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06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六八卷)  2003/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68

  諸位同學,請看清涼大師《疏》裡面的第三段,無量四諦,我們先把疏文念一段。

  「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云,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我們讀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講無量四諦。前面說過二乘,他知道人空,他不知道法空;他能夠破我執,他不能夠破法執。清涼大師說,「二乘不見法空苦性,故無真實」。這個地方說,他又不知無量,不見相故,也不是真實。前面所講的是理智,故但見生空,不見法空,這不如菩薩。這個地方講的是量智,他只知粗相,不知細相,所以也不及菩薩。這個說法是古人所講的,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實在說是藉著科學的發現,我們聽這些話能夠體會到裡面的意思。譬如講空、講有、講無量,我們能體會到。

  所以我們想想古人科學技術沒有發明,佛說這些宇宙現象,他怎麼能體會?這不可思議。所以就根性來講,我們跟古人比,沒法子比。現在的科學,大家都知道向兩個極端在發展,一個講太空物理,無限大;一個是走反過來的極端,量子力學,那是講無限小。這兩個極端,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看科學研究的報告,對於經教所說的,我們能懂、能體會到佛所說的意思。所以說,二乘雖知苦相,其實聲聞、緣覺他們知道這個苦的相,比六道凡夫要殊勝多多,我們哪能比得上他?阿羅漢能夠看到微塵,阿羅漢的天眼,四禪天人所不及,我們凡夫就更不必說了。但是他跟菩薩比,那就小巫見大巫,他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至於微觀世界,現在微觀的科技,實在講,所謂一日千里。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藏經》、《四庫全書》,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是濃縮的版本,把《四庫全書》的原本縮小,一面現在容納四面;換句話說,一本書就是原書的四本,四本濃縮成一本。《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十六開的本子,一千五百冊。要是照原來大小那樣印出來,像現在這個冊數要增加四倍,六千冊。照它原來大小把它印出來,六千冊,這麼厚的本子,六千冊。可是現在用微觀的技術做成光碟,有人送了我一套《四庫全書》,擺在桌上,就這麼一點點。從前幾十個書架放不下的,現在只要一點點地方就統統放下去了。這個科技令人驚訝。但是在《華嚴經》上所講的這個微觀技術,我們今天科學家聽到之後,真叫嘆為觀止。佛法裡面講,整個宇宙可以把它濃縮在一微塵裡頭。我們想想,這一部《四庫全書》它濃縮起來,光碟大概也有好幾百片,它裝成盒子,好像有十盒,每一盒大概有這麼厚,十盒差不多擺在我們桌子上也還有一點分量。這才一套書,這太小了,濃縮還有這麼大的面積,人家把整個宇宙濃縮成一微塵。

  佛經裡面常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一點點大,像芝麻粒那麼大,那麼大的須彌山放在芥菜子裡面,這是講濃縮。須彌山並沒有縮小,芥菜子也沒有放大,為什麼?只要稱性就沒有大小。我們今天科學技術怎麼樣發展,還達不到見性;換句話說,還是有大小。我們看到這個《四庫》,很大的面積,現在看到濃縮成光碟,這個很小,我們一手就提走了;《四庫全書》要好幾個卡車才能裝得下去,現在濃縮,我們手提就提走了。我們相信科技還會進步,可能進步到將來這一部《四庫全書》大概只要幾片光碟就行。佛告訴我們,像這個光碟它的容積能容納多少?無限大,無量!不要說那麼大一個光碟,把它縮小,縮小成一個銅板,裡面的容積是無量大。像這些,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不知道!所以這個經上說,他雖知道苦集滅道,知的是粗相,細相他不知道;有量的他知道,無量的他不知道,這種智慧稱為量智。所以他知道生空,不知道法空,他只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

  這是我們藉科學來說,使大家先有一個概念,然後我們再細心去體會這個事實。事實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這個身無量苦!你知道嗎?不知道,身在苦中不知苦,這是真的。為什麼不知道?不了解事實真相。什麼叫苦?違背了性德就苦。第一個,我們講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這正是佛在經上講的不可思議。阿賴耶是個大倉庫,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所謂是有印象,這個印象就儲存在阿賴耶裡頭。阿賴耶像個倉庫,儲存在這個地方,也像是資料庫、檔案室。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檔案全都在裡頭。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思惟,阿賴耶苦不苦?阿賴耶這個苦的相,誰知道?佛知道。這是染污意,末那是染污,第六意識是分別,阿賴耶儲藏這些種子,叫妄想。還好,它沒有遇緣,遇緣它就起現行了。所以有人問,人為什麼會作夢?夢的原因是什麼?佛法講四緣,昨天我們講過,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夢這一樁事情當然也離不開這四種緣。親因緣是什麼?親因緣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作夢的時候,有人做奇奇怪怪的夢,這一生從來沒想到的。那個夢境,阿賴耶那個過去生中的種子遇到緣它起現行,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

  種子,它時時刻刻總是想現行,這個狀況就是所緣緣。但是它遇不到增上緣,想當然都是變成妄想,遇到增上緣,它就起現行。譬如我們世間人常講的恩怨,這是非常明顯的,這個人於我有恩,總常常想著報答。好像我也忘掉了,也沒想到了,這個意念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遇到緣,又遇到這個人,不知不覺的會對這個人印象非常好,會關心他、會照顧他、會幫助他,這是什麼?這就是意識裡頭這個親因緣的所緣緣,他遇到這些了。而且這個所緣緣是絕對不會間斷,那就是無間緣,所以遇到的時候自然起現行。假如過去生當中有怨有仇,遇到的時候,他自然就覺得不舒服,或是有意或是無意他就會產生傷害,這是最明顯的、最強烈的,所緣緣跟無間緣都很強烈。這都是違背了性德。性德是一團祥和,一片慈悲!真正覺悟了,起心動念都能夠隨順性德,這是諸佛菩薩;其次的聲聞、緣覺,都能夠隨順性德。我們要學,得學這個。

  所以對人,這裡頭特別是人事關係,對物,為什麼?物是法性。最近有同學送一本書給我,是外國人研究植物,也是用科學方法來研究,證明所有一切植物有靈性。這裡頭他們也測驗礦物,都有靈性,都有見聞覺知,這跟佛法講的就完全相應。佛給我們講,「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古時候宗門大德,明心見性了,性在哪裡?性什麼樣子?老和尚來測驗、考考,你這個見性的人,問問你。被測驗的,真是隨拈一物就是,見性的人懂得,點點頭,給你印證,沒錯。隨拈一物,就是真如本性,這經上講的法性。

  整個宇宙是活的,整個宇宙是一體,最可貴的就是這一個認知!凡夫迷惑顛倒,不知道,所以有無量苦。無量苦裡面,人與人相處,大概總佔一半以上。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大乘。大乘怎麼樣?大乘是菩薩,真正覺悟的人,有諦無苦,有苦諦,他沒有苦。為什麼?他通達明瞭,他了解事實真相。而且他內在的矛盾、對立,內在矛盾對立,我用這種言語大家好懂,要用經上的話不太好懂。經上講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或者講見思、塵沙、無明,不好懂。我今天換句話來說,內在的矛盾對立,因為這個名詞大家常講,你很容易體會。覺悟的人消除了,自己內心與一切人沒有對立,與一切事不對立,與天地鬼神、一切萬物不對立,不對立就和諧了,這叫真正和平。宇宙的和諧,世界的和平,從什麼地方落實?從自己心性裡頭落實,與一切眾生沒有矛盾,與一切萬物沒有矛盾,你是真正得到了。你過的這個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覺者的生活,覺者是諸佛菩薩;不覺是凡夫,六道凡夫,你有苦。二乘有苦有諦,凡夫怎麼樣?你有苦無諦,諦都沒有。我這個說法還是從總的原則上來講,細說,我們留在經文裡面再講,經文裡面會講得很詳細,《華嚴》四諦是講的無量四諦,舉例很多。

  我們在沒有讀經文之前,首先要有這麼一個概念。學了之後,對我們真的有好處,這個好處是什麼?一般所講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現前,我們這一生當中,你會過著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來世你的境界決定向上提升。如果你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是念念都在造業。《地藏經》上有一句話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話是真的,一絲毫誇大都沒有。初學佛的人,我初學佛的時候,這是過來人,初學佛的時候讀這個經,看了之後笑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釋迦牟尼佛說得太過分了。你說起心動念是罪,我們不能否認,確實自私自利,心量狹小,總想佔別人便宜。這個念頭所謂是損人利己,這當然是罪,但是說所有念頭都是罪,這好像太過分了。可是佛法學個二、三十年之後,自己深深覺察到釋迦牟尼佛講得對,我們自己想錯了。

  佛講的,確確實實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什麼叫罪?你不覺就是罪。這個標準高了,什麼人沒有罪?法身菩薩才沒有罪。你要沒有證到法身菩薩,真的起心動念都是罪,罪就是苦。我們一天從早到晚起多少個念頭?阿羅漢,我剛才講,他所知道的是有量的,他不知道無量,我們凡夫的心是更粗,我們相信。就像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九百生滅是什麼?生滅是念頭,就是有九百個念頭。一彈指有六十剎那,我在前面跟諸位說了,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就有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我們怎麼會曉得?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每個念頭都是罪,這才講到無量!而實際上,我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還多,不曉得要多多少,無量!念頭的生滅就是苦,很微細,我們不覺察,誰覺察?法身菩薩覺察到。離念是樂,起念是苦,苦有無量相。何況念頭遇到緣它就造業,業一定感召果報,這個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脫離六道輪迴是多麼難的一樁事情。

  過去李老師跟我說過,李老師往生之後,我遇到黃念祖,我跟他見過很多次面,幾乎每次見面我們都談到這些問題。末法現在這個時期,除念佛之外,沒有別的法門,為什麼?別的法門是斷惑證真。不要說別的,最粗最粗的見思煩惱你能斷得了嗎?我平常常常教人,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成就不是別的,念佛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這是事實。為什麼那些念佛人不能往生?他有障礙,總的來說,他有業障。

  業障裡頭最明顯的,是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不要小看了,這問題很嚴重,為什麼?障礙你往生。再有一個是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你有這兩個念頭,你就不能往生。要把這兩個念頭捨掉!如果到臨命終的時候,你還放不下,還是捨不掉,你就不能往生。什麼時候捨?現在就要捨,不要僥倖,等著,「等我往生的時候,我再來捨」。怕的是自己業障習氣重,到那個時候,現在醫學界裡面講,得了痴呆症,半身不遂,麻木不仁,頭腦不清楚,那就完了,真的,佛菩薩、神仙都幫不上忙。聰明人,我今天懂得,今天就放下。

  淨宗修學,修學的綱領、原則是愈簡單愈好,容易做到。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一篇緣起,用韓館長的名義發表,那個時候我們請她做會長,淨宗學會會長。這裡面提出行門五個科目,這簡單,大家容易記得住。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第二個科目,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菩薩的六波羅蜜;第五個科目,普賢十大願王,就五個科目,每個人都記得很熟。你沒有落實,所以你的業障消不了,你天天不是在積累功德,你天天在積累罪業。明眼人看得很清楚,幫不上忙,要是跟你講,你還會生氣,你不能接受。以為我天天幹的都是好事,我沒有造罪業;真的以為天天幹的是功德,哪裡曉得是罪業。

  修行不容易,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所以我勸初學,初入佛門的人,我不勸他讀經,為什麼?沒用處!我勸他念什麼?念《了凡四訓》。你看看這幾十年來,我遇到初入佛門的,我都勸他用一年的時間,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然後你再入佛門。你有三百遍《了凡四訓》的基礎,入佛門,你的功夫能得力;你不在這上面下功夫,你就難了。我自己修行,入佛門,跟諸位說,《了凡四訓》開始的。那個時候我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在台北辦了一個台灣印經處,《了凡四訓》就是他們自己印的。頭一天我跟他見面,他就把這個書送給我,我那個時候沒有看三百遍,三十遍是有,讀了非常感動。大概在兩、三個月當中,足足看了三十遍。知道因果報應,心裡頭有個善惡的標準,才真正想到沒有遇到這個書之前,確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罪!明瞭之後,改過,在起心動念之處改,在言語造作裡面改,警覺心能提得起來。以後遇到章嘉大師,遇到李老師,接受他們的教誨才得到一點受用,這不能不歸功於《了凡四訓》。

  以後從《了凡四訓》,我們讀到《印光大師文鈔》。從《文鈔》裡面知道《安士全書》、《感應篇》,印光法師一生極力提倡,大量的流通。他老人家在《文鈔》裡面講,對因果這樁事講得最透徹,無論是在理論上、在事相上、在業因果報上,講得最透徹,文字最殊勝、最好的,他說第一就是《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他把它列入第二,《安士全書》列在第一,文筆好,實在講,可以把它當作國文來讀。我們要想學文言文,《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把它當作國文來讀,受用無窮。《感應篇彙編》、《歷史感應統紀》,都是印光大師非常讚歎的好書,但是印祖把它列在第二、第三。

  我們要想真正學佛、真正契入,你不聽祖師大德教誨,你這個路怎麼走法!有人自己去摸索,自作聰明,搞了一輩子,搞到七、八十歲,對於了生死消息都沒有,我就遇到過。早年講經,有個老居士,資格挺深的,我那個時候大概五十多歲,他八十多歲,退休了,從前官也做得不小,退休了。學得很多,學禪、學密、學教,也學淨土,都有高明的大德指導,他拜了很多師父。有一年我在屏東講經,遇到我,八十多歲了:淨空法師,現在我知道了,過去所學的浪費時間,都沒得用處,現在我專心念阿彌陀佛,一天念三萬聲。我說好,恭喜你。他總算是覺悟回頭了。一天念三萬聲佛號,他怎麼念?他經行,這是正確的。他每天早晨、晚上(他住在鄉下)散步,一聲佛號一步;換句話說,他每天三萬聲佛號,他走三萬步。所以八十多歲,看起來紅光滿面,精神飽滿,他有運動量。心繫念阿彌陀佛,身能夠經行,是好事,很好的修行方法。現在不曉得這個老人在不在?我大概也有十幾年沒見面。

  所以若不是很細心、細密的觀察,今天我們得到科學新的發現報告,使我們對於經典裡面講的,苦有無量相,集也是無量相,道也無量相,我們能接受了,歡喜接受,佛講的確確實實沒有錯。底下這句是清涼大師引證,「故大經云」,詳細的文《鈔》裡頭有。這《疏鈔》,《鈔》裡頭有。「苦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這是真的。「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一百一十是歸納。我們大乘經裡頭,諸位常常聽到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說什麼?四諦裡頭說的道。道,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有八萬四千。道做什麼用處?治苦的,苦好比是病,道是處方,治病的。眾生有八萬四千苦,佛有八萬四千門;眾生有無量苦,佛有無量法門,這就是四諦裡頭的無量四諦。八萬四千不是籠統隨便說的,確確實實諸位在佛學大辭典你能看到,《教乘法數》裡面用表解給我們列得很清楚,真的是八萬四千。

  八萬四千一歸納,歸納到最後變成三個,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煩惱,都是從貪瞋痴裡面流出來的,貪瞋痴是苦、集的根源。道,歸納到最後也變成三條,戒、定、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從戒定慧展開的。所以我們今天講到佛教經典,大家都知道《大藏經》,《大藏經》裡面一歸納,戒學、定學、慧學三學。所以現在經的分類就用這個方法,經律論叫三藏;經藏是定學,論藏是慧學,律藏是戒學,戒定慧三學。

  我們要有自知之明,這點比什麼都重要。知道自己是業障習氣很重的凡夫,聰明智慧不是上根,中下根性,我們選擇法門,決定要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世尊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生在末法,根性不利,聽釋迦牟尼佛的話,選擇淨土,這正確!淨土的經典少,五經一論,其他東西,如果沒有時間、沒有精神,不必涉及,一門深入。修淨土,只要你真正能夠把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你做到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往生,這成功了,其他的到極樂世界再學。不是不學,我到極樂世界再學,這是一條捷徑,穩穩當當一條道路。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疏文。「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義,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無量四諦的一段疏文,這一段講到本經了。這部經裡面,雖彰名異,彰是明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我們說出苦集滅道種種名相;異是不同,種種名相不同。名是表法的,我們常講顧名思義,因為它的義不一樣,所以名就不相同,名必召實故。這就是讓我們從名相去體會它的義理,它的事實真相,這就是無量四諦。

  清涼大師在《鈔》裡面,引用世尊在經中所說聖諦,知聖諦有兩種智,一種是中智,一種是上智;換句話說,下等的智慧不懂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這是六道凡夫有苦無諦,前面跟諸位報告了,六道裡面有三苦、有八苦,這是講無量無邊的苦,歸納為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苦苦裡面再一展開,展開來為八大類,無量無邊,把它濃縮成八類: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的相,我們現在現前所感受的。他說這個中等智、上等智是什麼意思?中等智是講聲聞、緣覺,上等智是講菩薩。凡夫就不說,不提了。

  我們今天是凡夫,凡夫境界跟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確確實實說得太微細了,我們也沒辦法受持。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所謂是分秒必爭,為生活奔波,沒有多餘的時間,也沒有精力,因此現代人學佛總希望簡單明瞭。在這個時代講經,往後講經說法愈來愈困難了,這是人的根性愈來愈差。我們過去在美加地區住過很多年,我們對當地社會狀況了解得很清楚。那邊的同學們希望我們講經用多長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十個小時,一天兩個小時,十個小時就五天,因為他們最長的假期只有五天;而最歡迎的是三天,三天就是六個小時,這是普遍最歡迎的。你說十幾個小時以上,他沒有時間聽,他沒有辦法來。像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這些地方這個環境,我們還能夠天天在這裡講,天天有這麼多人來聽,在外國沒有,這個諸位要曉得。

  從這個事實裡面我們也能夠領略到,佛所說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怎樣把一部經濃縮為六個小時,濃縮為十個小時,能夠講出來,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雖然講得出來,講出來了,印象決定不深刻。這是古人常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年三百六十天,不要說一年,就算一個月,一個月你能聽五天,這個機會太難得了。三十天還有二十五天在打妄想,不管用!真正修學能夠收到效果,密切的薰習,特別在這個時代,一天八個小時,能夠繼續不斷聽上個半年、一年,你就會轉變了;能真正聽上個三年、五年,功夫肯定得力。但是每天能聽八個小時,什麼人有這個福分?這是福報,現在有這麼大的福報的人愈來愈少了。只有事業有成就,真正退休了,放下世緣,世間一切工作,什麼事不管了;自己有能力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再遇到機緣,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真正福報的人是愈來愈少。如果我們自己具足這個條件,你要曉得,這個條件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決定是隨順煩惱習氣,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決定是不平。在這種狀況之下,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縱然是用貪瞋痴、用種種不善的方式對待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的傷害不大,這個我常常講的,頂多對他的傷害只有三分,對自己的傷害有七分。縱然說是你陷害別人,我們舉古人的例子,秦檜陷害岳飛,這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秦檜有沒有得到好處?他得到的好處,三分,他對自己的傷害,三萬分都不止,遺臭萬年。我們在西湖旁邊看到岳飛的墳墓,你看看秦檜夫妻鐵像還是跪在那邊,每個人走到那裡都罵他一聲。從前還吐唾沫,現在是禁止,不准去觸摸了。當地的人告訴我,這個銅像好像已經換了第八次,還是第九次,鐵像,鐵像都被摸壞了。

  他的子子孫孫都不敢承認是秦檜的後代,秦檜的後代丟盡人了,沒有臉見人,你說他這個損失多大!他當時沒想到,如果想到,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幹。又何況還有報應,報應的事情歷史上記載很多。秦檜墮地獄,變畜生,在受罪、受果報,苦不堪言。從這些地方我們要醒過來,因為四諦是講世間因果跟出世間因果;苦集,世間因果,滅道,出世間因果。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沒有別的,總的綱領不外因果而已,這是事實真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會變成豆,種豆不會變成瓜,因果是決定不會錯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得惡報。你要是參透這個道理,你敢以不善的心對人嗎?不敢,為什麼?我以不善的心對人,對那個人的傷害小,對自己傷害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比。不但不可以傷害人,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都不能夠傷害,為什麼?統統有果報。

  最近,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訊息,這是我們的同學從網路節錄下來給我看的,今年一月份的事情。紐約的魚市場,有一條九公斤重的大鯉魚,在被屠殺之前說話。這個報導很詳細,紐約時報裡面登出來,美國傳播公司向全世界播報這個新聞。這條大魚是一個人轉世的,這個人是前一年死的,也是住在紐約,說出來大家都認識。過世一年了,現在變成魚,投胎投到魚了。猶太人,也很富有,樂善好施。看到一些窮人沒有東西吃,很可憐,他常常買魚送給這些窮人。你看看善心還是遭果報,死了之後投胎做魚,也要被人殺,不知道要投胎投多少次!這個苦了。

  被殺的時候說出來,他是什麼人,而且警告世人,說世界末日快到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但是他還是被人殺了。在我們想像當中,這是佛經裡面所說的這些事理,他必定還要投魚身,不知道要投多少次。他一生殺多少魚,雖然不是殺的,你買的,市場買的魚,你送給人,人家又把牠殺了吃掉了。正是經上常講,吃牠半斤,來生要還牠八兩,因緣果報,一絲毫都錯不了。你怎麼樣對待別人,你將來會遇到人家用什麼方法對你,這又何必!為什麼不用善心對人?為什麼不用好意對人?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誠心誠意。

  這些年來,我們提倡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愈來愈簡單,我常常講,心純淨,行純善。純淨純善,你得的是福慧,清淨,淨生慧,善生福,福慧雙修,何必要去造孽!造孽,你眼前得的利益、甜頭一點點,將來的果報夠受。果報轉眼就來了,你看這個猶太人,一年就示現了,他變成魚了。我們相信他死了之後變成魚,這一次被殺決定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你看到這個事實,這何苦來。這個訊息我們把它影印出來,原文是英文寫的,我們也可以把它放在我們公告欄,大家看看,這不是造謠生事,這是事實。在佛法裡面說,這個人等於給我們現身說法。這就是他的懺悔,真是消他的業障,把他的果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提醒我們,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謂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後悔莫及了。

  《疏》文裡面講,「約一界」,這個約就是就一界來說一諦,即有十千,這個話怎麼說?界真的有大、有小。譬如在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就大分,這個地球有五大洲,洲與洲這是界線。我們住在亞洲,南面是澳洲,大洋洲;我們的東面,太平洋的那一邊是美洲;西面是歐洲,大分,這是界。可是每一洲裡面又有許多國,國有國的界,這個界線。每一個國家裡面,像在中國有省,外國稱州,州裡面又分很多縣,界是密密麻麻。十千不是個數字,形容它多,真的是無量。

  就一個人身上來說,身有界分,大的分,頭部這是一個界分,四肢,這個身體,界分。再細分,我們頭部有眼、有耳、有鼻、有口;身體裡面五臟六腑,各有各的界分。再微細,每個器官由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界分。再分,現代科學家說,你把細胞還可以能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就我們一個人身上,講界分也不止十千。精神方面更複雜,精神不是物質,沒有形相,這是講心法。心法裡面,佛經上講的,五蘊裡頭佔四條,受、想、行、識,都是屬於心法,不是物質。不是物質,它的面就大了,遍虛空法界。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色心是一不是二,色心同源,源是什麼?源是法性。

  經上舉的這個例子,舉得大,娑婆四諦。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在這個教區裡面,這個四諦有多少?有四百億十千名義。《瑜伽》講苦有一百十一。《疏》裡頭說得很清楚,《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在第四十四卷,好像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跟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都詳細的引用。可是我們最近印的本子查不到,從前老本子後面,它附的有這些名數、名相,這個名相在講義第幾頁,我們一查就查到。最近我看到我們這邊印的這個本子,後面附的這份東西沒有了,那一份東西很有用處,方便我們查資料。我們查一個名相,知道它在第幾頁,立刻就查出來。非常可惜,《心經詮注》現在他們改了版面,重新排版,後面這部分沒有了。由這裡就知道,排版這些人不是學經教的,他不知道這個重要性。學經教的人曉得這個重要性。

  因為《講義》跟《詮注》,可以做為研究經論的資料,就像字典一樣的,它有這個用處。非常可惜,這一部分他把它刪掉了,所以我們還得要找老的本子,老本子裡頭有。從前我們圖書館印的本子有,照這個老本子印的有,現在本子沒有了。這樣子對老本子,研究經教的人要特別珍惜。現在新排版的版面好看,字也很清楚,但是查資料就查不到了,就很困難。這是附帶說明,希望以後翻印前人的典籍這些地方要注意,不能夠疏忽,它是有用的,不是沒有用的。

  後面這一句,「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也就是說,經論裡面凡是講到名,名相,名一定有義。不但說相,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所以,佛經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確確實實每一字、每一句都含無量義,而且每一個義都圓融的。義圓融,文句亦復如是。這個圓融,我們今天要特別提示出來,為什麼?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頻繁,什麼原因?不圓融。人跟人相處不圓融,人跟自然環境相處不圓融,人跟天地鬼神不圓融,麻煩就來了。這才是大病,大病的病根在哪裡,你得要找到。我們要受這樣的苦報,你能不能夠離苦得樂?能,只要你念頭一轉,你就脫離苦海了。念頭怎麼轉?我跟一切人和睦相處,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你的境界馬上就轉過來。

  你要知道法性是融通的、是圓融的,宇宙是圓融的。圓融是真正的和睦,彼此真誠的禮敬,真誠的清淨,真誠的平等,真誠的慈悲,還是要隨順性德,你才能得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滿。佛法向內求,不是向外求,外頭求不到,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向自性當中求你才能成佛、成菩薩,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向外面求,錯了。佛家常講,向外求叫做外道,外道不是罵別人,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是對佛門自己人講的,不可以心外求法。

  要知道心外沒有法,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外哪有法!所以法相唯識宗不承認有外境,只承認唯識,就是心現識變,他承認這個;因為所現所變不是真的,能現能變是真的。在大乘圓教裡頭,這說的究竟圓滿,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你不參透這個道理,你的煩惱習氣肯定放不下。放下怎麼這麼難!為什麼?你沒有參透,也就是對於諸法實相,你了解得不夠徹底,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徹底搞清楚、搞明白,放下太容易了,不難!

  凡夫成佛,無論是在理、是在事上說,都是一念之間。佛講凡夫成佛要修無量劫,這佛說的。可是在《華嚴經》裡面講,「念劫圓融」,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凡夫一念就成佛了,那是覺悟了;要是不覺悟,這一念就變成無量劫。時間可以伸縮的,可以把無量劫縮短成一念,一念可以延長為無量劫。時間不是真的,時空都不是真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所以意念不可思議,不管你是正念,還是邪念,都不可思議。正念造天堂,天堂是正念變現的,邪念造地獄,地獄也是意念變現的,都不是從外頭來的。連那個魚講的話,牠講的跟佛法講的一樣,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誰都沒有權力干涉,自作自受。佛菩薩大慈大悲,天神上帝也是慈悲愛世人,沒有辦法幫助你,救不了你,自作自受。一切法是從你自己念頭裡頭變現出來的,為什麼不存好念?為什麼不修善念?純淨純善,那個境界是華藏、是極樂,多麼美好!為什麼要有惡念?

  我學佛五十二年,我是中根人,不是上根人,真的對於這些道理稍稍搞清楚、搞明白,七十以後的事情。我不能給你說妄語,為什麼?這麼多年來講經的錄相、錄音帶在,你聽聽我七十歲以前所講的,跟七十歲以後所講的,境界不一樣,相差很大很大。現前保存的錄音、錄相,至少是,大概是二十多年了。諸位把從前跟現在的聽聽比較一下,你就曉得,不斷在提升,這個提升就是解行要相應,解行不相應,是沒有辦法提升境界。我知道多少,我就會做多少,做到之後,又知道一些。這是我常常跟諸位講,解行相應,解行相輔相成,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是解,放下是行。放下惡念,放下惡作,不善的一定要放下。經教天天要讀,為什麼?善惡的標準在裡頭。如果不天天去讀經教、熟悉經教,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善惡標準,自己以為是善的,一讀佛經才曉得錯了。

  所以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意思以為是善,以為是惡,常常搞錯。到阿羅漢,阿羅漢是我執破了,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時候稱之為正覺。也就是說,他心目當中那個善惡標準沒錯了,人家超離六道輪迴了;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那個善惡是靠不住的。怎樣辨別善惡?《了凡四訓》是最好的參考資料,你讀了《了凡四訓》之後,你讀《安士全書》,你再去讀《感應篇彙編》,熟讀,至少要用三年功夫,那你就知道善惡了。你能夠真正明瞭通達善惡,你肯定行善斷惡,為什麼?行善有大利益,造惡有大禍害。君子趨吉避凶,君子就是有智慧、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善惡,自自然然趨吉避凶;換句話說,三惡道的事情,決定不做。

  我們一般講,得罪人的事情決定不做,但是這個得罪人也不是簡單這麼一句話,你要熟讀聖賢書,知道聖賢所講的標準。眾生造作罪業,我不隨喜,這得罪他,這是正確的;眾生所做的,確確實實於社會、於眾生有利益的,我要是得罪他,是錯誤的。你要想到到底什麼是善惡的標準,有個最簡單的揀別,就是對社會有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利益的,這是絕對標準。什麼是錯誤的?對自己有利益,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真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一切行為,他為眾生他不為自己。他念佛求往生,肯定得生,為什麼?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是與佛心相應,與佛願相應,與佛行相應,他怎麼會不往生!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這是四種四諦最後的一種,無作四諦,圓教的;無量四諦,別教的。「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我們先看這兩句,這是大乘圓教。《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都是屬於大乘圓教。前面這一句總說,又究此四,這個究我們一般人講研究,佛法不說研究,講參究、深究,這個苦集滅道四諦。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但空前面說過,因緣生法,緣起性空,所以說它不是真實,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講的前面一段的意思,就是非唯但空。但是你要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再深入一層觀,「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那就是此地講的「便為真實」。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是法性,所以宗門開悟的人,老師問:你會麼!豎一個指頭。這是什麼?他的意思實實在在就顯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那就對了。你要只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小乘,你只答對一半,你沒有了解徹底,真正徹底是什麼?那就是實相;實相跟實相,實相是一相,決定沒有二相。

  所以一切萬法是一相,覺悟的人他知道,森羅萬象裡面,他看到一相。這個話不好懂,古人用比喻,這是賢首國師(清涼的老師)他說,他用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去參觀黃金的產品,黃金做出許許多多首飾、瓔珞,還做出很多的用具,黃金的碗、調羹、碟子、壼、杯子。我曾經參觀過,琳瑯滿目,大概有一、兩萬種,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真是好看。你看相,那麼多,一、兩萬種;你要看體,一種,黃金,除黃金之外,什麼也沒有。你要能看到黃金,你就看到實相。覺悟的人看什麼?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法是什麼東西?法性。這個人叫明心見性,他在相裡頭看到性,就正如同在金器裡面,那麼大的場面,那麼多的樣式,他只看到一個,黃金;見到性,從相上見到性。不管多少形狀、樣子,不管多少,總而言之一句,都是黃金做出來的。

  我看到這個也是個緣分,陳大川居士他就是做這個東西的,做首飾的,我在他的展覽室裡面參觀。參觀這個就體會到清涼大師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這個我們就想到,這句話就是說這個意思。一、兩萬種的產品,你一看就是黃金。你看到黃金,你就看到真實了。相為什麼是假的?相會變,我喜歡做什麼樣子,我可以把它改變一下,但是體不能改變;體是金,不能改變,所以它是真實的。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一切相會隨著我們心在變,變是變它的外表,變它的相,它的性不變。我們從這裡去參這個道理,這是總綱領、總原則。這一句話講的是宇宙一切萬有,它就是法性;對我們人來講,就是佛性。佛性迷悟不同,悟了叫佛菩薩,迷了叫凡夫。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12:0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1:12: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0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