者、大富長者,他們都有自己的別墅花園,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所以王舍城、靈鷲山這些地方,佛在這些地方講經的時間都相當長。總而言之,佛陀慈悲,儘可能不麻煩人,接受別人邀請,並不給人添太多的麻煩,大家歡喜親近。

  請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教學化導一方,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說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那佛是一定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世尊的行誼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要真正發心效法學習。這就是出家學佛所從事的事業,這個角色在現在社會裡面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一個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的義務工作者。因為佛教學沒有收學費,沒有收學生的供養,完全是義務教育。那我們對這個要是有興趣,很喜歡,你要是發心,這是出家,出家就從事於這個工作,這個行業。

  佛教導我們,我們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對社會、對眾生都有貢獻。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身體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任何一個器官對於整個身體健康都有密切的關係,少一個也不行。我們社會上這些行業不能夠少的,我們要平等尊重,只要每一個行業從業的人員,把他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做到圓圓滿滿、盡善盡美,跟其他各個行業互相合作配合,社會就健康了。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人都過好日子。這就是你對社會、你對國家、你對族群、你對世界、你對一切眾生,做出了真實的貢獻,本分的行業。

  我們現在這個行業就是講經教學,我們一生只要把這樁事情做好。現代方便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我們在這個小攝影棚裡面可以跟全世界的同修同時在一起學習,這不是社會教育是什麼?我們使用的是佛陀的教材,這個教材是三千年前佛講的。古代的教材能夠適用於現代社會,他所講的原理原則超越時間,佛生在三千年前,我們今天是在三千年後,看起來依舊非常新鮮,一絲毫沒有說不合於這個時代,我們沒有看出來;超越空間,當年在印度教學,現在在中國,我們在香港教學,你想想哪一個字、哪一句我們今天用不上?所以經教這個教科書,活的。

  契入境界之後,那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活活潑潑。不但這經教活活潑潑,契入之後,我們才見到整個宇宙是活活潑潑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找不到衝突。連衝突名字都找不到,哪裡會有這個事情!如果一有矛盾、一有衝突,像我們這身體,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哪個器官跟哪個器官發生衝突了,我們就曉得這人生病了,健康失去了。身體裡面器官雖然多,一個身;然後曉得我們地球上生態雖然很複雜,一個地球,地球是和諧的,地球上生長的東西它都有作用,生態平衡的作用。

  我們今天人真是迷惑顛倒,任意去破壞生態平衡,這一破壞麻煩來了,就生病了,病態就現前了。病態是什麼?天災人禍。天災,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旱災,這災害都來了,連氣候都不正常!人禍是什麼?災難現前,人民生活困難,有的時候得不到生活,於是做盜賊搶劫,這變成人禍。天災人禍都是生態平衡失常所產生的。我們懂這個道理,佛在經教裡頭講得非常透徹!

  我們知道了,應該怎樣防止?所以最殊勝的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行業裡頭盡心盡力用我的智慧、用我們的德能把它做好,跟社會、跟其他各個行業配合,這個社會就美好。就像身體一樣,我們每個器官,每一個器官的功能不相同,都會做得盡善盡美,跟其他器官密切合作,身體健康,永遠沒有病患。你要想想佛菩薩在經教裡講這些大道理,你把它濃縮成一個身體,你就能悟入。整個宇宙是一個身體,這都是佛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宇宙一體!

  宇宙既然一體,那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太陽系是什麼?就好像身體裡面一個器官。器官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這細胞組成,一個器官裡也分很多部位,像眼睛,眼睛一分析,它裡面的部位很多,眼球、瞳孔、視神經,就有很多,全是細胞組織的。那就像是這一個地球上,它有許多國家、許多族群,有許多不同的文化,組成這麼一個器官。這個器官一定配合整個宇宙其他星球,在這個太空當中運行有一定的軌道不會發生衝突,宇宙和諧。

  你從這裡體會,星系和諧、地球和諧,地球上所居住的國家與國家和諧,族群與族群和諧,宗教與宗教和諧。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愛心就生起來,你就懂得自愛。自愛就是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愛他就是我的本分工作跟別人配合。能夠自愛、能夠愛他,這是神聖教育的效果,神聖教育的圓滿。神聖所說的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隨順自然的原則,隨順自然的運行,這叫「道」!中國人講「行道履德」就是這個意思。

  這段文裡面,清涼大師在《鈔》(鈔就是註解,註前面疏的)說得比較多,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大意剛才我都說出來了,我這個說法諸位好懂。我們來看清涼大師引用經論,《鈔》「與前鏡喻者」,前面也有講到用鏡子做比喻。「前業果中喻如來藏」,把鏡子比喻作如來藏。「約其自心,故是因也。今將喻佛,是喻緣故」。我們現在把這個鏡子比喻作佛,前面用鏡子比喻作如來藏,如來藏裡面含藏無始劫以來業習種子,那是因。這個因是能變之因,真心本性能現,阿賴耶裡面含藏業習種子遇到緣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實在講就是阿賴耶裡面含藏的業習種子所變的。這是說宇宙的起源。

  科學家不是這個說法,科學家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定論,各人說各人的一套道理。不過現在科學家大致上也都同意宇宙在膨脹,這是從太空望遠鏡裡面發現的,宇宙不斷的在膨脹。怎麼會膨脹?那一定有爆炸,所以宇宙的起源是爆炸膨脹論,這是一般科學家現在都不反對這個說法。到底什麼東西爆炸?爆炸一定有個東西爆炸,這個東西是什麼?也很難得,現代科學家把這種東西找出來了,其實它是從數學裡面推演出來的,實際的東西誰也沒見過。

  他說宇宙有個爆炸的原點,這個原點有多大?原點很小,小到什麼程度?你們自己去看科學報告,我說不出來。但是我記得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說,我們把這個當作一根頭髮,他說一根頭髮,把頭髮切斷。切斷這裡有個平面,這平面就很小。這個平面圓的,頭髮是圓的。圓的有個直徑,它再小有個直徑,這個直徑上可以排列宇宙原點,排列多少個?諸位記住直徑,就是那一條線上排列,一百萬後頭是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這麼小的東西,我們今天顯微鏡看不出來,看不到它,它太小了,這個原點爆炸出來就是宇宙。

  所以我們今天講科學,講到小,現在科學發展是研究兩個方向:一個是太空物理,走向了無限大;一個是量子力學,走向小而無內。你看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晶片,很小,還不到一個小指甲這麼大,裡面居然可以容納許許多多的攝相文字。我們覺得很驚訝,但是比起宇宙原點還差遠了!人家那麼小的地方裡面含藏整個宇宙。這樁事情佛在《華嚴經》上前面講過,我們都讀過了,佛不是講原點,佛的術語叫「微塵」,佛說微塵裡面有世界,你看這句話的意思,跟科學家的發現很有默契。

  佛在三千年前說的,微塵裡頭有世界,微塵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科學家沒看到,沒有講到這麼深。佛說這個世界重重無盡,講到深!誰能夠看得到?能夠入這個世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又能入微塵世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不可思議!所以佛法講的沒有大小,微塵不小,它裡頭有世界;世界不大,它在微塵裡面。那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到底是在哪一類微塵裡頭,我們不知道。微塵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廣,真的是大而無外;小,小而無內。中國古聖先賢說這兩句話也是很不容易說出來,佛經裡頭居然講得這麼透徹,希有!

  照佛法裡面想,我們現在看到經論裡面,佛講的如來藏,它不是物質,它沒有色相。佛說如果業習種子要是有色相的話,有色相就是它是物質,再小的物質,像現在科學家講的原子、電子、粒子,如果是像這樣有物質的話,我們每一個人無始劫以來到今天,阿賴耶裡頭的業習種子是盡虛空都容納不下。你要曉得那一個種子就是一個世界,種子現行就變現出我們這個世間。

  我們到人間來投胎,來這一遭,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頭一個種子,一個人道的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好像科學家講爆炸,來到這個世間,幾十年之後又消失了,這個種子的報報完了。業力不相同,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壽命短,有的人感覺得空間大、有的人感覺得空間小,各個人都不相同,與他的心量有關係,「心高下而報別」,這個高下就是不同。心量大的,他的享受就大,他享受的空間就大;心量小的,他就拘束在這小環境裡,我們常講想不開!他活得就很辛苦。

  解決這些問題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教育,教育能幫助你。所以諸佛菩薩、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他在這個世間從事哪個行業?決定從事教學。教學這個工作沒有什麼收入,所以世俗常講「窮教書匠」,這是諷刺做教師的,窮秀才。不錯,生活是很清苦,物質生活清苦,他精神上有樂趣,他那個樂別人想像不到,這是實在的。世間人以物質享受為樂,那不是真樂,這種享受是失掉了,苦就來了。名聞利養,你得到的時候很樂,你失掉時候很苦。真正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不追求物質享受,生活盡量過得很平淡,他裡頭有真樂。他的智慧、他的德行不斷向上提升。

  還有一種實際上的樂趣,「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教下一代!教下一代人做聖人、做賢人。當然學生很多,像夫子一樣、像佛陀一樣,這些弟子成就了戒定慧三學,德行、智慧、學問,從事於各種不同的行業,那是各人的業緣,都能夠在個人自己行業上本本分分的做出對社會、對眾生的貢獻。這是聖賢教化效果的落實,真有效果!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我們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好人,都是善人。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說是做出了犧牲奉獻,自己能過貧民的生活,懂得宗教裡面講「神貧」,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一生的生活,他所有的財產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物質生活降到最低最低。乞食,托缽到外面討飯,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但是這個乞丐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他過這種生活方式。這方式裡頭有樂,所有貪瞋痴慢這些不善的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統統放下了、捨棄了,他怎麼不快樂?這裡面的樂趣,這世間人、沒有放下的人絕對不知道,你跟他講也沒用處。你讓他慢慢看,看久了的時候,也許有一天恍然大悟,知道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釋迦牟尼佛過的日子,人生最高的享受;孔子、孟子、顏子,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看顏回,你慢慢去體會,看你能不能體會到?簞食瓢飲,夫子讚歎說,如果給別人,那真是不堪其憂,可是顏回不改其樂,每天快快樂樂,笑容滿面。他樂的是什麼?道!智慧德行天天在增長,不追求物質生活。追求不是得不到,可以得到,不要了。釋迦牟尼佛現成的,古時候人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要了,捨棄了,那不是真樂,捨棄這個裡頭有真樂,幾個人能懂?時間到了,這首偈的意思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接著再談。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20:3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20: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7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