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八卷) 2004/3/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38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四光照千界偈頌第一首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於甚深法。通達無與等。眾生不能了。次第為開示。】
這首偈昨天我們也用了不少時間給大家介紹,但是還有餘意未盡,不能不多說幾句。這末後兩句,『眾生不能了』。特別是六道眾生對於諸法實相實在是不知道,包括今天的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宗教家,都在摸索,真相沒有人知道,這是事實。什麼人知道真相?在佛法裡面講,這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人知道真相。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現在這個世界找不到,哪裡去找?早年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常常感嘆,今天學禪的人,得禪定的還有,開悟的沒聽說過。倓老法師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也有半個世紀,他老人家說這個話是五十年前講的,五十年後今天,實在講得禪定的我們也沒聽說過。這樁事情我們細心觀察,每況愈下,真的是像古人所講的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什麼?我們冷靜的去觀察一下不難明瞭。
你看看五十年前的社會跟今天的社會不一樣。五十年前,那個時候我住在台灣,台灣那個地方的治安、社會秩序之好,真正可以說到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敢講,夜不閉戶是真的。治安好!你看這不過是五十年。五十年前,我們怎麼會想到這個社會秩序會亂到這個樣子?人幾乎都失掉了理性,小小不如意就變成很大的衝突。這在五十年前是無法想像得到的,時間不算長。五十年前那個時代,我們上一輩的老人就常常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做小孩):一代不如一代!他們那個老人又在五十年前,就是一百年之前那個時候的社會風俗就更淳樸,這是我們沒見到的。這半個世紀、半個世紀很大很大的差別。
在我這個年齡,學佛五十多年才明瞭這一樁事情的因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一切不善因,這是真因。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這是講三世因果,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受人恩惠的報恩,受人欺負的報怨。佛給我們講人與人之間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那我們想一想,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待人接物,我們是布施恩惠多,還是跟人家結的怨恨多?因果通三世,這是因。緣,緣是我們這個時代對聖賢教育疏忽了。古時候都接受過聖賢的教誨,所以真正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小小不如意很容易諒解,這就不會出問題。現在不讀聖賢書,你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殺盜淫妄,仁義道德沒有了。今天講仁義道德,人家就問你什麼叫仁義?什麼叫道德?不懂!幾乎連根都拔掉,這還得了嗎?所以小小不如意,他都不能諒解,很容易把它擴大,把過去生中那個積怨引發出來,就變成了災難。所以今天雞毛蒜皮的一點小事,往往都引發嚴重的衝突。這因跟緣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瞭瞭。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感觸很深。『次第為開示』。現在教學,我們要記住孔老夫子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我們學佛,在佛門裡面也要記住,我們第一個也是德行,第二個也是言語,第三才是學教,第四是修行。你懂不懂這個次第?你要不懂這個次第,你這一生怎麼樣勇猛精進,也是惘然,也沒有成就。德行從哪裡建立?我這些年來大聲疾呼,從《弟子規》建立,出家人也從《弟子規》建立。我們出家人為什麼戒律廢弛?出家《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到,也不能了解,什麼原因?基礎沒有。諸位要曉得佛法是師道(這我不知道講過多少遍),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出世法,出世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佛法是聖賢之道,聖賢之道建立在凡夫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人都做不好,你還想作佛、作菩薩,哪有這個道理?你想成佛成菩薩,先把人做好,這個道理不難懂。你要把人做好,那你就要先從《弟子規》下手。
我們現在年歲大,甚至於到六十、七十,老人了,老人是老人,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把《弟子規》展開,自己對照對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如不如法?不如法,學!活到老,學到老,不怕。只要肯學,都為聖賢所稱讚,古德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活到七十、八十,我現在來學《弟子規》,樣樣來糾正自己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善莫大焉。我心目當中就把你當菩薩看待,為什麼?你在這個地方示現。你看老人都在學《弟子規》,這年輕人那不學還行嗎?帶動,我年老了我都來學,給年輕人看看。我年輕時沒有遇到,不知道學,這一生造了不少罪業,現在我徹底要改過自新,我從這裡幹起,「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就叫菩薩事業,菩薩示現,次第為開始。
我們今天講次第,從《弟子規》,從《十善業道》,從三皈五戒,從《沙彌律儀》,這是我們的正課,必修的課程。選修的課程、助修的課程,《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五種遺規》。這是我從前在台中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佛法裡面講助修課程,正助雙修,現在學校裡面講的選修課程,就是助修。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用功夫,真正天天在找自己的毛病,認真去檢點、去反省,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找出來。能夠立刻把它改過來,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是如來來示現的。我這麼大年歲,我還來學小朋友的東西,好像很沒有面子、很丟人。不是的,你那麼想法是想錯了,這是教化眾生,這是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正因為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世間學問不能成就,出世間的修行,當然更不能成就。
現在世間沒有聖賢人,不但聖賢人沒有了,君子都沒有了。出家裡面,不但證果的人沒有,開悟的人沒有,正知正見的人都沒有了,這個世界焉能不亂?沒這個道理。現在我們要不是積極來帶動,怎麼個帶動法?次第為開示,要從最開頭這個地方做起。別人不做,我來做。我們現在《弟子規》印成小冊子,我這個小冊子要裝在口袋裡,時時刻刻要拿出來念,不丟人,為什麼?我沒做到!我要一條一條都把它做到。《沙彌律儀》,這是我們出家人,我希望你們同修留意,也把它印成小冊子,口袋裡可以裝。《十善業道經》,這已經印成小本,《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可以印成一冊。因為《感應篇》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陰騭文》只有七百多字,可以跟《了凡四訓》合成一冊。都印成小冊子,帶在口袋裡,天天要讀,天天要學,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世尊講的,不是我講的,世尊在「淨業三福」裡頭說。
你要知道淨業三福是學佛的基礎。當年韋提希夫人遭了大難,對於這個世間灰心透頂,不願意再住這個世間,想求生佛國,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就是儒家所講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現在這個世間既危又亂,這怎麼辦?移民,我們移民到他方世界去。世尊的教學非常高明,世尊沒有介紹她到哪一個世界去,世尊把諸佛的剎土,用他的神力都變現在她面前,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讓你自己看,讓你自己選擇。韋提希夫人看過之後,向釋迦牟尼佛說:我看到諸佛世界,還是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好。請求世尊教她怎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歡喜,她真選對了。在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那就是說淨業三福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不具備這個條件,即使教你方法也不能往生。又何況世尊在淨業三福末後說了一句,他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重。三世諸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你要想作佛,這是作佛的正因,這能疏忽嗎?我們今天有沒有具足?
給諸位說,淨業三福第一條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看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不是《弟子規》?你們想想對不對?《弟子規》就是落實這兩句,沙彌二十四門威儀也是落實這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印光大師教我們,《感應篇》、《陰騭文》、《安士全書》就是這兩句的落實;在沙彌,那就是十戒,十戒就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後頭兩句的落實。《了凡四訓》是基礎的基礎,這一門課程的目的是教我們深信因果,明瞭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你說這個課程多麼重要,我們不在這個地方扎根,你的一生肯定落空。所以這個基礎課程,希望同修們留意,我們印小冊子,希望排版排得很精美,這個小冊子做的品質要做得好,人人看到人人歡喜,人人看到人人愛,度無量眾生。這個小冊子一翻開,第一篇裡面就印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總綱領!祖師大德給我們選的這些課程,都不離這個綱領。
在第三條裡面,「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我們選擇的是《無量壽經》。「深信因果」,我們在初學,初學,《了凡四訓》就可以。有《了凡四訓》的基礎,我們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印祖教我們這三部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一半就是《陰騭文》的註解,註得非常詳細。他教我們用這三種書做基礎。我們有沒有認真學過?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學教不開悟,不要講大開圓解,小的悟處都沒有;念佛,功夫成片得不到;參禪,不能得定;學密,不相應。這是什麼原因?統統是沒有基礎。不是說你不用功,不是說你沒有這個心。你真有這個心也真用功,可惜你沒有基礎條件,所以你一事無成。
我今天在此地特別為大家強調印祖的心傳,禪宗裡面講「傳心法要」。我也跟諸位說了多少次,印光大師的傳心法要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四句是他老人家的傳心法要。這四句說老實話完全落實在《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真的落實在這裡。後面兩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淨土五經一論,無論你依靠哪一種經論都成就,你基礎夠了,條件有了。
真正修行的道場,在現在這個時代,印祖說得好,小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我是愈想愈佩服,愈想愈讚歎,對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對他五體投地。就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誨去做,沒有不成就的。老人家說了一生,到處勸人,沒人相信。我們發心我們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我很想建一個小道場,住眾,四眾同修在一起共修,可以,但是總的人數絕不超過二十個人。我們建這麼一個道場,試驗試驗看,把印祖的教誨我們來做試驗。
日本岡山趙居士,這幾天在我們這邊參學,他很想在日本建一個道場,我就是這樣建議他,建小道場,將來人數絕對不超過二十個人,把印光祖師的教誨落實,那真正叫無量功德。你在日本建這樣一個小道場,這小道場雖然小,世界第一,這還得了!無比殊勝功德利益,你真成就了。十方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道場大、人多不是好事情,為什麼?人心浮動,彼此猜疑。從前的大道場,人家都有基礎,行;現在連《弟子規》的基礎都沒有,人多口雜,每個人妄想都不一樣,難辦。所以人是愈少愈好,二十個人是到極限。那最理想的?最理想我跟你講是十個人,最理想的。早年覺明妙行菩薩十二個人,各個成就。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要小。你要不是細心觀察,深思教誨,你不了解祖師的真實義。只有細讀深思,還得長時薰修,才發現到這個教誨了不起,確實能夠普度末法一切眾生。
所以有人問我:法師,那要是同修太多了怎麼辦?太多,建兩個道場、建三個道場。道場跟道場之間,就像古人所說的小國寡民,各人修各人的,不相往來。為什麼?人心是定的,定能生慧,慧就增高你的品位。至於學教,我們現在講佛學院,我還是主張小國寡民。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那個時候在台中蓮社特別開了個班,叫經學班,專門學講經的學生二十幾個人。學成功的、會講的、能上得了台的,大概是三分之二,這個成績很可觀。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用什麼方式?私塾教學。跟現在學校上課不一樣,私塾教學,我是接受這一種訓練出身的,小班覆講,叫覆小座。這佛門自古以來培養講經的法師,用這個方法,覆小座。我們是這樣出來的,有效,非常有效,學習的情緒非常高。從小部經到大部,從淺顯到深奧,有次第。這是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就在我們這小小念佛堂,這十幾、二十個人當中,可不可以培養?可以同時並行,有那麼個兩、三個人,有能力學教的。
學教確實要具備基本的條件,這個基本條件不外乎兩樁事情,一個是你有好的記憶力,你能記得住;第二你要有理解的能力,我們一般講悟性。你有記性,你有悟性,只要具足這兩個條件,那你就可以學教。沒有這兩個條件,就很難。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得到老師的愛護,實在講我是具足這兩個條件。老師給我講的這個東西,在一個星期之內,時間久了會忘掉,這叫博聞強記。我的能力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要是覆講的話,至少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記憶力好,不需要用筆記,聽了之後就能記得。我還有一點悟性,能夠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我不敢講,聞一知二、三,我有這個條件。
遇到這樣的人要勸導他學教,續佛慧命,這是傳法的弟子。沒有這個條件,你想傳給他,他接受不了,他沒有這個能力。當然無論是學教,無論是念佛,德行是基礎。那要是沒有德行的話,你學了教會講,你造的罪業更大,將來肯定欺騙信徒,自己墮落在名聞利養裡頭,那個果報就不是極樂世界,那果報在地獄,阿鼻地獄。所以德行要細心觀察,沒有德行,就是具足這兩個條件,記性好、悟性好,都不能傳。傳了什麼?將來害他,不但害他,也害了佛教。所以最基本的還是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德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的佛法,各宗各派普遍都衰了,都沒有人才。我們在此地建立淨宗學院,在建院那一天我就想到,我們不但要培養淨宗人才,甚至於各宗各派的人才我們都要照顧到,這是最初建學院的構想,我就寫出來。有想學天台的,想學法相唯識的,我不能教,沒有時間教,我要去請老師。可是今天這老師到哪裡去找?學天台的,我還曉得有一個好老師,這是台灣會性法師。我提這個法師,我重視他的德行,我跟他共過事,我非常佩服他,這是個好法師。今年他大概也有七十多歲,他小我幾歲,也七十出頭了。法相唯識,過去我認識一個演培法師,他老人家過世了。現在找各宗大德相當不容易。我們是希望佛法,這個中國的佛法十個宗派都能夠復興。當然我接觸外面的時間少,接觸的人更少,我相信中國大陸人多,一定還有續佛慧命的人,可惜我們沒有遇到,沒有聽說。我們要聽說,我們一定去拜訪、去參學;遇到,我們一定要啟請,請他出來續佛慧命,這個重要!所以有很多人對我誤會,認為我這一生當中只弘揚淨土宗。我本身學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這一生唯一的目標。但是我對於其他各個宗派,我尊重,我留意,我沒有接觸到。所以有人給我介紹,我歡喜。
佛法要全面復興,這對社會、對眾生才有真實的利益。不但佛法要興,世界上許許多多好的宗教,我們都希望他們能興旺。這什麼道理?你要記住「次第為開示」。他是屬於某一種根性,要用某一種方法來教化他,不是一個方法。正如同佛法裡頭不是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世界上所有其他宗教也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不在外。這理跟事都要通達明瞭,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所有一切宗教,日本中村康隆老和尚說,他說得好:統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耶穌,是的;穆罕默德,是的;摩西,是的,統統都是的。說得好!我這一次在日本,很可惜,他住在病院,他今年九十九歲。前幾天我收到他一份小禮物,他寫了幾個字送給我,他對我非常好,我非常尊重他,我們許多看法都相同。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的第二首:
【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
這首偈意思很深很難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四偈中」。這就是從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這四首偈。這首「歎菩提永絕二我德」,這是這首偈子裡頭所說的重點。菩提,在此地我們把它稱作覺性,覺性裡面永遠沒有二我。這個「二我」就是法相宗裡面所講的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或者簡稱叫人我、法我。我是體的意思,人沒有自體,一切諸法也沒有自體。我跟法這個現象怎麼來的?這個現象是因緣所生法,緣生法。緣生無性,無性之性就是此地所講的菩提。
清涼大師《疏》裡頭接著說「謂二我之見」,就是這兩種我的見解。「必因於身」,為什麼你會有這個錯誤見解?都是因為有個身。這我,我有個身,於是乎把這個身當作我。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很多次,你要問究竟講多少次?我都記不清楚,常常講。這常常講算不算累贅?不算。為什麼?我們還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幾時你真的覺悟,真的覺悟,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這個身是什麼東西?身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所有的。要知道,我不生不滅,我不來不去,這有生有滅這個身怎麼會是我?就好像這個衣服一樣,衣服穿一個時期破舊了,不要了、丟掉了,再換件新的。衣服有生滅、有壽命,我不生不滅,我沒有生滅,衣服有生滅。我沒有生滅,這個身體有生滅,身體跟衣服一樣,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張衛生紙是我的,它有生滅,我只用一次就丟掉,它壽命短;衣服大概穿個幾年,壽命比衛生紙長;這個肉體可以用幾十年,比衣服的壽命又長,不管壽命長短,它不是我,它是生滅法,我不生不滅。
我在哪裡?我就在我所有的這個身體裡面。哪一部分是我?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他教我們自己去觀察、去思惟,我們生滅的身裡頭有不生不滅的性,性不生不滅。性不是物質,性沒有形相,但是它起作用。它在眼,它能見,所以能見是性不是眼,眼是個工具,這個要知道。它在這個工具裡頭起的作用就是見。就像什麼?像我們現在攝影機的鏡頭,它能見,它把它所見的統統記錄下來,儲藏在這個錄相帶上。現在的電子攝影機儲藏在電晶體裡頭,在這裡它起作用,它能見;在收音機裡面它就發聲音。就像是在耳就能聽,在鼻它能嗅,在舌能嘗,在身能觸。這些作用是性,這是真我,身是假我。
身有生滅,我們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楞嚴會上世尊給波斯匿王講這段經文,《楞嚴經》前面「十番顯見」,給你講見性不滅,不滅就不生,不生不滅是真的。我們六根有生滅,這有生有滅是假的,這不是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電器一樣,電不生不滅,遍虛空,這個現象很普遍,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用一個小的無線電的收音機,現在都做得很小,裝在口袋裡頭,我們頻道一打開,你看看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能聽到廣播,說明什麼?說明它廣播的這個頻率是遍虛空,我們在虛空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收到。我們把這個收音機的機器比作這個身,把這個電波比作性,這樣大家容易體會。性在哪裡?性無所不在。我們身無論在什麼地方,起作用是性,這要分清楚。就是身有生滅,緣聚緣散。就好像那個收音機一樣,它是許多零件組合的,你把它拆開來,拆開就收不到,那散掉了;你把它組成之後、裝成之後,它又起作用,它又能收到。身是緣聚則有,緣散則無,但是那個性,緣聚的時候它有,緣散的時候它還是有,它沒有生滅。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去體會。
我們今天用電視機來收看全世界電視的頻道,全世界電視頻道它的音聲、它的色相在哪裡?已經變成電波,也是遍虛空。從發射台發出去之後,遍虛空。哪個地方有這個機器,就是有這個身,它就起作用。電視機我們曉得也是許許多多零件組合的,你把它拆開,它就收不到;組合起來,它又起作用,它又收到。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身就像機器一樣,許許多多零件組合起來的,這一組合,眼會見,耳會聽,鼻會嗅,舌會嘗,意會知,身會觸,它就起作用,起這個作用,這是性。
為什麼知道性不生不滅?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很有趣,他問波斯匿王,他說:大王,你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大王告訴佛,他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在恆河邊上有個神廟,去燒香拜神的時候帶他去。他說那個時候我第一次看到恆河。那佛就問他,十年之後,你再去看這個恆河,現在問你,你能見這個能力有沒有改變?他說沒有。不但十年,我這個見(能見)跟三歲的時候沒有改變,就是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今年,今年他六十二歲,他說:我六十二歲,我見恆河這個見沒有改變。佛就講沒有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我們六根的能力,能見、能聽、能嗅、能嘗,沒變。但是有人說我年歲大了,老花了!老花不要緊,老花是什麼?你機器有了故障,你配個老花眼鏡,不就又可以很正常嗎?說明你的見性真常,它不變。我們的身體,你就曉得隨著年齡老化,視力減弱,聽力也減弱,老年人聽東西不行,戴助聽器,戴了助聽器又聽得清楚。這見性沒有生滅,是你這個機器老化。機器有老化就是機器有生滅,你的見性不生不滅。
波斯匿王在這裡明白了,很歡喜!歡喜什麼?我身有生滅,我的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是我,身不是我。他聽了很高興,才曉得自己真的我沒有生死,生死就像換件衣服一樣。世尊這番開示,他從這裡覺悟到,這個覺悟並不深,但是他對於生死這樁事情明白了。所以叫了生死,了是明瞭,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你不明瞭,這一講給你講清楚,明瞭了,了生死。了生死對於生死沒有恐怖,對於生死這樁事情,以平常心來看待,完全沒有恐怖。知道生死是身不是靈性,靈性永遠不生不滅。六道裡頭輪迴,靈性去輪迴,不是這個身去輪迴,身不會去輪迴。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事情?要把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第一等聰明人。這是正事,為什麼?其他是假的,身是假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假的。這佛法裡常講帶不去的,帶不去的都是假的,帶不去的都應當要放下。帶得去的,這個要留意,要認真去學習。佛給我們講,不生不滅這是真的,能夠跟著你的靈性,帶得去的是善業、惡業,這是什麼?這習氣。習氣是影響你來生,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你永遠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捨身受身就是我們剛才講穿衣服。我懂得這個道理,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那我來生受身,這身就好,我這一生做人身,來生就生天!天有二十八層,我要好好的認真修學,我一世一世往上升,這就對了。
如果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一昧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那你就不免造罪業。罪業造多了,你來生往下墮落,你就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你就會得這些身。什麼人主宰六道輪迴?沒有人主宰,是你的業力在主宰。天王、閻羅王有沒有?有。他是個辦事的,他大公無私,秉公處理。你行善,他接引你上天堂;你造惡,他送你下地獄。他並沒有權限,完全憑你的業力。你的業力才是因,真因,他是個助緣而已,公正無私,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註解裡頭告訴我們,「今觀於身」,這是教導我們,你仔細觀察,觀察自己的身。「若我即陰,我即生滅,若我異陰(就是我不是五陰),以何相知,故但妄情,曾未暫有」。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佛講經說法總是用歸納,為了講經說法方便起見,大家容易理解,用歸納,把我們這個身體歸納為五大類,這五大類叫五陰。陰是什麼意思?陰有蓋覆的意思、障礙的意思。這五大類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五大類如果再分可以分成兩大類,現在人講物質、精神,把它分成這兩大類。佛法分得細,物質就是色,色是物質;受、想、行、識,這四類合起來就是精神。人光有這個肉身,要沒有受想行識,這個人就是死屍、死人,那不叫做人。如果有受想行識,沒有這個色身,我們叫他做靈鬼,他沒有身。所以必須他組合起來,有色身,色身裡頭又有受想行識。受是什麼?感受;想就是妄想,你有你的看法,你有你的想法;行,這個字比較難懂,行是念念相續不斷;識,識是根本,就是唯識所變。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是十法界能變的那個能量。為什麼會有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就是識在起作用。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
實在講受想行識,全都是識。受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它能跟外面境界感受,色聲香味觸,它能感受,所以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後面那個識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叫本識。佛法裡頭說「來先去後作主公」。人投胎,第八識先來,人到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走,所以來先去後。一般世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把它當作我,很多很多,誤會,以為那個是真我。那還不是真我,真我是性不是識,就是唯心所現,那個能現的是真我;唯識所變,所變的不是真我,所變的是妄想。這個地方清涼這裡講得也很清楚,「故但妄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個五陰能相知,五陰都是生滅法。所以這裡叫你細細觀察。
《般若心經》,觀世音菩薩為我們示現,示現得很妙。你看《心經》前面「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自在?你要是會觀,你要能觀,你就得自在,你就解脫。你不會觀,你就不自在,你就被煩惱繫縛。你在這個虛幻不實境界當中,以為是真實的,起心動念;不可得的裡面,你想得到,你不叫自找苦吃嗎?世尊當年在世,用了二十二年講般若,幾乎在他一生講經說法當中佔去一半的時間,那我們就曉得這一分東西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教學主要的課程。般若是真實智慧,現在《大藏經》裡面,也是這一部經最大,六百卷。我們曉得《華嚴》才八十卷,它六百卷,比《華嚴經》足足多六倍。這樣一部大經,我們要問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最簡單的一兩句話告訴我,這部經講什麼?
我也跟同學說過,這部經我們把它總結四句話,三四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般若經》就講這個事情,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你認為有;不可得,你在裡頭要得;畢竟空,你以為是不空。你全搞錯,所以你在裡頭起惑、造業、受報,冤枉!迷惑是冤枉,造業也是冤枉,六道輪迴也是個冤枉事情。所以佛說可憐憫者,真可憐。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那夢裡就是不覺,迷而不覺,這就有六道、有十法界;「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正覺悟了之後,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那一真法界是不思議境界,就是這《華嚴經》上講的華嚴境界。
所以菩薩教我們觀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是淺般若,甚深智慧來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照見五蘊皆空」,真正見到了,五蘊不是真的,是虛幻的,就是我們講剎那生滅,剎那不住,幻相,它不是真相,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世出世間一切苦都沒有,為什麼?他明白,他知道這一切法的真相,無所有。這現相是什麼回事情?現相是情執。所以一切法,大乘經上佛常講從心想生;心想不是真的,真心沒有想,真心離念。起了念頭那個心就叫識,就是五蘊裡面的識,這個心裡頭有念頭就叫識;沒有念頭,真心,真心沒有念。起了念頭,妄心,妄心有念,真心沒有念,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諸佛如來無念,法身菩薩無念,無念是真正聖人,無念就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但是他會到十法界來,也會到六道來,他為什麼來?眾生有感,他就來應。他來應的時候有沒有念?還是無念,所以他才能教你。他要是有念,跟我們一樣,他就不能教我們。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應化在三途,永遠保持無念,高明處。就是永遠保持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永遠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現身在這個世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得大自在,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所以他住哪裡?我們前面讀過,他住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們凡夫住生死,搞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住涅槃,他真的住在那個境界裡頭不生不滅,他不到六道來,他厭惡六道,怕被六道染污。所以他不度眾生,這小乘,自了漢!自己得到好處不肯幫助別人,所以他住涅槃。
佛菩薩大慈大悲,生死涅槃兩邊不住,兩邊不住就是兩邊都住。你看現相,像釋迦牟尼佛,像我們中國很多祖師大德,我們知道是佛菩薩應化再來的。他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他有身,跟我們一樣穿衣吃飯,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教學,這他不住涅槃,他現身。雖現身,跟我們講經說法,他說而無說,他為我們示現,現而無現,無現而現,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心裡頭確確實實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這是什麼?這住涅槃。這叫無住涅槃,這個才管用。我們前面一首偈子念到的,在上一章百界裡頭最後一首偈子,「示入涅槃,不妨神用」,這是大乘。大乘可貴,小乘不可貴;自己證得,不利眾生,與眾生毫不相干。大乘不一樣,自己證得之後還會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
所以你這樣一觀察你就曉得,我跟五陰有連帶關係,但不是一樁事情。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電視的畫面,畫面裡面的現相、音聲,跟這個機器,跟這個電視機有關係,不能說沒有關係,但是它是兩碼子事。怎麼是兩碼事?我們把電視機砸碎,破壞了,這現相沒有了。沒有了,這個電磁波在不在?在,跟它不相干。你再換個電視機,頻道一打開,它又現相,又現出來。這就說明我這個機器有生有滅,這個頻道不生不滅,頻道,電波遍虛空,我們的法性亦復如是。我們一般人講靈性,我們的靈性遍虛空法界,就跟電磁波一樣,比電磁波的能力還大。電磁波產生物質的能力,它有限;我們這個能力是真如本性的能力,無限。電磁波在發射台裡頭距離近,它的波就強;距離很遠,它的波慢慢就微弱。我們的心性遍虛空法界沒有強弱之分,永遠是遍虛空法界,這是自己的心性。你真正覺悟到,什麼是我?遍虛空遍法界是我,是我的性,這真我。那你要講現相,現相也是遍法界遍虛空所有一切現相,大的這是星球、星系,小到微塵,都是我自性變現的現相,所以叫法身。法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法身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相分,真心不生不滅,變現出來的這個相分也是不生不滅。
我們所看到六道裡頭輪迴的現象,這經上講得很清楚,那就是緣聚緣散。在這裡頭你微細去觀察,緣聚的時候相不生,緣散的時候相不滅。為什麼?相是假相,緣聚的時候沒有,緣滅的時候也沒有。這樣你就不著相,你對於所有一切現相,你用平等心去看,你不會起分別,更不會起執著。因為相是妄相,只有迷惑顛倒的人才會執著它,才會取相;覺悟的人他怎麼會取相?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你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何等的自在!
所以他這裡教得好,叫你觀察,如果我就是五陰,那我就有生滅,五陰有生滅。如果我不是五陰,那就不是五陰相。所以這《疏》裡頭講「以何相知」,《鈔》裡頭講得更詳細,講得更明白「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如果無有我,怎麼會有我所?有我所,那一定有個我,沒有我,哪裡來的我所。這後面說「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這段是《中觀論》裡面的文字,清涼大師在此地引用。這一段說明「我我所」,這是九法界眾生堅固的執著,所以生生世世沒有辦法脫離輪迴,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不執著,輪迴就沒有了。
這後面有解釋,請繼續看這解釋。「釋曰(這解釋說),上中論意」,前面這個文章是《中論》裡面的文字。「正觀於身五陰之法」。實在講,這段我們可以把它用來解釋《心經》裡面這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上這兩句,《中觀論》上就講得多,就講得很詳細。正觀於身五陰之法。你正確的觀察,觀察的沒有錯。「而如來品五蘊上求如來,亦能就於我及我所說,即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了二我本自空寂,則見法身湛然常住」。這幾句話重要。這是教我們自己回光返照,觀察自己身心的現象,就是佛提出這麼一個大綱,五陰。
五陰,色法,色是物質,色法有四個現象,叫地、水、火、風,四大。這常常講四大五陰。四大就是色法,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物質,你看看這佛經裡面講的科學,跟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一樣,只是說法不一樣。物質的現象,再小的物質,現在我們講到原子、電子,講到粒子,講到夸克,這是最小的物質。這最小的物質,佛說它有四個現象,或者說它有四種特性,第一個它是一個物體,用地來代表,地代表物體;它有溫度,溫度用火代表;它有濕度,濕度用水代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在動,它有運動,動用風在代表。所以地水火風是說明,只要是物質它一定有這個現象。這個科學現在發現出來,科學裡頭不講地水火風,但是他承認是個物體,物體就是地;他說帶陽電,陽電是火大;他說帶陰電,陰電就是濕度,就是水大;他也講是動的。你看看科學到現在用精密的儀器觀察出來,佛在三千年前隨口就說出來了。
物質不是真的,緣聚現相,緣散相雖然沒有了,但是那些物質沒有滅,所以緣聚不生,緣散不滅。物質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不是,剎那生滅。我們前面用很長的時間跟諸位做過報告,幾乎生滅同時。現在科學家對這個事情也愈來愈清楚,科學家今天承認肯定物質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跟佛法說的就一樣。《楞嚴經》裡面講的物質現象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為什麼聚集現的相?佛法講緣,總的說這個字。細說,《華嚴經》上講的無量因緣。任何一法,無量因緣,沒有偶然的,沒有無因的。所以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通常佛講緣給我們講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把無量因緣分為這四大類,叫四緣生法。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方法,我們要是善於運用,會觀察,你才真正觀察到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恭喜你,你就成佛,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首偈我們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留到下一堂接著再講。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6: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