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0八卷) 2003/10/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08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四段北方,苦集聖諦第九句看起:
【或名器。】
集是造作,造作之果是苦。造作又名為『器』,這是什麼意思?「器」,通常我們看到這字就想到器皿,器皿它有用途,用途有範圍。譬如缽、瓶、碗,我們都稱之為器皿,在它的範圍之內有用途。佛菩薩用這字用這名來形容造作,造作的業在阿賴耶裡面成為種子,這種子就像器一樣,遇到緣它就起現行;不遇到緣的話,始終存在,它不會消失。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假使百千劫」,這是講時間長,不是講年代,用劫來算。「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這不亡就是它不會消失,就如同器一樣,它存在,它沒有消失。「因緣相會時,果報還自受」,這一首偈告訴我們,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決定不能避免,只要遇緣,它就起現行。
我們舉一個例子,這些例子都很普通,世出世法裡頭講的「冤冤相報」。如果在過去生中結的怨,假如沒有生在同一個時代,沒有生在同一個地區,這就是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如果這兩個冤家,他們的冤業,業因是過去無量劫前所造的這不善業,這一生生在同一個時代,生在同一個地區,遇到了,這都是緣。緣遇到了,不定因為什麼事情,這兩個人不愉快,於是互相殘殺報復,這是緣;真正的業因,過去生中所造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業緣最麻煩的,不但生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地區,還可能變成一家人,或者是夫妻,或者是父子,或者是兄弟,這事情就麻煩。我們看到的是骨肉相殘,不是沒有原因,報怨來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佛教給我們,怨要化解,債要還清,別人欠我的,不要了,這多自在!我欠別人的,要還清,要懂得布施恩德,不能跟一切眾生結怨,結冤仇,麻煩就大了,決定不結冤仇。結恩德,不希望別人報恩,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你辦事常常會得到貴人幫助。為什麼會有貴人幫助?恩德遍於十方。
有機緣幫助別人,盡心盡力,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善行就遍虛空法界,果報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行善希求果報,果報不大,會稱量現前,「器」就是稱量,有限的。儒家講「君子不器」,器,我們從比喻上來講,器好比是專家,不器是通才。廣學多聞,這種人不多,廣學多聞不是一生成就的,無量劫的累積,智慧德能無量劫的累積,才稱之為廣學多聞。真正是博學、通家,世間這樣的人不多;專家多,容易,通家不容易。廣博又精通,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說,法身菩薩,他能做到既博又精。為什麼?見性,性德法爾如是,它不是修德,它是性德,這道理我們要懂。所以器縱然精,它不博,它有用,它不廣。當然在苦集聖諦裡面,沒有出六道,這器有善有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我們知道這事實真相,學習就要捨一切不善業,勸修善業,這還不圓滿。圓滿怎麼樣?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樣就把染業轉變成淨業,淨業與性德相應,染業與性德不相應,這意思要懂。末後一句:
【或名動。】
宇宙之間,一動一靜,在佛法裡面,世尊告訴我們,真心本性不動。『動』從哪裡來的?「動」從不動裡面變現出來的。動是無明,動是煩惱,這字的意思也是深廣無限。今天的科學實在講,無論是講到宇宙,或者是講到微塵,佛法裡面講微塵,怎麼形成的?動形成的。如果不動,不動這東西就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回歸法性。所以現在科學家幾乎肯定物質是個動相,不是靜止的。所有物質是屬於果報,動就是業因,所以法相宗講得好,「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動相,明就不動,無明是動。我們換句話來說,起心,起心就是動念,起心就是動,這就是無明業相。起心是無明,動就是業相,這是煩惱的根源。
佛要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怎麼修法?要修淨,要修定,禪定。禪是不著相,定是不動心,這定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禪宗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說的。換句話說,在相上,在現象上可以和光同塵,但是絕對不會受境界影響,這是功夫,真正的功夫,就是我們一般講,禪定功深,不受影響。怎麼不受影響?裡頭沒有起心動念,裡面是定的,外頭不受影響;外面一受影響,裡頭就起心動念。所以禪跟定是一體,內不起心不動念,外頭怎麼會受影響?怎麼可能會受誘惑?只要外面境界能夠誘惑你、能夠影響你,你肯定會起心動念,這是業習煩惱的根本,造業。真的,佛真是很簡單的幾句話,把事實真相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明瞭,那我們這修行就知道了,修什麼?外修不著相,內修不動心。這話說得容易,做起來是真難,想不受影響,偏偏受影響,見色聞聲不免起心動念,那就受影響了。怎麼可能不受影響?是有可能,諸佛菩薩不受影響,法身菩薩不受影響。十法界,四聖法界雖受影響,很淡薄;麻煩的是六道眾生,受影響就很大很大了。
我們今天練功,你看看《華嚴經》最後講修行,舉例子,善財童子做為一個大乘修學的榜樣,他修什麼?清涼大師說得好,歷事鍊心,這社會很複雜,方方面面,他都去經歷。在經歷裡面就是練這功夫,無論是事是理是性是相,還是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慧,這是破無明。他決定不會受外境的誘惑,五十三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是什麼?這是在斷煩惱,這就是禪定功深。你要不接觸,你怎麼修法?我們就是修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要在境界裡頭修,所謂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要接觸。你不接觸到哪學?這一接觸才曉得自己功夫淺深差別。功夫淺,這一接觸,這個動不是小動,大動!遇到順境大歡喜,手舞之足蹈之;遇到逆境是火冒三丈。修學一段時期之後,遇到順境生歡喜心,不像從前那樣的狂歡;遇到逆境也有瞋恨,但是也不會過分,比從前收斂多了。這什麼?這功夫有了進步。到什麼時候,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遇到的時候,若無其事,心如止水,不起波浪,那就恭喜你了,至少你是十住菩薩,法身菩薩!能夠在一切境緣裡面如如不動是定,清清楚楚是慧,定慧都能現前,定慧等學。
《楞嚴經》佛講修行人六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動靜,「動」是第一關,後面還多著了,重重突破才能明心見性。但是如果修淨土法門,就在第一關就能往生,所以這法門叫易行道。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說是六結你只解一個就能成就,沒有這回事情的。所以,我們怎樣把浮動的心,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無量無邊的業習都是從這地方生的。佛在經教裡頭常常教人「制心一處」,制是控制,不要控制外頭一切人事物,控制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控制在一處,那就是三昧,那就是禪定。
控制在哪一處?我們念佛人是把心控制在一句佛號上。它還是動,這動的幅度很小,微波,不是大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能夠把心控制在一句阿彌陀佛號上,這是修淨業,這樣的功夫就能成片,這樣的功夫能得事一心,往生就有把握了。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還是不容易。怎麼辦?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怎麼提高?古德常講「讀經」。讀經就是天天接受佛菩薩提示我們,讓佛菩薩來提醒我們,我們要主動去求。經放在這地方,它不會主動來找我,我要主動找它,天天要閱覽,天天要讀誦。我要主動找它,知道它能提醒我,讓我能夠每天反省,每天檢點懺悔,改過自新。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第三段: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已燒盡,或名捨重擔,或名已除壞。】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出世間的果報,苦滅聖諦,通常經教裡頭只用「般涅槃」、「大般涅槃」。中國人也喜歡用「圓寂」,圓是究竟圓滿,寂是清淨寂滅,中國人習慣用這名字,用得最多。在北方豐溢世界裡面,滅諦的名稱也是無量無邊,這地方列舉十種。第一個叫『相續斷』。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現象無一不是相續相,只要你能說得出來,只要你能夠想得到的,皆是相續相。相續相斷了,這就是如來果地上大般涅槃。般涅槃翻作滅,滅什麼?滅相續相。無量劫來,業習因緣果報斷了,不再有了,這是「相續斷」。
首先,我們要了解相續現象的真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法的真相:剎那生滅。「剎那」是形容詞,形容時間的短促,短促到我們無法想像。不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都沒有辦法想像。乃至於一真法界裡面,三賢位的菩薩也無法想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到八地菩薩才見到這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剎那生滅,他才見到。那是什麼樣的功夫?《楞嚴經》上所說的「淨極光通達」。這是講八地以上的菩薩,那個禪定功深,清淨到極處,自性的光芒顯發出來了,這時候照見剎那生滅的真相。七地以上菩薩,八地不動地,不動,相續相就斷了,真正照見。這相續是苦因是苦果,相續斷了就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在我們現前這境界裡頭,我們應當怎樣學習?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你要曉得叫念念相續。如果不覺,它一直相續,那就形成迷惑、造業、受報。所以要覺悟,要覺得快,這一覺悟,好!一覺悟就能把這境界轉過來。我們斷相續沒有這本事。四果羅漢、辟支佛,他們只能夠斷見思煩惱,就是見思煩惱不相續,這相續相斷了,超越六道輪迴;塵沙、無明還在相續,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你才曉得這東西不容易。所以,世尊大慈大悲,彌陀無盡的慈悲,教我們一個法門: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是什麼?我們業習煩惱依舊是相續,沒斷,沒斷也能往生。那是什麼?要做一個轉變,決定不能夠隨順煩惱相續,那你就不能夠脫離輪迴;把煩惱相續轉變成佛號相續,這就成功了。這法子好,這法子容易,這法子我們可以做得到,應當要做。用這方法來斷煩惱,超越三界。希望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統統換過來,用佛號換過來。
因為相續,真的,我們沒有能力斷;相續斷了,就證果。這是《華嚴經》,不是普通經典,這地方講「相續斷」,那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證無上佛果,大般涅槃。我們哪有這能力?但是知道有這回事情,是我們所希求的,諸佛如來希望我們早一天能夠證得,這就是清淨寂滅。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頭會轉,轉得快,像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走這路子,這路子能走得通。
滅諦第二個名字叫『開顯』。「相續斷」跟「開顯」是一體的兩面,相續斷,煩惱習氣斷盡,開顯是自性開顯了。自性裡頭有無量無盡的智慧、無量無盡的德能、無量無盡的相好,這是真正的三寶,自性本來具足,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統統都有。但是現在佛有、菩薩有,我們六道眾生,甚至於九法界都沒有,這怎麼回事情?因為我們煩惱習氣相續沒有斷,這東西不斷就叫業障,把性德障礙住,所以性德不能開顯。如果煩惱習氣相續相斷掉了,自性裡頭沒有障礙,性德自然開顯。所以性德的開顯,也稱之為大般涅槃。般若、法身、解脫,顯現出來了;智慧、德能、相好,無量無盡,也顯現出來了,這叫「開顯」。
性德不是修成的,這諸位一定要知道,大乘教裡頭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是很不好講,勉強的說一個它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它不是修來的,本來就是這樣。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這身體是由許多器官組成的,每一個器官由許多細胞組成的,組成的這麼圓滿、這樣的美好,誰去設計的?誰在那裡製造的?沒有,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製造,法爾如是,真的,這就是性德、這就是自然。隨順自然,那就是最健康的,那是最圓滿的、最幸福的。不能在這自然原則裡頭加一絲毫意思在裡頭,為什麼?那一點意思是不自然。自然裡面加上一點不自然,那就是破壞,破壞自然。破壞自然,我們知道那就是病源,總有一天這出了麻煩。為什麼麻煩?因為你加了東西在裡頭,加不得一點點。眼睛眼見是自然,眼睛裡頭不能加一點點東西,加泥沙不行,加金剛鑽也不行。換句話說,善與不善統統不能加。你隨順它自然,自然是健康的,自然就沒事情;加一點東西,麻煩就來了。這道理不難懂,這道理也很深,你要細心去體會。心性裡頭不能加一點點東西,就跟眼睛裡頭不能加一點點東西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就是喜歡加,顯得自己很能幹,把心性全部都破壞了,這才受苦受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北方豐溢世界,苦滅聖諦第三句:
【或名無文字。】
在佛門裡面,像中國的禪宗,他們常常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上上乘法,我們習慣上稱它為宗門。禪宗以外還有九個宗派,在中國佛教一共是十個宗派。其他九個宗派都稱為教下,教下怎麼樣?教下是有文字,禪宗是不立文字。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明白一點,教下是從經典上來學習,這經典就像教科書一樣有層次有階段,就像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古人把佛法分成五個階段,五個學程(學習的課程),所謂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就好像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就教學課程上來說,有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也是有次第的。
宗門,這叫頓法,圓頓大法,它不要通過這麼複雜層次的學習,它講求的是頓悟頓超。確實有這種根性,所以宗門接引的對象、教學的對象,《壇經》裡面講的上上根人。就像我們現在所謂的天才兒童,他不必經過小學、中學、大學,不必經過,他一上學就是博士班,不多久他就畢業,就成就了,天才。天才,有,畢竟很少。但是到究竟圓滿,真的沒有文字,這是在自己修學境界裡面來說。不但文字沒有,再跟諸位說,言說沒有了,沒話說了。再說,思惟想像沒有了,心跟法性跟虛空法界完全融成一體,身與十方世界微塵眾生合而為一,哪裡還有文字言說?不但文字言說沒有了,剛才說,思惟見解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這是大涅槃境界,這是自性圓滿的開顯。
但是在教學、在接眾(接引眾生),雖然是接引上上根的眾生,試問有沒有文字?有沒有言說?有,禪宗不立文字,禪宗的文字比任何一個宗派都多。我們今天展開大藏經,諸位就看到了,宗門的語錄,你看看多多少?任何一宗祖師大德的註疏都不能跟宗門語錄相比。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常說,它不立文字,是文字特別多。這話的真正的意思在哪裡?真正意思,不執著文字。文字是工具,沒有這工具不能傳達訊息,一定要用這工具。但是它只是一個工具,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怎麼?執著就變成障;不執著,暢通無阻。所以,『無文字』,不廢棄文字;無言說,不廢棄言說,這樣就對了。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的意思錯會,如果是認為「無文字」,文字都不要了,我們今天印《大藏經》幹什麼?無言說了,我們現在每天四個小時在一起研究討論學習《華嚴》。這境界裡頭,什麼時候你能夠融會有跟無是一,你就開悟了。如果有跟無是相對的、對立的,那就是障礙。無文字、有文字是對立的,這是障礙;有文字就是無文字,無文字就是有文字,有無不二,你就通了,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才叫真的「無文字」。
理事都通達了,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法性的全體大用。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絕不能夠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也沒有。永嘉說得好,「分別亦非意」,意是什麼?意是執著,末那。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分別亦非意」這話說得圓滿極了,這是真正覺悟的人。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有沒有分別?自己沒有。隨順眾生的言說而言說,自己有沒有言說?沒有。心地真正到了清淨寂滅,入這境界,這就是見性,一切都隨順性德。
眾生有叩的時候,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無一不如是。但是也有些時候,眾生不叩,佛也鳴了。這是什麼?十二分教裡面有一種,無問自說。《佛說阿彌陀經》,這一部經沒有人問,是佛無問自說的。不叩也鳴,這是什麼?這是無盡的慈悲。眾生愚痴,問不出來,但是佛觀察機緣,雖然沒有人問,佛說出來,有人能信,有人能解,有人能行能證,不問也說。這是大慈大悲的流露,但是不多。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學習。下面一句:
【或名無所修。】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滅名無所修者,修已極故」,這註解就四個字,就是他的修行已經達到極處,沒得修了,也就是他的修行圓滿了。性德圓行,障緣斷盡,這修不是修別的,就是把障緣斷掉,障緣統統斷盡,再也沒有障緣了,這性德圓圓滿滿的露出來,顯露。這是什麼?這是如來究竟果地。諸位要知道,等覺菩薩還有修,還不能說『無所修』。為什麼?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是他的障礙。這一品無明斷盡,那就無所修了。
「無所修」,我們要問,以後怎麼辦?給諸位說,以後,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無修而修,修而無修」,他的修行永遠沒有中斷過,永遠沒有休止。這什麼意思?自己修德已經圓滿,別忘記過去生生世世你發的願,那個東西要兌現的。發的什麼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量無邊,試問你要不要去度他?這個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他,成就他,你發的這個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我是斷了,眾生沒斷,那就要示現斷煩惱的樣子給眾生看,這就叫「修而無修」。修是什麼?為他,他有煩惱,我現在要示現斷煩惱的樣子給他看,啟發他暗示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
我自己,「法門無量誓願學」,現在學圓滿了,眾生沒圓滿!眾生沒圓滿,我還要做出學法門的樣子給他看,這叫「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佛道無上誓願成」,我成佛了,那些人還沒成佛。所以自己修行圓滿之後,再修,是為眾生做榜樣,是教學,自己畢業之後,教學。因此,「學不倦,教不厭」,這是師道。諸佛如來是師道,他要展現出永遠生生世世、無量劫又無量劫,顯示出「學不厭,教不倦」。其實學他圓滿了,要做出學的樣子出來幫助眾生,這叫「無所修」。
「無所修」不是不修,非常認真的在修行,比他沒有證果的,修的還要認真;沒有證得,修的時候,他並不圓滿。如來果地上已經證到究竟圓滿的果報,他無論修哪一個行門,都是那個行門的學生們最好的榜樣。我們想想這樣的老師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好老師!他的起心動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決定沒有絲毫欠缺。這是在苦滅聖諦裡頭,這是講的無修,無修而修,修而無修。第五句講的是:
【或名無所見。】
這『見』是見解,「見」就是分別。不必說如來果地了,法身菩薩已經真正做到離妄想分別執著,已經離了,那就是『無所見』。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入佛的境界,雖然入佛的境界,剛剛證得,沒有如來那麼樣的純熟,沒有如來那麼樣的老練,所以在功力上來講還差得很遠。這好比演戲,老的演員教初學,這是他的學生,教這一齣戲。學生也學會了,學生也來上台表演,但是老師這一上台的時候,還是不能比,比不過他;他經驗太豐富,他太老練,他演的太逼真了。就像這例子一樣,十住菩薩,這戲劇學校剛畢業,初登台。十地菩薩,那是他們的老師,這學院裡的老師,他登台表演,那不同凡響。學生要到他那個程度,總得要有二、三十年的功夫。希望諸位從這比喻裡面,細心去體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像這樣的,同樣學一齣戲,同樣來演出這齣戲,功力確實有等級、有層次。只有到圓滿成熟,這是佛佛道同,才真的一樣;不到究竟純熟的時候,還是有差等。世間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沒有例外的。
所以,我們要曉得,「有所見」,「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見解,這是什麼東西?所知障。我們一般講:你的看法呢?就是說:你的見解呢?你要真正遇到見性的菩薩,你要問他:你有什麼看法?他沒有看法。你有什麼想法?他沒有想法。想法是煩惱障,看法是所知障。沒有想法,沒有看法,完全隨順自然,完全與性德相應,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裡面沒有障礙。所以《楞嚴經》上佛說「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講眼根裡頭的見性,這是真的。如果說有所見,或者墮在無所見,都不行,還是隔一層。什麼時候有無不二、有無一如,那就入境界。對於有無這念頭不生,這時候觀察世間,你才能見到真相。芸芸眾生,他們過失在哪裡,你才真的明瞭;明瞭之後,你才有辦法幫助他。你說用什麼方法?到你明瞭的時候,方法你自然就顯示出來。決不是想一個什麼方法,設計一個什麼方法,沒有。想一個法子,設計一個什麼,統統是錯誤,肯定與性德相違背。第六句:
【或名無所作。】
『作』是造作,前面講見解,見解是所知障,造作是煩惱障,都是在造業。所以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不作?作。他為什麼要作?為此時此處沒有覺悟的眾生,為他們。所有一切設施造作,都是暫有,不是永恆。真的就好像舞台演劇一樣,布置舞台,做這些布景,這是這一場戲需要用的,這一場完了,馬上就撤換;另外一場,那個景就不一樣。它不是固定的,活的,時時刻刻在變動,「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用舞台劇來做比喻,諸位想想這事實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古德所說「人生如戲」、「夢幻泡影」,這話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不能當真。當真,你就苦了;當真,你就有罪受了;當真,你就造業了。所以這裡頭只有因、緣、果,永遠在轉變在相續在循環,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常住的,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除了法性。
法性不是生滅法,法性是什麼?法性是自己的真身。法性何以真常?因為法性沒有見解,法性沒有思想,法性沒有言語,法性沒有造作,所以法性不是有為法。有為有生滅,無為不生不滅,所以法性是永恆的。法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從一念不覺墮落成阿賴耶,阿賴耶就是迷惑顛倒的法性。迷了之後,這不斷的搞六道輪迴,搞這些生死把戲。正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阿賴耶是在夢裡;「覺後空空無大千」,法性是覺悟的。覺了,它就是自性,自性裡面沒有大千世界;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迷的時候有這幻相,悟的時候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要懂得「無所作」,作而無作。
遇到一樁好事情,什麼叫好事情?眾生得益。得什麼益?與法性相應,那是益。我今天看到台灣江逸子居士,這是我的老朋友,也是老同學,當代很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他用了一年的時間,畫了一幅千手觀音,這一幅畫,我在他家裡見過,工筆畫,一年時間。希有殊勝,現在他把它印出來,我看大小好像跟原幅差不多,印得非常好。現在印刷的技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採取的紙張也是第一等的,能夠保持不褪色不變質,而且能防灰塵,灰塵可以用毛巾去把它擦拭,畫不會損壞,這難得!沒有一個人看到不生歡喜心,你想它度多少人?我看了立刻就想到要大量流通,照原來的尺寸做複製品,可以給寺院庵堂、一般道場供養。也可以能夠把它縮小,因為現在一般的家庭,多半住公寓房子,公寓房子高度實在不高,大幅的畫,他沒有辦法掛,可以縮小。也不能縮得太小,像我們一般照片能夠縮成像三十六寸的照片,這樣子,一般家庭裡面供養非常合適,當然這價錢就便宜多了。所以這一幅畫,我知道度無量眾生。
千手觀音,在中國,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不但在中國,在南洋,在海外,拜觀音菩薩的人多,太多太多了。大家歡喜觀音,大家學習觀音,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學習觀音菩薩捨己救人。觀音菩薩有三部經,世尊專門為我們介紹觀世音菩薩。這三部經都是附在大經裡面,不是獨立的。第一部在《華嚴》,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章》,這裡面的內容介紹菩薩自行化他。第二部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世尊在這一章裡面,為我們介紹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成功的,是菩薩自己修因證果,成無上道。第三部是在《法華經》裡面的一品,《普門品》,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教化眾生,救苦救難。觀音三經,三經應當把它合在一起,我做過。以後,看到夏蓮居老居士也做過,我看到夏老這三經的合刊本,他做在我之前。但是我把這三經合刊,那時候我沒有見到夏老的本子。我的合刊,我印過兩次,兩次用的不同的註解,所以我有觀音三經註解的合刊,過去都曾經講過。
今天我看到這張畫,無量的歡喜,無盡的讚歎,希望這張畫長遠的流通,救度這世間一切災難。用什麼來救度?用菩薩的慈悲。也就是說,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向菩薩學習,效法菩薩大慈大悲,關懷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就是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成就觀世音菩薩無盡的功德。所以「無所作」不是不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第七句:
【或名寂滅。】
這名詞在我們娑婆世界也常有,滅諦稱為『寂滅』。在中國,我們看到最多的,圓寂,圓是圓滿的寂滅,「寂」是心地淨寂,「滅」是滅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到心地的寂靜,這就是真如,就是自性。真如自性,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不清淨不寂靜,妄念分別執著生起來了,它不是滅,生起來了,違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這一迷一切迷,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真的是叫胡作妄為,愚昧無知,造無量無邊罪業。把一真法界變成三途地獄,去受這種苦報,冤不冤枉?造作的時候無知,受報的時候也無知。受報的時候後悔了,雖然後悔,並不曉得這業報真正的因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沒有法子解脫,苦不堪言。底下一句:
【或名已燒盡。】
這是個比喻,已經燒盡。『燒』是比喻智慧,般若智慧。『盡』是講的煩惱。般若智慧現前,能將見思、塵沙、無明滅盡,就好比大火把它統統都燒盡,已經燒盡,這功德就圓滿了。這是什麼?這是如來果地。正在燃燒,那是菩薩,菩薩位這是戒定慧三學。特別要注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能夠圓成佛道,能夠圓滿菩提,證大般涅槃,他靠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把煩惱習氣,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統統燒得乾乾淨淨,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圓滿到極處,是『已燒盡』。菩薩是正在轉,天天在轉,永無休息的在轉,愈轉愈殊勝,這就是不斷向上提升。圓教初住菩薩開始轉,所以他戒定慧三學不斷向上提升,到如來果地究竟圓滿,三學圓滿,見思、塵沙、無明燒盡。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1: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