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二卷) 2004/11/1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2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這首偈也答三個問題,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鈔》。「第二偈亦答三問」。這十一首偈分兩段,一到六是前半段,七到十一是後半段,所以他這兒用第二偈,第二偈就是第八偈。「初明真如隨緣,故成種種者,答所以也」,這是第一個答問。為什麼會有種種,也就是講,宇宙之間這一切森羅萬象,佛法裡頭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究竟是怎麼回事情?真如隨緣。真如就是法性,就是自性,隨緣它才成種種;隨淨緣,現一真法界,隨染緣現十法界。染緣裡頭也有染淨,染緣裡面的淨,這是現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的四聖法界;完全是染,那是六道法界,六道。六道裡頭又有善惡,三善道跟三惡道,這是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常常講的。這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萬事萬物是怎麼來的,這個說出來了。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開示。「初句」,就是法性本無生,「印上心性是一,是不變義」,印是印證,證明前面所說的心性是一;上就是前面講的,文殊菩薩所問的心性是一。『法性本無生』,法性不變,法性常住,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常住真心」,那才是我們自己,才是本人。儒家所講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性,本性本善;《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覺就是善,迷就不善。一切眾生自性本覺,所以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首偈裡頭要跟我們說到,不覺本無,第二句就是講『示現而有生』,法性本無生!
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我們學佛的人常說,某人是菩薩再來示現的,中國傳聞尤其是多。連韓國、日本都承認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示現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來示現的,他們也承認。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講過,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示現的?他們示現跟我們示現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我們示現這裡頭帶著煩惱、帶著習氣,不自在!所謂是業報身。
今天還有人問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事情做錯了,有沒有因果?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了這麼多,應該明白了。無論事情做錯做對,總而言之,起心動念都有因果,世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的定律,《華嚴》五重因果,《法華》一乘因果。在大乘教裡面,你看清涼大師判這部大經,有差別因果,有平等因果,等覺菩薩、如來果地,平等因果;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差別因果。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起心動念是因,起心動念就是迷惑,迷惑你就造業,業就感得果報。
你要問你怎麼會迷惑?上一堂課,我們引用《楞嚴經》上世尊說的話,「知見立知」,知見從哪裡來的?知見從境界來的。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境界為緣長六粗」,根塵一接觸的時候,六粗相就現前了。六粗第一個是智相,智是什麼?分別,起心動念,分別了。分別是迷惑,迷惑就是不覺,念念不覺就變成相續相。第一念迷,第二念覺,那就是菩薩。我們不是的,我們第一念迷,第二念還迷,一直迷到底,不覺!不覺怎麼樣?在境界裡頭誤以為真,不知道是示現的。
底下兩句講得好,所有一切示現都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不少同學也常念,《金剛經》,尤其是《心經》,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天天都在念,念了怎麼樣?就像現在一般人講的,那是佛對別人說的,不是對我說的,佛叫著舍利子,是對他講的,不是對我講的,念了也是白念!為什麼?起不了觀照的作用,這就錯了。菩薩念這個經,他起觀照作用,以觀世音菩薩做例子、做代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什麼?落實了,甚深般若波羅蜜落實,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日常工作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叫行,現在人叫落實。由此可知,他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一切境緣當中,他都提得起般若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示現,不是真的,『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這一點都不假。所以他自在,他真的是「遠離顛倒夢想」,這顛倒夢想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度一切苦厄」,他沒苦。
苦樂從哪裡來的?苦樂從迷裡頭來的,迷了,裡頭就有苦,覺悟之後,沒有苦樂。苦樂是五種受裡面的兩種,用它來代表,後面還有憂、喜、捨,那省掉了,苦樂裡頭包括憂喜捨。六道眾生這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提得起般若觀照功夫這種人,苦樂憂喜捨他沒有。佛在大乘經教裡頭也常講,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不是正受,正受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正受是什麼?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決定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苦。苦是苦苦,樂是壞苦,沒有苦樂的時候叫捨,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不錯!捨。六道裡頭什麼人?無色界天,最高的凡夫。無色界天他只有捨受,這個境界好,跟佛菩薩境界沒有兩樣。佛菩薩這個境界叫三昧,他叫捨,為什麼?三昧是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失掉,叫三昧。無色界天得到的這是叫世間禪定,它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他這個定會失掉,所以叫捨受。如果永遠不失,那就是出世間禪定,稱為三昧。
所以六道凡夫,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天是無想定,都是屬於捨受。四禪裡面雖然沒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沒有身體,沒有這個色相,物質他擺脫了,他不要了,精神的世界,所以他沒有壞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那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會失掉。最高的一個層次,非想非非想天,佛說他的壽命八萬大劫,這個數字都不得了!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個大劫,八萬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在定中,你就想到這時間是多麼長。我們感覺到,因為我們壽命太短,一百歲都很少見到,所以聽到八萬劫,不可思議。但是在他那個境界裡面,八萬劫不長。
我們用個比喻諸位就能知道了。我們看到水面上,水不乾淨的時候,水面上有小蟲,我們叫蜉蝣,你看牠在水面跑來跑去。這個小蟲的壽命很短,只有幾個小時,大概牠的壽命只有十個小時。要用牠來看我們人,牠的壽命十個小時,看我們人的壽命可以活到一百歲,豈不是我們看非想非非想天嗎?你就明白,我們人生百歲一剎那就過去了,在他們八萬大劫也好像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個道理要懂。所以,時間沒有長短,八萬劫不長,一百年不短,感受是相同的。
佛、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破。說破之後,目的在哪裡?目的是要我們去證明,不是聽了就算了,不是的,我們自己要證得,證得是入佛境界;明瞭而不能證得,這算是佛知佛見。真有正確的理解,你還願意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長住嗎?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想每個人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樁事,這一個是什麼?脫離六道輪迴,不能再幹了,再幹那你就錯了。怎麼個脫離法?有把握能脫離嗎?有,淨宗法門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要把這個當作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我們今天學教求解,有沒有用?有用,什麼用?堅定我們的信心,堅定我們的願心,愈清楚,你的信願愈堅固,這一生求出離就有把握了。
第二句,這是答上面所講的「云何見有種種」,為什麼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隨緣義」,隨緣現的,所以佛法講緣生。緣,現在人講條件,它必須具足許許多多的條件。《華嚴經》上講,宇宙之間事事物物都具足無量的因緣,用現在話來講,它不是單純的,具足無量因緣它現這個現象,真如隨緣。真如是性,隨緣現相這是相、這是事。「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云示現」,它不是真的生。既然不是真的生,諸位想想,哪來的滅?所以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是不生不滅。我們這個人現在在這個世間,你說有沒有生?我們凡夫執著相不見性,認為我們人有生有死,有生老病死;佛與大菩薩見性不著相,你沒有生,也沒有滅,無生,哪來的滅?這是真的。生滅是什麼回事情?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這個相現前,相生了;緣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消失、就滅了,相是假的,沒有生滅。
這個事還是不好懂,還是很難體會,我們舉個例子,像這一本書。這本書我們把它看作一個物,這個書是個相,它生了。它怎麼生的?這麼多張紙把它裝訂在一起。這麼多紙這是緣,眾緣和合,我們把它裝訂在一起,這本書生了。現在我們把這本書拆掉,一張一張紙給它分開,這書的相就沒有了,是不是就滅了?我們要是著這個相,就看到這個書生、書滅。你看書店、印刷廠,印出來之後,裝訂起來,書生了;拆掉之後,書滅了,這是見相不見性,這個看法看得太粗了。真正明白,這麼多紙裝訂,這本書沒有生,拆開之後,這本書沒有滅,為什麼?書不存在!什麼東西存在?這一張一張紙存在,你們想對不對?書不過是這麼多張紙聚集在一起,緣聚,這個書的相生了;緣散,散了就滅了。其實聚的時候並沒有生,散的時候也沒有滅。你們諸位從這個道理細細去揣摩、去思惟,然後你就曉得,我們人的身體沒有生滅,就跟這本書一樣,生即無生,滅亦不滅,這才是真相。生的時候你歡喜,滅的時候你痛苦,你完全著了相,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諸位細細去觀察十法界依正莊嚴,大到世界、星系、星球,小到微塵,都是眾緣和合現的相。物質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我們也很欣賞,無中生有,科學家的解釋是能量積聚。能,不是物質,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能量!能量遇到緣的時候,就變成物質,雖然變成物質,它很快就消失。就像水裡面的水泡一樣,我們在江河裡頭看到水的水泡,水泡存在的時間不長久,一會兒就滅掉了。一會兒一個浪花起來,它又沖擊,又有很多水泡,潮水一落的時候它又沒有了。你看到這些現象,你想到經上所說的,水泡有沒有生滅?沒有。我們也可以說緣聚緣散,物質現象的形成也就是緣聚緣散,緣聚,起了物質現象;緣散,這個物質就沒有了。宇宙這種現象非常奇妙,這個境界在《華嚴經》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這一句說得好,唯心變現,心現識變,識還是性。真心稱為心,真心帶著無明,跟無明和合,就稱為識;識,我們一般講是帶著妄的真心。所以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從真的那方面來說,就是法性,從帶一分妄來講,那叫阿賴耶,所以阿賴耶是真妄和合。真的那邊能現相,妄的那邊能改變現相,特別是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的種種從哪裡來的?識變的。不帶這個妄,純粹是心所現的,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裡面住的那些人他們都是用真心,都不帶妄,唯心所現,它沒有唯識所變,所以我們稱它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所現的相,那我們要問,它是真的,還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真性裡頭沒有相,雖沒有相它能現相,遇緣它能現相;這個現相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這些人在裡面覺悟了,覺悟之後在境界相裡面,就是根塵相接觸,絕對不會迷惑。這怎麼說?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心現的相分它不會改變,叫一真法界。改變的是什麼?實在講,就是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沒有法子,我們今天六根起作用決定分別、決定執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原因在此地,堅固的分別、執著。
見色,你看看執著名字相,執著言說相,言說裡面包括一切動相,動靜都包括在其中,著相!迷在妄相裡頭,這個經講妄法、妄相、妄境,講境、講法、講相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虛妄,沒有真實。把虛妄當作真實,這個虧吃大了,在這裡頭起無量的妄想,妄想不停。妄想,你看想叫妄想,想也不是真的。為什麼?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妄念又起來,念念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好像是相續,其實不相續,前一個妄念跟後一個妄念絕對不一樣,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也不是前念,念念不相至。看到好像是相續,我們一般也講相續,實際上不相續。就像我們看電影的電影底片一樣,一張一張的,張張都是獨立的,沒有連帶關係;相續就有連帶關係,前面跟後面有連帶關係,沒有。佛跟我們說明宇宙之間真相,統統是從妄想生。
最近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的實驗,給我們透了這點訊息,什麼訊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訊息非常可貴,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佛在經上講的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要善於利用,我們可以把這個地球轉變成極樂世界,你懂得用這個理論就能轉。怎麼轉法?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心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這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這還是不出佛經的範圍,佛經怎麼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心清淨則身清淨,肯定的!從這個水實驗當中你就證明了。心清淨,身,現在科學家知道,人的身體百分之九十五是水分,你的心清淨,你水分裡頭的,要在顯微鏡底下看那個結晶是最美的。
水是礦物,能隨著心念轉變,其他礦物也不例外,你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你是煩惱、憂慮很多,就變得很不好,你的身體就不好;你的心要是很清淨、很善良、很快樂,你的身體哪有不好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得這個,我們這個大環境,整個宇宙都改變了,確實境界是從心想生,大道理!三千年前佛就給我們這麼樣詳細的說明,可惜就是真正聽懂的人太少了,懂得的人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就更少。聽懂了叫開悟,能應用到生活上叫證果,他入佛境界,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個幾句,文很簡單,意思深廣沒有邊際。
這句話我們要常念,「見有種種」,古時候「見」跟「現」(示現的現、現在的現)同一個音,也同樣一個意思,意思也相同,所以我們可以把見念成現。現有種種就是現在,現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種種是無量無邊,這是真如隨緣,「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云示現」。這個話每天多念幾句,會開悟,雖不能入佛境界,能入佛知見,這幾句話太好了!
「下二句,印上業不知心等」,上面一共講了十句,這個我們在前面統統都讀過,「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一直到「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十事五對,說明什麼?各各不相知。為什麼各各不相知?緣生的,緣生無自性,所以各各不相知。清涼大師在這裡說得好,「以是隨緣,不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諸趣就是講的六道,六道也叫做六趣,所以諸趣就是說明我們六道。因為它是緣生的,緣生是全攬真性,真性是空寂的。我們在前面用什麼?用我們這個螢光幕來比喻自性,用種種來比喻螢光幕上所現的色相。這個比喻非常親切,現在人都很容易體會到。
種種不失自性,在螢光幕上現前,沒有離開螢光幕;離開螢光幕,這個影像就顯不出來。螢光幕代表自性,自性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它不是物質,科學家稱為這是能量。用能量來說自性行不行?很難。我們的體會,物質跟能量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能量到底是什麼?從法相唯識裡面講,我這樣說法,你們去想想看有沒有道理?能量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自性是阿賴耶的自證分。所以,能量不是自性,能量是自性的見分,科學家沒有找到自性,但是不錯了,能夠找到阿賴耶的見分。
三細相裡面,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所以業相、轉相應該是科學家所說的能量。佛法裡頭有科學,不但有科學,是高等科學。因為物質(境界相)是轉相變現出來的,這個大乘經上說的,要用三分來說,見分變現出相分,見分是緣,自證分是因。自證分是什麼?自證分就是真性,全攬真性。真性為什麼會變成物質?裡頭有緣,那個緣就是轉相、就是見分,也很複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第八首清涼大師的註疏,接著往下看。
「下二句(就是『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印上業不知心等。以是隨緣,不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生即無生。無能現者,性不動故。無所現者,妄法虛故」。清涼大師說得不多,可是這個裡頭意思不簡單,不過他老人家《鈔》裡頭有解釋,《鈔》是註解《疏》的,我們講註解的註解。這是大師慈悲,怕《疏》講得簡略,我們不能夠領會,所以他自己,《鈔》是自己做的,自己再給自己的解釋做註解,稱為《鈔》。鈔文希望同學們自己去看,《纂要》是節錄的,最好能看《疏鈔》原文,細心的去體會,這樣子才真正能得受用。
我們接著看,「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為什麼了不可得?這就是真如隨緣,前面講的「真如隨緣,故成種種」,真如不是物質,真如是法性。僧肇大師講得很好,他集大乘經裡面幾個術語,本無、法性、性空、自性、緣會,一義!佛說這許許多多的名相,其實是一樁事情,是說的一樁事。真如就是本無,這個本無,我們想想前面所說的,物質本無,能量也本無。現在科學家認為無中生有,那個無是能量,還不是本無,本無連能量也沒有。所以用佛法三細相來說,說得比科學家講的更深一層。科學裡面講的物質,是三細相裡面境界相;講的能量,是三細相裡面的轉相。為什麼會有轉?還有一個無明業相,這三種細相都是無中生有,那個無是真如。所以此地講真如隨緣,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不是科學家講的無中生有,比科學家那個無中生有的意思還要深。科學家講無中生有,跟這個已經很接近,已經沾到邊緣,並沒有真正找到,這個我們要知道。
本無是我們的自性、真如,真如本無,所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為什麼?這一切種種是唯心變現,全攬真性。我們還是用電視螢幕來做比喻,因為這是大家最容易懂,你每天都接觸到的。本無是什麼?就是電視的螢幕,它是不是本無?什麼都沒有,它能現種種相,雖現種種相,那種種相還是本無,你們想想對不對?現那個相,螢幕上沒有落痕跡,所以種種不礙真如。螢幕一天放到晚,放的境界相千變萬化,螢幕始終沒有一絲毫障礙,沒有一絲毫染著。佛就是教導我們,我們的用心要像螢幕一樣,這就是諸佛菩薩,染而不染;境界相天天在那裡播放,這是染,實際上它不染,染而不染。可以跟種種交涉往來,沒有染著!為什麼沒有染著?因為你知道它是空的,真如是空的,那個相是幻相,也是空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人為什麼會染著?染著是他有分別、執著,這就染了。分別染得輕,執著染得重,這一染決定造業!順著你的意思就起貪心,煩惱起來了,不合你的意思就起瞋恚心,你要曉得,貪瞋痴慢不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在哪裡?第七識裡頭有,第六識裡頭有,六識、七識是妄心,不是真心。第七識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貪、我愛、我慢,上面都加個「我」,恆審思量,堅固執著,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
執著阿賴耶的見分一分認為是我,那就是我們世俗裡面所講的靈魂,佛法裡面叫做神識。不知道阿賴耶的見分全體是自己,他只執著一分是自己,其他的都不要了。就像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舉的比喻,釋迦牟尼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末那識比喻作大海裡頭起個水泡。這個水泡迷了,以為這個水泡就是自己、就是大海,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這就一錯到底,不能回頭,要受無量無邊的罪報。到什麼時候遇到個明白人、遇到佛菩薩,來教導你、來幫助你,你真聽懂了,依教奉行,你就回頭了,不容易。
我們學佛,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應該怎麼學法?放下!從哪裡放起?我常常勸勉同學,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從這裡下手。只要你放下,你就自在了,你就會很快樂。現在人常講壓力很重,精神的壓力,身體上的壓力。身體的壓力,身體是生理,外面環境的壓力,包括工作、生活。那個根本,根本就是你不曉得事實真相,對一切人事物起了虛妄的分別,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以為自己可以佔有,其實全是假的。所以有人聽到這個話生恐懼,害怕了,「我統統都放下,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想到明天,想到還有明年,那什麼都放不下,還是想盡方法去爭取,錯了。你所有東西一切放下,你命裡頭有的丟不掉,明天還是生活得快快樂樂的。
唐朝龐居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佛法裡面講示現。他明白了,他覺悟了,把他家裡的財物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江中心,把船底打個洞,整個沉下去。有人看到這個,就問他:龐先生,你既然這些東西都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做慈善事業,幫助那些苦難的人?他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明天生活怎麼辦?現在人講,打零工,他那個零工不是幫助人打工,他編草鞋。在那種生活環境當中,草隨地可以拿得到,茅草,割一點茅草編草鞋。在從前,農夫、做苦工的人都是穿草鞋,一雙草鞋一個銅板、兩個銅板。他每天編幾雙草鞋,賣了他就可以過生活,自在!捨乾淨了。
你看他走的時候多瀟灑,他有個女兒,都是得道的人,都不是簡單人。那時候沒有時鐘,他叫他女兒:妳出去看看,太陽到什麼地方了?什麼時候了?女兒知道他要走,在外面喊著:早得很!時間還沒到!說完之後又沒有聲音了,久久不回來,龐居士出去看看,他女兒在那裡往生了。他笑起來,為什麼?叫老頭子給她辦後事。他辦了後事之後,他走了。你看,那麼瀟灑,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要問,為什麼他有這麼自在?沒有別的,他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你怎麼能走得了?龐居士為我們示現,人人做得到,你不肯做!
在這個世間,不要說身外之物沒放在心上,身體都不放在心上,徹底覺悟的人。一定要曉得,整個宇宙,依正莊嚴,森羅萬象,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生即無生。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在電影銀幕上,電視的螢幕上,跟現在諸位在電腦的螢幕上,最容易體會到;整個宇宙的現象,亦復如是,《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電影、電視、電腦螢光幕上,雖然不是夢,它是幻,它是影,沒離開這一句「夢幻泡影」。它是幻,它是影,不是真的,所以生即無生,這個相現即無現。「無能現者」,怎麼說無能現者?「性不動故」,我們把性比作螢光幕,螢光幕有沒有現這個?沒有,它不動。
所以我們用比喻,這個要知道,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到恰到好處,這做不到的。用夢幻泡影,是個比喻,你從這個比喻你細心去體會。夢幻泡影的因跟緣,像現在電影銀幕上為什麼會有影像,我們容易懂,放映機就像投影機一樣,把畫面送在銀幕上,這我們知道。現在這個森羅萬象,這是真如本性現的相分,它是怎麼投影在上面,我們就不知道了,這個意思就深了。電視的原理現在我們懂得,電腦的原理我們也懂得,它為什麼會有畫面出現,我們知道,容易懂;自性裡面隨緣現的相分,這個就難懂了。
性確實不動,它怎麼會現?前面說了,真如隨緣,這個比喻用電視螢光幕上比喻能體會得出來。螢幕是空白的,什麼都沒有的,它為什麼能現?真如隨緣。真如隨緣,真如有沒有現相?沒有,這個意思能比。隨緣現相,現即無現,所以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相。「無所現者,妄法虛故」,這一句說得好,法是法相,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相,不是真的;虛是虛而不實,決定不是實有,不是實在。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常常為這個擔心、為那個牽掛,佛菩薩看到之後:可憐憫者!為什麼?正是中國諺語裡所說的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虛空法界本無事,是你自己看錯、想錯、做錯了,惹了一身麻煩,不管惹的什麼麻煩,統統是妄法虛故。六道輪迴是夢幻泡影,永嘉大師講得太好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為什麼?妄法虛故。清涼註解註得很多,也註得很詳細。
我們看底下一段,遣疑。「次遣疑者,常生常無生,上半即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故勝鬘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上半就是前面兩句,「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這個兩句無生而生。你得要記住,生而無生,業果宛然,特別在六道裡頭,起惑、造業、受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電影、電視一樣。本性裡頭雖然沒有,可是這個影像清清楚楚,在自性裡面顯示出來了。你永遠想著,自性、法性、真性就是螢光幕,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螢幕上的現相,現相也清清楚楚,業果宛然,那是現相。
所以你真的要懂得這個道理,你看電視,看電視在學《華嚴經》。你在看電視裡面,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性(真性)、什麼是妄相,你在這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把這個看法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大的好處。為什麼?不計較了,假相!人家讚歎我一句,笑笑,人家毀謗我,我也笑笑,不是真的。讚歎我,沒有歡喜心,心是平靜的;毀謗我,沒有瞋恚心,你得平等性了,得平等性是大菩薩了,不是普通人。功夫初成的時候,所謂是「八風吹不動」,這個意思是在境界裡面,你能夠隨緣,你能夠隨喜,不被污染。可是凡夫怎麼樣?凡夫不行,人家讚歎你,高興;人家毀謗你,生氣生多少天都消不掉。那是什麼?染了。那個染是什麼?不染而染,六道凡夫!菩薩看到他真的是沒有染,他自己染了。自己是不是真染?不是,這個事實真相難可了知。
「下半生即無生」,上半是講無生之生,「生即無生,真性湛然」。所以同學們記住,真性、無生就是我們看電視的螢幕,這個「生」就是螢幕上所現的相,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都是講的現相;現相是幻相,染而不染,不染而染,幻中之幻。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大乘教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可以慢慢去學,理很深。如果嫌太麻煩,古人講學教是「入海算沙」,永遠算不清。所以宗門直截了當,它不搞這個,它說這太麻煩,講頓悟,徹悟頓超,這個快速。可是你得要有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做不到。上根利智可以不必從教下,中下根性的人頓悟頓不了,也悟不了,只好從教下,慢慢去悟,叫漸悟。
我們今天學教,連漸悟也漸不了。什麼原因?我們不善學,就是不會學。為什麼不會學?學的東西沒落實,就是沒學。沒有把自己所學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見解,變成自己的生活;甚至於我再說得白一點,變成自己的養分養你的身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養分是什麼?歡喜心,佛家講「法喜充滿」。怎樣才能得法喜?煩惱沒有了,你有煩惱你哪裡來的歡喜?你要能把煩惱、憂慮、牽掛淘汰盡了,統統放下了,法喜充滿,法喜養身體!我們中國人,古人講的人求福,求福要怎樣求法?你要懂得養喜神,你要會養喜神,你就有福,這話說得有道理。養喜神是什麼?天天養自己的歡喜心,這叫喜神,不是真的有個神叫你去養,不是的;養自己的清淨心,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愛心、歡喜心,你養這個,養這個你身體當然好。就像江本勝博士做實驗一樣,全身每個細胞顯示出來都是最好的結晶、最美的圖案,那身體健康。
身清淨,心清淨就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就清淨,福報就現前。福報從哪兒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修的;六道裡頭,煩惱不斷、習氣不斷,他還有福報,那個福報是修的,修得的。所以福報有兩種。佛在這個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福報;德,我們今天講能力。智慧、能力、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皆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現在統統都沒有。什麼原因?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礙住了;沒失掉,只是障礙而不能現前,你得不到受用。所以佛教我們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就對了,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
什麼是佛法?一句話說完了,一大藏教,不就講這麼一樁事情嗎?所以根利的,什麼叫利?他一聽之後,他就不搞枝枝葉葉,「其他的我不要去理了,我就在這個地方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利根,上上根人,心地清淨。禪宗裡頭這些祖師大徹大悟,他怎麼悟的?不過是放下而已。凡夫俗子學禪、學教,學了幾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放不下。放不下裡頭最嚴重的,控制的念頭沒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不下,六道凡夫。你們諸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兩樁事情?對人,家親眷屬,親情放不下;另外還有一種,冤親債主,他得罪了我,我要報復他,放不下。一個恩,一個怨,這都是屬於叫親情。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這麻煩!
大師這還是引用《勝鬘經》上的一句話,「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染而染是凡夫,染而不染是菩薩。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示現跟我們一樣,表面上是一樣,實際上不一樣,表面上他染,實際上他不染。那就是什麼?事相上有,心理上沒有。譬如事相,人家讚歎你「菩薩」,菩薩也會點頭謝謝,但是世間人對這個讚歎,他有歡喜心,他就染了,菩薩沒有歡喜心。世人、凡夫,人家毀謗他,懷恨在心;菩薩、那些再來人,你毀謗他,他沒有瞋恚心。所以,表面上看好像染,實際上他不染,這是舉個例子,要說說不盡!總的一個原則,凡夫為自己,覺悟的人為眾生,不為自己,沒有自己。他來,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他不是為自己的,他沒有自己。真正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念頭都沒有,就「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示現,染而不染。凡夫難可了知,聖人也難可了知。
「又法性本無生,不空如來藏也,此中無能現,空如來藏也」。為什麼說不空如來藏?法性本無生,它能現相,能現相你就不能說它空,空就不能現相了;它能現相,所以它不空。佛法裡面講空,空的意思很難懂,我們一般人講空,空是什麼都沒有;佛法裡講空,空裡頭有,它能現相,所以空叫真空,大乘教裡常講「真空不空」。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它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此中無能現,空如來藏,有沒有現?有現,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所以,佛法不是哲學,這是歐陽竟無先生講的。為什麼?哲學裡面講能所,能現所現,能所是對立的。如果用哲學,這裡就起了問題,能現的心性不是所現的萬法,所現的萬法不是能現的心性,就對立了,問題就發現了。文殊菩薩問意在此地,你看覺首菩薩答覆的,是從現相上來講的。
無論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是幻有,不是真有,幻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幻有,不但它們沒有牴觸,它們還相輔相成。所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妙有不二,這才是事實真相,這叫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事實,是諸法實相,你才真正了解真相。了解真相之後,你在六道裡頭,染而不染,現而無現。那要問你,你為什麼還住在六道?大慈大悲,不違本願。從前在迷的時候、初學的時候,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我有這個能力,我不能說不度,不能說我說話不算話。諸佛菩薩因地裡面發的願都算話的,證果之後統統兌現。
那我們要問,他兌現,還起不起念頭?我們應該怎麼去體會?不能說他起念頭,也不能說他不起念頭。為什麼?大乘教裡頭說得很清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起而無起,無起而起,這就靠近了。你說起,錯了,你說不起,也錯了,真的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真懂得它的意思,你說他起,沒錯,你說他不起,也沒錯,這是什麼?他已經不二。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宇宙一體,宇宙祥和,所有一切衝突、矛盾,都是不知道宇宙的真相。我講席當中常常用身體做比喻,因為身體小,你容易體會得到。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不二,我們跟自然界就沒有衝突,我們跟不同維次空間就沒有衝突,這才是事實真相。
小宇宙這個身體,身體裡面許許多多的器官,每個器官跟另一個器官不生衝突,眼跟耳不衝突,耳跟鼻不衝突,鼻跟心臟、肺臟、肝臟不衝突,沒有一樣衝突的。這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都是在共同互助合作,配合得非常微妙,身體健康。如果哪一個跟哪一個發生衝突,這個人的身體馬上就生病,嚴重就死亡。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所有眾生不可以衝突,跟大自然不能衝突,跟不同維次空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能衝突。衝突就錯了,外面沒有錯,自己錯了。本來沒有衝突,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大乘佛法,你說這個話講得有沒有道理?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4: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