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8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八七卷)  2003/12/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87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一段來意:

  清涼說了十句,請看最後一句,「十、為顯理事俱無障礙,令捨執從法故。此意雖通,在文偏顯。有上諸義,故此品來也」。這一句是總結,末後這句說得很好,為顯示理事俱無障礙。這個確確實實不是九法界凡夫能見到的,何況六道裡面的凡夫。通常經論當中所說的這個境界至少也是權教菩薩,真正契入是法身大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大自在。要證得事事無礙,先要契入理事無礙,這個時候你自自然然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令捨執。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執,這一放下就明心見性,見性而後一切的作為無不隨順法性。這從法,從法就是隨順法性,隨順性德,性德在這個時候自然的流露。例子很多,如釋迦世尊所示現的八相成道,這是性德自然流露。諸大菩薩示現在九法界,身語意業,這前面也略略的透了消息,他們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做性德的流露。

  性德怎麼流露?世尊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見」,你眼睛睜開來看到外面所有一切景觀,這個時候你沒有起心動念,你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是此地「從法」的意思。大乘經教裡說這個境界,是見性見色性,沒有一個妄想,心境一如。佛要不說,你不知道,你不知道這個時候是心境一如,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佛給我們說的,他是什麼境界?他這個時候心境一如,理事無礙,就是這個境界,不就在我們面前嗎?凡夫的麻煩在哪裡?眼睛睜開第一念是佛知佛見,可是第二念就墮了眾生,第二念起了妄想,有了分別執著;換句話說,第一念你是生活在佛境界中,換句話說,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第二念就掉到六道輪迴。

  六根對六塵境界什麼時候沒有第一念?常有,可惜的就是保不住,速度太快了。說第一念立刻就變成第二念,第二念就變成第三念,第三念變成第四念,愈陷愈深,還把過去妄想習氣給勾引出來,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這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境界太微細了,如果不是佛在大乘經上這樣詳細的教導我們,為我們說明、顯示,我們作夢都想不到,永遠想不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古人講開智慧的《楞嚴》,一點都不錯;「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可是讀《楞嚴》的人很多,幾個人悟入這個境界?能夠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會起心動念,都是理事無礙,不生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不生,那當然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煩惱是障礙智慧的。不生煩惱,這個時候障礙完全沒有了,起用的時候是智慧,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這是根本智,就是第一念。世尊十番顯見為我們說明這個道理,那個經文很長,十大段。見性如是,聞性亦如是,鼻舌身的覺性亦如是,意根的知性也如是,見聞覺知,性德!自性本來具足的,法爾如是,這叫根本智。

  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感應,外面有感,它自然就有應。它所應的那是德,自性本具的德能。這一樁事情,江本勝博士那個水結晶的實驗,最好的證明。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就有感,這是感應。我們動個念頭,這是感,諸法馬上就起應,它的應,我們肉眼看不見,它的音聲我們耳朵聽不見,不但有色相而且有音聲,還有味,色、聲、香、味,是性德。江博士的實驗,只是實驗明顯的看到色相,音聲沒有實驗出來,香味沒有實驗出來。所以當心地清淨善良的時候,色聲香味妙極了,色稱為妙色,香稱為妙香,聲稱為妙音,法身菩薩所享受的。我們今天所有一切諸有為法,也有色聲香味,變質了,我們的色聲香味不妙,非常粗,那個噪音很難聽。

  所以你看看水是物質,物質是什麼?性能變現出來的。現在人講能,佛法講性。能量在某一種狀況之下變現成為物質,這是今天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這個物質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個發現也非常了不起。我們想想現代科學家,用現在許多先進的儀器測試發現的,佛在三千年前《華嚴經》上就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你能不佩服嗎?佛不需要用儀器,用什麼?甚深禪定,把所有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宇宙之間諸法實相,這才圓圓滿滿顯示在你六根前面。見聞覺知接觸到真相,妙不可言,真的是沒法子說。不但不能說,連想像都想像不到,沒法子想像。所以說你不要想,你不要說,就證得。你有一個念頭想想、想說,就不見了,全迷了。

  「捨執從法」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不僅是這一品經,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可以說這四個字是總的目標、目的,就是希望你放下,捨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隨順法性,這個從是隨從,如來教化眾生的大事就圓滿了。後面說,此意雖通,在文偏顯。這個意思是通義,通《華嚴經》其他的三十九品。李長者給我們講《華嚴經》是四十品,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應當還少了一品,現在我們這個經是三十九品。不但通全經,通一切經,通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此意雖通,在文偏顯。後頭說,有上諸義,諸義有像前面所講的十個意思。故此品來也,這一品怎麼能不講,當然要說。來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現在看第二段,「釋名」,解釋品題。「釋名者,一開二合」。這是先說解釋名用什麼方法,先開然後再合,合起來講。開者,開是分開來講,「初開者,光明,體也;覺者,用也」。這是把「光明覺品」開,把它分成三段,光明、覺、品,分開來說。品就不必再提了,因為前面已經介紹好多品,意思完全相通,品是品類,一類。題有通題,有別題,光明覺是別題,品是通題。這三十九品,都用品,所以品是三十九品都通的,光明覺不同其他的品名,不同於四諦,不同於名號。釋名主要就是釋別題,光明是體,覺是用。

  「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二光,覺有覺知覺悟」。這再跟你細說,光有身光、有智光,覺有覺知、有覺悟。現在科學裡頭,它不講光,它講波,講得通,用這個講也行。身確實有波,智也有波,這是自性裡頭的性德。覺是起用,有覺知、有覺悟,覺知跟覺悟怎麼區別?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八大人覺經》,這八條裡面有的講覺悟,有的講覺知,覺悟跟覺知是不是一個意思?大同小異。覺知意思深,覺悟意思淺。覺悟好像睡覺醒過來,恍然大覺。覺知的意思就深,覺知是悟後再深入,覺的深度沒有底,廣度沒有邊。

  如果我們要在菩薩果位上來說,四聖法界覺悟了,一真法界覺知,這樣來說諸位就能很清楚的體會到。四聖法界斷見思煩惱,也就是說執著放下了,分別雖然也放下了,還沒有盡,粗的分別放下,細的分別還是有,無明沒破,這是覺悟的境界。覺知,無明也破了,見思煩惱統統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覺知。我們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徹悟是覺知,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在一真法界還是修行,還是學習,他沒有能夠證得究竟的果位,所以還是要學,這要經歷四十一個階級。這個諸位都很清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再加上等覺,最後證得妙覺,妙覺是究竟佛果。妙覺之前就是等覺以下都稱菩薩,法身菩薩。這是覺知跟覺悟不同。

  身光跟智光也不同,都是光,用我們現在的話,我們用能量來解釋,身光是什麼?身光是質能,物質的能量,智光是心能,這個說法大家也比較容易體會。心是智,迷了的時候叫做識,能量都不可思議。身是物質,物質的能量,實在講也是不可思議,像前面在來意裡面所說的,前面講了總圓,總遍、圓遍。總遍跟圓遍合起來講,就是精神的波動跟物質的波動,統統都是周遍法界。這一樁事情科學還沒有證實。因為在科學探測的理念,這個波動是有速度的。

  譬如音波跟光波的速度就完全不同,但是在《華嚴經》上講的是同,同時周遍法界。這很難懂,明明不相同。從前我們念書的時候,課本裡面跟我們講這個聲波跟光波的速度,老師舉什麼?舉打雷的例子,雷電它是同時的,但是我們先看到光,後聽到聲音,這是什麼原因?光的速度快,聲的速度比光慢,所以在遠處一定是先看到光,後聽聲音。你看到光,聽到聲音的時間愈久,就說明這個雷電距離我們很遠。如果光一看到,立刻就聽到聲音,這個雷電就在我們附近,就很近。這說明聲波跟光波速度不一樣,為什麼佛經上說相同?相同是融在性裡頭,法性,法性是相同的。現在科學沒有發現到法性,現在只著重在事相上,這叫偏執,偏在一邊,執著在一邊,沒有看到另一邊,另一邊是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遠近,性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講到性,這個答案就明白了,我們就不懷疑了。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世尊在《華嚴經》這麼說,在其他大乘經上都沒有這麼樣說法。所以清涼大師講,這是一乘圓教,完全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事實真相圓滿的顯露,佛一絲毫沒有隱瞞都給我們說出來。

  下面清涼大師又說,「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下面有解釋,「如來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無礙」。佛放身光,在這個經文裡面我們就會讀到,放的身光。身光照事法界,身是法相,事也是法相,這個光,我們今天講的是什麼?質能。目的是讓菩薩覺知,覺知到事沒有障礙。事何以沒有障礙?佛放光照事法界,我們看不到,我們覺得事跟事有障礙,怎麼會沒有障礙?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但是前面經文都說過,事,《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上說的。它怎麼會有障礙!《般若經》上說得好,這一切法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要是明白之後,事事無礙,事相上哪有障礙。

  障礙發生在哪裡?障礙發生在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真正毛病之所在,離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毛病都沒有了。連我們現在,現前身體不好,有煩惱、有病痛,煩惱病痛的根源是什麼?這不都是障礙嗎?煩惱裡面有生理的、有心理的,病痛有心病、有身病,有障礙才稱之為病,沒有障礙那就健康。障礙確確實實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不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你要不認識它,不了解它,你對它產生誤會、誤解,就起煩惱、憂慮、病痛,起這些作用。你通達明瞭,你把它捨棄了,你的身心健康,得大自在,這不是世間學問裡頭所說的。覺知,這如來放光。

  再看底下這一段,「文殊演智光,雙照事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演智光是說法,文殊菩薩給這些菩薩們講解說明,這是演智光。釋迦牟尼佛示現成等正覺之後,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那是智光;示現成等正覺,那是身光。身光沒人知道,凡夫不知道。凡夫不知道,沒有人請法,釋迦牟尼佛就要入般涅槃了;沒人請法,他就走了。有知道的,不是這個世間的人,淨居天人他們看到,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現。淨居天是第四禪的五不還天,色界天最高的,他們下來化作人身,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所以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於是釋迦牟尼佛就不入般涅槃,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期。

  住一段時期看什麼?這個世間人根性沒成熟,沒成熟有沒成熟的辦法,什麼辦法?就像辦教育一樣,釋迦牟尼佛要傳的是無上的大法,但是現在這些人沒有程度,好,辦小學,講《阿含》,阿含辦小學,阿含十二年。跟釋迦牟尼佛學習,學了十二年有一點小成就了,這好像是小學畢業了,不行,還得接著辦中學,《方等》;方等八年,好比是中學。中學畢業了,行,能夠接受大乘法,給你講《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學,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末後一日講《涅槃》,《法華》、《涅槃》是研究所。這是成就眾生的一種方法,也是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為我們透露,根熟的眾生幫助他證果,也就是幫助他脫離六道十法界,根熟的:根沒有熟的眾生,把他提升;沒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這樣一來所有一切眾生皆是可度之機。沒有善根的人幫助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已經增長成熟的幫助他、成就他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世尊給我們表演的,這就是演智光。放身光是什麼?那是說《大方廣佛華嚴》,二七日中,法身菩薩當機,佛在定中說的。菩提樹下打坐,我們一般人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年輕的比丘,三十歲,什麼人知道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開這麼大的法會!所以佛所示現的是圓頓一乘,這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學習的。我常講中國孔老夫子所示現的,中下根性,我們可以學習的。因為夫子他的成就有階段,你看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他學有成就,像我們現在在學校讀書三十歲畢業了,學校畢業。畢業之後,並不見得你的學問就成就,你還要繼續不斷努力學習,你在工作當中學習,在生活當中學習。你把學習的這一套方法理論在學校裡完成,你要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歷練、去印證,那才叫真正的學問。這個東西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科學精神,一定要通過實驗,不通過實驗,這不是真學問。

  方東美先生最喜歡《華嚴》,我對《華嚴》有偏好,多少還受他的影響。他說《華嚴》是什麼?《華嚴》真的是科學教科書,它有實驗,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實驗,《華嚴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通過實驗,那這是正確,這不是假的。這個實驗就證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世間法不礙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礙世間法,圓融無礙,這是真正學問。哲學家愛好它,有理由!

  孔夫子,我們能夠學他,他畢業之後,他在實驗當中不斷的提升自己,印證所學,所以他「四十不惑」,四十歲,你看三十歲畢業再學十年,這個十年是實驗,一面學是一面做實驗,這個學問才紮根,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這個不惑就是不會再受外頭境界誘惑。外面境界,善的境界、好的境界沒有貪愛之心,一絲毫貪戀沒有;逆境界、惡緣沒有一點瞋恚心,順逆、善惡如如不動,這叫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進了一大步,知天命是什麼?明瞭因果報應。《楞嚴經》上佛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當然夫子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那相似的境界我們相信,知天命是這個相似境界。「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所欲不踰矩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慢慢、慢慢向上提升,我們可以學。像釋迦牟尼佛三十歲一示現證道就得大圓滿,這是天才,這是我們凡人沒有辦法學到的,就是中國惠能大師跟釋迦牟尼佛相比也差一籌,也達不到這個境界。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文殊演智光,雙照事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這一段我們沒講完,繼續來說。

  前面我們舉釋迦牟尼佛在他一生所示現的當中,我們要能夠認識清楚,確確實實是一個再來人,決定不是一般凡夫。孔老夫子是不是菩薩示現的,我們不得而知。從前我也曾經請教過李老師,老師說理上能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所以有人說孔子是儒童菩薩應化在中國,我也曾經聽說孔老夫子現在在忉利天,那與菩薩應化有沒有衝突?理上沒有衝突,應現無方!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國應化,爾後到忉利天應化,那有什麼不可以!哪個地方緣成熟,他就到那裡去了,隨緣而不攀緣。所以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我們的境界不夠,至少要跟他同境界才了解他;比他高,那當然看得很清楚;不到他的境界,沒有辦法測度,我們也不必去胡思亂想,怎麼想也想不通。所以這一段,雙照事理是能照,令眾覺悟法之性相,這是所照,幫助眾生悟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法的性相,性是講諸法之體,相是講諸法的形相,事相。這是第一段釋名裡頭把光明覺分開來給我們說明,光明覺的含義。

  第二段把光明覺合起來講,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二合者」,二是第二段,這是合講,「良以事理俱融,唯一無礙境,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不壞本相」。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合上四對」,光有身光、智光一對,覺有覺知、覺悟這又是一對;這個光能照,能照、所照是一對,覺,能覺、所覺又是一對,四對。光明覺就是把這四個意思合在一起說,合在一起說事理俱融,唯一無礙。為什麼事理俱融?性相是一。這個意思同學們必須要記住,我們前面從比喻講金跟器的關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是相,是事、是相,金是體、是理。理事確實是一,性相又不二。理融事,事融理,理事俱融,融是圓融,所以它無礙。這個無礙,用金跟器做比喻還比不出來。金跟器只能比喻相融、一體,能比喻這個,還沒有辦法比喻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必須是性,為什麼?性不是物質,性沒有形相,不像金,金是個物質,它有形相,怎麼比也沒有辦法比得恰當,但是從這個比喻能比喻個彷彿。智者從比喻能悟入!所以佛講經說法用比喻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下面說了一樁事情,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不壞本相。什麼事?你所覺、所見之事,隨便拈一事,就像禪宗明心見性的人,老和尚考考他、測驗他,在哪裡?像什麼樣子?那個被測驗的學生不一定拈個什麼東西出來,搖搖晃晃,老和尚點頭,通過了,考試及格通過了,彼此心裡頭明瞭。不悟的人在旁邊看,那看得真叫莫名其妙,「他們兩個在搞什麼」;會的人知道,「他們兩個人在講無生法」。什麼叫無生法?就是此地講的周遍圓融,不壞本相。隨拈一法,我們隨拈一法就是,哪有不是的!它的體是什麼?法性。法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你說它能不能見?能不能覺?能不能知?能。講這個東西它有見聞覺知,我們怎麼會相信?

  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我很欣賞他,你說這一杯水,這水有見聞覺知,誰相信?這是礦物。真有見聞覺知,在實驗室裡面去實驗,實驗出來了。你用善意、善念對著它,它馬上就有反應。我們對著它是感,它立刻就有應,它應,現相讓你看見。實際上它的反應裡面,還有音聲,還有香,還有味,色、聲、香、味。現在他的實驗,色聲香味只見到色,色相,聲香味還沒有能夠測驗出來,那要更高的科技,不可思議。所以一切法都是性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就是有見聞覺知,那是它的能,性能;有它的德,它的德就是色聲香味,德!法爾如是,再小的微塵,它都具有它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它現的色,這個色相,結晶成的圖案那麼樣的美,比人設計還要完備,設計也想不出來,一點都不亂,幾何形的圖案,一般人看到,神奇、驚訝!佛給我們說,這是自性本具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性的德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遍法界虛空界,物質上能夠顯現,所有物相上統統能夠顯現。這是我們前面講的總遍,在差別當中遍法界,遍虛空法界。還有圓遍更不可思議,圓遍是什麼?沒有色相它也遍虛空法界,總圓是一不是二,不思議的境界,所以它不壞本相,周遍法界,奇妙無窮。同樣是一滴水,每個人給它的資訊,它所顯的結晶現相是各個不同。一個人,我們不要各個人,一個人,一個人每天給它的資訊,都說愛,愛它,每天結晶也不同。我們從這個實驗報告,對於佛在經上講這些話更深一層的肯定,真的增長了我們的信心,啟發了我們的智慧。不壞本相,那個一滴水還是一滴水,沒有壞它的本相,它確確實實是遍法界虛空界,深廣無盡。這個「合」裡頭有六個小段,這是第一個小段。

  我們再看第二個小段,「身智無二,唯一無礙光,故涅槃經琉璃光菩薩處云,光明者,名為智慧」。這個合是什麼?身跟智合起來講是一不是二。《鈔》裡面,這是小註,「身智無二者,二」,這是第二個小段,「合二光」,把身光跟智光合起來講,引《涅槃經》做證明,「琉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乃云,光明者,名為智慧」。這文殊菩薩說的,這是說身光就是智光,二光無別,沒有分別。智光,我在前面講是性,性德,身光是事相之德,現在科學家講能。我們用科學家的術語來說,智慧是心能,心性的能,能量,身光是質能,物質的能量。但是物質是心性變現出來的,那麼物質的能量跟心性的能量,當然是一不是二。這用科學的這些名詞來解釋。科學家講能量或者講波動,統統都能講得通。這是第二個小段。

  第三個小段,「知悟不殊」。殊是兩樣,不殊就是一樣,覺知跟覺悟沒有兩樣。「唯一平等覺」,你看看前面講唯一無礙光,這個地方講唯一平等覺,這裡頭把「一」顯示出來了,一真。禪宗裡面所謂「若人識得一」,假如你能夠真正認識一,「萬事畢」,萬事萬理,你畢業了。畢還有什麼?萬事萬理統統解決了。更深一層的意思,萬事萬物都不存在,沒有一法不融在那個一裡頭。一是什麼?一是法性。講到性,全部都融通,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悟心之知,無事非理故」。

  清涼的《鈔》,小註裡頭又說「知悟不殊下」,以下這一段,就是我們剛才念到無事非理,這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是第三個小段,「合二覺」,覺悟、覺知,把這兩個合起來講。「謂前身光照文殊等覺知如來光照我剎,然文殊等知是無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覺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取就是著,凡夫、小乘因為著相,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體會不到這麼樣的深。這些話我們讀了、聽了,沒有問題,能夠理解,能夠接受,沒有懷疑。不但要讀得多,這個讀得多就是多薰習,多薰習就變成般若種子;我們沒有能轉識成智,所以正法的種子比什麼都重要。

  每天讀誦大乘,學習佛菩薩,目的何在?阿賴耶裡頭培養諸佛菩薩圓頓大乘的種子而已,這個種子天天培養,愈養種子愈多。種子的力量愈來愈強大,它起現行就是大徹大悟。這種種子阿賴耶識裡頭本來就有,只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這個障礙太堅固,所以雖有種子,它不起作用。於是我們就明瞭,許許多多同學在一起學習大乘,經年累月為什麼不悟?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不悟。天天讀,天天聽,天天在勸,總是回不了頭來。但是你要曉得,他不能回頭,我回頭了。

  在學習過程當中,這個道理就是中國古大德所說的教學相長,師資道合,他沒有悟,我悟了;他沒有入,我入了。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在好學,學習如法,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我們再換句話來講諸位好懂,合理合法,這大家好懂。你不違背道理,不違背方法,佛教的方法,佛說的道理,你不違背,你能夠隨順學習,你的進步就會很快;千萬不能夠隨順自己的妄想,那你就錯了,你馬上就背道而馳,你錯了。背道而馳,不但是你不會有進步,你退步了;你不但不開悟,愈學愈迷惑。如法的人,合理合法修學的人,流露出來的是智慧,是善巧方便,是自利利他。學錯了,與經論所說的道理違背了,方法也違背了,那麼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流露出來的是煩惱不是智慧,是染污、是驕慢。不懂還好一點,這懂了一點,自己以為了不起,以為別人都不如我。修學佛法,他得的是什麼果?世智辯聰。諸位要曉得,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你遭了難。

  為什麼說世智辯聰是遭難?障礙了悟門,你永遠不會開悟。我們看一般很聰明的人,很伶俐的人,現在人講敏感度很高的人,多半都落在世智辯聰裡頭,什麼原因?煩惱習氣不斷。我再說得明白一點,自私自利沒放下,就壞在這裡,名聞利養看得很重沒放下,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如果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他樣樣就如法。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不曉得講了多少遍,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就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你要不肯放下,虧就吃大了。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證果,在這個經裡面,入華嚴境界。能入華嚴境界,他就是法身菩薩。

  所以你要曉得,這個世間,《般若經》上常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好執著、有什麼好分別的?你要是貪戀的話,那叫愚痴到極處。所以真正放不下的,要把這十二個字一天念上幾十遍,天天念,這就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種子得力的時候,它真的幫助你放下,看淡了,不再把這個世間萬事萬物放在心上,這個時候你就接近開悟的邊緣,愈來愈靠近,總有一天豁然大悟。方法多得很,你得肯幹,你不肯幹,不行。除了這個之外,還要知道一樁事情,修福,福慧雙修,福不礙慧,福幫助你開智慧,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福至心靈」,福報現前的時候,那個心思突然聰明了。所以福慧也是不二,跟此地講的一樣,可以合起來,迷的時候是二,悟的時候就不二。這個地方講這個合起來也是如此,迷的時候是二,光明跟覺是二,悟的時候就不二,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例外的。

  所以,常常讀誦一句偈都能幫助你開悟,然後你就會體會到,一句佛號能幫你成就。確確實實自古以來有不少人一生當中,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他往生了。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一句偈都能成功,一句佛號怎麼會不成功?這真正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用這一句周而復始把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把心裡面煩惱習氣、憂慮牽掛統統念掉,他怎麼不開悟?他往生的時候什麼都明瞭,你不要以為他沒有念過書,他很笨,實際上比你聰明多了,你怎麼比也比不上人家。他得的是什麼?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他為什麼不住世,要走得那麼快?這個世間現前這個階段沒有緣分,也就是說沒有人歡喜跟他學。他方世界有緣,過去生中所結的,這裡沒有緣,暫時離開,那邊緣成熟了,到那兒去。

  當然我們曉得念佛人,第一個,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一見佛之後,不得了,真的不得了,他自己並不以為不得了,我們感覺他是真不得了,為什麼?得佛本願威神加持,一下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七地以上,你說還得了嗎?真不得了。在這個果位上他就有能力應化十方,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這個時候能力雖然不是自己修證得到的,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個加持是什麼?彌陀威神引發你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德能。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啟發,佛法裡講引發,意思完全一樣,啟發你本有的智慧德能。本有是自性本具的,是佛力加得上,這個時候你煩惱習氣完全伏住,所以佛有能力幫助你。

  我們今天佛為什麼幫不上忙?你煩惱習氣伏不住,時時刻刻起現行,就是你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此伏彼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心的很喜歡,不順心的討厭。你天天起這種念頭,佛加不上你。果然有一天,這一切境界現前六根面對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給你說,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的威神都能加得上,啟發你的智慧,啟發你的德能,啟發你的相好。佛所加的,你所得到的,統統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理上講得通,事上當然可能,問題是我們自己本身的障礙不能除掉,人家對我們沒有法子啟發。

  世間教學也不例外,老師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開智慧。為什麼一班學生,有的學生開智慧了,有的學生智慧永遠不開,什麼原因?印光法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同樣老師教這麼多學生,學生對老師誠敬心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要講求尊師重道,誠敬就是尊敬老師,尊敬老師是因為重道。你有十分誠敬的心,老師教導你,你就開十分智慧。你有三分恭敬心,你聽老師教誨,你開三分智慧。你對老師完全沒有恭敬心,甚至於瞧不起老師,你接受老師教誨,你只生煩惱不生智慧,一個道理!世法佛法不二。唯一平等覺,這一句話非常非常之好。悟心之知,無事非理故。理就是性,事就是相。

  再看第四個小段,「又此二光,不異覺境」。這八個字就是一段,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鈔》,小註「又此二光下」,下面就是不異覺境。「四」,這是第四個小段,「合能所,二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這是兩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皆性融故,舉一全收」。這些理事都非常非常之深,它是宇宙之間諸法實相。在日常生活當中,隨便拈一法,隨便拈一物,隨便拈一事,無不如是。我們講事實真相,這才真正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一句,皆性融故。相是性現的,事是識變的,識之體就是性,所以大乘經上說,「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性,全性即相」。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你真正通達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這是我常常講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我常常講這句話。

  有人問我,在這個世間許多國家地區,我接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能把他們融合在一起,做個知心的朋友。很多人問我:你怎麼想到的?你怎麼會這樣做?你依什麼做成功?我跟他講我依「大方廣佛華嚴」。但是這個講法他很難懂,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麼他不知道!講白一點,我所依的就是我肯定宇宙、法界、眾生是一體,我肯定人性本善,我肯定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萬事萬物皆有法性」。所以說到性就融通了,什麼障礙都沒有。

  今天許許多多人在研究如何能夠消除衝突,衝突就是障礙,怎樣能夠促進和平?衝突沒有了,和平就現前了。我們做這些事情有理論依據,這個理論在《華嚴經》裡頭,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自己得受用。自己得受用是什麼?是自己的身心和睦,身體清涼自在,健康長壽。身,健康長壽,心,清涼自在。為什麼?知道它融的。所以我曾經說過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身相是法身,心相是法性,法身、法性是一不是二,宇宙一體!現在時間到了,今天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9:2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7:59: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3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