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4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0卷)  2004/11/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0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這首偈「答三問」,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且第一偈」,這是後半段,正答文殊菩薩前面問的難題。「初答何因種種」,這個種種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無量無邊,什麼原因而有的。佛法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一般科學家所說的宇宙萬有,大的講到星系、星球,小的講到微塵;現在這些已經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大的叫太空物理,小的叫量子力學。這都在文殊菩薩這一句問號,「何因種種」,在這一句裡頭包括盡了。什麼原因?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解釋,說「此具二意,一以八識熏習而成故」,這一句話就解答了,但是這句話裡頭的含義非常深廣。前面也曾經跟諸位略略的做過報告,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這樁事情的真相,這真相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實是真實,諸法就是此地講的種種,種種真相。真相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變化?這就是八識薰習。

  我們看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做的講解,「初句五識」,經文裡頭第一句,『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第二句,「次句心是本識」,為什麼?心是根本,「集起義故」,什麼叫集起?後面還有講解。「意通六七」,第二句裡頭有個『意』,「意」,第六是意識,第七是意根,所以這一個意包括兩個識,總共八個識都說全了。這八個識要做個簡單的解釋,先說「心是本識」,本是根本,為什麼說它是根本?集起義故。什麼叫做集起?清涼大師在《鈔》裡面有介紹,先把心、意、識這三個名字略說。心是「集起」,意是思量,「思量名意」,識是「了別」,這是把這三個名相簡單扼要的給我們說出來,然後再分別來說明。

  集是「集諸法種」,起就是生起諸法,它是根本,這個說法很像近代科學家發現的「無中生有」。集是什麼?等於說是集聚、收集;諸法就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種子。這是佛在經上說,阿賴耶裡面含藏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種子就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因,這些種子。這些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是下面集起的意思,「起諸法」。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大宇宙,大宇宙怎麼來的?就是阿賴耶識裡的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變現出來了。

  現在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是不斷的在膨脹,許多科學家都承認宇宙在膨脹。膨脹是什麼現象?一定是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現在可能是從數學裡面找出一個原點,宇宙的原點,原點很小很小,爆炸出來是這麼大的宇宙,不可思議,這個說法跟佛經裡面講的很相似。佛給我們講,整個宇宙的現象,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諸法種子,種子遇緣起現行。這個種子可以說是無,佛說它不是物質,物質是再小科學家還認為它是物質,是很小的物質。小到什麼程度?他們有計算的方法,我也不記這些東西,我只記一個他的比喻。他說我們人的頭髮,譬如頭髮,假設頭髮有這麼粗,把頭髮當中切斷,切斷的平面,這是圓的平面,這個平面直徑可以排列多少個宇宙的原點?他說可以排一百萬億億億,後面是三個億,宇宙的原點。佛不是這個說法,假設宇宙原點真是這麼小,一根頭髮的直徑可以排一百萬億億億個,那個宇宙原點太多了,還是遍虛空法界容納不下。

  佛說宇宙的業因(就是種子)是有的,種子不是物質,而且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的。為什麼?舊的種子現行,滅掉了,新的種子又生,新陳代謝,所以宇宙現象永遠不會斷的。我們後面會講到阿賴耶的薰習,種子薰現行,現行又薰成種子,它互相薰習。你看我們這裡講八識,前七識是能薰,阿賴耶的種子是所薰,種子遇緣的時候又變成現行,現行又薰成種子,所以種子跟現行是永遠不會有止境,這是宇宙現象。種子是薰成的,換句話說,真如自性裡面本來沒有,是薰成的這個習氣,習氣種子,本來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遇到緣現行,生起色相,我們講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現相也不是真的。

  這首偈子裡面所講的八識,相宗經論裡面講得詳細,「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麤」,不僅僅是識,這裡面的事情很微細。自性,這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則生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業是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覺悟的,它不迷;動了就迷了,一動就迷了。所以佛常常用水來做比喻,你看水在靜止的時候,沒有泥沙染污,在靜止的時候,像一面鏡子。外面境界倒影在水裡面清清楚楚,像一面鏡子一樣,那叫覺。如果它動,風一吹它就動了,動就起波浪。如果波浪不大,還行,還能照,不過照的清晰度沒有在平靜的時候;如果大風大浪,它照就失掉了。

  我們六道凡夫的心,起心動念是大風大浪,所以照見是完全失掉,這是佛教我們修定。為什麼?定就是把分別、執著、妄想把它卸下來,定功有淺深不一樣。深的定確實能把心水染污沈澱下去,把境界的風盡量把它減弱,於是就起照見的作用。這個照見,照見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突破了空間維次;科學家講空間維次,佛法裡面講十法界,界就是維次,不同的維次。突破之後,人可以看到天道,天道就在我們面前,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你看有人念佛念到一心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看到極樂世界。在我們淨宗,東晉時候初祖慧遠大師,我們在他傳記上讀到過。他在往生之前才告訴大家,在廬山念佛堂念佛,他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沒離開念佛堂,見到極樂世界,空間沒有了。最後這次是第四次,他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境界又現前,他告訴大家,他說我要走了。人家問他,你見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跟《無量壽經》上講的是一模一樣。

  這叫什麼?念佛三昧,雖然這個時間很短,短也起作用。如果這個功夫要是能夠永久保持,那就得定了,在淨宗裡講你得一心不亂。但是真誠到極處,所謂是「淨極光通達」,一心專注的時候,妄念不生,會有短暫的時間你的心水清淨了、平了,你有一分鐘的時間,就有一分鐘時間突破;你有兩分鐘的時間,就有兩分鐘時間的突破。為什麼他保持不住?那個境界現前,心裡一歡喜,境界就沒有了,歡喜是心動。這是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把這個境界長時間的保持,原因在此地。你看我們凡夫,如果在念佛,念佛堂裡面一下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說是不是很歡喜?歡喜心還沒有動,境界就沒有了,就這個道理!所以,世尊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要如如不動,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照顧你的功夫,不要去管境界,這樣子你慢慢才能夠契入,契入之後,這境界就保持長久。這個開示很有道理,我們不能夠疏忽。

  練功夫,這就講真修行,練功夫,在哪裡練?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生瞋恚,從這個地方開始練。練到功夫差不多的時候,再提升一級,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恭喜你,你就入佛境界。我們今天在大乘經受長時間的薰修、薰習,這些理我們差不多都能明瞭,也都能夠說得上來,這是什麼?解。我們的信解跟佛相應,但是我們的功夫不夠;就是境界現前心會動,這是功夫不夠,所以只能夠入佛知見,不能入佛境界,這個要知道。能入佛知見,這也就很難得了,你算是正知正見。

  宗門教下常講悟後起修,明瞭之後你要好好的修,修是什麼?修就是在境界裡頭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要悟後起修。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這個,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目標、方向完全相同。到如如不動的時候,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現前了。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來的。諸法實相通達明瞭,一絲毫都沒有疑惑,萬緣放下。放下,實在講,總的來講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放下。

  有緣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跟菩薩的意思就是覺者,真正覺悟。覺是什麼?覺心不動,無論什麼樣的境緣,善也好、惡也好,如如不動,不生煩惱。跟一切眾生交往,幫助一切眾生度脫苦難,只生智慧。只生智慧,不生煩惱,煩惱不能斷煩惱,諸位要記住這句話,智慧能斷煩惱。煩惱好比黑暗,智慧好比光明,古人有個比喻比得好,「千年暗室」,這一個黑的房間沒有光線,一千年了。沒有關係,點一盞燈,黑暗就照破了,智慧開了之後,黑暗就沒有了,這個比喻很好。

  黑暗是比喻無明,我們無始劫以來,墮落在無明裡頭,無明就是動相。這一動,業相就是動,動就是造業,立刻就變現出轉相。轉相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頭的集,集的意思,集起諸法種子。從轉相立刻就變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起的意思,集起,就現起種種的物相。所以,現前這個境界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阿賴耶叫本識,阿賴耶是不是真有?不是,是一念不覺而產生的幻相!現在人講物質、精神,或者講心、或者講物,唯心唯物,唯心是講精神,唯物是講物質。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心跟物都不是真的,心跟物是先有心後有物。雖然說先後,實際上先後界限找不到,確實有先後,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幾乎是同時的,阿賴耶的三細相幾乎是同時的。確實它是有層次的,業相、轉相、境界相,它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它速度太快了,快到什麼程度?大概是萬分之一秒,十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可能是億萬分之一秒,太快了。我們不但沒有辦法辨別,連思惟都想像不到,所以佛在經上講不可思議,速度太快了。

  佛經上這個說法,所以今天科學家的發現,我們不能不佩服。現在就是要問,這個宇宙的現象,宇宙原點,到底是一個原點爆炸形成的?還是許許多多的原點爆炸形成的?這科學家沒有給我們做解釋。佛法裡頭的解釋,我們愈想愈有道理。種子起現行,現行薰成種子,它是循環的,所以這個現相它不間斷,這個現相決定是假相。下面覺首菩薩幾首偈,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不是實相,假相!九法界的眾生,也就是說墮落在無明裡面,沒有破無明,都在假相裡頭,把假相當作真實。九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他們覺悟了,覺得不夠徹底,所以無明還沒破,天台家稱他們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很像。那就是他有解悟,他入佛知見,沒有入佛境界,解悟!換句話說,我們說粗一點我們就容易理解,古大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事是什麼?煩惱習氣,我一下斷不了,得慢慢的斷;理可以頓悟,理只要長時薰修,真的會悟。

  今天還有幾個同學跟我在一起討論,我說學佛功夫不得力,有人就講:法師你要慈悲,你要教我。我說我每天在講席裡頭講經,天天在教,天天在勸!他怎麼說?你要教「我」、勸「我」!沒錯,這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你聽經、你讀經,為什麼不開悟?這裡頭就是有一念之差!念頭錯了。「法師講經不是講我,是講別人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是講我,你看看教舍利弗、教目犍連的,不是教我的」。這樣的心態把佛菩薩、善知識推得遠遠的,我們怎麼能得利益?一定要叫佛叫著你的名字來跟你講,這才是教我的。你這個心態要不能改過來,你在佛法裡修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修無量劫,你還是個凡夫,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想想對不對?錯了!

  《阿彌陀經》,佛沒有叫著你的名字告訴你,佛叫著舍利弗,沒叫你的名字,難怪你念佛不能往生。《十善業道經》,佛叫著龍王給他講,也沒有叫你的名字,所以你完全不得利益。這些事情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不是沒說過。《彌陀經》裡面,舍利弗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舍利弗就是叫我們,我自己也在其中;《十善業道經》,龍王是我們的代表,叫著龍王就是叫我。你要不懂這個道理,無論學什麼東西你統統不得利益。為什麼?他不是教我的,是教別人的,教他們的,與我不相干!你聽經,白聽了,你修行,白修了,不但境界轉不過來,知見都產生錯誤,你怎麼會學到東西?

  一個老師在講堂裡上課,早年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辦了個經學班,教講經,我也參加這個班,班上二十多個同學。沒錯,這個班上是指著名字教你,但是指著名字教你只兩個人,這兩個人坐在老師對面,其他的同學旁聽,沒有指你的名字。這兩個人,指名字的人學得很認真,為什麼?他們要上台去複講,很認真;坐在一旁旁聽的同學得的利益就少了。為什麼?「老師不是教我的,我是來旁聽,是教他的,教他們兩個」,聽課得利益就減了一大半。李老師以前跟我講,教這兩個人,教他上台講經,他的精神全部精神專注,可以能夠聽到六成、七成,他才能上台去講。不是講這部經的,旁聽的,李老師講,大概是三成,頂多四成,甚至於只有兩成,他不專注!因為什麼?他不上台,不講這個經,旁聽的,差很遠。

  我在這個班上,我是最後參加的,這個班已經開學一個月我才插班進去的,老師教講經順序是按先來後到的,我是最後的,當然排在最後;換句話說,我統統是旁聽。可是我旁聽的心態跟他們不一樣,我雖然坐在後面,我認為老師就是教我的。所以我沒有出家之前,在這個班上一年三個月,老師教了連他自己講經連教學,我一共聽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每一部我都能講得不錯,什麼原因?現在你們曉得,老師是對我講的,我是這麼學會的。我決定沒有一個念頭說,老師是對他們講的,我從來沒這個念頭,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這幾年才聽說,他說,你們同學當中聽經,法師你講經都不是為他講的,是對別人。我才發現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的修學產生嚴重的障礙,不是障礙別人,障礙你自己。你自己在這個地方,有人跟我十幾年了,十幾年沒有進步,原因在哪裡?大概就是這個觀念錯誤,你學不到東西,不是跟你講的,是給別人講的。哪一個人「直下承當」,這句話是佛學裡頭的術語,直接承當這是對我講的,這個人得利益,這個人學會了。你認為這個東西是對別人講的,不是對我的,你聽三百年也不得利益,你也不懂,你還是迷惑顛倒,你不會開悟。

  過去,至少這個事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有一年農曆年,我在台灣南部興隆寺過年,是比丘尼的道場,天乙法師做住持。我在那裡住了三天,每天給她們常住大眾做一個小時的開示,答覆她們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學《楞嚴經》,在台灣,白聖法師是專講《楞嚴》的,他是從前上海圓明學院「楞嚴專修班」畢業的,那是圓瑛老法師辦的佛學院,專攻《楞嚴》。天乙法師問我,怎樣把《楞嚴經》學好?我寫了一個「內典研學綱領」,字不多,四大段,就是在興隆寺寫的。我裡面所提出來的,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態度佔你整個學習成就,要算比例來講,應當佔到百分之九十。她們問方法,我在台中學了些方法,我告訴她,方法只佔百分之十,心態佔百分之九十。你有良好的心態,心理、態度,不懂方法,你講經也會感動人;你沒有良好的心態,懂得方法,講得天花亂墜,你講出來的東西不能感動人。我的大綱在那邊講完之後,回到台中送給老師看,老師完全同意,一個字都沒有改。那時候用油印印,叫我油印送給我們講經同學做參考。

  態度太重要了,你們現在的失敗就是沒有學習的態度,聽,白聽了,得不到利益;講,不是自己學習的心得,都是這個地方抄一點,那裡拼湊一點,大雜燴,怎麼能成就?所以學習得不到法喜。這就好像吃東西一樣,吃東西怎麼?自己消化不良,養分不能吸收,吃下去之後不能吸收養分,反而變成了病,現在很多學佛的是犯了這種錯誤。如果要不知道改進,這一生空過了。空過非常可惜,得人身、聞佛法,這個機會太少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希望大家要珍惜,要重視,決不能因為我沒有指著名字跟你講,就不是跟你講,錯了,這點你們要好好的學我。我為什麼能得利益?你為什麼不能得利益?那就是我認為諸佛菩薩、一切善知識都是為我講的,我從這裡得利益。你們沒有叫你們的名字就不是對你講的,這就差得很遠。現在時間到了!

  各位同學,我們接著前面所學習的,宇宙萬法的起源,性、識為根本,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心現識變」。因緣很難講,很不容易懂,經上講一念不覺,我們要問,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那個一念是怎麼原因起的?問題總是找不到圓滿的答案。所以佛的術語用的太妙了,妄念!虛妄,不是真實。自性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怎麼會有一念?哪有這種道理?它起一念,它就不能叫真心。不覺,自性本覺,你看看《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你說一念不覺,不覺是本無,本無怎麼會有?所以佛給我們講,這都不是真實的。你要了解這個真相,真相不能講,真相不能想像,因為你想像,錯了,你想說明它就更錯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相大白!所以一切言說、一切說法,乃至於一切示現,無一不是方便。方便法不是真實,但是方便能夠引導你體會到真實,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法稱為妙法,它有道理。

  我們要懂得怎樣用方便法,要知道用方便法,你就一定要記住《起信論》裡頭教給我們的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也就是說不可以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都不可以,不可以分別、執著言說,不可以執著、分別名相,不可以起心動念去想,想就是心緣相。直覺,你聽,聽懂了你就明白了、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能想,愈想愈錯。為什麼?想的時候落在意識裡頭去。意識就是「境界為緣生六麤」,六麤就造業,起惑、造業、受報。諸位要曉得,三細相是起惑,迷了,雖迷怎麼樣?還沒有造業,還沒有受報。這是什麼境界?應當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

  四聖法界裡頭有四個等級,有高有下,高的沒有分別了;下面雖沒有執著,還有分別,像聲聞、緣覺,他沒有執著,他有分別;到菩薩佛,分別也伏住了,但是無明沒破。這個境界很細,所以先有三細相,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連無情,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都包括在其中,都是屬於阿賴耶的相分,就是境界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於虛空,都是境界相。這個境界相就是從轉相裡頭現出來的,這叫心現,三細相。

  識變,這就到六麤,六麤裡面第一個,動了分別,「智相」。你看看依現相起分別,現相就是境界,三細相裡頭的境界相,也叫做相分,現在我們講物質現象。智相是什麼?智相就是分別,起了分別。再一分別就起了「相續相」,你看依智相念恆起,那個分別不是一個分別馬上就中斷,馬上中斷這個事情就沒有了。它怎麼樣?它念念分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今天的分別,像想念,都是屬於相續相。為什麼?真正這個現象,無論是精神、物質,你要曉得剎那生滅。前面《華嚴》裡頭講得清楚,清涼大師的解釋裡頭說得透徹,我們講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不存在。為什麼我們感覺當中好像它真的存在?這是相續相。相續相就是分別沒有中斷,對前面的相起了分別,對後面的相還起分別,再後面的相還起分別,念就是分別,恆起!

  這個在造業了,但很輕,不嚴重。到下面一個,就產生嚴重了,下面什麼?「執取相」,執著了,依相續起執取,執著就想得到。諸位要知道,智相、相續相裡面,我們在一般講,我常常講的,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雖然有分別,但是這個念頭沒起;這個念頭沒起不造業,雖不造業已經墮在無明裡頭。其實智相就是無明,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看依相續,把相續誤會當做真實,不知道能現所現、能變所變它是相續相。就好像我們看電影,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在銀幕上看境界相,以為都是真的。不曉得怎麼樣?真的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你看它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就換掉了,你才動這個念頭,這一張已經換掉了,換第二張。但第二張跟第一張差不多,相似,可是你要曉得,前面一張絕對不是後面一張,後面一張絕對不是前面一張,哪來的相續?好像是相續,實際上並不相續。

  然後你才曉得阿賴耶裡面種子,種子遇緣起現行,也是像電影畫面一樣,前面一個種子絕對不是後面一個種子,後面一個種子絕對不是前面一個種子。就像電影底片一樣,前後不一樣,前後不相知,這個經前面五首偈跟我們講,為什麼它不相知。所以它先用流水做比喻,比喻相續,水在河裡流,前浪不是後浪,後浪不是前浪;前浪不會到後浪去,後浪也不能夠到前浪去。所以前浪不知後浪,後浪不知前浪,彼此各各不相知,這才是事實真相。

  我們在生活當中每一秒鐘,你知道相續相有多少?不知道!我們照《仁王經》的說法,《仁王經》是佛說的,我常常講《仁王經》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佛是隨順俗諦而說的。照他那個講法,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那就是說像我們看電影,那個底片一秒鐘換多少個底片?兩個十萬八千張。現在我們實際上,我們看電影是一秒鐘只二十四張,底片的更換二十四張。一秒鐘如果底片更換兩個十萬八千張,你怎麼知道那是假的?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是真的,就被這個假相迷住了。我們的科學技術,電影是平面的,心性,心現識變是立體的。如果將來科技進步,要發明立體的電影,跟這個就沒有兩樣。

  能現所現,能變所變,記住,「並皆速滅」,這四個字講得好,把真相說出來了。科學家還沒有講到這麼透徹,宇宙原點,那麼小的原點,他如果能說成跟佛法裡面講的,這個原點遇到緣變現成宇宙,能現。能現所現,能現的是原點,所現的是宇宙,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那就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

  佛與大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在哪裡?他們不起六麤相,凡夫一定會起六麤相。也就是說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面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那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諸位要記住,也是並皆速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乘教裡,佛並沒有說一真法界是例外,沒有講,一真法界也不離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有、說沒有都是錯的,你都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空,大乘教裡面叫中道義。

  所以只要有執著,執取相用我們普通的話來講,就是你起了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六道眾生不能避免。阿羅漢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六道裡面,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天,他怎麼還有這個念頭?確實有。他佔有不是佔有其他,他佔有像什麼?他入了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了。他控制、佔有就是這個念頭。但是壽命到了,這個境界不能保持,還要墮落,於是他就起了疑惑,謗佛:「古聖先賢講的大涅槃不生不滅,假的,不是真的,我證到這個境界,為什麼煩惱還會起現行?為什麼還會墮落?」毀謗聖賢,毀謗三寶,很快就墮落。因為他阿賴耶裡面還有些惡的習氣沒有斷,這時候統統都起來了,隨著這個業就感得報,果報。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古大德這些成語,裡頭真有道理!

  從執取相,下面就「計名字相」,你看依執著,計是計度、分別,就是要想一想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名本來沒有,哪來的名?名字是人起的,所有一切天地萬物都要給它起個名字。能現能變的,那就起個什麼名字?造物主。造物主不是起了個名字嗎?起個名字叫真神、造物主,起的名字。整個宇宙、一切萬有是他現的、他變的,不就等於他造的?想想看應該給他,「計」就是我們今天講想想看,用個什麼名字給他?給這個能現能變的,給他起個名字叫造物主,給他起個名字叫上帝,給他起個名字叫真神,唯一的真神,這是「計名字」。

  最平常的,小孩生下來,你看做父母的,或者祖父母的,給他起個名字,好叫他。古人起名字也有個原則,原則是父母、老人對這個小孩的期望,希望他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所以名是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給你起的,命名,不可以更改,更改叫大不孝!為什麼?父母對你的期望,你把它改變了,這是大不敬、大不孝。字、號可以改,為什麼?那不是父母給你起的,朋友給你起的,或者是自己起的;名不能改。

  在中國古禮,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從成年之後,你的名只有兩個人稱你,叫你的名,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所以老師的地位在人心目當中跟父母是平等的,老師是一生稱你的名。你的朋友,你的兄弟姐妹,甚至於你的長輩、你的祖父母都稱你的字,不稱你的名。為什麼?對你尊重。縱然你將來做了官,替國家服務,皇帝看到你也稱你的字,不稱你的名,彼此互相尊重。自己對於尊長,自己稱名,但是尊長都稱你的字,這個要懂得。現在人不曉得這個道理,現在人不但稱你名,還把姓冠上去,所謂連名帶姓。從前連名帶姓稱你,那是罵你!一般在什麼時候?犯罪。你被國家判刑,連名帶姓稱你。所以皇帝要稱你的姓,稱你的名字,你有罪了,他對你不尊重。

  所以,天地萬物都有個名,這個名是眾生計度、分別給它設定的。老子說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就說明名字跟言說不是真的,是假的。你一定要曉得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你可以用它,與別人討論研究,方便,它是個工具,它不是真實的。懂得這個,你就不會迷在名字相上,你才能得清淨心;過分的執著在名字上,你一生都得不到清淨。從計名字,再下面就造業,「起業」。換句話說,前面從智相、相續相、執取、計名字都屬於「事」,我們講,你在做什麼事,在做事;事情做完了之後,那個結果就是「業」,就造業。你看依名起業,這個名把前面這四麤相都包括在其中了。

  結業後面就受果報,果報就是「業繫苦相」,由業生苦,苦是報。在佛法裡平常講的,你的業善,三善道的果報,你的業惡就三惡道的果報。可是你在受果報的時候,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又是從智相、相續、執取、計名字,不又是搞輪迴了嗎?這就叫輪迴。由業報生分別,我在受苦,我為什麼要受這個苦?為什麼別人不受苦?在分別,永遠在循環!幾個人在這裡頭省悟過來?所以法相唯識裡頭常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麤」。六麤是造業受報,三細是起惑,迷惑,惑、業、苦,永遠沒有止境,這就是諸法實相。

  雖然說的是人,說的是個人,人就代表一切萬事萬物,為什麼?現在我們慢慢懂得,所有一切境界,大乘經教裡講的,從心想生!物質環境它起變化,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心想。心想,第八識不想,實在八個識裡頭,心想就是第六跟第七,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這兩個識能變的力量最強,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變的!阿賴耶只是集起、受薰,接受前面七個識(前面七轉識)薰習成種子,業習種子,它像倉庫一樣收藏。業習種子遇到緣的時候,它就現相,它能現,這裡講是唯心所現。第六、第七,分別、執著它能變,把第八識的境界相轉變,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善念變善相,三善道;惡念變惡相,變三惡道。依報、正報都是心現識變的,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這是把諸法實相簡單的介紹出來。

  我們再從清涼大師小註,《鈔》裡面去看,這個講得比較清楚,第八識,「第八名心,集諸法種」,這是說集起,集起為心。集是什麼意思?起是什麼意思?一定要搞清楚。「集」是諸法種,等於收集,收集諸法種;「起」是起諸法,就是現相。相從哪裡來的?就從「種」遇到緣就現相,這叫心,所以心現識變。起,它就起變化了。

  第七叫意,「第七名意,緣藏識等」,這個等是什麼?等是藏識裡面集起的種子,它緣這個;緣「集諸法種」,也緣「起諸法相」,這兩種它都緣。你看「恆審思量為我等故」,它執著阿賴耶的見分(見分是阿賴耶裡面的一分),以為是我,堅固的執著,沒有一念忘記的。如果有一念忘掉,它就超越了,我執就斷了。這個現象在中國人,中國古人就叫它什麼?叫它做靈魂,在六道裡頭投胎,捨身受身就是它;在佛法裡面叫神識,這都是計名字相,稱為神識,世間人叫靈魂。儒家?儒家也叫得不錯,儒家叫遊魂,它不叫靈魂。為什麼?它不靈,它迷惑顛倒!稱遊魂是很有道理,因為它離開身體之後,速度很大,哪個地方有緣它哪裡就投胎去了,投胎多半是隨著業力。

  如果是覺悟的人,超越三界的人,他是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示現,那叫感應,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乘願再來。修行,因中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哪個地方眾生有緣就到哪裡去示現。覺悟的人不迷,覺而不迷;六道凡夫,迷而不覺。覺而不迷的人沒有苦,苦樂憂喜捨都沒有;迷的人,六道眾生,苦樂憂喜捨統統受苦,沒有一樣不苦。恆審思量,著重在那個恆,永遠它不斷!執著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執著阿賴耶裡頭一分,認為這是我。

  所以大乘教裡面,你看佛在《金剛經》上常講「無我相」,無我相是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講相是講物質。後面「無我見」,這就講得深,用佛學名詞來說,也不執著神識是我;用中國一般的民間來講,也不執著靈魂是我,靈魂跟肉體都不是我。西方的哲學家也算是不錯,他不執著身是我,他執著神識是我,你看西方哲學家所謂是「我思故我在」,他不執著這個身體,我能夠有想像,我能夠有思惟,這個能想像、能思惟的是我。能思惟、能想像的是什麼?不就是第七識、第六識!正是佛法裡面講的神識,中國人講的靈魂,他執著這個是我,其實這個還不是我。執著這個東西是我,不能開悟,不能見性,這個東西還不是我。到底什麼是我?第八識的性體,第八識是依真心,依真性,那才是我。佛法裡面稱為法性,所以大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真正是我。宗門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本來面目不是神識,也不是中國人講靈魂,是本性!佛法裡面講真心、講法性、講佛性、講本性,甚至於講第一義諦,名詞術語很多,都是說這個,那才真正把自己找到了。

  這個東西找到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大了,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變現的。我們現在心量很小,不能包容人,你要哪一天真正發現整個宇宙是自己變現的,你包不包容?包容這個念頭都沒有,自然的,就好像我們身體一樣。我們身體是一個整體,我們現在曉得,我們身體裡頭五臟六腑,你包不包容?你能不能說,我這個地方不要了,我心臟不要了,我丟掉它,肝臟不要了,我丟掉它,行不行?乃至於我全身每個細胞都是自己,你能不能說這個細胞不要了?這塊肉不要了?不可能!所以包容都講不上,自自然然的。這叫什麼?這叫本善,儒家講「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的法性;身,身是法身。我們今天迷的時候,不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不曉得整個宇宙是一體,整個宇宙就是自己心性變現的。文殊菩薩講得好,「心性是一,云何種種」,種種是心性所現所變,心性是種種能現能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沒有衝突。

  下面說,「餘六名識,於六別境」,什麼叫別境?境是境界,譬如眼對色,它的作用,別是分別,後面講了別,了是明瞭,別是分別。眼分別外面的色,耳分別外面的音聲,鼻分別氣味,舌分別味道,身分別感觸。譬如說天氣寒冷、炎熱,它有感受,不同。意分別法,所以前面這個六根統統叫識,識是了別為義。這個地方文字雖然不多,說得也很好,他講什麼?「粗動,間斷,了別轉故」,粗是很明顯,不像前面講的第八識跟第七識,那個不明顯。這個六根起作用非常明顯,眼能見、耳能聽,這粗相,粗動。間斷,它不是相續的,它不像第七識,第七識是不間斷。所以前面六識很容易間斷,譬如眼,我們眼睛閉著,外面色相就沒有,就斷掉了。在黑的境界裡頭,夜晚沒有燈光的時候,什麼都看不見,就斷掉了。所以它必須要具備很多條件,譬如說經上講「眼識九緣生」,基本上它能見要具備九個條件,少一個它就見不到。這個我們在此地就不細說,說什麼?它起作用,它分別。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分別執著對外面境界起很大的作用。日本江本博士,十年用水做實驗,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示,知道了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善的念頭,水結晶的圖案非常之美;惡的念頭,顯現的圖案就很醜陋,你看那個樣子好像很悲哀。水是礦物,隨著人的念頭產生變化,於是我們就明瞭,極樂跟我們娑婆有沒有兩樣?給諸位說沒有兩樣。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跟地獄都沒有兩樣,所有一切境界從心想生,就是這個地方的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我們講就是動物,動物裡最重要的,幻想最多的是人;換句話說,人的念頭要都善,這個境界就是極樂世界;人的念頭都惡,這個世界就變成餓鬼、地獄。大乘經教裡佛常常講,境隨心轉,隨著這個地方居住眾生的心。

  所以,佛菩薩來救度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用教育!教大家了解事實真相,人人都存個善心善意,這個世界多美好!我們在這幾年提出兩句話,做了一副對聯,用的名詞很淺顯,「愛心遍寰宇,善意滿人間」。我們人人都以愛心來對整個世界,善意來對一切動物,這個世界就非常美好,就是天堂。這兩句話我本來寫的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怕的是一般不學佛的人聽不懂。什麼叫慈悲?什麼叫法界?什麼叫娑婆?不用這個名詞,改一改,把慈悲改成愛心,這個大家好懂。寰宇是宇宙,「愛心遍宇宙,善意滿人間」,這個大家好懂。

  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人人都能夠包容人,人人都能包容萬物,人人都能夠愛人,都能夠愛萬物,以善意對人、對事、對物,這完全稱性,這是性德流露。境隨心轉,這種好心善心,愛心善心,天堂原來就在眼前。如果我們還是用惡心、惡念,那個不得了,我們這個世間就變成地獄,就變成餓鬼。十法界十種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從心想生;離開心想沒有一法可得。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註解看起來好像不多,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淺深由人,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淺的人看得淺,這就是聖賢的典籍,活活潑潑。所以我們學習不要說是一生學不厭,生生世世都學不厭,為什麼?它的義理沒有窮盡,沒有止境的。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4:2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14: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6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