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七卷) 2005/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7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三大段業果甚深,我們從長行看起,從第一行長行看起: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這是長行這一段文,這段文裡面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就是能問所問的人,『文殊菩薩』跟『寶首菩薩』。第二段是確立一個前提,這是世尊常常教誨的,佛弟子都肯定、都承認的,就是『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一句的意思,一切眾生只有四大的假名,這是從物質上說的。世尊在《般若經》上常常講,一切眾生的色身,叫五蘊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現起這一個現相,這個現相我們稱為身相,所以這個身是假有不是真有。
色裡面說為四大,這個四大是地水火風。我們在學佛經教聽到這個名詞我們就知道,世尊給我們所說的這物質現象,地。它這四個字都是形容,地是個固體,我們現在講物質的形態,地是固體。水大跟火大,我們知道火是講溫度,水是講濕度,現在科學家講電,跟佛講的非常非常接近。可能佛說的也就是科學家今天講的物質基本形態有這麼四種,四種特性。現在講到最小的物質,原子、電子、粒子,無論小到什麼程度,一定是這四種現象。再小,在顯微鏡裡面能觀察到,你能看到它是個物質,它是個物質我們就稱它為地大。它決定帶電,帶陽帶、帶陰電;帶陽電,就是佛經裡面四大的火大陽電,水大陰電。它一定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動就用風來說,所以風是動的,決定沒有一個物質是靜止的,它都在那裡動,它有運動,而且這個運動還是有規律的。這是物質的四種特性。
五蘊裡面除了物質之外,那是精神。精神方面佛說了四個,四蘊。受,感受,苦樂憂喜捨的感受,這精神方面。想是念頭的起伏,我們講思想,你有思惟,你有想像。第四行,行蘊。行是什麼意思?行是行動,就是說無論是物質現象也好,是精神現象也好,你的受也好,你的想也好,都不會止於一個境界,都不會止於一處,它是動的,它止不住的,這就叫行。行蘊是講,心法也是動,物質是動的,思想、感受也是剎那不住。最後說一個識,識是什麼?識是你的精神、物質到底從哪來的?總有一個來處。為什麼會有這個物質現象,有這四大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精神的現象,有這種感受的現象,苦樂憂喜捨感受;有這思想,我們一般講的是見解、思想,都包括在想蘊裡面;而且它不住,剎那不停。這個物質現象不斷在變化,我們在上一堂課講過,變化速度之快無法想像。它的存在那真是億萬分之一秒,它的存在,才起立刻就滅,前面一個滅了,後面一個生了,永遠不住,永遠不停,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所以佛最後給你說出來了,識。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佛說這些種子如果是有形狀、有體積,哪怕是它再小,像科學家所說的這個宇宙的原點那是億萬兆分之一,盡虛空也容納不下。好在這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的現象都不是真的,剎那不住,並皆速滅,這是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習氣。舊有的種子無量無邊,新薰習的種子也是無量無邊。這是說明宇宙的現象,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無論是物質、精神這兩方面都是並皆速滅,哪有我?哪有我所?你要去找我、找我所,都不可得!無論是哪個宗派,這是大乘學者都承認的。佛在經上常講!
又何況這文殊菩薩他們這一類真正覺悟者,不僅聽佛說,他們親證了。我們今天是解悟,聽佛這麼說的,沒有證得,菩薩親證這個境界。覺首、財首,我們現在念到寶首菩薩,這第三信位,我們要知道這是大乘,這不是小乘。大乘信位菩薩他們斷證的功夫,七信以下相當於小乘;第七信位相當於阿羅漢,初信位就是須陀洹,二信、三信他們斷證功夫應該是在小乘二果斯陀含,但是他們所知障輕,智慧,阿羅漢都不能跟他相比。你看看,他在華嚴會上,當然華嚴會上這些菩薩都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薩、二信位菩薩、三信位菩薩,不是真的,示現的。為什麼做這樣的示現?為教化眾生。
我們這些人雖然不是大乘圓教根性,可是也沾了一點邊。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華嚴》十種機,就是這十種人他具足有聽《華嚴》的條件。我們算不算這裡面?當然那最後一個就說我們,最後一個是說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的當機者,他聽得懂。大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心量大能包容,如來在經典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凡夫裡頭,確實他是凡夫,為什麼?一品煩惱都沒斷,可是心量真大,起心動念他都能想到全世界的眾生,這樣的人那這是《華嚴經》的當機者,他來聽這個經,他能聽得懂,他能有受用。在佛法裡面講發菩提心的眾生,菩提心發了,但是未必能證得。
初信位菩提心就發了,沒證得,什麼時候證得?證得就是初住位,跳了一大截。十信位在學習菩提心,發了之後在學習沒有證得,這個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十信位的菩薩都有;雖然都有,還有夾雜,不純!所以說沒有證得。這個心一發就是聖人,圓教十信位的菩薩不會退轉了,他們這個位次確確實實是在相似位,相似位在十法界裡面就是四聖法界。我們六道凡夫是觀行位不是相似位,相似就是雖然不是真的,它很接近。我們這個觀行就距離很遠,連相似都達不到。
所以觀行位裡面,就是真正用功依教修行,真的依教修行,真幹!認真努力在幹,這是觀行。如果是遇到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他要生淨土那是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什麼?有名無實。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很感慨,放眼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不學佛的人咱們不問,我們專講學佛四眾同學,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天台大師六即佛我們是屬於哪一個階段?細心想一想,我們都是大師所說的名字中人,名字位中,也就是說有名無實。有名無實念佛都不能往生,剛才說過,念佛往生至少那個位子最低的是觀行中人。真幹!
我們很想真幹,為什麼幹不出成績出來?這一點要曉得,佛法裡面一入門就傳給你三皈五戒,我們三皈五戒受了,我們是觀行即裡面,還是相似即裡頭,還是分證即?統統不是,我們是名字即中,有名無實。為什麼?你想想看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皈依覺,覺而不迷,我們今天依然是迷而不覺,皈依佛這一條沒有。法是正知正見,我們現在依然是邪知邪見,邪而不正,皈依法這一條也沒有。僧是清淨,淨而不染,我們今天依然是染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大家都知道,現在這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每天泡在裡頭染,愈染愈嚴重,皈依僧這一條也沒有。三皈有名無實要知道!知道之後人家問你有沒有皈依?我們不敢講。我在形式上受了,實際上沒有,講老實話,五戒也是一條都做不到,這怎麼能往生?阿彌陀佛再慈悲,把我們拉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邊的人都側目而視,我們跟他格格不入。你怎麼辦?所以阿彌陀佛也省事,不來了。我們怎麼辦?
我們這一生想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不到極樂世界去,在六道裡面,那自己得想一想,我們自己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自己問自己,不要去問別人,果然善業多,還不錯,來生三善道受生。如果說惡業多,那來生就三途去了,你說這多可怕!我們要問一問,為什麼古人念佛都能往生?現前這個世間念佛往生的人還算不少,我們時有所聞,細心去觀察這些往生人都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老實人。老實很難得,老實人是好人。我們自己細心檢討,我們不是老實人,老實就好了,為什麼?老實人不胡思亂想,老實人不胡說八道,老實人不胡作妄為,所以他念那一句佛號他能夠帶業往生。你想想我說的這個不老實,你承不承認?
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妄為,不老實。不老實你就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大德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心散亂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三樁事情,身口意都不老實,所以「喊破喉嚨也枉然」。天天念佛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那真的要想在這一生要去?不是沒有辦法,辦法真有,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真是慈悲到極處,知道我們根性很劣,業障很重,對我們這一類的眾生也都照顧到,我們要懂得感恩。
真正要救自己,從哪裡學起?我們在經教裡面讀得太多了,三皈五戒要以十善為基礎。十善,我們都能說得出,身不殺生、不偷盜、在家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我們都能說,沒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從小沒有接受過做好人的訓練,這一點,那我們就大大的比不上古人。今天我們這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是超過古人很多,但是倫理道德這方面的教育遠遠比不上古人。倫理道德是從小就培養你做一個好人,我們沒有接受過這訓練,所以我們做人那個根,根本壞掉了,我們深深感觸到痛苦不能成就的因緣。
現在我們自己要想成就,這我常講的我們要從根本做起,從頭開始學做人。這樁事情佛在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無有是處」,這佛說的。中國佛教確實只有大乘沒有小乘,這古大德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為什麼中國不學小乘就學大乘?中國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儒家講的倫常大道,行!現在學佛的人小乘沒有學,這個儒道也沒有學,沒有根,所以你不成就。我們明瞭這個因緣之後,這才特別強調要學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們辦「仁愛講堂」,辦「幸福人生講座」,講五倫、講五常,講《弟子規》,講《十善業道經》,從這上面認真來學習。
《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分量都不大,《十善業道經》要從分量上來說,在佛經裡是小部經。怎麼個學法?要像小學生的辦法來學習,背誦、默寫,《弟子規》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一定要全部都能寫得出來,一個錯字不能有。《十善業道經》比較長一點,重要的經文老師會給你指出來,重要的幾段經文也要能夠默寫。全經要能背誦、能默寫,要懂得經裡面的意思,你要能講得出來,有疑問要問,要學會問。問難就是破疑生信,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起來。能講然後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弟子規,不違背十善業,都能與十善業與弟子規相應,我們就有根了。從這個根就能建立起三皈五戒,三皈五戒這是正式的佛弟子。
你看看你要是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道》的條件,你不能入佛門。好像佛教的小學一年級,進一年級也要考試,你不及格你就不能進去。由此可知,《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好比佛教的幼稚園,這個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念個三年再參加考試,入小學。我跟大家講的是實話,那我們現在這個小學,實在講這從小學的,我們小時候沒人教,我們生不逢時,我這個年齡是生在戰亂的時候。我一出生,出生在中國,那個時候清朝亡了,民國剛剛興起,時局動盪不安,軍閥割據,內戰從來沒有止息過。我十歲,中日戰爭爆發,著名的八年抗戰,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生都生活在戰亂當中,天天逃難,書也沒有念好,每天都在亡命,所以沒有人教。正是《無量壽經》上佛所講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在這社會上疲於奔命,謀生非常不容易,沒有遇到好的善知識,迷惑顛倒。我算是很幸運,二十六歲遇到方東美先生,這是個善知識,那個時候我是發心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哲學概論,把佛法算一個單元「佛經哲學」,這是哲學概論最後的一個單元。我非常驚訝,因為從前我對於佛教有很深的誤會,我認為那是迷信,那是多神教,所以從來就不接觸。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接觸過基督教,接觸過伊斯蘭教。抗戰的時候學校雖然利用寺廟的建築,這寺廟裡出家人都散掉了、都逃散了,政府用這個寺廟就做為學校,住在寺廟裡面上學,對於佛法都不懂。所以方先生這一介紹,這是接引我入佛門。以後隨著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學習,這才知道這裡面有好東西、有寶,真的是法寶。這法寶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有難逢,這世間所有一切物質之寶沒有法子跟它相比。我二十六歲遇到的。
三十三歲走出家這條路子,我跟諸位同學說過,這一條路子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仔細想一想,他給我選擇的有道理,我就接受。一直到今年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我走遍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我對於佛教教育非常留意。這些年來不但佛教教育,涉及到一切宗教教育,整個宗教都在衰微,什麼原因?都是疏忽了基礎,基礎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這一點。所以現在要普遍來補習,我們希望《弟子規》的教學、《十善業道》的教學能夠普及到全世界。只要是人能接受這兩種教育都得大利益,都能夠改善他的生活,改善他的命運,能使全世界每個人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國古大德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什麼?就是教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就是人跟人的關係,你說多重要!這是第一個要學習的。人跟人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平等對待是個理念,變成行為是誠懇對待、敬愛對待,彼此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幸福美滿的生活就現前。這個教育你說多麼重要。
佛法講得太高,《華嚴》裡面講的「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當然經裡面「文殊問寶首菩薩」,那是沒有問題,寶首是大乘圓教三信位的菩薩。我們知道初信位身見就破了,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初信位的菩薩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今天凡夫誰不執著這身是我,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眷屬、我的房屋、我的田地、我的財產,什麼都是我的,這個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你只要有我,只要有我所,後面文殊菩薩講的十事五對,那你當然具足。菩薩在此地這一問一答,就是說這個事相,世間這個事相跟如來所看到的真相怎麼融會貫通?主要是說這個問題。這很重要,這是真實智慧,你要能融會貫通了,那你就是大乘菩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在《華嚴》裡頭學這個本事,所以真得受用,決不能離十善業,要想十善業修得圓滿,決定不能疏忽《弟子規》,這是我們特別強調。
這兩年古晉丹斯理李金友的山上建了一個報恩念佛堂,我們有幾位同修發心在那個地方主持。他們告訴我有幾位同修想出家,在這個山上出家,好!那地方我去過,修行環境是很難得的一個道場,地方雖然不大。我提供他們的意見,希望你這個道場做到世界第一道場,什麼叫第一?如法的道場。不是說你香火挺旺,你名氣很大,法緣殊勝,不是說這個,這都是形式。第一如法就是要依照釋迦牟尼佛所教的去學習。剃度,在那裡修行剃度,一定要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學好,學好之後再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真正做到了,這才開始剃度,那你就是如法道場,你是真正出家人,出家人沒受戒。三皈五戒受過之後你落實了,都做到了,你才有資格受沙彌戒。沙彌戒落實了,你才有資格受比丘戒。每個階段至少是三年,不是今天說一次三壇大戒就受完,那沒有用處。你要這樣做的話,你就是世界第一道場,佛法會從你這裡興旺起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教創興;你在那個地方有五個出家人這樣修學,佛教從你這個地方中興,所以你就是第一道場,這是我們所期望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業果甚深」,長行裡面菩薩所說的十事五對。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華嚴》裡面,從上來學習到此地已經有一千三百多次了,也超過二千五百個小時,這是大乘圓教。所以菩薩給我們提出來的「無我無我所」,乃至於後面所講的「然法界中,無美無惡」。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這些話聽多了,耳熟了,雖然我們沒親證,但是聽到這些話不會反對了。可是菩薩所問的這些事情,確實我們還是有很重的疑惑,我們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異,不能說它是一樣的,也不能說是兩樣的,這是我們疑惑的處所。
一真法界裡面確實沒有我、沒有我所,但是六道裡頭有。我現在問你,你有沒有我執?你有沒有我所有的?都有,哪個人沒有?你執著這個身是你,是你自己;執著身外這一切你所擁有的,你所能控制的,都是你所有的。現在連房屋有所有權狀,有所有權;甚至於你的著作都還有你的版權,你的權很多,這個權,權是我所有。如果知道四大五蘊都不可得,哪來的我,哪來的我所有?可是現前確確實實又有這個現象,這怎麼解釋?文殊菩薩問的意思在此地。
前面這些都介紹過了,末後這個總結「然法界中,無美無惡」,這是結難。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結難,謂二無我理,即真法界中,定無善惡」。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們現前這個六道十法界是一不是二,體性是一,境界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情?實際上前面都說得很多,體性真的是一不二,為什麼境界不一樣?覺悟的這些菩薩們,他們轉識成智,所以他們所感受的境界是一真,一真裡面決定沒有一法是對立的,諸位要知道。什麼叫對立?二才對立,沒有對立沒有二,所以一真法界也叫做不二法門,沒有二。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甚至於十法界裡面,都還有對立的現象,六道裡頭非常嚴重。我,我跟人就對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們就對立,對立當中自然就產生矛盾,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這些對立、誤會、矛盾怎麼產生的?這就是什麼?從心想生。你看看一真跟十法界、跟六道,體是一個,境界呢?境界隨著心想起了變化,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這一真法界畫面扭曲了、迷了,迷了才有我,才有我所,迷了才有苦樂,才有好醜,才有內外,才有大小,才有現報後報,迷了才有。這些現象全是假相,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在前一章,我們這一品前一章「教化甚深」,你看最後一首偈「能緣所緣」,我們把它換一換,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一切諸法並皆速滅,統統了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法界,這是法身。所以說真法界裡頭定無善惡,善惡是相對的,真法界裡頭決定沒有對立,覺悟就沒有了,迷了才有。
我們今天怎樣破迷開悟?迷的時候明明有六道,永嘉大師《證道歌》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這些對立的全沒有,我也沒有了,我所也沒有,苦樂也沒有,好醜也沒有,內外也沒有,大小也沒有,再跟你說先後也沒有了。正是《佛教三字經》裡面一開頭跟我們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第一個「無始終」,無始終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第二句講「無內外」,無內外沒有空間,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空間沒有了就是遠近距離沒有了,我們現在講有距離,那是沒有距離,這是什麼世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時間不見了,空間也不見了,佛叫這個境界就叫做法界,給它起個假名這叫法界。法界性就是法身,所以講法界、講法性、講法身是一個意思,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要講三句?隨著迷的人講的,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沒話說了。對不覺的人來介紹那個覺悟的境界。
《華嚴經》所說的,是對我們不覺悟的人介紹菩薩的境界。實際上在他那個境界裡頭,沒有這些分別執著,也沒有這麼多言語文字,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這個境界,這是經上是稱得很好,它的名詞很好,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完全解脫了。這是到這個地方把問的意思說出來了,實實在在講幫助我們,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設計的這些課程,都是對我們有真實利益的。如果是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程度所達不到的,佛菩薩絕不設計這些課程;設計這些課程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這個道理要懂得。當然這裡面有淺深、有次第,這是賢首家講的五教、五時,古大德判三時、五時,四教、五教,這就是說明我們學習、教學有先後次第。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學校,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先後次第。下面第二段是答,這前面問,問是長行,答是偈頌,也有十首。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這一行是標示。答的意思清涼大師也跟我們介紹了,這很難得,提示答覆裡面的大意。「第二答意」,第二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是問,第二大段是答。「答意云,達體業亡,迷真業起,報因業起,何須我耶」,清涼這段話非常重要。第一句話說達是通達、明瞭、覺悟,覺悟什麼?體,這個體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用現代哲學上的名詞,宇宙萬有的本體,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瞭,業就沒有了。所以這個體跟下面一句的「迷真」,跟那個「真」是一個意思,真如本性,這體就是真如本性。佛家教學中心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達體。業是什麼?業是造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業的總綱領。這個業無量無邊,但是總不出這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總不出這三大類。
你要是把心性搞清楚,真如本性在哪裡?你自然有,不會再分別執著了,也不會再起心動念了。這是什麼人?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人叫法身菩薩。或者大乘經教裡面稱諸佛如來,《金剛經》上就稱諸佛如來,《華嚴經》上稱法身菩薩,他們就是達體業亡。這些人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應化在我們人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是的,沒錯,他老人家在《梵網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示現成佛他說是第八千次,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來了多少次。是來表演的,這一生來與我們講經三百餘會。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前後已經來了八千次,這他老人家自己說的,決定不是妄語,我們信得過。
他到我們這個人間來,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苦樂,有沒有好醜,有沒有內外,有沒有我、我所,有沒有?他達體業亡。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世間,他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起心,還有沒有動念?給諸位說,統統都沒有,他住一真法界,不但在心理上、觀念上他沒有對立,他沒有矛盾,他沒有衝突,就像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能大師這句話了不起,這句話就說明了達體業亡,本來無一物,是來示現的。
講經說法是有些眾生來問,隨問隨答,決定沒有預先設計,也決定沒有說人家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說我想一想再答覆你,沒有。為什麼?如果說想一想那不是達體,那是迷真,達體的人哪有想?沒有想。沒有想為什麼能夠答覆你?因為你迷真所現的,你沒有離開本體,你沒有離開真性,心性能現,阿賴耶能變。達體的人對於性識完全通達明瞭,你的所現,你的所變,那真的講出不了如來的掌心,他怎麼會不知道!你的問題提出來對答如流。雖然跟你對答,他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文殊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在寶首菩薩還沒有答覆之前,清涼把這答覆的大意先簡單的做一個總的說明,我們以後看這個偈子就好懂了。
所以這一句話很重要「迷真業起」,你看看體跟真是一樁事情,只是一個覺、一個迷,覺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是眾生;覺了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覺了一切平等,裡面沒有對立,迷了一切都對立。所以迷的人有我、有我所,迷的人有苦樂,迷的人跟一切法都對立。所以剛才我所說的,對立的時候自然產生矛盾,自然容易發生誤會,自然會發生衝突。今天我們這個世間全世界人都在這裡研究怎麼樣化解衝突?怎麼樣能夠促進世界安定和平?你看《華嚴經》是真有效,只要達體,這個問題全解決了,什麼衝突連根拔除,這講見性,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可是這個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大家都在迷位不是在覺位,在迷位。
迷,業就現,造業了。這個業我講得很簡單,如果經上講的這個名詞,諸位很熟悉,但是意思大概還是不太清楚。經上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我說得粗一點,什麼叫妄想?胡思亂想,意業,妄想;分別,胡說八道,口業;身業,胡作妄為。身業是執著,口業是分別,意業是妄想,我這樣講是講得很粗,講得很俗,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一覺悟這個現象都沒有了,心沒有胡思亂想,口也沒有胡說八道,身也沒有胡作妄為,這人就是菩薩。
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不能不學菩薩,菩薩那一種言行,那一種生活的樣子,我們要是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做戒律。那就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現在學的《弟子規》,學的《十善業道經》,學的三皈五戒,學的《沙彌律儀》,就是覺悟的人他所示現的樣子。我們沒有覺悟的人跟他學習,為什麼?容易幫助我們覺悟。所以我們也學他不要去胡思亂想,這一點很重要。學他沒有胡說八道,什麼叫胡說八道?迷的人真的是胡說八道,是隨順你自己煩惱習氣,不是像佛菩薩,佛菩薩這個言說說出來,從自性流露真實智慧,所以記錄下來稱為經典。身語意三業都要向覺悟人學習,那就是戒律,我們初學,《弟子規》、《十善業道》就是初學的標準,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裡下手。
所以他這幾句話雖然很簡單,意思很深,迷了真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起來了。這是什麼?心想,這心一想一切法就出來,境界就出來了。阿賴耶的相分,報,「報因業起,何須我耶」,這裡頭哪裡有什麼我、我所?我、我所是報以後才起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看看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並沒有我跟我所。這心一想境界馬上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沒有先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在這個真體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這一迷,現相是一時頓現,一真法界跟依正莊嚴一時頓現。頓現之後你執著自己這個身,迷於這個身相,認為它是我,認為我擁有的是我所,這是很後很後才發生的。所以這個解釋很好,何須我耶。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業起,業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報的相,幻相起來了,生起了。
「業報攬緣,虛無自體,故無我所」。所以我所是假的,確確實實嚴格說起來是個抽象的概念、錯覺,哪有這個東西!我們還記得過去曾經提過很多次美國有個醫生,是個女的,曾經在澳洲考察土著,她回去之後寫了一本書《曠野的聲音》。這個書我們這個地方中文譯本跟英文原本都有。澳洲土著過的是原始生活,他們男女都沒有穿衣服的,沒有一定居住的場所,到處去流浪,天天成群結隊到處去玩。走到哪裡,他晚上睡覺就睡在地上,不怕風吹雨打,肚子餓了他就找東西吃,什麼都沒有。政府對於這些人有些人道的協助,替他們建了一些簡陋的房子,他們也接受了,但是什麼?絕不住在房子裡面。把政府給他們的小房子,他們拿去當作儲藏室,晚上還是睡在露天,睡在外面,他成習慣了。
所以他們那種生活,我們是一天都不能過,我們要是野外住一天,第二天就要大概送到急診室去了。他從小生下來就是過這個生活,沒有雜念,沒有我的觀念,沒有我所有的觀念;心地清淨沒有染污,沒有貪瞋痴慢,沒有控制,我們常講控制,也沒有佔有這些念頭,所以他們那個靈性很高。我們一般人講通靈,或者講有第六感,他真的。他們跟自己的人互通消息,只要靜到那裡一打坐這就通達了。不但意思可以能傳達,他那個地方的形相都能看到,就像電視一樣,不需要任何科學設備。所以他覺得我們這裡用電話,他覺得很奇怪,他們不需要,他們用感應,我們稱為心靈感應,能夠傳遞訊息。
這本書我也看過,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他們能保持住原始人許許多多的本能,這本能我們今天稱為神通,我們失掉了。能力怎麼失掉?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他們的一生,走的時候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而且隨時還可以走,他要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他說這個人身體裡頭像電流一樣,身命有開關,他只要把內心裡面那個開關關掉,兩分鐘人就走了,他們自己知道怎麼個關法。而且自己走的曉得自己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痛苦,沒有憂傷。他們知道為什麼來,來幹什麼,什麼時候走。你說多自在。一生沒有愁什麼穿的、吃的、居住的、要用的,統統都沒有,省事。
他們自己稱為他們是真人,稱為我們這些文明人,他稱之為變種人。我們已經被這些物質環境染污,嚴重染污已經變種,本能都喪失掉了。我相信這本書上所寫的是真的,澳洲內部沙漠地區裡頭現在還有。這些人也知道這個世間會有災難,他們說他們這一代是最後的一代了,現在他們不生育了,到最後他們整個族就在這世間消失掉,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這個書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許多地方跟佛經裡面所講的相應,很可惜的他們沒有接觸到佛法,如果接觸到佛法,他們修行會比我們成就得快,比我們成就得高,這是肯定的。什麼原因?煩惱輕,造的業少。他們也打獵,也獵取動物,但是他們打獵之前先溝通,先用心靈溝通,跟這些動物溝通。那個動物因為年歲老了,或者身體不好,牠願意拿牠身體來供養,讓他們來獵取,都是預先溝通的。所以對於這年輕小的這些動物他們決定不獵取,所有獵取都是預先溝通的,自動走到你面前來跟你接近,你可以便利於射殺。我們看到這些都好像是神話故事一樣,這哪有這種道理!真有,確實有。
所以這裡你看只有十二個字,說得這麼好,「業報攬緣,虛無自體,故無我所」,跟前面所講的道理是完全相應。「由法無我,非斷滅故,業果不亡,斯乃正理,聖教所明,不違現事」。這就是說明文殊菩薩前面提的,聖教裡面所講的「無我無我所」。一真法界裡面決定沒有對立,為什麼現前這些現象有苦樂,有好醜,有內外,有這些東西,對立的這些現象發生?這就說一個是達真,一個是迷真,原因在此地。可是真永遠是真,絕對不因為你迷或者是悟而有所改變,沒有,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法界確實是無障礙的,這是真的。障礙,今天的障礙在哪裡?障礙產生在我們自己本身,還是從心想生,因為我們心想有障礙,於是障礙就現前。我們心想有苦、有樂,苦樂就現前,如果你要看穿,苦樂就沒有了,真的不存在,這不難實驗。所以正是由於法無我才非斷滅,如果真的有我、有我所,那就有斷滅。業果不亡,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不空」,因果有轉變、有相續、有循環。所以這六道裡面恩恩怨怨,互相報償沒完沒了,不管這個現象怎麼複雜,怎麼樣去循環,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依然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正理。佛菩薩的教誨,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給你說出來。
真俗沒有牴觸。你要曉得為什麼真俗沒有牴觸?真無自性,迷也無自性。換句話說,能現能變的無自性,所現所變的也是無自性,怎麼會有牴觸?佛講真如,佛講本性,佛講法界,都是名詞術語,名言,《六祖壇經》說得好,「但用名言無實性」。尤其佛給我們說並皆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般若經》上結得多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正是前面第十首偈講的「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你看這二十個字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這清涼大師很慈悲,後面還引用經論來說明。
在這個《鈔》裡頭小字,這是講「二我俱空,不壞業果之相,空有無礙,二諦雙存」,這是真理。他舉《淨名經》裡面所說的「說法不有亦不無」,《淨名》是《維摩詰經》,釋迦牟尼佛,菩薩們說法,「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些你真的聽懂了,這首偈的意思你自然就明瞭。後面又引《中論》說,經論所講的意思都相同,《中論》裡面講「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你看看這意思),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後面總結,這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得好,「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違正理」。一切法不是定有,一切法是幻有,這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了解,幻有不是真有。真有那就坐實了,你就錯了,就講不通。幻有非有,真空不空,沒有障礙,所以這個法界叫無障礙的法界。清涼大師總的來說這個法界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圓融的,這裡頭找不到矛盾,找不到衝突,找不到對立,這才是正理。所以今天所謂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華嚴經》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7: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