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八四卷) 2004/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84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九段光照十億界,偈頌第一首,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廣大苦行皆修習。日夜精勤無厭怠。已度難度師子吼。普化眾生是其行。】
這首偈,前面我們把大意、經文都做過介紹。第三句『已度難度師子吼』,清涼大師的註解在「師子吼」裡面註得很多。師子吼的意思是「決定說」,決定說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決定是事實真相,這個才叫決定說。由於眾生對象不一樣,所以有種種決定說。譬如一闡提沒有佛性、沒有善根,佛在法華會上說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句話是決定說,使一闡提人我們也不敢輕視,只不過他的業障重而已,業障比一般人重。他能不能成佛?肯定會成佛。怎麼知道他會成佛?他有佛性!又何況在過去,或者是今生跟佛結了緣,雖然他不相信,他排斥,他知不知道有佛?知道,知道就行。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的名號,或者聽到佛說法,聽一句都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緣,佛法裡面講金剛種子。
你的業障消盡,這個金剛種子不會隨著業障消除,不定什麼時候遇到緣,他就成功,他就得度。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一個公案,有一個人見到釋迦牟尼佛,他發心要出家。出家要有善根,過去生中與佛無緣,沒有善根,就不能出家。佛就召集他的這些弟子,都是大阿羅漢,讓他們來看:你們看看這個人有沒有善根,能不能剃度?阿羅漢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這個人五百世之中都跟佛無緣;換句話說,沒有見過佛,沒有聽過佛的名號,也沒有聽到一句經文,沒有緣,每個人看都沒有緣。佛就說了,他在無量劫之前,這個太遠了,難怪這些阿羅漢看不到,不知道,權教菩薩也不知道,無量劫之前,這個人是個樵夫,砍柴為生的。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他沒辦法,他爬到樹上去,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佛說就是這一句佛號的善根,無量劫前一句佛號的善根,今天他到我這兒來出家。
這個人過去生中,真的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他有佛性,而且跟佛有緣,因為緣很淡薄,而且是很遠結的這麼一個緣分,但是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你看有因有緣,他發心出家這個果報就現前了。由此可知,你要說哪個人沒有善根,很難講,這個話只有佛可以講,我們不能講,連阿羅漢都不敢講,我們怎麼可以說人沒有善根?再笨的人、再愚的人、再惡的人,可能前世都有善根,這是我們要尊重,不可以疏忽的。更不可以輕慢,說不定他將來比我早成佛,我這一生瞧不起他,說不定將來他做我的老師,很難講。
這個底下,註解下面一句「定說無我,度諸外道」。外道執著有我,你看看佛教他們,這個是什麼?這些地方都講的是教化眾生原理原則,他毛病在哪裡。一切眾生毛病不止一種,太多了,太多,哪一個毛病最嚴重?對症下藥。大夫治病亦復如是,這個病是要命的,其他的毛病沒有什麼大關係,不至於送命,要命的這個病先治。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障礙你覺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最嚴重的是什麼。外道,這個範圍很廣,不一定是指其他宗教、佛教以外的,我們一般人看外道,都把意思錯會了。在佛門裡面,這個名詞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佛門裡面有不少都是心外求法,那就是佛所講的外道。所以你一定要曉得,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是向內修的。內是什麼?內是心性,性是內,相是外,理是內,事是外,凡是執著事相,而不知道向心性裡面去求的,這種修學的方法都稱之為外道,外道的意思要懂得。
佛對於這樣執著的人,決定說無我,來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經論裡面講無我的地方講得太多太多。為什麼?我執,常常在一塊學習的同修都知道,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個業因;我執破了,無我了,六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執是六道的業因,我執破了,六道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法執沒有了,超越十法界。《永嘉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有沒有?沒有。十法界有沒有?沒有。跟你講真的沒有,你要是執著沒有,你又錯了。執著有,錯了,執著沒有也錯了,執著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還是錯了,所謂是四句百非。這個事情很難說得清楚,說都不容易,你聽懂了,談何容易!這是佛說法,我們從說法的儀式、言詞裡面去觀察、體會世尊的智慧、世尊的善巧方便。在哪裡看?經典裡面看,你讀誦經典細心去觀察,他怎樣把迷人說得讓他真的覺悟!特別對外道,不能夠誤會,其他宗教裡面也有很多修行證果的。如果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所以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總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一句,「定說欲苦不淨,以度波旬」,波旬是魔王。在六道裡頭,真的像孔子在《繫辭傳》裡面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凡是志趣相同的總會聚集在一起。像我們這個地方,經常來往的,常常在這裡聚會的,一定都是修淨土的同學,都是在這個地方來學習淨宗、學習華嚴,他對這個沒有興趣,他一定不會到這兒來。香港,你看我們這層大樓,我們底下那一層是馬會,喜歡賭馬的都在那裡,這就是人以群分。魔跟魔他一定是在一起,所以六道裡面,實際上還有一層天,魔住的,魔的福報大。魔天在哪裡?色界天下面,在初禪之下,他化自在天的上面,欲界跟色界當中,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魔的福報大。他為什麼不能到色界天?真的是在欲界的最高峰,欲界六層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在他化自在天上面。為什麼他不能夠生初禪天,不能到色界?就是欲放不下。
佛知道他的病根在這個地方,對他們說什麼?說欲苦不淨,這是對他們教學的宗旨說出來了。什麼是苦?欲苦。欲,總的來說不外乎五大類,財色名食睡,佛家叫五欲,五種欲。這五大類,魔沒有離開,所以魔的情執很深,他有定功,欲界定;定裡面沒有斷欲,欲界定。欲界定從夜摩天就有,定功淺深不一樣,如果把欲要是捨掉,他就到色界。在色界最低是初禪,往上是二禪、三禪、四禪,他還有色身,換句話說,還是有執著,這個色身放不下;色身放下之後,他又升一層,無色界天。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懂得了,就知道佛經上常講的應機說法。
佛確實沒有定法可說,我們常常在比喻裡面講,佛是見人說話不一樣,所以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真的,觀機,每個人不相同,他跟人說法,方式、言詞都不一樣,決定契你的機,你只要聽了之後,你會領悟、會覺悟。佛有神通,佛有道力,佛有智慧,佛能觀機,能看一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修的是什麼,你造的是什麼,你的毛病在哪裡?他一看就能掌握住,幾句話就把你問題解決了。所以說欲是苦,欲是不淨,這個在經教裡面說得很多,此地只是把宗旨說出。
下面說,「定說如來常樂我淨,度諸聲聞」,聲聞是小乘。小乘很多修苦行,苦行僧,小乘教義裡頭教的是什麼?無常、無我,這是小乘教義,小乘裡頭沒有常樂我淨。你看看四念處,這是小乘的根本教義,「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沒有樂,「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小乘沒有常樂我淨。佛教小乘人,小乘從初果須陀洹到阿羅漢,佛用常樂我淨來教他,讓他覺悟,讓他回小向大。大乘法裡頭講,真的有常樂我淨,法身常樂我淨,報身常樂我淨,應化身也有常樂我淨。實在說,小乘人很不容易接受,為什麼?他們讀的經典裡面沒這個說法。所以小乘不承認有大乘,大乘非佛說,認為大乘都是菩薩們說的,佛沒有說過這些話,他們很執著。今天我們在南洋小乘國家去參觀,現在的社會總是開放了,走向多元文化,這些小乘學人也都接觸。我有一次在檳城見到泰國小乘法師,同學們告訴我,這法師在泰國很有地位,很受人尊敬,來問我好幾個問題,他很困難、疑惑,不能解決。這些疑問在大乘經上統統都有,他們沒有接觸過大乘經,疑慮很多,很不容易放下。
小乘,一般來講情執很重,所以佛也是應機說法。三十七道品,我們一般人以為四諦、三十七道品都是佛度小乘的,殊不知《華嚴經》上也講四諦,前面我們讀過「四諦品」。天台大師講四諦,藏、通、別、圓,真了不起!小乘修的四諦是藏教四諦,通教四諦、別教四諦、圓教四諦,大乘;三十七道品亦復如是。四念處,天台大師就有註解,四念處裡頭四個部分,藏通別圓,藏教的四念處、通教的四念處、別教四念處、圓教四念處;名詞完全一樣,經文一個字都沒有改,意思、境界完全不相同。
所以,從佛法上來講,沒有大小乘,沒有宗也沒有派。大小乘、顯密、宗教(宗門教下),都是眾生根性上分的,佛法裡頭沒有,這個要知道。佛法是圓融的,我們常常提到深說淺說、長說短說、顯說密說、宗說教說,圓融的,法法圓融。小乘經用圓教四諦、三十七道品來講的時候,它就變成大乘經;大乘,《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用藏教四諦、三十七道品來看,《華嚴》就是小乘經。經哪有大小?經哪有顯密?經裡頭不分宗、不分教,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這個地方你看看,清涼大師說是度諸聲聞,不是教諸聲聞。如果他是聲聞根性,教諸聲聞一定是無常,就像四念處裡面講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無常、無我、不淨、是苦,哪來常樂我淨?那就是如來教小乘。現在你看,「度」,度是什麼?把小乘度到大乘,那就要跟他說,從前跟你講的無常、無我、不淨、是苦,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是把你從一個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上面還有,不是到此為止,從小乘把他提升到大乘。
「定說大悲,以度緣覺」,緣覺比聲聞聰明,聲聞是從聽佛說法而悟入的。聽佛說哪一類的法?苦集滅道,無常、無我、苦空,小乘的三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槃。緣覺比聲聞聰明,他們是從緣而覺悟的,這個緣,佛在經上講的十二因緣,從因緣悟入的。聲聞、緣覺心量不大,沒有大悲心。不是說他不度眾生,聲聞、緣覺度眾生,也很慈悲度眾生,他不能跟菩薩比。為什麼?他不能夠主動的幫助人,他是被動的。有人去找他,真的像我們世間法一樣,世間法的教學,在中國自古以來,師道非常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為什麼?尊師重道。你對於學術、你對於老師不尊重,你東西學不到。
古時候,無論是在儒家、在佛家、在道家,學人要想學,你要去拜師父、拜老師。尊重老師,尊重道學,沒有說是把老師請到家裡來,沒這個道理。把老師請到家裡,只有一種人,皇帝。他把老師請到皇宮裡面,帝王帶著嬪妃、帶著文武百官來聽課,這個有,每個朝代都有。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朝廷裡面,請這些高僧大德、儒家的大德、道裡面的道長到宮廷裡面去說法,清朝最盛。清朝開國的幾個帝王,是虔誠的佛弟子,都是皈依三寶的,所以宮廷裡面常常上課。皇上對這些道學有興趣,他們出來去尋師訪友不方便,他出來帶著侍衛人員很多,驚動大家,很不方便,把老師請到宮廷裡面來,這個例外。除了皇上請老師到宮廷說法,一般人想求學,你都要去拜老師,你到他那裡去學。把老師請到家裡,尊重的心就打折扣了,現在社會上流行家教,老師請到家裡來教小孩,小孩對老師就不尊重。
中國古時候,從事於教學工作的,都是很辛苦。一般都是秀才,舉人比較少,多半都是秀才,開一個私塾,你要想上學的時候,你要到他那裡去。在中國,儒、道、佛家亦復如是,這是社會風氣。可是在古時候印度,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教菩薩作不請之友,主動去幫助人、教人。人家沒有請,沒有請我也去,大乘。小乘不行,小乘是你要請他他會教你,你不請他,他絕對不會教你,所以跟菩薩不一樣。菩薩主動來跟你交朋友,主動來找你,形式、方法都是非常活潑,非常靈巧,善巧方便。不能等待別人來找你,他不會來找你。可是你要觀機,他有善根,善根還沒有發出來,你去找他,這個緣成功了。你等他來找你,可能他這一生都不會想起來,或者要過個若干年之後才能想起來,你去找他,把他這個緣提前,他真的有緣。
大多數菩薩教化眾生先是示相,讓你見到、聽到,然後觀察你有沒有生歡喜心,你有沒有排斥?如果有排斥、討厭,緣不成熟,你就不要找他,找他他毀謗三寶,那造業了,不找他。如果他不排斥,能接受,你就要主動找他,這叫作不請之友,要細心觀察。大乘教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捨棄,這個話什麼意思?叫你細心觀察,不要把這個緣錯過了。有些人他的誤會是來自於對佛法不認識、不了解,看到一般佛教裡面這些現象,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紀,佛法本來是個社會教育,現在變成宗教。本來是教人的,幫助人的,這個我們常常在講,佛教幫助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育!
佛法所講的內容,無非是說明人與人的關係,這跟世間聖賢所講的沒有兩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講這些,倫理道德。除這個之外,它還講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是其他講得比較少,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深刻。第三個是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眾生的關係,這講得通。沒有接觸,沒有人講,沒有人解釋,我們所看到的,在中國佛跟道都是為死人服務,什麼時候你看到出家人、看到道士?哪個人死亡了,後人請這些人來幫助做超度法事。這個使一般社會產生的印象是他們是為死人服務的,就變成宗教。所以,有一些人對它產生排斥,不能接受。經典擺在面前,絕對不會去翻動它,要看一看的念頭生不起來。到現在就更困難,現在一翻,這裡頭都是文言文,看不懂,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這個毛病,對佛教反感、排斥,認為這是迷信,它是宗教。而且宗教很多,佛教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伊斯蘭教,為什麼?人家只有一個神,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神太多了,什麼都拜,所謂是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裡面是低級的宗教,還沒有開化,原始的宗教。你看造成這樣大的誤會,你怎麼度他?難!這就是每個人機緣不相同。我這一生當中,無論學哪一樣東西,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才肯學;我不清楚、不明白,糊裡糊塗的就去學,這個事情我是決定不幹的。
到台灣的時候,我才二十一、二歲,對於哲學非常有興趣。找到方東美先生,這是我們心目當中非常仰望的一位長者,也真正是有學問的人。學哲學,沒有想到跟我講的課程裡頭,最後一個單元叫佛經哲學。我們就奇怪了,佛經是哲學?他才告訴我,佛經是哲學,而且是高等哲學。他跟我講,在哲學領域裡面,佛經是哲學裡頭最高峰;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被他這兩句話拉到佛門來了。可是寺廟裡面出家人、在家居士,你跟他講佛經是哲學,他搖頭,他不承認。我們開始逛寺廟,逛寺廟幹什麼?目的是找經書,我們也不去問他,我們看看這些經書,有問題問方老師。
以後我認識章嘉大師,發現章嘉大師高明,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章嘉大師說:學佛,佛教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要用現在的話,釋迦牟尼佛創辦的,他是創始人,你先要了解他,你先要認識他,正確。所以他指導我的,第一個教我念的《釋迦譜》、《釋迦方誌》,就是現在講釋迦牟尼佛傳。你看看這個人,你認識這個人,這個人你對他尊不尊敬?你對他佩不佩服?我們看了之後,世尊真的是不簡單,他能夠把榮華富貴捨棄掉,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一生教學,講經說法就是上課、就是教學。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幫助人離苦得樂,你有智慧,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可以養家活口,你可以把你的生活品質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佛教是什麼教育?智慧的教育。只要你開了智慧,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會出人頭地。我們從這裡認識,從這裡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偉大,真的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
所以,我們在這個偈子第一句,『廣大苦行』,這一句了不起!我們要跟他學習。你要不能吃苦,你辦不到,你不會成就。我的生活很富裕,我命裡頭有財富、有地位,捨掉!釋迦牟尼佛命裡頭富貴,王子,做國王,榮華富貴統統具足,你的富貴能到這個地步嗎?到不了。他捨乾淨了,這個意思就是我們要不要捨?他都能捨,他做樣子給我們看。我們今天有富貴,有財富,這個財富要用來救濟貧窮,這就對了,不能用在自己生活上。你看看歷代有道德的高僧,他們那個生活方式就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學習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定說大悲,以度緣覺」。前面我們談到觀機,機緣是活的,它是不定的,總要細心觀察,才不至於把這個緣分失掉了。世出世法,凡是成大功、立大業的,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都是他有能力,用現在的話說,抓住機會。機會一縱即逝,你抓不住,你以後第二次再想遇到,非常非常困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教學,真的是要有慧,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就是師生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老師,他唯一的一個希望,就是希望他的學術能有人承傳,有傳人,這就成就了。這個傳人不是你能找得到的,緣分到的時候你遇到了,有人一生都遇不到。一生遇不到怎麼辦?古人就著書,希望他的著作能傳下去。這一生當中沒有志同道合的,也許來生後世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對他的著作欣賞、愛好,深入研究而有成就的。
如同中國孔夫子,孔子沒有想到孟子能夠繼承他,孔子跟孟子沒見過面,孟子學孔子,就是因為他有著作。夫子當年在世,雖然是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七十二賢人如果跟孟子比,還不如,所以孟子在中國稱為亞聖。孟子的學習超過孔子所有當年在世的學生,這就是真正找不到學生,就要希望後世。夫子在世真的有一個學人,顏回,但是短命早死了。所以,孔子非常非常的感嘆,這麼一個好學生,真正能夠傳道,壽命太短。幸好夫子過世之後沒有多久,孟子出世。孟子能夠繼承孔子,能夠成就道業,我們在傳記上看到的,得力於母親的教誨,母親有智慧。他早年喪父,母親全心全力栽培他,聖人之母,難得。今天我們提到孟子,一定會聯想到他母親。
所以觀人,認識一個人,是大學問,這不是普通的事情。智慧達不到,那要細心去考驗這個學生,這些事情在中國歷史上也很多。老師有的時候有意折磨學生,有意難為學生,那都是什麼?都是考試,考試通過了,最後真的,傳法的弟子。這無論是在儒、在佛、在道,這兩千年史傳記載的我們都看到。這是說佛要度有緣人,有緣人遇到了你要能夠抓住,你要是把它捨棄,太可惜了。第二次遇到,不曉得到何年何月何日,這不能以年月日計,要論劫數計。跟他說大慈大悲,讓緣覺回小向大,大乘法才是純正、才是真實,聲聞、緣覺是佛法方便說。你沒有大的心量,跟你說大心量你就嚇到了,這個不相信,這個不可能。所以能夠說的,都是你能理解的,你聽了會歡喜,你能接受。
「定說如來無礙大智,以度菩薩」,菩薩心量大、智慧深,量大福大。從權教菩薩把他提升到實教菩薩,權教沒見性,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實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真實的菩薩。要跟他們講如來果地上,自性本具的究竟圓滿般若智慧、德能相好,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然後菩薩發大心,不以得少為足,總要希望成就的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你應該要成就的,為什麼?是你的自性,它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把自性裡面的障礙淘汰乾淨,我們的心性圓滿的顯露,就是如來果地,究竟佛果。這是應當要成就的,怎麼可以得少為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滿足了,這個不可以,如來會教他。
我們在經上讀到,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的智慧、德能就不可思議。他就有能力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門他就能說什麼法門,他得了無礙智。只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有這個能力,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他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八相成道,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來做這個表演,就有能力普度九法界眾生。如果到這個時候滿足了,不行,上面還有。你這才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到十住,十住上面還有十行,十行上面還有十迴向,十迴向上面還有十地,十地上面還有等覺,等覺上面還有妙覺。所以,決定說如來究竟果地上圓滿的功德,提醒菩薩不可以得少為足,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故云普化眾生」。
『普化眾生是其行』,「其」就是自己修行已經成就,已經成就之後再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任何一個眾生你以許許多多方便法來幫助他。後面這八首偈,舉例說明。眾生的根性差別無量無邊,所以佛菩薩示現的法門也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法門是從這兒來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根性,佛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眾生的根性是業感,佛的法門是自然的,法爾如是,決定不是刻意的。就像眾生,我們以我們自己來做比喻,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老死,念頭剎那不住,起心動念,念頭剎那不住,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念頭。要照佛法來說,念頭的生滅,一個念頭的生滅是億萬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鐘裡頭我們念頭生滅就有億萬個。這一生當中,從出生到死亡,多少念頭!真的是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可是你要曉得,這麼多念頭絕對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現在用科學的方法可以實驗,江本勝博士這個方法就能實驗。
我們就說愛心,他用水做實驗,我們對水說「我喜歡你,我愛你」,我說十句。用十個小玻璃瓶裝這個水,我同樣的跟它說十句,在顯微鏡底下觀它的圖案,顯出來很美的圖案,大同小異。這十個怎麼樣?不相同。證明什麼?證明我每個念頭都不一樣,它相似,細心觀察還有差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是這個樣子。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要是用這種科學來實驗,觀察出來還是有差別。只要有念,就不可能有同樣的念頭,百分之百完全相同的,沒有,總有一點差別。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成佛,所以佛佛道同,佛的要是拿來做實驗決定完全相同。為什麼?佛沒有念頭,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沒有說菩薩道同,菩薩以下更不必說了,這個道理我們必需要知道。
你明瞭之後,真心是相同的,妄心決定沒有相同;性善決定是相同,識變決定不相同。我們世間人離不了識變,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不要說人跟人不相同,我們自己前念跟後念就不相同,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絕對不會找到兩個念頭完全相同,沒這個道理。說相同,理上說相同,理上都是虛妄,這是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決定相同。可是你從事上、從相上來講的時候,絕對找不到相同的,這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不相同才知道是虛妄,相同是真實。
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那我們就應當從虛妄要能夠契入真實,這個事情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生在世,能夠找到真實的方向、目標,不容易,確實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有這些理論跟方法。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真發心,發願了,那我們今天能走的一條道路,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真的只有淨土法門;除淨土法門之外,難了。不但我們,我們在經教裡面讀到,古大德他們著述當中我們讀到,真正明白,真正通達了,沒有一個不選擇淨土。
《華嚴》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不是在人間講的,也不是在天上講的,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經上說三七日中,到底是二七或是三七,這不重要,不要去做這些考據。為什麼?兩種說法都有經典做根據。總而言之一句話,時間不長,三七才二十一天,二七只有十四天,定中講的。把他自己所證得的,圓圓滿滿全部說出來,和盤托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一真法界。不是法身菩薩,你沒有辦法入如來的定中,你能夠參與這個法會,你一定是分別、執著都斷了,妄想(就是無明)也要破個幾品,你才有資格參與這個法會,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分。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也有人,第九會裡面看到的,也有長者居士,有天龍鬼神,八部鬼神,我們都在這個經上看到,許許多多的雜神眾。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這些雜神眾、這些人都是古佛、菩薩、法身大士示現在九法界,所以他能參加。
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慈悲到極處,真正是顯示出,也證實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從這裡去體會,然後我們要覺悟到,我們周邊所有一切人物,可不可能有佛菩薩再來的?大有可能!他示現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知道他是什麼人?果然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能夠輕慢一個人嗎?你能夠對一切事物不尊重嗎?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你會做到。你要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普賢菩薩這個十願天天念,一句都做不到。你要知道,第一願「禮敬諸佛」那是基礎,你能做到第一願,你才能做到第二願,第一願沒有做到,絕對沒有第二願,後後勝於前前。好像蓋十層大樓一樣,禮敬諸佛是一樓,稱讚如來是二樓,沒有一樓哪來二樓?
「禮敬諸佛」是一切恭敬,我們這個心能不能發得出來?他是個惡人,無惡不造,我們看他將來肯定墮三惡道。但是你要是真正覺悟、明瞭的時候,雖然他造惡業墮三惡道,你要不要尊敬他?要!為什麼要?他有佛性,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至善的,佛性是平等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他那麼樣的尊重,他那麼樣的恭敬,什麼原因?佛性,平等的。只是什麼?他是已覺悟的佛,這是迷惑的佛,迷惑顛倒的佛,還沒覺悟;不能說他沒有覺悟就瞧不起他,不可以。好像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人,我們是清醒的,這個人睡著了,不能說睡著就欺負他,睡著就輕視他、不尊重他,這是錯誤的。他一覺睡醒過來的時候,智慧、德能完全顯露,沒有差別!
迷不是真的,覺是真的,迷不是真的,《起信論》裡頭說得很清楚,「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惑顛倒,造一切罪業,這是本來沒有的;迷是暫時的,覺是永恆的,為什麼?覺沒有生滅,迷有生滅,覺心遍虛空法界,迷惑只是侷限的。這些道理跟事實我們都了解,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尊敬,對於一切眾生有一點點善行,讚歎,決定沒有毀謗。毀謗在佛法裡找不到,不但佛法裡頭沒有,世法裡頭也沒有。孔子沒有教人毀謗人,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典籍,沒有教你毀謗人的,沒有教你批評人的。勸勉人有,教你勸勉人,勸勉是以恭敬心、真誠心、清淨心勸導他,還有善巧方便。為什麼?他能接受。
善巧方便裡面包括就太廣太廣,機跟緣千變萬化,你用得恰到好處,這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你的方法使出來,你的言語說出來,決定讓對方醒悟,絕對讓對方提升。這不是容易事情,真正叫大學問,沒有這個大學問你辦不到。我們要懂得,要學,從哪裡學起?還是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所以,有些同學來,我看他很有誠意,真心想學,從哪裡學起?我老老實實跟你講,跟你講真話,從《弟子規》學起。你能夠用三個月的時間,用半年的時間,或者用一年的時間,把《弟子規》落實。這是什麼?紮根教育,你有根。這門課不是教你會念、你會背、你會講,沒有用,你要做到。
這裡面所說的,是古聖先賢最精闢的教誨,不是一個人說的,它也是會集,會集古聖先賢最精粹的教誨。而裡面字字句句,在佛法裡講,全是稱性,性德自然的流露,不學怎麼行!今天我們學出世法、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紮根,你沒有這個根。我在澳洲,我們淨宗學院,我是一再勸多少次,勸同學們要重視這個課程。我定的期限很寬鬆,兩年,希望兩年落實紮根的教育,聖賢的根基!這兩年當中,第一個課是學《弟子規》,總希望在半年之內全部落實,然後學習《了凡四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感應篇》、《沙彌律儀》,這幾門東西兩年完成。根在《弟子規》,如果沒有《弟子規》,我講的這些東西都不能落實。大家為什麼學不好?沒有別的,輕視了《弟子規》。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是小孩學的,我們學它幹什麼?殊不知是小孩學的,小孩學了之後,一生都不能離開。
從前章嘉大師給我做了個比喻,這個基本的課程像什麼東西?像那個時候在台灣交通長途的火車,他老人家舉這個例子。你現在從台北到高雄,你要想搭這個車,根本是什麼?就是買一張票,那張票就等於是基礎紮根的課程。票買了之後,你上車了,你時時刻刻要保持著,車上要檢查,一直到達目的地,這個票才收回,他用這個來比喻戒律。《弟子規》是屬於戒律,基本的戒律,你學了之後,你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不能夠離開,你一離開就錯了。不是說這個東西只是小孩學的,大人不要學,錯了!小孩守規矩,大人就不守?小孩要持戒,你老修就不要持戒?哪有這種道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小時候沒學,現在知道這個東西重要,補習!補習行,來得及。六十、七十歲了,這個時候發現了,才知道,過去那麼多年都沒有學習,我現在六十、七十,我來學行不行?行,只要你一口氣還沒斷都行,從這個地方真正把根紮下去。
然後,《了凡四訓》的目的是教你深信因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的。這個東西念透了,真正明白,你起心動念絕對不會是負面的,你會認真的斷惡修善,你懂得怎樣積功累德。你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善惡的標準,我舉的這幾樣東西,《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都是屬於戒律。這些東西統統都可以屬於戒律,善惡標準。這些標準你能夠記得很清楚,在起心動念處,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這叫修行。你沒有標準你拿什麼來修?根本的根本就是《弟子規》,首先用《弟子規》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是修行的,像蓋房子一樣,鋼架、樑柱!然後三聚淨戒,是房子的外皮,所有一切經論是房子的裝修,無比的莊嚴,你才曉得《弟子規》的重要。
中國歷代儒釋道的成就,從小都是受這個教育。今人,說實在的話,無論在智慧、在技能、在福德都超過古人,福報都超過古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為什麼還造業?為什麼還受苦報?沒有這個基礎,疏忽了,這些東西不學,捨棄了,在遭難,在受苦。無論你今天貴為帝王,現在是總統,富有四海,今天的大商業企業家,工商界的鉅子,擁有億萬財產,你的生活苦,貴而不樂,富而不樂,你有沒有想到原因在什麼地方?都是疏忽紮根的教育。沒有聖賢的根,天下就不能大治,喪失了紮根的教育,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今天這個社會亂成一團,無論哪個行業都有嚴重的問題存在其中,總的原因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沒有倫理、沒有道德。
中國人自古以來,聖賢、祖宗教人、教後代,教什麼?五倫八德。你看看五倫八德的綱要、綱領,最重要的在《弟子規》裡頭,從這裡開始,你能不重視嗎?你真正想成就,你要把它當早晚課來念,你真想學的話,至少(我講的)念三個月,專修,一門深入。三個月還做不到,半年,半年做不到,一年,一年做不到,那就難了。做到了,一生都要守住,就跟持戒一樣,你要保持,永遠不能夠捨棄。然後你所涉及的所有一切經論補充,像蓋房子一樣,你已經有柱子,已經有樑,慢慢的你再造牆,裡面隔間、門窗,再搞好裡面的裝飾。就是這個,這是基礎、是地基、是骨架,希望大家重視。「普化眾生是其行」,自己成就之後再成就別人,實際上自己能這樣做,這個人就是菩薩,他這樣做就在教化眾生,身教,以身作則。
我們後面還有五分鐘,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正好這有一個同學問的問題跟這個也有關係。他說小時候恐怕他不會長大,大的時候恐怕他學壞,這個問題怎麼辦?我相信這個問題是現在在全世界普遍的一個社會問題,不是某個人的,家家都有這個問題。你家裡面有小孩,真的你怕他長不大,長大了真的又怕他學壞,你都預料到了。長不大,那是他的命,這個沒有法子,凡夫一生總是受命運主宰,總是沒有辦法逃過業力,業力要靠自己修行。所以《了凡四訓》這部書了不起,印光法師極力提倡,有道理。
真正能改造命運,是自己智慧開了,明瞭因果的理論與事實,接受它,歡喜依教奉行,才能改變自己命運,這不是兒童、青少年能做得到的。兒童是做不到的,青少年當中,十幾歲懂事了,他要是真正能夠接受,這個人過去生中的善根深厚。現在這個世界是花花世界,能夠不受誘惑,我說這不是凡人,佛法裡面講這個人是再來人,這個人到世間來是救世的,不是來受業報的;這個人是來救世的,跟常人不一樣。
你今天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首先怎樣?你自己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家裡祖宗積德,父母積德,我現在也積德,小孩長大沒問題,他會有善根,他沒有善根他不會到你家來。來了之後,你要好好教他,你要很認真的教他,從哪裡教起?從《弟子規》教起。怎麼教?自己做。我自己天天這樣做,你天天在這裡看,從小他就看,這個印象印在心地裡就不會改變。這個力量就能夠抗拒社會上一切染污、一切不善的誘惑,他能夠抵抗,不至於學壞。你要不是這樣從小認真自己用身去教他,那就像我們這一次在國內走了一趟,聽說有不少小朋友讀經,也從《弟子規》學起。都還沒有上幼兒園,三、四歲,四、五歲,學得好認真,家人非常喜歡。結果送到幼稚園去念書,念了兩個星期,完全變了,統統不再讀了。你要問什麼原因?父母沒做到。
他到幼兒園接受那個課程,這個東西沒用處,誰學這個?小朋友天天玩耍,你這裡面的規矩跟他所見到的完全不一樣,不接受了,所以問題就來了。這怎麼辦?你自己沒做到,你就不要想你下一代做到,自己做到之後,你才可以說希望下一代跟我一樣也能做到,重要!自己帶頭做。在中國過去古聖先王,做皇帝是給全國人民做最好的榜樣,所以人民擁護,人民愛戴,沒有話說。一切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再要求兒女,老師從本身做起,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做不到,你怎麼能要求人?這個問題我只能跟諸位解答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21: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