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一一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11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疏》裡面講的,「前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即為十段,一緣起甚深,二教化甚深」,前面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現在我們看第三,「業果甚深」,這個地方沒有講因果,講業果,業就是因,這是宇宙之間的真理。如來說法不離因果,《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五周因果,《法華經》所講的一乘因果,由此可知,諸佛菩薩修行證果、教化眾生都離不開業果。業是造作,造作決定有果報,造作的事太多了,無量無邊,佛菩薩在教化眾生,為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造作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這三業。

  《無量壽經》世尊教導我們修行,首先就給我們講善護三業,為什麼?業果甚深!理深、事深、報深,如果用《法華經》十如是來說,沒有一條不是甚深,深廣無際,從性相、理事、因果。佛教導我們善護三業,頭一條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甚深甚深!我們凡夫往往疏忽了,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日常生活談吐之中,有意無意就會說到張家長李家短,評論人事是非,就拿這個來做話題,而不知道這在造業。所以,有意無意造作極重的罪業,自己是茫然無知,還以為今天沒過失。這是什麼原因?總的來說,不讀經之過,如果大乘經念多了,你的警覺心自然就提高。

  我不願意受這些不善的果報,我決定不造不善的業因,往昔生中所造的惡業,現在覺悟了,總要把它化解。化解從什麼地方化解?不是從外面,從外面永遠不能化解,你把方向找錯了,一定要從內心上做功夫。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記住諸佛如來這句話,你就曉得為什麼佛教導我們從自心裡頭去化解,沒有消不了的罪業,你從外面那永遠沒有辦法化解。佛法是心法,佛學是內學,向內不可以向外。向內應該怎樣把我們的無量劫來這些業習化解掉?這一品經裡面會講到,講到那個方法真的是妙絕了。

  我在這些年常常勸人,一定要把自己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個對立的念頭要化解掉,從今而後不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要知道對立是雙方的,兩方面的,一方面不對立化解了,這一方面立不起來,這個道理不難懂。非常顯然的,吵架,兩個人相罵,愈罵愈起勁,如果說一個人開口罵人,對方不還口,一句話不說,這個罵人的人雖然來得很凶很狠,那個氣勢很快就消掉。為什麼?沒有反擊的力量。對方靜靜的在聽,罵個幾分鐘之後罵不下去了,如果旁邊還有人在旁邊看到,自己很難下台。到那個時候,是罵好還是不罵好?你說誰勝?誰輸?不還口的那個人嬴了。

  打人也是一樣,你很凶狠,拿著棍棒去打人,人家挨你一棒,挨你兩棒,絕不還手,你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是繼續打下去,還是不打?這個就是化解怨結的道理,這個要向佛菩薩學習,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內心裡面沒有對立,沒有怨恨。別人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為什麼?我對他了解,就不會產生誤會。他對我有誤會,情有可原,為什麼?他對我不了解,了解得不夠,他如果對我真的了解,絕對不會產生誤會。你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處逆境、處惡緣,心安理得。所以,誤會要化解,對立要化解,這是化解衝突之道。沒有誤會,沒有對立,於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生智慧,貪瞋痴生煩惱,所以化解衝突的原理原則,就是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

  所以,佛教給我們頭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理要懂,事要真幹。順境、善緣沒有貪心,決定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覺,這是消業障,長智慧,決定不生煩惱。所以,經不可不讀,不可不天天讀誦,不能離開經典;離開經典,煩惱容易起現行,容易失去觀照功夫。失去觀照功夫,我們一般世間人常講失去理性,理性就是觀照功夫,這個很要緊。

  知道業果甚深,絕不能跟一切眾生,哪怕是一隻蒼蠅,一隻螞蟻,牠的靈性跟人沒有差別,牠的本性跟諸佛如來也沒有差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蚊蟲螞蟻都有,你怎麼可以對牠輕慢?你怎麼可以傷害牠?決定不可以有,不造罪業。罪業裡頭,極大的罪業是傷害眾生,不但不可以傷害他的生命,現在世間人常講榮譽是第二生命,那我們就懂得,決定不能傷害他的名譽。他做得再不好,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何必要我說?何必要我造口業?總要記住這些教誨,這些話都是諸佛菩薩真實教誨。

  第四,「說法甚深」,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有沒有?凡夫偶爾也有,可是自己不能夠覺察。甚深有兩面,有正、有邪,正法與性德相應,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邪法與煩惱相應,與欲愛相應,說這些法能引起眾生的貪瞋痴,引起他的煩惱,引導他造罪業。他將來墮三途,受苦報,這個說法的人有責任,你把別人送到惡道,你也難逃惡道的命運,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總而言之,善根非常重要。

  我這一生遇到有些同學很發心,行布施,喜歡布施。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知道我為什麼會修布施?我說我不知道。他說以前年輕不懂得佛法,常常去賭博,在大的賭場,他說有一次十幾分鐘輸了十萬美金。那天晚上他一夜沒睡覺,愈想愈不是味道,他說我這十萬美金拿去做慈善事業多好,我為什麼這麼傻,跑到這裡來送掉?他說他從這兒回頭,以後再不上賭場,有錢不去賭博,有錢拿去布施,去做好事。我們從這個地方想,想「甚深」,這是什麼?那個人阿賴耶識裡頭宿世有善根,所以他遭遇這樣的事情他會反省、他會回頭,他永遠不再幹這個傻事,掉過頭來學佛,長齋奉佛,在佛門裡面,只要有好事他都肯發心。賭場裡頭真的有這些人,我覺得這些人也許都是菩薩示現,他這種示現就影響那些依舊沈迷在賭場的那些人。那些人看到,他回頭了,他現在學佛了,過得不錯。

  所以,哪一道裡面都有菩薩在裡面現身教化,哪一道都有。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看到了,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他們三個人是代表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煩惱裡頭有菩薩在其中。這些人一接觸佛法之後,他就能聽得進去,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我們知道這善根深厚,不是普通人,我們對他很尊重,不敢輕慢。乃至於像《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阿闍世王,你看跟提婆達多。他受提婆達多的挑唆,用現在的話來說,發動政變,奪他父親的權,做出殺父害母,佛經上講的五逆罪,他統統都做全了,五逆罪的果報是阿鼻地獄。可是這個人雖然是迷於一時,畢竟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臨命終時候懺悔,自己想想自己一生所做的,錯了,真的做錯了。真誠心懺悔發願,求佛救他,佛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他真的往生。

  我們以前年輕剛接觸佛法,對這樁事情懷疑,他造那麼重的罪業,能懺悔得了嗎?真能往生,大概品位不高,總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結果在佛經裡面看到,佛說他一生的因果報應,這個經叫《阿闍世王經》,佛說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看到這個經典都呆了,怎麼想也想不通,這才知道真誠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知道這一樁事情,從此以後再不敢輕視別人,這個人造罪業很重,瞧不起他,輕慢他,不敢有這個念頭。為什麼?不定他往生的時候真正懺悔,像阿闍世王一樣,品位還在我之上,太可能了。這才知道往生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平時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種是平時無惡不造,臨終懺悔。臨終懺悔往生,也有三輩九品,看你的發心,真誠、至誠,那個力量太大太大,決定後不再造,生生世世都不再造。

  說法要懂得觀機,示現也要懂得觀機,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絕對不是隨自己的意思。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說法亦復如是。所以菩薩示現,就像五十三參所說的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形象,這才叫做圓滿,大圓滿,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當然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前境界,我們現前從基礎上修學。可是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有好處,一個是曉得自己上面還有很多層次,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第二個,了解事實真相,不敢輕慢造作惡業的眾生,不敢輕慢,他這種造惡業,也許真的是菩薩示現。

  菩薩要度這些惡人,他要跟他示現同類身,譬如賭博的,賭博不是好事情,菩薩示現裡頭也是個賭王,常常叫你輸得很慘。輸得很慘什麼?他回頭覺悟了,這個人得度,用這種方法來度他,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惡人有惡的方法度他,這一度他就變善了,所以我們只能從效果上來觀察,看出菩薩的智慧,看出菩薩的善巧方便。可是這個事情我們學不得,為什麼?我們沒有那個智慧,我們沒有這種善巧方便,只有讚歎,不能學習。看到造罪業的人不敢輕慢,這就好。

  第五,「福田甚深」,這是真的深,也是不可思議。福田一般同修容易懂,田是比喻,這個田能生智慧,能生福德,你一定要種。佛告訴我們哪裡是福田?經論上常講的三寶是福田,我們說三寶,一般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住持三寶,這是最粗、最顯的。佛寶,我們就想起佛像,要造佛像,給一切大眾種善根;要印送經書,經書是法寶,幫助人開智慧;要幫助出家人建立道場,對出家人四事供養,讓他們安心修道,所謂是身安道隆,物質生活有人照顧,他不操心,一心辦道。我們講三寶,通常大家都是這樣的會意,許許多多人也都在這裡種福田。福田是種了,好像沒收成,對的,收成不在這一世,在來世。我們這一世的福報,是前生種的福田,這一世收穫;這一世所做的、所種的,來世收成,因果通三世。除非是特別大的功德,不等待來世,這一生果報就現前,那是大善、大功、大德,確實能轉。

  印光大師給我們提倡的這兩本書,《安士全書》裡面有講,《了凡四訓》後面還附了有一篇「俞淨意先生遇灶神記」,那都是勇猛心、堅定心,斷惡修善,做得非常積極,這一生當中就改變,果報就收穫了。我們讀了這些書,我們明白了,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應該怎樣做法。可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勸導我們,決定不要留戀人天福報,為什麼?留戀人天福報,你出不了輪迴。你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把修福這一樁事情忘掉了,福享盡了,墮落了。從那個時候起,就像你爬到最高峰一樣,以後是一世不如一世,往下墜落,這不是究竟辦法。

  應該怎麼樣?應該要有出離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決定要發個大願,我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到六道輪迴裡面來享福報。超越六道輪迴,真正有把握、有辦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教化眾生,行!為什麼?你不會迷失本性,你有彌陀本願加持,又有諸菩薩擁護。你到人間來,或者是六道裡頭任何一道教化眾生,你不會迷失方向,你不會墮落,這個多自在!多麼快樂!應化在六道裡面,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現身,取這個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

  我們一般人迫切想知道的,舉世之人哪一個不想發財?財富是福,人人都想發財。誰不想聰明智慧?聰明智慧是福報。哪一個不想健康長壽?健康長壽也是福報。佛在經論上常常教我們修布施,修三種布施,與這個三種果報有密切關係,你要曉得,這三種果報的因就是佛常講的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今天這個世間擁有億萬財富的人,他的財從哪來的?過去生中歡喜修財布施,這一生果報現前,他推也推不掉,一定會來。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法布施得來的,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健康長壽是果,無畏布施是因,前生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學地藏菩薩,以大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決定不會去傷害一切眾生,這個人果報是健康長壽。

  不傷害眾生裡面,你自己要好好想一想,不殺生,不但不殺生,不吃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這些小動物見到你的時候,沒有恐懼心,你一招手真的牠就會來,牠不怕你。說實在話,小動物的眼睛也很銳利,牠看看你這個人是善人,你不是惡人,看看你身上沒有殺氣,很溫和,牠就來了。一般吃肉的、殺生的,有殺氣,小動物一接觸你,牠趕快就跑,牠怕你傷害牠,所以說愛護生命。你常常修這三種法,你自自然然,不用求,自自然然你得這三種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袁了凡先生修,他得到了,俞淨意先生修,他也得到了,這是古人。現前我們依這個方法修,會不會得到?肯定得到。

  我初出家的時候,過去還有些同事、同學、朋友,貧窮潦倒的時候,生活遭遇到非常困難的時候,我把《了凡四訓》介紹給他,把這個小冊子送給他看。有一位劉淵吾同事(他年歲比我大,也過世不少年了),他看了非常感動,全家依教奉行。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他的生活完全改觀,五個小孩都拿到博士學位,非常開心,都有很好的工作,家庭環境整個改變過來。每次提到這個事情,他都感謝我,我說你不必感謝我,這是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讀了這個書,你相信,你肯做,我只不過是把這個書介紹給你而已。我自己這一生也是受《了凡四訓》的啟示,一生依教奉行,所以把命運轉過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

  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現在快八十歲,轉過來的,全都轉過來了。我沒有求,我也沒有求福,也沒有求壽,也沒有求聰明智慧,在那個時候我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自己知道自己壽命短促,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人沒有壽命還求什麼?壽命沒有,你說聰明智慧、財富,不都落空了?所以西方世界無量壽是第一德,有道理。有壽命,你的聰明智慧、你的福報、你的相好才能落實,沒有壽命是一切都不能落實。福田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們到下面經文,你再看菩薩一問一答,從這個裡面去體會,認真努力去修學。福德、智慧、長壽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世俗裡面有很多講宿命論,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一生都是命中定的,中國社會也有這個說法,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妄求」,求不到,命裡頭有沒有。佛法承認一切眾生有命運,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說命運可以改變,這個道理講圓了。《了凡四訓》裡面,孔先生給了凡先生算命,算的流年,那是命裡頭有的;雲谷禪師給他的開示,教他依功過格來修心,那就是一個變數。算命先生算的是常數,常數裡頭有變數,變數就是加減乘除。你起一個善念,做一點好事,加;起一個惡念,做一樁壞事,就減,天天都有加減;做大善事,乘,做大壞事就除,所以常常都有加減乘除。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可以改變的。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不再搞減,不再搞除,天天搞加,天天搞乘,所以他的命運全改觀了。以後每年的果報,跟命裡頭所算的都不靈了,都不準,這就是他懂得、明白這個道理了,自己可以改造命運。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認真的學習,改變自己。

  可是這裡面我特別提醒諸位,不求人間富貴,求生淨土。如果我們真的布施多,財布施多,有財富,這個財富要幫助貧窮苦難之人,這就對了,不要拿這個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沒有這個必要。自己物質生活,過一個普通水平的生活夠了,能過得去就行了,多餘的要幫助別人。聰明智慧不為自己,為社會、為眾生;健康長壽,有好的體力,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多做點事情,這是真正的福田。一個目標,一個念頭,極樂世界,我們對這樁事情一點疑惑都沒有,深信不疑,決定得生淨土。

  第六,「正教甚深」。什麼是正教?與性德相應的,這叫正教;與性德相違背的,那叫邪教。性德是純淨純善,你看中國小朋友念的《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與本善的,本善是性德,與本善、與性德相應的,這是正教。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倫常八德,正教。倫是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長幼是兄弟),這五種事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創造的,而是什麼?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間,自然有這五種關係,畜生也有這五種關係,即使講到九法界,還是這個關係。這個關係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道理,這稱之為道;隨順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為什麼?它與性德相應。性德無有窮盡,所以倫理道德沒有邊際、沒有窮盡。中國古聖先賢為我們列出八個德目,聖賢教育四、五千年來都不離這個原則,不離這個德目,這叫正教。五常,「仁、義、禮、智、信」,從這個地方引申為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德目裡頭有同有異,第一個說法,這是古時候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說法,比較後一點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道德,這十二個科目是正教。我們仔細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們教化眾生,你仔細觀察,也不離這十二個字,也不離五倫。五倫是天然的大道,古來這些聖賢他們沒有開會,沒有聯繫,自自然然都是一樣的,這叫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好,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十甚深的科題,前面講到「正教甚深」,接著第七講「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我們要有能力把它辨別清楚。什麼叫正?什麼叫助?凡是幫助我們達到主要的目標,這就是正行。我們今天有幸得人身、聞佛法,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選擇了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果然我們能夠穩穩當當獲得往生,這是我們的正行。其他的,斷惡修善,幫助我們提升往生的品位,這是助行。所謂正助雙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門來說,一定要遵守經裡面所講的,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不能不知道。淨宗法門簡單明瞭,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行,我們在這三方面努力,這是正行。經典上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可是有許許多多同學把意思錯解,走偏了,走上岔路,這個非常非常可惜。一定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這個法門要成就實在講不難,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部經夠了,一句佛號夠了!你要問佛號怎麼個念法?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現身,沒有一定的身相,為一切眾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佛只講原則,講原理原則,你把原理原則抓到,堅定信心,永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我們依什麼經?決定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世尊雖然講了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經宗旨不一樣。《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說得最清楚、最透徹,這個世界怎麼成就的。所以,《無量壽經》上有極樂世界的歷史,有極樂世界的狀況,依正莊嚴。有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日常生活、修學的狀況、成就,成就之後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這個經無比的殊勝。

  《觀無量壽經》實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補充,特別補充兩種,一種是理論,一種是品位。《無量壽經》講往生只講三輩往生,《觀經》裡面講九品,它就講得詳細,所以值得參考。尤其是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上品上生這一章裡面,你要讀了之後,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堅定,絕對不會動搖。《經》過去講過,留著有錄相帶,上品上生這一章,就是這一部分,我也單獨講過,好像都有錄音帶流通。《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勸導我們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淨土三經。至於《往生論》,那是天親菩薩他自己修學往生的心得報告,值得我們做參考。依照這些經論去修學,這是正行。如果對正行沒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樣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來輔助,也不必用其他經論來輔助,一門深入,決定得生,「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正行。

  正行裡面,我們特別著重行。行是什麼?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你要能解,真的像《華嚴經》一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就甚深。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一定要做到,教我們放下,我們一定要放下;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無量壽經》跟《觀經》裡面都講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同學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東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動念之處,一切時、一切處,念頭才一動,就能提起來,就可以對照,與十善相應應當做,與十惡相應不可以做,斷惡修善。你要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純淨純善,你不淨不善,你到那裡去怎麼辦?不必遷單,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會來接引你。佛來接引你的,一定是純淨純善,《維摩經》上有句話說得好,「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用這一句佛號,這是一種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來。清淨、平等念出來,自自然然覺就念出來了,《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正行甚深。

  印祖教導我們的,教我們讀《安士全書》、讀《感應篇》、讀《了凡四訓》,那是助行。這些是什麼?幫助我們深信因果,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幫助我們增長信心,增長願心。自然就能把經中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行為,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聲調,聲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念法,你不必問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不能有分別心。各種方法都好,什麼原因?眾生根性不相同。像吃東西一樣,各人口味不一樣,酸甜苦辣鹹這是總說,裡面還有度數的差別。譬如說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點點辣味就很歡喜,怎麼會一樣?

  念佛,什麼樣的佛號念得好?這要看自己,這種聲調自己念得很歡喜,念得心清淨,念得心不生煩惱,這個聲調對我就好;不必去學別人,學別人那個聲調,自己的妄想、雜念還很多。所以,一實驗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種方法對自己適合。法門、經教都不例外,就是學一部經,譬如說我們學《彌陀經》,每個人喜愛不相同。我對於《彌陀經》古大德的註解,最歡喜的是蕅益大師《要解》,我講過幾遍,我非常歡喜。其次是蓮池大師的《疏鈔》,我也講過兩遍,兩遍都講圓滿。那個時候還沒有錄相,留的有錄音帶,將來有機會我會再重講一遍。現在再講,跟那個時候境界不相同,會更有味道,不一樣。就是同樣一部經,古今這麼多註解,這契機,哪一個對我最契機,我在這裡頭還是有選擇。最契機的什麼?歡喜心,容易學習,容易開悟。所以記住,佛沒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來問我,念佛的聲調,我就告訴他這個原則,怎樣使你自己真正得清淨心。譬如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就教我們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為什麼?因為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計數,心不專一,這話說得有道理。我們念佛,念一聲撥一個珠子,一圈念完到頭了:哦!一百零八聲了。他自自然然就有這麼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叫打閒岔,這個念頭就把我們的功夫破壞了。所以他老人家連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們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計數,我的用心在佛號上。這個珠放在手上是什麼?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這個好,這是自度。同時叫別人看到:他在念佛!那個人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種在心上,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掛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問,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樣戴在脖子上,問我可不可以?我的答覆是當然可以。什麼原因?你要說不可以,出在哪個經上?沒有,經上沒有說。這是一種習俗,沒有經論做依據,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經論,經論裡面不許,那我們就不做;經論裡面可以做的,我們都可以做。經論沒有這麼說法,尤其佛法是清淨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總的綱領原則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抓住這個總綱領、總方向、總原則,你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誤入歧途。不論是哪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一個原則,清淨心。所以三皈依是共同的,修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總的綱領原則。

  初學佛的人對於教理涉獵不夠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外面人說這個方法比你那個方法好,他心就動搖,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他的心沒有根,他的信心是隨著外面境界變化的,這怎麼能成就?這是最大的忌諱。所以,為什麼我特別勸大家去念善導大師《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那一章的註解,你去看,他那是教我們堅定信心。不要說一般人來說,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法門,他說就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跟你講,都不動搖。可以跟阿彌陀佛說,我在《彌陀經》上選這個法門,我不想再改,我就這個法門學到底,決定成功。凡是隨風轉的,心裡不踏實,存有僥倖之心,總認為說我學這個法門靠不住,他那個法門好,他那個法門快。他那個法門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還不知道,沒有做過試驗。

  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決定不改,你們想想看,他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裡?深在得定,不動搖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對內照見自性,對外照見五蘊皆空,他就成就了。三心二意的人,心是永遠在浮動,一生不會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沒有把握,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絕對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像前幾年,海內外無數的聲音反對夏蓮居的會集本,有很多人寄來這些什麼雜誌、報紙,甚至於還有光碟寄給我,我統統拿去燒掉,我不看,我不會受影響。我說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一個人還是依教奉行,你要問為什麼?老師傳給我的,我有師承,你們不是我的老師,我不能聽你們的話。做學生,做個好學生,只有聽老師的話。

  這個本子是李老師傳給我的,我要是改變,我怎麼能對得起老師?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師叛道,這個受不了。天下人毀謗、侮辱、謾罵,沒有關係,背師叛道這個問題嚴重。所以,至少我在這個風暴當中,我能夠如如不動,我堅定遵守著老師的傳授,師生的大道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老師對學生信得過,學生對老師也信得過,決定沒有疑惑,世出世間法,師生的關係跟父母一樣,沒有差別。你要問我修學的成就,這就是成就,這就是成就的表現。沒有這個衝擊,這個表現還顯不出來,這麼大的一個衝擊,成績就顯示出來,如如不動。我天天還是讀誦,天天還是在講解,不受絲毫影響。

  這是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世尊留給我們的「四依法」,我們依教奉行,等於沒有離開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說的靠不住,法是經典,經是佛說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一句,好!佛知道將來經典在這個世界上到處流傳,一定有很多的譯本,譯本譯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行。所以講經亦復如是,長講、短講,深講、淺講都可以,只要意思沒有講錯,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最契我根機的就是了義,不契我根機的,我學起來很困難,這對我就不是了義。我要學得很容易、很快樂,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這了義。這是教給我們這麼多經典裡頭,你去選哪一部經,你去選哪一個法門,那就是對自己決定有利的。第四,教我們「依智不依識」,這句話重要。智是什麼?現在講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壞了,依感情就起煩惱,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煩惱,這佛教的,我們要守。

  至於人與人之間往來,我這些年來,在許多國家地區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來,關係都不錯,都很好。就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用什麼方法跟這些人相處得這麼好?我說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麼方法?四攝法。我講過多次,四攝法要用現在世間人的話來講,就是交際法、公共關係法(公關法)。你怎麼樣跟大家往來,你怎樣、用什麼方式來交際,佛跟我們講四個原則。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裡面的布施不是一個意思,名詞相同,意義不相同。六度裡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慳貪,那是屬於正行;四攝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攝法裡面的布施,就是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的請客、送禮,中國人常講禮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禮尚往來。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主動的援手,要去幫助他,這是四攝法裡面的布施。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你就想想看,無論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後,決定不能以言語傷害。即使他有過失,我們聽清涼大師的教誨,「不說人過」。為什麼?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失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有許多真的是佛菩薩來示現,你看到好像他做的是過失,實際上呢,實際上他在救人。所以清涼大師講,現在在道場裡面、社會裡頭叫龍蛇混雜,我們是肉眼凡夫,沒有能力辨別。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賭場裡面的賭王是菩薩,他在那裡幹什麼?他在那裡度那些迷在賭場裡頭的賭徒,他有他的善巧方法讓他覺悟,再不進賭場,這是菩薩!看他的行為上不善,是作惡,實際上他心地清淨、慈悲,在那裡度那一類的眾生,就像《華嚴經》上示現貪瞋痴的這三位佛菩薩,我們凡夫不認識。

  所以,哪一道裡面都有佛菩薩示現在其中,我們不認識。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都把一切眾生當佛菩薩看待就對了,就沒有過失。你作惡,你是在示現,你是來提醒我,孔老夫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善人,善人我看他行善,我要學他;惡人造惡,提醒我,我有沒有這個惡行,有改則之,無則嘉勉。所以,善人、惡人都是我的善知識,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斷惡修善,這就對了,這樣就沒有過失,這是愛語。他可以毀謗我,我不能毀謗他,這個道理要懂,決定要給這個社會做最好的榜樣。別人毀謗我,我也毀謗他,這是好樣子嗎?這不是好樣子。別人毀謗我,我不毀謗他,這才是好樣子。社會大眾都能有這種包容,我們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能化解衝突。

  第三個是利行,利是利益,就是我們所作所為對社會大眾決定有利益,決定沒有損害,這是佛教的。第四叫同事,同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古大德常講的,你要度眾生一定要跟眾生和光同塵,這是什麼?法身菩薩,他行,他搞殺盜淫妄沒有關係,他是示現。好像唱戲一樣,表演,他的心地裡頭清淨一塵不染,他是在這裡頭度這一類眾生,行,這是同事。我們凡夫,學佛的,我們不能跟這些人同事,我又一個說法,我們要跟佛菩薩同事,那決定錯不了。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他起的是什麼心、什麼念,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要學他。我們跟佛菩薩同事,跟祖師大德同事,跟真正善知識同事,哪裡會有過失?所以,我的方法都是佛教的,我會用,我能夠落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四攝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用在你的公司行號,你的事業一定是一帆風順。哪一個人會用,哪個團體會用,他就得利,用在國家,這個國家一定富強。佛只講原理原則,我們要會用。

  所以,四攝是屬於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裡面特別著重在助。為什麼?前面第七已經講了正,此地正助這個正是陪襯的話,重點是在助。由這個地方你就明瞭,菩薩行正行是六度,其餘的無量無邊修行的原理原則、修行的方法,統統是屬於助修。我們平常最普通的說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剛才我講的四攝,都是屬於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夠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夠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正行,所以說甚深。

  第九,這是總結到了「一道甚深」,這是大乘圓教裡面所說的。禪宗有句話說,「識得一,萬事畢」,一道是什麼?一心、一性。大乘教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個境界凡夫不懂。所以後面第九、第十,不是凡夫境界,二乘也不懂,權教菩薩也不懂。所以,這個經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學習的課程,這裡頭有一道甚深。那我們凡夫怎麼樣來學這個科目?凡夫裡頭有一種上根利智,煩惱輕的人,智慧長的人。前面講這部經學習不一樣,哪些人能有資格學這部經,清涼講了十種,十種人,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大心,他能體會一道甚深,由此可知,心量小的人不行。什麼叫心量小?分別、執著放不下的人,難了,他不容易。必須把分別、執著淡化,知道什麼?整個宇宙之間只有一道。這一樁事情現在科學家好像也發現了,發現這種跡象,我們到經文的時候再跟諸位做詳細報告。

  整個宇宙是一,一個體,不但體是一,相也是一,作用也是一,不可思議。一般人講體是一,勉強還可以接受,你講相是一,作用是一,沒有人會接受的,這個意思深,真相。「般若經」上說得好,六百卷《大般若》我看過一遍,做了個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尊講了二十二年,說出宇宙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真相!確實太深了,但是它是事實真相。

  末後第十,「佛境甚深」,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大乘教裡面用四個字來說明,叫不可思議,這句話甚深。不但不能說,還不能想,想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是分別、執著。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佛境界就在眼前,你才能契入。你契入之後,你能夠了解,你也說不出,也沒有辦法想像。這不能想的,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開口錯了,你起心再動個念頭,已經跟真相相違背,不是這個真相。這些理、事,我們都留在經文裡面給諸位報告。

  我有另外一個方法來跟大家說明,那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說明一道甚深,來說明佛境甚深。現在科學的方法,我們是可以想、可以說。可以想、可以說,只是說到一個彷彿,這個一定要懂,說到一個彷彿。能不能說到真實?說不到。你要想契入真實,你要把這個放下,放下才能契入;不放下,用科學的方法,你只能探討一個線索,有這個可能,你沒有辦法親證。親證、契入,一定要放下起心動念,這個就難了。我相信你也很想放下,我也很想放下,可是怎麼樣?偏偏放不下,妄念是一個接著一個,永遠不停。這就是虛妄的,我們被這個東西害了,害得我們不能明心,不能見性,不能入佛的境界,不能入一道甚深,就被這害了。所以佛教導我們,八萬四千法門,總的原理原則是修定。絕對不是說只有禪宗才修禪定,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修禪定,只是名稱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統統修的是禪定,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平等,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今天採取的方法,是用持名念佛修禪定,剛剛得禪定的時候,這很淺的,剛剛得的時候,叫功夫成片;真正得到禪定,那叫事一心不亂;到甚深禪定,就是這個地方,你能夠契入一道,能夠契入佛境,那樣深的禪定,叫理一心不亂。所以在淨宗,名稱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你才曉得所有法門統統修定,不是定不能契入,這個不能不知道,只有定才能契入。所以,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是方法不一樣,原理一樣,方向一樣,目標一樣,統統都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0:5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10: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6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