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09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http://bd.amtbvod.com:88/v2/mp4/12/12-017/12-017-1091b.mp4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九一卷)  2003/9/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91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第二段,鄰次十界的第一段東方密訓世界。我們講到苦滅道聖諦,現在請從第六句看起:

  【或名離邊。】

  『離邊』,「邊」是兩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矛盾、對立。「離邊」,永遠離開矛盾、離開對立。這句話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的去思惟觀察,不能夠粗心大意,粗心大意自己認為離了,實際上並沒有離。譬如大乘法裡頭常講,「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離兩邊,這行中道,中道跟兩邊不又對立了嗎?有沒有離?沒有離,要怎樣離?中道也沒有了。兩邊沒有了,中道也沒有了。再從事相上看,兩邊存在,中道也存在,不是說你離了就沒有兩邊,你離了就沒有中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前面說過苦集滅道,每個名詞都含無量義,每個名詞都含攝所有一切名詞。所以一個懂了,你全都懂了;一個沒有懂,你完全沒懂。為什麼佛說這麼多名詞?這在教學上是非常高明的手法,所有的名相你一接觸都通達,證明你真的通了。就像古人,這個古人還不算太古,民國初年曾經有一個參禪的人給印光大師寫了一封信,他說他對於一千七百則公案,《五燈會元》裡頭所說的,他說差不多他都參透了,其中還有少數幾條還沒有參透,絕大多數他都參透了。寫了這封信給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回了一封信說:一千七百則公案你只要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就全部不通。聽說那個人接到印光法師這個信之後,不參禪了,念阿彌陀佛了。印祖的話是真的,大乘教裡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華嚴經》更是透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這一個名相徹底通達了,《華嚴經》上所說一切名相你都通達了。

  「離邊」是什麼意思?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平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你還起心動念,你沒離,怎樣才離?六根接觸六境,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接觸六境,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離妄想,不分別,不執著,你這才叫真離了。這是什麼境界?苦滅聖諦的境界,也就是宗門裡面常說的明心見性的境界,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境界超越十法界。你就曉得十法界裡面,他有起心動念,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這叫真正離邊。

  才起心動念,邊就建立了。正是世尊在楞嚴會上給富樓那尊者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來的?為什麼會起無明?世尊這樣解答他:知見立知,這是無明本。知見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你能知、能見,這是真心本性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德,我們常講萬德萬能,能是什麼?能就是見聞覺知。這不能不懂,見聞覺知是本能。現在有一些科學家在做科學的實驗,證明了植物有見聞覺知。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用水做實驗,水是礦物,證明了水有見聞覺知,它能見、能聽、能覺、能知,這就是《楞嚴經》上佛所說的「知見」。

  水,它不立知,我們也能像它那個樣子那就行了;它隨緣,它不攀緣。我們人以善意對它,它的反應很美,結晶非常美;我們以惡意對它,它的結晶非常醜陋,那是什麼?那叫隨緣。我們凡夫麻煩了,所以這個有情眾生,佛說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無情眾生皆有法性。植物跟礦物它是法性,在我們就叫做佛性。佛性跟法性實在講是一個性,為什麼要說做佛性?佛性裡頭有覺迷,法性裡頭也有覺迷,它什麼時候從迷轉成覺?它要隨佛性之緣。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有情眾生成佛了,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不成佛。

  我們要問今天這些礦物、這些植物它成佛了沒有?我沒有成佛,我境界裡面這些植物、礦物它也不能成佛;我哪一天成佛了,它們跟我同時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坐在一起,他的境界裡面,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境界裡面,情與無情也是迷惑顛倒。我這個話只說到此地,你好好的去參究,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道理深了,這是事實真相。今天科學雖然很進步,還沒有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科學還在摸索,而佛法已經給你說得非常透徹,叫「離邊」。

  那單單有離,還是一邊,為什麼?離跟即這是兩邊,怎麼辦?大乘教上給我們說「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那真離了,你要曉得同時,你要曉得不二,要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就是裡頭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是毫分都不夾雜,究竟圓滿的智慧。宇宙是一體,我們講經常常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原本是一體,現在還是一體,與迷悟不相干;悟,它是一體,迷,它還是一體。佛菩薩的教誨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就如此而已。再看下面一個名詞:

  【或名了悟。】

  『了』是明瞭,『悟』是覺悟,這好懂。名詞好懂,實際上也不是容易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明瞭,也沒有辦法覺悟,這什麼原因?佛說了,你有障礙。「了悟」是自性本具德行,這個德行現在沒有了、隱沒了,什麼原因?迷了自性,了悟就變成無明,無明是不了、不悟。了悟是無明的反面,就是明心見性。

  佛說我們迷了之後產生障礙,障礙多!無量無邊。世尊教學把無量無邊的障礙給它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成兩大類,或者說三大類。兩大類是佛經上講的二障,三大類是講的三障,都是屬於歸納。兩大類是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只要你有這兩樣東西,了悟就沒有了。現前什麼起作用?無明起作用,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迷而不覺。如果是講三障,三障是講惑、業、苦,惑業苦實際就是講的因緣果報,惑是迷惑,迷惑是緣,造業是因,六道輪迴是果報,這是惑業苦!這都是障礙。

  三障也好,是二障也好,六道凡夫具足煩惱業障,所以你的性德,了悟是性德,性德不見了,沒有了;絕對不是真的沒有了,我們常講叫隱沒,就是你看不見。它在,它有,只要你把障礙去掉,它就現前。好像我們晚上的月亮,月亮真有,但是現在怎麼樣?被雲彩遮住,厚厚的一個雲層把它遮蓋住,月亮沒有了;不是真的沒有,雲要散掉了,月亮就又現出來了。由此可知,了悟是真的,真有;無明是假的。無明,自性裡頭沒有,是我們一時錯誤把本明(了悟是本明)變成了無明。佛菩薩慈悲為我們示現,現身說法來教導我們,教什麼?幫助我們恢復性德而已。

  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就這麼一樁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接受教誨,他的教誨是真實智慧,就是他的現身、說法也都是真實智慧的流露,真實的德能,只要我們肯隨順。你能夠隨順,這我們在講席上常說,長時期的薰陶,現在人講學習,長時期的學習。我們中等根性的人,也就是說業障習氣很重,長時間的修學,逐漸逐漸這個障礙、習氣它就減輕了。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習氣果然輕了若干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透出來若干分,你的信心具足了,沒錯,是真有效。你對於整個宇宙的看法,人生的看法,體相作用的看法,因緣果的看法,逐漸跟事實真相就接近了。這個接近就是了、就是悟,我們迴向偈常常念「願得智慧真明了」。第八句:

  【或名攝取。】

  這個『攝取』一定是在道上講的,「攝取」一切眾生,或者說「攝取」一切有緣眾生,那無緣的呢?無緣也包括在裡頭。佛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不一樣,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他分根熟、未熟、沒有善根,也分這三等。根熟的眾生,那是過去生中累劫學習有相當成績可觀的,這個好辦,在這一生當中,佛會幫助他成就;根沒有熟的,佛在這一生當中幫助他增長;沒有善根的也不捨棄,在這一生當中幫他種善根。所以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就懂了,確確實實不捨一人。至於說「佛度有緣人」,絕對不矛盾。佛度有緣人,那就是根熟眾生這一生幫助他成就,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未熟、沒有善根的人這一生他沒有辦法超越,他還要搞輪迴,在輪迴裡面一世一世的學習。總而言之,佛菩薩慈悲,不會捨棄一個眾生。我們凡夫有時候能覺察到,有時候完全不能覺察,佛菩薩、神聖在我們周圍幫助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現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菩薩這樣的照顧,眾生並不感激,有時候還要毀謗,還要侮辱,還要糟蹋他,佛菩薩在不在意?如果他要在意,他是凡夫,為什麼?他著了相。佛菩薩若無其事,這就是前面講的,他了悟、他離邊,因此在攝取一切眾生,他永遠沒有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永遠不離。這五句是自性本具的德行,所以聖者應化在世間,是自性本具德能自然流露。這個境界沒法子說,古大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不出來。你入這個境界你自然能夠體會到,你會會心的一笑,說不出來。

  現在我們要來談談用什麼方式「攝取」?方法就是經教裡頭常常講的四攝法。攝取眾生,攝受眾生是一個意思,總不離這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第三個是「利行」,第四個是「同事」。你要懂得這四攝法的意義,真實的義理,你能夠應用在你生活上,你就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攝受是教化、是化他,可是你要把這四條做到,這四條要落實那是智慧,真實智慧。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我常常說,說得很淺顯,多請客、多送禮。中國人常講「禮多人不怪」,但是你要懂得方便,方便是最恰當的方式,所謂是不即不離,恰到好處。對方對你尊敬,對你沒有懷疑,感受你的真誠,你的關懷照顧。他從內心裡面感激,然後他才會接受你的教誨。那是屬於自動自發的,自自然然會向你學習。

  所以教化眾生,我們要知道世出世法都不例外,身教重於言教。我們細心觀察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是做到而後說到,大家相信。他先做到,不是說了之後做不到,那沒有人相信,給你打很多問號。所以這樁事情要從真實心中作,一絲毫虛偽都不能有,有一絲毫虛偽人家就懷疑了,你對我這麼好,這什麼意思?什麼企圖?目的何在?這麻煩就來了,不但教不了他,他處處給你設防,那你就做錯了。

  所以「方便」這兩個字重要,方便是最適當的方法;換句話說,方式做得不適當不能攝取,禮節過分了不能攝取,不到也不能攝取,真的是恰到好處,自己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私心。連基督教都常說「世間罪惡的根源就是自私分別」,這基督教說的;我們佛法說「一切罪惡的根源是貪瞋痴」。貪瞋痴是不是自私?是不是分別?是,沒錯。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要提升自己。要提升自己,你必須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真實利益去想,不要想自己,為什麼?想自己增長我執。換句話說,就是增長自私自利,增長貪瞋痴慢,所以決定不能想自己。我說的多請客、多送禮也有分寸,怎麼落實這是智慧,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人、因時、因地不一樣,活活潑潑。

  四攝第二個是「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跟他交談,出自於內心,真誠心愛護他,處處為他著想,決定沒有自己一點私心夾雜在裡面。私心一夾雜在裡面,被人家一揭穿,叫一文不值,沒有一絲毫的私心。我們學佛只有一個目的,在一生當中一個方向、一個目的,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為什麼我們對一切眾生那麼好?那是因為我們真正明瞭「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這就是覺。他在迷,我懂得他不懂,我們有緣、有機會交談,我就要幫助他覺悟。我決定沒有任何企圖,絕對不想在他身上得一點好處,絕對沒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那你就是輪迴心,你所造的是輪迴業,就錯了。錯與不錯就是一念之間,愛語。

  「利行」,利是利益,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於社會、對一切眾生決定是有利益的,對他自然是有益的,不會是有害的,叫利行。利行具體的說法就是持戒。持戒、行善最重要的學習綱領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修行人必須要遵守的,你要是違犯,你就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決定不會違犯。所以五戒十善真正做好了,就是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講的,所以五戒十善是行門裡面的總的指導原則,總的綱領。

  出家修行,這個利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沙彌律儀》。諸位千萬不要小看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修行人成菩薩,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根基就紮在這個地方,你今天沒有根,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修行,有人修了好幾年,有人學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沒有紮根。這些話我常講,我知道學佛的同學,特別是出家同學,往往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經好聽,提到戒,搖頭了,這頭一搖就搖到三惡道去了。由此可知,利行先利自己,然後就利別人。這利別人怎麼說?給別人做了好榜樣。自己果然有智慧、有德行,你就能加持一方。這個道理不難懂,中國諺語裡頭有所謂說「一人有福,連帶一屋」。這一個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福報,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遭難。為什麼不遭難?這一般說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說佛菩薩、鬼神保佑,這是一般說法。

  從科學觀點上來看,我們知道這個善人,現在人講磁場,他的磁場好,世間做惡的人很多,那個磁場不好,他到這個地方來,把那個不好的磁場同化了,有這個力量,他緩和了。再從科學的實驗報告裡面說,我們就更清楚,這個人心善、思想善、行為善,他居住在這個環境裡面,那個依報隨著他轉,他的力量大,很多做惡的人,那個力量敵不過他的力量。他的心純淨,行純善,純淨純善產生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這個地區為什麼不遭難的原因。無論從佛法,從世法,從科學角度裡面都講得通,為什麼自己不修?你修成了,多少人沾光?多少人得福報?就享你的福報,有形無形,有意無意。

  最後一條叫「同事」。同事這一條裡面的境界深廣沒有邊際。如果說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你是哪個行業,今天這個社會大眾所希求的是什麼?所盼望的是什麼?你去問問,調查一下,無過於安定和平。我們今天提出,我們來做安定社會、世界和平的工作,我們同事!全心全力、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做好。我們曉得真正要把這個事情落實,這是大智慧、大德、大能。大智大德大能,我自己有沒有具足?如果沒有具足,我們要想什麼方法來補習。自己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心想事成,先要成就自己的大智大德大能,然後我才能跟人同事。大德、大能的根本就是無私的奉獻。我們實在講,這個大智大德大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外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正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很清楚,如來有,法身菩薩有,我們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要知道,迷失的!所以我們只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認真好好努力來補習,這個能力可以恢復,恢復不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九句:

  【或名最勝眼。】

  「勝」是殊勝,『最勝眼』就是真實智慧,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誰能得到?就一般而論,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才是真正的「最勝眼」。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藏通的諸佛,稱為勝眼,不能加最勝,一般的講法。我們六道凡夫連念頭都靠不住,這佛在經上說,教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想法、看法,為什麼?我們想的,我們所看的,錯了,什麼時候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佛在經上講,至少要證得阿羅漢果,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是正覺,如來果地上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法身菩薩。換句話說,我們六道凡夫也有覺,這覺不正,阿羅漢才是正覺。我們要問:這個正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六道裡頭沒有正覺?佛說了,標準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這話說得好,六道凡夫縱然是你的功夫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你的見思煩惱沒斷,這是真的。見思煩惱沒有斷,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是煩惱做主,你的習染做主,哪有不錯誤的道理!

  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頭受許許多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受的。連外國科學學者,現在也有不少肯定人生在世真的有輪迴,確確實實受前世業力影響,這一生所造的一切業習,也會影響到來生。他們說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在一生當中所有的際遇,決定沒有一樁是偶然的,沒有一樁是偶然突發的,沒有,統統是業力在支配,都是與過去生中造作的有連帶關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相續,因果循環,因果報應,沒有偶然的。諸位如果要細心去念念《了凡四訓》,對於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你就明白了。

  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論,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法肯定業力,決定受業力的影響,但是你可以改造,業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自己造,自己當然可以改造。像我們居住的房子,這我們自己造的,哪個地方覺得不合適,可以改一改,行,所以命運可以改的。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一番教導,他接受了,居然把命運就改變過來,證明了古人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了凡先生真做到了。他命裡頭沒有功名,他求功名,功名得到了;命裡面沒有兒子,他求兒子,真的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兒子;命裡頭短命,只有五十三歲,但是他並沒有求長壽,居然活到七十四歲,他並沒有求長壽。這就說明什麼?命運可以改,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方法,如理如法,它就改過來了。

  改過來的總的原則,還是佛經上給我們的教誨,不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句話重要,一定要隨順聖賢教誨,為什麼?聖賢教誨,經論裡面所講的是我們的性德,換句話說,這是正覺,這是正等正覺,《華嚴》、《無量壽經》那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隨順經教,就是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哪裡還會有錯誤!我們每天讀經,每天學教,要懂得學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學。如果我要不讀經,不學,肯定我起心動念、生活行為,不就是隨順自己的知見嗎?隨順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個我愛他,那個我恨他,造業!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

  我每天讀經,每天學教,我每天生活行持,起心動念,我隨順無上正等正覺,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這能超凡入聖。學習的時間久了,薰習,長時薰習,薰習久了,你就會自己感覺到現在真的有一點智慧了。煩惱輕了,真有一點智慧了,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原則,我們本著這些原理原則,錯不到哪裡去;縱然有錯誤,錯誤不多,偏差不大,很接近這個標準。什麼時候到與這個標準完全相應了,那恭喜你,你就是法身菩薩了。因為《華嚴》、《無量壽經》它的標準是法身菩薩,你要是完全與這個標準相應,你就證得法身的地位,這是真正把你的靈性往上提升,好境界!這一次到人間沒有白來。但是這個提升還不夠,決定要求生淨土,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大圓滿了。如果我們有這種眼光,有這種認知,也可以說「最勝眼」。

  特別在末法時期,在動亂的社會,你能夠放下萬緣,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取西方淨土,稱你為最勝眼不為過。我們想起諦閑法師鍋漏匠那個徒弟,倒不是鍋漏匠有最勝眼,而是諦閑老法師有最勝眼。鍋漏匠是完全接受,一絲毫懷疑、猶豫都沒有,全盤接受,他成功了。所以諦老的那個開示,那是最勝眼的照見,那是他老人家幾十年修得的,決不是偶然的,做出最正確的指導。再看末後這個名稱:

  【或名觀方。】

  『觀』是觀察,『方』是什麼?清涼大師有註解,「言觀方者,謂觀四諦也」。他舉出《涅槃經》第三十六,這個三十六是三十六卷,《涅槃經》裡面第三十六卷「迦葉品」中有一段話說,「如恆河邊,有七種眾生」。這是比喻,在恆河邊,一種在河裡面沈下去,就是淹死了,掉在河裡頭淹死了。第二種是「沒已還出」,掉到水裡之後他又冒出來,出來之後他又掉下去了,還是被淹死。比第一種好一點,第一種一掉下去就淹死了,第二種他還掙扎了一下,但是還是沒有辦法。第三種,掉下去之後他能出來,出來之後,再不會淹沒了。第四種,出來之後他就「觀方」。五者「觀方已去」,觀方之後他就走了。六者「出去淺處則住」,他走到水淺的地方就住在那裡。最後一個,他「到彼岸」。這個比喻我們好懂,七種人七種不同的境界,現在他取第四種,第四種叫「觀方」。觀方是遍觀四方,四方就是四聖諦,就是代表四聖諦。能觀四諦就是道諦,所以這個「道」也就叫觀方,這是苦滅道聖諦,苦滅道聖諦又名觀方,是這個意思。

  清涼大師《疏》裡面還有一段文,他說「更有四方,如十定品」,這是「十定品」裡面講的。「即第四十二」,這第四十二是《華嚴》八十卷在第四十二卷,「阿耨達池喻中,合池四方云(合是合法),佛子,何者名為菩薩四方」,這個我們要注意。「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這是第一;「聞一切法受持不忘」,二也,這是第二;「圓滿一切波羅蜜行」,這是第三;「大悲說法,滿足眾生」,這是第四。最後結論說「若觀此四,為菩薩道也」。前面講觀四諦,實在講觀四諦就是觀世出世間因果,那就是道。

  西方社會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崇尚科學,對於宗教、上帝、先知的教誨抱懷疑態度的人愈來愈多了。他們認為這是迷信,不合科學,所以到今天對科學的信仰愈來愈堅定,愈來愈普遍。但是科學發展到現在,也有不少問題出來了,這些問題帶給我們社會許許多多的災難痛苦,所以現在也有一些人開始懷疑,科學是不是真理?科學能不能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幸福?一個錯誤的觀念,要把它修正過來,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最近這幾年,我們知道有不少西方人要到東方來找真理,東方儒家、佛家、道家,東方的一些宗教。東方人自古以來崇尚倫理道德,聖賢教誨,即使遭遇到現前這麼大的衝擊,畢竟是根深蒂固!現在我們知道在中國大陸,在台灣,在東南亞,甚至於在澳洲、美國我們都聽說,有不少家長、老師帶著子弟搞讀經運動,這個讀經就是讀古時候的聖賢書。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就曉得東方這個根非常的深,根深蒂固。看看用中國古老這些方式能不能挽救現前社會災難。現在許許多多人也未必是真心想做才做實驗,找不到門道了,這神祕的東方看看有沒有東西能挽救。

  東方的東西這是講因果循環,因果相續。西方現在也在講,這個說法確實不謀而合。人不是一世就完了,要是一世就了,這事情就好辦,那真的可以競爭、可以拼命,贏了我什麼都得到了,輸了就算了,一世就了了。事實一世不能了!他還有來世,生生世世相續不斷,套中國一句話就是不得了,不是了了,而是不得了,這個麻煩大了。

  「觀方」,我們看了清涼大師的開示曉得,就是教我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這觀四諦。苦集,世間因果,滅道,出世間因果。世出世間因果你統統看清楚、統統看明白了,這就是道諦。所以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我常講偏重在因果的教育。你看看他老人家教我們,他一生極力提倡,大量印行的、印刷流通的是什麼?《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他一生提倡這三樣東西,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在這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劫運,靠什麼?靠覺悟,靠回頭,靠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印光大師就提倡這個教育,這個教育不就是此地講的觀方嗎?

  「十定品」裡面「菩薩四方」說得好,第一句「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這最重要了,見一切佛而得開悟,這一句我們怎麼學法?《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是見一切佛。見一切佛,目的在哪裡?在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懂得了,要把這樁事情放在第一,我們這一生要辦的,我們這一生要完成的就是這一樁大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我們明白了。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加持,你就有能力,時時刻刻隨自己的心願,參訪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的諸佛如來;你天天可以見一切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見一切佛供養,供養是修福,這修無量無邊的福報;聽佛開示,聽佛講經說法,開悟!每天出去參學,福慧雙修,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能夠快速的完成真實的成就。我們這一生方向目標指示出來了,純正,一絲毫錯誤偏差都沒有,現在這個路就是要我們自己去走。經典上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頭,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或者是最後那一段慈舟大師所判的一心三輩,都有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我們這些年來對菩提心有一個概念,就是真誠,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覺悟心、用慈悲心,這是菩提心。

  如果你要是嫌這個說法還是太麻煩、太囉嗦,「我還是不懂,我還是做不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有個說法,是既簡單很容易,他的說法是什麼?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一想蕅益大師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一心一意就沒有雜念,沒有雜念就是真誠心,就是清淨心;一心一意裡頭沒有高下,沒有高下就是平等心,就是正覺心、慈悲心,你看他講得多簡單。許許多多念佛的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的,念上幾年真的往生了,走的時候不生病,瑞相希有,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他連什麼叫菩提心也不懂,你跟他講至誠心、深心、大悲心,他不懂。真的,他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一生當中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他沒有第二個願望,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取西方淨土並不是難事,我們要覺悟、要真幹。世間什麼都是假的,真正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能再造業了。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話字字真實。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是覺悟了,真的是智慧開了,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只求親近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第二「聞一切法受持不忘」,這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頭「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在講席裡面這麼多年來,我勸勉大家在無量法門當中我們只求一門。聞一切法,一即一切,古大德常講「一經通,則一切經通」,我只要聞一部經受持不忘就行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這個一就變成一切,一切經也就受持不忘了,這個法子好。現在你要開始廣學多聞,那找麻煩,為什麼?你的時間、精力、精神都分散掉了,這一分散一事無成,一樣都不能成就,你只能專攻一樣,你才有成就的可能。

  今天我們學一樣,哪一樣最好?我介紹同修的兩部經,兩部經裡頭選一部就可以。如果你還年輕,你還有能力,你學《無量壽經》,如果年歲大了,記憶力衰退了,沒有能力學了,你學《阿彌陀經》,其他的都不搞了。有人問我:法師,《華嚴經》可不可以聽?可以聽,不要去讀,不要去研究,你能聽多少,在日常生活當中幫助你受用,聽多少算多少,一點關係都沒有。主修的經典,你要把精神、精力、時間要放在主修經典上。《華嚴經》聽聽當作消遣,調劑調劑,這樣就好,主修的這個受持不忘。鍋漏匠只受持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的成功就是受持不忘,他什麼都不曉得,師父只傳他六個字,他就六個字念到底,他真成功了。

  第三「圓滿一切波羅蜜行」。這樁事情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不到,但是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做到。我說這個話有沒有矛盾?跟諸位說沒有矛盾,為什麼?這一句六字洪名,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的經法(經教法門)統統都包括在裡頭了,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圓滿一切波羅蜜門,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鍋漏匠每天所修的是不是圓滿一切波羅蜜門?經上講是波羅蜜行,我講的是波羅蜜門,我們愈是細心思惟觀察,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由此可知,真的是像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如果能夠遇緣殊勝,菩薩所修的一乘大法我們也有分,問題還是在善根、福德、因緣,特別是淨土宗,真正不可思議。

  有人來跟我說:法師,你常年講經,天天讚歎淨土,難道其他的法門都不行了嗎?說這些話的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我肯定的說,他很少聽我講經,如果他要常常聽我講經,他絕對不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常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個善知識對於自己法門謙虛,對於別人的法門尊重,為什麼?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可以自讚毀他。為什麼我們今天選淨土?我們的根性是下根、劣根,我們不是上根;許許多多的法門那是上根利智人修的,像華嚴、法華、三論、法相,下根的人不能成就。禪宗尤其是殊勝,禪宗是接上上根人,這一定要懂。我們今天偏讚淨土,對象是什麼?對象是下根,業障重,智慧少,修這個法門容易成就,其他的法門比這個高,比這個深,比這個殊勝。對於其他宗派修學的法門,我們非常尊敬,我們決定不敢毀謗,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第四句「大悲說法,滿足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所以世尊開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對治八萬四千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學佛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性,依照自己的根性來選擇法門,容易,不難。決定不能夠自讚毀他,那你就犯了如來的重戒,不會有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14:2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1:14: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1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