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1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一六卷)  2003/10/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16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裡面第三小段,苦滅聖諦第二句看起。

  【或名離言說。】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給我們註明,因為在這一段裡面,滅諦第二句是『離言說』,道諦第一句是「離言」,名字完全相同。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滅諦裡面是講自性離言,道諦裡面是教我們要修離言這個法門。這就不同,一個是果,一個是因;道是修因,滅是講果。自性,大乘經上佛常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都是清淨寂滅的,沒有一法不是清淨寂滅的。不但不能用言語來說,甚至不能用意識去想,你想不到的,一想就錯了,一說就錯了。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見到諸法實相,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諸法寂滅相,你見到了。

  見到寂滅相,是什麼境界?《仁王經》上說得很好,寂滅境界有三品,下品是法雲地菩薩,第十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如來果地,妙覺位,這是完全見到事實真相。由此可知,在這以前三個位次,七地、八地、九地是修位,修道位;十地、等覺、妙覺是證道位。七地、八地、九地真的是修離言,修「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從前李老師跟我們介紹的時候,他老人家講這就是「無功用道」。爾時,無量劫薰修的習氣(薰修也有習氣)到這個時候統統不用,但是這個習氣自自然然把你往前面推,讓你證得究竟果位,讓你真正契入寂滅的境界。這個地方,古人也常講,此地用不得力,稍稍用一點力,錯了,那就是什麼?大幅度的退轉了。所以決定不能用力,一切就是順其自然。你契入、證得的早晚,那是你過去無量劫薰修的習氣,自自然然在推動你,讓你不用分毫力氣。也就是說絲毫的念頭都不能夾雜,只要有一念在裡面就錯了。

  清淨自性裡頭本來沒有一念,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起心動念就是塵埃,它本來沒有。所以,你不可以起心,你不可以動念,當然你就更不能說了。言語、言說是有範圍,是有邊際的,思惟也是有邊際的,我們的思惟、想像也是有邊際的;而自性沒有邊際。有邊際,你要想契入、證得無邊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菩薩給我們說真實話,凡是他能說得出來的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才可以言說,真實法不能言說。但是,方便是從真實裡面流出來的方便,你要果然懂得方便,從方便能夠悟入真實,那要怎麼個悟法?

  《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修學最高的原則,悟入寂滅場地,悟入如來境界,他給我們講,我們讀經、聽經,第一個要懂得「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言說,你不能著言說相。佛滅度之後,把佛所說的寫成了書本、經書,經書是文字,文字跟言說是一個意思,不能著言說相,你讀誦不能著文字相。諸法寂滅相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說,著不得。

  第二,不能執著名字相。什麼叫名字?名詞術語。譬如經上講的,佛、菩薩這都是名字相,真如、自性,六度、三學統統是名字相。名字相有用處,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東西做手段表達意思,希望你從這裡面悟入真實。但是你一執著,你就不能悟入了,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一切眾生有兩種大障礙,煩惱障跟所知障,都不容易破。兩種障礙破了的時候才明心見性,你才能夠悟入真實。

  第三個,「離心緣相」。《起信論》教我們離這三種,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心緣是什麼?聽了之後,看了之後,「我的想法…」,這就完了。沒有你的想法,也沒有佛的想法,說老實話,佛也沒有想法。所以,你就老老實實讀,老老實實聽,不能起個念頭。你要起個念頭「這佛的意思」,錯了,佛沒有意思;你起了一個念頭,「我認為怎麼個解釋」,錯了,沒得解釋。所以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學的人怎麼樣?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就能契入。

  《起信論》上講得容易,真正做起來那可就不簡單了,不相信你試試看。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一離一切離。不是說我學佛,在佛法裡要離,世間法不離了嗎?那錯了。說老實話,世間法跟佛法沒有界限,是一不是二。實際上只有迷悟不同,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只有覺迷。迷了的時候,《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世間法;覺悟了的時候,給你說幼稚園小朋友念的小貓跳,小狗叫,也是佛法,只有迷悟不同。這些話,佛在經教裡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聽得耳熟。但是怎麼樣?我們入不了境界。現在明瞭,為什麼入不了境界?我們沒有依照佛菩薩教導的去做,那就是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

  心緣是什麼?心裡頭的攀緣。攀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想像、思想、見解,這個東西全是虛妄的,法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起了這個東西,就是無明,就是業障,把自性障礙住了,不能見性。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他被你障礙住,這種障礙不是外來的,是自己造的。所以,這三樣裡面,實在講最重要的是心緣。心緣是念頭,就是我們講的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包括在裡頭,只是粗細不同,微細的是妄想,粗的是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離了,前面兩種就容易了,言說相、名字相容易離了。離了之後,這是禪定的境界,這是自性現前的境界,大乘教裡常講清淨寂滅的境界。這個清淨寂滅相在哪裡?就在現前。《楞嚴》上講得好,「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歇是放下。這個東西一放下,一放下,無上菩提,究竟涅槃,就是!現前就是。真的轉凡成聖,轉娑婆成極樂,轉六道成華藏!

  所以,這個地方的離言說,這是果上講的,果上確實沒有言說,果上確實沒有名字。你看《老子》(道教稱為《道德經》),頭一句話他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講得清楚,他就懂得。道,言語!你可以能說得出的,不是真的。你可以能夠給他起個名字,名是假名,世出世間萬事萬物沒有名稱,名稱是人給它起的,各人給它起的不一樣。這是一物,中國人叫它的名字,跟美國人叫它的名字不相同,日本人、韓國人又給它換了名字,它的名字很多,只要你知道是這麼個東西。你就曉得,所有一切名,假名!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要不要執著?不需要。你不執著就對了,真相你就明瞭了。這些言說、名相有沒有用處?有,什麼用處?教初學,要用這些東西做工具,等到這些學人開悟了,言說、名相全沒有了。

  我們念佛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還去供佛,還去聽佛講經說法,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樣的階級?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帶業往生的!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還有這個現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個地方的人,真的叫福報大,緣太殊勝,每天能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能夠聽無量無邊諸佛說法,講經說法,很快就開悟了。悟了之後,那個修行的方法,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為什麼?一想就錯了,也沒法子說,諸佛如來也沒有法子給我們介紹。你看諸佛如來,就以世尊做例子來說,給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上講的是什麼?都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給我們講這些。為什麼沒有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怎麼講?但是佛是真說,只是我們沒有聽到,我們沒有見到,這個玄!是,是很玄,它是事實真相。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他是在說法;佛坐在那裡如如不動,眼觀鼻,鼻觀心,他還是在說法。誰知道?法身菩薩知道。宗門有所謂「佛也無說,我也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真聽」,那是契入諸法實相了。

  我們懂得自性理體上離言說、離名字,我們今天對於言說跟名字就決定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就錯了。譬如,別人惡意的毀謗你、辱罵你,你要知道離言說,你的心就非常平靜,聽他那些音聲就像在聽表演一樣。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性體上沒有言說。你要知道這就是前面講的「無可取」,你不著相,你的心清淨自在,一絲毫沒有受干擾。如果你執取,那個麻煩了!他罵我,處處罵我,你就會生煩惱,你就動瞋恚,錯了,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反過來,別人讚歎你,笑笑,應酬一下,是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沒有言說,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言語、名字?都沒有。所以真正入這個境界,心開意解,得大自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你不會再受影響,不會再被外頭境界所轉了,這個時候你不被外境所轉,你就能轉境;你能轉境,則同如來。最低限度都是法身菩薩,你跟他們一樣,他們會轉境界,他們不會被境界所轉。我們如果學會這個本事,你在現前受用多大!

  這個境界轉過來,人生死沒有了。真的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真的是所謂一切世間苦都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苦難、折磨,都是迷惑裡頭造的業習現象,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是不可得。佛說得清楚,佛說得多,我們讀經、聽經好像是明瞭,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稍稍風動我們就受不了,煩惱業障馬上就起現行。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永遠沒有方法契入。什麼時候真正我們能自己做到八風吹不動,在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裡面確確實實不再起心動念,平等性現前,清淨心現前,我們就自自然然契入佛境界,就見性了,明心見性。

  心不迷,破迷開悟,見到法性,法性在哪裡?法性原來就是一切現相,一切現相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它不是法性是什麼?法性所現稱為法相,有沒有聽說過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法相裡頭無論是大,無論是小,實在講它沒有大小,無不圓滿具足自性的德能,圓滿具足。小到微塵也是圓滿具足,大到世界還是圓滿具足。世界裡面圓滿具足,我們能夠體會到,我們能承認,能相信;小到微塵也是圓滿具足,我們就沒有法子想像。我們在經上聽說「芥子納須彌」,就是說這個事情。芥子沒有放大,須彌沒有縮小,芥子裡頭確確實實有須彌,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自性的本能,這是性德的顯現。

  所以,離開法性,無有一法可得,事相之理體就是法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覺性,佛是覺的意思;換句話說,法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稱之為佛性。那我們要問,既然一切諸法圓滿具足法性,那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它有沒有佛性?它要沒有佛性那講不通;它要有佛性,為什麼佛單單說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就沒有佛性?佛說無情眾生有法性,又說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我們要能聽得懂佛說話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乃至虛空,有沒有覺性?有!為什麼佛不說它有佛性?它的覺性很不明顯,有情眾生的覺性很明顯,不是沒有,確確實實有。現在科學家來實驗,水是礦物,我們人把我們的意念傳達給它,它起反應。發現它有覺性,覺性就是佛性。從這個實驗裡面發現它真有,我們善的意念,它有善的反應;我們不善的意念,它有不善的反應,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話,法性、佛性是一個性,佛性裡頭有法性,法性裡頭有佛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常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一句應該怎麼學法?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曉得,言語是我們彼此溝通的一種工具,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會引起煩惱;決定不能分別,分別引起所知,二障。不執著言說,你沒有煩惱障;不分別言說,你沒有所知障,它所表達的義趣明白了、明瞭了。

  特別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言說、名字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因此分別即錯,動念即乖。那聽不懂怎麼辦?不要緊,多聽,不要有疑惑,要有信心。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錯,你決定不會把它想出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想像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識,決定緣不到自性,所以不能思、不能說。佛有善巧教初學,不能思,教你怎麼個思法;不能說,教你怎麼個說法,對於初學。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人,煩惱習氣一品也沒有斷,這是得力一個特別法門,讓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習氣沒有斷,帶業去的。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還是順著我們的煩惱習氣,為我們講經說法。

  那個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量壽,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最大的好處是衣食不愁。在這個世間為生活很苦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苦惱沒有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為物質生活去苦惱!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專心求學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學生,到那上學去。所有一切供養是學校的,自己也不要繳費。由諸佛如來教導你,由法身菩薩來陪伴你,你不進步也不能!那種進步的情形,我們平常講一日千里,這個不能形容。西方極樂世界一天的成就,修福、修慧一天的成就,我們這個世間千年、萬年都不能比,怎麼比得上人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成佛非常非常之快。

  釋迦牟尼佛確實他老人家曾經說過,說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是說過這個話。這話什麼意思?這個話是勉勵我們的。為什麼?娑婆世界退緣太多,一不小心就墮落!要是墮落在三途地獄,那要過無量劫你才能出離,才能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這是說什麼?娑婆世界進步太困難,退墮太容易,是說這個意思。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決定沒有退轉的,一生圓滿成就,絕對不要等第二生。佛說話,你要懂得他的意思,他的話決定沒有矛盾。我們聽了佛的法,應當知道勉勵自己,決不能退墮。

  但是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他講「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引申來說,我們這些凡夫,在這個世間學佛有沒有成就,也是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的緣好,遇好老師,好的同學,好的修學環境,不容易退墮;如果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沒有好的修學環境,處處都是誘惑。這個誘惑都是不善的誘惑,違背性德的誘惑,自己無量劫來煩惱習氣那麼重,很容易被人牽走了,一去就不知道再回頭!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太多太多。所以禁不起誘惑,順境你起了貪心,煩惱習氣起現行;逆境你起瞋恚。換句話說,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離開十惡業。我們想想是不是?那什麼叫緣殊勝?這個緣能幫助你修十善業,能幫助你遠離十惡業,這個緣就殊勝!

  在今天,我們生在亂世,這個殊勝的緣實在不容易遇到,學古人做古大德私淑弟子,也不是樁容易事情,為什麼?現在的文學(中國人講文化程度)跟古人相比那是一落千丈。現在最困難的是文字看不懂,古人留下來的文言文,現在我們連白話文都看不懂,怎麼能看文言?沒有人給你講解,你有疑惑也沒有地方問,難了,真難!在這種情形之下,只有一個,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條路還能行得通。只要你不受外緣干涉,你把心收起來,除這個之外,要想求解,好在現在有科學技術,我們可以從網路、從衛星電視裡面能夠學到,這是從前沒有的。現在有這些工具,我們要盡量利用,盡量幫助有緣眾生,什麼人有緣?他會打開電視來看這個節目,這就是有緣眾生;他不願意收看這個節目,就是沒有緣的眾生,佛不度無緣之人。在現前這個不度無緣之人,又有一種說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三句。

  【或名無相狀。】

  前面說「離言說」,不但離言說,『相狀』也沒有。佛在「般若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說「無相狀」。六百卷《大般若經》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相狀,好像真的是有,真的是存在,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看錯了,我們粗心大意,不知道事實真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不了解電視的真相,把電視裡面的相當真。現在一般人都有這些科技的常識,知道電視相狀是怎麼來的,是由很微細的點,點組成線,線組成畫面,點線面都是剎那生滅,速度太快!我們的眼睛看花了,誤以為有這個現象,實際,實際沒有。

  假如把它的速度減緩,減緩到每一個點的生滅,我們能夠覺察得出來,你就知道原來是這樣的,什麼也沒有。電視畫面的速度是隨著電磁波,電磁波的速度幾乎跟光速相等,那就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這個畫面面積不大,這個畫面的組成,真是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覺察到?怎麼知道它是假相?佛說,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像電視畫面一樣,是由極高速的速度快速組成的,不是真的,剎那生滅。

  這個剎那,佛在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我們彈指試試看,彈得快,彈得有力,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六二百四。一彈指六十剎那,四乘六十,四六兩百四。我們現在的電影,電影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我們就感覺得很逼真了;如果一秒鐘開關兩百四十次,這個電影的技術還做不到,可是電視的技術做到了,超過了。但是這是很粗的,這不是真相,真相怎麼樣?真相,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六十還要乘九百,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這是《仁王經》上講的。我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細細的去推算了一下,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速度還要快,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所以,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想都沒有辦法想,你還有辦法能說得出嗎?凡是能說得出的,都是方便法。世尊,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方便說。這個方便不是真實,接近真實。

  所以,相是幻相,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幻相。《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相,沒有一個是真實相。佛家講真實就是存在,就是永恆,不會變化的。那我們想一想,哪一個現相能夠永恆存在,它不會有變化?宇宙之間一個都找不到,都是剎那剎那在變,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正不變只有一個,真如,法性。真如本性不變,永恆不變,它是一切現相的根源、本體,宇宙虛空、法界眾生依它而起。它生起的這些幻相是變化的,但是法性是不變的,法性遍法界虛空界。法性的能力不變,見聞覺知是它的能力;性德不變,性德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個東西不變。這些德能都遍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無不圓滿具足。

  所以,大聖大賢他們懂得,他們教我們去修證,修證什麼?證法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一生當中,要知道這是第一等大事,佛就為這個事情出現在世間,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幫助一切世間人,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附帶說的,那是從事相上講的,這是從理性上說的。證得理性,自然就了脫生死輪迴!《證道歌》上不是說嗎?「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你證得了自性,三界六道不見了,沒有了。覺悟的人沒有了,迷的人有!就像作夢一樣,醒來的人夢醒了,夢沒有了。可是旁邊還有人睡大覺,他還在作夢。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於是覺悟的人慈悲,幫助那些不覺的人,希望不覺的人統統都能覺悟過來,知道一切法「無相狀」,真的,你就得自在。為什麼?不著相,大乘經上常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是不執著,我不再分別一切相,不再執著一切相,絕不在一切現相上起心動念,這個人見性了。即一切法,一切法性,這個人見性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見性?你應該懂得!著相,著相就不見性,離相就見性。

  古大德有個很淺顯的比喻,他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性,把器比喻作相。我們用黃金做一個項鍊,用黃金做一個手鐲,用黃金造一個佛像,用黃金做成一棵花樹,你要是著了相,你就見不到金。譬如這些東西擺得琳瑯滿目,擺了很多,我給你說,你把黃金拿來給我看看。著相的人,看到這裡沒有黃金,這是項鍊,這是手鐲,這是佛像,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朵花,沒有黃金!真的,他著相!他要是知道離相,原來這統統是黃金,你要黃金,隨便捻一個就是。古大德這個比喻淺顯容易懂,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前的一切事相。這一切事的現相,體是什麼?體是法性。我現在問你,性在哪裡?你不知道。就像那個比喻裡頭,問你黃金在哪裡?你找不到。為什麼?你著相。如果離相,性在哪裡?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隨捻一樣都是的,一點都不錯。

  所以,沒有見性,尋師訪道到處去參學,很辛苦,走了多少年也沒開悟。忽然那一天開悟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從前走了冤枉路,所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迷了!怎麼找也找不到,就好像著了相,見不到金。問你黃金在哪裡?怎麼找都找不到。一下覺悟,「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眼前,樣樣都是。我們聽了這個話,是不是我們境界?不是,我們對於這個相還是迷惑,性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古人這些言語學不得,境界不相同。他真有受用,我們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起惑造業,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個原因總要搞清楚。

  拯救自己的辦法,像我們這一號的人物,上不上,下不下;不是上根,又不是下愚,美其名為知識分子,最麻煩的一類人。夏蓮居老居士一句話說,讀經!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你讀得不夠。讀經要懂得,不是說什麼經都讀。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什麼經都讀,行!那真是叫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沒有問題。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只能讀一種,這一定要懂。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問題,你去讀《大藏經》會開悟,為什麼?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行,你念得太多、太雜、太亂了,把你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你這一生就沒有覺悟的機會。那要怎麼辦?一門深入,我用五年的時間,用十年的時間,就讀一部經。讀一部經,你的精神意志集中,你妄想少了,妄想分別執著都少了,就是一門!念五年,念十年,念二十年,念三十年,念到哪一天豁然大悟,通了,你就契入境界。

  什麼時候開悟?必定是離心意識,也就是說,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什麼時候,有的時候有意無意,這就是你長時期薰修的那個功夫,這一下水到渠成,一下成功。所以,這種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用讀經的方法來修,這是對知識分子,對分別執著妄想重的人,這個方法有效。如果妄想分別執著輕的人,不太喜歡用腦筋,不喜歡用思考,什麼都好,你教我怎麼樣,我就怎麼幹,念佛就行!為什麼?他老實,老實念佛,他有成就。知識分子知道東西多了,不老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教你讀經,用讀經這個方法,把妄想打掉,讓你把想的範圍縮小,就想這一部經。

  選經不要選太大,在今天最適當的,《無量壽經》,分量確實不多也不算少,這個本子好。有時間,一天念它個五遍,念它十遍,這修行。念到熟透了,大概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鐘可以完成,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念一遍就是戒定慧三學修一次,念兩遍就修兩次。開頭剛剛念的時候,念一遍大概需要兩個小時,三個月之後,大概一個半小時。半年之後頂多一個小時,熟了。一年之後,我預計的話四十分鐘,一生不間斷。念上個十年、二十年準有悟處。

  夏蓮居老居士說得話好!他這個功夫上還要加一層,三年不說話。你只讀經,想經裡面的意思,這個世出世間什麼都不要想,一句話也不要說,他說你一定會開悟的。這個話我相信,定!《楞嚴》上講得很好,「淨極光通達」,人心真正到定了、到淨了,就生智慧,「光通達」是生智慧,就是開悟!夏老的話不是假話是真的。我們如果真的肯學,依照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勇猛精進,每天時間不空過。古人常講修行人「寸陰足惜」,一寸光陰都應當要愛惜,不能空過。寸陰是短時間,古時候沒有鐘錶,時間是看太陽照的這個影子。你看太陽照的,或者樹的影子,或者房屋的影子,它會移動,移動一寸很短的時間,古人愛惜光陰不敢空過。真正的修行人,確實一分一秒都不空過,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功夫不間斷。

  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裡面,著重在佛號不間斷;教下,著重在觀想不間斷;天台,摩訶止觀;《華嚴》,法界觀,這叫真用功,不為境界所轉。如果不會用功決定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是凡夫,無論你修學哪法門,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常常讀經,常常聽經,常常提起觀照功夫,念佛的人提起這一句六字洪名,也是屬於觀照。觀照到諸相無相,你就很得受用,這個時候你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會善巧應用這個幻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那就是我們一般習慣上常講的無量功德。我們說無量功德,在他,在他還沒有起心動念,真實功德。我們起心動念,在這裡讚歎無量功德,他自己本身沒有,沒有就是跟法性合而為一。法性無相,法性無作,法性無想,法性無說,法性本來無一物。所以古人講「說似一物即不中」,怎麼說也說不像,也說不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就是法性,那就是見性。下面第四個名字。

  【或名可欣樂。】

  這是形容你證得、修行,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涅槃,可賀可喜,你自己法喜充滿。我們世間人喜怒哀樂是情;換句話說,是衝動,我們講感情的衝動。或者我們用現在科學上的名詞,感情的波動。這個動是妄動,法性裡面如如不動,所以他是真的,只要是動就不是真的。九法界、三途、六道都在動,像海水一樣大風大浪,但是你要知道風動、浪動,水動不動?水不動,水隨著風起伏,它本身並沒動。水還是水,水是真的,波是假的,你細細想這個意思,不動是真的,動是假的。沒有風的時候,風平浪靜,水是平的,那是水,被風吹起來它還是水,細心冷靜去想想這個境界。

  所以是動中有不動,不動當中有動,動靜不二。你從觀海,觀浪潮起伏,你在這裡頭去看,看動中不動,不動中有動,然後在這裡頭體會到動靜不二,動靜一如。觀海潮會開悟,觀海潮也在那裡觀照,也在那裡用功夫,破迷開悟。從這一個現相,你就能引申到所有一切現相無一不是。在我們自己本身上,我們的法性不動,我們法性就像水一樣,水隨著風動,我們法性也隨風動,風是什麼?內裡面的煩惱習氣,外面的誘惑,這是風。外面一誘惑,裡面煩惱起現行,風動了,法性隨著它動,隨順煩惱習氣,隨順外面境界。它只隨順,法性動了沒有?沒動。法性遍一切處,水遍滿大海。所以,真相大白,契入境界,自己功德圓滿了。『可欣樂』,這個「欣樂」裡頭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

  諸佛菩薩看到歡喜,為他祝福,諸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個妙不可言。那我們想,如果沒有動怎麼能表達欣樂?怎麼能表達祝福?我們凡夫總得要有個意思表達。法身菩薩境界裡頭沒有,這是真正的欣樂。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開頭給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還有情識在波動,但是他不是受外面境界影響,但是也不能說不受外面境界影響,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學是聖賢的教誨,習是把聖賢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得受用。就好像我們學佛,入佛境界,得受用,我們常講法喜充滿。法喜充滿不是像一般說狂歡,不是!手舞之,足蹈之,不是!法喜怎麼表現出來?不是形色表現,但是有!有什麼?現在人講的磁場。他的磁場真不一樣,無論什麼人接近他都感覺得很舒服,都感受他的氣氛;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不亦悅乎」,你要很細心才能體會得到,粗心大意體會不到。

  所以,真樂,他裡頭沒有情識,沒有情識的樂,我們沒有法子體會。這個道理不難懂,為什麼?我們沒有見性,我們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還是情識用事,情識裡面我們習慣了,離開情識我們就茫然無知。法性裡面的事情,就是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也聽不懂,沒有法子體會得到。這個事情,只有長時間接受佛法的薰陶,時間久了,長時薰修自自然然契入。諸位,你要聽懂這一句話,自自然然,這裡頭怎麼樣?不能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如果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就是障礙,你就不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你不能了解,他那裡頭的樂,你不能了解。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你明白了,你明白之後,你也說不出來。古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喝一口水,人家說這個水燙不燙,只有你自己嚐到才曉得,你要不嚐到,人家說熱、說燙、說不燙,你都沒有辦法體會到。充其量你知道個彷彿,你絕對不了解真相,真相必須你親自去嚐一口。見性的境界亦復如是。你必須自己明心見性,把見思煩惱捨棄掉,塵沙煩惱捨棄掉,無明也得斷一品,你入這個境界才真正嘗到。

  這裡所講的是如來究竟果地上的境界,這個「可欣樂」是佛的快樂,我們怎麼會知道!說個老實話,初住菩薩的快樂我們都不知道。別說初住,阿羅漢的快樂,我們又何嘗知道,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讚歎的。世尊讚歎到離苦得樂,常講有如阿羅漢得漏盡定,阿羅漢的無想定、漏盡通,我們沒法子想像,那不是我們的境界。在《華嚴經》裡面我們讀了、聽了,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四諦品」裡面說這麼多東西在裡頭,本來我們認為「苦集滅道」很簡單的,到這個地方才曉得無量四諦,不是那麼簡單的,確確實實任何一法都圓圓滿滿含攝一切法。

  我們曉得性德本具無量的法喜,我們不是想離苦得樂嗎?這是真樂。在這裡我們得到這麼一個訊息,雖然這個樂距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但是不怕,我們認真努力開發,知道性德裡頭有!性德裡頭沒有苦,苦是迷裡頭生的,是虛妄不實,樂是真的。常、樂、我、淨,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一不異,常;「樂」是此地講的可欣樂;「我」是自主,是主宰,是自在;「淨」是清淨不染,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染著。自性本有,我們應當要開發,開發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現前。那不是自己能力修到那個功夫,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是緣,真正的因是我們自性本具。自性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加持也沒有用,這個道理要懂。好,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2:0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7:51: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1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