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2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二七卷)  2004/1/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27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或見勝丈夫,具足大悲心,轉於妙法輪,度無量眾生。】

  清涼大師教我們讀這首偈頌要參考「離世間品」,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看這段經文才真正能夠知道佛菩薩的大悲心。轉法輪就是講經教學,這教學具足身語意三業,像我們這《華嚴》大分,第二個單元第一會,十信菩薩會,我們讀過的「名號品」是說如來身業,「四諦品」是講如來語業,教化眾生的內容,「光明覺品」是如來的意業。身語意三輪教化,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尤其是意業,念茲在茲,念念不忘,於一切眾生機緣掌握得非常好,決定沒有空過。我們凡夫感到不可思議。其實凡夫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性德的起用不可思議,絕對沒有絲毫意思夾雜在其中,有一點點意思夾雜就錯了,在佛法裡面講就迷了。這個事情想不通,到底是什麼個道理?

  實實在在不思議事就在眼前,眼前我們從來沒有留意過。我在講席裡頭常常用的比喻,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不思議,跟如來三輪教化這個不思議有什麼差別?你說我們這一個人為什麼有眼睛、為什麼有耳朵、為什麼有鼻子、為什麼有五臟六腑?誰去造的,怎麼造得這麼巧?整個身體包括每個細胞真的做到了不多不少,少一個就有缺陷,多一個是累贅,這真正是精工巧妙製作的產品。這就是法性,法爾如是,沒有一點意思加在裡頭。一點意思加在裡面,這人就生病了。所以人為什麼會老?為什麼病?為什麼會死?沒有別的,你夾雜的意思太多了。這修道的人為什麼他不容易老化,不容易生病?偌大的年紀,古人形容的童顏鶴髮、飄飄欲仙,是什麼原因?他夾雜的意思少;我們凡夫很容易衰老,是夾雜的意思太多,就這麼回事情。

  諸佛菩薩,再跟諸位說,色界天人,無色界沒有身體就不必說了。色界天人十八層天他們以禪定功夫得力,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起現行;它不是沒有,它不起作用,禪定功夫得力伏住了。所以他沒有生老病,只是壽命到的時候他還是免不了要死。他的生是化生,不是胎生。為什麼他的相貌永遠不會改變?沒有別的原因,他沒有意思,就是說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的身是法性身,大乘經教裡頭常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色界天的身也不離開這個原則,心現識變,但是他的功夫,就是把識能控制住。六道凡夫難,特別是欲界妄想雜念、煩惱習氣嚴重,所以很容易看到老化。年歲並不大,老化了,三毒煩惱嚴重,這三毒就是貪瞋痴慢。嫉妒、瞋恚嚴重的人多病,這細心觀察就知道了,清心寡欲的人少病。病有因有緣,心地清淨能真正放得下,緣勝,雖有因他沒有緣,果不會現前。佛教人,這經上常常講一切萬事萬物的生起,佛講緣生,他不講因。由此可知,緣真正關係到果報。因為因沒有辦法控制,緣有辦法控制,所以佛重視緣很有道理。

  現在我們再繼續看「離世間品」的經文,第九句,「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這樁事情我們要知道,修行是永恆的事業,利益眾生也是永恆的事業。這事業沒有退休的,這事業沒有度假的,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不中斷,不但這一生不中斷,生生世世盡未來劫。所以要發長遠心,自行化他,教學相長,才能把自己提升到究竟圓滿。證得究竟圓滿之後,不要忘記普度眾生。

  度眾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演,無數次永遠的在重複表演。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表演。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次來表演是第八千次了,諸位要曉得在這個世界他來表演是第八千次,他方世界不說,單單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如是表演八千次。我們一般人會想到這太麻煩了,常常這樣做不厭煩嗎?他永遠不疲不厭。這是成了佛以後的事情,沒有成佛,在菩薩位次上來講也是不斷重複,但是那個幫助自己品位向上提升。能做如是表演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就像《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麼現佛身,肯定是八相成道,要現這個現相。

  我們曉得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到妙覺,他在法界虛空界要表演多少次?給諸位說,不止八千次。而且表演的處所遍法界虛空界,前面讀過了,不是分身,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這樣的表演自行化他,給諸位說,不夾雜絲毫意思在裡頭。還夾雜一點意思,那是十法界的佛菩薩,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見思煩惱斷了,永遠斷了,塵沙煩惱也永遠斷了,無明煩惱開始要破一品,所以他剩下來的就是四十品無明。這四十品無明要怎麼斷法?那就是普門示現,破四十品無明證到妙覺位,究竟圓滿的佛果。

  成佛之後,像諸佛如來一樣大慈大悲,『具足大悲心,轉於妙法輪,度無量眾生』。以前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時候兌現了。我們讀這個經要懂意思,要知道怎樣學習,果然能夠隨文入觀,隨著《華嚴經》分分、卷卷學習都能夠落實到生活當中,這個經讀完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正如同在學校讀書一樣,《華嚴經》這本教材是學校完整的課程,從幼兒園到博士班,十信這是幼兒園,我們現在念的這一段。十住小學,十行初中,十迴向是高中,十地大學,等覺研究所,妙覺就是博士學位拿到了。你們看看《華嚴經》是不是完整的教學?所以才叫根本法輪,圓滿法輪。龍樹菩薩所傳的,他在龍宮裡面看到的下本,中本、上本我們這世界的人沒有能力接受,分量太大了。這個下本,我跟諸位講過不少遍,是《大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像我們的《四庫全書》一樣,《四庫全書》是大本,目錄提要是下本。所以,字字句句都是大經裡面一個課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真正體會到,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學要有耐心,為人演說更要有耐心。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都在學習,學習從來沒有間斷過。

  經文這裡說得好,「於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很長很長的時間,「說法不斷」。這個地方是講的如來究竟果位,證得究竟圓滿果位尚且如此,那沒有證得的法身菩薩更不必說了。我們今天法身沒有證得,消息也沒有。法身菩薩還要這樣勇猛精進,那想想我們自己怎樣?不精進、不真幹你怎麼會有成就!李老師常常講,我們聽到耳熟,你這一生當中不真幹,你就不能往生,你要不能往生肯定是長劫輪迴。雖然在這一生當中,你種了些佛法種子,這些佛法種子,當你壽命到的時候用不上力,所以,該怎樣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些話是最重要的警惕,警告我們一定要真幹。真幹就是真信、真解、真行,依教奉行,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要知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裡,只許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的萬萬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夾雜,夾雜就是破壞自己的功夫。

  再看末後這一句,「十者隨所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法」。這一句是講教學的成果,你看看佛菩薩教學,跟他學的這些學生們,能生起「根」是五根,「力」是五力,「覺」是七覺支,「道」是八正道,禪定、解脫、三昧。這幾個字,把大小乘一切佛法裡面的果德統統包括盡了。什麼樣根性的人得什麼樣的利益,沒有空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後面兩句,「後二時遠益高」。第九句「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時遠;第十句講利益太高了,這個利益一個比一個高。那我們要記住,我們最低的利益要做到五根,如果我們這個利益都得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了。可是你要知道五根前面還有,還有三科十二個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什麼這裡沒有說?那是幼稚園的,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從小學講。

  這樣你就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正助雙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修。助修的是什麼?助修的就是前面這三科。我講《彌陀經》,講三十七道品講得很詳細。我講得淺顯,跟古人講的有點不一樣。我說的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真幹,四如意足是放下。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行不行。所以最初方便是看破放下,真幹,真幹是斷惡修善。

  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不是上善,念佛不能往生。能看破放下,真幹的人,雖不是上善也差不多。所以你有個中等善就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佛來接引先放光注照,佛光一注照這是加持,就把你的中善提升到上善,把你念佛沒有成熟的功夫提升到成片。你念,念沒有成片,但是距離成片不遠了,要有這個功夫,那佛光一注照就把你提升到成片。功夫成片、具足上善,你往生的條件具足。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具備一半的功夫,佛菩薩加持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所以你要是念到功夫成片,你往生的時候決定是事一心往生;你念到事一心往生,你往生的時候一定是理一心往生。為什麼?佛力加持,把你功夫提升一倍,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十方諸佛讚歎,讚歎的道理在此地。我們要不認真、不努力這就不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在經上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還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三十七道品,我們要知道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前面念的「四聖諦品」,《華嚴經》的四聖諦是無量四諦,三十七道品在《華嚴》裡面也是無量道品。名目完全相同,這七科三十七個名詞完全相同,跟小乘一樣,裡面的意思跟小乘完全不相同,一定要知道。這個三十七科,科科裡面含無量義,所以這利益就太高了。

  接觸佛法,確確實實能夠隨文入觀。菩薩三慧,二乘、凡夫講三學;三學是戒定慧三學,菩薩是三慧,三慧能入,三學不能入,三學在這裡打基礎。三慧能入,入什麼?入佛知見,入佛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藏世界。三慧能入,誰有三慧?法身菩薩。跟諸位說,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都沒有,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三慧是聞思修三慧,它不像戒定慧,戒定慧有高級、有低級,高級的裡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低級的,像我們現在所修學的,你學戒,戒裡頭沒有定,沒有慧;你修定,定裡頭有戒,有定共戒,但是沒有慧。不像法身菩薩的三慧,聞思修。

  聞思修是一不是三,當中沒有界限,這一定要懂。聞是什麼意思?聞是接觸,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一個聞做代表。佛講經說法是以音聲為佛事,佛用口講,我們耳聽,用聞來代表。眼見,佛示現現相,放光現相,我們眼看,眼接觸到也叫做聞,所以它代表接觸。接觸不迷,不迷就是修,不生煩惱;也就是說他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修。這一接觸明瞭,樣樣都明瞭,明瞭用思做代表,所以接觸就明瞭、就不迷。《華嚴經》上的對象是法身菩薩,這經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不是對凡夫說的,他們用功就是聞思修三慧。所以聽佛講經,聽佛在表演,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明煩惱漸漸斷了,智慧不斷向上提升,證得究竟圓滿果位。他聽完十信這一會,他的十信就圓滿,就進入初住。佛把十住講圓滿了,他十住也圓滿。佛講到哪裡他就提升到哪裡,佛把等覺講完他就成佛。真正是前面第六句所講的,「所有言說皆不唐捐」。

  佛陀說法,字字句句都令聽眾得無比殊勝的利益,讓他節節上升成就無上道。我們看了確實生起無限嚮往之心。這個境界我們是決定做不到,但是這真的做不到,相似可以。這相似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天有進步,這行。每天,我們說每天很難,一星期。我們用一星期一星期做單位,這個星期煩惱、妄想比上個星期要輕了一點,智慧比上個星期要長了一點,你的功夫就了不起,你確確實實是在進步,沒有退轉。每個星期不一樣,我相信你法喜充滿,我相信你往生很有把握。我們再把這個功夫降一等,一個月,以一個月做標準,一個月比一個月有進步,往生就有把握。你會有堅定的信心,你一點都不會有疑惑。這修行真正關鍵之所在,就在放下。凡是功夫不得力沒有別的,放不下。

  放下,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擺在面前該做的要做,不能不做。你要不做,你會破壞佛法,破壞佛法就有過失。怎麼叫破壞佛法?讓社會大眾說學佛的人都很消極。佛消極嗎?有人曾經問我,我跟他講事實。我問他,釋迦牟尼佛在世是幹哪個行業的,你知不知道?他出家了,出家也幹事,他幹的是什麼事?他沒有領著大家天天燒香拜菩薩、拜神,沒有,從來沒有過,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是社會教育工作,你想對不對?就像孔老夫子一樣教學,一生從來沒有休息過。他的教學,我們在經典上,經典記載的,沒聽說釋迦牟尼佛放個寒假、暑假,沒有。從來沒有放過假,天天幹,每天講經說法八個小時。從示現成道,三十歲示現成道開始講,講到八十歲入滅,這大家都知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有間斷過,天天在講,一天講八個小時,這是一位社會教育工作者。你們想想今天從事於教育工作的,哪一個當老師的每天上八個鐘點課,上四十九年不中斷的,你說他消極,你不叫冤枉人嗎?這叫消極?那這叫消極,什麼叫積極?實在講找不到比釋迦牟尼佛更積極的。話不能隨便說,隨便說有罪過的。

  所以佛法,現在講佛教,講佛教也行,佛陀教育,我們是把它看作社會當中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怎麼說它是多元文化?釋迦牟尼佛教學,學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許許多多當時印度一些宗教徒都來跟他學。世尊這點高明,沒有說叫你放棄那個宗教來跟我學,沒有。你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你看到後面的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這是婆羅門教,他是佛的學生,還是婆羅門的身分。遍行外道也是個宗教徒,佛沒有變更他的身分,並不要求他變更身分。為什麼?信仰宗教跟來學習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兩樁事,不衝突。我們在《地藏經》上,這大家非常熟悉的,你看到婆羅門女,她是婆羅門虔誠的教徒,她跟佛學習,並沒有放棄她的宗教。所以佛法是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教育,這要知道,我們要認識清楚。

  現在一般人把佛教看成宗教是有問題,這是對佛教不了解,把佛教看作一般宗教,錯誤了。但是實實在在講,你說佛教是宗教,我也承認,為什麼?在最近,特別是這一個世紀裡頭,一個世紀之前我們比較模糊,就算這兩百年當中,佛教確實變成宗教。對於從前這個社會教育工作,現在大家疏忽了,沒有人在做,都是領眾誦經拜懺做超度,為死人來服務。他不為活人服務,為死人服務,那這就是宗教了,所以現在真的是變成宗教。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替死人服務,完全為活人服務。那個死的人佛菩薩並不捨棄,為什麼?你在哪一道,佛家講六道、講十法界,你在哪一界,你在哪一道,佛菩薩一定示現到那一道去教你。示現在人間,教人,示現在鬼道才教鬼。這大家都曉得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示現在人間是教人的,不是教鬼的。鬼道裡頭有沒有示現?有,我們常常見到佛門的超度佛事,燄口,這大家常常見到的。放燄口的時候,放燄口實實在在講就是請鬼吃飯,就像我們現在搞溫馨晚宴一樣。請鬼來吃飯,一面吃飯一面給他說法,你想想看豈不就是跟我們搞溫馨晚宴一樣嗎?燄口台的對面,用紙紮著一個鬼王青面獠牙,那個鬼王是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餓鬼身度化他們,我們稱為焦面大士,焦面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在餓鬼道的化身。所以在哪一道,他現同類身教化眾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上面講的十句是「離世間品」經文,說轉法輪的體用。下面還有十句講轉法輪的因緣。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八相成道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就是轉法輪。換句話說,佛菩薩示現到人間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學,所有種種示現,只有一個目標,幫助教學達到圓滿的效果。我們知道八相成道的用意之所在,所以對於教學這一項,說的就比較多一些。我們看後面這十句,經文我們念一遍。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這一句,首先我們要把經文簡單介紹一下。「如來應正等覺」,應是應供,正是正遍知,這是如來十種號裡面的兩種。如來也是十號之一,說十號裡頭說了如來,說了應供,說了正遍知,說了等覺,就代表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用這個幾個字來代表。「轉法輪時,以十事故」。後面要說十樁事,十樁事跟前面意思一樣,真正給你講因緣講不完的,所以把它歸納起來舉個例子,說十樁是舉例子說。

  這裡頭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我們一般講給眾生心中種善根,通常一般講種佛種子。白淨法就是善根,白淨法就是佛種子,給眾生種種子來的。「無空過者」,沒有空過的,真的是不捨一人,給你來種白淨法。白是善法,淨是清淨,白淨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就是這些年來我們所提倡的「純淨純善」,純善是白法,純淨是淨法。心要純淨,行為要純善,純淨生智慧,純善生福德,純淨純善福慧雙修。如果有人要來問你,佛教講的是些什麼,你用這句答覆就沒錯。佛教所講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種白淨法,然後你再跟他解釋什麼叫白、什麼叫淨。用現代話來說,佛教給一切眾生純善純淨之法。這一點都不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很多人,有很多對佛教不了解,總是會問問「佛教講的是什麼」,這很簡單。那他要再繼續問什麼叫淨、什麼叫善?他不問就不說,他要問的時候就跟他講,叫觀機說法,這樣就把佛法介紹給他。

  再看下文,「何等為十」,這一句是徵問。下面就說「所謂過去願力故」,十法裡頭這是第一句,過去生中你曾經發了願,你現在成佛不能把你的願忘掉,你發了願總要兌現。所以這是第一個因緣,你為什麼要這樣熱心來教學。因為你在因地,像我們現在學佛,老師總是教你要像過去菩薩一樣,要發四弘誓願,發願。發願之前要修懺悔,懺悔之前先拜佛,先拜老師,拜老師這三皈,三皈是拜老師。拜了老師,老師教你先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從身語意之所生。這偈子教導你要隨文入觀,就要想到過去生,過去、今生造作一切罪業,什麼原因造的?貪瞋痴。皆由無始貪瞋痴,這是因。緣是什麼?緣是身口意。從身語意之所生,緣。

  過去生中有這個煩惱習氣是因,現在有緣,身口意是造惡業的工具,你造了業,當然有果報。所以佛法教學始終不離因果。現在要懺悔,懺悔是這個罪的果報,罪因、罪緣統統要懺。懺悔之後教你發願,發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你成了佛,你這一願要兌現。所以轉法輪在法界虛空界裡面,眾生有感,你一定就有應,感應道交。應化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教導他,教化一切眾生落實你過去發的第一大願,願力不可思議,這是第一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好,這一句「宿因」,宿世的因緣,後面九句是現在的因,我們可以說過去生中這是因,現在世中這是緣。

  第二句,「大悲所持故」。這句我們換句話說諸位就好懂,不失大悲心,持是保持。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廣度眾生,什麼力量在推動他?他這麼認真,這麼努力,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知道現在這個社會世間人,他很努力工作,很認真工作。早年我們居住在美國,不要看別的,就是看我們佛門同修工作得非常認真,什麼原因?總不出名利兩個字。他需要賺錢養家活口,他不能不工作;他還想升遷,職位能夠升高一點,待遇能夠多拿到一些,不外是這個。這是他每天那樣認真努力真正的原因。所以世間是名聞利養在推動。諸佛菩薩這些東西都斷盡,自私自利斷了,名聞利養斷了,五欲六塵的享受也斷了,貪瞋痴慢都沒有了,他為什麼這樣努力,這麼認真來從事這個工作?所以世間人想不通,想不通他就懷疑,你到底是什麼企圖?你的目的何在?其實佛菩薩沒有企圖,也沒有目的,真正推動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永恆的大悲心,大慈大悲這個力量在推動他。

  大慈大悲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你現在沒有了,沒有了是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今天你要是沒有名聞利養,那個工作你就懈怠,你就懶散了。你本來有,諸佛菩薩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間所有的善德,一切眾生無一不具足,只是你迷失掉了,不是真的失掉,迷失,迷就失掉了,就不起作用;覺悟就恢復。所以你自自然然會精進不懈,念佛日夜不間斷。這個人能吃得消嗎?現在還有例子,還有人這麼做。

  我們楊老師上個月到長春去訪問常慧法師,常慧法師在閉關,她去看她。她修般舟三昧,四年沒有睡覺,真的不是假的。不是短時間,四年。她在關房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念,念給我們大家看。這是個女眾,出家比丘尼。我們現在在此地的出家的同學,你看看她再想想自己,為什麼她能我不能?過去我在新加坡,常慧法師曾經有一度想到新加坡來看我,緣不具足,大概簽證拿不到,她很想看我;也聽我講經,好像是錄音帶還是錄影帶,她們那個道場天天播放。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都可以放下,這五種東西佛學名詞叫五蓋,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蓋住,這個蓋就是障礙,障礙住了,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不能透出來。真正有毅力、有決心的人能突破。常慧法師就是個例子,真正有毅力、有決心,她突破了。最初她也是打精進佛七七天,七天不睡覺,日夜的念佛。由一個七再兩個七,三個七,再一百天,居然現在四年沒有睡覺,她這一關突破了。吃東西,她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真正是萬緣放下。所以諸位要是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去參訪,應當到那裡去看看,很值得學習。她示現的這個方式就是很好的榜樣,開始從一個星期七天。

  我還聽說大陸上還有個法師,拜佛,也是晚上不睡覺的。他是拜佛、念佛,一天拜三千拜。三千拜,不是像一般人拜下去速度很快,那是有形式沒有心。具足真誠恭敬心禮佛,禮佛的時候每個小動作都做到,速度不快不慢。李木源居士告訴我的。他是晚上不睡覺的,有些人不相信,在外面看,當然人家沒有他那麼好的體力,很多人輪班,輪班來看,看了一個多星期,果然是這樣的,大家沒有話說。這都是佛法裡頭講的勇猛精進,他能做得到,原因在哪裡?沒有別的,放得下而已。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放不下。對於自己的身體過分的執著,貪戀要好好的保養它,不可以委屈它,殊不知愈保養病就愈多。

  悟道法師到澳洲來養病,沒想到遇到靈媒,城隍附身說他病不能養,愈養愈重,這是有道理,叫他趕快進念佛堂,多多去放三時繫念。所以他來跟我講,他說三時繫念,我們這裡佛七,一節是十個七,十個七最後圓滿這一天放一個三時繫念。他說差不多將近三個月才放一次,現在城隍要他常常放。我說好,我們在佛七當中,每個七最後一天都放三時繫念,這一節有十個三時繫念,這個好,你去做。所以現在山下的佛七,十個佛七,這裡面就有十次三時繫念。城隍提議的,他不能不聽話,果然就沒有病了。這是鬼神來做增上緣。我們想想這些鬼神是不是佛菩薩化身的?非常可能菩薩化身。菩薩要化身化一個人來跟你講,你不相信;菩薩化一個城隍來跟你講,你不敢不相信,你得依教奉行。這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教你什麼方法,他就教你什麼方法,對你一定有好處,消業障,增福慧。所以這第二個因是大悲所持,這所持的時間無限長,確確實實從初發心盡未來際,大慈大悲只有增長,絕對沒有衰退。

  第三句,「不捨眾生故」。實在講這也是屬於願力裡面的一種,你看看你發的願,過去生中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得度的緣成熟了,你能不照顧他嗎?什麼叫得度的緣成熟?就是他能信、能解、能行,這就是緣成熟了。緣成熟了你不去幫助他,那你就是捨棄眾生,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地區,這個國家,這個世界,只要有一個眾生緣成熟,緣成熟一定是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現在證不容易,在淨土裡面講,他這一生確實能往生,往生就是證果,佛菩薩不會不來。你的善根,無量劫來累積的善根成熟了,這是第一等的,他非來不可。第二等的能信、能解、能行,菩薩也要來,雖然不能證,他能行,能行幫助他提升,幫他一把忙,提升他,他就能證,這個不能不來。第三等的緣,能信、能解不能行,要不要幫忙?還是要幫忙,不過這些幫忙大概都是附帶的,主要的對象是前面兩種,能行能證,能行還不能證,幫助他證,這是示現在這個世間主要的原因。第四種能信不解也不能行,當然證更談不上,這是緣很薄的,緣不深,佛菩薩也不捨棄。

  換句話說,在一般教下裡頭講,能信的一定幫助他能解,能解的幫助他能行,能行的幫助他能證,必然是這個道理。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真的叫普度眾生,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得利益,但是得利益確實各個不相同,不是說每個人都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不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可以說就是種善根,那個利益都是無比殊勝,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你有這個種子,你將來才能得度。沒有這個種子沒有法子,佛出世也度不了你,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不信,這沒有法子。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學,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沒有善根的人,就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的,過去生中也沒有接觸過的,這個人真有不是沒有,還多了。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讓他有機會能接觸到。早年我在新加坡講經,那個時代每年我到新加坡去講一個月,有不少年,大概有七、八年的樣子。有一次在街上看到年輕人穿的T恤,新加坡是熱帶沒有四季,它只有一季夏季,長夏,所以衣服都穿得很單薄,衣服上印的圖案是妖魔鬼怪,印的都很不好看。所以我就想到為什麼不印佛像?印佛像,學佛的人有忌諱,總不能把佛像穿在身上,衣服還要洗。為這個顧慮我們印佛號,印「南無阿彌陀佛」,印佛經上好的句子,這個可以。這樣大家穿在身上走出去,讓人家種善根。所以以佛號印得最多,走在外面讓人家一看,南無阿彌陀佛,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都是方便法,讓一切眾生種佛法的金剛種子。我們這樣一做,居然就成了一個風氣,現在我們看很多很多地方在家出家這些同學們,我常常看到,他們也有做的送給我,其中也有印佛像的。

  我們知道佛菩薩大慈大悲,佛法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那就是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眾生跟佛有緣。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就有緣,幾時見像聞聲生歡喜心,他就走進佛門來了。凡事只是問你存心,你發的是什麼心。果然發的是利益眾生的心,這決不是褻瀆佛像,用這個方法接引不少人。在家同學們出門手上拿一串念珠,好,這一串念珠也跟許許多多人種了善根,為什麼?他看到你那串念珠,他馬上就想到阿彌陀佛,至少想到他是佛教,佛這個字就印到他阿賴耶識裡去了。所以提著一串念珠在馬路上走一圈,看到的人統統種善根,誰會做?不捨眾生的人會做,真正有大悲心的人肯做。

  再看下面四句,下面四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四悉檀,請看經文,「智慧自在隨其所樂為說法故」。這在四悉檀裡面的第一個,「為人」,註解裡面講「為人所樂不同故」。這個樂是歡喜,一切眾生喜歡、愛好不相同,菩薩知道,隨順他的歡喜愛好為他說法。智慧自在是能說,前面一段一開端就給我們說,教學說法必須要具備的四無畏、四辯才,這是智慧。這就是前面經文裡面我們所讀的,特別是李長者在《合論》裡頭所講的自心不動智佛,文殊妙慧。自心不動智佛是根本智,文殊妙慧是後得智。這四無畏、四辯才都是屬於文殊妙慧,不能不具足。

  你要教化眾生,你首先要掌握到諸佛如來示現在十法界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你要把這個掌握住。這不但能通一切佛法,還能夠通一切世間法,還能夠通所有宗教,不可思議。這個總綱領,通常也稱之為法印,我們同學都熟悉都能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總綱領。是諸佛,教就是教化的原理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總的原理原則就這十二個字。你們想想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通不通其他宗教?你看看基督教的《聖經》,你看看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你看看印度教的經典,符不符合這三句?符合。符合那都是佛教,這是佛教的印,那個印印上之後都叫佛教,這就叫多元文化,總原則、總綱領完全相同。下面再分支、分派,那就不一樣,但是總綱領是相同的,這我們不可以不懂。

  四無畏頭一個就是你掌握到總綱領,真正掌握到總綱領,你會不會排斥別的宗派?不會了,現在學佛的人最大的毛病,自讚毀他。我學的這個法門,我學的這個宗派,好,其他的都不如,不可以。學佛的人讚歎佛教好,其他的教不如,不可以。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不但是包括佛教不同宗派、不同法門是平等的,包括世間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聖賢教誨都包括在其中,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不容易。如來真實義,不是像你猜想的那麼小圈圈,如來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那個小心量,你怎麼懂得他的意思?常常把佛講的東西曲解了。所以你要懂得法門平等,《新舊約》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平不平等?給你說,平等。《古蘭經》跟《華嚴經》平不平等?平等。我們可以說《華嚴經》講得圓滿,《新舊約》跟《古蘭經》講的是部分,部分跟圓滿的是平等的。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講的是整個樹,他們講的是樹的這一枝,這一個幹,都沒有離開根本,怎麼不平等?本是同根生。

  你要了解這個真正的意思,真實義,還有什麼爭執的?還會有對立嗎?還會有矛盾嗎?沒有了。說一家人說的已經距離太遠了,所以我現在換句話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比一家人親切多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叫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真正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這個人就入佛知見,入佛境界,為什麼?他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既沒有分別,當然沒有執著。所以這個人不是法身菩薩,他跟法身菩薩結了邊緣,做了鄰居,往上再提升一級,他就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怎麼提升法?發菩提心就提升。我們講的五種菩提心真正發出來了,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個心一發出來立刻提升。

  佛法在理上講真的是簡單明瞭,為什麼修學這麼困難?難在放不下。誰肯放下,誰的功德就圓滿了。不肯放下,那沒有法子。所以真修,真修沒有別的,真修就是真放下。菩薩能放下自己,我們常講捨己為人,這是菩薩,菩薩沒有自己。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為人的,不是為自己,眾生有感,他就來了。他不是業力來的,我們講乘願再來。但是,世間人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乘願,以為他還真有意思來的,不是的;不夾雜絲毫意思在裡頭,那叫乘願。夾雜一點意思在裡頭那是妄想,那不是乘願再來的,還是業力來的。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沒有辦法想像。

  所以我也曾經跟大家說過,法身菩薩修行的祕訣是什麼?真的,他一絲毫隱瞞都沒有,經上明明白白說出來,就是不可思議,這是他的祕訣,於一切法沒有思、沒有議。沒有思就是不起心動念,沒有議就是什麼話都沒有,他就契入。那我們是入不了法身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喜歡去想,喜歡去說。喜歡想,妄想多;喜歡說,廢話多。這妄想、廢話怎麼能證果?什麼時候妄想沒有了,廢話沒有了,這人證果了。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5:0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09:14: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4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