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0卷) 2003/12/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10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菩提因果第四首偈,文殊菩薩所說的,我們從第四首偈看起:
【導師降眾魔。勇健無能勝。光中演妙義。慈悲故如是。】
這首偈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首先對『導師』要認識,然後對於『魔』這個字也要認識清楚。世尊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把「魔」分做四類,「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這三大類是六道眾生本身具足的。從這個事實真相來看,誰不是魔?我們本身就是魔,自己折磨自己,魔是折磨的意思。最後一個叫「天魔」,天魔就是指外在的力量,五陰、煩惱、生死是本身的,本身以外折磨自己的都稱之為天魔。所以,天魔裡面包含的境界非常之廣。最明顯、最普遍的我們今天講誘惑,外面環境的誘惑,這裡頭有人事環境的誘惑,有物質環境的誘惑。這兩大類誘惑裡面,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這都屬於天魔之所攝。
佛經裡面通常講魔王波旬,佛給我們介紹六道的狀況,跟我們講,欲界最高的一層天是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是色界天,色界初禪,佛說他化自在天跟初禪天當中,有一層天叫魔天,魔王波旬住在那個地方。諸位要知道,欲界天從夜摩以上是空居天,他不是住在地面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不同維次空間,他的空間維次相當高,超過欲界天,接近初禪天。所以,魔有定、有慧,又有大福報,差的是什麼?他沒有德。你要得罪他,他會報復;他要是喜歡你,他賜福給你。但是你要曉得他出不了三界,他還是有壽命的,他的壽命比他化自在天的壽命長,比初禪天的壽命短。真的,在欲界裡面來說,他的福報是第一大。
所有一切障礙人修道,障礙人開悟,障礙人證果,障礙人出離六道輪迴,他都干涉。換句話說,他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我們常說的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些東西沒放下。為什麼會變成魔天?他也修戒定慧,就是煩惱習氣沒有放下,他戒定慧也挺認真的修行,也都修得不錯。定沒有修成,修成了,好!修成就到初禪天去了,就到色界去了,沒修成,福太大了。這種情形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世間有大福德的人,他在這個世間做帝王、做總統、做國家的領導人,甚至於福報大的,他這個國家領導人能夠影響全世界,福報大!這麼大的福報在哪裡修的?過去生中曾經在佛門修大福。供養三寶,布施一切眾生,感得這一生的大福報。
大福報如果有智慧,好!所謂福慧雙修,你就是個明君、聖王,多少眾生受你的福蔭。你在這一生當中,又能把你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可以說是大幅度的提升,人王可能將來就是天王。你真正愛老百姓,真正為人民造福,像了凡先生做寶坻的知縣,憐憫農民很可憐,國家收的田租收得太重,他發了個慈悲心,減稅,現在的話叫減稅。他有權,當時他是縣長,他這一個命令減稅,全縣農民統統得利益。所以,他發心要修一萬樁好事、善事,就這一個命令就圓滿了,真正是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機會太好了。他要不是縣長,發願要做一萬樁好事,那他慢慢做,哪一年才能做得圓滿?
我們在他的記載裡看到的,他第一次發心做三千樁好事,十年才圓滿,不容易。第二次,因為有了感應了,全家人都相信了,太太幫著他幹,三年多就圓滿了;三千樁好事三年就圓滿,平均大概每天會做兩、三樁好事。第三次發心要做一萬樁好事,你看一個念頭就圓滿了,他要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靈性是大幅度上升。如果來生到人間裡面來,我們相信至少他會做小王;這一生是個縣長,來生至少是省長,提升了。能夠照顧一個省,讓一省的人都得福,再一生他就是帝王;帝王能夠照顧一國的人,他來生就是天王。真的叫步步高升,有福、有慧,福慧雙修才是步步高升。
如果有福沒有慧,那不得了,他的地位愈高,權力愈大,害人愈多。一個政策,一個命令,就像了凡先生一樣,如果他覺得稅收還不夠,他喜歡奢侈,喜歡享受,收入不夠,加重農民的賦稅,這個縣市裡頭多少萬人受害。他做的就不是善事,做的是惡事,那就做了幾十萬樁惡事。所以,身在公門,行善、造惡都很容易,完全是一念之差。佛菩薩念念是善念,魔王念念不是善念,自私自利沒有放下,所以總是障礙別人的好事。魔有嫉妒心,嫉妒心非常嚴重,你不如他,他很高興,你要跟他差不多,他一定要來整你。看到佛修行證果,嫉妒心生起來了,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來障礙,佛有定、有智、有慈悲,不為所動。
八相成道裡面「降魔」大家看到,魔王既然不能障礙菩薩,他知道,他也來皈依,也來做佛弟子,也來護持佛法,在佛門裡面修福。名利心沒有斷,總是要想爭取領導的地位。佛在世,佛的威德,魔很乖,不動,佛滅度之後他就起作用了。滅度之後,佛的正法,佛滅度不久,弟子各個都是認真修行,得到諸佛護念,善神擁護,魔不得其便。他會等待,等待像法,像法他就展開障礙修行人的手法,確確實實有不少人受到障礙。但是還有一半以上的,能夠遵循經教的教誨,不為所動,所以這些人依舊有不少人成就。到末法的今天,末法一萬年,照中國人的計算,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進入第二個一千年,未法第二個一千年。
在我們現前,佛法衰到極處,魔王在現前真叫大展身手,顯示出他的威力,幾幾乎乎把正法消滅了,這是我們佛弟子親身所感受的。你看外面的誘惑力量多大,什麼人在這個世間能夠不受誘惑、能夠不動心?真正不受誘惑、不動心的人,這個人肯定成功,一定能有成就;禁不起誘惑的全都敗了,都出不了魔掌。魔掌是什麼?財色名食睡,魔掌;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魔掌,這是魔王波旬障礙修道人的利器。他不教人修十善業,他教人修十惡業,他不講永恆的利益,他講求的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很容易迷惑人!世尊在世的時候,示現的降魔,『勇健無能勝』,世尊展示出大智、大仁、大勇,魔不能勝過。
『光中演妙義』,這一句有典故,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引用,引用的是《降魔經》,裡面有這麼一段故事,引用這段經文我在此地念一遍。《降魔經》云,「光中演妙義者,即眉間光,謂時魔波旬,既不能壞佛,忽然還宮」,他就回去了。他沒辦法障礙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示現修行證果,他回去了。回去的時候,世尊的白毫光跟著他,「直至六天」,這剛才說過了,魔天是在欲界第六層天的上面,色界初禪的下面,直過六天,就到魔王魔天的天宮。「於其中間,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毫孔,通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於其空間,有百千萬恆河沙微塵諸寶蓮華,一一蓮華,無量無邊諸妙白毫以為其台,台上有化佛菩薩,放於白毫大人相光,亦復如是」,重重無盡的境界。「諸菩薩頂,有妙蓮華,其華金色,過去七佛在於華上,是諸化佛,自說名字,與修多羅等無差別,即光中演妙義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總云,慈力降魔」。
這段是故事,是佛與法身菩薩的境界。在什麼地方出現的?在佛的白毫毫光當中出現。毫光能夠隨著魔王回到魔宮,讓六欲天天子、天人、天女統統都看到佛毫光裡面的變相,這也是變相圖。就像我們在「讚佛偈」裡面所念的,「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光中所化的佛、所化的菩薩,他們白毫裡頭又放光。光裡頭又有化佛、又有化菩薩,那個化佛、化菩薩又有白毫光,重重無盡。這些化佛、化菩薩都給大家講經說法,所講的經法跟世尊所講的沒有兩樣,「光中演妙義」。這種變化,魔沒有辦法,魔說的是邪法,不是正法;佛說的是正法,而且能令正法遍法界、虛空界,遍六欲天。
為什麼不講色界天?色界天裡頭沒有,魔到色界天什麼能力都沒有,人家有禪定如如不動。欲界天裡面的天人,他的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斷乾淨,不過是愈往上面去愈淡薄,沒斷乾淨,所以魔有辦法誘惑你。你要是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統統都斷掉了,魔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魔要抓你的把柄,你沒有把柄,他抓不到!這個把柄,總而言之,就是你還有欲望,他只要抓到你這層,他就有辦法控制你;你什麼欲望都沒有,他對你就無可奈何了。所以修道人要放下,萬緣放下,不能有一點點貪戀,有一點點貪戀,那就是魔王要抓你的把柄,你就被他控制了。這個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學放下,要放得徹底,要放得乾淨。
我有一年在舊金山,遇到一位香港的法師,邀請我到他精舍裡面去作客。他很喜歡收集佛像,把他收藏佛像的那個房間打開,讓我參觀,給我介紹,這個佛像是哪個朝代的,我們一般人講古董,他很喜歡這個,收集很多,琳瑯滿目。各人愛好不一樣,有人喜歡收集字畫,有人喜歡收集經書,善本的經書。只要你有一樣嗜好,你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他什麼都能放得下,他這個嗜好放不下。你是個出家人,你死了以後,這個道場裡面沒有男女婚配生兒育女,換句話說,你來生得不到人身。你又喜歡這個地方,又捨不得離開,將來怎麼辦?你來投胎還是離不開這裡。你這個道場裡頭,我們想像到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有蒼蠅、蚊蟲,你就投這個胎,時時刻刻盯在你喜歡的東西上,你離不開!這是實實在在的,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且收藏這些古物,世間人看作珍寶,價值很高。招來什麼?招來一些小偷、搶劫的,人家看到你這些財物,目標都對著你。所以他收藏很嚴密,也是怕人知道,不是很好的朋友他不會讓你參觀的。你參觀就是他佛堂裡面供的幾尊佛,他所收的名貴的佛像,是藏在另外的房間。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沒有得到,想盡方法去收集,收到之後又怕丟掉,又怕人偷,又怕人搶,又怕損壞,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心怎麼能得清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決不找麻煩。
江老師畫的這個圖畫,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的畫都是傳世的,將來是歷史上的名畫,希有珍貴,我們要不要?不要!他對我倒很信任,希望他這個真跡要送給我來收藏,我不要。我要收藏是什麼東西?複製品,複製品價值就不高,不會引起別人不善的念頭。那個真跡,我建議他最好送給國家博物館去收藏,比什麼都好,大公無私。但是這些東西大量做複製品,因為它是教育!這個畫裡頭是倫理道德教育,是因果斷惡修善的教育,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所以我勸他大量流通,沒有版權。今天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做光碟,你看他一幅畫五十米長,做一個光碟一個小時,講解說明。光碟成本很低,你家裡有電視,放在電視機就可以欣賞,你個人也可以欣賞,一家人可以欣賞,親戚朋友可以共同來欣賞,來上因果教育的課,你說這個多有意思,無量無邊功德。
所以我說,他這個畫用這個方式來展覽流通,他的功德超過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我們比不上。我們講經說法,人還未必願意聽,畫是每個人都想看。說到契機,圖畫比言說更契機,這就是他勝過講經法師功德之所在,我們要明瞭,我們要歡喜讚歎,隨喜。台灣那邊的同修給了一份資料給我,最近寄來的,說台灣全省大大小小城隍廟有九十多個,很難得。這些東西本來都是出自於城隍廟的,所以我很歡喜,九十多個城隍廟,每個城隍廟送一幅。有畫卷、有畫冊、有光碟,尤其是光碟可以大量流通。畫卷太長,家庭沒有那麼大的場所,這只有大的寺廟、博物館、圖書館,有那麼大的場地可以展出。他這張畫,中國歷史上許多畫家畫長卷,都沒有他這個長,五十米長。古人畫過萬里長城、長江、黃河,都是長卷,大手筆,沒有這麼長。所以徐醒民老師講,他這個作品不但是空前,恐怕也是絕後,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碰到,這是何等的幸運。親眼看到這幅繪畫從草創到圓滿,我們全心全力護持,全心全力隨喜。諸位要曉得,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隨喜功德不可思議。
諸佛降魔,你看這首偈子裡頭最重要的兩個字,『慈悲』!魔有意障礙,有意陷害,但是佛沒有報復,佛沒有瞋恚;佛以真實智慧、真實「慈悲」感化魔。魔縱然狠毒,對佛也不忍心下手,這是佛大德的感召,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一些障緣,要跟釋迦牟尼佛遇到魔王波旬,這是大巫見小巫。這些事情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磨鍊、去學習,學什麼?學忍、學讓,忍讓在世出世間學問當中都是第一大德。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教菩薩,菩薩修六度,六度裡頭佛提出兩個重點,布施、忍辱;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持。你雖然會修福,你不能忍辱,你的福報隨修隨丟,保不住。智慧、福德都要靠忍辱你才能保全;不能忍的人,你看佛經典上說了多少次,「火燒功德林」。功德就是定慧,你不能忍,「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的定慧完全喪失掉了。
魔王波旬擾亂世尊,世尊如如不動,隨你用什麼手段,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魔的把戲演完了,世尊沒有反應,他只有退出,只有回去。回去,你看看世尊沒有捨棄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毫光還隨著他。毫光隨著他就是佛的慈悲加持,讓六欲天的天子、天人、天女目睹毫光而得殊勝的利益。這麼多人得佛力加持,得佛的利益,緣,是魔王波旬。你們想想看這裡面的味道,佛是什麼樣心態待人?我們這裡講待惡人,不是對待善人,這是佛令一切眾生尊敬之處。
我們在社會上,為什麼人家不尊重我們?為什麼人家嫌棄我們、討厭我們?你要把這個原因找到,你要細心去觀察、去思惟。真的到你找到的時候,我相信是你自己放不下,是你自己不肯跟人合作,你的煩惱習氣常常現行,自己不知不覺,這是真的。為什麼?自己養成習慣,習以為常,不知道這種態度、這種語氣會叫人不愉快,完全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自己的過失,知道你就覺悟了,知道之後把毛病改過來,你就是菩薩。真正修行(古人說的話,話裡頭都有話),古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話裡頭還有話。那就是說明什麼?人和是第一重要。
中國古聖先王以什麼治國?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什麼?和!怎麼知道他用和治天下?你們到北京去旅遊的時候,你看看故宮,故宮主要的三個建築物,中國人從前講金鑾殿,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處所。這個大殿不是叫金鑾殿,叫太和殿,叫中和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這個名字出自於《易經》,這就是說人和第一要緊。你看諺語常講的「家和萬事興」,你不和,你註定失敗,你的家道衰敗。個人不和,肯定你有病,你不健康,和多重要。出家人,佛首先教我們六和敬,佛給我們講六和,和就是慈悲的落實,和是真正修行。自己不和,不能跟人和睦相處,你什麼都沒有,你一切的成就,那就是夫子所說的,「其餘則不足觀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五首偈:
【以彼智慧心。破諸煩惱障。一念見一切。此是佛神力。】
這首偈是說「智斷致用」,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的雖然不多,意思都很清楚、很明白的顯示出來,我們將他的註解念一遍。「次一智斷致用」,《鈔》裡面解釋,「次一智斷者,初句智,次句斷」。『以彼智慧心』,這是智;『破諸煩惱障』,這是斷。「此即精義入神,故能一念頓見一切,是致用也」。我們就看到此地,這個意思很深。
世出世法最殊勝的無過於智慧,智慧確確實實是宇宙之大德大能,這個德能是本來有的,不是修成的,而且是一切眾生平等的;佛有,菩薩有,我們每個人都有,畜生也有,餓鬼、地獄統統有,這是自性。佛經裡面常講自心、自性,「自」是廣義,我說是自,你說也是自,他說也是自。確確實實我自心,你自心,他自心,畜生自心,餓鬼自心,地獄自心。我們的自心,各人是各人的自心,各人的自心是一樣的。
自心是什麼?就是大乘經裡面講的法性。這個意思我們不好懂,佛在經上有比喻說,法性就像大海,比喻作大海。我們每個人的自心是什麼?是大海裡面起的一個水泡,起了許許多多的水泡,每個水泡執著它有個自心,不知道它的自心是大海。自心沒有生滅,起水泡的時候你執著這個水泡,水泡破了還是大海;沒有破的時候也沒有離開大海,就是大海,無關起滅。從大海上來看,不生不滅,本來如是,這是真的,這是自己的本體,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一個本體。所以自性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沒有一樣不圓滿,佛法裡稱為大圓滿。
這就是智慧心,「以彼智慧心」,法性本具的智慧心,它起作用就大了。「破諸煩惱障」,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智慧現前,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煩惱障沒有了,所知障沒有了,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煩惱也沒有了,總是一個圓滿的智慧。現在佛對我們說,我們有煩惱,煩惱把我們障住了,障住我們不能覺悟,障住我們不能證果,障住我們不能恢復性德。不但如此,從煩惱障裡面變現出三途六道,苦不堪言。我們沒有智慧,實在講智慧並沒有離開我們,智慧沒有生滅,哪裡會離開!智慧遍虛空、遍法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智慧、德能、相好都沒有離開,我們迷了看不見,迷了之後,完全不得其用,一迷一切迷。
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世間,前面第一首偈說過,佛菩薩示現到這裡來,做什麼?無非是幫助我們覺悟。「為彼求菩提」,「彼」就是眾生,九法界一切眾生,為他們來求覺悟。「諸佛法如是」,諸佛如來、聲聞、菩薩示現在世間就是為這個,幫助眾生覺悟的,不是幫助眾生增長煩惱的。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懂這個原則。我們給別人帶來煩惱,你是背道而馳,這個人不是學佛,這個人雖然在佛門裡面,我們學佛久了的人知道,他是什麼身分?他是魔子魔孫。何以曉得?魔王波旬說的。
波旬有一天見到釋迦牟尼佛,跟佛說,我還是要破壞佛法。佛就說,諸佛之法是正法,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法性、法相,法爾如是,法性無性,法相無相,你怎麼能破?這真的,決定沒有辦法破的。可是魔說,等到你末法的時候(你看看,他很有耐心,他可以等待兩千年之後,佛的法運衰了),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娑,破壞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就懂了,佛所講的佛法跟魔所講的佛法不是一法。佛所講的法是講的質,佛法的本質;魔所講的法,是佛法的形象。佛法的本質,魔不能破壞,佛法的形象,行!
佛法形象被破壞,對於佛菩薩有沒有損害?給諸位說,對於佛菩薩一絲毫的損害都沒有。對什麼人有損害?對眾生,令一切眾生聽聞佛法、學習佛法的機緣失掉了。所以,魔結罪不是跟佛,他對佛沒有罪,他對眾生有罪,你叫這麼多眾生失去了聽聞正法的機緣,這個責任你要負,這個罪很重。《戒經》裡面講的,斷人身命罪不重,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太重太重了!因為人身命,你殺了這個人,常言說得好,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來了。得人身比聞佛法來說,得人身容易,聞佛法可不容易。佛法確實百千萬劫難遭遇,他好不容易遇到了,你忍心把他斷掉。所以,斷人慧命,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將來出來的時候,罪受滿了出來,大概都是變畜生、變餓鬼。而且什麼?沒有智慧,因為你斷別人智慧;沒有眼目,你投胎做畜生,沒有眼睛的,做這些畜生。人要真正知道因果報應,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對於真正修行人、修道人,你不能害他,你害他是什麼?是成就他,他怎麼會受你傷害!你看看佛經上講的例子,歌利王害忍辱仙人,把忍辱仙人殺掉了。忍辱仙人有沒有被他害?沒有,忍辱仙人被他殺了之後,就成佛了。不但不受他的害,反而更上一層樓,幫助他提升了。釋迦牟尼佛,這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他在賢劫成佛的排列是第五尊,在彌勒佛後面,結果他搞到彌勒佛前面去了。什麼原因?歌利王幫的忙,使他忍辱波羅蜜圓滿成就,提前成佛,歌利王沒有害到釋迦牟尼佛。歌利王障礙了不少眾生,聽聞不到正法,學習不到正法,他的罪從這個地方結的,他墮阿鼻地獄。
因果的道理,因果報應事實真相,我們要搞明瞭、搞通達。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八風吹不動。你的讚歎、供養不生貪戀,你無論怎麼樣加害不動瞋恚。所以,魔王波旬對於釋迦牟尼佛施展的這些壓力,都不能生效。你用五欲來誘惑,釋迦牟尼佛不動心,沒有一絲毫貪戀,沒效;再用魔軍來恐嚇、來威脅,釋迦牟尼佛也不動心,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決定沒有報復,回答的是一片真誠慈悲。所以把修道人提升了,魔等於是來考試,考試及格,通過了,升級了。魔對什麼人產生作用?沒有離開欲望的,他能起作用。前面跟諸位講了,他對色界天都不起作用,色界天如如不動,欲沒有了。所以,他的活動範圍是欲界,只要你欲沒有斷,他就能得其便,就能施展他的魔術。如果欲斷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斷了,五欲六塵斷了,貪瞋痴慢斷了,魔什麼能力都沒有。
我們要想離開魔的擾亂,你要真正做功夫,功夫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要懂得哪些是煩惱障,這裡頭的境界之廣、之大,說實在話,也是不可思議。戒律是破煩惱障的手段,確實能產生效果,但是不能斷盡,對初學的人非常重要。佛教一般人依十善,十惡就是煩惱,用十善破十惡,這不叫破煩惱障嗎?教菩薩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教世間一般人是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都用個「不」,消極的,初學人容易得益。菩薩積極的,你看用布施,布施破慳貪煩惱;慳是吝嗇,貪是貪求,貪而無厭,無量無邊的罪業都是從這個根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你沒有貪欲,你怎麼會造惡業?你怎麼會受惡報?世間無量無邊的惡念、惡行、惡報,都是從這個字生出來的。所以戒能伏粗重的相,定能伏微細之念,不能斷根。智慧開了,轉煩惱為菩提,根才沒有了。但是凡夫學習的過程,一定是持戒、修定、開慧。
這個經是對法身菩薩說的,所以沒有講戒、定,一開頭是「以彼智慧心」。法身菩薩各個都是破無明證法身的人,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相,統統都現前。所以說,「破諸煩惱障」,諸就是一切煩惱,見思、塵沙、無明,全都破了。見思、塵沙破盡了,無明在如來果地真正破盡,法身菩薩還沒有破盡,但是在他們已經無礙大事,我們講微細的煩惱,不礙事了。這是我們要曉得,真正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而已,煩惱斷了,智慧就現前。智慧本有的,現在我們的智慧是被煩惱蓋覆了,被煩惱障礙了,只要破了煩惱,智慧就現前。但是你要記住,煩惱不能斷煩惱,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許許多多人修行用功用錯了,那就是什麼?用煩惱去斷煩惱,永遠斷不了煩惱。
你一定要知道,只有戒定慧能斷煩惱。但是今天你又不想持戒,你認為持戒太束縛了,太難了,太不方便了;換句話說,斷煩惱這個課程,你就無從下手,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為什麼?沒有戒,決定不會有定,有定決定有戒,定共戒;你有智慧,決定有戒,叫道共戒。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永遠離不開的。證道之人,那個戒就是他的德行,他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子,那不是學的,自自然然就跟戒律完全一樣。實在說,戒律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把釋迦牟尼佛這些記錄下來,這就是戒律。
在釋迦牟尼佛這是自然而然的,一點造作都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加在裡頭,我們稱他作自然而然,是他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那是什麼?正常的,正常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正常的心態。我們今天違反了,不正常了,他那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現在沒見性,如何恢復性德?看看佛,向他學習,他的思惟,他的言語,他的行動,就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雖然沒見性,但是學他這一套,行,學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心見性了。你要不學,不學是永遠迷在煩惱裡面。我們凡夫勢必要克服煩惱,方法就是經教裡面所說的,不但有方法,還有理論,理論是智,方法是斷。
『一念見一切』,這就是用,作用。清涼大師在此地所說的非常有道理,他說智、斷就是「精義入神」,這句話說得好。精是精純,純而不雜,義是義理,一個人修養到這種境界,他起的作用是「一念見一切」。這首偈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這兩個字,我們念起來很容易,懂不懂?不懂!為什麼不懂?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得過一念,你怎麼知道一念的樣子,你怎麼會知道一念的好處!「一念」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見一切」就是《彌陀經》裡面說的「心不顛倒」。《彌陀經》上這兩句話重要,你看看蓮池大師的《疏鈔》,解釋這兩句話,佔整個《疏鈔》分量的八分之一。如果把《疏鈔》分開成八冊,解釋「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解釋這兩句就佔了一冊,你們想想這兩句話多麼重要。
真的,一心是什麼?一心就是明心見性,見一切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一切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性是體,哲學裡面講宇宙的本體。一切相,相是現相,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因、一切果,整個宇宙過去、未來統統都見到了。為什麼?一念裡面沒有差別,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整個宇宙裡面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沒有先後。見一切,見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精義入神」這四個字重要。古聖先賢、祖師大德教人,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什麼意思?你想想看,跟這裡「精義入神」相不相應?所以,學的東西不在多,在精,貴精不貴多。時間要長久,長時薰修,怎麼個薰修法?天天讀,天天思惟其義理。這還不行,如何把這些義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言行,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才能入神。如果不能落實,你就白學了。
今天我們學佛,說實實在在話,前面我們還談到,舉孔老夫子做例子,夫子之德,仁道!真正是個好人,是個善人,他老人家表現在外面,溫、良、恭、儉、讓。我們有沒有?這五個字就是古往今來大眾公認,這是善德的標準。我們佛經上常常念的「諸上善人」,常常念到「善男子、善女人」,你善在哪裡?夫子之善,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條你有沒有?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最膚淺的,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以說你的功夫、你的修持有沒有進步,從哪裡看?如果用這五個來做標準來看,很容易看出來。
你今年跟去年比,今年跟前年比,自己反省,不就明白了嗎?我有沒有進步,心裡面太深了,你觀察不到,你從表面上觀察,所謂是「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從表面能夠看出你內心。你內心有,自然表現在外面;內心沒有,外頭裝也裝不像。裝模作樣,你被人一眼看穿了,一文都不值,你不是出於真心,你完全做偽裝,表面的。那一種可以欺騙粗心大意的人,他沒有看出來,但是裝,裝不長。過不久,能裝上個三年五載這不得了,那有相當功夫了,最後還是露出馬腳。到你敗露的時候,一文就不值了,從前別人恭敬、讚歎你,這時候知道什麼?上當了,被你欺騙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可以說無一不是修一念。一念叫正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一念是本善,一念就是沒有一切妄念,沒有一切雜念。我們念佛人所修的一念,實際上不是真正一念,所修的是第二念。那是什麼?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那第一念?第一念裡頭沒有阿彌陀佛。第一念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哪來的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第二念。我們能夠把念頭守在第二念,距離第一念很近,念到純熟,有一天豁然大悟,從第二念就跳到第一念。跳到第一念,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在我們現前那就是華藏世界,你就成法身菩薩了。所以,把念頭集中在第二念,集中在阿彌陀佛上,雖然不是分證佛,是相似佛。相似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同居土。你看看,往生的品位就大幅度的提升了,這是正事,這是大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把這個事情教給我們。我們一大事因緣,來到這個世間,是要把這個念佛法門學會,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淨土。即使往生淨土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成功了,這一大事因緣了了;了就是圓滿,下下品往生都圓滿。為什麼?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了。
破煩惱,一心什麼煩惱都破了,這個一心是我們現前所講的專心,專一。但是要記住,淨宗是大乘,《華嚴》是大乘,大乘不能捨棄眾生,自己未度,發願度人,所以普賢菩薩禮拜初發心的菩薩,難能可貴。菩薩雖然自己功夫不高,不捨眾生,菩薩什麼都不會,只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也不捨棄眾生。為什麼?遇到別人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傳給他;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勸別人求生淨土。你問他那是什麼道理,他說不出來,他有一番熱忱,有誠意,你看他的態度,你看他的言語,你能體會到那是一片誠懇,一絲毫虛偽都沒有。他自己真幹,他也希望你幹,這個人是菩薩,一點都不假。不要看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教理什麼都不懂,他是真正的菩薩,我們決定不可以輕慢。
所以,這個智斷致用,一念見一切,致用,這個大用太圓滿了。世間人常說,大用無方,佛法這個地方是大用圓滿。這就是常常所說的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自性性德圓滿的顯露,顯露就是一絲毫隱藏都沒有。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個智,一個德,斷德,智是看破,斷是放下。破諸煩惱障,放下;以彼智慧心,看破;一念見一切,明瞭,通達明瞭。
『此是佛神力』,哪個佛的神力?自佛,自心是不動智佛。在這品經裡面文殊菩薩教導我們,每個人所依的,每個修行人、每個菩薩他所依靠的,依的就是自心不動智佛,「此是佛神力」。自心就是宗門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你真正的本人,這個身不是。我們如果把我們的身當作本人,身是什麼,身像我們穿的衣服,衣服不是本人;我今天穿這件,明天又換了一件,本人沒有換,衣服天天換,一天換好幾件。本人沒有變,這個身形常常變,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不一樣。縱然是在人道,前一生在人道,跟這一生又在人道,這兩個人相不一樣,這個道理要懂。
但是自心是一樣的,法性是一樣的,跟一切眾生完全相同,法性一樣,智一樣,佛一樣。法性相同,佛性相同,德相相同,法身相同,此是佛神力,這一句就是說的這個,不是他佛,是自佛。他佛的加持是佛的教誨,慈悲教誨,一念見一切這是自佛神力,這個道理總要懂,你才曉得佛法裡頭一絲毫迷信都沒有。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3: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