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五卷) 2004/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15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三段光照百界偈頌的第二首,第二首還沒講完,後面還有一句。
【或有見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後身。永作人中月。】
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後面這一句,所以「離世間品」最後一卷就是第五十九卷,有詳細說明八相成道的義趣。我們在『初生』這段經文裡面看到世尊給我們說了十句,十句裡面綜合起來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聲聞緣覺,他們慈悲應現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這個偈頌裡頭末後這一句,『永作人中月』。清涼註得很好,「初生時,身如夜月,皎鏡可觀,智猶滿月」,示現的是圓滿的智慧,「清涼照物」,這個物是指十法界有情眾生。顯示出諸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再回來想想,我們跟諸佛菩薩本來是無二無別,今天落到這種地步原因何在?佛要是不說,我們永遠不會想到這樁事情。在這個世間一生沒有緣分接觸到佛法的人,確確實實他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想過這麼一樁事情。能想到不錯了,開始覺悟了,好像石火電光,雖然極其短暫,它亮了一下,這很不容易!無量劫來從來沒有閃過光,這次開始閃了一閃。希望從這之後閃光的頻率次數要增多,光明要增大,這就會有成就。所以我們有這個願、有這個心,諸佛菩薩自自然然就應現來幫助我們,眾生有感,菩薩有應。
這一段講的是八相成道。從「下生」,這第一首偈裡面包括的東西很多,如果我們用《華嚴經》末後這一段經文來引證,總得要幾個小時才能說一個大概。而我們在此地也盡量把它節省,希望我們知道裡頭最重要的義趣,那就是教化眾生。我們前面曾經引用第五十九卷經文初生相這一段,十種生,這個經文十種生,以下就是說明初生相。第一個所謂「遠離愚痴正念正知生」,這我們講過了。現在我們接著再看它末後這一句,早晨我們介紹到「入大智觀察三昧身生」。現在看末後一句。
「佛子,菩薩生時,震動一切佛剎,解脫一切眾生,除滅一切惡道,映蔽一切諸魔,無量菩薩皆來集會」。我們看這一段經文。實在講它這有十句,這一句裡面意思最完整,可以說把前面統統都包括了,這一句是很好的一個總結,說明菩薩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生的時候震動一切佛剎,這樁事情我們不能知道,佛知道。我們在經上常常念到,菩薩示現證道、示現成等正覺,震動魔王宮殿,魔知道了。魔王在哪裡?這大經裡頭告訴我們,魔天是在他化自在天之上。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層天,在它上面就是第七層,魔天再上去就是色界初禪,換句話說,魔天是欲界的天頂。天王波旬,魔王不簡單,欲界天裡面的福報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中國人民間所尊敬的、崇拜的多半都是玉皇大帝,道教的,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是欲界第二層天,在他上面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魔天。玉皇大帝的福報能叫人間一切眾生仰慕之極。你就想想魔天那還得了嗎?
再想想魔的勢力有多大,為什麼會生到魔天?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積大福報。這個大福報不外乎三種布施,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真修。為什麼還沒有辦法修成正果而變成魔了?世尊在楞嚴會上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了。楞嚴會裡頭有一段經文,古德判作「四種清淨明誨」,這四種是說殺、盜、淫、妄。這個人生生世世是修福,修六度、修十善、修四無量心,但是殺盜淫妄的念頭沒有斷,所以沒有能成正果。如果殺盜淫妄念頭真的伏斷了(這還不是滅斷,伏斷),他有定功伏住煩惱習氣決定不起現行,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致於落到魔道。
菩薩出生,魔還不知道,雖然震動一切佛剎,佛知道,佛知道就是震動到佛剎,哪一尊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都知道,某一個菩薩或者是某一尊佛,在某一個地方示現八相成道。雖然佛菩薩決定沒有念頭,可是眾生有感,菩薩有應,菩薩應雖然非常非常微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知道。這個境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如果我們今天講波動,這個大家都有這個概念,他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如果不是很靈敏的儀器決定測試不出來。說老實話,菩薩示現在這世間,入胎、住胎、出胎這個波動非常微細,十法界裡面的人很難覺察,何況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在一般講,當佛示現證果,六道裡面心思敏銳之人他覺察到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世間沒一個人知道。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請法,佛就走了,要入般涅槃了。淨居天人知道,淨居天四禪五不還天,這裡面是聖人不是凡夫,一般講三果聖人在這邊修行,阿那含。他們看到了,看到之後,從四禪天到人間來,化身,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個事情淨居天人代我們請的,佛接受了。這接受才開始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得有人啟請。
啟請的功德不可思議,佛有緣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他所教化的功德,眾生聽教、覺悟、修行、證果,種種功德,啟請的人都有分。他要是不啟請,佛菩薩不說法、不教學,許許多多人得不到佛法利益,你就曉得啟請的人功德多大,護持的人功德多大。我們要拿世間創辦教育這個例子來說,做個比喻來說。啟請的人就好比是發起辦學,在這個地方發起辦學。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我們來倡議、來提倡,這個護持的人,有人一提倡,他們也省悟過來了「這是好事情,我們全心全力支持」,出錢出力來建學校,聘請好的老師來教化這一方的學子,這個功德比什麼都殊勝。所以世尊這一次在這個世間教化,我們不能不感激淨居天人。淨居天確實也很了不起。
菩薩在這裡示現成佛,這個地方要留意的就是示現。實在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了,《梵網經》上講,這一次的示現是在我們這個地區第八千次的示現。每一次示現都稱菩薩,其實是佛再來的。我們看菩薩從兜率天宮下降,無論菩薩住在什麼地方都叫它做兜率天宮。這什麼意思?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語,意思是知足,你要懂這個道理。知足就成佛,不知足成不了佛,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很深。對哪些事情知足?樣樣知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知足。也就是,我們換句話講諸位就能夠容易體會,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就是知足的樣子。
你跟別人還有爭,你還有求,你不知足,你成不了佛,充其量你是菩薩。這一種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初住已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他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哪個世界的眾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得度之,他就現佛身,圓教初住菩薩。為什麼?真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果然到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三界六道出離了,十法界也出離了。還有一絲毫爭的念頭、求的念頭,是凡夫不是聖人。聖人連這個一絲一毫都沒有了,真正是純淨純善。這一點我們要懂,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在哪裡學?還不是在日常生活,在跟大眾相處,學什麼?學不爭,學不求,學隨緣,學不攀緣;有爭有求是攀緣,無爭無求是隨緣。隨緣沒有一樣不好,隨緣沒有一樣不喜歡,流露在外面的形象,常生歡喜心。所以他示現初生震動一切佛剎。
「解脫一切眾生」,解是解開。解開什麼?解開一切眾生的煩惱憂慮。眾生的煩惱憂慮,在佛法裡頭又名結使,這結就好像打結了,佛菩薩出現在這世間幫助你把這結解開。這個地方要注意,佛菩薩幫助不是佛菩薩動手把你的情結解開,不是的,佛菩薩教你,要你自己去解。為什麼?這個結沒有形相,別人幫不上忙,結是你自己打成的,所以還需要你自己去解開。這個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的結,六道凡夫在阿賴耶識裡面有多少?無量無邊。早年好像我在台灣的時候,曾經在街上看到有電影廣告,有個電影片子它的名字叫「心有千千結」,我看到了笑了笑,心有千千結,沒錯。佛經上講的,你如何把這個結解開?這些結繫縛你在六道輪迴,永遠不能脫離。所以解脫,脫就是脫離生死、脫離輪迴、脫離三界六道。解脫是長時間的,脫離六道輪迴之後,你生在四聖法界,你證得聲聞緣覺、菩薩佛果了,還有沒有結?還有,還有微細的結。這些微細的結讓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沒有辦法證得一真法界,所以還要繼續不斷再去解結。解結就是斷煩惱,解就是斷,結就是煩惱。還要把微細的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解開,你才能脫離十法界,才能夠證入一真法界。
到一真法界還是要去解結,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面有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怎麼造成的?無明煩惱造成的。無明是非常微細,所以破一品無明提升一個階位。破一品無明,初住菩薩,再破一品是二住,再破一品是三住。一真法界菩薩的位次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所以總共四十二個階位,還是要解脫。初住菩薩把他的無明煩惱解開了,他就脫離初住升到二住;二住菩薩再解開,他脫離二住升到三住;到等覺還有一個結沒解開,那一個結等覺菩薩解開了,他就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就是究竟佛。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裡頭究竟佛,圓滿了。
解脫一切眾生,怎樣解脫一切眾生?一定要示現一個解脫的樣子。解脫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消極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積極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消極跟積極是一不是二,這妙了!同時同處同一境界。你看他積極的那一面,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又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解脫的樣子,這是隨緣的樣子、是自在的樣子。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不自在,什麼原因?不知道隨緣,不知道斷一切惡,不知道修一切善。有人斷惡修善,他又著了相,總是不乾不淨,沒有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正做到了,最低的位次圓教初住菩薩,他超越十法界了,有能力在十法界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接著「除滅一切惡道」,都是要做出來給眾生看。眾生能不能看懂,這真的是有問題,不見得一切眾生各個都能看懂,有一個看懂的就要示現。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佛菩薩在這裡示現,肯定有人看得懂,如果沒有人看懂,他不在此地示現。這裡頭的人誰看懂了凡夫不知道,看懂的人不多。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看懂,就不能夠捨棄。畢竟看不懂的人還是佔多數,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古時候看懂的人多一些,大多數的人,如果經過看懂人來介紹一下,恍然大悟的人真不少。可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不一樣了,今天的人能看得懂的人少,非常非常少,真是叫鳳毛麟角。看懂了給別人介紹,別人聽了也茫然,聽不懂。聽不懂,他反而諷刺你,說你在講神話故事,說你在講天方夜譚,說你頭腦有問題,不但不能接受反而笑話你。這正是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從前上根的人多,聽了之後,他真的依教奉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現在這社會真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你看看兩千五百多年,老子就講過了。我們現在社會的百態,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這些佛菩薩到世間來應化、來示現,無一不是做出榜樣給大家看。我們藉著大乘經論、聖賢教誨的引導,慧眼才開了那麼一點點,能夠看得出來一些門道了,慧眼不開看不到。慧眼開了,真的開了,這些諸佛菩薩在哪裡示現?原來就在我們面前,而且常常幾乎沒有中斷在示現,這不可思議。讀《華嚴》到後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哪個不羨慕!善財運氣真好,遇到這麼多善知識。殊不知,善財所遇到的善知識沒有我們多,我們遇到的比他多得多,但是不認識,所以天天空過。如果慧眼開了,自己才真正明白、真正覺悟了,原來善友從來沒有離開過。
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師就是佛門講的善知識,善財所遇到的善友。我們要問夫子所謂的三人是哪三人?你首先要把這搞清楚,三人,自己是一個人,另外還有兩個人。哪兩個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我要向他學習;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是一面鏡子,我要認真的反省,他那些不善、那些惡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說惡人是不是我的老師?是,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這兩個老師教我的,一個從正面教我,一個從反面教我,只要我會學。諸佛菩薩示現善知識就在我的周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一切眾生皆是諸佛菩薩為我做種種示現,教我斷惡修善,幫助我破迷開悟,你想是不是?
「映蔽一切諸魔」,這是這幾句裡頭最後一句。魔是折磨,魔在佛光之下就像一支蠟燭在陽光之下一樣,看不見了,他的光沒有了。所以什麼時候你真正慧眼開了、道眼開了,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示現,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教我、在幫助我,魔也變成佛了。三人行,菩薩是善人,魔是惡人;菩薩是我的老師,魔也是我的老師;菩薩是陽光,魔是蠟燭。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就,你怎麼會不生歡喜心,決定得法喜充滿。《論語》頭一句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乎」就是法喜充滿,就是常生歡喜心。
「無量菩薩,皆來集會」。清涼大師這個提示確實是好,你看用後面這段經文讓我們來參考這首偈頌,「永作人中月」。菩薩出生,我們要學習,確實要向菩薩看齊。我們來確實是業報來的,現在明白了,怎樣轉業報為智慧,轉業報為乘願再來,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就有成就了。下面第三首,「行七步時」,清涼大師要我們參考《疏鈔》六十九卷第十三面。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三首偈頌:
【或見經行時。具無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師子步。】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註得不多,他說「行七步時,顯其具德」,《疏》只有這八個字。顯其具德,這一句裡頭的內容非常豐富,顯是顯示,他所具的德能。清涼大師要我們參考《疏鈔》,《疏鈔》六十九卷第十三頁,我們看這一段經文才曉得這個七步,初生的時候這是顯示出,用現在的話來講是特異功能,這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顯示自在希有。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為十」。下面為我們舉例,我們要記住偈頌裡面所講的『具無量功德』。此地講十種也是略說,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一段的故事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生下來他就向十方各行七步,顯示出自在希有。這個故事現代人聽到了,總以為是神話,很不容易叫人相信。這個佛經裡面記載的很詳細,我們著重在它表法的義趣上,所以《華嚴經》這段經文非常之好。
第一個「所謂現菩薩力故,示行七步」。我們知道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個前面都已經介紹過,菩薩也有,也有十力,比如來稍微要次一等。也就是佛的這十種能力圓滿,菩薩雖然亦具這十種能力,沒有佛那麼圓滿。尤其是菩薩這個階位差別很大,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明顯的差別。佛果十力,十住菩薩就具足,十住菩薩當然比不上十行,十行比不上十迴向,十迴向比不上十地,十地不如等覺,等覺不如如來,這是一定的道理。他有這種能力,所以他示現七步,七代表圓滿。這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現施七財故,示行七步」。這個七財,功德法財,世間人把財富看得非常重。像這些名相,諸位在佛學字典、《教乘法數》裡面都能夠查得到,我們在此地可以節省一點時間。這是第二個示行七步的意思,它的含義。第三個是「滿地神願故,示行七步」。大地,大地有神,《地藏經》上跟我們講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我們今天講的地球,這地球的地神名字叫堅牢,堅固牢固的意思,地神。地神護法,別人不知道。這個地神是大神不是小神,他護持,他歡迎佛菩薩在這個大地示現。所以菩薩總是滿地神之願,這一生下來走七步,表示慰問他,表示接受地神的擁護,所以行七步。這下面,「現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菩薩超越三界,所以這個七步裡頭含義就很多了。下面說。
「現菩薩最勝行,超過象王牛王,師子王行故,示行七步」。這個地方的行表行動。大象,世尊當年出現在印度,我們知道印度的象很多,牛馬也很多,獅子很多。你看看象,象行走穩重,所以佛把這個象的形象常常比喻作禪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要翻出中文的意思就是大象。龍叫龍象,龍象行動都非常穩重,緩慢、穩重,不像一般獸類所顯示的是浮躁,我們講心浮氣躁。象穩重,牛也穩重,獅子也穩重,用這個來比喻「菩薩最勝行」。菩薩行超過他們,菩薩常在定中。
我們曉得菩薩成佛的時候,我們講一般成佛,是菩薩修行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就成佛了。這就是入分證佛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自自然然他就穩重。心浮氣躁的現象永遠斷絕了。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菩薩心在一切境界裡面,順境逆境還不止,在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包括了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人事環境,所以這個要知道,說依正莊嚴,就是說人事跟物質所有一切順逆環境都包括在其中,他都不起心、都不動念。也就是我們在前面講的他沒有爭,他沒有求,全放下了,所以他心是定的。
我要再問:他要是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天上,或者示現在畜生、在餓鬼,這個時候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還是沒有起心動念。如果要起心動念,他不就退轉了嗎?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就三種不退,得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決定不會退到十法界。他在十法界裡面示現,雖示現,他還是住他的一真法界。示現在人間,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住哪裡?釋迦牟尼佛住一真法界。他這個形象好像是住我們人法界,跟我們人一樣和光同塵。八相成道從入胎到死亡(那個入般涅槃就是死亡),他一生形象跟我們一般凡人沒有兩樣,這叫善巧方便,實際上完全不一樣。怎麼完全不一樣?他自在,我們凡夫不自在;他明瞭,我們完全不明瞭;他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永遠不停。哪裡會一樣!所以他的身是智慧,他的行是智慧,他的言是智慧,在這個身的形象,這一生所表演充滿了智慧,光照大千。怎麼會一樣?
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光,只有煩惱習氣。正因為是這樣的,所以佛才在經裡頭不能不跟我們做概略的介紹,讓我們對於修行覺悟的人能有幾分認識。你認識,你才會嚮往,你才會發願,我應當要跟他一樣,我要學他,你才能發心,發心學佛。你要是對佛菩薩不認識,你這個心發不起來。世間人認識的名聞利養,這個社會上有許多大富大貴之人,他們看到了,他們認識了,我要學他,要發財、要作大官。你跟他講佛菩薩,他不認識,他那個念頭生不起來。必須要認識,真正認識清楚作佛菩薩的好處比發大財的好處,好得太多了,那不能比。世間再多的財寶,死了以後,一樣都帶不去,一文錢都帶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帶不去!可是佛菩薩修學的成就,他統統能帶去。你要把這個認識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生起嚮往的心,歡喜學習。所以世出世間法真正能教我們生起愛好、生起想學,起這種欲望,總在乎認識的淺深。你認識的愈深,換句話說,你了解的愈多,認識愈深你的發心愈堅定愈勇猛,你真的會有成就。下面一句。
「現金剛地相故,示行七步」。這是如來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這都在現神通。佛示現走這七步,他走的這個地不是泥沙。我們曉得世尊出生是在藍毘尼園,現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旅遊觀光,佛教徒去朝聖,去參拜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這個地方。經上記載說,他在無憂樹下出生的,樹底下的地面,泥土,可能現在是草坪。世尊當時出現的時候,他走七步,那個時候這個地大家看到是黃金的,就像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黃金為地是黃金鋪的路面,像我們現在鋪柏油馬路一樣,公路上鋪柏油,西方極樂世界路面上鋪的是黃金。它的地,地是琉璃不是泥沙,琉璃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很名貴!西方大地是翡翠,鋪成路面,路面是黃金鋪的,不是柏油、不是水泥。這西方世界沒有人做工,自然成就的,決不是有為的,沒有人去造作也沒有人去設計,自自然然的。這是什麼?性德,唯心所現,性德圓滿的顯露。
你要是不相信,現在北方是冬天,許多地方下雪,下雪大家知道,雪花。雪花在顯微鏡之下看結構是非常美麗的圖案,你說那個圖案誰設計的?沒有人設計。細細觀察都是幾何圖案,而且每一片雪花絕對找不到相同的,兩個圖案完全相同的,這個圖案是無量無邊,誰設計的?日本的科學家江本勝先生用水把它放在冰箱,這個冰箱是零下五度,一滴水,很小很小的一滴水放到冰箱去之後,幾分鐘它就凍成結晶,放在顯微鏡之下去觀察,也能呈現非常美麗的結晶,像雪花一樣,整整齊齊的幾何圖形,誰畫的?絕對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法性法爾如是,只有佛經上這種解釋真的很圓滿。法爾如是,就是它自然的,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它還不是固定的,千變萬化,但是無論怎麼變化,它都是非常美,非常整齊,一絲毫它都不凌亂。所以一般人看到神奇,這大概是上帝在造的,要不然不可能會這樣!我們以為不可能,本來就是這樣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現到真的有性德。法性有德有能,能是它有見聞覺知,德是它有美好,它有真善美慧。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事事物物上都能見到。所以楞嚴會世尊才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可惜凡夫,我們常講粗心大意,經典上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想到,假如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些不思議的境界統統現前了。這個境界佛用的術語用得好,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這就講是第一義,第二義是唯識所變。諸佛菩薩在第一義,不落第二義,落到第二義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在第二義,第二義就有無明,就變成識。第二義是識變的,第一義是心現沒有識變,第二義心現又加上識變,識變把心現的障礙住了,你看不到真相,你看到妄相。所以我們不得已說了一句話,把真相扭曲了,識變是把真相扭曲了。
我們今天六根所接觸的這個境界是不是心現的?是的。但是識把心現扭曲了。這個扭曲關係不大,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立刻恢復正常。所以世尊示行七步的時候,是以他的神力把唯心所現的境界,在很短暫的時間讓大家看到。「現金剛地相」,讓你有這個現象,將來在學習過程當中,你了解有這麼回事情,然後你發心求證。什麼時候能證實,能看到心現的真相?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了。各人現各人見,各人變各人見。離開識變所見到的心現,大眾統統都見到,這是前面講的同分,在世間在六道有這個情形,那叫同分妄見;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是同分真見,那不是妄見。你所見到的是唯心所現的境界,不是唯識所變的境界。底下一句說。
「現欲與眾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欲與眾生勇猛力,這是什麼?增長一切眾生的信心,啟發他的願心,這就是欲與,與是給他,給眾生勇猛力。讓眾生看到了,將來接受佛的教誨,佛如是,我亦如是。為什麼今天他能做種種示現,而我不能;他能夠自在受生,我為業力所困。看了這些示現,自自然然能夠生起慚愧的心,悔過的心,懺悔的心,要緊的意思在此地。這還不是大乘經裡面佛常常教人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生下來七步是表演給人看的。一般人看到這些事覺得很奇怪,哪有小孩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可是釋迦牟尼佛很奇怪,下來真的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都走了七步,回來之後,他就跟普通小孩一樣,不但不會走,他站都不會站,奇怪不奇怪?這種現象表演的時間當然不長,過後之後這現象沒有了,讓人留在記憶當中,這小孩生下來曾經有這麼個奇怪現象。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覺悟這裡頭的含義?等到佛示現證道,弘法利生,以後那些人,有些年歲大的親眼見到的,年輕的,跟釋迦牟尼佛年齡相仿佛的沒有見到過,聽老人所說世尊出生的時候曾經有這種現象。
什麼時候才真正能夠明瞭,他這種示現裡面含很多很多意思?那是要契入境界的時候恍然大悟,才知道種種示現有種種義趣。真的,一切眾生根有三類,上根的人見到這個現象他覺悟了,中根的人他感覺到很驚訝、很奇怪,下根的人阿賴耶識裡頭落下了種子。上根當機者,當機者看到這種示現,肯定激發自己的道心,增長自己的信心跟願力。你看看這個修行人來了,覺悟的人來了,他來幹什麼?來覺悟眾生的。令一些現在覺悟的人發心不勇猛,當然閻浮提眾生這是著名的難度,難度就是你很難幫助他,你幫助他,他不接受,他還懷疑你,所以很容易退心。我何必幫助你,我自己自修就好,很容易退心。見到菩薩這種示相,他不敢再退墮了,他要勇猛精進,難度也要度,即使受盡委屈這個事情還是要做,憐憫眾生的心生起來了。而且明瞭度他跟自度是一不是二,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永遠不疲不厭,不會懈怠了。
無論怎樣艱難,你要是真正在這裡面以智慧觀察,你會覺悟。換句話說,對於一個智慧的人,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在幫助他增長智慧,這個事情不可思議;沒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裡頭真是增長他的煩惱,妙不可言。真的,從前李老師常常講,就看你能不能轉過來,凡夫這一轉過來就是聖人,從苦一轉過來那就是真樂。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意思就說明物質環境沒有好壞、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順逆,順境逆境沒有,人事環境裡面也沒有是非,也沒有善惡,亦沒有邪正,邪正、是非、善惡都在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要善,沒有一法不善,造作五逆十惡的,你看到也善,地獄、餓鬼、畜生在你眼睛裡也善,那是真善。為什麼?你沒有分別了,你沒有執著了,你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那個善是至善。由此可知,儒家講的止於至善,在大乘佛法裡面講,那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
怎麼止於至善?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他看一真法界,看十法界是平等的,沒分別、沒執著,那才叫至善。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或者起心動念,至善就沒有了。至善沒有了就扭曲了,扭曲就有善有惡,就變成相對、對立了,所有一切法統統對立了。對立裡面有善惡、有是非、有邪正、有真妄、有利害、有得失,統統變成相對,凡是相對的不是至善。我們要學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止於至善。這個事情我們要問問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在理上講肯定能成就。為什麼?不求人,這求自己,只要自己肯放下。
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放下內心的矛盾,放下內心的對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再對立了,沒有對立你就轉八識成四智了。一切矛盾對立都是從執著裡頭生的,執著放下,所以一切矛盾對立沒有了,心平氣和,帶給你現在的好處,健康長壽。你心不平氣不和,你就有病,什麼病?心不平是病,氣不和是病,這是病根,從這個地方衍生的,所以起副作用的,就很多疾病從這個地方引發。人真正做到心平氣和,他怎麼會生病?這個道理很深,大道理。希望我們真正學佛的同修,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對這些理事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學習,很認真的學習。在哪裡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千萬不要說這是小事,小事不能放鬆,積小事就變成大事。煩惱習氣,豈不知這是無量劫累積成的。你不累積,它怎麼會有這麼多?怎麼會這麼嚴重?所以點點滴滴都不能放鬆。
我們看諸佛菩薩,再看祖師大德,這善知識!看他們一生的行業,他們是怎樣處理他們的生活,怎樣處理他的工作,怎樣處理他們待人接物。他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細心在裡面觀察。那這觀察當然看不盡,千變萬化,你在這裡找他的原則,找他的原理。總的原則不外乎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顯示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他心平他氣和。這是什麼?這是你真正把他的綱領、原理原則找到了。從這個地方下手學習,有門路可循。這一段經文我們還沒有念完,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3: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