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2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二0卷) 2004/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20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我們從第五釋文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在前一堂,我們講到別報裡面『往善趣惡趣』,這是唯識裡所講的引業跟滿業。實在說,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淪落到六道輪迴,要想超越六道確實是非常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對宇宙之間的真相完全無知,對於六道裡面的理事因果,雖然也有聽說,總是半信半疑,造成我們出離六道嚴重的障礙。這種疑慮隨著死生流轉愈來愈深,迷得愈來愈深,疑惑愈來愈深,縱然遇到聖賢,佛菩薩、覺悟的人來告訴我們,我們也很難接受。縱然表面上接受了,實際上這個無始劫以來的習性、習氣沒有辦法放下,於是生生世世依然是隨業所轉,苦不堪言。

  娑婆這個名詞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界真苦,你在這個世界生活還真能忍受,娑婆是這個意思。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必需細心冷靜的去觀察,你就能看到,就在眼前,就在周邊,再仔細去觀察,自己也在其中。如果不覺,說實在的話你觀察不出來,你要是真正稍許有一點覺悟,慢慢就明白。果然明白,你就不願意再在這個世間住下去,那怎樣?求出離的心就真誠懇切。我想離開這個世界,就像《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一樣。這個世界太苦,她找到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有沒有好的佛國土我們可以去往生?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把十方佛剎用佛的神力顯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選擇。她也真不容易,看了之後,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她說這個地方好,這個地方的人沒有苦,不受一切折磨,向世尊請求怎樣往生,這是《觀經》發起的因緣。覺悟了,韋提希夫人覺悟了,我們現在在這裡吃苦,不覺悟,不知道這個世間苦。

  所以,人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人折磨你,並不是一件壞事。那時候提婆達多如果不挑唆阿闍世王,阿闍世王是韋提希夫人的兒子,用現在的話來說搞政變。把他父親害死,他繼承了王位,把他母親幽禁,行動自由都沒有,所以夫人感到苦,才求脫離娑婆世界。想想以後往生了,連她的宮女統統都念佛往生,多麼殊勝!所以,阿闍世王的政變,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在世間法說,這是很惡的事情,大不孝!殺父害母。從果報上來說,他做了一樁大好事情,讓他母親真正覺悟,超越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作佛去了。善惡沒有標準!這個道理要懂,完全看你自己怎樣轉境界,你用智慧、用覺心來轉,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看你怎麼轉!

  《楞嚴經》上講得很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什麼人能轉物?圓教初住菩薩就能轉物,所以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到諸佛如來,他那個諸佛如來就是用《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諸是多,諸佛就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如來。我們凡人也能到這個境界嗎?跟諸位說,能!凡人裡面什麼人能?覺性高的人,也能轉物,清涼大師所說的大心凡夫。心量大,不記仇,順境、善緣感恩學習,認真學習;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沒有報復。受盡折磨只想出離,這就是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凡夫,沒證果,能出離,你知道苦,想去了。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所需要的條件,三個字,「信、願、行」,真信、切願,對極樂世界沒有懷疑。相信這個宇宙之中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就像我們娑婆世界一樣,確實有,不是虛構的,真有,一點都不懷疑。第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想生極樂世界的人。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只要你想去,阿彌陀佛都歡迎,臨終時候一定來接引。第三個,決定相信自己能往生,這才叫做真信!你對自己懷疑,怕自己不能往生,這個麻煩大了,這個跟阿彌陀佛就產生了障礙。你要具足信心,真正發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也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

  在這個世間佛教導我們勤修三福,這是基礎。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我們對在家同修的要求是五戒,五戒都做到就具足;出家同修一定要學《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你真正做到了,你是如來的出家弟子,非常重要!這都是往生必需要具備的條件。如果自己根利智深,再向上一著,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教化眾生。三福統統做到,條件統統具足,生實報土;能做到前面兩條,生方便土;只能做到一條,這一條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夠成就上品十善,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最低的條件。

  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修行基本的條件,「善護三業」,不能夠大意輕視。善護三業頭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些你要具足,要真做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能夠具足上品十善,善護三業是上品十善,凡聖同居土是決定得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果這一條做不到,後面全都沒辦法了。

  我學佛五十三年了,出家四十六年,走了許許多多地方,看到這個社會愈來愈亂。宗教,不但是佛教,任何一個宗教,我看不出新的氣象,我只看到逐漸逐漸在衰退的現象。什麼原因造成的?我想了很長的時間,病根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從前學佛的人能做到,現在做不到?從前讀孔子書的人都能夠守禮,現在為什麼做不到?再看看其他宗教,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原因在哪裡?我發現了,人權!現在這個世界講人權,講人權一定把古聖先賢教誨統統打倒,為什麼?你侵犯我的人權。父母不能教兒女,你要管教兒女,你侵犯兒童人權,你要坐牢;老師不敢教學生,師父不敢教徒弟。現在果報現前了,什麼樣果報?社會亂了。

  確實在古時候沒有聽說人權這兩個字,長輩對晚輩管教都非常嚴厲。外國情形我不太清楚,中國我非常清楚,我們從小被管教就很嚴格,小朋友哪有什麼權!而且在中國古時候,法律上有一條叫「親權處分」,這一條取消,李老師告訴我,大概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因為親權處分這個名詞我小時候聽說過,很多人不知道,應該是在民國二十年前後的樣子被取消了。什麼叫親權處分?父母處分兒女,父母如果告兒女,「這個兒子不孝,請法官把他槍斃,把他殺頭」,立刻就執行,不要請律師辯白,這叫親權處分,最嚴重的。這是什麼?你的父母都不要你,你還能在這個世間做人嗎?沒有反駁的。所以那時候的人,縱然不孝父母,還不敢不聽父母的,表面還維持好。為什麼?怕父母告狀,他真的被殺頭,沒人救他。

  至於小孩,體罰這是家常便飯,我們小時候天天挨打、罰跪,在學校念書被老師罰跪、打手心,是很普通的事情。小學的時候有,到初中的時候老師還有呵斥,高中時候就沒有了。但是那時候還沒有說人權,老師還是嚴格的管理學生,行深化教育,這是訓導,深化訓育。我們做學生的人得利益,感恩老師,不是老師這樣嚴厲的教導,哪有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早就變壞了,所以對老師感恩。哪裡像現在,現在人權端出來之後,佛菩薩、聖人都要退避三舍,小孩子行自由意志,他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兒子殺父母,兄弟相殺,夫妻相殺,現在在這個社會上不是新聞,天天都看到。

  現在有許許多多人開始覺悟,怎麼樣拯救這個社會,想不出方法。我們學佛、學儒,真的是只學一點皮毛,這點皮毛跟這些國家領導人、教育界的這些領導人接觸的時候,我把我從前所學的跟他們隨便談談,他們都感覺得很驚訝,都感到很新奇,都很想來嘗試,真能解決問題。你們現在所想的種種方式,制定成法律都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說,佛教徒為什麼十善五戒都做不到?讀孔子書的為什麼不能守禮?社會大眾為什麼不能守法?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這個教育是什麼?就是這幾年有很多人在國內外提倡的《弟子規》。

  所以,我們在澳洲辦的淨宗學院,淨宗學院裡面頭一門功課就是《弟子規》,必修課!這門功課分量不多,不是說要你能背、能講,不是的。這是德行,是要你字字句句都要做到,都要能落實。你能把《弟子規》落實,學佛、持戒是輕而易舉,一點都不難!你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你沒辦法,十善五戒都做不到,所以我們開這門課。我把我們學院的修學基礎課程,《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做為必修的科目。佛經裡面,選了《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增註》,這是前面兩年的課程。這兩年你要是沒有修好,修好的標準就是你有沒有落實,你像不像古聖先賢的學生,像不像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如果說不像,就被淘汰掉,這兩年就被淘汰掉。你真做得像,那兩年進入正科班,正科班三年,修學淨宗五經一論,三年學這些東西。

  這三年你的成績學得不錯,可以往上升,成績通過不了,再第二次淘汰。最後第三個階段是研究班,四年,四年是一部經,一門深入。我希望同學們將來能做專家,不要做通家,一生精力攻一部經,你變成世界第一。學多、學雜了,你的精神、時間、精力都分散了,你不能達到最高峰,所以希望一門深入。每個人能精通一部經,我們知道《大藏經》裡面也不過就是三千部經,如果有三千個人的話,那就是一部活《大藏經》,每個人精通一樣,對全世界弘揚,還得了!現在我們用網際網路、用衛星電視,有這麼多人在一起修學,好像大的叢林學院一樣,就能擔負起對全世界弘揚佛法,你想學哪部經這都有專家。不可以搞多,不可以搞雜,根在哪裡?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在《弟子規》,在《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教你深明因果,《弟子規》是做學生,弟子是學生。如果把它分開來講,弟子,弟是晚輩,子是做兒女,我們做兒女、做晚輩的,應該要守的規矩,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能夠做到的,比什麼都重要。古時候,你不懂這個東西你不能做人,你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人家瞧不起你。你不懂禮,你不懂規矩,不懂得處事待人接物,誰敢用你?誰敢接近你?所以,這門功課之重要性,現在逐漸逐漸有人覺悟了;但是不知道這門功課重要性的人太多太多了。

  我上次離開澳洲之前,我訪問坎培拉,在國會大廈,多元文化部的部長請我吃飯。吃飯當中他就談到,他說澳洲現在的政策趨向於開放,往後十年,計畫著引進外國的移民兩千萬人。澳洲現在人口是兩千萬,太少了,希望再移民兩千萬過來,大概將來總人數可以達到五千萬,這是好事情。我聽了笑笑,我說人口移這麼多人來,跟原來居民增加一倍,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就跟他說,這些人跟原居民的相處,怎麼個相處法?我提出這個問題,他也感覺得很嚴重,他說確實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說我有個辦法幫助你。他說你有什麼辦法?我說我們可以利用學校,大學、中學、小學,利用學校,學校在放假的期間,利用學校的設備,教室、這些老師,我們辦短期講習班。講什麼?就專門講人與人怎樣相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們怎樣來相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我說開這個課程好嗎?他說這個好!他說這個課程一開之後,將來這些年輕人,就是學校學生畢業,一定要參加這個班培訓。為什麼?他參加這個班培訓,將來在外面,公司裡面聘雇他,老闆願意。為什麼?你學過這個課程,人與人怎麼樣相處,這是現在一般學校沒有的課程,你懂得人與人之相處,老闆歡喜,首先用你。

  我給他出主意,你知道我骨子裡面是什麼東西?骨子裡頭就是《弟子規》,這個東西如果真正能夠弘揚到全世界,落實,整個世界安定和平,非常可惜現在還有不少人不了解這門課程。我們協會,我們現在這個協會,將來也打算常常舉辦短期的講座,開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內容就是怎樣與人相處,你在家裡怎麼樣與你的父母相處,兄弟姊妹相處,鄰里鄉黨相處;在學校怎樣跟老師相處,怎樣跟同學相處;在社會上怎樣跟社會一般大眾,就是你的領導相處,你的同事相處,你的屬下相處,講這些東西。這個東西搞好之後,中國古人講「家和萬事興」,改良現在社會風氣。這是聖賢教育,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的學說,是大自然的法則。

  所以,你的心善、行善,你就生到三善道,你的心不善,行不善,你就會到三惡道去。善惡的標準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法則在中國古聖先賢所觀察到的、所發現的,為我們說出,就是倫理道德。五倫是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道,自然之道;各人能夠遵守自然的規律,那就是德。所以,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是德,在中國稱之為五倫十義;十義是德,五倫是道。中國政府這些年提倡的以德治國,了不起!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中國的前途有一線光明。怎樣落實道德?從《弟子規》開始,如果不從《弟子規》開始,道德只是一個口號。

  學佛,佛講得很清楚,如果不從淨業三福、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這裡落實,學佛也是一個口號,有名無實,你要做到!儒家要不講五常道德,儒也沒有了,儒家就滅亡了。所以,根就在《弟子規》,《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那就是善惡的標準,絕對標準,你能夠如教修行,你必定生三善道;你要是與它完全相違背,你必定生三惡道。所以,將來自己往哪一道去,你把《弟子規》展開來,自己冷靜去反省一下,對照對照,你做到了多少,你就知道你會到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問人家,人家未必曉得,自己比什麼都清楚,這是「往善趣惡趣」。

  接著下面,『諸根滿缺』,這一句也跟諸位說過了。六根,六道裡面的眾生,六根有圓滿、有缺陷,不一樣,這些都與過去生中行業有關係。一切眾生,不但是六道,九法界都不例外,必定帶著多生多劫的習氣。習氣裡面有善有惡,這些話不但東方聖人常說,二次大戰那時候過世的美國預言家凱西,他也常講。他說世間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突然發生的事情,決定沒有一樁說是與前世沒有關係的事情,沒有。任何一樁事情與前世有關係,與後世有關係,這是他說的,他肯定因果,他承認輪迴。但是他所講的要跟佛經相比,差得太遠了,佛經說得非常詳細。

  我們再往下面看,『受生同異』,清涼大師註解說,「於前滿缺中,各生有同異,謂四生不同,勝劣處異」。四生,同學們都知道,胎卵濕化,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我們能看到的有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濕生是受潮濕,在我們現在講,都是屬於低等的動物,高等的動物大概都是胎生、卵生。魚多半是卵生,鳥也是卵生,獸是屬於胎生,人是屬於胎生,這是四生不同。四生不同都有業因,即使是極其微弱的昆蟲,佛法裡面常講,像水上的蜉蝣,壽命很短,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幾個小時。幾個小時,要是看我們人能活幾十年,豈不是就等於我們人看天人一樣嗎?我們人要跟忉利天來相比的話,真的就像蜉蝣一樣。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現在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到,現在知道有時差。忉利天跟我們這個地面上的時差不一樣,他那裡的一天,我們地球上一百年。如果我們在地球上的眾生,沒有到六十歲就過世,忉利天人看起來,不就是朝生暮死嗎?早晨看他出生,怎麼到下午就沒有了,不就這個樣子!到夜摩天來看地球上人壽命,那就更短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兩百年,如果說是人不到五十歲就死了,在夜摩天看,就像我們現在看六個小時,壽命只有六個小時。愈往上面去,人的生命時間就愈短,愈不值錢,就像蜉蝣看我們人一樣。

  但是,天人也好,人道也好,畜生也好,蚊蟲、螞蟻、蜉蝣都好,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不管壽命長短都是一生。畜生道愚痴,螞蟻也是卵生的,有些小蟲是化生的,壽命都不長,可是牠很不容易脫離畜生身。為什麼原因?牠執著,這個要懂得,大乘法裡面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隻小螞蟻,牠就執著那個身、那個生活環境是牠,死了之後牠又投胎,還是螞蟻,生生世世都是螞蟻。什麼時候能從螞蟻身再跳出來?好難好難。佛經裡面有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次有工程,地面上有個螞蟻窩,佛看了笑笑,旁邊這些弟子們看到:世尊,你為什麼笑這些螞蟻?佛就說,這螞蟻愚痴,牠們投胎投到這個螞蟻身,在這個窩裡面,七尊佛過去了,牠還是螞蟻身。釋迦佛是第七尊佛,還沒有離開螞蟻身,你就曉得畜生道離開牠這個業報不容易,愚痴!所以,佛這些開導,對我們警惕,希望我們不要墮三惡道!三惡道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胎卵濕化四生,得的身體大小不一樣,聰明智慧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各個不相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清涼大師的註解。「端正下(就是端正醜陋),於上同異生處,各貌有妍媸」。這就是容貌,容貌裡面就包含著體質,也是說的六道四生各個不相同。無論是哪一道,我們細心去觀察,有身體強壯的,有身體衰弱的,有壽命活得比較長的,有壽命很短的,甚至於被其他動物吃掉的,這些我們在「動物奇觀」裡面看到很多。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六道,其他道我們暫時不談,我們只談我們的人道。人得到人身,容貌有端莊的、有醜陋的,每個人相貌不一樣,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生活環境狀況不一樣,這些都是屬於滿業。引業、滿業都是屬於定業,定業是過去世所修的善業、不善業,滿業多半都是過去世修善積德,或者是作惡多端,帶給你這一生的是屬於滿業。

  相貌端莊從哪裡來?慈悲心來的。相貌凶惡,一看就曉得,這個人殺氣很重,人跟他接觸的時候都感到恐怖。這是什麼?瞋恚心重,容易發怒,容易傷害人。特別是心地清淨,所謂煩惱輕,他的感應比別人要敏銳。不但人有這個感觸,動物也不例外,你看看小動物,不能夠輕視牠,我們人往往以為動物無知,這大錯特錯。我們在古書裡面,古人的筆記,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容齋筆記》,許多古德筆記裡面都記載著鳥獸懂得人的言語,知道人的禍福,吉凶禍福牠們知道。牠們有時候在一塊聊天也在談論,只是我們人不懂得鳥獸的語言,可是有少數有懂得的。

  我們在佛門《高僧傳》裡面看到,這最熟悉的,安世高。安世高懂得鳥獸的語言,聽幾隻鳥在樹上在那裡叫,他說牠們在聊天,牠們在高處看到遠方有人來,在談那個人。過一會兒果然從那個方向真的有兩個人來了,鳥獸知道,不是不知道。這種懂得鳥獸語言的人,我最近還聽說,沒有認真去記他,聽說最近也有人有這種能力,懂得鳥獸的語言。這現在屬於叫特異功能,我們佛法一般講神通,這是很小很小的。當然這個因緣也不是偶然的,大乘教裡面常講的無量因緣,他還沒有喪失,所以這種能力還在。

  天人能通,天人有五通,報得的;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鬼道也有五通,也是屬於報得的。人間有這個能力,有報得,報得很少,多半是修得的,修行人修得的。畜生道裡頭也有,報得的少,修得的多,所以畜生也能修得仙道。與善惡心行有關係!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從相命,算命看相這些人裡面能體會得到。你看看相算命常講,相隨心轉,命隨業轉,有道理!相貌會不會變?會變,你的念頭變了,相貌自然就變。譬如沒有學佛之前,煩惱習氣重,貪瞋痴慢樣樣具足,而且是嚴重的具足,所以相貌不善,人一看就知道。認真修行,修個三年、五年他就變了,三、五年不見,相貌變了,這正是佛在經教裡常常跟我們講相隨心轉。

  你真修行,真有功夫,不必宣揚,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儀表當中。外面人一看,不論是行家,或者不是行家,都能看得出來,你的變化很大。變化不大,不容易看出來,變化很大是很容易看出來,你修學有沒有功夫,有沒有受用?這個受用最起碼的我們一般人講改變命運,如果你命運都不能改變,你學佛沒有功夫,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面種個佛的種子,這是真的。這個種子很可貴,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你得不到受用,為什麼?你沒有栽培它,種子拿到手你要去栽培,你好好的栽培,它會生根,會發芽,會開花結果,你就有收穫。佛的種子我們今天得到了,就要會種植、會培養它,我們自己真正得受用。所以說單單靠天天念經,形式上做的,這個不行,誠心誠意去做。

  讀經,古人常講最重要的是隨文入觀。記住,隨文入觀不是打妄想,不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一點用處都沒有。觀是什麼?不用心意識叫觀,也就是說讀經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就是觀。觀久了就得定,定久了就生智慧,生智慧,經教就通了。古大德教我們讀經修學的方法,用讀經也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要會讀,就是決定不能夠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我講過多少次,讀經從「如是我聞」念到「信受奉行」,不起一個雜念,恭恭敬敬的讀是戒學;一心去讀誦,不起分別,不起雜念,是定學;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慧學。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圓滿,三學都在其中。

  只要天天讀,為什麼?自己業障太重,決不是一遍、兩遍就大徹大悟,一遍、兩遍大徹大悟,你是再來人,你不是凡夫。凡夫怎麼樣?凡夫,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有道理。這部經你每天念一遍,一千遍三年,一天一次修行。當然選擇的經典太短了不行,時間太短了,煩惱習氣還沒伏住,經念完了;要有相當分量的經典,也就是說你修學的時間有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古人多半採取《法華經》,分量適中,《法華經》七卷,一天念一部,大概初念要八個小時,念熟了之後六個小時。每天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一天修六個小時,三年不間斷,人心定了,定了開智慧。定有淺深不相同,慧也有大小不一樣,定功深智慧大,定功淺智慧小。總而言之,決定是定功是由淺而深,智慧是由小而大,這一定道理。你三年就看到成就,三十年不就大成了嗎?一生當中決定不中斷。所以,有人十年大徹大悟,有人二十年、三十年大徹大悟,都成功了。這時候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淨土,求生極樂世界,都是實報莊嚴土,真正不可思議。

  不但相貌轉變了,體質轉變了,體質不衰老,中國人所謂的是老而不衰,年齡是大了,不衰。諸位聽說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五歲,還到處跑。她一生可以說是修苦行,一直到現在還照顧二十多個老人,那些老人其實比她年輕多了,老人也不過就是七、八十歲的人,無依無靠,靠社會救濟過日子。她來照顧,每天給他們送吃的、送穿的,問候他們,生病的時候帶他們一起去看醫生,照顧他們。照顧二十多個人,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一百零五歲了。我認識她的時候是一百零一歲,她那年皈依的,皈依受了五戒,她三皈五戒十善真做到了。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清苦,身體那麼好,這佛法裡面講的,身體好、健康長壽,無畏布施。這一生當中沒有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沒有害一切眾生的行為,不殺生,慈心不殺,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憐憫、愛護一切眾生。時時刻刻,有緣遇到了,苦難眾生需要幫助的,你能夠立刻伸出援手幫助他,果報是健康長壽,慈悲心改變你的容貌。

  早年我在洛杉磯,洛杉磯還有個算命算得不錯的,翁陽春居士,很多年我跟他沒有訊息,沒有消息,不知道是不是還住在洛杉磯。他在洛杉磯,大概中國人的團體都知道他,那是個傳奇人物。他有個同學夏荊山老居士,跟我也非常熟悉,夏荊山跟我同年,上次我在北京遇到他。夏荊山居士學看風水,翁居士學算命,他們同一個老師,都學得不錯,也都給我看過。從命相當中,我們肯定、我們相信相隨心轉,古德常講,一個人四十歲之前,相貌大概受你前生行業變現的,體質也是如此。四十歲之後,你的身體健康、相貌要自己負責,為什麼?這是後天的,四十歲以後是後天的,後天是這一生所造的。你這一生心地善良慈悲,多做好事,你四十歲之後的身體、相貌一定比以前要好,我們中國人講晚年一定比年輕人要好。這些道理現在懂得的人不多,只有我們在講席裡頭還常常提起,真有效!你們看看我這個樣子,我後天是轉過來的。

  你們昨天看到智開法師,跟我同年,我們認識的時候四十幾歲,聞名就更早,三十幾歲我就知道他,他也知道我,就對我很多幫助。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我就拜訪他,我們就認識。認識才知道是同年,也是個講經的法師,很難得!現在在洛杉磯的印海法師,在紐約的浩霖法師,今天我們有從美國來的同修,你們要是見到的時候,替我向他們問好,都是同年,同年月份都比我小。一定要真幹!依教奉行,你決定不吃虧。人生在世,中年以後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身體健康那是晚年第一福。你有錢、有地位,你身體不健康,需要人服侍照顧,那就很痛苦。所以,健康、長壽是第一個,長壽一定要健康,健康要長壽,這才是好事。

  後面一句,『苦樂不同』,清涼大師註解下面說,上面是講好醜,「各受有苦樂」,這是非常顯然的。我們每個同學都有這個經驗,周邊環境這些人物、這些眾生,再想想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所受的苦樂也不同。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苦樂兩邊都捨棄,高人!這個不容易。大多數的世人總是希望離苦得樂,所以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著眾生的願望。佛教人教什麼?就教你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果必有因,果上沒有辦法離開,因上有辦法。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所以,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這點我們同學要特別重視,要認真去學習。

  教學裡頭最重要的是叫你覺悟,佛法教學的內容,綱領只有三個,戒定慧。戒就是規矩,所謂是「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開始一定從規矩下手。為什麼?人守規矩心是定的,不守規矩心是亂的,道理在此地。所以因戒得定,戒律、規矩是手段,不是目的,幫助你恢復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你要明白道理,了解真相,你對於聖賢教誨你就五體投地了,你自然就會認真學習。現在沒有當一回事情,不認真學習,是對它了解不夠,不知道這個東西好。你要曉得這個東西真好,對我們一生當中有這麼大的利益,你不求它你還求什麼?世間功名富貴不能跟它相比,功名富貴不能解決問題。你要問什麼問題?最後的問題是死生的問題,世間功名富貴辦不到。什麼人能解決?戒定慧能解決。大問題都能夠解決了,世間小事所謂叫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這才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把《了凡四訓》多念念你就明白了。

  早年有些同學來問我,學佛從哪裡入門?從哪裡下手?我都勸他從《了凡四訓》,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基礎打下去,你再學佛一定有受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原因?《了凡四訓》果然念了三百遍,你就深信因果。你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定律上,然後才能講到一門深入,你的信心不會動搖了,你對於因果道理通了,事理就漸漸通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內容,我常講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從哪裡入門?從因果入門,這是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從性相,那一種不是我們學的,我們學不到!我的老師告訴我,像六祖惠能大師行,他可以從性相上下手,一通一切都通。通達性相、事理,沒有不信因果的,沒有不講因果的;如果忽略因果,疏忽因果,他對佛法一竅不通,縱然講得天花亂墜,假的不是真的。他為什麼會講?他看得多,他有世智辯聰,真正佛法沒有入進去,知見不正,他要老實還能成就,他要不老實很難成就。所以,從因果下手這個根紮得穩,踏實,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自己本身學佛是從《了凡四訓》下手的,我那時候二十六歲,遇到一位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浙江人。抗戰勝利曾經做過浙江財政廳長,到台灣,我認識他的時候他七十歲,老先生。那時候我們剛剛對於佛法有興趣,非常歡喜,常常送些經書給我看。第一本送給我的就是《了凡四訓》,我每天看一遍,那個分量不多,註解也很簡單,好像是尤惜陰居士註解的,一天讀一遍。每天愈讀愈有味道,讀了一個多月,大概是讀了有三十多遍,非常受感動。讀了之後常常反省,了凡先生改造了命運,在我想想我自己的命運,比他差遠了。他的毛病我統統具足,他的好處我都沒有,你說怎麼得了?以前不知道,讀了之後明白了,才知道斷惡修善的重要,改過自新重要!他能改得過來,我也能改得過來。真的,我這個改過來超越他,方方面面都超過了他,你不真幹怎麼行?

  《了凡四訓》救了我,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對於佛法產生信心,第一次遇到的《了凡四訓》,從業因果報上奠定了基礎。再加上過去還有點善根,從小父母的教誨,所以從因果就想到城隍廟。小時候母親到城隍廟燒香,總是帶我到城隍廟去看閻王殿,那時候閻王殿是用泥塑的,塑得栩栩如生,你看到造作惡業的果報寒毛直豎,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六、七歲,六、七歲的時候給你種下這個印象,你一生都不會忘記。讀了《了凡四訓》把這個事情又記憶起來,這樣才在這種花花世界自己能站得住腳,沒有被影響,沒有被拖下水。這確實是一生當中不幸的大幸,終於把這個大難,真正是誘惑這個災難度過,這裡面雖然是有風有浪,還是平平穩穩的度過了。

  苦樂是一切眾生必然有的,苦是過去、今生所造一切不善業感召的;樂,樂是善業感召的。那麼我們要問,世間人有沒有樂?這個問題你要是問我的話,我就會告訴你,世間人只有苦沒有樂。某人現在不是在享受嗎?那不是,我不承認他那是樂。那是什麼?那是服毒,是打嗎啡,是在找刺激,不是真樂,那是苦。現在世間人享受的五欲六塵,吃喝玩樂都是在服毒,哪裡是樂!什麼叫樂?我這樣叫真樂,我享受這個樂,他們連作夢想都想不到。看到我每天吃的是長齋,他們覺得這是苦;樂,真快樂,不造業。看到歡樂場中、歌舞場中我們不涉及,認為好像這個人很消極,活著有什麼意思;我們活得真有意義,真有意思,他們活得是真沒有意思。你再往前面看看將來的果報,那更糟了,他們的果報肯定在三途。他們念頭是什麼?貪瞋痴慢,造作的是什麼?五欲六塵,種種不善,麻醉在裡頭。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講過,現在人愚痴到所以然處。這話怎麼說?不但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苦樂;什麼叫苦,什麼叫樂,不知道,愚痴到這種程度。真正的樂,儒家《論語》頭一句就說得很清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真樂,這種樂現在世間人誰能享受得到?太少太少了。現在人享受的是什麼樂?苦中作樂,飲毒是樂,現在人講吸毒、打嗎啡,以這個為樂,諸位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就明白。

  他哪裡懂得樂?真正的樂,諸佛菩薩具足。沾一點真樂的邊緣,心地善良的人一生不敢為非作歹,不敢傷害一切眾生,這種人得到,他能夠沾到真正樂的邊緣。所以讀聖賢書,學聖賢之道,你才會有樂趣,你要不在這裡頭去求,你到哪裡求樂?沒有,世間決定沒有樂,世間決定是苦。所以,佛經上講世間人的樂叫壞苦,世間人的苦叫苦苦,世間人講樂叫壞苦。沒有苦樂呢?沒有苦樂不是不錯嗎?釋迦牟尼佛給它加個名詞叫行苦,三界統苦,哪來的樂?

  真正的樂,讀經、念佛、長齋素食,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明白,愈明白就愈快樂。迷破了,覺悟現前,迷破了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現前;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要不從聖人教誨當中,沒有,你決定沒有。你不讀聖賢書,不管你今天是什麼樣的地位,有多少財富,是什麼樣的身分,總而言之,苦到底了!你哪裡有樂?這真話,一點都不假。我感謝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他在這裡頭沒有得到樂,這個話說不出來。他介紹給我,我感到非常驚訝,有這麼好的東西!章嘉大師勸我走這個行業,我那時候年輕,總是要選個行業,向章嘉大師請教。章嘉大師說還是出家好,講經、教學、弘法,這是他老人家給我決定的,我一生感激他,這條路子太好了,我自己怎麼想想不到。

  李老師都勸我在家學佛,章嘉大師叫我出家,我還是聽他老人家的話。我學佛的根柢是跟他三年,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頭一次教導我,就是看破、放下、布施。他督促得很嚴,一定要做到,限定我做六年,六年以這個為主修的課程,從這下手,得大利益。所以,佛法裡面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八個字的意思很深很深,一般人會讀會講,裡頭的意思不懂,你不是從裡頭過來,你沒有辦法懂裡頭的精義。必須自己身體力行,你才真正知道佛經字字句句具足無量義。

  這一段到此地,是把「十事五對」介紹完了。下面這是「結成前難」,從「業不知心,心不知業」,這個意思更深,清涼大師註解也特別詳細,真的用了功夫。我想我們下次回來的時候,再詳細來學習底下這段課程。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2:0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11: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62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