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七卷) 2004/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7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一億界偈頌第六首看起:
【佛所說法皆隨入,廣大智慧無所礙,一切處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第六首「證知方便」。第一句「隨順證入」,第二句講「知而無障」,第三句是「知遍趣行,即利生法,即知即證,為自在修也」。雖然這首偈說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對我們初學卻很有好處,我們應當學習。智者大師給我們開了方便門,這是世尊在中國的示現,給我們東方人大開方便之門,那就是有能力契入佛知佛見,沒有能力斷煩惱,實在講,這就是這部經前面所講當機,當機者裡面最後一種:大心凡夫。契入佛知佛見真的是大心,確實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是煩惱習氣太重,不容易斷除。但是這個知見太可貴,如果真正在一生當中鍥而不捨,加功用行,認真努力修學,必定有成就,可是成就當然不容易。
在中國古代,從後漢佛法傳到中國來到現在,將近二千年了。以公元來算,摩騰、竺法蘭到中國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要到二千零六十七年,二千零六十七年才是二千年,所以說將近二千年。我們今天是二千零四年,再過個六十年差不多就二千年了。這兩千年當中,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建立了十個宗派,除小乘成實宗跟俱舍宗已經沒落、沒有了,大乘八個宗在這一千七、八百年的時間裡頭,修行證果的人不少。這些證果的人,裡面有許多確實真的能斷見思煩惱,能破塵沙煩惱,還能斷一品無明,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宗門所講的,教下所謂「大開圓解」跟宗門的明心見性同一個境界,淨土宗裡面講的是「理一心不亂」,真有。可是這裡頭真正成就的,半數以上最後都是皈依淨土。皈依淨土,用他們那個修持的功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大有人在。這是佛法在中國,真的叫得天獨厚!
早年我們老師對於這些事情非常讚歎。中國人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宗愛護後代,這是真的。從製作文字使用文言文,這是最明顯的體會,為後代設想得周到!文字,真真實實是智慧的符號,你看到這個字,你細心一觀察,你會開智慧,文言文。祖宗們曉得言語會隨著時代變化,我們這一生當中,這七、八十年了,這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語言的變化就很多。我們在讀書的時代常常用的術語,現在聽不到了;到我們踏進社會工作的時候,再聽聽現在那些學生們講的術語,很多話我們不懂。現在進入老年,退休了,看看現在年輕人有很多術語也聽不懂,你就想想,這個時間並不長。
自古以來千百年,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可是老祖宗發明這個工具,文言文,就是語言隨便怎麼變,文化不變。只要你學文言文,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所講的東西,你展開來看得懂,也就像面對面談話一樣。這個發明了不起!這是其他國家民族裡面所沒有的。我們祖宗用這些工具,真正是智慧,高等的智慧。發明這個工具,能把他們的智慧、德能、經驗用這種方法傳給後世子孫。
現在人一看到,文言文太難了,好難!不難,你沒有學,所以你覺得難;你要是學,不難。怎麼知道不難?民國初年小學生寫的作文,我過去有十幾本,這麼多年來,搬家搬來搬去都遺失掉了,現在還剩三本,民國初年高等小學的作文。高等小學的學生不過是十一、二歲,他們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看不懂,還要去查字典,還要去查參考資料。那是十二、三歲人寫的,他為什麼能寫得出那麼好的文章?他從六、七歲就開始學了,所以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哪有困難?我們從小生於患難,沒有機會好好的讀書,所以到年歲大了很想學。一方面自己要工作養活自己,一方面想求學,這是今天人講補習,才學到一點東西。
老師教導我們,這學了佛,佛法與中國傳統的學術有密切的關係,你學佛,你要不懂儒、要不懂道,你也就很難懂得佛法。中國大乘是以儒跟道做基礎,所以不需要小乘。我們在經典上讀到,佛在《戒經》裡頭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就是佛教導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中下根性的人你不走這個路子,你不能成就,先學小乘再學大乘。但是在中國,中國人學佛直接就學大乘,沒有學小乘,這不就違背了佛的教誨嗎?祖師大德也沒有提出辯論,什麼原因?中國祖師大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儒用道代替小乘,無需要學小乘經論。你有儒的基礎、有道的基礎,你就可以直接入大乘。
所以從前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念儒書的。道家經典也不少,《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這些,這一類的大概都會涉獵到;儒是涉獵得更多,四書五經、十三經。都有這麼深厚的基礎,他在大乘裡頭真正學到東西。就像此地經文所說的,『佛所說法皆隨入』,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入」,入就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真正能夠理解如來真實義就入了。你沒有這個基礎,那怎麼行?可是到今天,麻煩大了。現代學佛,你要從經教裡頭下手,你會感覺到茫然,非常困難,什麼原因?沒有儒、道的基礎,又不學小乘。
我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給我們講古文,《古文觀止》三百多篇講完了,十年的時間。每一個星期一堂課,十年,這一本《古文觀止》講完。講的時候並沒有按次序講,選著講,到最後全都選完了。老師給我們講過《論語》、《大學》、《中庸》,為我們奠定基礎!除這個之外,他老人家很慈悲,在小乘經裡面給我們選了十幾部。我最初跟他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小乘經,選了十幾種,這很慈悲,這個樣子才入大乘。真正善知識、好老師,他一定是循規蹈矩走古聖先賢這條道路,決定沒有創新,沒有標新立異,規規矩矩,這一個典型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
世尊一生講經說法,我們在《華嚴經疏鈔》裡面看到,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有說,聖人無不是遵循前輩。孔老夫子自己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自己的發明,沒有自己的創造,沒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也是過去諸古佛所說的,也是述而不作,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我看到清涼這個說法,我感慨很深。想想現在,樣樣都要自己創新,不會守舊,而不知道那個新是自然的,叫「推陳出新」。這個新是建立在舊的基礎上,這就對了,永遠不能離開舊的基礎。就像一棵老樹一樣,千百年的老樹,年年長新的葉子,年年開新花、結果實,沒離開它的根本。離開根本另外創新,那就等於說是另外去種一棵樹,你要叫這個樹長到千百年,那多長的時間?
這個千百年就是集合豐富的智慧經驗,你從這個地方體會得,悟出新的說法,古來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學出來的。從哪裡看?從註解看。一部經,朝朝代代都有人做註解,這些註解多半都收在《大藏經》裡面,我們都能看到。大概註得最多的無過於《金剛經》。《金剛經》有五百家註解,但是大多數也失傳了。怎麼曉得有五百家?歷代有很多人註疏裡頭引用,可是這個書已經沒有了,找不到了,引用的文字有看到,所以現在有《金剛經》五百家註。每個人註不一樣,一樣的還能流傳嗎?每一個朝代每一個人註解,一定就是適合那個時代,適合那個地區,適合那個社會狀況,這一種講解大家學習都能得利益。時代不相同,地區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這部經學習、講解不一樣。
經典是活的,無量義,什麼時代都適合,什麼地區都適合,什麼環境都適合,講法不一樣,這就是推陳出新。都沒有離開《金剛經》的經文,都沒有離開《金剛經》的宗旨,沒有離開它的精神,可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古大德的註子,要從這個地方著眼,我們就會學到東西。可不能依他的註解來講解,那就壞了,我們看到很多。早年我在美國,聽到有法師講經用古人註解。行,是可以用古人註解。用古人註解,你要有新的講法;完全照古人那個講法,講不通。譬如我們現在用的這個經本,我們用的是唐朝時候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兩個人都是唐朝初年人,註得好。完全照他那個註解去講,那就問題來了,那怎麼樣?要把現在的人帶回到唐朝時候,這怎麼能講得通?在外國的時候就更奇怪了,我們在美國,叫美國人要變成中國人,還要變成中國唐朝人,這講不通!所以這個經雖然講得不錯,聽眾很少,外國人充其量只一個、兩個,多半還是華僑。這是什麼?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講的契理不契機,你不知道這是現代人,這不是唐朝人。
但是,我們可以參考唐宋元明清各代的註解,我們可以參考,但是一定要有現代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現代的生活、現代人的思想,我們學了才有用處,否則的話,你學了沒用。學講經,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你永遠沒有法子講經,那就變成所學非所用。佛法裡常說,不契機叫閒言語,閒言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廢話,你所講的講得不錯,一點用處沒有;不契理是魔說。所以佛經稱為「契經」,契機契理。理,永恆不變,機,千變萬化。你要掌握著永恆不變的原理原則,適合於各個不同的時代,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同的根性,要叫大家統統得利益。這是難事,這不是普通事情。
老師當年教我們。佛法登堂說法叫做「大座」,真的是大座,跟學校上課絕對不一樣。學校上課,一年級、二年級,這個聽眾學生程度整齊,好教。佛法這個大座講經,裡面聽眾人很多,程度不齊,年齡不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程度高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有碩士、博士學位;程度低的,還有不認識字的。我們都在一個教室裡面,你能夠講到個個聽得都歡喜,個個都得利益,這是大講座,談何容易!學,真困難,《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頭都說到。
怎麼樣才能把這樁事情辦好?老實講,靠自己的智慧能力決定辦不到。怎麼辦?要靠佛菩薩威神加持,這給我們開了一條道路。所以老師教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你要想真的通達,只有靠感應,求感應。怎麼個求法?誠、至誠,真誠到極處。你要曉得,真誠絕對不是只對佛菩薩。我對佛菩薩真誠,對一切人都不真誠;你對佛菩薩那個真誠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誠一切誠。你要學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用真誠心,這個樣子自自然然就會有感應。除這一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老師傳給我,我接受了,我還特別刻了一顆印章,現在還常用,「至誠感通」。我這一生在講台上,講了四十六年,憑什麼?就憑這一句話。否則的話,你說三藏十二分教,這一部《大藏經》你怎麼能把它讀通?世間法,其他的不談,就是老師常常舉的比喻,這一套《四庫全書》,你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把它念完?不可能的事情。你要將世出世間法都要貫通,誠,有道理!這個道理很深。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一味真誠,你就能通世出世間一切法,於法自在,你障礙就沒有了。
「佛所說法皆隨入」,隨順都能夠契入。這個契入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面,解悟。佛說的法,我能信、我能解。但是最貴的是能行,可以做到這個地步。我把我信的,我把我解的,我能夠應用在我的生活當中。我們常講工作、待人接物,信、解、行、證,五品位是到行,信解行,後面證沒有,證就難了。證怎麼樣?要把煩惱習氣淘汰盡了,你就證得。煩惱習氣不斷,你沒法子證。見思煩惱斷了,佛經上常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叫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這是證。我們今天的功夫到行,信解行完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去做,佛菩薩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要違犯。我們能行到這個地方,這就是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五品位。
修別的法門難,沒有法子成就。修別的法門都變成什麼?變成人天福報。修得好的多半都生天,真修,修得不好也不會墮三途,決定可以保人身,這修其他法門。如果修淨土法門,那就殊勝了,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就圓滿佛果。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壽命無量。你看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修到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什麼境界?從凡聖同居土修到實報莊嚴土,十二劫。壽命是無量劫,那十二劫算什麼?正是好比在我們這個世間,你的壽命有幾百歲,你修這個法門要多少時間?十二天。幾百歲的壽命,十二天太容易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
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這個緣分,遇到這個法門,真的是希有,希有難逢。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無量劫,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只要你能夠隨順。隨就是不懷疑,懷疑,你就不能隨順了。我們今天修行就是念佛,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決定少不了懷疑。因為懷疑,他夾雜、間斷,這把你修淨土的功夫破壞了。一天如是,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你哪裡會有成就?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講修學淨宗成功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講的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完全相同。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是在《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看他給我們講修淨土的祕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戒、定。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回頭。眼貪看色相,你要從色相裡面回過頭來;耳愛聽音聲,要從那個音聲回過頭來;鼻從香回過頭來,舌從味回過頭來,回頭是岸。換句話說,你的心不要向外頭境界攀緣,你要把心收回來。所以都攝六根就是收心,跟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是一個意思。孟子講得很詳細,大勢至菩薩講得簡單,四個字「都攝六根」,就是要把心從外面境界收回來,然後「淨念相繼」。淨就沒有懷疑,懷疑就不清淨,夾雜就不清淨。所以淨念,你這個念裡頭沒有疑惑、沒有夾雜,相繼是不中斷,這是修淨宗的祕訣,一切時一切處你要能夠保持,你不能夠忘掉。
還有疑惑,這是對於一般人來講總是免不了的。疑惑怎麼辦?研教、聽經。聽經研教它的目的就是幫助你明瞭,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斷疑生信。世尊四十九年給我們講經說法,目的在此地。聽的人隨著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悟入得深,根性薄的悟入得淺,都得利益。沒有善根的人他不會聽,聽了兩句,他就跑了。他能夠坐下來,把這一座經聽完,有善根。所以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對淨宗還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經聽不聽不重要,你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如果有疑惑,一定要聽經。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善知識很難遇到。這個時候怎麼辦?
我們這麼多年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海內外還有一些學習淨宗的,跟我們在一起共修很多年,還有少數常常在一起,可是幾年沒見面,聽說他修密宗去了、他參禪去了,甚至於還聽說他學基督教去了。有些人來給我說,我笑笑。他們來問我,我告訴他:各有因緣,不要勉強,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讚歎的,那是什麼?無論他今天學的是什麼,過去總念了幾聲阿彌陀佛,總聽了幾座淨宗的經教,這是佛門裡面所說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跟佛法,他跟淨土、跟阿彌陀佛已經結了緣,只是現在煩惱習氣很重,他改修別的去了。當然,他這一生不會成就,但是他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也許再過幾年他回頭了,也許他來生回頭了,也許他後生回頭了,總有回頭的一天。這是可惜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個關鍵,他學別的,我可不能跟他去,我跟他去了,我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
最近還有人告訴我,說這個念佛法門有個新的法門來,說是這佛號念多少遍的時候,決定就見阿彌陀佛。來問我,我說經上沒有這個說法。為什麼?我們學佛,學佛最重要的是師承,這很要緊。我跟哪個老師學的?我的老師跟哪個老師學的?世間人講三代,我們佛法也不例外。你那個老師的法正不正?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他雖然是在家人,對我來說,他是我的傳法和尚,我的法從他那裡得到的。他的老師印光大師,所以我傳的是印祖這一系的,純正。決定遵守佛的教誨,佛陀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決定要遵守,一生不可以違背。
那個人他的師承,他老師是誰?他依據什麼經典?我們今天依的是五經一論,他依的是什麼經典?沒有經典不可以,佛菩薩、神仙來指點的不可以相信。縱然是佛菩薩再來,指點你的必定是經。這個事情善導大師講得好,這個話在《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裡頭,就是善導大師的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你要看清楚,不能夠隨便的動搖了信心。隨便輕易動搖信心,常常去換,換老師、常常換方法,說明你的心不定。淨宗法門要一心不亂,你的心已經亂掉,你已經三心二意,你還有什麼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決定有成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六首:
【佛所說法皆隨入,廣大智慧無所礙,一切處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前面說了不少,現在我們可以入正文。第一句『佛所說法』這四個字含義深廣無盡,我想諸位都很容易體會到。佛,不僅僅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華嚴經》的境界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面的諸佛就無量無邊。這個諸佛不包括分證佛,究竟果位那種人無量無邊,何況華藏之外還有無量無數的華藏世界,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重重無盡的法界。
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皆隨入』,這個境界不在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就事相而論,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為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所以這一句是華藏世界的境界。在極樂世界講得通,極樂世界裡面的大眾確確實實每天都到他方世界去拜佛、供養、聞法。你們在《彌陀經》上看到過,他們有能力,個個都是神通廣大,怎麼去的?化身去的。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同時禮無量無邊佛,供養聞法,你想想他那個福德智慧,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教導他,同時接受,開智慧,斷煩惱開智慧;同時供養無量無邊諸佛,這是修福報。福慧雙修,沒有人能比得上。你要想修這樣大的福慧,這樣快速的成就,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切諸佛所說法統統能夠隨順契入。
可是在這個地方你又要知道,這大經佛常說的,「佛佛道同」,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說法決定是相同。言語可以不同,長短可以不同(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可以不同,義理、方向、目標決定相同,決定沒有兩樣,佛佛道同。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是「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接受,這個很重要。接受諸佛如來的教誨,只生智慧,不起妄想。
在現前這幾年來,我們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活動,是看到這個世間衝突、動亂太頻繁了,頻率一年比一年增加,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眾生生在苦難當中。我們是佛弟子,有義務來幫助他們。怎麼幫助?還是離不開教學,自行化他。所以往年,這說起來也不少年了,我去訪問北師大,看到學校裡頭有一個匾額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看到很歡喜。當時他們的副校長陪同我,還有一些教授、學生代表。我就告訴副校長,這八個字《華嚴經》上所講的。他當時也一愣:佛經上?是的。我後來把它改一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聽說現在,他們有教授告訴我,他們學校也真的改成「行」了,把「身」改成「行」。這兩句話好,我們的思想、言行,時時刻刻要記住,要給現在世間人做好樣子,那個「範」就是好樣子。不可以做壞樣子,凡是不利於社會的,我們決定不能做。希望社會看到我們所表現的都是正面的,純淨純善,決定不可以做負面的,不善的決定不可以做。
我們接觸,為了化解衝突,為了促進安定和平,我們接觸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遊歷不同的國家,這就所謂像現在講的是多元文化。這一句就用得上了,「佛所說法皆隨入」。這個「佛」是什麼?就是各個不同宗教的創教人。這個地方的「佛」,我們要解釋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人。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覺悟的人,釋迦牟尼佛覺悟了,穆罕默德覺悟了,耶穌覺悟了,摩西覺悟了;在中國,老子、孔子覺悟了。我們把這個「佛」解釋為覺悟的人。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者,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所說的法皆隨入,你看這個意思好不好?
所以我跟很多不同宗教的人往來,我說我讀《聖經》、我讀《古蘭經》。我讀這些宗教經典,我並不是比較,我是隨入。怎麼說?我接受經典的教誨,認真學習。展開《新舊約》,耶穌、摩西是我的老師,我向他學習,我聽他的教誨,我得受用。展開《古蘭經》,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我向他學習,聽他的教誨,不可以比較!比較是什麼人比較?你比他高才能比較。他們是覺者,我不覺;覺就是佛,不覺就是凡夫。我們今天以這種心態來從事於多元文化的工作,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有指示,這一句話就是的。
我們隨順各個不同宗教,學習各個不同的經典,跟學習《華嚴》無二無別,這是大乘,這是一佛乘,所以「皆隨入」重要。我們沒有比較,沒有批評。批判,我們沒有,才能成就自己真正的德行智慧。如果你要是有比較、有批評,你展開經卷生煩惱不生智慧,展開經卷把你自己所學的這一點小小的戒定慧全部都破光了。如果你改換一個心態,你能夠隨順懂得佛這一句話的意思,引申到多元文化裡面去統統得利益,我們展開所有一切不同宗教的經典都生智慧、都斷煩惱,跟佛法沒兩樣。
你要不相信,你有沒有聽說佛門當中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禪宗裡頭常講,你悟了以後,問你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 是!這個「法法」包不包括基督教?包不包括印度教?如果你說基督教、印度教、回教要除外,那就不能叫法法皆是佛法了。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覺悟了。如果迷了,迷了這個話就是哪一法是佛法?迷了的時候,《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然後你就曉得,「佛法」這個名詞的定義就是覺悟。覺了之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個心,一個識。能變的是一,所變的哪裡有二、三?所變的二、三,是你看走了眼,你迷了。你要是覺悟,你怎麼看都是一。「萬法歸一」,一就是性識。
前清青蓮法師寫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這個註解我過去講過兩遍。《科註》的玄義(五重玄義),每一科他都加上「不思議性識」,這一句加得很妙。我看過許許多多經論的註解,祖師大德都沒有用這一句,「不思議性識」,沒有用過這一句。他用了,用得好!我看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性識是什麼?一切法的根源。能生、能現、能變,現就是生。你如果從這個地方隨入,你就知道一切法的根本是一不是二。這樣的認知,你就能夠入普賢的法門,這個法門講修行!
普賢菩薩這個法門十個大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怎麼講法?《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怎麼講?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虛空,同圓種智,沒有兩樣。諸佛,不但所有有情是諸佛,無情的植物、礦物也是諸佛。「禮敬諸佛」,這個禮敬,你們想想是不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剎土,遍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就是動物、植物、礦物全在裡頭,因為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就叫眾生,虛空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那個禮敬才能生得出來,敬愛之心遍虛空法界,遍一切眾生。「稱讚如來」,讚美遍一切善法。如來是表善法,那不是惡法。惡法不讚,沒有讚歎;善法讚歎,遍一切善法。供養裡面,也是遍虛空法界,遍一切眾生,不分善惡,一律平等。對諸佛菩薩供養,對地獄眾生也供養,平等平等,這是普賢的法門。
你沒有這種深解,沒有這種智慧,你怎麼能做得到?你有這個智慧,你有這個見解,你有這個信心、有這個弘願,宇宙是一體,宇宙是太和。我們自己的身跟宇宙、跟剎土眾生融合成一體;我們的覺性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小宇宙跟大宇宙融合成一體,大小不二,這是如來境界,一點都沒錯。雖然融入,可是煩惱習氣沒斷乾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五品位往生,但是五品位裡面上輩往生,這個不是假的。五品位裡面,這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的上輩,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
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次,功夫好的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一點障礙都沒有,生死自在。這個事情,實在講一點希奇都沒有。有個美國的醫生到澳洲中央沙漠地帶,去跟這些土人(澳洲的土著)生活了三個多月,三、四個月。她觀察到土人,土人有這個能力,澳洲土人有這個能力,生死自在。他這個身體裡面,他說有一個開關,把這個開關關閉,這個人兩分鐘就死了。他們要想走的時候很簡單,也是坐在那個地方,自己把這命門開關關起來,就走了。
我們學佛,宗門講「向上一著」,那個太難了,我們真做不到,這個不可以欺騙人。所以要記住,智者大師示現的五品位,是我們中國人真正肯幹,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正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千萬不要把這個機會錯過,千萬不要喪失掉。這講「隨入」。
『廣大智慧無所礙』。礙是障礙,「無所礙」就是沒有障礙。《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究竟圓滿的解脫法界。在哪裡?就在眼前。雖然在眼前,你不能證得。你為什麼不能證得?因為你有障礙。你要曉得,性沒有障礙,能現的心性沒有障礙,能變的識也沒有障礙,所變的這些相分也沒有障礙。障礙到底從哪來的?障礙從迷來的。這一迷了之後,你自自然然就起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造成了障礙。所以障礙不是真的,障礙是虛妄的,你墮在虛妄裡頭,不知道這是虛妄,就變成障礙,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你覺悟之後,障礙就沒有了。這個事情,有禪定功夫的人他明白,他清楚。
佛法裡面,我們講「法界」,法有界限。人法界跟天法界就有界限,人見不到天,天也見不到人。人跟畜生有法界,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畜生沒有法界,還有一些畜生我們見不到。譬如中國人常講的龍,龍是畜生,我們見不到。諸如此類的很多。鬼法界,鬼見不到人,人也見不到鬼。地獄法界。它有界限,這界限怎麼產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如果我們把一切放下了,在修定的時候就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界限突破了,界限沒有了。沒有了怎麼樣?很多修定的人,他沒有看到佛菩薩,他也沒有看到天人,他看到鬼,鬼這個界限最容易突破。看到閻王,不是一次,一個月看好幾次,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簡豐文居士,在沒有認識我之前他修禪定。認識我之後,他就告訴我,他在定中常常見到鬼道、見到閻王,十殿閻王他都見到。他說個子都不大,鬼道的人身長度大概是三尺,比我們一般人矮一半。我跟他講:你是不是常常有?常常見到?常常見到不是好事情。他說:那怎麼辦?念佛,不要再去打坐了。所以他就不打坐了,改成念佛。半年之後,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恢復正常。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絕對不是眼睛看花了。
在更早年的時候,我們初出家沒有多久,我有一個同參明演法師,他學密,也常常在打坐。念咒的時候,這個時候心地清淨,分別執著沒有了,這鬼道眾生現前。他也是常常看見,天天看見。來跟我說,我說:你修得不錯,但是我不贊成。他說:為什麼?我說:人家修,修神通;你神通沒通,鬼通了。常常跟鬼在一起,絕對不是好事情,而且氣色也不好,這個臉上灰黑,不好。所以那個時候我還跟李老師學教,我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嘆了一口氣:各有因緣!那沒有法子。
我是很希望,他跟我是好朋友,很希望他能到台中,跟我在一起跟李老師學經教。他搖頭,他有他一番道理,他說學經教很辛苦,給人講經說法,舌頭都講焦了,聽的人不相信。是。他說:我學神通,我將來學成之後,我神通一現,人家就相信了。沒錯,神通沒有通,鬼通了。所以我就跟他講:你那個鬼通,我不相信。我說你通,你見到,我沒見到。你說那個鬼站在那裡,明明站那裡,別人沒有看見,你一個人看見,別人沒有看見,那我也還是不能相信你。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們同年),他走了。還不錯,念佛走的。真的用功,是一個好學生,可惜就是知見有問題。他就是執著給現在眾生說法很困難,一定要用神通。神通還沒有修成,他自己壽命到了。
所以佛法求的不是神通,佛法求的是智慧,無礙的智慧。怎樣成就無礙的智慧?一定是破妄想分別執著。執著破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再也不執著了,你的智慧開了。這是第一次,你開的智慧不大,但是足足可以斷見思煩惱。諸位要知道,定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慧能斷煩惱。這個慧是從定中來的,不是從解中來的,從行中來的。解中來的那個慧不能斷煩惱,要從行中開的慧才能斷煩惱。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禁得起磨鍊,磨鍊的那個慧是真實慧,你禁不起磨鍊不行。磨鍊的時候,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磨鍊,順境裡面不起心動念,不生貪戀;逆境當中也是如如不動,不生瞋恚,那個慧管用,能斷煩惱。我們這個解悟的慧不行,解悟的慧在行門當中能伏煩惱,煩惱現前的時候,用你自己一點智慧把它伏住,把這個煩惱淡化了,並沒有斷根,五品位往生是這個境界。
今天講到這個經文,跟大家多說幾句,增長我們念佛同學的信心。凡聖同居土上三輩往生也很不錯了。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的,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修到花開見佛證無生忍(無生忍是登地),就是生實報莊嚴土,大概在時間上來講,頂多只是三劫到四劫,大幅度的把時間縮短了。所以這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應該要用功的。
第三句非常好,『一切處行悉已臻』,「臻」是圓滿。「一切處」,我們今天總的來說,順境,環境裡頭稱心如意,善緣,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善人,順境、善緣;另外一種是逆境,你這個生活環境很不好,像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地球的環境就是逆境。天災人禍非常頻繁,不是太平盛世,這是逆境。人事環境不善,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都懷疑,互相不信任,起心動念無非是損人利己,真的是佛法所講的逆境惡緣。在這個裡面學習,學什麼?不生瞋恚,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
所以順逆的境界都是好境界,你有能力轉境界,不被境界轉。這個轉就是我們今天講影響,你自己能影響境界,而不會被境界所影響,那你真有功夫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成就。不能大轉,也要有小轉。學了佛,在境界裡一絲毫轉不過來,叫白學了,那你是一點成就都沒有。總要記住,要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最簡單的要記住,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生瞋恚。所以貪瞋痴煩惱從哪裡斷?在境界裡斷。你不接觸這些人事物,你怎麼修?要在生活裡面去修,在工作裡面去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慈悲心,這四個得到了,真誠就現前,真誠是真心顯露。
修行要不要選擇環境?小乘、初學要,大乘不要。大乘真的如佛所說,「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轉境界。惡人,惡人在我境界裡轉變成好人;壞事,在我境界裡轉變成好事。我會轉!你不會轉就被它轉了。你被它轉了,你的生活就生活得很苦。為什麼?你被境界轉了。你能不能離開境界?不可能,永遠不可能。所以只有一個辦法,轉變。用什麼轉?念頭轉。這是大乘經上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用心想轉。
心怎麼想法?想真誠、想清淨、想平等、想正覺、想慈悲,境界就轉了。想心現識變,想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想這些。順境善緣,那個貪愛心才起來,你就這樣想,那個妄想分別執著就化解掉了;逆境裡面,很不高興了,煩惱現前了,瞋恨心現前了,你一想的時候,瞋恨化解了,就沒有了。化解外面境界,不是從境界上下手,從自己心地上下手。豈不聞佛法當中常講,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環境就是境界,所以說境隨心轉。迷的人恰恰相反,迷的人是心隨境轉,悟的人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得自在,心隨境轉很苦惱。這是用功之處。
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都是用功的地方。吃飯怎麼用功?吃飯你想想看,眼看到菜,眼根對色塵,舌根對味塵,鼻根對香塵,這直接的。在這個時候看了,你是被境界轉還是你轉境界?大部分的人,迷人都被境界轉。這個好吃多吃幾個,那個不好吃不想動它,你被境界轉了。覺悟的人怎麼樣?覺悟的人眼看是一個色,平等色;鼻嗅,平等香,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舌嘗味,平等味。我要問:平等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鹹?有。不能說平等,酸甜苦辣鹹沒有了,還是一樣有,但是怎麼樣?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酸甜苦辣鹹就平等了。眼見色,色有沒有紅黃藍白黑?有。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紅黃藍白黑平等,沒有高下!沒有說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沒有,平等!這是什麼?修行。你就講穿衣吃飯,哪一樣不是修行?你會修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無上道是這樣修成的,沒有選擇。
選擇是對幼稚園的學生,他剛剛入門,他沒有這個能力,他沒有這個知識,所以需要嚴加管教。如果他有這個見識,不需要了。有這種智慧能力的人,說實在的話,四眾同學當中也不多。一有不高興的事情,面色馬上就很難看,甚至於脾氣就冒出來,不行,這是凡夫,一點功夫都沒有。不但你沒有功夫,在儒家講一點涵養都沒有。因為什麼?真正有涵養的人他還能忍。雖然心裡不高興,喜怒不形於色,不表現在外頭,這就有涵養。功夫不是這樣的,功夫是化掉了。確實外面境界沒有破壞你的清淨心,不但沒有破壞你的清淨心,反而增長你的清淨心,沒有一樣不增長你的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學天天增上。
凡夫在境界裡面,他不是三學增上,他是煩惱增上,貪瞋痴慢天天增長,這個就壞了。貪瞋痴慢增長,哪有不墮落的道理?學佛的同修都曉得,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這個東西增長,三惡道機會就增長,機會就多了。你叫他往哪裡去?三惡道去,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處一切時,對一個覺悟的人,對一個會修行的人,沒有一樣不好。「悉已臻」,臻是達到圓滿。迷而不覺,那就沒有法子,決定隨境緣所轉,一點自由都沒有。你能轉境界,你得大自在。末後這一句『此自在修』,「自在修」最低限度法身菩薩,得大自在。依大自在而修,修,增長大自在。我們稱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他的方便力。他這個方便力就是隨順一切法,都能增長自己的佛法。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20: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